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 文翻注译赏
老大那堪说。
似而今、元龙臭味,孟公瓜葛。
我病君来高歌饮,惊散楼头飞雪。
笑富贵千钧如发。
硬语盘空谁来听?
记当时、只有西窗月。
重进酒,换鸣瑟。
事无两样人心别。
问渠侬:神州毕竟,几番离合?
汗血盐车无人顾,千里空收骏骨。
正目断关河路绝。
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
看试手,补天裂。
老大那堪说。
似而今、元龙臭味,孟公瓜葛。
我病君来高歌饮,惊散楼头飞雪。
笑富贵千钧如发。
硬语盘空谁来听?
记当时、只有西窗月。
重进酒,换鸣瑟。
我本来已老大无成,不该再说什么了,可是,如今碰到了你这个如同陈登、陈遵般有着湖海侠气的臭味相投者,便忍不住“老夫聊发少年狂”了。
我正生着病,你来了,我高兴得陪你高歌痛饮,欢喜和友谊驱散了楼头上飞雪 的寒意。
可笑那些功名富贵,别人将其看得如同千钧般重,我们却把它看得如同毫毛一般轻。
可是我们当时所谈 论和阐发的那些事关国家兴亡的真知灼见又有谁听见了呢?
只有那个照人间沧桑、不关时局安危的西窗明月。
我们谈得如此投机,一次又一次地斟着酒, 更换着琴瑟音乐。
事无两样人心别。
问渠侬:神州毕竟,几番离合?
汗血盐车无人顾,千里空收骏骨。
正目断关河路绝。
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
看试手,补天裂。
国家大事依然如故,可是人心却大为消沉,不同于过去了。
请问你们,神州大 地,究竟还要被金人割裂主宰多久呢?
汗血良马拖着笨重的盐车无人顾惜,当政者却要到千里之外用重金收买骏马的骸骨。
极目远眺,关塞河防道路阻塞,不能通行。
我最尊敬你那闻鸡起舞的壮烈情怀,你曾说过:男子汉大丈夫,抗金北伐的决心至死也会像铁一般坚定。
我等待着你大显身手,为恢复中原作出重大的贡献。
参考资料: 1、 周汝昌 .《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年 :1531-1534 .
老大那堪说。
似而今、元龙臭味,孟公瓜葛(gě)。
我病君来高歌饮,惊散楼头飞雪。
笑富贵千钧如发。
硬语盘空谁来听?
记当时、只有西窗月。
重进酒,换鸣瑟(sè)。
老大:年纪大。
《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五·长歌行》:“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 唐 白居易 《琵琶行》:“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那堪:“那”通“哪”;
堪:能,可。
堪当重任。
元龙臭味:陈登,字元龙。
《三国志》卷七《魏书·陈登传》:后许汜与刘备并在荆州牧刘表坐,表与备共论天下人,汜曰:“陈元龙湖海之士,豪气不除。
”备谓表曰:“许君论是非?
”表曰:“欲言非,此君为善士,不宜虚言;
欲言是,元龙名重天下。
”备问汜:“君言豪,宁有事邪?
”汜曰:“昔遭乱过下邳,见元龙。
元龙无客主之意,久不相与语,自上大床卧,使客卧下床。
”备曰:“君有国士之名,今天下大乱,帝主失所,望君忧国忘家,有救世之意,而君求田问舍,言无可采,是元龙所讳也,何缘当与君语?
如小人,欲卧百尺楼上,卧君於地,何但上下床之间邪?
”孟公瓜葛:陈遵,字孟公。
《汉书·陈遵传》:“遵嗜酒,每大饮,宾客满堂,辄关门,取客车辖投井中。
虽有急,终不得去。
”瓜葛:指关系、交情。
楼头:楼上。
唐王昌龄《青楼曲》之一:“楼头小妇鸣筝坐,遥见飞尘入 建章 。
” 郭沫若《前茅·暴虎辞》:“猛虎在圈中,成羣相聚处……楼头观者人如堵。
”钧:古代重量单位,合三十斤;
发:头发,指像头发一样轻。
硬语盘空:形容文章的气势雄伟,矫健有力。
韩愈《荐士》诗:“横空盘硬语,妥贴力排奡。
”西窗:思念。
进酒:斟酒劝饮;
敬酒。
鸣瑟:即瑟。
《史记·货殖列传》:“女子则鼓鸣瑟,跕屣,游媚贵富,入后宫,徧诸侯。
” 南朝梁江淹 《丽色赋》:“女乃耀邯郸之躧步,媚北里之鸣瑟。
” 南朝梁简文帝 《金錞赋》:“应南斗之鸣瑟,杂西汉之金丸。
” 事无两样人心别。
问渠侬(nóng):神州毕竟,几番离合?
汗血盐车无人顾,千里空收骏(jùn)骨。
正目断关河路绝。
我最怜君中宵(xiāo)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
看试手,补天裂。
渠侬:对他人的称呼,指南宋当权者。
渠︰他;
侬︰你,均系吴语方言。
神州:中原。
离合:分裂和统一。
此为偏义复词,谓分裂。
汗血盐车:汗血,汗血马。
《汉书·武帝纪》应劭说:“大宛归有天马种,蹋石汗血,汗从前肩,髆出如血,号一日千里。
盐车,语出《战国策·楚策四》:“夫骥之齿至矣,服盐车而上太行,蹄申膝折,尾湛胕溃,漉汁洒地,白汗交流,中阪迁延,负辕不能上。
”骏马拉运盐的车子。
后以之比喻人才埋没受屈。
骏骨:典出《战国策》卷二十九〈燕策一·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
战国时,燕昭王要招揽贤才,郭隗喻以“千金买骏骨”的故事。
后因以“买骏骨”指燕昭王用千金购千里马骨以求贤的故事,喻招揽人才。
目断:纵目远眺;
关河:即边塞、边防,指边疆。
怜:爱惜,尊敬;
中宵:半夜。
试手:大显身手。
补天裂:女娲氏补天。
《史记补·三皇本纪》:“女娲氏末年,诸侯有共工氏,与祝融战,不胜而怒,乃头触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维绝,女娲乃炼五色石以补天。
……于是地平天成,不改归物。
” 参考资料: 1、 周汝昌 .《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年 :1531-1534 .
老大那堪说。
似而今、元龙臭味,孟公瓜葛(gě)。
我病君来高歌饮,惊散楼头飞雪。
笑富贵千钧如发。
硬语盘空谁来听?
记当时、只有西窗月。
重进酒,换鸣瑟(sè)。
我本来已老大无成,不该再说什么了,可是,如今碰到了你这个如同陈登、陈遵般有着湖海侠气的臭味相投者,便忍不住“老夫聊发少年狂”了。
我正生着病,你来了,我高兴得陪你高歌痛饮,欢喜和友谊驱散了楼头上飞雪 的寒意。
可笑那些功名富贵,别人将其看得如同千钧般重,我们却把它看得如同毫毛一般轻。
可是我们当时所谈 论和阐发的那些事关国家兴亡的真知灼见又有谁听见了呢?
只有那个照人间沧桑、不关时局安危的西窗明月。
我们谈得如此投机,一次又一次地斟着酒, 更换着琴瑟音乐。
老大:年纪大。
《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五·长歌行》:“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 唐 白居易 《琵琶行》:“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那堪:“那”通“哪”;
堪:能,可。
堪当重任。
元龙臭味:陈登,字元龙。
《三国志》卷七《魏书·陈登传》:后许汜与刘备并在荆州牧刘表坐,表与备共论天下人,汜曰:“陈元龙湖海之士,豪气不除。
”备谓表曰:“许君论是非?
”表曰:“欲言非,此君为善士,不宜虚言;
欲言是,元龙名重天下。
”备问汜:“君言豪,宁有事邪?
”汜曰:“昔遭乱过下邳,见元龙。
元龙无客主之意,久不相与语,自上大床卧,使客卧下床。
”备曰:“君有国士之名,今天下大乱,帝主失所,望君忧国忘家,有救世之意,而君求田问舍,言无可采,是元龙所讳也,何缘当与君语?
如小人,欲卧百尺楼上,卧君於地,何但上下床之间邪?
”孟公瓜葛:陈遵,字孟公。
《汉书·陈遵传》:“遵嗜酒,每大饮,宾客满堂,辄关门,取客车辖投井中。
虽有急,终不得去。
”瓜葛:指关系、交情。
楼头:楼上。
唐王昌龄《青楼曲》之一:“楼头小妇鸣筝坐,遥见飞尘入 建章 。
” 郭沫若《前茅·暴虎辞》:“猛虎在圈中,成羣相聚处……楼头观者人如堵。
”钧:古代重量单位,合三十斤;
发:头发,指像头发一样轻。
硬语盘空:形容文章的气势雄伟,矫健有力。
韩愈《荐士》诗:“横空盘硬语,妥贴力排奡。
”西窗:思念。
进酒:斟酒劝饮;
敬酒。
鸣瑟:即瑟。
《史记·货殖列传》:“女子则鼓鸣瑟,跕屣,游媚贵富,入后宫,徧诸侯。
” 南朝梁江淹 《丽色赋》:“女乃耀邯郸之躧步,媚北里之鸣瑟。
” 南朝梁简文帝 《金錞赋》:“应南斗之鸣瑟,杂西汉之金丸。
” 事无两样人心别。
问渠侬(nóng):神州毕竟,几番离合?
汗血盐车无人顾,千里空收骏(jùn)骨。
正目断关河路绝。
我最怜君中宵(xiāo)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
看试手,补天裂。
国家大事依然如故,可是人心却大为消沉,不同于过去了。
请问你们,神州大 地,究竟还要被金人割裂主宰多久呢?
汗血良马拖着笨重的盐车无人顾惜,当政者却要到千里之外用重金收买骏马的骸骨。
极目远眺,关塞河防道路阻塞,不能通行。
我最尊敬你那闻鸡起舞的壮烈情怀,你曾说过:男子汉大丈夫,抗金北伐的决心至死也会像铁一般坚定。
我等待着你大显身手,为恢复中原作出重大的贡献。
渠侬:对他人的称呼,指南宋当权者。
渠︰他;
侬︰你,均系吴语方言。
神州:中原。
离合:分裂和统一。
此为偏义复词,谓分裂。
汗血盐车:汗血,汗血马。
《汉书·武帝纪》应劭说:“大宛归有天马种,蹋石汗血,汗从前肩,髆出如血,号一日千里。
盐车,语出《战国策·楚策四》:“夫骥之齿至矣,服盐车而上太行,蹄申膝折,尾湛胕溃,漉汁洒地,白汗交流,中阪迁延,负辕不能上。
”骏马拉运盐的车子。
后以之比喻人才埋没受屈。
骏骨:典出《战国策》卷二十九〈燕策一·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
战国时,燕昭王要招揽贤才,郭隗喻以“千金买骏骨”的故事。
后因以“买骏骨”指燕昭王用千金购千里马骨以求贤的故事,喻招揽人才。
目断:纵目远眺;
关河:即边塞、边防,指边疆。
怜:爱惜,尊敬;
中宵:半夜。
试手:大显身手。
补天裂:女娲氏补天。
《史记补·三皇本纪》:“女娲氏末年,诸侯有共工氏,与祝融战,不胜而怒,乃头触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维绝,女娲乃炼五色石以补天。
……于是地平天成,不改归物。
” 参考资料: 1、 周汝昌 .《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年 :1531-1534 .
老大那堪说。
似而今、元龙臭味,孟公瓜葛。
我病君来高歌饮,惊散楼头飞雪。
笑富贵千钧如发。
硬语盘空谁来听?
记当时、只有西窗月。
重进酒,换鸣瑟。
事无两样人心别。
问渠侬:神州毕竟,几番离合?
汗血盐车无人顾,千里空收骏骨。
正目断关河路绝。
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
看试手,补天裂。
此词的突出特点在于,把即事叙景与直抒胸臆巧妙结合起来,用凌云健笔抒写慷慨激昂,奔放郁勃的感情,悲壮沉雄发场奋厉的格调。
文学作品的艺术力量在于以情感人。
古今中外的优秀诗作,无不充溢着激情。
该词即是如此。
作者与陈亮,都是南宋时期著名的爱国词人,都怀有恢复中原的大志。
但南宋统洁者不思北复中原。
因而他们的宏愿久久不得实现。
当时,词人正落职闲居上饶,陈亮特地赶来与他共商抗战恢复大计。
二人同游鹅湖,狂歌豪饮,赋词见志,成为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这首词,就是当时相互唱和中的一篇佳品。
词中,作者胸怀对抗战恢复大业的热情和对民族压迫者、苟安投降者的深切憎恨,饱和笔端,浸透纸背。
正如周济所云:“稼轩不平之鸣,随处辄发,有英雄语,无学问语”(《介存斋论词杂著》)。
词人这种慷慨悲凉的感情,是运用健笔硬语倾泻出来的,因而英气勃郁,隽壮可喜。
周济还指出:“北宋词多就景叙情,……至稼轩、白石一变而为即事叙景”(《介存斋论词杂著》)。
与以情为中心的就景叙情不同,即事叙景是以叙事为主干,以抒情为血脉,以写景作为叙事的烘染或铺垫。
这首词的上阕,便采用了即事叙景的艺术手法。
在追忆“鹅湖之会”高歌豪饮时,以清冷孤寂的自然景物烘染环境氛围,从而深刻地抒发了词人奔放郁怒的感情。
作者作为一名忠愤填膺的抗成志士秉笔作词,胸中沸腾的激情难以遏制,不免直泻笔端。
“老大那堪说。
”直写心怀,感情极为沉郁。
“那堪”二字,力重千钧,义蕴极为丰富。
当此之时,英雄坐老,壮志难酬,光阴虚度,还有什么可以说的!
然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步出夏门行》)。
以收复中原为已任的志士们,胸中的烈焰是永远也不会熄灭的。
因此,下面“似而今、元龙臭味,孟公瓜葛”两句,抒发了作者的壮怀,并且与陈亮的“同志”之情拍合。
“元龙”、“孟公”,皆姓陈,又都是豪士,以比陈亮:“臭味”谓气味相投,“瓜葛”谓关系相连。
作者与陈亮友谊既深,爱国之志又复相同,因而引以为快事。
不久前,两人“憩鹅湖之清阴,酌瓢泉而共饮,长歌相答,极论世事”(辛《祭陈同父文》)这是大慰平生的一次相会,故在此词中津津乐道:“我病君来高歌饮,惊散楼头飞雪。
笑富贵千钧如发。
硬语盘空谁来听?
记当时、只有西窗月。
”词人时在病中,一见好友到来,立即与之高歌痛饮,彻夜纵谈。
他们志在恢复中原,心无俗念,视富贵轻如毛发,正笑世人之重它如千钧。
讨论世事时硬语盘空(韩愈《荐士》诗:“横空盘硬语,妥贴力排”),足见议论有力。
这几句是他们交谈时情景的实录。
因为写在词里,故顺笔插入自然景物的描写。
积雪惊堕,状述二人谈吐的豪爽;
孤月窥窗,衬映夜色的清寂。
英雄志士一同饮酒高唱,雄壮嘹亮的歌声直冲云霄,竟惊散了楼头积雪。
这种夸张的描写,把两人的英雄气概与狂放精神充分表现出来。
着一“惊”字,真可谓力透纸背,入木三分。
然而,当时只有清冷的明月与两人相伴,论说国家大事的“盘空硬语”又有谁来倾听呢?
在这里,抗战志士火一样的热情和刚直狂放的性格同积雪惊堕、孤月窥窗的清寂冷寞。
形成了强烈的对照,形象地写出了在苟安妥协空气笼罩南宋朝堂的情势下,个别上层抗战志士孤雁难飞的艰危处境。
这样把写景与叙事胶着一体,更能充分抒发出翻卷于词人胸中的狂努之情。
正因为二人志同道合,所以夜虽已很深,但他们仍“重进酒,换鸣瑟”,兴致不减。
如果说,词的上阕主要是作者奔放沸腾的感情融于叙事之中,那么下阕则主要是直泻胸臆的赋体,抒发对南宋统治集团的强烈批判和“看试手,补天裂”的壮怀。
词人尽情地驰骋笔力,敷陈其事,倾诉肺腑,写来笔飞墨舞,淋漓尽致。
“事无两样人心别。
”面对时世,山河破碎,爱国志士痛心疾首,而南宋统治者却偏安一隅,把家耻国难全都抛在了脑后。
词人用“事无两样”与“人心别”两种不同意象加以对照,极其鲜明地刻画了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的庸懦丑态,尽情地抒发了郁勃胸中的万千感慨。
词人义愤填膺,向统治者发出了严厉的质问:“问渠侬:神州毕竟,几番离合?
”神州大地,山河一统,自古已然,“合”时多而“离”时少。
当政者不思恢复中原,反而以和议确定了“离”的局面,是何居心!
词语中凛然正气咄咄逼人,足以使统治者无地自容。
雄健顿挫的笔力,加重了词的感情色彩,使其更富有艺术感染力。
词人想到:神州大地要想得到统一,就必须重用抗战人材,可是当时社会却是“汗血盐车无人顾,千里空收骏骨”。
当道诸公空说征求人材,但志士却长期受到压制,正像拉盐车的千里马困顿不堪而无人过问一样。
徒然去购置骏马的尸骨又有何用!
词人连用三个典故,非常曲折而又贴切地表达了郁勃心头而又不便明锐的不平。
一个“空”字,集中表达了词人对朝中当政者打击排斥主战派种种行为的无比怨忿。
笔力劲健,感情沉郁,意境极其雄浑博大。
“正目断关河路绝。
”词人触景生情,由大雪塞途联想到通向中原的道路久已断绝,悲怆之情油然而生。
山河分裂的惨痛局面,激起了词人收复中原的热情。
他想起了晋代祖逖与刘琨“闻鸡起舞”的动人故事,想起了古代神话中女祸氏炼石补天的美丽传说,更加坚定了统一祖国的信念,唱出了“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
看试手,补天裂”这时代的最强音。
笔健境阔,格调高昂。
用典如水中着盐,浑化无迹,从而丰富了词的义蕴,加强了形象的深广度,呈现出极其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全词的意境也最后推向了高潮,给人以极大的艺术感染力。
参考资料: 1、 周汝昌 .《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年 :1531-1534 .
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 文翻注译赏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村头小路边桑树柔软的枝条,刚刚绽放嫩芽。
东面邻居家养的蚕种已经有一些蜕变成了蚕儿。
一脉平缓山岗上,细草间小黄牛犊儿在鸣叫,落日斜照枯寒的树林,树枝间休息着一只只乌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山有的远些有的近些,路有的横向有的斜向,青布酒旗那边有家小酒铺,可以打一些酒来。
城里的桃花李花把风雨当做折磨,一派愁苦,最明媚的春色,正在溪头一片荠菜花中盛开。
参考资料: 1、 傅德岷 卢晋《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1494页,第1545页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suò)。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些:句末语助词。
平冈:平坦的小山坡。
暮鸦:见王安石《题舫子》诗:“爱此江边好,留连至日斜。
眠分黄犊草,坐占白鸥沙。
”这里隐括其句。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gū)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jì)菜花。
青旗:卖酒的招牌。
荠菜:二年生草本植物,花白色,茎叶嫩时可以吃。
参考资料: 1、 傅德岷 卢晋《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1494页,第1545页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suò)。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村头小路边桑树柔软的枝条,刚刚绽放嫩芽。
东面邻居家养的蚕种已经有一些蜕变成了蚕儿。
一脉平缓山岗上,细草间小黄牛犊儿在鸣叫,落日斜照枯寒的树林,树枝间休息着一只只乌鸦。
些:句末语助词。
平冈:平坦的小山坡。
暮鸦:见王安石《题舫子》诗:“爱此江边好,留连至日斜。
眠分黄犊草,坐占白鸥沙。
”这里隐括其句。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gū)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jì)菜花。
山有的远些有的近些,路有的横向有的斜向,青布酒旗那边有家小酒铺,可以打一些酒来。
城里的桃花李花把风雨当做折磨,一派愁苦,最明媚的春色,正在溪头一片荠菜花中盛开。
青旗:卖酒的招牌。
荠菜:二年生草本植物,花白色,茎叶嫩时可以吃。
参考资料: 1、 傅德岷 卢晋《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1494页,第1545页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全词从不同视角描绘乡村春意盎然的景象,看上去好象是随意下笔,但细细体会,情味盎然,意蕴深厚。
上阕头二句在描写桑树抽芽、蚕卵开始孵化时,用了一个“破”字非常传神地写出了桑叶在春风的催动下,逐渐萌发、膨胀,终于撑破了原来包在桑芽上的透明薄膜。
“破”字不仅有动态,让人感到桑芽萌发的力量和速度。
第三句“平岗细草鸣黄犊 ”“平岗细草”和“黄犊”是相互关联的,黄犊在牛栏里关了一冬,当放牧在平坡上时被乍见春草,欢快无比 。
“鸣”虽写声音,但可以让人想见黄犊吃草时的悠闲,神态。
第四句中的“斜日”、“寒林”、“暮鸦”按说会构成一片衰飒景象,但由于用了一个动词“点”字,却使情调发生了变化。
“点”状乌鸦或飞或栖,有如一团墨点,这是确切的写实,早春的寒林没有树叶,所以黑色的乌鸦,在林中历历可见。
作者却是在欣赏一幅天然的图画。
从表面看,这首词的下半片好象仍然接着上半片在写景。
这里下半片的写景是不同于上半片的,是有波澜的。
首先它是推远一层看,由平冈看到远山,看到横斜的路所通到的酒店,还由乡村推远到城里。
“青旗沽酒有人家”一句看来很平常,全词都在写自然风景,只有这句才写到人的活动,这样就打破了一味写景的单调。
这是写景诗的一个诀窍。
尽管是在写景,却不能一味渲染景致,必须加入一些人的情调,有人的活动,诗才显得有生气。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两句是全词的画龙点睛,它又象是在写景,又象是在发议论。
这两句决定了全词的情调。
如果单从头三句及“青旗沽酒”句看,这首词的情调是很愉快的。
但词人是一位忠义之士,处在南宋偏安杭州,北方金兵掳去了宋徽宗、宋钦宗二帝,还在节节进逼的情势之下,他想图恢复,而南宋朝中大半是些昏愦无能,苟且偷安者,叫他一筹莫展,心里十分痛恨。
就是这种心情成了他的许多词的基本情调。
这首词实际上是愁苦之音。
“斜日寒林点暮鸦”句已透露了一点消息,到了“桃李愁风雨”句便把大好锦绣河山竟然如此残缺不全的感慨完全表现出来了。
从前诗人词人每逢有难言之隐,总是假托自然界事物,把它象征地说出来。
辛词凡是说到风雨打落春花的地方,大都是暗射南宋被金兵进逼的局面。
这里的“城中桃李愁风雨”也是慨叹南宋受金兵的欺侮。
词中用了反衬手法,反衬就是欲擒先纵。
从愉快的景象说起,转到悲苦的心境,这样互相衬托,悲苦的就更显得悲苦。
前人谈辛词往往用“沉痛”两字,他的沉痛就在这种地方。
但是沉痛不等于失望,“春在溪头荠菜花”句可以见出词人对南宋偏安局面还寄托很大的希望。
这希望是由词人在村中看到的劳动人民从事农桑的景象所引起的。
上句说明“诗可以怨”(诉苦),下句说明“诗可以兴”(鼓舞兴起)。
词人发现和捕捉农村中最平常也最典型的风光景物和生活情境,运用清新明快的笔调、素净淡雅的色彩,描绘出一幅幅意象鲜活、层次清晰、生机盎然的图画, 给人以丰富的美感享受,进而触发出心弦的共鸣。
参考资料: 1、 缪钺等 .宋诗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7年12月 .198页 2、 陶文鹏,赵雪沛.论辛弃疾《鹧鸪天》词[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25页
念奴娇·梅 文翻注译赏
疏疏淡淡,问阿谁、堪比天真颜色。
笑杀东君虚占断,多少朱朱白白。
雪里温柔,水边明秀,不借春工力。
骨清香嫩,迥然天与奇绝。
尝记宝篽寒轻,琐窗人睡起,玉纤轻摘。
漂泊天涯空瘦损,犹有当年标格。
万里风烟,一溪霜月,未怕欺他得。
不如归去,阆苑有个人忆。
疏疏淡淡,问阿谁、堪比天真颜色。
笑杀东君虚占断,多少朱朱白白。
雪里温柔,水边明秀,不借春工力。
骨清香嫩,迥然天与奇绝。
梅花开枝头,枝头花影稀疏、花色浅浅,那天真自然的颜色何人能与之媲美?
东君统领下的百花颜色绚丽、身姿百态,却无一株能有梅花之神韵,实乃可笑呀!
梅花生长于水边,迎雪绽放,不借春风之力便能肆意绽放。
玉洁冰清、香嫩魂冷,骨格奇绝,其品格超凡入圣。
尝记宝篽寒轻,琐窗人睡起,玉纤轻摘。
漂泊天涯空瘦损,犹有当年标格。
万里风烟,一溪霜月,未怕欺他得。
不如归去,阆苑有个人忆。
还记得它曾经迎寒自开,被那梦醒后的佳人隔窗轻摘,插戴鬓边,是何等的荣耀。
现在虽然飘泊天涯,形体消瘦,但风韵仍不减当年,依然冰清高洁、傲骨无双。
不管是万里风烟还是一溪寒月,都未能欺侮得了它。
不如远离这尘世喧嚣,归入山林,至少仙宫中还有个人在想念它。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白马非马译注,作者邮箱:930331075@qq.com
疏疏淡淡,问阿谁、堪比天真颜色。
笑杀东君虚占断,多少朱朱白白。
雪里温柔,水边明秀,不借春工力。
骨清香嫩,迥(jiǒng)然天与奇绝。
阿谁:疑问代词。
犹言谁,何人。
东君:司春之神。
尝记宝篽(yù)寒轻,琐窗人睡起,玉纤轻摘。
漂泊天涯空瘦损,犹有当年标格。
万里风烟,一溪霜月,未怕欺他得。
不如归去,阆(làng)苑有个人忆。
篽:禁苑。
琐窗:为雕刻或绘有连环形花纹之窗。
标格:风范,风度。
阆苑:传说中在昆仑山之巅,是西王母居住的地方。
在诗词中常用来泛指神仙居住的地方。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白马非马译注,作者邮箱:930331075@qq.com
疏疏淡淡,问阿谁、堪比天真颜色。
笑杀东君虚占断,多少朱朱白白。
雪里温柔,水边明秀,不借春工力。
骨清香嫩,迥(jiǒng)然天与奇绝。
梅花开枝头,枝头花影稀疏、花色浅浅,那天真自然的颜色何人能与之媲美?
东君统领下的百花颜色绚丽、身姿百态,却无一株能有梅花之神韵,实乃可笑呀!
梅花生长于水边,迎雪绽放,不借春风之力便能肆意绽放。
玉洁冰清、香嫩魂冷,骨格奇绝,其品格超凡入圣。
阿谁:疑问代词。
犹言谁,何人。
东君:司春之神。
尝记宝篽(yù)寒轻,琐窗人睡起,玉纤轻摘。
漂泊天涯空瘦损,犹有当年标格。
万里风烟,一溪霜月,未怕欺他得。
不如归去,阆(làng)苑有个人忆。
还记得它曾经迎寒自开,被那梦醒后的佳人隔窗轻摘,插戴鬓边,是何等的荣耀。
现在虽然飘泊天涯,形体消瘦,但风韵仍不减当年,依然冰清高洁、傲骨无双。
不管是万里风烟还是一溪寒月,都未能欺侮得了它。
不如远离这尘世喧嚣,归入山林,至少仙宫中还有个人在想念它。
篽:禁苑。
琐窗:为雕刻或绘有连环形花纹之窗。
标格:风范,风度。
阆苑:传说中在昆仑山之巅,是西王母居住的地方。
在诗词中常用来泛指神仙居住的地方。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白马非马译注,作者邮箱:930331075@qq.com
疏疏淡淡,问阿谁、堪比天真颜色。
笑杀东君虚占断,多少朱朱白白。
雪里温柔,水边明秀,不借春工力。
骨清香嫩,迥然天与奇绝。
尝记宝篽寒轻,琐窗人睡起,玉纤轻摘。
漂泊天涯空瘦损,犹有当年标格。
万里风烟,一溪霜月,未怕欺他得。
不如归去,阆苑有个人忆。
这是一首咏物词,是咏梅花的。
梅花腊月发花、多白色,也有红色者,以坚贞耐寒著称,历代文人多咏之。
词的上片写梅之风韵。
开头二句写其颜色。
“疏疏淡淡”,谓其花影稀疏,花色浅淡,颜色天真自然,没有什么能与其天然的风韵相比。
“笑杀”二句紧承上文,对此做进一步描写。
在这里,作者使用映衬的手法,言在东君的管领下,有的花白,有的花红,红红白白,颜色甚多,但山下千林花太俗,都没有梅花的神韵,枉称为花,实在可笑。
“雪里”二句写其凌寒独放。
言梅花长在水边,开在雪里,一味清新,十分幽静,温柔明秀,远非桃李可比。
“骨清”二句是赞美梅花玉洁冰清、香嫩魂冷,骨格奇绝,具有超凡入圣的品格。
词的下片写梅之遭遇,映带作者身世。
“常记”三句写梅花曾一度受宠,被琐窗人“纤手轻摘”,插戴鬓边,何其荣耀。
“漂泊”二句以人拟物,言梅花虽然漂泊天涯,形体瘦削,憔悴不堪,但风韵不减当年,依然冰清玉洁,高雅不俗。
“万里”三句是说,不论是“万里风烟”还是“一溪霜月”,都无法使其屈服,表现出梅花的坚贞。
“不如”二句借花言人,表达出作者的归隐情思。
细读词之下片,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作者虽然是在写梅,却已将自己的身世之感打并入其中,而以感慨系之,寓意很深,耐人寻味。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 文翻注译赏
别茂嘉十二弟。
鹈鴂、杜鹃实两种,见《离骚补注》绿树听鹈鴂。
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
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
算未抵、人间离别。
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
看燕燕,送归妾。
将军百战身名裂。
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
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
正壮士、悲歌未彻。
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
谁共我,醉明月。
绿树听鹈鴂。
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
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
算未抵、人间离别。
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
看燕燕,送归妾。
听着绿树荫里鹈鴂叫得凄恶,更令人悲伤不已。
鹧鸪鸟“行不得也哥哥”的啼叫刚住,杜鹃又发出“不如归去”悲切的号呼。
一直啼到春天归去再无寻觅处,芬芳的百花都枯萎,实在令人愁恨、痛苦。
算起来这桩桩件件也抵不上人间生离死的痛楚。
汉代王昭君骑在马上弹着琵琶,奔向黑沉沉的关塞荒野,更有陈皇后阿娇退居长门别馆,坐着翠碧的宫辇辞别皇宫金阙。
春秋时卫国庄姜望着燕燕双飞,远送休弃去国的归老。
将军百战身名裂。
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
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
正壮士、悲歌未彻。
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
谁共我,醉明月。
汉代名将李陵身经百战,兵败归降匈奴而身败名裂。
到河边轿头送别苏武,回头遥望故国远隔万里,与故友永远诀别。
还有荆轲冒着萧瑟秋风,慷慨悲歌无尽无歇。
啼鸟若知人间有如此多的悲恨痛切,料想它不再悲啼清泪,而总是悲啼着鲜血。
如今茂嘉弟远别,还有谁与我饮酒共醉赏明月?
参考资料: 1、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279-280
绿树听鹈(tí)鴂(jué)。
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
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
算未抵、人间离别。
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niǎn)辞金阙(què)。
看燕燕,送归妾。
杜鹃:其声哀婉,如说“不如归去”。
未抵:比不上。
马上琵琶:用王昭君出塞事。
“更长门”句:用陈皇后失宠事。
将军百战身名裂。
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
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
正壮士、悲歌未彻。
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
谁共我,醉明月。
将军:引用汉武帝时李陵。
“向河梁”句:引用李陵别苏武事。
“易水”句:引用《史记·刺客列传》中荆轲刺秦王事。
如许恨:像上面的许多恨。
参考资料: 1、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279-280
绿树听鹈(tí)鴂(jué)。
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
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
算未抵、人间离别。
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niǎn)辞金阙(què)。
看燕燕,送归妾。
听着绿树荫里鹈鴂叫得凄恶,更令人悲伤不已。
鹧鸪鸟“行不得也哥哥”的啼叫刚住,杜鹃又发出“不如归去”悲切的号呼。
一直啼到春天归去再无寻觅处,芬芳的百花都枯萎,实在令人愁恨、痛苦。
算起来这桩桩件件也抵不上人间生离死的痛楚。
汉代王昭君骑在马上弹着琵琶,奔向黑沉沉的关塞荒野,更有陈皇后阿娇退居长门别馆,坐着翠碧的宫辇辞别皇宫金阙。
春秋时卫国庄姜望着燕燕双飞,远送休弃去国的归老。
杜鹃:其声哀婉,如说“不如归去”。
未抵:比不上。
马上琵琶:用王昭君出塞事。
“更长门”句:用陈皇后失宠事。
将军百战身名裂。
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
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
正壮士、悲歌未彻。
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
谁共我,醉明月。
汉代名将李陵身经百战,兵败归降匈奴而身败名裂。
到河边轿头送别苏武,回头遥望故国远隔万里,与故友永远诀别。
还有荆轲冒着萧瑟秋风,慷慨悲歌无尽无歇。
啼鸟若知人间有如此多的悲恨痛切,料想它不再悲啼清泪,而总是悲啼着鲜血。
如今茂嘉弟远别,还有谁与我饮酒共醉赏明月?
将军:引用汉武帝时李陵。
“向河梁”句:引用李陵别苏武事。
“易水”句:引用《史记·刺客列传》中荆轲刺秦王事。
如许恨:像上面的许多恨。
参考资料: 1、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279-280
别茂嘉十二弟。
鹈鴂、杜鹃实两种,见《离骚补注》绿树听鹈鴂。
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
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
算未抵、人间离别。
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
看燕燕,送归妾。
将军百战身名裂。
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
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
正壮士、悲歌未彻。
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
谁共我,醉明月。
这首词的内容和作法与一般的词不同,其内容方面几乎完全与对茂嘉的送行无关,而专门罗列古代的“别恨”事例。
形式方面,它又打破上下片分层的常规,事例连贯上下片,不在分片处分层。
之所以如此,乃是因作者平时胸中郁积事多,有触而发,非特定题目所能限制,故同类事件纷至涌集,而不为普通的诗文格式所束缚。
词的开头几句:“绿树听鹈鴂,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
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
”采用了兴与赋相结合的创作手法。
实中有虚,虚中有实。
说它是“赋”,因为它写送别茂嘉,是在春去夏来的时候,可以同时听到三种鸟声,是写实。
鹈鴂,一说是杜鹃,一说是伯劳,辛弃疾取伯劳之说;
说它是“兴”,因为它借闻鸟声以兴起良时丧失、美人迟暮之感。
伯劳在夏至前后出鸣,故暗用《离骚》“恐鹈鴂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意,以兴下文“苦恨”句。
鹧鸪鸣声像“行不得也哥哥”;
杜鹃传说为蜀王望帝失国后魂魄所化,常悲鸣出血,声像“不如归去”。
词同时用这三种悲鸣的鸟声起兴,形成强烈的悲感气氛,并寄托了自己的悲痛心情。
接着“算未抵、人间离别”一句,是上下文转接的关键。
它把“离别”和啼鸟的悲鸣作一比较,以抑扬的手法承上启下,为下文出的“别恨”作了铺垫。
“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两句,有人认为写的是两事:其一指汉元帝宫女王昭君出嫁匈奴呼韩邪单于离开汉宫的事;
其二指汉武帝的陈皇后失宠时辞别“汉阙”,幽闭长门宫。
也有认为只写一事的,谓王昭君自冷宫出而辞别汉阙。
今从多数注释本作两件事看,“看燕燕,送归妾”,写的是春秋时卫庄公之妻庄姜,“美而无子”,庄公妾戴妫生子完,庄公死后,完继立为君。
州吁作乱,完被杀,戴妫离开卫国。
《诗经·邶风》的《燕燕》诗,相传即为庄姜送别戴妫而作。
“将军百战身名裂。
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引用了汉代另一个典故。
汉李陵抗击匈奴,力战援绝,势穷投降,败其家声;
他的友人苏武出使匈奴,被留十九年,守节不屈。
后来苏武得到归汉机会,李陵送他有“异域之人,一别长绝”之语;
又世传李陵《与苏武诗》,有“携手上河梁”、“长当从此别”等句。
“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
正壮士、悲歌未彻”,写战国时燕太子丹在易水边送荆轲入秦行刺秦王政故事。
相传送行者都穿戴白衣冠,荆轲临行歌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以上这些事都和远适异国、不得生还,以及身受幽禁或国破家亡之事有关,都是极悲痛的“别恨”。
这些故事,写在与堂弟的一首送别词中,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当时沉重、悲壮之情。
“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
”这又是承上启下的两句。
句中说啼鸟只解春归之恨,如果也能了解人间的这些恨事,它的悲痛一定更深,随啼声眼中滴出的不是泪而是血了。
为下句转入送别正题作了省力的铺垫。
“谁共我,醉明月?
”承上面两句转接机势,迅速地归结到送别茂嘉的事,点破题目,结束全词,把上面大片凌空驰骋的想象和描写,一下子收拢到题中来,有此两句,词便没有脱离本题,只是显得善于大处落墨、别开生面而已。
由此可以看出,辛弃疾不愧为宋代一代文豪!
辛弃疾的这首词,之所以感人,除了其感情、气氛强烈外,还得力于它的音节。
它押入声的曷、黠、屑、叶等韵,在“切响”与“促节”中有很强的摩擦力量,声如裂帛,声情并至。
古人对此词推崇备至。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1563-1565
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 文翻注译赏
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
人言此地,夜深长见,斗牛光焰。
我觉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
待燃犀下看,凭栏却怕,风雷怒,鱼龙惨。
峡束苍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
元龙老矣!
不妨高卧,冰壶凉簟。
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
问何人又卸,片帆沙岸,系斜阳缆?
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
人言此地,夜深长见,斗牛光焰。
我觉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
待燃犀下看,凭栏却怕,风雷怒,鱼龙惨。
抬头观看西北方向的浮云,驾驭万里长空需要长剑,人们说这个地方,深夜的时候,常常能看见斗牛星宿之间的光芒。
我觉得山高,水潭的水冰冷,月亮明亮星光惨淡,待点燃犀牛角下到水中看看,刚靠近栏杆处却害怕,风雷震怒,鱼龙凶残。
峡束苍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
元龙老矣!
不妨高卧,冰壶凉簟。
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
问何人又卸,片帆沙岸,系斜阳缆?
两边高山约束着东溪和西溪冲过来激起很高的浪花,过高楼,想飞去但还是收敛作罢,我有心像陈元龙那样但是身体精神都已老了,不妨高卧家园,凉爽的酒,凉爽的席子,一时登上双溪楼就想到了千古兴亡的事情,想到我自己的一生不过百年的悲欢离合,嬉笑怒骂。
是什么人又一次卸下了张开的白帆,在斜阳夕照中抛锚系缆?
参考资料: 1、 杨 忠 .辛弃疾词选译 .成都 :巴蜀书社 ,1991 :184-188 .
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
人言此地,夜深长见,斗牛光焰。
我觉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
待燃犀(xī)下看,凭栏却怕,风雷怒,鱼龙惨。
西北浮云:西北的天空被浮云遮蔽,这里隐喻中原河山沦陷于金人之手。
斗牛:星名,二十八宿的斗宿与牛宿。
待:打算,想要。
鱼龙:指水中怪物,暗喻朝中阻遏抗战的小人。
惨:狠毒。
峡束苍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
元龙老矣!
不妨高卧,冰壶凉簟(diàn)。
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
问何人又卸,片帆沙岸,系斜阳缆?
束:夹峙。
欲飞还敛:形容水流奔涌直前,因受高山的阻挡而回旋激荡,渐趋平缓。
冰壶凉簟:喝冷水,睡凉席,形容隐居自适的生活。
百年悲笑:指人生百年中的遭遇。
卸:解落,卸下。
缆:系船用的绳子。
参考资料: 1、 杨 忠 .辛弃疾词选译 .成都 :巴蜀书社 ,1991 :184-188 .
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
人言此地,夜深长见,斗牛光焰。
我觉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
待燃犀(xī)下看,凭栏却怕,风雷怒,鱼龙惨。
抬头观看西北方向的浮云,驾驭万里长空需要长剑,人们说这个地方,深夜的时候,常常能看见斗牛星宿之间的光芒。
我觉得山高,水潭的水冰冷,月亮明亮星光惨淡,待点燃犀牛角下到水中看看,刚靠近栏杆处却害怕,风雷震怒,鱼龙凶残。
西北浮云:西北的天空被浮云遮蔽,这里隐喻中原河山沦陷于金人之手。
斗牛:星名,二十八宿的斗宿与牛宿。
待:打算,想要。
鱼龙:指水中怪物,暗喻朝中阻遏抗战的小人。
惨:狠毒。
峡束苍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
元龙老矣!
不妨高卧,冰壶凉簟(diàn)。
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
问何人又卸,片帆沙岸,系斜阳缆?
两边高山约束着东溪和西溪冲过来激起很高的浪花,过高楼,想飞去但还是收敛作罢,我有心像陈元龙那样但是身体精神都已老了,不妨高卧家园,凉爽的酒,凉爽的席子,一时登上双溪楼就想到了千古兴亡的事情,想到我自己的一生不过百年的悲欢离合,嬉笑怒骂。
是什么人又一次卸下了张开的白帆,在斜阳夕照中抛锚系缆?
束:夹峙。
欲飞还敛:形容水流奔涌直前,因受高山的阻挡而回旋激荡,渐趋平缓。
冰壶凉簟:喝冷水,睡凉席,形容隐居自适的生活。
百年悲笑:指人生百年中的遭遇。
卸:解落,卸下。
缆:系船用的绳子。
参考资料: 1、 杨 忠 .辛弃疾词选译 .成都 :巴蜀书社 ,1991 :184-188 .
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
人言此地,夜深长见,斗牛光焰。
我觉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
待燃犀下看,凭栏却怕,风雷怒,鱼龙惨。
峡束苍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
元龙老矣!
不妨高卧,冰壶凉簟。
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
问何人又卸,片帆沙岸,系斜阳缆?
祖国的壮丽河山,到处呈现着不同的面貌。
吴越的柔青软黛,自然是西子的化身;
闽粤的万峰刺天,又仿佛象森罗的武库。
古来多少诗人词客,分别为它们作了生动的写照。
辛弃疾这首《过南剑双溪楼》,就属于后一类的杰作。
宋代的南剑州,即是延平,属福建。
这里有剑溪和樵川二水,环带左右。
双溪楼正当二水交流的险绝处。
要给这样一个奇峭的名胜传神,颇非容易。
作者紧紧抓住了它具有特征性的一点,作了全力的刻画,那就是“剑”,也就是“千峰似剑铓”的山。
而剑和山,正好融和着作者的人在内。
上片一开头,就象将军从天外飞来一样,凌云健笔,把上入青冥的高楼,千丈峥嵘的奇峰,掌握在手,写得寒芒四射,凛凛逼人。
而作者生当宋室南渡,以一身支拄东南半壁进而恢复神州的怀抱,又隐然蕴藏于词句里,这是何等的笔力。
“人言此地”以下三句,从延平津双剑故事翻腾出剑气上冲斗牛的词境。
据《晋书·张华传》:晋尚书张华见斗、牛二星间有紫气,问雷焕;
曰:是宝剑之精,上彻于天。
后焕为丰城令,掘地,得双剑,其夕,斗牛间气不复见焉。
焕遣使送一剑与华,一自佩。
华诛,失剑所在,焕卒,其子华持剑行经延平津,剑忽于腰间跃出堕水,化为二龙。
作者又把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等清寒景色,汇集在一起,以“我觉”二字领起,给人以寒意搜毛发的感觉。
然后转到要“燃犀下看”(见《晋书·温峤传》),一探究竟。
“风雷怒,鱼龙惨”,一个怒字,一个惨字,紧接着上句的怕字,从静止中进入到惊心动魄的境界,字里行间,却跳跃着虎虎的生气。
换片后三句,盘空硬语,实写峡、江、楼。
词笔刚劲中带韧性,极烹炼之工。
这是以柳宗元游记散文文笔写词的神技。
从高峡的“欲飞还敛”,双关到词人从炽烈的民族斗争场合上被迫地退下来的悲凉心情。
“不妨高卧,冰壶凉簟”,以淡静之词,勉强抑遏自己飞腾的壮志。
这时作者年已在五十二岁以后,任福建提点刑狱之职,是无从施展收复中原的抱负的。
以下千古兴亡的感慨,低徊往复,表面看来,情绪似乎低沉,但隐藏在词句背后的,又正是不能忘怀国事的忧愤。
它跟江湖山林的词人们所抒写的悠闲自在心情,显然是大异其趣的。
这是一首登临之作,是辛弃疾爱国思想表现十分强烈的名作之一。
词的特点集中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线索清晰,钩锁绵密。
一般登临之作,往往要发思古之幽情,而辛弃疾此词却完全摆脱了这一俗套。
作者即景生情,把全副笔墨集中用于抒写主战与主和这一现实生活的主要矛盾之点上。
全篇钩锁严密,脉络井然。
第二是因迩及远,以小见大。
作者胸怀大志,以抗金救国、恢复中原为己任。
他虽身处福建南平的一个小小双溪楼上,心里盛的却是整个中国。
所以,他一登上楼头,便“举头西北”,由翻卷的“浮云”,联想到战争,联想到大片领土的沦陷与骨肉同胞的深重灾难。
而要扫清敌人,收复失地,救民于水火,则需要有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
但作者却从一把落水的宝剑起笔,加以生发。
“长剑”,长也不过是“三尺龙泉”而已。
而作者却通过奇妙的想象,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倚天万里须长剑”这一壮观的词句。
这是词人的心声,同时也喊出了千百万人心中的共同意愿。
第三个特点是通篇暗喻,对比强烈。
这首词里也有直抒胸腺的词句,如“元龙老矣,不妨高卧”,“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
”但是,更多的词句,关键性的词句却是通过大量的暗喻表现出来的。
词中的暗喻可分为两组:一组是暗喻敌人和主和派的,如“西北浮云”,“风雷怒,鱼龙惨”,“峡束苍江对起”等;
一组是暗喻主战派的,如“长剑”,“过危楼,欲飞还敛”,“元龙老矣”等等。
这两种不同的形象在词中形成鲜明的对照和强烈的对比。
这种强烈对比、还表现在词的前后结构上。
如开篇直写国家危急存亡的形势:“举头西北浮云”,而结尾却另是一番麻木不仁的和平景象:“问何人又卸,片帆沙岸,系斜阳缆!
”沐浴着夕阳的航船卸落白帆,在沙滩上搁浅抛锚。
这与开篇战云密布的形象极为不同。
这首词形象地说明,当时的中国大地,一面是“西北浮云”“中原膏血”;
而另一面却是“西湖歌舞”“百年酣醉”,长此以往,南宋之灭亡,势在必然了。
由于这首词通体洋溢着爱国热情,加之又具有上述几方面的艺术特点,所以很能代表辛词雄浑豪放、慷慨悲凉的风格,读之有金石之音,风云之气,令人魄动魂惊。
参考资料: 1、 钱仲联 等 .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 :1544-1545 .
玉楼春·风前欲劝春光住 文翻注译赏
风前欲劝春光住。
春在城南芳草路。
未随流落水边花,且作飘零泥上絮。
镜中已觉星星误。
人不负春春自负。
梦回人远许多愁,只在梨花风雨处。
风前欲劝春光住。
春在城南芳草路。
未随流落水边花,且作飘零泥上絮。
迎着风儿,想要劝春光停住脚步。
春光却停留在了城南的青草路上。
它不愿同岸边的落花一样随流水而去,暂且就成为在泥土上飘舞的飞絮。
镜中已觉星星误。
人不负春春自负。
梦回人远许多愁,只在梨花风雨处。
看着镜中头发花白的自己,惋惜逝去的时光。
人没有辜负春天,是春天自己辜负了自己啊!
从梦中醒来才感觉远离了许多忧愁,只是牵挂着风雨中的梨花是否安然。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风前欲劝春光住。
春在城南芳草路。
未随流落水边花,且作飘零泥上絮(xù)。
住:停,止,停留。
镜中已觉星星误。
人不负春春自负。
梦回人远许多愁,只在梨花风雨处。
星星:头髮花白貌。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风前欲劝春光住。
春在城南芳草路。
未随流落水边花,且作飘零泥上絮(xù)。
迎着风儿,想要劝春光停住脚步。
春光却停留在了城南的青草路上。
它不愿同岸边的落花一样随流水而去,暂且就成为在泥土上飘舞的飞絮。
住:停,止,停留。
镜中已觉星星误。
人不负春春自负。
梦回人远许多愁,只在梨花风雨处。
看着镜中头发花白的自己,惋惜逝去的时光。
人没有辜负春天,是春天自己辜负了自己啊!
从梦中醒来才感觉远离了许多忧愁,只是牵挂着风雨中的梨花是否安然。
星星:头髮花白貌。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风前欲劝春光住。
春在城南芳草路。
未随流落水边花,且作飘零泥上絮。
镜中已觉星星误。
人不负春春自负。
梦回人远许多愁,只在梨花风雨处。
这是一首伤春词,由伤春而感伤自己年华流逝。
第一、两句,想要留住春光,然而已是芳草萋萋的暮春时节,开头即点出伤春的意味,为全词奠定了感伤的基调,接着似站在春天的角度说春不甘和落花一样随水而去,了无踪迹,只好暂且作粘于泥上的飞絮。
“落花”、“飞絮”均为飘零之物,然在词人笔下,似落花流逝更快,而飞絮尚可在泥上暂存,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之不愿逝去的不甘和无奈。
运用比喻,用春来比喻自己的青春年华,表达出想要留住青春之感。
五、六两句,看到镜中的华发,想自己年华流逝,自己不愿辜负青春,然而无奈的还是辜负了,一事无成,表达出因功业未就而人已老去,美好的青春理想破灭的浓浓愁绪。
“梦回人远许多愁”梦中醒来,似已消愁,貌似洒脱,实则更为沉痛,最后一句,以景作结,将这许多的愁都凝聚在风雨中的梨花之上,用风雨梨花象征自己的命运处境,含蓄动人。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 文翻注译赏
老来情味减,对别酒,怯流年。
况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圆。
无情水都不管;
共西风、只管送归船。
秋晚莼鲈江上,夜深儿女灯前。
征衫,便好去朝天,玉殿正思贤。
想夜半承明,留教视草,却遣筹边。
长安故人问我,道愁肠殢酒只依然。
目断秋霄落雁,醉来时响空弦。
老来情味减,对别酒,怯流年。
况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圆。
无情水都不管;
共西风、只管送归船。
秋晚莼鲈江上,夜深儿女灯前。
我感到人生衰老,早年的情怀、趣味全减,面对着送别酒,怯惧年华流变。
何况屈指指计算中秋佳节将至,那一轮美好的圆月,偏不照人的团圆。
无情的流水全不管离人的眷恋,与西风推波助澜,只管将归舟送归。
祝愿你在这晚秋的江面,能将莼菜羹、鲈鱼脍品尝,回家后怀儿女团取在夜深的灯前。
征衫,便好去朝天,玉殿正思贤。
想夜半承明,留教视草,却遣筹边。
长安故人问我,道愁肠殢酒只依然。
目断秋霄落雁,醉来时响空弦。
趁旅途的征衫未换,正好去朝见天子,而今朝廷正思贤访贤。
料想在深夜的承明庐,正留下来教你检视翰林院草拟的文件,还派遣筹划边防军备。
说都故友倘若问到我,只说我依然是愁肠满腹借酒浇愁愁难遣。
遥望秋天的云霄里一只落雁消逝不见,我沉醉中听到有谁奏响了空弦!
参考资料: 1、 李肇翔 .辛弃疾词 :万卷出版社 ,2009年 :第25页 .
老来情味减,对别酒,怯(qiè)流年。
况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圆。
无情水都不管;
共西风、只管送归船。
秋晚莼(chún)鲈(lú)江上,夜深儿女灯前。
莼:指莼菜羹。
鲈:指鲈鱼脍。
儿女:有二义,一指青年男女。
一指儿子和女儿。
此处当指作者。
征衫,便好去朝天,玉殿正思贤。
想夜半承明,留教视草,却遣(qiǎn)筹(chóu)边。
长安故人问我,道愁肠殢(tì)酒只依然。
目断秋霄(xiāo)落雁,醉来时响空弦。
朝天:指朝见天子。
玉殿:皇宫宝殿。
夜半承明:汉有承明庐,为朝官值宿之处。
源自李商隐《贾生》诗:“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视草:为皇帝起草制诏。
筹边:筹划边防军务。
殢酒:困酒。
参考资料: 1、 李肇翔 .辛弃疾词 :万卷出版社 ,2009年 :第25页 .
老来情味减,对别酒,怯(qiè)流年。
况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圆。
无情水都不管;
共西风、只管送归船。
秋晚莼(chún)鲈(lú)江上,夜深儿女灯前。
我感到人生衰老,早年的情怀、趣味全减,面对着送别酒,怯惧年华流变。
何况屈指指计算中秋佳节将至,那一轮美好的圆月,偏不照人的团圆。
无情的流水全不管离人的眷恋,与西风推波助澜,只管将归舟送归。
祝愿你在这晚秋的江面,能将莼菜羹、鲈鱼脍品尝,回家后怀儿女团取在夜深的灯前。
莼:指莼菜羹。
鲈:指鲈鱼脍。
儿女:有二义,一指青年男女。
一指儿子和女儿。
此处当指作者。
征衫,便好去朝天,玉殿正思贤。
想夜半承明,留教视草,却遣(qiǎn)筹(chóu)边。
长安故人问我,道愁肠殢(tì)酒只依然。
目断秋霄(xiāo)落雁,醉来时响空弦。
趁旅途的征衫未换,正好去朝见天子,而今朝廷正思贤访贤。
料想在深夜的承明庐,正留下来教你检视翰林院草拟的文件,还派遣筹划边防军备。
说都故友倘若问到我,只说我依然是愁肠满腹借酒浇愁愁难遣。
遥望秋天的云霄里一只落雁消逝不见,我沉醉中听到有谁奏响了空弦!
朝天:指朝见天子。
玉殿:皇宫宝殿。
夜半承明:汉有承明庐,为朝官值宿之处。
源自李商隐《贾生》诗:“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视草:为皇帝起草制诏。
筹边:筹划边防军务。
殢酒:困酒。
参考资料: 1、 李肇翔 .辛弃疾词 :万卷出版社 ,2009年 :第25页 .
老来情味减,对别酒,怯流年。
况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圆。
无情水都不管;
共西风、只管送归船。
秋晚莼鲈江上,夜深儿女灯前。
征衫,便好去朝天,玉殿正思贤。
想夜半承明,留教视草,却遣筹边。
长安故人问我,道愁肠殢酒只依然。
目断秋霄落雁,醉来时响空弦。
稼轩词多是感时抚事之作,并且词情豪放。
即或是送别词,也多是慷慨悲吟,此词即是如此。
这首词是公元1172年(宋孝宗乾道八年)作者在滁州任上,为送他的同事范倅赴临安而作。
范倅,名昂。
这次范昂被召回临安,作者对他寄与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能受到皇帝的重用,并热情地鼓励他到前方去筹划军事,充分发挥他的才能。
作者借送别的机会,倾吐自己满腹的忧国深情,在激励友人奋进之时,又宣泄了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慷慨悲凉之情,磊落不平之气,层见叠出。
上阕头三句“老来情味减,对别酒,怯流年。
”陡然而起,直抒胸臆,以高屋建瓴之势笼罩全篇。
苏轼有“对尊前,惜流年”的词句(《江神子·冬景》),此处便化用了但感觉更深沉悲慨。
词人意有所郁结,面对别酒随事触发。
本意虽含而未露,探其幽眇,“老来”两字神貌可鉴。
词人作此词时正值壮年,何以老迈自居,心情萧索至此呢?
词人存其弱冠之年“突骑渡江”,率众南归后,正拟做一番扭转乾坤的事业,不料竟沉沦下僚,辗转宦海。
公元1172年(乾道八年)他出任滁州知州,乃是大材小用,况且朝廷苟安,北伐无期,旌旗未展头先白,怎能不“对别酒,怯流年呢?
”“况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圆。
”作者身处政治逆境中,对于寒暑易节,素魄盈亏,特别敏感,双眼看友人高蹈离去,惜别而外,另有衷曲,于是浮想联翩,情思奔涌。
“无情水都不管,共西风、只管送归船。
”“都不管”和“只管”道尽“水”与“西风”的无情,一语双关。
既设想了友人别后归途的情景,又暗喻范氏离任乃朝中局势所致。
以西风喻恶势力,在辛词中不乏其例。
如“吴楚地,东南坼。
英雄事,曹刘敌。
被西风吹尽,了无尘迹。
”(《满江红》)归船何处去?
联想更深一层。
“秋晚莼鲈江上,夜深儿女灯前。
”笔锋陡转,变刚为柔,一种浑厚超脱的意境悠然展现出来,前句用张翰的故事,后句用黄庭坚的诗意,使人读之翕然而有“归欤”之念。
此二句当是悬想范倅离任后入朝前返家的天伦之乐。
下阕,转到送别主旨上。
“征衫,便好去朝天,玉殿正思贤。
”由上阕末句初跌而出,格调转亢,与上面“归欤”之境构成迥然不同的画面。
词人有意用积极精神,昂扬语调,为友人入朝壮色。
头二句言友人入朝前勤劳忠奋,三句言朝廷求贤若渴。
“想夜半承明,留教视草,却遣筹边”,好一派君臣相得,振邦兴国的景象!
夜里在承明庐修改诏书,又奉命去筹划边事,极言恩遇之深。
承明,庐名,是汉代朝官值宿(犹后代的值班)之地,词里借指宫廷。
这几句寄托了词人的理想,表明愿为光复中原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大有“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李白《永王东巡歌》)的气概。
下面再一转折,将滔滔思潮訇然闸住。
“长安故人问我,道愁肠殢酒只依然”,变奋激昂扬为纡徐低沉。
倘若友人去了京城,遇到老朋友,可以告诉他们,自己仍然是借酒销愁,为酒所困。
长安,这里代指南宋都城临安。
“愁肠殢酒”乃化用唐未韩偓《有忆》诗“肠殢?
酒人千里”句,殢是困扰之意。
话语外表露出自己报国无门的无限悲愤。
前面几经翻跌,蓄意蓄势,至结尾,突然振拔:“目断秋霄落雁,醉来时响空弦”。
词人醉中张弓满月,空弦虚射,却惊落了秋雁,真乃奇思妙想。
“目断”两字极有神韵,其实是翻用《战国策》“虚弓落病雁”的典故,可是不着痕迹。
一个壮怀激烈、无用武之地的英雄形象通过这两句显现出来,他的情怀只能在酒醉后发泄出来。
正如清陈廷焯说:“稼轩有吞吐八荒之慨而机会不来,……故词极豪雄而意极悲郁。
”(《白雨斋词话》) 这首词在艺术手法上的高明之处在于联想与造境上。
丰富的联想与跌宕起伏的笔法相结合,使跳跃性的结构显得整齐严密。
全词的感情由联想展开。
“老来情味减”一句实写,以下笔笔虚写,以虚衬实。
由“别酒”想到“西风”,“归船”;
由“西风”、“归船”想到“江上”,灯前下边转到朝廷思贤,再转到托愁肠殢酒,最后落到醉中发泄。
由此及彼,由近及远;
由反而正,感情亦如江上的波涛大起大落,通篇蕴含着开阖顿挫、腾挪跌宕的气势,与词人沉郁雄放的风格相一致。
参考资料: 1、 《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1508-1510页
生查子·独游雨岩 文翻注译赏
溪边照影行,天在清溪底。
天上有行云,人在行云里。
高歌谁和余,空谷清音起。
非鬼亦非仙,一曲桃花水。
溪边照影行,天在清溪底。
天上有行云,人在行云里。
人在溪边行走溪水映照出人影,蓝天倒映在清清的溪水里。
蓝天上有飘动的白云,人正行走在那飘动的白云里。
高歌谁和余,空谷清音起。
非鬼亦非仙,一曲桃花水。
我放声高歌,谁来应和?
只听空幽的山谷清音响起。
那响声不是来自鬼怪神仙,而是桃花旁的流水声悦耳无比。
参考资料: 1、 辛弃疾.稼轩词编年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182 2、 萧枫.《唐诗宋词元曲·卷三:宋词》.北京:线装书局,2002:237 3、 《中国历代文学名篇》编委会编著.《中国历代词名篇》.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215 4、 朱德才,薛祥生,邓红梅.《辛弃疾词新释辑评·上册》.北京:中国书店,2006:411 5、 徐北文,石万鹏.《二安词选:李清照、辛弃疾词评注》.济南:济南出版社,1994:112 6、 王明辉,王铭丽.《辛弃疾词赏读》.北京:线装书局,2007:57-58 7、 杨忠.《辛弃疾词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07 8、 弓保安.《宋词三百首今译》.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331-332
溪边照影行,天在清溪底。
天上有行云,人在行云里。
行云:云彩流动。
高歌谁和(hè)余,空谷清音起。
非鬼亦非仙,一曲桃花水。
和:跟着唱。
余:我空谷:深谷。
清音:指空谷中潺潺的流水声。
一曲:一湾。
桃花水:即桃花汛。
农历二三月桃花盛开时节,冰化雨积,黄河等处水猛涨,称为桃花汛。
参考资料: 1、 辛弃疾.稼轩词编年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182 2、 萧枫.《唐诗宋词元曲·卷三:宋词》.北京:线装书局,2002:237 3、 《中国历代文学名篇》编委会编著.《中国历代词名篇》.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215 4、 朱德才,薛祥生,邓红梅.《辛弃疾词新释辑评·上册》.北京:中国书店,2006:411 5、 徐北文,石万鹏.《二安词选:李清照、辛弃疾词评注》.济南:济南出版社,1994:112 6、 王明辉,王铭丽.《辛弃疾词赏读》.北京:线装书局,2007:57-58 7、 杨忠.《辛弃疾词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07 8、 弓保安.《宋词三百首今译》.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331-332
溪边照影行,天在清溪底。
天上有行云,人在行云里。
人在溪边行走溪水映照出人影,蓝天倒映在清清的溪水里。
蓝天上有飘动的白云,人正行走在那飘动的白云里。
行云:云彩流动。
高歌谁和(hè)余,空谷清音起。
非鬼亦非仙,一曲桃花水。
我放声高歌,谁来应和?
只听空幽的山谷清音响起。
那响声不是来自鬼怪神仙,而是桃花旁的流水声悦耳无比。
和:跟着唱。
余:我空谷:深谷。
清音:指空谷中潺潺的流水声。
一曲:一湾。
桃花水:即桃花汛。
农历二三月桃花盛开时节,冰化雨积,黄河等处水猛涨,称为桃花汛。
参考资料: 1、 辛弃疾.稼轩词编年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182 2、 萧枫.《唐诗宋词元曲·卷三:宋词》.北京:线装书局,2002:237 3、 《中国历代文学名篇》编委会编著.《中国历代词名篇》.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215 4、 朱德才,薛祥生,邓红梅.《辛弃疾词新释辑评·上册》.北京:中国书店,2006:411 5、 徐北文,石万鹏.《二安词选:李清照、辛弃疾词评注》.济南:济南出版社,1994:112 6、 王明辉,王铭丽.《辛弃疾词赏读》.北京:线装书局,2007:57-58 7、 杨忠.《辛弃疾词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07 8、 弓保安.《宋词三百首今译》.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331-332
溪边照影行,天在清溪底。
天上有行云,人在行云里。
高歌谁和余,空谷清音起。
非鬼亦非仙,一曲桃花水。
上片写词人游览雨岩见到的景色。
第一句“溪边照影行”,是点题,写游人;
第二句“天在清溪底”,写清溪和蓝天;
第三句“天上有行云”,写行云;
第四句“人在行云里”如同电影中的定格,总写溪、人、云,展示了水底的一个画面。
作者在这里所描写的人、天、云都不是实体,而是水中的倒影。
清清的溪水,不但是雨岩的优美景色之一,而且也成了词人摄取这张风景小照的胶卷。
游人的身影、碧蓝的天空、飘动的浮云,都通过清清的溪水映现出来。
“人在行云里”这样神奇美妙的景象,真可谓巧夺天工,不但使描写的景物高度集中,而且意境更为清新活泼,整个画面非常生动,所描写的景物,全部处在变化之中,溪水自然是流动的,游人漫步岸边——“影行”,白云飘转空中——“行云”,这就使画面充满了动感,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如果说上片的写景,重在刻画形象的话,那么这个下片的抒情,则是着力描绘声音。
哗哗的流水,飘荡的歌声,不仅使寂静的山谷增添了生气,也为上面的图画配上了音乐。
清人沈祥龙《论词随笔》说:“词贵藏于内……于言外有所感触。
”蓦然读去,这首词意境优美,静中有动的图画,配着富于形象的歌声与音乐,平易通俗、流畅自然的语言,也令人赞叹不绝。
但仔细咀嚼,就会发现:作者把辛酸的感触,藏在迷人的画面背后;
把满心的苦闷,融于优美的乐律之中。
题目中的“独”字,已经为全词规定了基调,透露出苦闷的气息。
下面的内容,自然全都围绕“独”字展开,所以起拍第一句就是“溪边照影行”。
这一画面里,只有一个倒映在水中的人影,点出了“独游”,而比“独游”更深刻,因为它渲染出一种悲凉的气氛。
在这特定的氛围里,那清清的溪水,蔚蓝的天空,飘动的白云,这些美好的景物,也染上了凄凉冷清的色彩,成为词人表达孤独之感的衬景。
“人在行云里”,不止是倒影交织的画面,也写出了词人不苟随世俗的决心和孤傲清高的品格,暗写了自己遭受打击的原因。
内心澎湃的激情和遭受压抑的苦闷,终究是掩遮不住的,“高歌”正是词人内心感情的流露和发泄。
然而,并没有人能理解他,与他相和的,只是空谷里的溪水。
词人的“独”唱,同哗哗的水声,从声音方面渲染了凄凉忧伤的气氛。
这种“高山流水少知音”的感慨,是他内心苦闷的表现;
而这种“曲高和寡”的情景,正是他收复中原的主张不能得到采纳的写照。
那幽深寂静的山谷,那溪水漂浮的残花,不能不说带有象征意义。
所以,这首词表面上是记游,描写水光山色,实际上处处贯注着词人愤激的感情,表现了词人遭受排挤、闲居家乡、有志难伸的苦闷和寂寞,也反映了他对时局的不满和对国事的关心。
他热爱大自然的风光,又不忘怀于世事,正表现了词人退居时期的内心矛盾,说明他并没有因自然风光的优美而陶醉、而颓废。
这首词通过记叙独游雨岩的情景,抒发了遭受打击、闲居乡里的苦闷,反映了作者内心的不平和对国事的系念。
同时,这首词构思新颖,剪裁精妙。
题为“独游雨岩”,作者就在“独”字上作文章,上片写“形”独,下片写“声”独。
随即带出了雨岩的优美景色,如清溪、蓝天、行云、山谷等。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意境清新自然而又沉郁,景愈美,愈可反衬出词人的不平与愤懑。
语言通俗流畅,以虚写实,虚实结合,高度集中。
所有这些都显示出了这首词的高度艺术性。
王国维《人间词话》称:“幼安之佳处,在有性情,有境界。
”于此可见。
清代乾嘉时期岭南的著名诗人和画家黎简,有诗云:“七十二峰倒江水,俯见峰尖插天底;
一舟天上棹海松,回合三万寒虬龙。
”其构思与辛词同,可见辛词影响之远。
参考资料: 1、 杨庆存.《诗词品鉴》(插图本).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70-171
鹧鸪天·鹅湖归病起作 文翻注赏
枕簟溪堂冷欲秋。
断云依水晚来收。
红莲相倚浑如醉,白鸟无言定自愁。
书咄咄,且休休。
一丘一壑也风流。
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觉新来懒上楼。
枕簟溪堂冷欲秋。
断云依水晚来收。
红莲相倚浑如醉,白鸟无言定自愁。
躺在水边阁楼的竹席上,清冷冷好似凉秋,片片的浮云顺水悠悠,黄昏的暮色使它们渐渐敛收。
红艳艳莲花互相倚靠,简直像姑娘喝醉了酒,羽毛雪白的水鸟安闲静默,定然是独个儿在发愁。
书咄咄,且休休。
一丘一壑也风流。
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觉新来懒上楼。
与其像殷浩朝天空书写“咄咄怪事”发泄怨气,倒不如像司空图寻觅美好的山林安闲自在地去隐居,一座山丘,一条谷壑,也是风流潇洒多逸趣。
我不知而今衰损了多少精力,只觉得近来上楼懒登梯。
参考资料: 1、 周汝昌.《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1563-1567 2、 菱子.宋词三百首:天地出版社,2001年2月:第99页 3、 辛弃疾.稼轩词编年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194-195
枕簟溪堂冷欲秋。
断云依水晚来收。
红莲相倚浑如醉,白鸟无言定自愁。
簟(diàn):竹席;
溪堂:临溪的堂舍。
收:敛收。
浑如:非常像,酷似。
无言:不鸣。
书咄咄,且休休。
一丘一壑也风流。
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觉新来懒上楼。
咄咄:用殷浩事。
《世说新语·黜免》篇:“殷中军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
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表示失意的感叹。
休休:用司空图事。
《新唐书·卓行传》:“司空图字表圣。
……本居中条山王官谷,有先人田,遂隐不出。
作亭观素室,……名亭曰休休,作文以见志,曰:‘休,美也。
既休而美具。
故量才,一宜休,揣分,二宜休,耄而瞆,三宜休,又,少也堕,长也率,老也迂,三者非济时用,则又宜休。
’因自目为耐辱居士,其言诡激不常,以免当时祸灾云。
”又,《旧唐书·司空图传》引图所作《耐辱居士歌》曰:“咄咄!
休休休!
莫莫莫!
伎俩虽多性情恶,赖是长教闲处著。
休休休,莫莫莫,一局棋,一炉药,天意时情可料度。
”一丘句:《世说新语·品藻》篇:“明帝问谢鲲:‘君自谓何如庾亮’?
答曰:‘端委庙堂,使百僚准则,臣不如亮;
一丘一壑,自谓过之”。
又《巧艺》篇:“顾长康画谢幼舆在岩石里。
人问其所以,顾曰:‘谢云一丘一壑,自谓过之,此子宜置丘壑中。
’”风流:优美,有风韵。
不知二句:唐刘禹锡《秋日书怀寄白宾客》诗:“兴情逢酒在,筋力上楼知。
”俞文豹《吹剑录》:“古今诗人,间见层出,极有佳句,无人收拾,尽成遗珠。
……陈秋塘诗:‘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觉新来懒上楼。
’”筋力:精力。
但:只。
参考资料: 1、 周汝昌.《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1563-1567 2、 菱子.宋词三百首:天地出版社,2001年2月:第99页 3、 辛弃疾.稼轩词编年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194-195
枕簟溪堂冷欲秋。
断云依水晚来收。
红莲相倚浑如醉,白鸟无言定自愁。
书咄咄,且休休。
一丘一壑也风流。
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觉新来懒上楼。
《鹧鸪天·鹅湖归病起作》是作者病后所作,上阕写鹅湖自然风光,如老人历尽沧桑后的恬静平淡,绘景状物,渲染气氛,突出悉字,花鸟也知有情。
下阕开头剖诉心曲,感情陡转,通过两具典故委婉抒发对统治集团迫害爱国志士的畴及自己对仕途已经失望的无可奈何的心态。
但随后词人又在大自然中找到解脱。
最后两句,倾吐出老弱多病的切肤之憾。
有沉哀茹痛之语,无剑拔弩之势。
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觉新来懒上楼。
“不知”二字,以“衰”、“懒”二字写出词人隐居鹅湖,病后衰弱,不知不觉筋力疲乏之感,“但觉”复转进一步,强调出上楼登高眺望,新近越来越见慵懒无聊,流露出“烈士暮年”无用武,“壮心不已”竟蹉跎 的悲愤和凄怆,较之其激昂慷慨之作。
意象清丽,色彩鲜明,涵义隽永,精妙至极。
下片用殷浩无故遭贬,司空图无奈退隐的两个典故,貌似旷达而实含怨忿,感慨颇深。
此词则表现得深婉、沉郁,别具一格。
词的上阕写景,下阕抒情。
但景中有情,只不过是非常含蓄而已,须细察始能体会。
“枕簟”句写气候变化:枕簟初凉,溪堂乍冷,虽然还未入秋,但是已能感到秋意。
这种清冷的感觉,既是自然环境的反映,也是词人心绪的外射。
“断云”句写江上风光:飘浮在水面上的片断烟云在落日的余晖中渐渐消散,眼前出现了水远天长,苍茫无际的画面。
这景象给词人带来一种广阔的美感,也引起了他的惆怅。
“红莲”、“白鸟”二句转写近前景物:池塘里盛开的红莲互相偎倚,宛若喝醉了酒的美人。
堤岸上的白鹭静静地兀立着,它一定正在发愁罢!
“醉”字由莲脸之红引出,“愁”字由鸟头之白生发,这两词用的真是恰到好处。
红莲白鸟互相映衬,境界虽美,但“醉”、“愁”二字表露出词人内心的苦闷。
以上的景物描写,不但隐含着词人忧伤抑郁的意绪,而且为下阕抒情制造了一种清冷、空虚又而沉闷的氛围。
下阕头三句虽承上述氛围和意绪,但在情感的表现上却有显著变化:变含蓄为明朗,于抑郁为旷达。
这三句连用了三个典故,前一句用殷浩无故遭贬的典故,表示不以殷浩为然;
后二句用司空图无奈退隐和班嗣的典故作自慰语,表示隐居也自有其乐。
看起来词人好象真的乐意当隐士了,但实际上这是悲愤却故作旷达之辞,比直抒悲愤更感强烈。
三个典故用在一起,不但气势连贯,而且意思曲折。
末尾二句在情感表现上又有显著变化;
变坦率为委婉,旷达为悲凉。
“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觉新来懒上楼”!
化用刘禹锡《秋日书怀寄白宾客》诗“筋力上楼知”句意。
“不知”二字,以“衰”、“懒”二字写出词人隐奶鹅湖,病后衰弱,不知不觉筋力疲乏之感,“但觉”复转进一步,强调出上楼登高眺望,新近越来越见慵懒无聊,流露出“烈士暮年”无用武,“壮心不已”竟蹉跎 的悲愤和凄怆。
较之其激昂慷慨之作,意象清丽,色彩鲜明,涵义隽永,精妙至极。
看似写病后衰弱的寻常感觉,实则含有“英雄江左老”(辛词《满江红》)的悲愤。
作者一生志在恢复中原,虽遭谗毁摈斥但坚持如故,因此表现在这里的便不是一般惊衰叹老的感伤,而是深恐功业难成的忧虑。
刘辰翁说他“英雄感怆,有在常情之外”(《辛稼轩词序》),乃是深知作者人格与词意之言。
依上所述,此词蕴含的情感是异常深沉的,但词人使用的语言却又极为平淡。
上阕描述气候的清冷、云水的舒卷和花鸟的静默,都无奇险之处,而寂寞沉闷的气氛已足以使人愁苦,下阕出语十分旷达,但政治上失意的情绪愈令人感觉凄凉结尾二语尤其淡朴浅近,犹如野叟闲谈,略不经意,“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感慨就表现得极其厚重。
这种以淡语写深情的艺术,使这首词表现得深婉、沉郁,别具一格。
参考资料: 1、 周汝昌.《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1563-1567 2、 夏承焘.宋词鉴赏辞典(套装上下册).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08-01:203-205
汉宫春·立春日 文翻注译赏
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
无端风雨,未肯收尽余寒。
年时燕子,料今宵梦到西园。
浑未辨,黄柑荐酒,更传青韭堆盘?
却笑东风,从此便薰梅染柳,更没些闲。
闲时又来镜里,转变朱颜。
清愁不断,问何人会解连环?
生怕见花开花落,朝来塞雁先还。
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
无端风雨,未肯收尽余寒。
年时燕子,料今宵梦到西园。
浑未辨,黄柑荐酒,更传青韭堆盘?
从美人登发上的袅袅春幡,看到春已归来。
虽已春归,但仍时有风雨送寒,似冬日徐寒犹在。
燕子尚未北归,料今夜当梦回西园。
已愁绪满怀,无心置办应节之物。
却笑东风,从此便薰梅染柳,更没些闲。
闲时又来镜里,转变朱颜。
清愁不断,问何人会解连环?
生怕见花开花落,朝来塞雁先还。
东风自立春日起,忙于装饰人间花柳,闲来又到镜里,偷换人的青春容颜。
清愁绵综如连环不断,无人可解。
怕见花开花落,转眼春逝,而朝来塞雁却比我先回到北方。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主编 .《辛弃疾词新释辑评》(上册) :中国书店 ,2006-01 :第3页 .
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
无端风雨,未肯收尽余寒。
年时燕子,料今宵梦到西园。
浑未辨,黄柑荐酒,更传青韭堆盘?
“春已”三句:谓从美人登发上的袅袅春幡,看到春已归来。
春幡:古时风俗,每逢立春,剪彩绸为花、煤、燕等状,插于妇女之粪,或缀于花枝之下,曰春播,也名恬胜,彩胜。
稼轩《蝶恋花·元日立春)词起句云:“谁向椒盘答彩胜。
”此风宋时尤盛。
“无端”两句:言虽已春归,但仍时有风雨送寒,似冬日徐寒犹在。
无端:平白无故地。
“年时”两句:燕子尚未北归,料今夜当梦回西园。
年时燕子:指去年南来之燕。
酉园:汉都长安西邦有上林苑,北宋都城汴京西门外有琼林苑,都称西园,专供皇帝打猎和游赏。
此指后者,以表现作者的故国之思。
“浑末办”两句:言已愁绪满怀,无心置办应节之物。
浑:全然。
黄柑荐洒:黄柑酪制的腊酒。
立春日用以互献致贸。
更传:更谈不上相互传送,青韭堆盘:《四时宝鉴》谓“立春日,唐人作春饼生菜,号春盘”。
又一说,称五辛盘。
《本草纲目·菜部》:“五辛菜,乃元旦、立春,以葱、蒜、韭、募惹、芥辛嫩之菜和食之,取迎新之意,号五辛盘。
故苏拭《立春日小集戏辛端叔》诗云:“辛盘得青韭.腊酒是黄柑。
”辛词本此,但反用其意。
却笑东风,从此便薰梅染柳,更没些闲。
闲时又来镜里,转变朱颜。
清愁不断,问何人会解连环?
生怕见花开花落,朝来塞雁先还。
“却笑”五句:言“东风”自立春日起,忙于装饰人间花柳,闲来又到镜里,偷换人的青春容颜。
黄梅染柳:吹得梅花飘香、柳丝泛绿。
镜里转变朱颜:谓年华消逝,镜里容颜渐老。
更:何况。
“清愁“两句:言清愁绵综如连环不断,无人可解。
解连环:据《战国策·齐策》.秦昭王遣使齐国,送上玉连环一串,请齐人解环。
群臣莫解。
齐后以椎击破之,曰:环解矣。
辛词用此喻忧愁难解。
“生怕见”两句:言怕见花开花落,转眼春逝,而朝来塞雁却已先我还北。
生怕:最怕,只怕。
塞雁:去年由塞北飞来的大雁。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主编 .《辛弃疾词新释辑评》(上册) :中国书店 ,2006-01 :第3页 .
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niǎo)袅春幡(fān)。
无端风雨,未肯收尽余寒。
年时燕子,料今宵梦到西园。
浑未辨,黄柑(gān)荐酒,更传青韭(jiǔ)堆盘?
从美人登发上的袅袅春幡,看到春已归来。
虽已春归,但仍时有风雨送寒,似冬日徐寒犹在。
燕子尚未北归,料今夜当梦回西园。
已愁绪满怀,无心置办应节之物。
春幡:古时风俗,每逢立春,剪彩绸为花、煤、燕等状,插于妇女之粪,或缀于花枝之下,曰春播,也名恬胜,彩胜。
无端:平白无故地。
年时燕子:指去年南来之燕。
酉园:汉都长安西邦有上林苑,北宋都城汴京西门外有琼林苑,都称西园,专供皇帝打猎和游赏。
此指后者,以表现作者的故国之思。
浑:全然。
黄柑荐洒:黄柑酪制的腊酒。
立春日用以互献致贸。
更传:更谈不上相互传送,青韭堆盘:《四时宝鉴》谓“立春日,唐人作春饼生菜,号春盘”。
又一说,称五辛盘。
却笑东风,从此便薰梅染柳,更没些闲。
闲时又来镜里,转变朱颜。
清愁不断,问何人会解连环?
生怕见花开花落,朝来塞雁先还。
东风自立春日起,忙于装饰人间花柳,闲来又到镜里,偷换人的青春容颜。
清愁绵综如连环不断,无人可解。
怕见花开花落,转眼春逝,而朝来塞雁却比我先回到北方。
黄梅染柳:吹得梅花飘香、柳丝泛绿。
镜里转变朱颜:谓年华消逝,镜里容颜渐老。
更:何况。
解连环:据《战国策·齐策》.秦昭王遣使齐国,送上玉连环一串,请齐人解环。
群臣莫解。
齐后以椎击破之,曰:环解矣。
辛词用此喻忧愁难解。
生怕:最怕,只怕。
塞雁:去年由塞北飞来的大雁。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主编 .《辛弃疾词新释辑评》(上册) :中国书店 ,2006-01 :第3页 .
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
无端风雨,未肯收尽余寒。
年时燕子,料今宵梦到西园。
浑未辨,黄柑荐酒,更传青韭堆盘?
却笑东风,从此便薰梅染柳,更没些闲。
闲时又来镜里,转变朱颜。
清愁不断,问何人会解连环?
生怕见花开花落,朝来塞雁先还。
辛弃疾的青少年时代是在北方度过的。
当时的中国北方,已为金人所统治,辛弃疾的家乡山东也不例外。
他是在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从金国归于南宋的。
据邓广铭先生考证,这首词是他南归之初、寓居京口(镇江)时所作的一首词。
此词上片通过立春时节景物的描绘,隐喻当时南宋不安定的政局。
开头“春已归来”三句,点明立春节候。
按当时风俗,立春日,妇女们多剪彩为燕形小幡,戴之头鬓。
故欧阳修《春日帖子》中有“共喜钗头燕已来”之句。
“无端风雨”两句,既指自然界的气候多变,也暗指南宋最高统治集团惊魄不定、碌碌无为之态,宛如为余寒所笼罩。
“年时燕子”三句,作者由春幡联想到这时正在北飞的燕子,可能已经把他的山东家园作为归宿了。
“年时”即去年之意,这说明作者作此词时,离别他的家乡才只一年光景。
接下去“浑未办”三句,是说作者新来异乡,生活尚未安定,春节到了,连旨酒也备办不起,更谈不到肴馔了。
词的下片进一步抒发作者自己的忧国怀乡之情。
“却笑东风从此”三句,作者想到立春之后,东风就会忙于吹送出柳绿花江的一派春光。
“闲时又来镜里,转变朱颜”,语虽虚拟,实际表达了作者初归南宋急欲报国、收复失土的决心,深恐自己磋砣岁月,年华虚度。
这里说的“清愁”,实际是作者的忧国忧民的情怀。
“解连环”,是用《战国策》秦昭王送玉连环给齐国王后,让她解开的故事。
当时的齐王后果断机智地把玉连环椎破,使秦的诡计流于破产。
但环顾当前,南宋最高统治集团中人,谁是能作出抗金的正确决策的智勇人物呢?
“生怕”,即“甚怕”。
“生怕见、花开花落,朝来塞雁先还。
”表示作者对于恢复事业的担忧,深恐这一年的花由盛开又复败落,而失地却未能收复,有家仍难归去,言语、句流露出一丝的惆怅。
从这首词的思想内容看,虽不能确断其为辛弃疾南归后所写的第一首词,但必为初期之作。
在这首词中,他对于恢复大业的深切关注,他的激昂奋发的情怀,都已真切地表达出来。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