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蛮·寄女伴

作者: 秋瑾 朝代: 近代

寒风料峭侵窗户,垂帘懒向回廊步。

月色入高楼,相思两处愁。

无边家国事,并入双蛾翠。

若遇早梅开,一枝应寄来!

寒风料峭侵窗户,垂帘懒向回廊步。

月色入高楼,相思两处愁。

无边家国事,并入双蛾翠。

若遇早梅开,一枝应寄来!   此词不仅抒写了作者对女友的怀念,更表现了对国事的关心。

词中语意双关,寄喻颇深。

“若遇早梅开,一枝应寄来”,含蕴无限,极富情味。

全词独具风格,不落俗套。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失题

作者: 秋瑾 朝代: 近代

登天骑白龙,走山跨猛虎。

叱咤风云生,精神四飞舞。

大人处世当与神物游,顾彼豚犬诸儿安足伍!

不见项羽酣呼钜鹿战,刘秀雷震昆阳鼓,年约二十余,而能兴汉楚;

杀人莫敢当,万世钦英武。

愧我年二七,于世尚无补。

空负时局忧,无策驱胡虏。

所幸在风尘,志气终不腐。

每闻鼓鼙声,心思辄震怒。

其奈势力孤,群才不为助。

因之泛东海,冀得壮士辅。

如此江山·萧斋谢女吟《秋赋》

作者: 秋瑾 朝代: 近代

萧斋谢女吟《秋赋》,潇潇滴檐剩雨。

知己难逢,年光似瞬,双鬓飘零如许。

愁情怕诉,算日暮穷途,此身独苦。

世界凄凉,可怜生个凄凉女。

曰:“归也”,归何处?

猛回头,祖国鼾眠如故。

外侮侵陵,内容腐败,没个英雄作主。

天乎太瞽!

看如此江山,忍归胡虏?

豆剖瓜分,都为吾故土。

杜鹃花

作者: 秋瑾 朝代: 近代

杜鹃花发杜鹃啼,似血如朱一抹齐。

应是留春留不住,夜深风露也寒凄。

翠楼怨

作者: 秋瑾 朝代: 近代

寂寞庭寮,喜飞来画轴,破我无聊。

试展朝云遗态,费维摩几许清宵?

紫玉烟沉,惊鸿影在,历劫红羊迹未消。

赖有故人高谊,赎得生绡。

环佩声遥,纵归来月下,魂已难招。

故剑珠还无恙,黄衫客风韵偏豪。

自叙乌阑,遍征红豆,替传哀怨谱《离骚》。

但恐玉萧难再,愁煞韦皋。

望海潮·自题小影

作者: 谭嗣同 朝代: 近代

曾经沧海,又来沙漠,四千里外关河。

骨相空谈,肠轮自转,回头十八年过。

春梦醒来么?

对春帆细雨,独自吟哦。

惟有瓶花,数枝相伴不须多。

寒江才脱渔蓑。

剩风尘面貌,自看如何?

鉴不因人,形还问影,岂缘醉后颜酡?

拔剑欲高歌。

有几根侠骨,禁得揉搓?

忽说此人是我,睁眼细瞧科。

答客诮 

作者: 鲁迅 朝代: 近代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

惯于长夜过春时 

作者: 鲁迅 朝代: 近代

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

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题三义塔

作者: 鲁迅 朝代: 近代
三义塔者,中国上海闸北三义里遗鸠埋骨之塔也,在日本,农人共建。 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颓垣剩饿鸠。 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精禽梦觉仍衔石,斗士诚坚共抗流。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西村博士于上海战后得丧家之鸠,持归养之,初亦相安,而终化去。建塔以藏,且征题咏,率成一律,聊答遐情云尔。
三义塔者,中国上海闸北三义里遗鸠埋骨之塔也,在日本,农人共建。三义塔是为纪念中国上海闸北三义里那只被救而又死去的鸽子,并埋葬其遗骨之塔。此塔修建于日本,是当地爱好和平的农民共同修建的。 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颓垣剩饿鸠。 日本强盗轰炸上海闸北人民,饥饿的鸽子在瓦砾堆中幸存。 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偶然遇到好心肠的日本友人,把这只劫后的鸪子带回东瀛。鸽子死了还建筑起高塔纪念,日本农民常把它记挂在心田。 精禽梦觉仍衔石,斗士诚坚共抗流。如果死去的鸽子从梦中醒回,将化作精卫鸟衔石填平东海。 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消除战争种下的仇恨的种子,中日两国人民必将同仇敌忾。 西村博士于上海战后得丧家之鸠,持归养之,初亦相安,而终化去。建塔以藏,且征题咏,率成一律,聊答遐情云尔。西村真琴博士在上海战后救了一只失去家园的鸽子,并把这只鸽子带回到日本喂养,刚开始的时候还挺好,可是,鸽子最终还是死掉,遂为鸽子建冢以埋葬鸽子的尸骨,并且为冢的落成征求诗文,所以草率的写了这首七律,姑且表达深远的情谊罢了。 参考资料: 1、 谢邦华 张纯武.鲁迅旧诗导读.武汉市:武汉大学出版社,1989年:208-210页 2、 吴传玖.鲁迅诗释读.昆明市:云南少年儿童出版社,1989年:95页
三义塔者,中国上海闸北三义里遗鸠埋骨之塔也,在日本,农人共建。塔:对冢上立碑的美称。鸠:即鸽子,日本人称为“堂鸠”。三义里:当时上海闸北的一个里弄,焚毁于1932年1月上海抗战中。 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颓垣剩饿鸠。 奔霆飞熛(biāo):指激战中枪炮和炸弹的轰击焚烧。霆:疾雷;熛:火焰,原作“焰”。败井:被毁坏了的井。颓垣(yuān):倒塌了的墙。垣:墙。 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值:碰到。大心:宽厚的心。瀛洲:传说东海中的神山名,这里是指日本。 精禽梦觉仍衔石,斗士诚坚共抗流。精禽:指精卫鸟。《山海经》中说:炎帝的小女儿女娃在东海淹死,后变成精卫鸟,为了复仇,它不停地衔来西山的木石,要把东海填平。这句是说死去的鸽子如能像梦醒似的复活,它也一定会像精卫鸟一样,去填平东海(暗指向日本帝国主义讨还血债)。斗士:指中日两国的反法西斯战士。抗流:抗击当时世界上的法西斯逆流。 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劫波:佛教用语,这里是指长时期的意思。泯(mǐn):消去。 西村博士于上海战后得丧家之鸠,持归养之,初亦相安,而终化去。建塔以藏,且征题咏,率成一律,聊答遐情云尔。西村博士:西村真琴(1883-1956),日本生物学家。一·二八事变时曾来上海。持归:带回日本去。化去:死去。·遐情:远道来的情谊,指从日本来征求题咏。云尔:罢了。 参考资料: 1、 谢邦华 张纯武.鲁迅旧诗导读.武汉市:武汉大学出版社,1989年:208-210页 2、 吴传玖.鲁迅诗释读.昆明市:云南少年儿童出版社,1989年:95页
三义塔者,中国上海闸北三义里遗鸠埋骨之塔也,在日本,农人共建。 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颓垣剩饿鸠。 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精禽梦觉仍衔石,斗士诚坚共抗流。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西村博士于上海战后得丧家之鸠,持归养之,初亦相安,而终化去。建塔以藏,且征题咏,率成一律,聊答遐情云尔。  这是一首咏物寄情的七言律诗。这也是一首应友人征请题咏的酬对诗。这种诗在旧体诗中数量较多,一般都是通过写物寄托诗人的个人情怀;特别是出题而咏,多就事论事,很少生发开去表现出深广的主题。但作者鲁迅的这首诗却借一小的具体事物——一只鸽子,一座为埋鸽而建的塔冢,生发出一个巨大深广的主题,揭露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的侵略,更把日本人民和日本帝国主义者严加区别,指出两国人民情如兄弟,展示随着时间的推移,待到“劫波”逝去,中日两国人民就将友好下去。这首题咏的七言律诗,表现出如此巨大深广的主题,不但充分说明了作者的眼光和襟怀,也充分说明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力:审视题咏对象,发掘蕴含意义,形象自然地传情表意的能力。   这首诗的小引及诗后的跋文,对诗中所咏之物以及写诗的因由都交代得很清楚。言虽不多,但有两点异常突出:鸽子是上海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上海引起的“一.二八”事件)闸北炮火下的剩存者;是日本友人将鸽子“持归养之”,鸽子死后又“建塔以藏”,表现出非一般的做法和感情。全诗正是从这两点出发来立意、写实、遐想、抒情。   这首诗的首、颔两联完全是写实。“奔霆飞螵”、“败井颓垣”形象地写出了日寇飞机轰炸上海闸北时的情景:炸弹轰响,烈焰飞腾,墙倒屋塌。“歼人子”是写死于血泊中的无辜平民百姓;“剩饿鸠”则点出这只“丧家之鸽”,它既是日本侵略者炮火下的幸存者,又是帝国主义野蛮屠杀的证据。然而,日本人民并不同于日本侵略者,他们怀着对中国人民友好的感情把这只“饿鸠”带回国内,精心喂养,死后又“建塔以藏”。这不是一般的“善心”,不是一般的“人道主义”,其意分明表露了对日本帝国主义野蛮侵略中国的无声抗议,表露了对中国人民遭受的灾难抱有深深的同情和歉疚。   颈、尾两联则驰骋作者的遐想,抒发着作者的感情。作者由死去的“饿鸠”联想到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精卫鸟。这是一只具有极大意志力和毅力的神鸟。不过它衔石填海是为报自己溺水之仇,鲁迅要说的饿鸠复活衔石填海则是要填平隔开中日两国人民的沟壑,使两国人民友好相通。这从紧接着的下一句“斗士诚坚共抗流”的诗意可看出来。因为中国人民自不必说,日本的反战人士(这里以西村博士为象征,为代表)也在抗拒着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这里特别指出的是诗的尾联表现的思想感情,它表明作者超前的眼光 :超越艰难的当下,看到美好的将来,到那时,站在历史的高度回过头来看这一段往事,不快的记忆将烟消云散,留下的只能是两国人民的兄弟情谊。作者鲁迅的这一眼光和信念不仅在这首诗中写出,就在写这首诗数月前他在为日本无产阶级作家小林多喜二死难时,发给小林家属的唁电中就明确表示:“中日两国人民亲如兄弟,资产阶级欺骗人民,用血在我们之间制造鸿沟,并且继续制造。但是无产阶级和它的先锋队正在用自己的血来消灭这道鸿沟。……”此后,在1935年为日本友人内山完造作《活中国的姿态》写的序中也说:“据我看来,中国和日本的人们之间,是一定会有相互了解的时候的”;尽管他接着又说“现在却不是这时候”,但他相信这一天迟早总会到来。这表明作者鲁迅具有坚定的信念和广阔的胸怀。   总观全诗,作者对一件细小具体的事物,用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思想之光照射,通过阶级的和历史的分析,生发出巨大深广的主题。全诗形象生动,想象丰富,巧妙用典,虽写悲痛之事(上海战火,鸽子死去),却情调高扬,充满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因为情深意长,有鼓舞力量。所以说这首诗既是现实主义的,又是浪漫主义的;也可以说这首诗是一首高亢激越的国际主义赞歌。 参考资料: 1、 王景山.鲁迅名作鉴赏辞典.北京市:中国和平出版社,1991年:951-952页

自嘲

作者: 鲁迅 朝代: 近代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交了不好的运气我又能怎么办呢?想摆脱却被碰得头破血流。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破帽遮脸穿过热闹的集市,像用漏船载酒驶于水中一样危险。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横眉怒对那些丧尽天良、千夫所指的人,俯下身子甘愿为老百姓做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坚守自己的志向和立场永不改变,不管外面的环境发生怎样的变化。 参考资料: 1、 王伟.品经典 悟人生 诗词撷英卷.青岛市:青岛出版社,2010年4月:185-186页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华盖:星座名,共十六星,在五帝座上,今属仙后座。旧时迷信,以为人的命运中犯了华盖星,运气就不好。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破帽:原作“旧帽”。漏船载酒:用《晋书·毕卓传》中的典故:“得酒满数百斛(hú)……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矣。”漏船:原作破船”。“中流:河中。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rú)子牛。横眉:怒目而视的样子,表示愤恨和轻蔑。孺子牛:春秋时齐景公跟儿子嬉戏,装牛趴在地上,让儿子骑在背上。这里比喻为人民大众服务,更指小孩子,意思是说鲁迅把希望寄托在小孩子身上,就是未来的希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成一统:意思是说,我躲进小楼,有个一统的小天下。管他冬夏与春秋:即不管外在的气候、环境有怎样的变化。 参考资料: 1、 王伟.品经典 悟人生 诗词撷英卷.青岛市:青岛出版社,2010年4月:185-186页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交了不好的运气我又能怎么办呢?想摆脱却被碰得头破血流。华盖:星座名,共十六星,在五帝座上,今属仙后座。旧时迷信,以为人的命运中犯了华盖星,运气就不好。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破帽遮脸穿过热闹的集市,像用漏船载酒驶于水中一样危险。破帽:原作“旧帽”。漏船载酒:用《晋书·毕卓传》中的典故:“得酒满数百斛(hú)……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矣。”漏船:原作破船”。“中流:河中。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rú)子牛。横眉怒对那些丧尽天良、千夫所指的人,俯下身子甘愿为老百姓做孺子牛。横眉:怒目而视的样子,表示愤恨和轻蔑。孺子牛:春秋时齐景公跟儿子嬉戏,装牛趴在地上,让儿子骑在背上。这里比喻为人民大众服务,更指小孩子,意思是说鲁迅把希望寄托在小孩子身上,就是未来的希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坚守自己的志向和立场永不改变,不管外面的环境发生怎样的变化。成一统:意思是说,我躲进小楼,有个一统的小天下。管他冬夏与春秋:即不管外在的气候、环境有怎样的变化。 参考资料: 1、 王伟.品经典 悟人生 诗词撷英卷.青岛市:青岛出版社,2010年4月:185-186页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其中“运交华盖”是说生逢豺狼当道的黑暗社会,交了倒霉的坏运。“欲何求”、“未敢”都带有反语的意味,是极大的愤激之词,反衬出当时国民党统治者的残暴,形象地描画和揭示了一个禁锢得像密封罐头那样的黑暗社会,概括了作者同当时国民党的尖锐的矛盾冲突。表明他对当时国民党统治者不抱任何幻想,对当时的政治环境极端蔑视和无比的憎恨。由此衬托无产阶级战士不畏强暴,碰壁不回的革命精神。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其中“闹市”喻指敌人猖獗跋扈、横行霸道的地方。“中流”指水深急处。这联用象征的手法,讲形势非常险恶。作者在“破帽"与“闹市”, “漏船”与“中流”这两不相应且对立的事物中,巧妙地运用了一个“过”和一个“泛”,再一次形象地表现出作者临危不惧、激流勇进的战斗精神,衬托出革命战士在险恶环境中是何等的英勇顽强、机智灵活。这两句诗流露出诙谐、乐观的情趣,表现出寓庄于谐的特色。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全诗的核心和精髓,集中地体现出作者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前四句叙写处境和战斗行动,这两句揭示内心深处的感情,把全诗的思想境界推到了高峰。这两句诗,表达作者对人民的强烈的爱和对敌人的强烈的憎,表现了作者在敌人面前毫不妥协,为人民大众鞠躬尽瘁的崇高品德。这句是全诗主题的集中体现,也是作者感情表达的最高潮。   “躲进个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其中“小搂”是作者居住的地方。“躲进”有暂时隐避下来的意思。 “躲"字,融合着巧与敢的双重意味。前一句十分风趣地道出了作者当时战斗环境的特点和善于斗争的艺术,反映出作者自信、乐观的心境和神情。后一句写无所畏惧、韧战到底的决心。这就把前一句的战斗内容揭示得更加鲜明,使寓庄于谐的特色表现得更加突出。既表明作者不管形势怎样变幻,前途如何艰险,决心为革命坚持不懈地斗争,又是对当时国民党统治者出卖民族利益的罪行的辛辣讽刺。这一语双关的结尾,增强了本诗的主题。   这首诗是一首抒情诗,是作者鲁迅从自己深受迫害,四处碰壁中迸发出的愤懑之情,有力地揭露和抨击了当时国民党的血腥统治,形象地展现了作者的硬骨头性格和勇敢坚毅的战斗精神。 参考资料: 1、 江苏省中小学教师进修教材编写组.江苏省中学教师进修教材 现代文选.南京市:江苏省中小学教师进修教材编写组,1981年:54页 2、 李云海.干部名篇选读.长沙市:湖南大学出版社,1987年:259页
678910 共34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