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man
症状: [诊断] 一、分型 可分为慢性迁延性肝炎和慢性活动性肝炎。 二、症状 (一)慢性迁延性肝炎 简称慢迁肝。有确诊或可疑的急性乙型或丙型肝炎病史,病程超过半年尚未痊愈。病情较轻,可有肝区痛和乏力,并有轻度肝功能损害或血清转氨酶升高。不够诊断为慢性活动性肝炎或经肝活检符合慢迁肝的组织学变化。 (二)慢性活动性肝炎 简称慢活肝。既往有肝炎病史。或急性肝炎病程迁延超过半年而目前有较明显的肝炎症状如乏力、食欲差、腹胀、便清等。肝肿大,质地中等硬度以上,可有蜘蛛痣,肝病面容,肝掌或脾肿大。肝外表现有关节炎、肾炎、脉管炎、皮疹或干燥综合征等。血清ALT活性升高,伴肝功能异常。可作免疫学检测如IgG、IgM、抗核抗体、抗平滑肌抗体、抗细胞膜蛋白抗体、类风湿因子、循环免疫复合物,若阳性有助于本病的诊断。肝活组织检查符合慢活肝的组织学变化。 三、辅助检查 见急性肝炎。 四、并发症 常见的有胆道炎症、胰腺炎、胃肠炎、糖尿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心肌炎、结节性多动脉炎、肾小球肾炎、肾小管性酸中毒和过敏性紫癜等。
治疗: [治疗] 一、一般治疗 活动期患者与急性肝炎者相同,非活动期可从事力所能及的工作,手术、感染、药物及妊娠均可诱使肝病加剧,应予避免。饮食应进高蛋白、高维生素和适量脂肪,食物要新鲜,易于消化,以少食多餐为佳。 二、药物治疗 近年来治疗慢性肝炎有抗病毒药、免疫调节药、中西医结合治疗。 (一)维生素类 应用复合维生素B及维生素C,有恶心呕吐者加用维生素B6,食欲差或贫血者用维生素B12,有出血倾向者肌注维生素K。肝泰乐每次0.1-0.2克,每日3次。益肝冲剂每次1-2袋,每日3次,3个月为一疗程。有ALT升高者可予维生素C300毫克,静滴;或益肝灵片每次2-4片,每日3次;其他如五味子、精制垂盆草、肝炎灵、联苯双酯等均可使用。 (二)抗病毒药 分三级治疗。第一级为聚肌胞每次2mg,每星期3次;或胸腺肽每次120毫克,肌注,每星期3次;或冬虫夏草每次1-2克,每日3次;或冬虫夏草脂质体每次10毫升,每日3次。第二级在一级治疗无效时使用,常用猪苓多糖每次40毫克,肌注,每日1次;或乙肝疫苗每次20微克,肌注;可加用免疫核糖核酸每次2-5毫克,肌注。第三级应在对第一、二级治疗无效者使用,常用药物有干扰素300-600万单位隔日1次,疗程为半年至1年;阿糖腺苷或磷酸阿糖腺苷每日10毫升/千克,静滴;或无环鸟苷每日15-45毫克/千克,静注或静滴。 (三)免疫调节药 有免疫核糖核酸、IL-2、自体淋巴因子活化性杀伤(LAK)细胞和卡介苗加潘生丁。D-青霉胺用于慢性活动性肝炎伴肝硬化趋向者。秋水仙碱适用于慢性乙型肝炎有纤维化倾向,对其他治疗无效者、还有猪苓多糖、甘草甜素、肝炎灵注射液等。
相关信息: [预后] 慢性迁延性肝炎一般预后良好,仅少数转为慢性活动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预后较差,大部分转为肝硬化,小部分转为肝细胞癌。 [预防] 同急性肝炎。
同急性肝炎。
由急性肝炎转变而来,急性乙型肝炎约10%,急性丙型肝炎约50%转变为慢性。
慢性肝炎仅见于乙、丙、丁三型肝炎。
拼音:bin
症状: [诊断] 一、发病 当地有本病流行,有进食不洁及与患者密切接触史。婴幼儿或儿童发病率高。 二、症状 起病急,以腹痛、腹泻、恶心、呕吐为主要症状。腹泻多为水样便,一般持续1-2星期后缓解。可有低至中度发热、头痛、周身乏力及上呼吸道感染症状。重症腹泻患儿有脱水、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 三、辅助检查 粪便检查,电镜或免疫电镜从粪便中检出病毒颗粒,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或放射免疫法检测粪便中病毒抗原,用PCR法检测病毒核酸均有助于诊断。
治疗: [治疗] 轻症患者给予口服补液盐即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日服补液配方为氯化钠3.5克,碳酸氢钠2.5克,氯化钾1.5克及葡萄糖20克,加水至1升。重症患者尤其是幼儿、体弱、脱水的患者应及时补液,纠正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禁用抗生素,因可致肠道菌群失调。可酌情补充肠道正常细菌如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等。近年用粗制分泌型IgA口服治疗取得一定效果。
相关信息: [预后] 本病预后良好。 [预防] 防止水源和食物被带病毒的粪便污染。
病毒性胃肠炎是指由各种病毒导致的胃肠道炎症。
[病因] 本病可由多种病毒所引起,最常见者为轮状病毒、诺沃克样病毒,其他病毒如肠腺病毒、星状病毒和嵌杯状病毒也可作为病原。
拼音:ji
症状: [诊断] 一、发病 5岁以下儿童占90%以上,1岁以下婴儿最多。1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最多,我国以7-8月份发病最多。呈散发或小流行,当地有本病发生,未经有效的自身免疫而有患者接触史。其潜伏期3-35日,平均5-14日。 二、症状 典型者有三期经过。前驱期有发热及咽痛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或胃肠炎症状,持续1-2日。前驱期症状消失后1-4日进入瘫痪前期。瘫痪期呈不对称的弛缓性瘫痪,最常见于四肢,尤其以下肢多见,还可见于躯干肌群,可有延髓呼吸中枢受累或血管运动中枢受损。 三、辅助检查 脑脊液检查,特异性IgM抗体、补体结合抗体和中和抗体检查,免疫荧光法检测抗体有助于诊断。 四、并发症 可并发吸人性肺炎、肺不张、泌尿系感染、高钙血症及泌尿系结石。
治疗: [治疗] 本病无特殊疗法,主要是对症治疗。 一、前驱期和瘫痪前期治疗 卧床休息,避免疲劳,注意营养和水电解质平衡,肢体疼痛者可适量用镇痛、镇静剂或热敷以增加血液循环。减轻水肿可用50%葡萄糖及维生素C静注;进展迅速者用丙种球蛋白肌注;症状严重者可用强的松,每日1-1.5毫克/千克,每日1次,用3-5日。 二、瘫痪期治疗 将肢体置于功能位,防止外伤、烫伤。他巴唑每日0.1-0.2克/千克,顿服;加兰他敏每日0.05-0.1毫克,肌注,每日1次;新斯的明每日0.02-0.04毫克/千克,肌注,每日1次。维生素B1、B12。便秘或尿潴留者给予灌肠和导尿。咽肌麻痹者清除气道分泌物,必要时行气管切开。呼吸道感染者选用适宜的抗生素。注意纠正休克,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三、恢复期治疗 恢复期主要是功能恢复治疗:体温降至正常、肌痛消失、瘫痪停止发展时,即可开始针刺、主动或被动运动、理疗和按摩,以促进瘫痪肌肉恢复。 四、后遗症期治疗 要根据肢体畸形的特点、性质及年龄,酌用矫形手术治疗。顽固后遗症采用多种方法综合治疗,并坚持不懈,以免肌肉萎缩,加重畸形。
相关信息: [预后] 本病病'死率多为5%-15%,主要死因为呼吸肌麻痹和延髓麻痹引起的呼吸衰竭。严重病例可留有难以恢复的后遗症。 [预防] 多采用口服减毒活疫苗糖丸,出生后2个月开始服用,每间隔1个月,依次服用单价糖丸各一粒。亦可每次服用三价糖丸一粒,共3次,每年服一疗程,连续两年,7岁再服一疗程以加强。密切接触者应用丙种球蛋白每次0.3~0.5毫升/千克,肌注,每月1次,连用2月。
脊髓灰质炎又称小儿麻痹症,是一种急性传染病。
[病因] 本病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它属肠道病毒。
传染源为各型患者及病毒携带者,粪-口为主要传播方式,如污染的水、食物、手及玩具等。
拼音:kuang
症状: [诊断] 一、病史 有被犬、猫、狼、狐等动物咬伤。抓伤或舔伤史。潜伏期10日至1年以上,大多为1-2个月。 二、症状 被咬伤部位有痒、麻、刺痛、蚁钻等感觉,局部肌肉可有轻微抽搐;1-4日后进入高度兴奋状态,极端恐怖、恐水、怕风,发作性咽肌痉挛、呼吸困难、排尿、排便困难、多汗、流涎、心率快,神志大多清晰,部分有精神失常、躁狂、痉挛。兴奋期后渐趋安静,但出现肢体、眼、面、咽、呼吸肌等进行性麻痹,继而昏迷,可在6-18小时内出现呼吸循环衰竭死亡。 三、辅助检查 免疫荧光抗体检测、酶联免疫和斑点免疫联合检测有一定诊断价值。病毒分离和动物接种检查有确诊意义。
治疗: [治疗] 一、严密隔离及监护 应将患者置于黑暗的单人房间,保持安静,避免光、声等刺激,专人守护。保持水、电解质的平衡,可鼻饲或胃肠外营养,保持气道通畅。 二、对症治疗 高热可给退热药。心悸、血压升高可给心得安10毫克,每日3次。兴奋期可轮番交替使用各种镇静剂如安定10毫克,肌注,苯巴比妥钠0.1克,肌注。有脑水肿时可用20%甘露醇200毫升,快速静滴。
相关信息: [预后] 本病病死率几近100%,3-6日死于呼吸或循环衰竭。近年来陆续有治愈的报道。 [预防] 家犬注射兽用狂犬病毒疫苗。伤口应尽快用20%肥皂水或0.1%新洁尔灭反复冲洗至少半小时,再用70%酒精及浓碘酒反复涂拭。若咬伤头颈部、手指或严重咬伤时,除用疫苗外,还需在伤口局部注射抗狂犬病免疫血清。预防接种现用地鼠肾细胞疫苗,全程五针,在30日内注完,按程序分别在0、3、7、14和30日各肌注一针(两毫升)。严重咬伤者,疫苗可加用全程十针,即当日至第6日每日一针,后分别于10、14、30、90日再各注一针。
狂犬病又名恐水症,是一种古老的人畜共患传染病。
[病因] 本病系狂犬病毒所致。
主要由患病或带毒动物如犬、猫、猪、牛、马等家畜和野兽咬伤而感染。
拼音:liou
症状: [诊断] 一、分型 可分为单纯型、中毒型、胃肠型及肺炎型。 二、病史 有流感接触史或集体发病史。冬、春季较多,但大流行时则无明显季节性。 三、症状, (一)单纯型 多见。起病急,全身症状较重,有畏寒、高热、头痛、乏力和全身酸痛。轻度呼吸道卡他症状如咽痛。流涕、喷嚏及干咳等。面颊潮红,咽充血,口腔粘膜疱疹,肺部听诊呼吸音粗。 (二)中毒型 高热不退、昏迷、谵妄,儿童可出现抽搐、脑膜刺激征阳性,脑脊液细胞数可轻度增加。少数有血压下降或休克,个别出现中毒性心肌炎或心功能不全。 (三)胃肠型 以恶心、呕吐为主要症状。 (四)肺炎型 以肺炎为主要表现。 四、辅助检查 血常规检查,咽漱口液或棉拭子可分离出病毒,免疫荧光抗体技术测定病毒抗原,血凝抑制试验或补体结合试验有助于诊断。 五、并发症 可合并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气管炎或支气管炎,细菌性肺炎。
治疗: [治疗] 一、一般治疗 卧床休息,多饮水,注意呼吸道隔离。流感流行期间尽量不去公共场所,居室应加强通风,注意消毒。 二、抗病毒治疗 金刚烷胺每次0.1克,每日2次。抗流感7-球蛋白每次0.3-0.6毫升,肌注,共4-6次,用于中毒症状明显的患者。中毒型可加用聚肌胞,每次两毫克,肌注,每日1次;或用干扰素治疗。 三、对症治疗 高热头痛者给予物理降温和解热镇痛药,如安痛定每次2毫升,肌注;或羚羊粉1-2克,冲服;也可用APC,每次1-2片,每日3次。鼻塞可用2%麻黄素、鼻眼净、鼻通滴鼻。呼吸困难、紫绀者要及时吸氧。如有继发细菌感染应及早使用适当抗生素。食醋消毒疗法,室内3-5毫升/立方M,食醋加热蒸发,熏蒸1小时。中成药如板蓝根冲剂、感冒冲剂、速效感冒胶囊可减轻症状。
相关信息: [预防] 可皮下注射流感灭活疫苗,或用流感减毒疫苗鼻腔喷雾法来预防本病。还可服用金刚烷胺盐酸盐预防甲型流感。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病因] 本病由流感病毒引起。
急性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为传染源,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传播迅速,极易引起暴发流行或大流行。
流感病毒可分为甲、乙、丙三型,其中甲型变异性最大,又分为若干亚型。
各型之间无交叉免疫,加之流感病毒不断发生新变异,故可反复发作。
拼音:ma
症状: [诊断] 一、发病 本病1年四季均可发病,以春冬季为最多,尤以小儿多见。患者有麻疹密切接触史,大多既往未患过麻疹,或未进行过疫苗接种。 二、症状 (一)典型麻疹 先有3-4日的发热、流涕、刺激性干咳、畏光、流泪、眼结膜充血。90%患者可于双侧颊粘膜处出现麻疹粘膜斑。之后皮肤出现充血性红色斑丘疹,先从耳后、发际开始,渐及额、面、颈部、躯干及四肢,最后达手掌与足底。中毒症状重,全身表浅淋巴结与肝脾可轻度肿大,肺部可闻及湿哕音。出疹3-5日后进人恢复期,皮疹按出疹先后顺序消退。疹退后有糠麸状脱屑及留有浅褐色色素斑。无并发症者病程10-14日。 (二)非典型麻疹 近年来随麻疹疫苗逐渐推广及被动免疫的广泛应用,非典型麻疹增多。轻型者全身及呼吸道症状轻,皮疹散在,色淡,不留色素,麻疹粘膜斑不典型或不出现。少数重型者中毒症状重,皮疹或融合成片,或呈出血性紫癜或呈疱疹样,常因循环衰竭而死亡。 (三)成人麻疹 全身症状较小儿重,麻疹粘膜斑可与皮疹同时出现,或迟于皮疹,皮疹多密集,并发支气管炎较多,也可并发心力衰竭,但病死率低。 三、辅助检查 血常规检查,鼻、咽部分泌物涂片或尿沉渣染色,免疫荧光法检查麻疹抗原,酶联免疫吸附或免疫荧光法检测血清中麻疹IsM抗体,血清血凝抑制抗体、中和抗体和补体结合抗体检查,鼻、咽分泌物或血液分离病毒可助诊断。 四、并发症 麻疹易并发肺炎、喉炎、心肌炎、心功能不全、脑炎和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等。
治疗: [治疗] 一、一般治疗 呼吸道隔离,卧床体息。注意口、鼻、眼、皮肤清洁,防止继发感染。给足够水分及易于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 二、对症治疗 高热给小剂量退热药,剧咳服用适量镇咳药,烦躁可适当给鲁米那、非那根、安定等,角膜干燥或混浊可肌注维生素A,病重者可给丙种球蛋白或输入新鲜血浆。 三、并发症治疗 肺炎同一般肺炎的治疗,常见致病菌为肺炎双球菌,可选用青霉素每日5-10万U/千克,静滴,重症者可短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喉炎可选用1-2种抗生素,重症应同时应用大量肾上腺皮质激素,必要时及早气管切开。心力衰竭时应及早应用快速洋地黄,同时加用利尿药,控制液体人量和速度,周围循环衰竭时按感染性休克处理。脑炎的处理同病毒性脑炎,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可试用干扰素、转移因子等治疗。
相关信息: [预后] 单纯麻疹预后良好。若患儿免疫力低下且有并发症可影响预后,重型麻疹病死率较高。 [预防] 隔离患者。未患过麻疹的小儿均应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8个月龄初种,7岁时复种,每次0.2毫升,皮下注射,各年龄剂量相同,应急接种最好于麻疹流行季节前1个月进行。密切接触者可注射人血丙种球蛋白防止发病。
麻疹是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病因] 本病由麻疹病毒引起。
患者是传染源,主要经呼吸道飞沫直接传播,也可经衣物、玩具等间接传播。
拼音:feng
症状: [诊断] 一、发病 本病冬春季发病较多,多见于1-5岁儿童,6个月以下儿童最多见,青少年也可发病。 二、症状 发热1-2日后出现皮疹,从面部开始,1日内迅速布满全身,但手掌、足底无皮疹。皮疹呈淡红色细点状斑疹、斑丘疹或丘疹。一般3日消退,不留色素沉着,也不脱屑。出疹时有呼吸道炎症症状,同时伴耳后、枕后、颈后淋巴结肿大,脾脏轻度肿大。 三、辅助检查 必要时可做血凝抑制、中和试验。补体结合试验和免疫荧光.法检测相应抗体,取患者鼻咽部分泌物、尿、血液、脑脊液、关节滑液行病毒分离有助于诊断。
治疗: [治疗] 注意隔离,适当休息,加强护理,对症处理。重症及有并发症者参见麻疹的治疗,3个月内孕妇有风疹接触史者应予以胎盘球蛋白或丙种球蛋白注射。
相关信息: [预防] 隔离患者。有接触史者于5日内注射丙种球蛋白。儿童及育龄妇女可接种风疹减毒活疫苗。
风疹是一种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妊娠早期感染风疹后可导致胎儿发生先天性风疹综合征,往往损伤胎儿引起严重后果。
[病因] 本病由风疹病毒引起。
患者为传染源,主要经呼吸道飞沫传播。
拼音:shui
症状: [诊断] 一、发病 多见于儿童,冬春季节多见,有水痘或带状疱疹接触史。 二、症状 发病急,有发热、咳嗽。发热当日出皮疹。皮疹起初为红色斑丘疹,24小时内变成水泡,开始呈透明状,以后渐混浊,周围有红晕。1-3日后疱疹结痂、脱落,一般不遗留疤痕。水痘皮疹分批出现,同一部位可见各期皮疹。皮疹呈向心性分布,以躯干为多,头部、四肢较少。 三、辅助检查 取疱液作电镜检查,或行直接荧光抗体染色检查有助于诊断。水性痘肺炎、水痘脑炎等。
治疗: [治疗] 一、一般治疗 呼吸道隔离和接触隔离直至皮疹结痂脱落。加强护理,避免搔抓。皮肤瘙痒可用抗组胺药如扑尔敏、赛庚啶等,局部涂以0.25%冰片炉甘石洗剂,或用2%-5%的碳酸氢钠湿敷或擦拭。皮疹局部感染处涂以1%龙胆紫溶液,并根据菌种选用抗生素。 二、药物治疗 维生素B12(0.5-1)毫克,肌注,每日2次,连用3日;或减毒麻疹活疫苗0.3-1毫升,皮下注射,可促进皮疹结痂并防止新疱疹的出现。对免疫功能低下的水痘患者,新生儿水痘或播散性水痘肺炎、脑炎等严重患者,应及早抗病毒治疗。首选无环鸟苷600-800克,每日3次,10日为一疗程;或10-12毫克/千克,静注,每8小时1次,7-10日为一疗程。也可用阿糖腺苷。加α-干扰素能迅速控制皮疹发展,加速病情恢复。禁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三、物理治疗 全身紫外线照射治疗可止痒,防止继发感染,加速疱疹干涸及结痂脱落。
相关信息: [预防] 隔离患者。接触者和其他易感者可应用丙种球蛋白0.4-0.6毫升/千克,或带状疱疹免疫球蛋白0.1毫升/千克,肌注。
水痘是由水痘一带状疱疾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病因] 本病由水痘一带状疱疾病毒引起。
患者是主要的传染源,主要经呼吸道飞沫和直接接触传播,也可通过污染的用具传染。
拼音:liou
症状: [诊断] 一、发病 好发于儿童和青年。全年均可发病,以冬春最多,呈流行或散发。患者病前2-3星期有接触史。 二、症状 起病急,有发热、畏寒、头痛等感染中毒症状。腮腺肿大,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发展,边缘不清,伴周围组织水肿,有触痛,进食酸性食物可使疼痛加剧。腮腺口红肿。两腮腺可同时或先后受累,持续4-5日遂消退,部分伴有舌下腺、颌下腺或颈淋巴结发炎肿大。 三、辅助检查 血清、尿淀粉酶检查,补体结合试验、血凝抑制试验,酶联免疫吸附法及间接荧光免疫检测IgM抗体,从唾液、血、尿、脑脊液分离病毒可助诊断。 四、并发症 成人可并发睾丸炎、卵巢炎、胰腺炎。儿童可并发脑膜炎、脑膜脑炎。偶可并发肾炎、心肌炎、乳腺炎、甲状腺炎、前列腺炎、胸膜炎、多发性神经炎等。
治疗: [治疗] 一、一般治疗 呼吸道隔离,卧床休息直至腮腺肿胀完全消退。避免酸辣食物,以流食、软食为宜,供给足够水分。 二、药物治疗 干扰素有抗病毒功效。肾上腺皮质激素对重症或并发心肌炎、脑膜炎、睾丸炎等可考虑短期应用,每日强的松30-60毫克或地塞米松5-10毫克,3-5日后争取尽早停用。中医中药可采用内外兼治法,用普济消毒饮加减,煎服;紫金锭或青黛散醋调外敷,每日数次;板蓝根针剂两毫升,肌注,每日l-2次;腮腺炎片每日6片,每日3次。 三、对症治疗 高热、头痛、呕吐者可给予相应处理。男性成人患者在本病早期应用乙烯雌酚,每次1克,每日3次,口服,有预防睾丸炎的作用;并发睾丸炎者可局部冷敷。并发脑膜炎头痛剧烈者可用脱水剂。
相关信息: [预后] 腮腺炎大多预后良好,病死率为0.5-2.3%。主要死于重症腮腺炎病毒性脑炎。 [预防] 隔离患者。应用减毒腮腺炎疫苗,进行皮内、皮下接种,也可采用喷鼻或气雾法。
流行性腮腺炎是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病因] 本病由腮腺炎病毒引起。
传染源为早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
拼音:deng
症状: [诊断] 一、发病 本病流行于热带、亚热带,在地方流行区常年都可发病,但雨季是高峰季节。患者在流行区或来自流行区,在流行季节发病,儿童患者较多。潜伏期5-8日。 二、症状 (一)登革热 一起病急,突然畏寒、发热,体温可达40度,3-4日后热退。发热期最突出的伴发症状是严重的头痛。眼眶、眼球后痛及极为剧烈的全身肌痛并关节疼痛。面色潮红,球结膜充血,醉酒面容。病后3-5日出现麻疹样或猩红热样皮疹,分布全身。此时已下降的体温可再次回升,全身症状再次加重。 (二)登革出血热 除上述表现外,可见皮肤、粘膜出血点、瘀斑,消化道、泌尿道、鼻腔、呼吸道、颅内出血等,严重者突然休克。 三、辅助检查 补体结合抗体、血凝抑制抗体检查,血清分离登革病毒有助于诊断。 四、并发症 急性血管内溶血最常见,其他有精神异常、心肌炎、尿毒症、肝肾综合征、急性脊髓炎、格林-巴利综合征和眼部病变等。
治疗: [治疗] 无特效疗法,主要为综合治疗。急性期卧床休息,给予流食或半流食。病室应有防蚊设备,保证足够的营养。高热者首先采用物理降温,有明显中毒症状者可每日静滴氢化可的松100-200毫克,或地塞米松5-10毫克,一般用2-3日。慎用退热药,以免引起休克。登革出血热可参考流行性出血热的治疗措施。
相关信息: [预后] 登革热的一般病死率为3/10000,绝大多数死亡病例属于重型登革热。登革出血热的病死率为1%-5%,有休克者预后不良。 [预防] 消灭伊蚊。
登革热及登革出血热是一组急性传染病。
[病因] 本病由登革病毒导致。
患者:及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经埃及伊蚊或白纹伊蚊传播。
四型登革病毒均可引起登革出血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