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肝炎


拼音:ji

症状: [诊断] 一、分型 可分为急性黄疸型肝炎和急性无黄疸型肝炎。 二、病史 有与肝炎患者密切接触史,或输血、注射血制品史,暴发流行区有水源、食物污染史。 三、症状 多急性起病。常有发热、恶心、厌油、纳差、腹胀、便清、明显乏力等。大多有轻中度肝肿大,质地软,常有触痛或叩击痛,脾可轻度肿大,部分有黄疸。 四、辅助检查 (一)疾病诊断检查 肝功能试验如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胆红素检查,肝组织活检有助于诊断。 (二)病原分型检查 目前多用免疫学、酶学及分子生物学方法作病原检测。肝组织免疫组化和免疫电镜有助于病原分型。 1.甲型肝炎:IgM型抗体(抗-HAVIgM)有早期诊断价值,可用免疫电镜检测粪便中甲型肝炎病毒(HAV)颗粒,多聚酶链反应(PCR)检查血及粪便的病毒RNA(HAV-RNA)。 2.乙型肝炎:IgM型抗体(抗-HBclgM)有早期诊断价值,可作血HBSAg、 抗-HBs、HBeAg、抗-HBe、抗一HBc、乙肝病毒DNA多聚酶、PCR检测乙型肝炎病毒DNA(HBV-DNA)。 3.丙型肝炎:可作血清抗体(抗-HCV)、血清丙型肝炎病毒RNA(HCV-RNA)等,免疫组化法检测肝组织HCV抗原为较特异的方法。 4.丁型肝炎:可作血清抗原(HDAg)和抗体(抗-HDV)、血清病毒RNA(HDV-RNA)及免疫组化法检测肝组织HDAgo 5.戊型肝炎:可检测血清抗体(抗-HEV),免疫电镜法检测粪便或胆汁中HEV抗原。免疫荧光法检测肝组织内的HEV抗原。

治疗: [治疗] 一、一般治疗 适当休息,肝炎症状明显期特别是有黄疽者应卧床休息,直至症状和黄疸明显消退方可起床活动,逐步增加活动量或延长活动时间,以活动后不觉疲乏为度。合理饮食,以流食为主,少量多餐,保证水分的供给以利于利尿排黄,应补充维生素B族和维生素C,黄疸严重者注意维生素K的补充。避免饮酒、过度劳累和使用对肝脏有害的药物。 二、药物治疗 早期应用干扰素300万U,皮下注射或肌注,隔日1次,3-6个月为一疗程。急性期黄疸者可予茵陈蒿汤治疗。恶心、厌油、呕吐者应给予葡萄糖加维生素C维生素B,或门冬氨酸钾镁溶液,静滴。也可用肝炎灵和病毒灵。

相关信息: [预后] 甲型肝炎预后良好,大多数于3个月内恢复健康。戊型肝炎病死率一般为1%-2%,最高达12%。 [预防] 隔离患者,甲型和戊型肝炎应加强个人卫生,粪便管理等。乙、丙、丁型肝炎应防止通过血液和体液的传播。易感人群可接种甲型肝炎减毒活疫苗和乙型肝炎疫苗进行主动免疫;还可使用人血清或胎盘球蛋白防止甲型肝炎,或应用高滴度抗-HB-VlgG注射预防乙型肝炎。

甲、乙、丙、丁和戊型肝炎分别由甲型肝炎病毒(HAV)、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丁型肝炎病毒(HDV)和戊型肝炎病毒(HEV)感染引起。

传染源是患者和病毒携带者。

HAV和HEV以粪-口为主要传播途径,如通过日常生活接触、饮水和食物传播。

HBV、HCV和HDV主要通过体液传播如输血及血制品、预防接种、药物注射、针刺等,生活密切接触是次要途径。

婴幼儿的乙型肝炎可通过胎盘、分......更多

重症肝炎


拼音:zhong

症状: [诊断] 一、分型 可分为急性重症肝炎、亚急性重症肝炎与慢性重症肝炎 二、症状 (一)急性重症肝炎 也称暴发型肝炎。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后10日内消化道症状加剧,有出血倾向,迅速出现精神、神经症状如行为反常、性格改变、意识模糊、精神异常。肝脏进行性缩小,黄疽迅速加深,少数黄疸很轻。肝功能异常。 (二)亚急性重症肝炎 也称亚急性肝坏死。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后10日以上8星期以内,出现重度肝性脑病症状,高度乏力及明显食欲减低或恶心、呕吐。重度腹胀及腹水,黄疽迅速加重,有明显出血现象。肝功能严重损害,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三)慢性重症肝炎 慢性肝炎病史1年以上或无肝病史。表现同亚急性重症肝炎,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肝质地硬、脾肿大增厚、肝功能异常等。 三、辅助检查 见急性肝炎。 四、并发症 常并发细菌感染,特别是胆系感染、自发性腹膜炎等。还可出现脑水肿、肝性脑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及肾功能衰竭。

治疗: [治疗] 一、一般支持疗法  注意出血,禁用麻醉剂、安眠药及含氮物质。给予新霉素,每次1克,甲硝唑0.2克,每日4次。易合并感染,可予青霉素800-1200万U;或氨苄青霉素6-8克,静滴。用弱酸液或生理盐水灌肠,给予维生素C、B1、B6。鲜血浆或冰冻鲜血浆每日150-300毫升,以后可隔日1次。人血白蛋白每次10-20克,静滴。支链氨基酸250毫升,静滴。 二、药物治疗 代谢性碱中毒者可予25%精氨酸,15%氯化钾或氯化钙治疗。代谢性酸中毒主要针对原因进行。低钠血症者可给高张盐水治疗。调整微循环常用山莨若碱(654-2)首剂40-60毫克,以后每日40-160毫克,分次静滴。还有胰高血糖素-胰岛素疗法、前列腺素EI、肝细胞生长因子、人胎肝细胞悬液等。胸腺肽每次5-10毫克,肌注,每星期3次;或免疫核糖核酸、转移因子等。中药犀角散加板蓝根30克、白术10克、泽泻9克、川朴80克、丹皮9克煎服。 三、防治并发症 脑水肿、肝性脑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及肾功能衰竭的治疗分别见有关章节。

相关信息: [预后] 预后不良,病死率达70%以上。年龄较小、治疗及时、无并发症者病死率较低。 [预防] 见急性肝炎。

所有五型肝炎均可发展为重型肝炎。

淤胆型肝炎


拼音:yu

症状: [诊断] 一、分型 可分为急性淤胆型肝炎和慢性淤胆型肝炎。 二、症状 (一)急性淤胆型肝炎 符合急性病毒性肝炎诊断,肝炎病毒有关抗原抗体检测阳性。黄疸色深而持续时间长,但消化道症状轻、ALT上升幅度低、凝血酶原时间延长或凝血酶原活动度下降不明显,梗阻性特征持续三个星期以上。肝组织活检符合急性淤胆型肝炎的组织学特征。 (二)慢性淤胆型肝炎 主要见于慢活肝及肝炎后肝硬化的患者。多有HBV和HCV现症感染的血清学证据。有梗阻性黄疸且持续时间长达3星期以上。肝活检符合慢活肝及肝炎后肝硬化的组织学改变,并有淤胆型肝炎的形态学特征。 三、辅助检查 同急性肝炎。

治疗: [治疗] 一、退黄治疗 肾上腺皮质激素适于HBSAg阴性的急性及慢性淤胆型肝炎,强的松每日30-40毫克,苯巴比妥每日90-180毫克,分3次口服。胰高血糖素-胰岛素疗法,胰高血糖素1克与正规胰岛素10U,加入10%葡萄糖500毫升内静滴,每日2次。熊去氧胆酸每日500毫克,对急性淤胆型肝炎有一定疗效。 二、止痒治疗 消胆胺每日6-15克,分3次口服。氢氧化铝每日8-15克,分3次口服。抗组胺药、安定药可配合上述药物使用。

相关信息: [预后] 急性淤胆性肝炎预后较好,慢性淤胆性肝炎容易转变为胆汁性肝硬化,预后较差。 [预防] 同急性肝炎。

同急性肝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


拼音:liou

症状: [诊断] 一、发病 有严格季节性,多发于7、8、9三个月,在乙脑流行区以青少年发病为主,10岁以下儿童多见。 二、症状 突发高热、剧烈头痛、呕吐、意识障碍、惊厥,在2-3日内逐渐加重,出现脑膜刺激征。 三、辅助检查 血常规、脑脊液检查、特异性IgM抗体测定、血凝抑制试验、中和试验或补体结合试验有助于诊断。 四、并发症 以支气管肺炎最常见,次为肺不张、败血症、尿路感染、褥疮、应激性溃疡和上消化道大出血等。

治疗: [治疗] 一、一般治疗 应将患者隔离在有防蚊设备的病室内,注意神志、体温、血压、呼吸、瞳孔及肌张力的变化,仔细观察惊厥先兆,及时采取措施。注意营养,昏迷者鼻饲流食。 二、对症治疗 (一)高热 高热者以物理降温为主,如头部用冰帽,颈部、腋下及腹股沟放置冰袋,酒精擦浴及冷盐水灌肠等,必要时可给亚冬眠疗法。药物降温常用氯丙嗪和异丙嗪,每次0.5-1克/千克,肌注,每日4-6次。 (二)惊厥 注意处理引起惊厥的原发病。安定用于持续抽搐者,每次10-20毫克,肌注;或水含氯醛每次1.5-2.5克,稀释后鼻饲或保留灌肠;或苯巴比妥钠每次0.1-0.2克,肌注。 (三)呼吸衰竭 保持吸呼道通畅,昏迷者应注意吸痰,必要时行气管切开。应用呼吸兴奋剂如山梗菜碱每次3-6毫克,肌注或静注;尼可刹米每次0.375-0.75克,肌注或静注。必要时使用人工呼吸器。 (四)治疗脑水肿 常用20%甘露醇或25%山梨醇每次1-2克/千克,4-6小时静滴1次。 三、中医中药 应按卫气营血辨证治疗。病在气分者给白虎汤加减;热人营血者给安宫牛黄丸、清营汤或犀角地黄汤加减;止痉散对抽搐有效。

相关信息: [预后] 本病病死率在10%以下,重型和暴发型患者的病死率高达15%以上,存活的重症患者可留有后遗症。 [预防] 应采取灭蚊、防蚊及预防接种为主的措施。隔离病人,人畜居地分开。预防接种使用地鼠肾灭活疫苗,皮下注射2次,间隔7-10日,第二年加强注射1次。疫苗接种应在开始流行前2个月完成,主要是10岁以下儿童。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中,医称"暑温",是一种自然疫源性虫媒病毒性脑炎。

[病因] 本病由乙脑病毒引起。

患病人类或动物是传染源,通过蚊虫叮咬而传播,以三带喙库蚊为主要传播媒介,流行于夏秋季。

原发性肝癌


拼音:yuan

症状: [诊断] 一、发病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40-49岁为最多,男女之比为2:1-5:1。 二、症状 肝区疼痛、肝脏进行性肿大、肝脏不同部位质地不等,尤其是可触及不规则质硬的结节。恶性肿瘤的全身表现有进行性消耗性发热、食欲不振、乏力、营养不良和恶病质等。. 三、辅助检查 甲胎蛋白、岩藻糖苷酶、血清铁蛋白及y-GT、碱性磷酸酶、乳酸脱氢酸及磷酸己糖酸异构酶测定,B型超声、肝脏同位素扫描或y-闪烁照像,腹腔镜检查和肝穿刺活检,选择性腹腔动脉或肝动脉造影,CT和MRI检查有助于诊断。 四、并发症 可并发肝性脑病、上消化道 出血、肝癌结节破裂出血和继发感染等。

治疗: [治疗] 一、手术治疗 手术切除是原发性肝癌的首选治疗,患者病变小于3厘米者应行肝癌局部切除术。 二、化学治疗 对不能手术切除、肝功能较好的ChiLd-PuLhA、B级单发肝癌患者,肝动脉栓塞化疗具有使病变缩小、缓解病情的疗效。对黄疸、腹水、晚期及多发性癌肿者可用5-氟脲嘧啶、自力霉素、阿霉素等化疗,并配合中药与免疫调节剂提高疗效。 三、生物和免疫治疗 如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白介素-2等。 四、中医中药 活血化瘀用丹参、当归等,软坚散结用三棱、鳖甲等,清热解毒用犀角、黄连、银花等,补气健脾用人参、黄芪等。中药对提高细胞免疫功能、减轻症状、缓解病情有较好作用。具有抗癌作用的中药有半枝莲、石上柏、白花蛇舌草、蚤休等。

相关信息: [预后] 近20多年来,由于诊断和治疗方法进步,本病患者得到早诊早治的增多,早期肝癌的根治切除率和术后5年生存率明显提高。近年无症状、直径小于0.5厘米的小肝癌切除后的5年生存率已高达69.04%。瘤体直径小于5厘米能早期手术,癌肿包膜完整,尚无癌栓形成,人体免疫状态良好者预后较好;而合并肝硬化或有肝外转移,发生消化道出血、肝癌破裂,转氨酶显著升高者预后差。 [预防] 积极防治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注意食物和饮水卫生,做好粮食保管,防发霉,保护水源,防止污染。应用病毒性肝炎疫苗(乙型和丙型)预防肝炎,也起积极作用。

原发性肝癌是指由肝细胞或肝内胆管细胞发生的癌肿。

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之一,死亡率很高,仅次于胃癌、肺癌而居第三位。

因手术切除、中西医结合治疗及新技术的开展,本病存活率有了提高。

[病因] 原发性肝癌的病因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主要为病毒性肝炎。

一、病毒性肝炎 患者中约1/3有慢性肝炎史。

肝癌人群的HBsAg阳性率高于低发区,而肝癌患者血清HB-sAg及其他乙型肝......更多

结核性腹膜炎


拼音:jie

症状: [诊断] 一、分型 可分为渗出型腹膜炎和增殖型腹膜炎两种类型。 二、发病 本病可见于任何年龄,但以青壮年多见。女性发病较多,男女之比为1:1.8。 三、症状 主要有腹痛、腹泻或发热、消瘦、盗汗等结核中毒症状。渗出型腹膜炎主要表现为腹水,腹水发生前可有腹痛、发热、腹泻,腹水为渗出性,少数为假乳糜性、血性等。增殖型腹膜炎多表现为腹部肿块,腹壁呈不同程度增厚,有柔韧感,典型者呈揉面感,伴有深部压痛。可有腹膜外结核病灶和肺结核、肠结核等。 四、辅助检查 血沉、胃肠X线钡餐检查、结核菌素试验、腹水找结核菌、抗结核抗体、腹腔镜检查有助于诊断。

治疗: [治疗] 治疗的关键在于早期、联用、适量、规则及全程抗痨治疗,避免复发,防止并发症。 一、一般治疗 休息并注意营养。 二、抗痨治疗 同肠结核的治疗,疗程宜适 当延长。 三、综合治疗 腹水过多者可输血或血浆,待一般情况允许时适当放除腹·水。对血行播散或有严重结核毒血症者,可在抗痨治疗的同时,加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对隐性渗出阶段的患者,采用腹腔放液、注入链霉素、异烟肼、肾上腺皮质激素等,结合全身疗法有较好效果。 四、手术治疗 并发急性完全性肠梗阻,或有慢性不全性肠梗阻经内科治疗未见好转;肠穿孔;肠瘘形成者应手术治疗。

相关信息: [预防] 参见肺结核的预防措施。早期诊断、积极治疗肺、肠、肠系膜淋巴结、输卵管结核。

结核性腹膜炎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慢性弥漫性腹膜感染。

早期或轻型患者并不少见,表现多不典型。

[病因] 本病由结核杆菌引起o,主要继发于肺结核、肠系膜淋巴结结核、肠结核、输卵管结核,因直接蔓延引起;

少数病例由粟粒性结核、结核性多浆膜炎、结核性脑膜炎或活动性关节、骨、睾丸结核经血行播散导致。

IgA肾病


拼音:IgA

症状: [诊断] 一、发病 本病好发于儿童和青年,以男性为主。病前1-3日常有上呼吸道或消化道感染病史。 二、症状 起病多为突发性血尿,也可以是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交替出现。症状可轻可重,有发热、全身不适。肌肉疼痛,腰酸、腰痛、轻度的尿频、尿痛,易误诊为泌尿系感染。多数患者伴有少量蛋白尿,但10%患者呈肾病综合征表现,20%患者伴水肿、高血压,呈急进性肾炎或慢性肾炎的表现。 三、辅助检查 血清IgA测定、肾活检、免疫病理检查有助于诊断。

治疗: [治疗] 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性疾病。茜草双酯片每次3片,每日3次。苯妥英钠每次50-100毫克,每日3次,可减少血中IgA。表现为肾病综合症、急进性肾炎、慢性肾炎者可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细胞毒类药物治疗,详见肾病综合症和肾小球肾炎的治疗。

相关信息: [预后] 本病表现为单纯性血尿的患者多数预后好,血尿虽时轻时重,但肾功能始终正常。表现为肾病综合症者的疗效主要取决于病理改变轻重,轻者疗效与非IgA肾病的微小病变及轻度系膜增生性肾炎相同,重者治疗常无效,预后较差,将逐渐进展至,肾功能不全。表现为急进性,肾炎者预后差,极难缓解,最后常需透析维持生命。表现为慢性肾炎者的预后与一般慢性肾炎相似,常逐渐缓慢进展,最终至肾功能衰竭,长期维持透析病人中约10%为IgA肾病。

IgA肾病是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的一种,是以肾小球系膜区有颗粒状IgA沉积为特点的疾病。

在我国,其发病率占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20%-30%。

[病因] IgA肾病多在呼吸道或消化道感染后发病,故认为与粘膜免疫相关。

致病抗原至今未明,病毒及某些食物成分如谷蛋白为可疑抗原。

慢性肾盂肾炎


拼音:man

症状: [诊断] 一、症状 起病隐匿或不典型,多数患者有反复发作的尿频、尿急、尿痛、腰痛,可有血尿,持续或间歇性菌尿。脓尿、低热、倦怠、乏力,体重减轻,高血压,水肿等。随病程延长肾功能恶化,逐渐出现夜尿增多、足跟痛、恶心、呕吐、贫血。 二、分型 (一)伴反流型 团尿路畸形、膀胱内压持续升高等使含菌的尿液从膀胱经输尿管逆流至肾脏,引起反复性肾盂肾炎。排尿期膀胱造影可见膀胱输尿管反流,肾盂肾盏扩张变形。 (二)伴梗阻型 尿路梗阻导致肾积水和肾内反流造成肾盂肾炎、肾功能损害、高血压。 (三)特发型 无泌尿道畸形、反流或梗阻。本型所占比例很小。 三、辅助检查 尿常规、尿培养、肾功能检查、肾B型超声、静脉肾盂造影、核素肾图检查有助于诊断。

治疗: [治疗] 一、一般治疗 必须寻找不利因素如尿路梗阻、反流、盆腔或会阴部感染病灶,设法治疗。对伴发的慢性病如糖尿病、肝脏病等要认真治疗。肾功能差者应用优质低蛋白饮食,避免脱水或使用对肾有毒性的药物,控制血压在正常或接近正常范围。 二、抗生素治疗 凡有尿路感染、白细胞升高的患者均需抗生素治疗。抗生素的选择原则及剂量与急性期相同,可联合用药。首选杀菌性抗生素正规治疗2-6周,停药7日后复查尿常规和尿培养。如泌尿系症状消失,尿菌转阴,可继续观察,定期复查。若尿菌仍阳性则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强有力的抗生素或联合用药治疗1-2个疗程。如尿菌仍阳性,但无泌尿系统症状可换用抑菌疗法,即有计划地选用数种抗生素轮换服用3-6个月,如复方新诺明2片,头孢克洛0.2克,氟嗪酸0.2克,呋喃坦丁0.1克,阿莫仙0.5克,上述任一种抗生素睡前排空膀胱后口服,每1-2周轮换应用。

相关信息: [预后] 慢性肾盂肾炎的预后也依赖于患者有无发病的易感因素,是否及时、有效而又恰当地治疗。若无上述易感因素,也可获得较好疗效而不易再发,反之,存在上述易感因素则疗效较差,且常再发影响肾功能而预后不良。 [预防] 参见急性肾盂肾炎。

参见急性肾盂肾炎。

肾动脉栓塞及血栓形成


拼音:shen

症状: [诊断] 一、病史 有上述原发疾病的病史。 二、症状 急骤发生的腹痛、腰痛、发热、恶心、呕吐,伴肉眼血尿、高血压。 三、辅助检查 血常规、尿常规、肾功能检查,血清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碱性磷酸酶测定,肾动脉造影或X线血管数字减影、肾脏放射性核素照像有助于诊断。

治疗: [治疗] 有外伤性肾动脉血栓者需紧急外科血管成形术。肾动脉血栓栓塞者可经皮腔内导管取栓。配合全身抗凝,常用肝素,每次6250-10000U,皮下注射,每日2-3次。局部或全身应用尿激酶作溶栓治疗。

相关信息:

肾动脉栓塞及血栓形成是某种原因引起肾动脉血栓形成,导致肾动脉闭塞和不同程度的肾组织梗塞。

其特点为血尿、蛋白尿、高血压及肾功能损伤等。

[病因] 血循环中栓子如血块、组织、坏死物、气体或医用材料阻塞肾动脉。

肾外伤、肾动脉粥样硬化、肾内膜损伤等原因引起肾动脉血栓形成。

栓塞形成如心肌病、下肢静脉血栓,或有腰部外伤、肾动脉造影史及严重动脉粥样硬化。

常见于心脏病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更多

急性肾功能衰竭


拼音:ji

症状: [诊断] 一、病史 有导致发病的因素如严重挤压伤、大出血、感染、流行性出血热、脱水、中毒、急性血管内溶血(误输异型血)、急性肾乳头坏死、肾盂积液,特别是有休克病史。 二、症状 尿量改变,发病后出现少尿(24小时尿量小于400毫升)或无尿(24小时尿量小于50毫升)。 三、辅助检查 尿比重低而固定,尿/血渗透压降低,尿钠增高,尿/血肌酐浓度比值降低。诊断不明时可行液体补充试验。 四、分型 (一)少尿无尿型 如完全无尿应有诱因,除外肾前性或肾后性梗阻因素,且有血尿素氮及血肌酐增高。 (二)非少尿型 有发病因素,但24小时尿量大于600毫升,症状有恶心、呕吐、血压升高、心律失常、代谢性酸中毒,血肌酐、血尿素氮日益升高,肾小管浓缩功能下降。 五、分期 根据病程可分为少尿无尿期、多尿期和康复期。当24小时尿量在600毫升以上即为多尿期。

治疗: [治疗] 一、少尿无尿期 可分非透析疗法和透析疗法两种。 (一)病因治疗 积极治疗原发病。 (二)严格掌握人液量 每日人液量以400毫升为基数,加前一日的排出量,遵守"量出为人,宁少勿多"的原则。静滴速度要慢,如发现血容量不足,应在中心静脉压的指导下补充液体。 (三)饮食 原则是高热量、高碳水化合物、高维生素、低蛋白质、无钾饮食。禁烟、酒等刺激性物质。每日总热量应在6.6-8.7MJ,以碳水化合物为主,蛋白质应限制在80克以下。 (四)药物治疗 1.预防和控制感染处理感染病灶。无尿患者不必保留导尿管以减少感染。应选用青霉素类、红霉素、白霉素、菌必治等无肾毒性抗生素。 2.纠正酸中毒用5%碳酸氢钠100-200毫升,静滴。再根据C02结合力酌情补给。 3.处理高钾血症血清钾高于5.5mmoL/L以上为高钾血症。用25%-50%葡萄糖液中加胰岛素静滴,以3-5克糖加1U胰岛素的比例应用。或用5%碳酸氢钠100-200毫升或10%葡萄糖酸钙40-610毫升静滴。或钠型阳离子交换树脂每次15-20克,每日3次,口服或高位保留灌肠。 4.纠正低纳血症如血清钠低于120mmoL/L,可用3-5%氯化钠100-150毫升,静滴,然后根据血清钠化验结果再给予补充。 5.纠正低钙血症如患者有手足抽搐症,可用10%葡萄糖酸钙10-20毫升,静注。根据病情可反复应用。口服4%氢氧化铝凝胶15-20毫升,每日3次。 6.利尿剂应用速尿效果最好,每日100-1000毫克,分次静注。其他利尿剂均可使用。 7、导泄排水法20%甘露醇125-250毫升,或50%甘油盐水60-810毫升,口服,每日1次。 8.改善肾脏微循环10%葡萄糖300-500毫升中加入罂粟碱60毫克,或苄胺唑啉20毫克,或"654-2"60毫克,或多巴胺20-40毫克,静滴。 (五)物理治疗 肾区透热、肾区超短波治疗。 (六)透析疗法 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是使患者度过少尿无尿期的最好的治疗方法,详见透析疗法一节。 二、多尿期 (一)补充适量液体 防止发生脱水现象,但以补充排出量的1/3~2/3为宜。 (二)补充丢失的电解质 尤其是钾、钠的丢失。能进食者尽量口服为宜,有条件时最好经常化验血钾、钠、氯,若缺失严重应静脉内补充。 (三)增加营养 患者常有贫血、低蛋白血症及维生素缺乏,应进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贫血严重者可输新鲜血。 (四)控制感染 患者身体虚弱,抵抗力低,极易继发感染,应积极防治。 (五)激素的使用 多尿期后期部分患者24小时尿量可达10升以上,可用醋酸去氧皮质酮1~2毫克,肌注,每日2次;或抗利尿激素5-1OU,肌注或静注,每日1~2次。但有高血压、冠心病者慎用。 三、康复期 自发病至康复期平均需五周左右,但肾功能尚未健全,其浓缩功能和清除功能常需经过1年后才能恢复正常。在此阶段,病人体质虚弱,营养失调,全身肌肉萎缩,需加强营养,注意休息,适当锻炼,以促进身体早日恢复健康。

相关信息: [预后] 预后与原发病性质、患者年龄、原有慢性疾患、肾功能损害的严重程度、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透析与否、有无多脏器功能衰竭和并发症等因素有关。目前,随着透析疗法的不断改进和早期预防性透析的广泛开展,直接死于肾功能衰竭本身的病例显著减少,而主要死于原发病和并发症,尤其是多脏器功能衰竭。据统计,内科病因和产科病因者死亡率明显下降,但严重创伤、大面积烧伤、大手术等外科病因和败血症所致的死亡率仍高达50%以上,其中很大一部分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急性肾小管坏死发展为慢性肾功能不全者不足5%,主要见于严重的原发病、原有慢性肾脏疾病、高龄和诊断治疗不及时者。 [预防] 积极治疗原发病,如及时纠正血容量不足、肾血流量不足、缺氧和控制感染等,彻底清除创伤坏死组织,并密切观察肾功能和尿量,早期解除肾血管痉挛,合理使用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和利尿剂,老年人、原有肾脏疾患、糖尿病患者等施行静脉尿路X线造影检查,特别是应用大剂量造影剂尤应慎重。

急性肾功能衰竭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急性、严重的肾实质损害。

表现以少尿或无尿(也有非少尿型)、代谢紊乱、高钾血症、酸中毒和急性尿毒症为特征。

[病因] 可分为肾前性、肾性、肾后性急性肾功能衰竭三类。

一、肾前性 血容量不足如呕吐、腹泻、烧伤、出汗、利尿、糖尿病、失盐性肾病、出血或腹膜炎等。

心排血量减少如严重心力衰竭,心肌瓣膜疾患,心包填塞,严重心律失常,应用降压......更多

678910 共292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