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储邕之剡中

作者: 李白 朝代: 唐代

借问剡中道,东南指越乡。

舟从广陵去,水入会稽长。

竹色溪下绿,荷花镜里香。

辞君向天姥,拂石卧秋霜。

借问剡中道,东南指越乡。

向你打探问去剡中的道路,你举手示意遥指东南方的越地。

舟从广陵去,水入会稽长。

乘船由扬州而南下,长长的流水一直通向会稽。

竹色溪下绿,荷花镜里香。

溪水清澈,掩映着丛丛绿竹,水明净如镜,映着荷花的倒影,传出阵阵清香。

辞君向天姥,拂石卧秋霜。

与君辞别前往天姥,抖尽石尘我将高卧于秋日的霜露之中。

参考资料: 1、 纪准 .李白诗赏读 .北京市 :线装书局 ,2007年 :75-76页 . 2、 詹福瑞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市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年 :553页 .

借问剡中道,东南指越乡。

借问:请问,打听。

越乡:今浙江绍兴周围。

春秋时越国统治中心。

舟从广陵去,水入会稽长。

广陵:今江苏扬州。

会稽:今浙江绍兴。

竹色溪下绿,荷花镜里香。

镜:指水面。

一则阳光照射,水面闪闪发光,二则水面清澈见底,所以比喻为镜子。

辞君向天姥,拂石卧秋霜。

天姥:即天姥山,在今浙江新昌。

传说有仙人在山上唱歌,此山被道教尊为仙山。

参考资料: 1、 纪准 .李白诗赏读 .北京市 :线装书局 ,2007年 :75-76页 . 2、 詹福瑞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市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年 :553页 .

借问剡中道,东南指越乡。

向你打探问去剡中的道路,你举手示意遥指东南方的越地。

借问:请问,打听。

越乡:今浙江绍兴周围。

春秋时越国统治中心。

舟从广陵去,水入会稽长。

乘船由扬州而南下,长长的流水一直通向会稽。

广陵:今江苏扬州。

会稽:今浙江绍兴。

竹色溪下绿,荷花镜里香。

溪水清澈,掩映着丛丛绿竹,水明净如镜,映着荷花的倒影,传出阵阵清香。

镜:指水面。

一则阳光照射,水面闪闪发光,二则水面清澈见底,所以比喻为镜子。

辞君向天姥,拂石卧秋霜。

与君辞别前往天姥,抖尽石尘我将高卧于秋日的霜露之中。

天姥:即天姥山,在今浙江新昌。

传说有仙人在山上唱歌,此山被道教尊为仙山。

参考资料: 1、 纪准 .李白诗赏读 .北京市 :线装书局 ,2007年 :75-76页 . 2、 詹福瑞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市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年 :553页 .

借问剡中道,东南指越乡。

舟从广陵去,水入会稽长。

竹色溪下绿,荷花镜里香。

辞君向天姥,拂石卧秋霜。

  诗的前二句,交待诗人的去向。

但作者避免平铺直叙,用“借问”故作跌宕,引出所要行经的路线;

下面用一“指”字,回应上文;

同时,一“问”一“指”两个举动,又令人想到行者和送者将要分手时的情状,增强形象感。

  “舟从广陵去,水入会稽长。

”两句进一步补充离别和要去的地点,并借“舟”、“水"二字点明诗人乃由水路进发,从而自然引出下面两句舟行所特有的景象。

翠竹本生于岸边,却说“溪下绿’’,显见这是水中倒影;

荷花原生予水中,却说“镜中香’’,令人于形象的比喻中悟出真象。

这里,前句巧妙地衬托出溪水之清,后句突出地渲染了水面之静。

水静而且清,伴以飘香的荷花,泛绿的翠竹,活画出了江南水乡所独具的特色。

  “辞君向天姥,拂石卧秋霜。

”“辞君"正面点出别离,与诗题关合;

“天姥”乃越东灵秀之山,号称奇绝。

从“剡中“,到“越乡",到“会稽”,再到“天姥”,同一地区的不同名称被诗人连续使用,表面看来,似有重复繁杂之弊,但实际上,不仅每一名称的出现都有其不可取代的意义,而且还从侧面衬托出了诗人初入越东前那种向往、盼望的急切心情。

在诗人想来,到了天姥山以后,仰卧于巨石之上,受着洁白的秋霜的沐浴,是何等的舒畅。

  这首别离诗别辟蹊径,新人耳目。

诗中只以“辞君"见出别离,其余笔墨都用来铺叙诗人的行程和沿途的景色,最后一句,更将想象中事如实写来,充分展现了诗人热爱大自然、向往大自然的一片童心。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 尚永亮 .李白诗歌鉴赏 .上海市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9年 :167-168页 .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wen/1/126625.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