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笳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陇

作者: 岑参 朝代: 唐代

君不闻胡笳声最悲?

紫髯绿眼胡人吹。

吹之一曲犹未了,愁杀楼兰征戍儿。

凉秋八月萧关道,北风吹断天山草。

昆仑山南月欲斜,胡人向月吹胡笳。

胡笳怨兮将送君,秦山遥望陇山云。

边城夜夜多愁梦,向月胡笳谁喜闻?

君不闻胡笳声最悲?

紫髯绿眼胡人吹。

你难道没听过那最令人悲凄怅惋的胡笳乐音吗?

它是紫色胡须、绿色眼珠的胡人吹奏的。

吹之一曲犹未了,愁杀楼兰征戍儿。

胡笳之歌一曲尚未吹完,已令楼兰一带戍守的健儿愁绪满怀。

凉秋八月萧关道,北风吹断天山草。

凉爽的秋天,八月里,萧关一带的道路萧索冷落,呼啸的北风吹断了天山上的枯草。

昆仑山南月欲斜,胡人向月吹胡笳。

昆仑山南边的月亮快要西斜时,胡人向着月亮吹响了胡笳。

胡笳怨兮将送君,秦山遥望陇山云。

在胡笳的哀怨声中我送你远去,站在秦山远望着陇山上那凄迷的云彩。

边城夜夜多愁梦,向月胡笳谁喜闻?

那边城地区的夜里多有思乡而哀愁的梦,向月而吹的胡笳声谁还会喜欢听呢?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467 . 2、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 :186-187 .

君不闻胡笳声最悲?

紫髯绿眼胡人吹。

胡笳:古代管乐器,开始卷芦叶吹之以作乐,后来以木为管,饰以桦皮,为三孔,两端加角,从汉代起流行于塞北和西域一带。

颜真卿:唐代著名书法家,字清臣,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人称颜鲁公。

紫髯:绛紫色胡须。

绿:一作“碧”。

吹之一曲犹未了,愁杀楼兰征戍儿。

楼兰:汉时西域国名,在今新疆若羌东北。

凉秋八月萧关道,北风吹断天山草。

萧关:汉代关中四关之一,是关中到塞北的交通要塞,在今宁夏固原东南。

天山:唐代称伊州(今新疆哈密)、西州(今新疆达克阿奴斯城)以北一带山脉为天山。

昆仑山南月欲斜,胡人向月吹胡笳。

昆仑山:指今甘肃酒泉南的祁连山主峰。

胡笳怨兮将送君,秦山遥望陇山云。

秦山:即终南山,又名秦岭。

陇山:又名陇底、陇阪,在今陕西陇县西。

边城夜夜多愁梦,向月胡笳谁喜闻?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467 . 2、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 :186-187 .

君不闻胡笳声最悲?

紫髯绿眼胡人吹。

你难道没听过那最令人悲凄怅惋的胡笳乐音吗?

它是紫色胡须、绿色眼珠的胡人吹奏的。

胡笳:古代管乐器,开始卷芦叶吹之以作乐,后来以木为管,饰以桦皮,为三孔,两端加角,从汉代起流行于塞北和西域一带。

颜真卿:唐代著名书法家,字清臣,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人称颜鲁公。

紫髯:绛紫色胡须。

绿:一作“碧”。

吹之一曲犹未了,愁杀楼兰征戍儿。

胡笳之歌一曲尚未吹完,已令楼兰一带戍守的健儿愁绪满怀。

楼兰:汉时西域国名,在今新疆若羌东北。

凉秋八月萧关道,北风吹断天山草。

凉爽的秋天,八月里,萧关一带的道路萧索冷落,呼啸的北风吹断了天山上的枯草。

萧关:汉代关中四关之一,是关中到塞北的交通要塞,在今宁夏固原东南。

天山:唐代称伊州(今新疆哈密)、西州(今新疆达克阿奴斯城)以北一带山脉为天山。

昆仑山南月欲斜,胡人向月吹胡笳。

昆仑山南边的月亮快要西斜时,胡人向着月亮吹响了胡笳。

昆仑山:指今甘肃酒泉南的祁连山主峰。

胡笳怨兮将送君,秦山遥望陇山云。

在胡笳的哀怨声中我送你远去,站在秦山远望着陇山上那凄迷的云彩。

秦山:即终南山,又名秦岭。

陇山:又名陇底、陇阪,在今陕西陇县西。

边城夜夜多愁梦,向月胡笳谁喜闻?

那边城地区的夜里多有思乡而哀愁的梦,向月而吹的胡笳声谁还会喜欢听呢?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467 . 2、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 :186-187 .

君不闻胡笳声最悲?

紫髯绿眼胡人吹。

吹之一曲犹未了,愁杀楼兰征戍儿。

凉秋八月萧关道,北风吹断天山草。

昆仑山南月欲斜,胡人向月吹胡笳。

胡笳怨兮将送君,秦山遥望陇山云。

边城夜夜多愁梦,向月胡笳谁喜闻?

  这首《胡笳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陇》从对悲壮的胡笳声的描写中,表现了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胡笳吹奏之声如人之悲鸣。

汉末蔡文姬曾作过《胡笳十八拍》,用以配合胡笳的伴奏而歌唱,倾诉乱离的悲苦。

但岑参的这首诗,悲中有壮,表现出特有的风格。

诗人从三个方面,用不同的手法,反复、深入地表现胡笳的悲壮。

  第一个方面,是开始四句,诗人将胡笳之声与“胡人”的吹奏情形结合起来写。

诗中用红胡子、绿眼睛的“胡人”形象,来渲染异域情调,同时用“楼兰征戍儿”的“愁杀”来衬托胡笳声音之悲,“君不闻”三个字,隐隐透露出豪壮的情调。

  第二个方面,是中间四句,将胡笳之声与边地的荒凉冷落情景结合起来写。

这四句,诗人将胡笳之声安排在晓月欲坠之时,那刺骨的寒气,那呼啸不停的北风,与胡笳的悲声融为一片,似乎充塞宇宙,使天地也为之寒栗,这边塞的荒寒之境,使得胡笳之声倍增其悲。

  第三个方面,是最后四句,作者把胡笳之声与送别直接结合。

这四句在深情的诉说中,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无限厚意。

“秦山遥望陇山云”,是指自己对颜真卿走后的怀念,但云遮雾障,望而不见,流露出一丝怅惘,正与胡笳的悲声相一致;

“边城夜夜多愁梦”,又从边地着笔,悬希望颜真卿对自己的思念,直接与笳声相连。

这两层意思,把送别时依依难舍之情,与笳声自然地结合在一起,收到了动人的效果。

尽管如此,诗中并无寻常送别那种凄然悲切的情调,从“秦山”、“陇山”、“边城”等字面中,仍然透出一种雄壮气魄。

特别是最后一句,但用问句作结,意思并没有那么肯定,其中也包含着“不喜闻”而不得不“闻”之意。

这些深长的余味,给全诗增加了悲而且壮的气氛。

正如周啸天先生所说:“诗中的边关是那么哀怨又那么令人神往,月下胡笳的声音那么催人泪下又那么富于魅力,读者感同身受。

大抵诗人这时已隐约下定亲历塞垣的雄心,此诗可谓其边塞诗的前奏。

”(见《岑诗综论》)   这首诗为七言古诗,但开始却用八字句起头,用“君不闻”三字领起,显出陡然而起的气势。

首句是问句,末句也是问句,前后呼应十分紧密。

“胡笳怨兮将送君”,又用了楚辞句式,倍增激情。

中间使用“顶针”手法,如“紫髯绿眼胡人吹。

吹之一曲犹未了”、“胡人向月吹胡笳。

胡笳怨兮将送君”,语势贯通。

全诗换韵频繁,开始四句作一韵(支微通押),较为舒缓;

中间四句两句一转韵,平仄交替,由舒缓而变得特别急促;

最后又四句作一韵,逐渐回复舒缓。

这种错综交织的安排,恰切地表现了起伏顿宕、悲壮淋漓的激情。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 .唐诗鉴赏辞典补编 .成都 :四川文艺出版社 ,1990 :326-328 .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wen/1/16462470.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