谒山

作者: 李商隐 朝代: 唐代

从来系日乏长绳,水去云回恨不胜。

欲就麻姑买沧海,一杯春露冷如冰。

从来系日乏长绳,水去云回恨不胜。

自古以来,就没有能系住太阳的长绳,逝水东流,白云舒卷,更令人怅恨不胜。

欲就麻姑买沧海,一杯春露冷如冰。

正想向仙人麻姑买下沧海,哎,只剩得一杯春露,其冷如冰。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395-396页 2、 陈永正.李商隐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年10月版:第118-119页

从来系日乏长绳,水去云回恨不胜。

系日乏长绳:用傅休奕《九曲歌》“岁暮景迈群光绝,安得长绳系白日”句意,说明时光难以留驻。

水去:含有两个意思:一、与“云回”一样是所见景象,含有“百川东到海,何日复西归”、的意思;

二、指时间的消逝。

《论语》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的话,是把时间比作流水。

李商隐进而把流水当作时间。

恨不胜:怅恨不尽。

胜,尽。

欲就麻姑买沧海,一杯春露冷如冰。

麻姑: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女仙。

《神仙传》载,麻姑对王方平说:“接待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

向到蓬莱,水又浅于往者会时略半,岂将复还为陵陆乎?

”李商隐据此想像沧海(指东海)是麻姑所有的。

一杯春露:指沧海之水(也就是沧海里所汇聚的时间)已少到只剩一杯了。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395-396页 2、 陈永正.李商隐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年10月版:第118-119页

从来系日乏长绳,水去云回恨不胜。

自古以来,就没有能系住太阳的长绳,逝水东流,白云舒卷,更令人怅恨不胜。

系日乏长绳:用傅休奕《九曲歌》“岁暮景迈群光绝,安得长绳系白日”句意,说明时光难以留驻。

水去:含有两个意思:一、与“云回”一样是所见景象,含有“百川东到海,何日复西归”、的意思;

二、指时间的消逝。

《论语》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的话,是把时间比作流水。

李商隐进而把流水当作时间。

恨不胜:怅恨不尽。

胜,尽。

欲就麻姑买沧海,一杯春露冷如冰。

正想向仙人麻姑买下沧海,哎,只剩得一杯春露,其冷如冰。

麻姑: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女仙。

《神仙传》载,麻姑对王方平说:“接待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

向到蓬莱,水又浅于往者会时略半,岂将复还为陵陆乎?

”李商隐据此想像沧海(指东海)是麻姑所有的。

一杯春露:指沧海之水(也就是沧海里所汇聚的时间)已少到只剩一杯了。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395-396页 2、 陈永正.李商隐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年10月版:第118-119页

从来系日乏长绳,水去云回恨不胜。

欲就麻姑买沧海,一杯春露冷如冰。

  时间的流逝,使古往今来多少志士才人慷慨悲歌。

李商隐这首诗,所吟咏慨叹的尽管还是这样一个带有永恒性的宇宙现象,却极富浪漫的奇思异想,令人耳目一新。

  “从来系日乏长绳”,诗人开篇运用典故,表达了时间一去不可留的怅惘之情。

古人想用绳子来拉住西沉的太阳,以此挽留时光的流逝,可是又哪有这么长的绳子呢?事实上从来就没有系日的长绳,没有任何人可以阻止时间无穷无尽的流逝。

“水去云回恨不胜”,登高望远,但见滚滚江河向东流去,永无休止。

这一日日、一天天、一年年相似的每一刻仿佛都在重来,鸟去又飞回,春去又春归,但就是这表面的轮回中,有多少峥嵘的岁月在无情地流逝。

轮回一日意味着一天已经过去,轮回一春,意味着一年已过去,从老人到儿童的轮回,意味着一代人已经过去。

太阳日复一日的东升西落,春夏秋冬循环往复的不断更替,这其中蕴含了人生、社会和宇宙的多少悲哀和无奈。

  诗人伤感至极,似乎已经山穷水尽,诗人却由“恨”忽生奇想,转出一片柳暗花明的新境:“欲就麻姑买沧海”,何不把沧海买过来,如此一来,时间就可以永远由我来把握了!

自古百川归大海,把沧海买过来,流逝的一切不就又重新回来了吗?

现在沧海已属于麻姑了,不如去向麻姑买下来。

乍读似觉这奇想有些突如其来,实则它即缘“系日乏长绳”和“水去云回”而生。

浪漫主义的思维赋予了诗人极尽的幻想,在感叹人世短暂,时间飞速流逝的迷惘中似乎发现了极好的办法。

不过,纵然有此想法,麻姑又在哪里?

又用什么东西去与她交换这宇宙的瑰宝?自古以来。

朝代变迁,沧海变桑田都是不争的事实,又有谁能摆脱命运的轨迹?纵有了沧海在手谁又能保证它不又会变成桑田。

“一杯春露冷如冰”意为,蓬山周围的海水,据说现在也变浅了,将又一次要变成陆地,也许麻姑也拿它没办法了,诗人抓住这一点加以发挥,将沧海变桑田的过程缩短为一瞬间,让人透悟到这眼前的一杯春露,不过是浩渺的沧海倏忽变化的遗迹,顷刻之间,连这一杯春露也将消失不存了。

一个“冷”字,揭示出时间的无情、自然规律的冰冷无情和诗人无可奈何的绝望情绪,诗人曾一度豪情万丈的幻想,瞬间又黯淡下来。

诗末两句跨度极大,由对浩瀚的海水充满了无穷的幻想到瞬问的返回现实,这一时空的跳跃,落差之大,让人无法接受,然而也正是这极大的反差,才进一步烘托出了诗人极大的感伤:毕竟时间一去不复返,人生苦短,自己人生旅程过半,尚一事无成。

  诗人将一个古老的题材写得这样新奇浪漫,诗情画意,也许正可以借用和诗人同时的李德裕说的一句话来评价:“譬诸日月,虽终古常见,而光景常新,此所以为灵物也。

” 参考资料: 1、 邓诗萍.唐诗鉴赏大典 :吉林大学出版,2009.5:第104页 2、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1223-1224页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wen/1/8263142.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