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江

作者: 李商隐 朝代: 唐代

望断平时翠辇过,空闻子夜鬼悲歌。

金舆不返倾城色,玉殿犹分下苑波。

死忆华亭闻唳鹤,老忧王室泣铜驼。

天荒地变心虽折,若比伤春意未多。

望断平时翠辇过,空闻子夜鬼悲歌。

望不见平时帝王的翠辇经过,只能在夜半聆听冤鬼的悲歌。

金舆不返倾城色,玉殿犹分下苑波。

宫妃金舆不返难见到倾城色,只有曲江的流水被玉殿分波。

死忆华亭闻唳鹤,老忧王室泣铜驼。

临死时才想念在华亭听鹤唳,老臣忧念王室命运悲泣铜驼。

天荒地变心虽折,若比伤春意未多。

经过天荒地变虽使人心摧折,若比伤春的哀恸此意不算多。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371 2、 陈永正.李商隐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52-54 3、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747-748

望断平时翠辇过,空闻子夜鬼悲歌。

望断:向远处望直至看不见。

《南齐书·苏侃传》:“青关望断,白日西斜。

”翠辇:饰有翠羽的帝王车驾。

唐李贺《追赋画江潭苑》诗之一:“行云沾翠辇,今日似襄王。

”子夜:夜半子时,半夜。

又是乐府《吴声歌曲》名。

《宋书·乐志一》:“晋孝武太元中, 琅邪王轲之家有鬼哥《子夜》。

殷允为豫章时,豫章侨人庾僧度家亦有鬼哥《子夜》。

”此处合用两意。

悲歌:悲壮地歌唱。

金舆不返倾城色,玉殿犹分下苑波。

金舆:帝王乘坐的车轿。

唐黄滔《明皇回驾经马嵬赋》:“初其汉殿如子,燕城若雠,驱铁马以飞至,触金舆而出游。

”倾城色:旧以形容女子极其美丽。

此指嫔妃们。

玉殿:宫殿的美称。

三国魏曹植《当车以驾行》诗:“欢坐玉殿,会诸贵客。

”下苑:本指汉代的宜春下苑。

唐时称曲江池。

唐韦应物《叹杨花》诗:“空蒙不自定,况值暄风度。

旧赏逐流年,新愁忽盈素。

才萦下苑曲,稍满东城路。

” 死忆华亭闻唳鹤,老忧王室泣铜驼。

华亭闻唳鹤:西晋陆机因被宦官孟玖所谗而受诛,临死前悲叹道:“华亭(陆机故宅旁谷名)鹤唳,岂可复闻乎?

”后以“华亭鹤唳”,为感慨生平,悔入仕途之典。

铜驼:铜铸的骆驼。

多置于宫门寝殿之前。

西晋灭亡前,索靖预见到天下将乱,指着洛阳宫门前的铜驼叹息道:“会见汝在荆棘中耳!

” 天荒地变心虽折,若比伤春意未多。

天荒地变:影响巨大而深远的巨变。

指国家的沦亡。

折:摧折。

伤春:为春天的逝去而悲伤。

一作“阳春”。

“伤春”一词,在李商隐的诗歌语汇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曾被他用来概括自己诗歌创作的基本主题,这里特指伤时感乱,为国家的衰颓命运而忧伤。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371 2、 陈永正.李商隐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52-54 3、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747-748

望断平时翠辇过,空闻子夜鬼悲歌。

望不见平时帝王的翠辇经过,只能在夜半聆听冤鬼的悲歌。

望断:向远处望直至看不见。

《南齐书·苏侃传》:“青关望断,白日西斜。

”翠辇:饰有翠羽的帝王车驾。

唐李贺《追赋画江潭苑》诗之一:“行云沾翠辇,今日似襄王。

”子夜:夜半子时,半夜。

又是乐府《吴声歌曲》名。

《宋书·乐志一》:“晋孝武太元中, 琅邪王轲之家有鬼哥《子夜》。

殷允为豫章时,豫章侨人庾僧度家亦有鬼哥《子夜》。

”此处合用两意。

悲歌:悲壮地歌唱。

金舆不返倾城色,玉殿犹分下苑波。

宫妃金舆不返难见到倾城色,只有曲江的流水被玉殿分波。

金舆:帝王乘坐的车轿。

唐黄滔《明皇回驾经马嵬赋》:“初其汉殿如子,燕城若雠,驱铁马以飞至,触金舆而出游。

”倾城色:旧以形容女子极其美丽。

此指嫔妃们。

玉殿:宫殿的美称。

三国魏曹植《当车以驾行》诗:“欢坐玉殿,会诸贵客。

”下苑:本指汉代的宜春下苑。

唐时称曲江池。

唐韦应物《叹杨花》诗:“空蒙不自定,况值暄风度。

旧赏逐流年,新愁忽盈素。

才萦下苑曲,稍满东城路。

” 死忆华亭闻唳鹤,老忧王室泣铜驼。

临死时才想念在华亭听鹤唳,老臣忧念王室命运悲泣铜驼。

华亭闻唳鹤:西晋陆机因被宦官孟玖所谗而受诛,临死前悲叹道:“华亭(陆机故宅旁谷名)鹤唳,岂可复闻乎?

”后以“华亭鹤唳”,为感慨生平,悔入仕途之典。

铜驼:铜铸的骆驼。

多置于宫门寝殿之前。

西晋灭亡前,索靖预见到天下将乱,指着洛阳宫门前的铜驼叹息道:“会见汝在荆棘中耳!

” 天荒地变心虽折,若比伤春意未多。

经过天荒地变虽使人心摧折,若比伤春的哀恸此意不算多。

天荒地变:影响巨大而深远的巨变。

指国家的沦亡。

折:摧折。

伤春:为春天的逝去而悲伤。

一作“阳春”。

“伤春”一词,在李商隐的诗歌语汇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曾被他用来概括自己诗歌创作的基本主题,这里特指伤时感乱,为国家的衰颓命运而忧伤。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371 2、 陈永正.李商隐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52-54 3、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747-748

望断平时翠辇过,空闻子夜鬼悲歌。

金舆不返倾城色,玉殿犹分下苑波。

死忆华亭闻唳鹤,老忧王室泣铜驼。

天荒地变心虽折,若比伤春意未多。

  曲江的兴废,和唐王朝的盛衰密切相关。

杜甫在《哀江头》中曾借曲江今昔抒写国家残破的伤痛。

面对经历了另一场“天荒地变”──甘露之变后荒凉满目的曲江,李商隐心中自不免产生和杜甫类似的感慨。

杜甫的《哀江头》,可能对他这首诗的构思有过启发,只是他的感慨已经寓有特定的现实内容,带上了更浓重的悲凉的时代色彩。

  一开始就着意渲染曲江的荒凉景象。

这里所蕴含的并不是吊古伤今的历史感慨,而是深沉的现实政治感喟。

“平时翠辇过”,指的是事变前文宗车驾出游曲江的情景:“子夜鬼悲歌”,则是事变后曲江的景象,这景象,荒凉中显出凄厉,正暗示出刚过去不久的那场“流血千门,僵尸万计”的残酷事变。

在诗人的感受中,这场大事变仿佛划分了两个时代:“平时翠辇过”的景象已经成为极望而不可再见的遥远的过去,眼前面对的就是这样一幅黑暗、萧森而带有恐怖气氛的现实图景。

“望断”、“空闻”,从正反两个方面暗寓了一场“天荒地变”。

  三、四承“望断”句,说先前乘金舆陪同皇帝游赏的美丽宫妃已不再来,只有曲江流水依然在寂静中流向玉殿旁的御沟(曲江与御沟相通)。

“不返”、“犹分”的鲜明对照中,显现出一幅荒凉冷寂的曲江图景,蕴含着无限沧桑今昔之感。

文宗修缮曲江亭馆,游赏下苑胜景,本想恢复升平故事。

甘露事变一起,受制家奴,形同幽囚,翠辇金舆,遂绝迹于曲江。

这里,正寓有升平不返的深沉感慨。

下两联的“荆棘铜驼”之悲和“伤春”之感都从此生出。

  第五句承“空闻”句。

这里用西晋陆机“华亭鹤唳”典故,用以暗示甘露事变期间大批朝臣惨遭宦官杀戮的情事,回应次句“鬼悲歌”。

第六句承“望断”句与颔联。

这里用西晋索靖“泣铜驼”典故,借以抒写对唐王朝国运将倾的忧虑。

这两个典故都用得非常精切,不仅使不便明言的情事得到既微而显的表达,而且加强了全诗的悲剧气氛。

两句似断实连,隐含着因果联系。

  末联是全篇结穴。

在诗人看来,“流血千门,僵尸万计”的这场天荒地变──甘露之变尽管令人心摧,但更令人伤痛的却是国家所面临的衰颓没落的命运。

痛定思痛之际,诗人没有把目光局限在甘露之变这一事件本身,而是更深入地去思索事件的前因后果,敏锐的觉察到这一历史的链条所显示的历史趋势。

这正是此篇思想内容比一般的单纯抒写时事的诗深刻的地方,也是它的风格特别深沉凝重的原因。

  这首诗在构思方面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既借曲江今昔暗寓时事,又通过对时事的感受抒写“伤春”之情。

就全篇来说,“天荒地变”之悲并非主体,“伤春”才是真正的中心。

尽管诗中正面写“伤春”的只有两句(六、八两句),但实际上前面的所有描写都直接间接地围绕着这个中心,都透露出一种浓重的“伤春”气氛,所以末句点明题旨,仍显得水到渠成。

参考资料: 1、 刘学锴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229-1231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wen/1/8319971.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