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乡子·相见处

作者: 李珣 朝代: 五代

相见处,晚晴天,刺桐花下越台前。

暗里回眸深属意,遗双翠,骑象背人先过水。

相见处,晚晴天,刺桐花下越台前。

暗里回眸深属意,遗双翠,骑象背人先过水。

  这首词写一位南方少女偶尔遇到一位少年,一见钟情,巧妙地佯失双钗,暗约相会。

摹写传神,感情纯朴。

  前三句:“相见处,晚晴天,刺桐花下越台前。

”记写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环境。

在越秀山上,越王台前,初春的一个傍晚,晴空万里,霞光映天,刺桐花(初春盛开)姹紫嫣红,好一派南国风光。

这明媚娇艳的景象,为情人相会点染出一幅绚丽的背景,烘托出欢快的气氛。

据称:“宋元时代,回教旅行家东来,常以刺桐一名记入其旅行记载。

”(《辞海》缩印本1842页),而李珣在百花丛中独举刺桐花,则表明早在宋代以前,东来的“回教”人即以此来标举自己葆有本民族的特质。

  后三句描绘出了少女回眸属意的神态,遗物留情的举动,以及少女羞涩的心理和含情脉脉的情态。

此后情形也留给人们无限想象空间。

其中“遗双翠”包蕴了四层意思:少女“暗里回眸”时,发现少年也在注意自己,所以才“遗双翠”表明心迹;

少女虽然对少年“深属意”,但不知人家对自己是否也有意,所以才“遗双翠”发出试探;

少男少女你有情我有意,但碍于游人众多,不便表白,所以才“遗双翠”期约到河对岸的林中相会;

或者说,那“双翠”就是定情信物。

  仅仅三十三字的一首小词,能用景物描绘构成色彩斑烂的背景,用人物举动刻画心理活动,塑造一个多情而聪明的少女形象,实属难能可贵。

况周颐在《历代词人考略》中说:“五代人词大都奇艳如古蔷锦,惟李德润词,有以清胜者,有以质胜者,愈质愈厚。

”以此词而论,写艳情而无艳语,清新与质朴兼备,自然隽永,耐人寻味。

  这首小令纯用白描手法,写得自然流畅,空灵雅致。

对于此词本色生动的语言,历来有较高评价。

一般认为。

它可以与刘禹锡的《竹枝词》媲美。

与《花间集》崇尚艳丽的总体风格不同,开出了新境。

参考资料: 1、 王丽珍译.婉约词:青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27-28 2、 钱仲联主编.爱情词与散曲鉴赏辞典: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105-106 3、 安平秋,杨忠,杨锦海主编.程郁缀选注.中华古典名著读本 唐宋词卷:京华出版社,1998:65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wen/1/83953388.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