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败叶填溪水已冰

作者: 纳兰性德 朝代: 清代

败叶填溪水已冰,夕梦犹照短长亭。

何年废寺失题名。

倚马客临碑上字,斗鸡人拨佛前灯,净消尘土礼金经。

败叶填溪水已冰,夕梦犹照短长亭。

何年废寺失题名。

干枯凋落的树叶堆积在溪上,水已结冰。

黄昏时分,夕阳的余晖依然照着长亭短亭。

来到一座废寺前,寺的门额上已经看不清寺名。

倚马客临碑上字,斗鸡人拨佛前灯,净消尘土礼金经。

闲游的过客驻马临摹碑上之字,富家子弟拨弄佛前灯芯。

尘世辛劳,凡人几时醒悟。

参考资料: 1、 张秉戍.纳兰词笺注:北京出版社,2005-5-1:279 2、 徐燕婷 朱慧国 .纳兰词评注:上海三联书店,2014-1:67

败叶填溪水已冰,夕梦犹照短长亭。

何年废寺失题名。

干枯凋落的树叶堆积在溪上,水已结冰。

黄昏时分,夕阳的余晖依然照着长亭短亭。

来到一座废寺前,寺的门额上已经看不清寺名。

败叶:干枯凋落的树叶。

题名:寺名。

倚马客临碑上字,斗鸡人拨佛前灯,净消尘土礼金经。

闲游的过客驻马临摹碑上之字,富家子弟拨弄佛前灯芯。

尘世辛劳,凡人几时醒悟。

斗鸡人:斗鸡本为一种游戏,战国时即已存在。

《战国策·齐策》:“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蹋踘者。

”此处“斗鸡人”与前“倚马客”对举,谓到此寺中之人已非往日的善男信女,而是前来闲游的过客,或是贵族豪门的公子哥们。

金经:佛经,即《金刚经》,为《金刚般若经》或《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之简称。

自东晋以后有多种译本。

参考资料: 1、 张秉戍.纳兰词笺注:北京出版社,2005-5-1:279 2、 徐燕婷 朱慧国 .纳兰词评注:上海三联书店,2014-1:67

败叶填溪水已冰,夕梦犹照短长亭。

何年废寺失题名。

倚马客临碑上字,斗鸡人拨佛前灯,净消尘土礼金经。

  上阙写废寺之外景,荒凉冷寂,繁华消歇。

“败叶填溪水已冰”,秋天的树叶凋零了,遂成“败叶”,而萧瑟的秋风又将这些枯叶吹到溪水里。

“填”字说明败叶之多,给人一种沉重压抑之感。

“水已冰”说明时令已值深秋冬。

“夕阳犹照短长亭”说的是荒秋暮景。

黄昏时分,夕阳斜照长亭短亭,而行人已经杳无踪迹。

此句表面上说的是亭,实际上是人,因为长亭也好,短亭也罢,在古代皆含送别之意。

此句勾勒的残阳落照、野亭萧然的暮景与前句“败叶填溪水已冰”的意境十分相合,遂为全词定下凄凉的基调。

有了背景的铺垫后,作者开始切入“废寺”主题。

“何年废寺失题名”,古人游览庙宇时常题名以资纪念,这些题名经年遭受风吹雨打,最终模糊难辨,以至作者想要追问这究竟是哪一年的寺庙。

这一句是正面渲染废庙的冷落苍凉。

  下片写废寺内景,残破不堪,香火断绝。

“倚马客临碑上字,斗鸡人拨佛前灯”。

此二句谓到此寺中之人已非往日的善男信女,而是前来闲游的过客,或是贵族豪门的公子哥们。

其中“斗鸡人拨佛前灯”一句用了唐朝贾昌的典事。

唐玄宗好斗鸡,在两宫之间设立斗鸡坊。

贾昌七岁,通晓鸟语,驯鸡如神,玄宗任命他为五百小儿长,每天赏赐金帛。

贾昌父亲死,玄宗赐他葬器。

天下人称其“神鸡童”。

贾昌被玄宗恩宠四十年。

天宝间,安史之乱爆发,玄宗仓皇奔蜀,贾昌换了姓名,依傍于佛寺。

其家被乱兵劫掠,一物无存。

大历年间,贾昌依存于寺僧,读佛经,渐通文字,了解经义。

日食粥一杯,卧草席。

作者用贾昌的故事显然是说寺庙的命运同人的命运一样,在风雨流年中饱经盛衰兴亡、荣辱浮沉,最终繁华不再,一切归于荒凉冷落。

结尾“净消尘土礼金经”,更是精警妙出,充分体现了纳兰词“君本春人而多秋思”(梁佩兰评性德语)的凄凉哀婉之风。

此句谓,那些临碑者也好,斗鸡人也罢,以及过去来到这里的贵宦雅宾、文人墨客,虽然贤愚有所不同,然而在这劳劳尘世,终同归一梦。

这分明是“人生如梦”的感喟了,但是再也没有苏东坡“一樽还酹江月”的豪放与洒脱,有的仅是对“悲欢离合终成空”的无限悲凉的感怀。

  全词语调低沉,含蕴良多,耐人寻味,透露了纳兰内心深处不胜苍凉的悲感。

参考资料: 1、 纳兰性德 子艮.纳兰词剪碎一地的残香与叹息:万卷出版,2012:89-90 2、 (清)纳兰性德著;

田萍注解.纳兰词全集鉴赏:中国画报出版社,2013.04:第246页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wen/1/8721762.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