滞雨 文翻译赏
滞雨长安夜,残灯独客愁。
故乡云水地,归梦不宜秋。
滞雨长安夜,残灯独客愁。
连绵不断的夜雨,留滞在长安之夜;
独对黯淡的残灯,客子更触绪生愁。
故乡云水地,归梦不宜秋。
我向往着的故乡,美丽的云水之地;
怕的是归乡之梦,不宜于这个清秋。
参考资料: 1、 陈永正.李商隐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226-227
滞雨长安夜,残灯独客愁。
连绵不断的夜雨,留滞在长安之夜;
独对黯淡的残灯,客子更触绪生愁。
滞雨:久雨不止。
一说为因雨而停滞之意。
故乡云水地,归梦不宜秋。
我向往着的故乡,美丽的云水之地;
怕的是归乡之梦,不宜于这个清秋。
云水地:等于说云水乡,云水弥漫之地。
参考资料: 1、 陈永正.李商隐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226-227
滞雨长安夜,残灯独客愁。
故乡云水地,归梦不宜秋。
这首《滞雨》是一首羁旅诗。
“独在异乡为异客”,孤单寂寞的处境本就容易滋生乡愁,更何况还是在秋雨绵绵的深夜?
归思难收,归期无定,归梦不宜,这一切并不都是因为“滞雨”的缘故。
首句“滞雨长安夜”交代时间地点和缘由,意思是说,下雨了,今夜只好滞留在长安。
但诗人为什么不说“夜雨滞长安”呢?
因为将“滞”字提前,不仅更能体现雨下得久,还能突出夜的漫长,好像是厚实、缠绵的雨连时间的脚步也阻碍了,迟迟不能到黎明。
归心似箭,但偏偏又碰上似乎永无休止的连夜雨,给人一种无法排遣的无奈、凝重之感。
也为后面的“客愁”、“归梦”蓄势。
“残灯独客愁”描写场景:一盏灯油将尽的孤灯之下,坐着一个满脸愁容的独客。
“残灯”,不仅不能给人以光明、温暖的感觉,与外面无尽的雨夜相比,它反而更让人觉得凄凉、忧伤。
灯已残,说明独坐已久;
独坐久,说明客难眠;
客难眠,说明乡愁深。
“残灯独客”与前面的“滞雨夜”共同营造出一种朦胧迷离、孤寂凄清的氛围,在这样的意境下,游子很自然会想到自己的故乡。
“故乡云水地”是虚写,是故乡在云水相接的苍茫辽阔之地吗?
是故乡有云重水复遥远的阻隔吗?
还是故乡根本就不存在于现实,而只在自己如行云流水般飘渺的乡思中吗?
这一句体现了诗人特有的朦胧性,怎么理解似乎都可以,怎么理解都给人一种真实而亲切的感受。
“归梦不宜秋”是直抒感慨,语似直切,实则含蓄。
雨夜客居,残灯独坐,正是思乡梦回的“好”时候,为什么“不宜秋”呢?
因为在诗人眼中,秋就是愁,秋风秋雨秋云秋水,无一不令诗人愁肠百结,在满目愁景的季节,在满怀愁绪的梦中,即使回到故乡,还不是一样愁苦?
算了吧,不做归乡梦也罢!
其实,这样的梦,在任何季节做都是“不宜”的。
诗人在此说“不宜”,其实是“最宜”,有正话反说、不言神伤之妙。
全诗主旨为思乡。
前两句谓客居长安因天雨而行动受阻,独对残灯忧愁不寐,思念故乡;
后两句推进一层,谓故乡本是烟树晴岚、碧水萦回之地,可是正值秋雨绵绵之时,即使梦回故里,所见也是霪雨霏霏,故归梦也不宜当此风雨潇潇之秋也。
如果用知人论诗、以意逆志的方法来读这首《滞雨》,那么,“滞雨”是长期纠缠诗人的牛李两党的纷争与非议;
“客愁”是诗人长期受到排挤压制,难以实现抱负理想、怀才不遇的愤懑,以及对自己前途命运的迷惘和忧虑;
“故乡”是诗人心中理想的归宿,是才显志成的美好境界。
“归梦不宜”是不应该轻易放弃和退却,而应该再坚持等下去,孤独愁苦之后,一定会有雨过天青的时候。
“归梦不宜”意为“长安宜留”,在京城之内、天子身边,机会总比“云水”之地要多一些吧。
这里理解,意思就完全两样了。
所以也可以说《滞雨》是一首托雨言志、寄意深远的“咏物诗”。
参考资料: 1、 陈永正.李商隐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226-227 2、 郑在瀛.李商隐诗全集汇编汇注汇评.武汉:崇文书局,2015:42-47
楚宫 文翻注译
湘波如泪色漻漻,楚厉迷魂逐恨遥。
枫树夜猿愁自断,女萝山鬼语相邀。
空归腐败犹难复,更困腥臊岂易招?
但使故乡三户在,彩丝谁惜惧长蛟。
湘波如泪色漻漻,楚厉迷魂逐恨遥。
湘江如泪色一般又清又深,屈原的冤魂随浪而去,他的怨恨永无绝期。
枫树夜猿愁自断,女萝山鬼语相邀。
夜晚的枫树林中猿啼使人愁断肠,唯有穿着萝带的山鬼相邀。
空归腐败犹难复,更困腥臊岂易招?
埋在土里,身形腐败,魂魄难以招回,更用说是葬身鱼腹了。
但使故乡三户在,彩丝谁惜惧长蛟。
只要楚地后人还在,谁会可惜那喂食蛟龙彩丝包的食物?
参考资料: 1、 黄世中.李商隐诗选:中华书局,2005:105-107 2、 董乃斌.李商隐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178-179
湘波如泪色漻漻,楚厉迷魂逐恨遥。
漻漻:水清澈貌。
楚厉:指屈原,他投沼罗江而死,无后人、无归处,古称“鬼无所归则为厉”(《左传》昭公七年),亦可称“迷魂”,即冤魂。
枫树夜猿愁自断,女萝山鬼语相邀。
“枫树”二句:化用屈原、宋玉原诗为句,写楚厉的生活环境。
女萝山鬼:女萝,菟丝,一种缘物而生之藤蔓;
山鬼,山中之神,或言以其非正神,故称“鬼”。
宋玉《招魂》:“湛湛江水分上有枫,目击千里今伤春心。
”屈原《九歌·山鬼》:“雷填填今雨冥冥,猿啾啾今狖夜鸣。
”《九歌·山鬼》: “若有人今山之阿,被薛荔今带女萝。
”犹难复:与“岂易招”均指难以为楚厉招魂,原因是屈子沉江后,身体腐烂了,葬身鱼腹了。
空归腐败犹难复,更困腥臊岂易招?
困腥臊:屈原自沉,葬身鱼腹,故日“困腥臊”。
但使故乡三户在,彩丝谁惜惧长蛟。
三户:指楚人。
《史记·项羽本纪》:“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彩丝:指五彩丝线扎成的棕子。
《续齐谐记》:“屈原五月五日投沼罗死,楚人每至此日,竹简贮米投水祭之······世人作粽,并带五色丝及楝叶,皆沼罗遗风也。
” 参考资料: 1、 黄世中.李商隐诗选:中华书局,2005:105-107 2、 董乃斌.李商隐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178-179
湘波如泪色漻漻,楚厉迷魂逐恨遥。
湘江如泪色一般又清又深,屈原的冤魂随浪而去,他的怨恨永无绝期。
漻漻:水清澈貌。
楚厉:指屈原,他投沼罗江而死,无后人、无归处,古称“鬼无所归则为厉”(《左传》昭公七年),亦可称“迷魂”,即冤魂。
枫树夜猿愁自断,女萝山鬼语相邀。
夜晚的枫树林中猿啼使人愁断肠,唯有穿着萝带的山鬼相邀。
“枫树”二句:化用屈原、宋玉原诗为句,写楚厉的生活环境。
女萝山鬼:女萝,菟丝,一种缘物而生之藤蔓;
山鬼,山中之神,或言以其非正神,故称“鬼”。
宋玉《招魂》:“湛湛江水分上有枫,目击千里今伤春心。
”屈原《九歌·山鬼》:“雷填填今雨冥冥,猿啾啾今狖夜鸣。
”《九歌·山鬼》: “若有人今山之阿,被薛荔今带女萝。
”犹难复:与“岂易招”均指难以为楚厉招魂,原因是屈子沉江后,身体腐烂了,葬身鱼腹了。
空归腐败犹难复,更困腥臊岂易招?
埋在土里,身形腐败,魂魄难以招回,更用说是葬身鱼腹了。
困腥臊:屈原自沉,葬身鱼腹,故日“困腥臊”。
但使故乡三户在,彩丝谁惜惧长蛟。
只要楚地后人还在,谁会可惜那喂食蛟龙彩丝包的食物?
三户:指楚人。
《史记·项羽本纪》:“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彩丝:指五彩丝线扎成的棕子。
《续齐谐记》:“屈原五月五日投沼罗死,楚人每至此日,竹简贮米投水祭之······世人作粽,并带五色丝及楝叶,皆沼罗遗风也。
” 参考资料: 1、 黄世中.李商隐诗选:中华书局,2005:105-107 2、 董乃斌.李商隐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178-179
题齐安城楼 文翻译
呜轧江楼角一声,微阳潋潋落寒汀。
不用凭栏苦回首,故乡七十五长亭。
呜轧江楼角一声,微阳潋潋落寒汀。
江楼上响起了呜咽的号角声,残阳的余晖洒在寒冷的沙汀。
不用凭栏苦回首,故乡七十五长亭。
不必倚靠栏杆苦苦回头眺望,这里到故乡有七十五个驿亭。
参考资料: 1、 顾非熊.美得令人窒息的唐诗.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2:186 2、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674-675
呜轧江楼角一声,微阳潋潋落寒汀。
江楼上响起了呜咽的号角声,残阳的余晖洒在寒冷的沙汀。
呜轧(yà):象声词,形容号角吹响时的声音。
古时在城楼吹号角以报时。
一作“呜咽”。
江楼:指黄州城楼。
微阳:黄昏时光线微弱的太阳。
晋潘尼《上巳日帝会天渊池诗》:“谷风散凝,微阳戒始。
”,潋(liàn)潋:波光闪烁的样子。
这里借指阳光。
汀(tīng):水边平地。
不用凭栏苦回首,故乡七十五长亭。
不必倚靠栏杆苦苦回头眺望,这里到故乡有七十五个驿亭。
凭栏 :身倚栏杆。
故乡:指长安。
长亭:古时于道路每隔十里设长亭,故亦称“ 十里长亭 ”。
供行旅停息。
近城者常为送别之处。
参考资料: 1、 顾非熊.美得令人窒息的唐诗.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2:186 2、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674-675
赠终南兰若僧 文
秋娘诗并序 文
杜秋,金陵女也。
年十五为李锜妾。
后锜叛灭,籍之入宫,有宠于景陵。
穆宗即位,命秋为皇子傅姆,皇子壮,封漳王。
郑注用事,诬丞相欲去己者,指王为根,王被罪废削,秋因赐归故乡。
予过金陵,感其穷且老,为之赋诗。
京江水清滑,生女白如脂。
其间杜秋者,不劳朱粉施。
老濞即山铸,后庭千双眉。
秋持玉斝醉,与唱金缕衣。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须惜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李锜长唱此辞。
]濞即白首叛,秋亦红泪滋......更多
题齐安城楼 文
感皇恩·小阁倚秋空 文翻译赏
小阁倚秋空,下临江渚。
漠漠孤云未成雨。
数声新雁,回首杜陵何处。
壮心空万里,人谁许!
黄阁紫枢,筑坛开府。
莫怕功名欠人做。
如今熟计,只有故乡归路。
石帆山脚下,菱三亩。
小阁倚秋空,下临江渚。
漠漠孤云未成雨。
数声新雁,回首杜陵何处。
壮心空万里,人谁许!
小楼依偎着秋天的长空,凭高俯视着江边快快沙洲。
升起静静一片乌云,播雨还不带时候。
长空里几声新雁的鸣叫在云际漂浮,不由人回头遥望,长安呵,杜陵呵,你在天的哪头?
我空将立功万里的壮志坚守,但有谁赞许我、任用我,向我招手?
黄阁紫枢,筑坛开府。
莫怕功名欠人做。
如今熟计,只有故乡归路。
石帆山脚下,菱三亩。
登黄阁,步紫枢,入相封侯把高禄享受,登坛拜将、位至三公把名利成就,这功名富贵、高官显爵用不着担心没人去蝇营狗苟。
我再三考虑、反复计谋,只有回故乡在山里悠游,到那石帆山下,种上三亩菱藕度这春秋!
参考资料: 1、 刘扬忠.陆游诗词选评:三秦出版社,2008:249-250 2、 张永鑫,刘桂秋.陆游诗词选译:巴蜀书社,1990:293-295
小阁倚秋空,下临江渚。
漠漠孤云未成雨。
数声新雁,回首杜陵何处。
壮心空万里,人谁许!
小楼依偎着秋天的长空,凭高俯视着江边快快沙洲。
升起静静一片乌云,播雨还不带时候。
长空里几声新雁的鸣叫在云际漂浮,不由人回头遥望,长安呵,杜陵呵,你在天的哪头?
我空将立功万里的壮志坚守,但有谁赞许我、任用我,向我招手?
杜陵:在长安城东南,秦时为杜县地,汉时为宣帝陵所在,故称杜陵,这里用杜陵指代长安。
谁许:何许,即“何处”“什么地方”。
黄阁紫枢,筑坛开府。
莫怕功名欠人做。
如今熟计,只有故乡归路。
石帆山脚下,菱三亩。
登黄阁,步紫枢,入相封侯把高禄享受,登坛拜将、位至三公把名利成就,这功名富贵、高官显爵用不着担心没人去蝇营狗苟。
我再三考虑、反复计谋,只有回故乡在山里悠游,到那石帆山下,种上三亩菱藕度这春秋!
黄阁:本指汉代丞相办公处所,此指中书、门下省。
紫枢:指掌兵的中央机关枢密院。
筑坛:汉高祖刘邦在汉中设坛场拜韩信为大将,见《史记·淮阴侯列传》。
开府:指做官做到三公的高位。
汉制,三公得开府,自置官属。
石帆山:山名,在作者家乡山阴。
菱:菱藕。
参考资料: 1、 刘扬忠.陆游诗词选评:三秦出版社,2008:249-250 2、 张永鑫,刘桂秋.陆游诗词选译:巴蜀书社,1990:293-295
小阁倚秋空,下临江渚。
漠漠孤云未成雨。
数声新雁,回首杜陵何处。
壮心空万里,人谁许!
黄阁紫枢,筑坛开府。
莫怕功名欠人做。
如今熟计,只有故乡归路。
石帆山脚下,菱三亩。
在一个初秋的阴天,作者登上了江边的一个小阁,仰望初秋的天空看见迷蒙的云气还没有浓结到要化成雨点的样子,俯视下面可以看到江水和沙渚,境界是开阔的,并带着些静漠与冷清。
作者只轻轻地把它描写成“小阁倚秋空,下临江渚,漠漠孤云未成雨”,概括了登高之事和周围环境,并描写视觉中景物,运化周邦彦《感皇恩》“小阁倚晴空”的词句,王勃《滕王阁》“滕王高阁临江渚”的诗句。
“数声新雁,回首杜陵何处。
”接着是写听觉,并由此引出作者的联想。
雁是“新雁”,知秋是“新秋”;
云是“孤”云,雁只“数”声,“数”字中也反映出主客观的孤独意象的两相契合。
长安这个汉唐故都,是华夏强盛的象征,也是西北的政治、军事中心之地。
陆游急切地盼望南宋统治者能从金人手里收复长安;
他从军南郑,时时遥望长安,寄托其收复故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他向宣抚使王炎建议:“经略中原,必自长安始。
”诗文中写到想念长安的也很多,如《闻虏乱有感》的“有时登高望跾杜,悲歌仰天泪如雨”,《东楼集序》的“北游山南,凭高望跾、万年诸山,思一醉曲江、渼陂之间,其势无由,往往悲歌流涕”,这样的词句很多,可见其感触之深且痛,因此经常地提及。
古人写闻雁和长安联系的,除陆诗外,还有许多如杜牧《秋浦道中》的“为问寒沙新雁到,来时为下杜陵无”,于邺《秋夕闻雁》的“忽闻凉雁至,为报杜陵秋”,只是一般的去国怀都之感。
作者写的,如《秋晚登城北门》的“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秋”,这些是和关心收复长安的信息是有关的词中写闻新雁而回头看不到长安,也是感叹收复长安的好消息的不能到来。
“壮心空万里,人谁许!
”空有从军万里的壮怀,而无人相许(即无人赏识、信任的意思),申明“回首”句的含意,这里的描写从含蓄的寄概到激昂的抒情,体现了作者写作的特点从作者的诗词风格看,他是比较习惯于采用后一种写法的;
在这一首词中,他极力抑制激情,却较多地采用前一种写法。
过片用了“黄阁紫枢,筑坛开府,莫怕功名欠人做。
”黄阁、紫枢,指代宰相和枢密使,是宋代最高文武官吏。
黄阁,宰相官署,卫宏《汉官旧仪》:“丞相听事阁曰黄阁”;
宋代的戎服多用紫色,故以紫枢指枢密院。
筑坛,用了汉高祖设坛场拜韩信为大将的典故;
开府是开幕府,置僚属,在宋代,高级行政区的军政长官有此种权力。
第一、二句指为将相,第三句说不怕这种职位无人可当,意即用不着自己怀抱壮志与准备担当大任。
陆游并不热衷于当高官,但却始终抱着为效忠国家而建立功名的壮志。
他曾向往于这种功名,他的《金错刀行》诗说:“千年史策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
”《书怀》诗说:“老死已无日,功名犹自期。
清笳太行路,何日出王师?
”他这三句词,说得很平淡,很坦然,但他不会真的会这样轻易放弃自己的壮志、相信一般的将相也能够担负恢复祖国统一大业的重任。
他的热情性格和当时冷酷的现实使他不可能做到这一点。
他的自慰之辞,只不过是愤激的反语罢了而实际上,是一种更为曲折、更为深沉的感慨。
是从“封侯事在,功名不信由天”(《汉宫春》)的乐观,到“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鹧鸪天》)的绝望过程中的感慨。
“如今熟计,只有故乡归路。
石帆山脚下,菱三亩。
”这里说的是现在再三思忖只有辞官东归,回到故乡山阴的石帆山下,去种三亩菱为生。
这是积极的理想找不到出路,被迫要作消极的归隐之计,经过一番思考,连归隐后的生活都作了具体的设想,所以最后出现一个江南水乡的图景。
痛苦的心情融化于优美的自然景物,表面上是景美而情淡,实际上是闲淡中抑制着内心的愤激,深藏着内心的痛苦。
这是陆游的一首要用归隐的办法来解决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的词作,情景结合,看似很矛盾但解决得比较圆满,作者的心情在这首词中表现得比较闲淡。
深入体会,仍然透露出理想对现实的尖锐冲突和强烈抗议,所以意境是曲折的,感慨是深沉的。
参考资料: 1、 《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1365-136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