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谢氏东园

作者: 袁凯 朝代: 明代

谢氏池台多好春,风帘水槛不凝尘。

千钟绿酒能留客,满树黄鹂更可人。

蝶翅乍惊歌扇远,柳花轻触舞衣频。

醉余荡桨城东去,正值南湖月色新。

金陵江上遇蓬池隐者(时于落星石上以紫绮裘换酒为欢)

作者: 李白 朝代: 唐代

心爱名山游,身随名山远。

罗浮麻姑台,此去或未返。

遇君蓬池隐,就我石上饭。

空言不成欢,强笑惜日晚。

绿水向雁门,黄云蔽龙山。

叹息两客鸟,裴回吴越间。

共语一执手,留连夜将久。

解我紫绮裘,且换金陵酒。

酒来笑复歌,兴酣乐事多。

水影弄月色,清光奈愁何。

明晨挂帆席,离恨满沧波。

记承天寺夜游 / 记承天夜游

作者: 苏轼 朝代: 宋代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照在门上,(于是我就)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

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

(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

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参考资料: 1、 唐满光 .历代名篇赏析集成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88 :102-103 .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suì)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

元丰,宋神宗年号。

当者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解:把系着的腰带解开。

欲:想要,准备。

月色:月光。

入:照入,映入。

户:堂屋的门;

单扇的门。

起:起身。

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欣,高兴,愉快。

然,……的样子。

行:出行。

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

念,想到。

无与为乐者,没有可以共同交谈(游乐或赏月)的人。

者:……的人。

遂:于是,就。

至:到。

寻:寻找。

张怀民:作者的朋友。

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

元丰六年贬谪到黄州,寄居承天寺。

亦:也。

寝:睡,卧。

相与步于中庭:(我们)一同在庭院中散步,相与,共同,一同。

步,散步。

于:在。

中庭,庭院里。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zǎo)荇(xìng)交横(héng),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空明:清澈透明。

藻荇:泛指生长在水中的绿色植物。

藻,藻类植物。

荇,荇菜。

这里借指月色下的竹柏影。

交横:交错纵横。

盖:承接上文,解释原因,表示肯定,相当于‘大概’,这里解释为‘原来是’。

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

(盖……也:原来是。

)为:动词。

做。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但,只(是)仅仅。

闲人:闲散的人。

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

首先“闲人”指具有情趣雅致,能欣赏美景的人。

其次“闲人”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的苦闷心境。

耳:语气词,“罢了”。

参考资料: 1、 唐满光 .历代名篇赏析集成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88 :102-103 .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suì)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照在门上,(于是我就)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

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

元丰,宋神宗年号。

当者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解:把系着的腰带解开。

欲:想要,准备。

月色:月光。

入:照入,映入。

户:堂屋的门;

单扇的门。

起:起身。

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欣,高兴,愉快。

然,……的样子。

行:出行。

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

念,想到。

无与为乐者,没有可以共同交谈(游乐或赏月)的人。

者:……的人。

遂:于是,就。

至:到。

寻:寻找。

张怀民:作者的朋友。

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

元丰六年贬谪到黄州,寄居承天寺。

亦:也。

寝:睡,卧。

相与步于中庭:(我们)一同在庭院中散步,相与,共同,一同。

步,散步。

于:在。

中庭,庭院里。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zǎo)荇(xìng)交横(héng),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

(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

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空明:清澈透明。

藻荇:泛指生长在水中的绿色植物。

藻,藻类植物。

荇,荇菜。

这里借指月色下的竹柏影。

交横:交错纵横。

盖:承接上文,解释原因,表示肯定,相当于‘大概’,这里解释为‘原来是’。

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

(盖……也:原来是。

)为:动词。

做。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但,只(是)仅仅。

闲人:闲散的人。

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

首先“闲人”指具有情趣雅致,能欣赏美景的人。

其次“闲人”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的苦闷心境。

耳:语气词,“罢了”。

参考资料: 1、 唐满光 .历代名篇赏析集成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88 :102-103 .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整体赏析  这里的“美”首先来自内容的“真”。

东月朗照,激发了作者的游兴,想到没有“与乐者”,未免美中不足,因而寻伴,这时错觉生趣,情感触动,于是记下此景此情,顺理成章,一切是那么的和谐自然,毫无雕饰造作之感。

这“美”来自语言的“纯”。

笔记如同拉家常,娓娓叙来。

虽然没有奇景之处,但却不能增删或改动什么字眼儿。

点明日期,是笔记体游记所必须的,“月色入户”与“欣然起行”互为因果,寥寥数字,何其洗练!

写庭下景色,用“空明”一词,不枝不蔓,体现出空灵、坦荡的意境,将竹柏影子比作水中藻荇,已然十分贴切,“交横”一词更准确地表现了藻荇姿态,仿佛触手可及。

接着,作者笔锋陡转,连发二问,既亲切自然,富于韵律,又拓展时空,发人思绪。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  苏轼自己评论他的文学创作,有一段话很精辟:  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

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

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

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虽吾亦不能知也。

(《文说》)  这段话,可与他的另一段话相补充:“夫昔之为文者,非能为之为工,乃不能不为之为工也。

山川之有云雾,草木之有华实,充满勃郁而见于外,夫虽欲无有,其可得耶?

”(《江行唱和集序》)  这“美”来自结尾的“精”。

从文章结构看,结句属“合”,就此打住。

从语意上看,它包蕴丰富。

“闲人”一词,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豪——月夜处处都有,却是只有情趣高雅的人能欣赏的,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只有此时此地的月夜才是最幸运的,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来欣赏它。

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却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在内心深处,他又何尝愿做一个“闲人”呢?

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

  总之,游记以真情实感为依托,信笔写来,起于当起,止于当止,犹如行云流水,于无技巧中见技巧,达到了“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纯”的境界。

分层赏析  全文分三层。

  第一层叙事:交待了时间,地点和夜游原因。

  首句即点明事件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为团练副使已经四年了。

这天夜里,月光照入他的房间,作者本欲就寝,怎奈被这美好的月色所迷,顿起雅兴,但想到没有同乐之人,遂动身去不远的承天寺寻张怀民。

张怀民和苏轼一样,亦是被贬至黄州来的贬官,他和苏轼的友谊相当笃厚。

当晚,张怀民也还未睡,于是二人一起来到院子中间散步。

这一层叙事,朴素、淡泊而有自然流畅。

(寻友夜游)  第二层写景:描绘庭中月光的澄清。

  作者惜墨如金,只用十八个字,就营造出一个月光澄碧、竹影斑驳、幽静迷人的夜景。

读者自可以发挥想象:月光清朗,洒落庭中,那一片清辉白茫茫一片好似积水空潭一般,更妙的是,“水”中还有水草漂浮,游荡,于是乎恍恍然便如仙境一般了。

作者的高妙之处在于,以竹、柏之影与月光两种事物互相映衬、比拟、比喻手法精当,新颖,恰如其分地渲染了景色的幽美肃穆。

更体现出了月光清凉明净的特点,衬托出作者闲适的心境。

(庭中夜色)  第三层:惋惜无人赏月  便转入议论。

作者感慨到,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可是有此闲情雅致来欣赏这番景色的,除了他与张怀民外,恐怕就不多了,整篇的点睛之笔是“闲人”二字,苏轼谪居黄州,“不得签书公事”,所担任的只是个有名无实的官,与儒家的“经世济民”之理想相去甚远,即所谓“闲人”之表层意义,它委婉地反映了苏轼宦途失意的苦闷;

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月光至美,竹影至丽,而人不能识,唯此二人能有幸领略,岂非快事!

苏轼的思想横跨儒释道三家,这便使他的处世态度有极大的包容性,可以说是宠辱不惊,进退自如。

当然,他在逆境中的篇章更能折射出他的人格魅力!

(月下抒情) 细化赏析  “月色入户”:寒夜寂寥,“解衣欲睡”,这当儿,月光悄悄地进了门。

“入户”二字,把月光拟人化。

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孤独寂寞,主动来与他做伴。

  “欣然起行”:是作者的反应;

写出他睡意顿消,披衣而起,见月光如见久违的知心朋友,欣然相迎。

一个被朝廷所贬谪的“罪人”,我们可以想见他这时交游断绝、门庭冷落的境况;

只有月光毫无势利之情,在寂寥的寒夜里,依然来拜访他。

四字写出了作者的喜悦和兴奋。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作者与张怀民同是被贬之人,于是作者便想到了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作者与张怀民心有灵犀,及其友情之深厚。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是感慨世人忙于名利而辜负了良辰美景,二是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三是透露出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将澄澈的月光比成积水,用交错相生的水草比喻竹柏的影子,虚实相生,相映成趣,化无形为有形。

“积水空明”写出了月光的皎洁,空灵,“藻荇交横”写出了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前者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后者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中愈见其静,一正写,一侧写,从而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也折射出作者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襟怀。

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写作技巧  1.比喻传神: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抓住了瞬间的感受: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4.虚实(动、静)结合:把竹柏(实、静)比作了水中的荇藻(虚、动)。

文章写作特点  1.信笔疏意,随物赋形。

  2.描写月色,如诗如画。

  3.语言凝练含蓄,饶有余味。

作者心境  虽然自己有欣赏美景的乐趣,但是并不得意。

将自己寄情于山水之间,有失意的自我排解。

  ——本文体现二人友情的句子: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唯张怀民可与同乐);

怀民亦未寝(两人遭遇相同,心境也相同);

相与步于中庭(两人亲密无间);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两人遭遇相同,心境相同,志趣也相同,是真正志同道合的朋友)。

  “水中藻、荇交横”说明了当时月色之浓、清、亮。

  闲人: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有名无实,所以自称“闲人”。

  写月突出其明,写境突出其静,写影突出其形,写人突出其闲,写情突出其空。

参考资料: 1、 唐满光 .历代名篇赏析集成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88 :102-103 .

杂剧·江州司马青衫泪

作者: 马致远 朝代: 元代

第一折(冲末扮白乐天同外扮贾浪仙、孟浩然上)(白诗云)宴游饮食渐无味,杯酒管弦徒绕身。

宾客欢从童仆喜,始知官职为他人。

小生姓白名居易,字乐天。

太原人氏。

现任吏部侍郎。

这二位老兄,一位是贾浪仙,一位是孟浩然。

他都是翰林院编修。

方今大唐天下,宪宗即位。

时遇春三月,在公廨中闷倦,待往街市上私行一遭。

更了衣衫,只作白衣秀士。

听的人说,这教坊司有个裴妈妈家一个女儿,小字兴奴。

好生聪明,尤善琵琶是这京师出名的......更多

杂剧·感天动地窦娥冤

作者: 关汉卿 朝代: 元代
楔子(卜儿蔡婆上,诗云)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不须长富贵,安乐是神仙。老身蔡婆婆是也。楚州人氏,嫡亲三口儿家属。不幸夫主亡逝已过,止有一个孩儿,年长八岁。俺娘儿两个,过其日月。家中颇有些钱财。这里一个窦秀才,从去年问我借了二十两银子,如今本利该银四十两。我数次索取,那窦秀才只说贫难,没得还我。他有一个女儿,今年七岁,生得可喜,长得可爱。我有心看上他,与我家做个媳妇,就准了这四十两银子,岂不两得其......更多

杂剧·亻刍梅香骗翰林风月

作者: 郑光祖 朝代: 元代
楔子(末扮白敏中上,诗云)黄卷青灯一腐儒,九经三史腹中居。试看金榜标名姓,养子如何不读书。小生姓白,双名敏中,乃白乐天之弟。本贯太原人也。五岁读书,七岁能文,九岁贯通六经。诸子百家,无不通晓。但出诗一章,士庶递相传写,皆以为文才不在我兄乐天之下。先父是白参军,曾与晋公斐度,征讨淮西,战经百阵。不期被贼兵围困,晋公在枪刀险难之中,我父亲挺身赴战,救他一命,身中六枪,因此上与俺父亲结为生死之交。后来俺......更多

新秋月夜寄故人

作者: 权德舆 朝代: 唐代

客心宜静夜,月色澹新秋。

影落三湘水,诗传八咏楼。

何穷对酒望,几处卷帘愁。

若问相思意,随君万里游。

秋夜与刘砀山泛宴喜亭池

作者: 李白 朝代: 唐代

明宰试舟楫,张灯宴华池。

文招梁苑客,歌动郢中儿。

月色望不尽,空天交相宜。

令人欲泛海,只待长风吹。

秋夕

作者: 白居易 朝代: 唐代

叶声落如雨,月色白似霜。

夜深方独卧,谁为拂尘床。

叶声落如雨,月色白似霜。

夜风拂过,树叶纷纷下落好似雨声闯入耳中,皎洁的月光似清霜铺满大地。

夜深方独卧,谁为拂尘床。

正当夜深人静要独自睡去,不禁感慨有谁愿来为我拭去床上的灰尘。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白马非马译注,作者邮箱:930331075@qq.com

叶声落如雨,月色白似霜。

叶声:树叶掉落的声音。

夜深方独卧,谁为拂尘床。

方:正在,正当。

拂:拭,掸去。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白马非马译注,作者邮箱:930331075@qq.com

叶声落如雨,月色白似霜。

夜风拂过,树叶纷纷下落好似雨声闯入耳中,皎洁的月光似清霜铺满大地。

叶声:树叶掉落的声音。

夜深方独卧,谁为拂尘床。

正当夜深人静要独自睡去,不禁感慨有谁愿来为我拭去床上的灰尘。

方:正在,正当。

拂:拭,掸去。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白马非马译注,作者邮箱:930331075@qq.com

宿府

作者: 杜甫 朝代: 唐代

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

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

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

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

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

井畔梧桐在秋夜的风中抖动,只有蜡烛残光照着孤单的我。

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

长夜里号角声悲壮似在自语,天空中的月色虽好谁与我共赏。

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

光阴荏苒哪里寻觅亲人音信?

关塞一片萧条寻找归路艰难。

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

我已忍受十年的飘零生活,把家安在这里不过勉强栖身。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62 2、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11-212

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

府:幕府。

古代将军的府署。

杜甫当时在严武幕府中。

井梧:梧桐。

叶有黄纹如井,又称金井梧桐。

梧:一作“桐”。

炬:一作“烛”。

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

“永夜”句:意谓长夜中唯闻号角声像在自作悲语。

永夜:整夜。

自语:自言自语。

中天:半空之中。

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

风尘荏苒:指战乱已久。

荏苒:犹辗转,指时间推移。

关塞:边关;

边塞。

萧条:寂寞冷落;

凋零。

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

伶俜(pīng):流离失所。

十年事:杜甫饱经丧乱,从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至作者写诗之时,正是十年。

“强移”句:用《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意,喻自己之入严幕,原是出于为一家生活而勉强以求暂时的安居。

强移:勉强移就。

一枝安:指他在幕府中任参谋一职。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62 2、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11-212

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

井畔梧桐在秋夜的风中抖动,只有蜡烛残光照着孤单的我。

府:幕府。

古代将军的府署。

杜甫当时在严武幕府中。

井梧:梧桐。

叶有黄纹如井,又称金井梧桐。

梧:一作“桐”。

炬:一作“烛”。

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

长夜里号角声悲壮似在自语,天空中的月色虽好谁与我共赏。

“永夜”句:意谓长夜中唯闻号角声像在自作悲语。

永夜:整夜。

自语:自言自语。

中天:半空之中。

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

光阴荏苒哪里寻觅亲人音信?

关塞一片萧条寻找归路艰难。

风尘荏苒:指战乱已久。

荏苒:犹辗转,指时间推移。

关塞:边关;

边塞。

萧条:寂寞冷落;

凋零。

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

我已忍受十年的飘零生活,把家安在这里不过勉强栖身。

伶俜(pīng):流离失所。

十年事:杜甫饱经丧乱,从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至作者写诗之时,正是十年。

“强移”句:用《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意,喻自己之入严幕,原是出于为一家生活而勉强以求暂时的安居。

强移:勉强移就。

一枝安:指他在幕府中任参谋一职。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62 2、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11-212

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

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

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

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

  此诗首联倒装。

按顺序说,第二句应在前。

其中的“独宿”二字,是一诗之眼。

“独宿”幕府,眼睁睁地看着“蜡炬残”,其夜不能寐的苦衷,已见于言外。

而第一句“清秋幕府井梧寒”,则通过环境的“清”、“寒”,烘托心境的悲凉。

未写“独宿”而先写“独宿”的氛围、感受和心情,意在笔先,起势峻耸。

  颔联写“独宿”的所闻所见,清代方东树指出:“景中有情,万古奇警。

”而造句之新颖,也非同一般。

七言律句,一般是上四下三,这一联却是四、一、二的句式,每句读起来有三个停顿。

诗人就这样化百炼钢为绕指柔,以顿挫的句法,吞吐的语气,活托出一个看月听角、独宿不寐的人物形象,恰切地表现了无人共语、沉郁悲抑的复杂心情。

  前两联写“独宿”之景,而情含景中。

后两联则就“独宿”之景,直抒“独宿”之情。

“风尘”句紧承“永夜”句。

“永夜角声”,意味着战乱未息。

那悲凉的、自言自语的“永夜角声”,引起诗人许多感慨。

“风尘荏苒音书绝”,就是那许多感慨的中心内容。

“风尘荏苒”,指战乱延续的时间很长。

诗人时常想回到故乡洛阳,却由于“风尘荏苒”,连故乡的音信都得不到。

“关塞”句紧承“中天”句。

诗人早在《恨别》一诗里写道:“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好几年又过去了,诗人却仍然流落剑外,一个人在这凄清的幕府里长夜不眠,仰望中天明月,不由得心事重重。

“关塞萧条行路难”,就是那重重心事之一。

思家、忆弟之情有增无已,因为他还是没有办法回到洛阳。

这一联直抒“宿府”之情。

但“宿府”时的心情很复杂,用两句诗无法写完。

于是用“伶俜十年事”加以概括,意蕴深远。

  尾联照应首联。

作为幕府的参谋而感到“幕府井梧寒”,诗人联想到《庄子·逍遥游》中所说的那个鹪鹩鸟来。

“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

”他从安史之乱以来,“支离东北风尘际,飘泊西南天地间”,那饱含辛酸的“伶俜十年事”都已经忍受过来了,如今却又要到这幕府里来忍受“井梧寒”。

用“强移”二字,表明他并不愿意来占这幕府中的“一枝”,而是严武拉来的。

用一个“安”字,不过是诗人自我解嘲。

诗人一夜徘徊徬徨、展转反侧,心中并不安宁。

  诗中抒发的感情还是伤时感事,表达出作者对于国事动乱的忧虑和他飘泊流离的愁闷。

正是始终压在诗人身上的愁苦使诗人无心赏看中天美好的月色。

前六句具体写出了诗人对风尘荏苒、关塞萧条的动乱时代的忧伤。

最后两句虽写“栖息一枝安”,但仍然是为他辗转流离苦闷。

总之,诗人当时境遇凄凉,十年飘泊辗转,诗风沉郁。

参考资料: 1、 程千帆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557-558

12345 共449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