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府

作者: 杜甫 朝代: 唐代

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

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

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

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

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

井畔梧桐在秋夜的风中抖动,只有蜡烛残光照着孤单的我。

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

长夜里号角声悲壮似在自语,天空中的月色虽好谁与我共赏。

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

光阴荏苒哪里寻觅亲人音信?

关塞一片萧条寻找归路艰难。

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

我已忍受十年的飘零生活,把家安在这里不过勉强栖身。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62 2、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11-212

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

府:幕府。

古代将军的府署。

杜甫当时在严武幕府中。

井梧:梧桐。

叶有黄纹如井,又称金井梧桐。

梧:一作“桐”。

炬:一作“烛”。

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

“永夜”句:意谓长夜中唯闻号角声像在自作悲语。

永夜:整夜。

自语:自言自语。

中天:半空之中。

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

风尘荏苒:指战乱已久。

荏苒:犹辗转,指时间推移。

关塞:边关;

边塞。

萧条:寂寞冷落;

凋零。

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

伶俜(pīng):流离失所。

十年事:杜甫饱经丧乱,从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至作者写诗之时,正是十年。

“强移”句:用《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意,喻自己之入严幕,原是出于为一家生活而勉强以求暂时的安居。

强移:勉强移就。

一枝安:指他在幕府中任参谋一职。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62 2、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11-212

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

井畔梧桐在秋夜的风中抖动,只有蜡烛残光照着孤单的我。

府:幕府。

古代将军的府署。

杜甫当时在严武幕府中。

井梧:梧桐。

叶有黄纹如井,又称金井梧桐。

梧:一作“桐”。

炬:一作“烛”。

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

长夜里号角声悲壮似在自语,天空中的月色虽好谁与我共赏。

“永夜”句:意谓长夜中唯闻号角声像在自作悲语。

永夜:整夜。

自语:自言自语。

中天:半空之中。

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

光阴荏苒哪里寻觅亲人音信?

关塞一片萧条寻找归路艰难。

风尘荏苒:指战乱已久。

荏苒:犹辗转,指时间推移。

关塞:边关;

边塞。

萧条:寂寞冷落;

凋零。

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

我已忍受十年的飘零生活,把家安在这里不过勉强栖身。

伶俜(pīng):流离失所。

十年事:杜甫饱经丧乱,从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至作者写诗之时,正是十年。

“强移”句:用《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意,喻自己之入严幕,原是出于为一家生活而勉强以求暂时的安居。

强移:勉强移就。

一枝安:指他在幕府中任参谋一职。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62 2、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11-212

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

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

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

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

  此诗首联倒装。

按顺序说,第二句应在前。

其中的“独宿”二字,是一诗之眼。

“独宿”幕府,眼睁睁地看着“蜡炬残”,其夜不能寐的苦衷,已见于言外。

而第一句“清秋幕府井梧寒”,则通过环境的“清”、“寒”,烘托心境的悲凉。

未写“独宿”而先写“独宿”的氛围、感受和心情,意在笔先,起势峻耸。

  颔联写“独宿”的所闻所见,清代方东树指出:“景中有情,万古奇警。

”而造句之新颖,也非同一般。

七言律句,一般是上四下三,这一联却是四、一、二的句式,每句读起来有三个停顿。

诗人就这样化百炼钢为绕指柔,以顿挫的句法,吞吐的语气,活托出一个看月听角、独宿不寐的人物形象,恰切地表现了无人共语、沉郁悲抑的复杂心情。

  前两联写“独宿”之景,而情含景中。

后两联则就“独宿”之景,直抒“独宿”之情。

“风尘”句紧承“永夜”句。

“永夜角声”,意味着战乱未息。

那悲凉的、自言自语的“永夜角声”,引起诗人许多感慨。

“风尘荏苒音书绝”,就是那许多感慨的中心内容。

“风尘荏苒”,指战乱延续的时间很长。

诗人时常想回到故乡洛阳,却由于“风尘荏苒”,连故乡的音信都得不到。

“关塞”句紧承“中天”句。

诗人早在《恨别》一诗里写道:“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好几年又过去了,诗人却仍然流落剑外,一个人在这凄清的幕府里长夜不眠,仰望中天明月,不由得心事重重。

“关塞萧条行路难”,就是那重重心事之一。

思家、忆弟之情有增无已,因为他还是没有办法回到洛阳。

这一联直抒“宿府”之情。

但“宿府”时的心情很复杂,用两句诗无法写完。

于是用“伶俜十年事”加以概括,意蕴深远。

  尾联照应首联。

作为幕府的参谋而感到“幕府井梧寒”,诗人联想到《庄子·逍遥游》中所说的那个鹪鹩鸟来。

“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

”他从安史之乱以来,“支离东北风尘际,飘泊西南天地间”,那饱含辛酸的“伶俜十年事”都已经忍受过来了,如今却又要到这幕府里来忍受“井梧寒”。

用“强移”二字,表明他并不愿意来占这幕府中的“一枝”,而是严武拉来的。

用一个“安”字,不过是诗人自我解嘲。

诗人一夜徘徊徬徨、展转反侧,心中并不安宁。

  诗中抒发的感情还是伤时感事,表达出作者对于国事动乱的忧虑和他飘泊流离的愁闷。

正是始终压在诗人身上的愁苦使诗人无心赏看中天美好的月色。

前六句具体写出了诗人对风尘荏苒、关塞萧条的动乱时代的忧伤。

最后两句虽写“栖息一枝安”,但仍然是为他辗转流离苦闷。

总之,诗人当时境遇凄凉,十年飘泊辗转,诗风沉郁。

参考资料: 1、 程千帆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557-558

东坡

作者: 苏轼 朝代: 宋代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雨点纷落,把东坡洗得格外干净,月亮的光辉也变得清澈。

城里的人早已离开,此处只有山野中人闲游散步。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千万别去嫌弃这些坎坷的坡路不如城里平坦,我,就是喜欢这样拄着拐杖铿然的声音。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野人:泛指村野之人;

农夫。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荦确:怪石嶙峋貌,或者坚硬貌。

铿然:声音响亮貌。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雨点纷落,把东坡洗得格外干净,月亮的光辉也变得清澈。

城里的人早已离开,此处只有山野中人闲游散步。

野人:泛指村野之人;

农夫。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千万别去嫌弃这些坎坷的坡路不如城里平坦,我,就是喜欢这样拄着拐杖铿然的声音。

荦确:怪石嶙峋貌,或者坚硬貌。

铿然:声音响亮貌。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东坡是一个地名,在当时黄州州治黄冈(今属湖北)城东。

它并不是什么风景胜地,但对作者来说,却是灌注了辛勤劳动、结下深厚感情的一个生活天地。

宋神宗元丰初年,作者被贬官到黄州,弃置闲散,生活很困窘。

老朋友马正卿看不过眼,给他从郡里申请下来一片撂荒的旧营地,苏轼加以整治,躬耕其中,这就是东坡。

诗人在此不只经营禾稼果木,还筑起居室——雪堂,亲自写了“东坡雪堂”四个大字,并自称东坡居士了。

所以,他对这里是倾注着爱的。

  诗一开始便把东坡置于一片清景之中。

僻冈幽坡,一天月色,已是可人,又加以雨后的皎洁月光,透过无尘的碧空,敷洒在澡雪一新、珠水晶莹的万物上,这是何等澄明的境界!

确实当得起一个“清”字。

谢灵运写雨后丛林之象说:“密林含余清”。

诗人的用字直可追步大谢。

  诗人偏偏拈出夜景来写,不是无谓的。

这个境界非“市人”所能享有。

“日中为市”,市人为财利驱迫,只能在炎日嚣尘中奔波。

唯有“野人”,脱离市集、置身名利圈外而躬耕的诗人,才有余裕独享这胜境。

唯幽人才有雅事,所以“市人行尽野人行”。

这读来极其自然平淡的一句诗,使我们不禁从“市人”身上嗅到一股奔走闹市嚣尘的喧闹气息,又从“野人”身上感受到一股幽人守志僻处而自足于怀的味道,而那自得、自矜之意,尽在不言中。

诗人在另一首诗里说:“也知造物有深意,故遣佳人在空谷。

”那虽是咏定惠院海棠的,实际是借海棠自咏身世,正好帮助我们理解这句诗所包含的意境。

  那么,在这个诗人独有的天地里,难道就没有一点缺憾吗?

有的。

那大石丛错、凸凹不平的坡头路,就够磨难人的了。

然而有什么了不起呢?

将拐杖着实地点在上面,铿然一声,便支撑起矫健的步伐,更加精神抖擞地前进了。

没有艰险,哪里来征服的欢欣!

没有“荦确坡头路”,哪有“铿然曳杖声”!

一个“莫嫌”,一个“自爱”,那以险为乐、视险如夷的豪迈精神,都在这一反一正的强烈感情对比中凸现出来了。

这“荦确坡头路”不就是作者脚下坎坷的仕途么?

作者对待仕途挫折,从来就是抱着这种开朗乐观、意气昂扬的态度,绝不气馁颓丧。

这种精神是能够给人以鼓舞和力量的。

小诗所以感人,正由于诗人将这种可贵的精神与客观风物交融为一,构成浑然一体的境界;

句句均是言景,又无句不是言情,寓情于景,托意深远,耐人咀嚼。

同一时期,作者有《定风波》词写在风雨中的神态:“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与此诗可谓异曲同工,拿来对照一读,颇为有趣。

  诗的第一段,通过景物描写,突出当时的静。

说明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世俗名利的不屑,但愿长醉山水间之意。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寄太原卢司空三十韵(卢钧)

作者: 李商隐 朝代: 唐代

隋舰临淮甸,唐旗出井陉。

断鳌支四柱,卓马济三灵。

祖业隆盘古,孙谋复大庭。

从来师俊杰,可以焕丹青。

旧族开东岳,雄图奋北溟。

邪同獬廌触,乐伴凤凰听。

酣战仍挥日,降妖亦斗霆。

将军功不伐,叔舅德惟馨。

鸡塞谁生事,狼烟不暂停。

拟填沧海鸟,敢竞太阳萤。

内草才传诏,前茅已勒铭。

那劳出师表,尽入大荒经。

德水萦长带,阴山绕画屏。

只忧非綮肯,未觉有膻腥。

保佐资冲漠,扶持在杳冥。

乃心防暗室,......更多

题宣州开元寺 寺置于东晋时。

作者: 杜牧 朝代: 唐代

南朝谢朓城,东吴最深处。

亡国去如鸿,遗寺藏烟坞。

楼飞九十尺,廊环四百柱。

高高下下中,风绕松桂树。

青苔照朱阁,白鸟两相语。

溪声入僧梦,月色晖粉堵。

阅景无旦夕,凭栏有今古。

留我酒一樽,前山看春雨。

酬马侍郎寄酒(马总也)

作者: 韩愈 朝代: 唐代

一壶情所寄,四句意能多。

秋到无诗酒,其如月色何。

将赴岭外,留题萧寺远公院(寺即梁朝萧内史

作者: 刘长卿 朝代: 唐代

竹房遥闭上方幽,苔径苍苍访昔游。

内史旧山空日暮,南朝古木向人秋。

天香月色同僧室,叶落猿啼傍客舟。

此去播迁明主意,白云何事欲相留。

寓言

作者: 孟郊 朝代: 唐代

谁言碧山曲,不废青松直。

谁言浊水泥,不污明月色。

我有松月心,俗骋风霜力。

贞明既如此,摧折安可得。

和胡将军寓直

作者: 王建 朝代: 唐代

宫鸦栖定禁枪攒,楼殿深严月色寒。

进状直穿金戟槊, 探更先傍玉钩栏。

漏传五点班初合,鼓动三声仗已端。

遥见正南宣不坐,新栽松树唤人看。

宿东林寺题愿公院

作者: 杜荀鹤 朝代: 唐代

古寺沈沈僧未眠,支颐将客说闲缘。

一溪月色非尘世, 满洞松声似雨天。

檐底水涵抄律烛,窗间风引煮茶烟。

无由住得吟相伴,心系青云十五年。

减字木兰花(寄车秀卿)

作者: 张炎 朝代: 宋代

锁香亭榭。

花艳烘春曾卜夜。

空想芳游。

不到秋凉不信愁。

酒迟歌缓。

月色平分窗一半。

谁伴孤吟。

手擘黄花碎却心。

12345 共449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