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杨子聪答圣俞月夜见寄 文
月夜 文
楼中月夜 文
春江花月夜词 文注
玉树歌阑海云黑,花庭忽作青芜国。
秦淮有水水无情,还向金陵漾春色。
杨家二世安九重,不御华芝嫌六龙。
百幅锦帆风力满,连天展尽金芙蓉。
珠翠丁星复明灭,龙头劈浪哀笳发。
千里涵空澄水魂,万枝破鼻飘香雪。
漏转霞高沧海西,颇黎枕上闻天鸡。
鸾弦代雁曲如语,一醉昏昏天下迷。
四方倾动烟尘起,犹在浓香梦魂裹。
后主荒宫有晓莺,飞来只隔西江水。
玉树歌阑海云黑,花庭忽作青芜国。
玉树:即南北朝时陈后主所作的歌曲《玉树后庭花》,其内容大概是歌咏张贵妃、孔贵嫔美色的,被后世认为是亡国之音。
歌阑:歌残、歌尽。
海云黑:天海边乌云密布,预示国家将亡。
“花庭”句:谓原本花团锦簇的宫廷转眼变成了荒草丛生的废墟。
秦淮有水水无情,还向金陵漾春色。
杨家二世安九重,不御华芝嫌六龙。
杨家二世:指隋朝第二任皇帝隋炀帝。
安九重:安居于九重深宫之内,喻指安于帝位。
御:乘。
华芝:即华盖,原指皇帝所乘之车的车盖,借指皇帝所乘之车。
六龙:即六马,古代八尺以上的马称为龙。
皇帝所乘之车由六马所驾。
隋炀帝游江都,不乘车马而乘船,此句即此意。
百幅锦帆风力满,连天展尽金芙蓉。
金芙蓉:疑为接上句锦帆而言,谓锦帆上所绣的金色芙蓉花,大概喻其龙船华美之意。
珠翠丁星复明灭,龙头劈浪哀笳发。
丁星:闪烁貌。
哀笳(jiā)发:笳即胡笳,中国古代北方民族的一种吹奏乐器,似笛,音色哀凉。
隋炀帝曾命乐工作《泛龙舟》等曲,其声亦哀怨。
千里涵空澄水魂,万枝破鼻飘香雪。
涵空:水映天空。
澄:平静。
澄一作“照”。
水魂:水中精怪。
此句谓隋炀帝龙舟所行之处,水静天晴,连精怪们都畏惧其威严而不敢兴风作浪。
“万枝”句:扬州有琼树,开百花。
飘一作“团”。
此句谓千万株琼树开花如一团团香雪,而其香气浓郁,又迎面扑鼻。
漏转霞高沧海西,颇黎枕上闻天鸡。
漏:古代一种滴水定时器。
转:指时间推移。
霞高:晚霞升起。
沧海西:日落于大海之西。
颇黎:即玻璃,古代一种玉名,又名水玉。
鸾弦代雁曲如语,一醉昏昏天下迷。
鸾弦代雁:泛指弦乐器。
四方倾动烟尘起,犹在浓香梦魂裹。
倾动:指天下震动,国家不安宁。
倾一作“澒”,烟一作“风”。
后主荒宫有晓莺,飞来只隔西江水。
“后主”二句:后主,即陈后主。
陈被隋灭,陈国都城金陵与隋炀帝江都皇宫只隔一条西江。
末二句谓从陈后主荒宫之晓莺仅需飞过一条西江水就能到隋炀帝的江都皇宫,喻示隋炀帝荒淫无道,距离亡国也不甚远。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新秋同卢侍御、薛员外白蘋洲月夜 文
次韵公辟州宅月夜偶成 文
月夜江行 / 旅次江亭 文赏
扣舷不能寐,浩露清衣襟。
弥伤孤舟夜,远结万里心。
幽兴惜瑶草,素怀寄鸣琴。
三奏月初上,寂寥寒江深。
扣舷不能寐,浩露清衣襟。
弥伤孤舟夜,远结万里心。
幽兴惜瑶草,素怀寄鸣琴。
三奏月初上,寂寥寒江深。
这是一首写羁旅之思的五言律诗。
开头二句:“扣舷不能寐,浩露清衣襟”。
这里,出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位悲伤满面、夜不能寐的行旅者。
他忧思重重,满腹愁肠。
却又不知如何排遣内心的苦闷,只是机械地用手敲着船舷。
夜深了,繁露打湿了他的衣襟,他感到了深深的凉意,但却依然痛苦地伫立在船头。
上一句,“扣舷”二字,不仅点出题中的“江行”,而且是以外在的动作显露内心的痛苦。
下一句,“浩露”,即繁露。
它暗示出时间已至深夜,而旅人待在船头的时间也已很久,因此衣襟都清凉起来。
诗人以饱尝旅途风霜雨露的境况,映衬出心境的凄凉,这是以内在的感受来写内心痛苦的。
第三、四句,是点明其痛苦的原因:“弥伤孤舟夜,远结万里心。
”前一句是对开头二句的总括。
并且进一步说,在这孤舟远行的夜晚,处处都在触发着惹人伤感的情怀。
这就形象地写出了自己那种无法诉说的苦情。
关于如此难耐的原由,后一句接着说:因为自己的一颗心正与万里之外的那颗心相系着。
这句诗妙在不是从单方面入手来写相思之情的。
而是说,自己与亲人虽相隔万里,但却心心相印。
因此,“远结万里心”比起单说“远思万里人”来,诗的意蕴就丰富得多,诗的韵味也更加深醇了。
第五、六句:“幽兴惜瑶草,素怀寄鸣琴。
”诗人抒写了相思离别的情怀。
上一句,“惜瑶草”江淹《别赋》有云:“君结绶兮千里,惜瑶草之徒芳。
”是说丈夫出外为官,闺中少妇自怜青春独处。
“瑶草”,即香草,为少妇自喻。
此处借用其意,以不无解嘲的语气说:我的深趣就在于怜惜妻子的青春独处。
下一句,“鸣琴”,即琴。
意思是说:今夜我要以琴声来寄托自己平日的怀抱,这或许能够排遣我内心的苦闷吧!
这两句诗不仅注意对仗的工整,而且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惜瑶草”,是对前面诗意的承接;
“寄鸣琴”,又开启了后面的诗意。
最后两句:“三奏月初上,寂寥寒江深。
”诗人通过展现一幅孤寂凄清的寒江月夜图,进一步表达羁旅苦情。
“三奏月初上”,既点出题中的“月夜”,又写出反复弹奏鸣琴的情景。
诗人原想借弹琴排遣苦闷的,无奈苦闷尚未消除,又见到了冉冉升起的明月。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对孤身远客来说,又添了一层行役情思。
也使原已悲苦的旅人,其苦情又向前推进了一层。
然而,还不仅如此。
诗人此时面对的是月色溶溶下的寂静空旷的令人生寒的大江。
而诗人的心境,也好似这条凄凉寂寞的“寒江”。
这儿的“深”字用得十分精当。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补编》.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年6月版,第426-42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