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大夫秋夜书情即事 文
秋夜独坐怀故山 文
小隐慕安石,远游学屈平。
天书访江海,云卧起咸京。
入侍瑶池宴,出陪玉辇行。
夸胡新赋作,谏猎短书成。
但奉紫霄顾,非邀青史名。
庄周空说剑,墨翟耻论兵。
拙薄遂疏绝,归闲事耦耕。
顾无苍生望,空爱紫芝荣。
寥落暝霞色,微茫旧壑情。
秋山绿萝月,今夕为谁明。
夜(一作秋夜客舍) 文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文翻注译赏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一轮缓缓移动的秋月洒下万里金波,就像那刚磨亮的铜镜又飞上了天廓。
我举起酒杯问那月中的嫦娥:怎么办呢?
白发日增,好像故意欺负我。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的大好山河。
还要砍去月中摇曳的桂树枝柯,人们说,这将使月亮洒下人间的光辉更多。
参考资料: 1、 杨 忠 .辛弃疾词选译 .成都 :巴蜀书社 ,1991 :17-19 .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héng)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金波:形容月光浮动,因亦指月光。
《汉书》卷二十二《礼乐志》:“月穆穆以金波”。
颜师古注:“言月光穆穆,若金之波流也”。
苏轼《洞仙歌》词:“金波淡,玉绳低转”。
飞镜:飞天之明镜,指月亮。
甘子布《光赋》:“银河波曀,金颸送清,孤圆上魄,飞镜流明”。
李白《把酒问月》诗:“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姮娥:即嫦娥,传说中的月中仙女。
《淮南子·览冥训》:“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
高诱注说,她后来“得仙,奔入月中为月精”。
被白发欺人奈何:化用薛能《春日使府寓怀》“青春背我堂堂去,白发欺人故故生”诗意。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zhuó)去桂婆娑(suō),人道是、清光更多。
“斫去”三句:化用杜甫《一百五十日夜对月》诗中“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句意。
斫:砍。
桂:桂树。
婆娑:树影摇曳的样子。
《酉阳杂俎》载:“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遂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
” 参考资料: 1、 杨 忠 .辛弃疾词选译 .成都 :巴蜀书社 ,1991 :17-19 .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héng)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一轮缓缓移动的秋月洒下万里金波,就像那刚磨亮的铜镜又飞上了天廓。
我举起酒杯问那月中的嫦娥:怎么办呢?
白发日增,好像故意欺负我。
金波:形容月光浮动,因亦指月光。
《汉书》卷二十二《礼乐志》:“月穆穆以金波”。
颜师古注:“言月光穆穆,若金之波流也”。
苏轼《洞仙歌》词:“金波淡,玉绳低转”。
飞镜:飞天之明镜,指月亮。
甘子布《光赋》:“银河波曀,金颸送清,孤圆上魄,飞镜流明”。
李白《把酒问月》诗:“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姮娥:即嫦娥,传说中的月中仙女。
《淮南子·览冥训》:“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
高诱注说,她后来“得仙,奔入月中为月精”。
被白发欺人奈何:化用薛能《春日使府寓怀》“青春背我堂堂去,白发欺人故故生”诗意。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zhuó)去桂婆娑(suō),人道是、清光更多。
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的大好山河。
还要砍去月中摇曳的桂树枝柯,人们说,这将使月亮洒下人间的光辉更多。
“斫去”三句:化用杜甫《一百五十日夜对月》诗中“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句意。
斫:砍。
桂:桂树。
婆娑:树影摇曳的样子。
《酉阳杂俎》载:“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遂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
” 参考资料: 1、 杨 忠 .辛弃疾词选译 .成都 :巴蜀书社 ,1991 :17-19 .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众所周知,辛弃疾是宋代豪放派词作家的杰出代表。
他的这首《太常引》,运用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通过古代的神话传说,强烈地表达了自己反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中原失土的政治理想。
从这首词的内容看,此词可能是公元1174年(宋孝宗淳熙元年),作者在建康(今江苏南京)任江东安扶司参议官任上所作。
这时作者南归已整整十二年了。
为了收复中原,作者曾多次上书,力主抗金,收复中原。
但他的建议根本不被人理睬,在阴暗的政治环境中,词人只能以诗词来抒发自己的心愿。
这首词的上片,词人巧妙地运用神话传说构成一种超现实的艺术境界,以寄托自己的理想与情怀。
“一轮秋影转金波。
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作者在中秋之夜,对月抒怀,很自然地想到与月有关的神话传说:吃了不死之药飞入月宫的嫦娥,以及月中高五百丈的桂树。
词人运用这两则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借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阴暗的政治现实的矛盾。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中原为己任,但残酷的现实使他的理想不能实现。
想到功业无成、白发已多,作者怎能不对着皎洁的月光,迸发出摧心裂肝的一问:“被白发欺人奈何?
”这一句有力地展示了英雄怀才不遇的内心矛盾。
词的下片,作者又运用想象的翅膀,直入月宫,并幻想砍去遮住月光的桂树。
想象更加离奇,更加远离尘世,但却更直接、强烈地表现了词人的现实理想与为实现理想的坚强意志,更鲜明地揭示了词的主旨。
作者这里所说的挡住月光的“桂婆娑”,实际是指带给人民黑暗的婆娑桂影,它不仅包括南宋朝廷内外的投降势力,也包括了金人的势力。
因为由被金人统治下的北方南归的辛弃疾,不可能不深切地怀想被金人统治、压迫的家乡人民。
进一步说,这首词还可以理想为一种更广泛的象征意义,即扫荡黑暗,把光明带给人间。
这一巨大的意义,是词人利用神话材料,借助于想象和逻辑推断所塑造的形象来实现的。
总之,辛弃疾的这首词,无论是从它的艺术境界,还是从它的气象和风格看,他都与运用神话传说的浪漫主义手法有着密切的联系。
作者通过超现实的艺术境界,来解决现实的苦闷与实现理想的浪漫主义手法的特点,是一首富于浓厚浪漫主义色彩的优秀词章。
参考资料: 1、 邱俊鹏 等 .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 :1579-1581 .
奉和杨驸马六郎秋夜即事 文
初秋夜坐赠吴武陵 文
稍稍雨侵竹,翻翻鹊惊丛。
美人隔湘浦,一夕生秋风。
积雾杳难极,沧波浩无穷。
相思岂云远,即席莫与同。
若人抱奇音,朱弦縆枯桐。
清商激西颢,泛滟凌长空。
自得本无作,天成谅非功。
希声閟大朴,聋俗何由聪。
秋夜寄邱员外 / 秋夜寄丘二十二员外 文翻注译赏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
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
怀念你竟在这深秋的夜晚,散步咏叹多么寒凉的霜天。
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想此刻空山中正掉落松子,幽居的友人一定还未安眠。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
属:正值,适逢,恰好。
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幽人:幽居隐逸的人,悠闲的人,此处指丘员外。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
怀念你竟在这深秋的夜晚,散步咏叹多么寒凉的霜天。
属:正值,适逢,恰好。
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想此刻空山中正掉落松子,幽居的友人一定还未安眠。
幽人:幽居隐逸的人,悠闲的人,此处指丘员外。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
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韦应物的五言绝句,一向为诗论家所推崇。
胡应麟在《诗薮》中说:“中唐五言绝,苏州最古,可继王、孟。
”沈德潜在《说诗晬语》中说:“五言绝句,右丞之自然、太白之高妙、苏州之古淡,并入化境。
”上面这首诗是他的五绝代表作之一。
它给予读者的艺术享受,首先就是这一古雅闲淡的风格美。
施补华在《岘佣说诗》中曾称赞这首诗“清幽不减摩诘,皆五绝中之正法眼藏也”。
它不以强烈的语言打动读者,只是从容下笔,淡淡着墨,而语浅情深,言简意长,使人感到韵味悠永,玩绎不尽。
如果就构思和写法而言,这首诗还另有其值得拈出之处。
它是一首怀人诗。
前半部分写诗人自己,即怀念友人之人;
后半部分写正在临平山学道的丘丹,即诗人所怀念之人。
首句“怀君属秋夜”,点明季节是秋天,时间是夜晚,而这“秋夜”之景与“怀君”之情,正是彼此衬映的。
次句“散步咏凉天”,承接自然,全不着力,而紧扣上句。
“散步”是与“怀君”相照应的:“凉天”是与“秋夜”相绾合的。
这两句都是写实,写出了作者因怀人而在凉秋之夜徘徊沉吟的情景。
接下来,作者不顺情抒写,就景描述,而把诗思飞驰到了远方,在三、四两句中,想象所怀念之人在此时、彼地的状况。
而这三、四两句又是紧扣一、二两句的。
第三句“山空松子落”,遥承“秋夜”、“凉天”,是从眼前的凉秋之夜,推想临平山中今夜的秋色。
第四句“幽人应未眠”,则遥承“怀君”、“散步”,是从自己正在怀念远人、徘徊不寐,推想对方应也未眠。
这两句出于想象,既是从前两句生发,而又是前两句诗情的深化。
从整首诗看,作者运用写实与虚构相结合的手法,使眼前景与意中景同时并列,使怀人之人与所怀之人两地相连,进而表达了异地相思的深情。
陆机在《文赋》中指出,作者在构思时,可以“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
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也说:“文之思也,其神远矣。
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
悄焉动容,视通万里。
”这些话说明文思是最活跃的,是不受时空限制的。
因此,在诗人笔下,同一空间里,可以呈现不同的时间;
同一时间里,也可以呈现不同的空间。
像王播的《题木兰院》:“三十年前此院游,木兰花发院新修;
如今再到经行处,树老无花僧白头”,就属于前者。
而这首韦应物的怀人诗,则属于后者。
现代的电影艺术,有时采用叠影手法来处理回忆与遥想的镜头,有时使银幕上映出两上或两个以上的画面,使观众同时看到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空间或时间里出现的不同场景。
这首诗运用的手法正与此相同。
它使读者在一首诗中看到两个空间,既看到怀人之人,也看到被怀之人,既看到作者身边之景,也看到作者遥想之景,从而把异地相隔的人和景并列和相连在一起,说明千里神交,有如晤对,故人虽远在天涯,而想思却近在咫尺。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秋夜有怀高三十五適,兼呈空上人(一作皇甫 文
秋夜梁七兵曹同宿二首 文
一笑不可得,同心相见稀。
摘菱频贳酒,待月未扃扉。
星影低惊鹊,虫声傍旅衣。
卑栖岁已晚,共羡雁南飞。
好欲弃吾道,今宵又遇君。
老夫相劝酒,稚子待题文。
月下谁家笛,城头几片云。
如何此幽兴,明日重离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