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王昌龄隐居

作者: 常建 朝代: 唐代

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

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

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

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

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

清溪之水深不可测,隐居之处只有孤云。

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

松林中间明月微露,洒下清辉似为郎君。

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

茅亭花影睡意正浓,芍药园圃滋生苔纹。

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

我也想要谢绝世俗,来与西山鸾鹤合群。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332-333 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84 3、 古代汉语字典编委会.古代汉语字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981

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

测:一作“极”。

隐处:隐居的地方。

唯:只有。

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

犹:还,仍然。

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

宿:比喻夜静花影如眠。

药院:种芍药的庭院。

滋:生长着。

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

余:我。

谢时:辞去世俗之累。

鸾鹤:古常指仙人的禽鸟。

群:与……为伍。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332-333 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84 3、 古代汉语字典编委会.古代汉语字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981

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

清溪之水深不可测,隐居之处只有孤云。

测:一作“极”。

隐处:隐居的地方。

唯:只有。

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

松林中间明月微露,洒下清辉似为郎君。

犹:还,仍然。

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

茅亭花影睡意正浓,芍药园圃滋生苔纹。

宿:比喻夜静花影如眠。

药院:种芍药的庭院。

滋:生长着。

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

我也想要谢绝世俗,来与西山鸾鹤合群。

余:我。

谢时:辞去世俗之累。

鸾鹤:古常指仙人的禽鸟。

群:与……为伍。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332-333 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84 3、 古代汉语字典编委会.古代汉语字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981

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

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

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

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

  常建这首《宿王昌龄隐居》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四十四。

下面是原北京大学教授倪其心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这是一首山水隐逸诗,在盛唐已传为名篇。

到清代,更受“神韵派”的推崇,同《题破山寺后禅院》并为常建代表作品。

  此诗题曰“宿王昌龄隐居”,一是指王昌龄出仕前隐居之处,二是说当时王昌龄不在此地。

王昌龄及第时大约已有三十七岁。

此前,他曾隐居石门山。

山在今安徽含山县境内,即此诗所说“清溪”所在。

常建任职的盱眙,即今江苏盱眙,与石门山分处淮河南北。

常建辞官西返武昌樊山,大概渡淮绕道不远,就近到石门山一游,并在王昌龄隐居处住了一夜。

  首联写王昌龄隐居所在。

“深不测”一作“深不极”,并非指水的深度,而是说清溪水流入石门山深处,见不到头。

王昌龄隐居处便在清溪水流入的石门山上,望去只看见一片白云。

齐梁隐士、“山中宰相”陶弘景对齐高帝说:“山中何所有?

岭上多白云。

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因而山中白云便沿为隐者居处的标志,清高风度的象征。

但陶弘景是著名阔隐士,白云多;

王昌龄却贫穷,云也孤,而更见出清高。

清人徐增说:“惟见孤云,是昌龄不在,并觉其孤也。

”这样理解,也具情趣。

  中间两联即写夜宿王昌龄隐居处所见所感。

王昌龄住处清贫幽雅,一座孤零零的茅屋,即所谓“茅亭”。

屋前有松树,屋边种花,院里莳药,见出他的为人和情趣,独居而情不孤,遁世而爱生活。

常建夜宿此地,举头望见松树梢头,明月升起,清光照来,格外有情,而无心可猜。

想来明月不知今夜主人不在,换了客人,依然多情来伴,故云“犹为君”,“君”指王昌龄。

这既暗示王昌龄不在,更表现隐逸生活的清高情趣。

夜宿茅屋是孤独的,而抬眼看见窗外屋边有花影映来,也别具情意。

到院里散步,看见王昌龄莳养的药草长得很好。

因为久无人来,路面长出青苔,所以茂盛的药草却滋养了青苔。

这再一次暗示主人不在已久,更在描写隐逸情趣的同时,流露出一种惋惜和期待的情味,表现得含蓄微妙。

  末联便写自己的归志。

“鸾鹤群”用江淹《登庐山香炉峰》“此山具鸾鹤,往来尽仙灵”语,表示将与鸾鹤仙灵为侣,隐逸终生。

这里用了一个“亦”字,很妙。

实际上这时王昌龄已登仕路,不再隐居。

这“亦”字是虚晃,故意也是善意地说要学王昌龄隐逸,步王昌龄同道,借以婉转地点出讽劝王昌龄坚持初衷而归隐的意思。

其实,这也就是本诗的主题思想。

题曰“宿王昌龄隐居”,旨在招王昌龄归隐。

  这首诗的艺术特点确同《题破山寺后禅院》,“其旨远,其兴僻,佳句辄来,唯论意表”。

诗人善于在平易地写景中蕴含着深长的比兴寄喻,形象明朗,诗旨含蓄,而意向显豁,发人联想。

就此诗而论,诗人巧妙地抓住王昌龄从前隐居的旧地,深情地赞叹隐者王昌龄的清高品格和隐逸生活的高尚情趣,诚挚地表示讽劝和期望仕者王昌龄归来的意向。

因而在构思和表现上,“唯论意表”的特点更为突出,终篇都赞此劝彼,意在言外,而一片深情又都借景物表达,使王昌龄隐居处的无情景物都充满对王昌龄的深情,愿王昌龄归来。

但手法又只是平实描叙,不拟人化。

所以,其动人在写情,其悦人在传神,艺术风格确实近王维、孟浩然一派。

参考资料: 1、 倪其心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749-750

空灵山应田叟

作者: 常建 朝代: 唐代

湖南无村落,山舍多黄茆。

淳朴如太古,其人居鸟巢。

牧童唱巴歌,野老亦献嘲。

泊舟问溪口,言语皆哑咬。

土俗不尚农,岂暇论肥硗。

莫徭射禽兽,浮客烹鱼鲛。

余亦罘罝人,获麋今尚苞。

敬君中国来,愿以充其庖。

日入闻虎斗,空山满咆哮。

怀人虽共安,异域终难交。

白水可洗心,采薇可为肴。

曳策背落日,江风鸣梢梢。

题破山寺后禅院

作者: 常建 朝代: 唐代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版本一)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惟余钟磬音。(版本二)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版本三)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更多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大清早我走进这古老寺院,旭日初升映照着山上树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竹林掩映小路通向幽深处,禅房前后花木繁茂又缤纷。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山光明媚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清澈也令人爽神净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334 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83-184 3、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03-104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清晨:早晨。入:进入。古寺:指破山寺。初日:早上的太阳。照:照耀。高林:高树之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竹径:一作“曲径”,又作“一径”。通:一作“遇”。幽:幽静。禅房:僧人居住修行的地方。 山光悦鸟性,潭(tán)影空人心。悦:此处为使动用法,使……高兴。潭影:清澈潭水中的倒影。空:此处为使动用法,使……空。此句意思是,潭水空明清澈,临潭照影,令人俗念全消。 万籁(lài)此都寂,但余钟磬(qìng)音。万籁:各种声音。籁,从孔穴里发出的声音,泛指声音。此:在此,即在后禅院。都:一作“俱”。但余:只留下。一作“惟余”,又作“唯闻”。钟磬:佛寺中召集众僧的打击乐器。磬,古代用玉或金属制成的曲尺形的打击乐器。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334 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83-184 3、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03-104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大清早我走进这古老寺院,旭日初升映照着山上树林。清晨:早晨。入:进入。古寺:指破山寺。初日:早上的太阳。照:照耀。高林:高树之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竹林掩映小路通向幽深处,禅房前后花木繁茂又缤纷。竹径:一作“曲径”,又作“一径”。通:一作“遇”。幽:幽静。禅房:僧人居住修行的地方。 山光悦鸟性,潭(tán)影空人心。山光明媚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清澈也令人爽神净心。悦:此处为使动用法,使……高兴。潭影:清澈潭水中的倒影。空:此处为使动用法,使……空。此句意思是,潭水空明清澈,临潭照影,令人俗念全消。 万籁(lài)此都寂,但余钟磬(qìng)音。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万籁:各种声音。籁,从孔穴里发出的声音,泛指声音。此:在此,即在后禅院。都:一作“俱”。但余:只留下。一作“惟余”,又作“唯闻”。钟磬:佛寺中召集众僧的打击乐器。磬,古代用玉或金属制成的曲尺形的打击乐器。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334 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83-184 3、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03-104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版本一)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惟余钟磬音。(版本二)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版本三)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版本四)  《题破山寺后禅院》是一首题壁诗。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市西北虞山上。唐代咏寺诗为数不少,且有很多佳作 。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构思独具特色 ,它紧紧围绕破山寺后禅房来写,描绘出了这特定境界中所独有的静趣。   首联"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落笔勾勒出清晨时分后禅房四周的环境。早晨,初升的红日将金色的阳光洒向寺院,洒向虞山之中的林木,使寺院变得更加绚丽明亮,高耸入空的山林也变得更加翠绿葱茏,令人心旷神怡。这里,一个"入"字,写出了古寺美景之幽远,一个"照"字又将旭日东升时的勃勃生机给刻写得出神入化,透露出诗人欣喜昂扬的情绪。首联是写后禅院的远景,为下文的近景刻画打下了基础。   颔联"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点出题中"后禅院"三字,描写出通向后禅院弯曲幽深的小路和后禅院景色的幽静迷人。僧房深藏在花木丛中,香气馥郁,宋欧阳修曾感慨地称赞道:"我常喜诵常建诗云:‘竹径通幽处 ,禅房花木深’。故仿其语作一联,久不可得 ,乃知造意者唯难工也。"这一联的美,不仅体现在写景的准确传神上,而且表现在其思想内涵的深邃上。佛教提倡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清净,无欲无求,苦修苦行,而后禅院却花木繁茂,清香扑鼻,由此含蓄曲折地表现僧侣们内心对美的热烈向往和执着追求。“曲径通幽”之美学在中国古典园林上有广泛运用。   颈联和尾联在意念上紧承颔联,颔联写诗人的发现之美,追寻之乐,这两联则通过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有情有态的景物描写来渲染佛门禅理涤荡人心、怡神悦志的作用,在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的同时又把读者带进幽美绝世的佛门世界。诗人举目四望,只见艳阳高照,天地生辉,翠竹幽林沐浴在阳光灿烂之中熠熠生辉,眩人眼目;活泼小鸟欢飞在茂林修竹之间自由自在,惹人羡慕。禅房前面是一池清澈见底的水潭,蓝天白云、茂林修竹倒映其间,给人以洁净空明、心旷神怡之感。“空人心”应对上句“悦鸟性”,点示如此空灵纯洁的世界的确可以涤除尘念,净化心灵;“悦鸟性”又暗示人只有象鸟一样,远离凡尘,回归自然,崇佛信道,才能保持本真,逍遥适世。颈联写山光物态,写小鸟欢飞,写潭影空明,无一不在形象地暗示禅味佛理感化人心,净化灵魂的奇妙作用。   尾联两句以声衬静,营造一个万籁俱寂的境界,这与王维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钟磬之音,远远超出了“晨钟暮鼓”的报时功能,而被赋予一些寓意深微的象征意义,这是来自佛门圣地的世外之音,这是引领人们进入纯净怡悦世界的奇妙佛音,这是回荡在人们心灵深处的天籁之音,悠扬而宏亮,深邃而超脱。显然,诗人欣赏这禅院与世隔绝的居处,领略这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寄托了自己遁世无门的情怀,礼赞了佛门超拔脱俗的神秘境界。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春词二首

作者: 常建 朝代: 唐代

菀菀黄柳丝,濛濛杂花垂。

日高红妆卧,倚对春光迟。

宁知傍淇水,騕褭黄金羁。

翳翳陌上桑,南枝交北堂。

美人金梯出,素手自提筐。

非但畏蚕饥,盈盈娇路傍。

菀菀黄柳丝,濛濛杂花垂。

菀菀:wǎnwǎn,茂盛。

蒙蒙:原意为雨雪云雾迷茫的样子,此指杂花繁茂。

日高红妆卧,倚对春光迟。

红妆:美女。

倚:yǐ,靠。

宁知傍淇水,騕褭黄金羁。

宁:岂。

傍bàng:靠近,此指居住在淇河边。

騕褭:yāo niǎo,良马名。

淮南子·齐俗:“夫待騕褭、飞兔而驾之,则世莫乘马”。

褭:袅的异体字。

“騕褭”,《英灵》作“腰袅”。

羁:马笼头。

翳翳陌上桑,南枝交北堂。

美人金梯出,素手自提筐。

非但畏蚕饥,盈盈娇路傍。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菀菀黄柳丝,濛濛杂花垂。

日高红妆卧,倚对春光迟。

宁知傍淇水,騕褭黄金羁。

翳翳陌上桑,南枝交北堂。

美人金梯出,素手自提筐。

非但畏蚕饥,盈盈娇路傍。

该诗描绘了优美的淇河风光,极言生活在淇河边的常人意想不到的美好。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送宇文六

作者: 常建 朝代: 唐代

花映垂杨汉水清,微风林里一枝轻。

即今江北还如此,愁杀江南离别情。

花映垂杨汉水清,微风林里一枝轻。

鲜花似锦映垂杨,汉水澄澈碧波漾;

春风微微林中吹,一花轻盈吐芬芳。

即今江北还如此,愁杀江南离别情。

现在面对江北景,尚且如此心怏怏;

去到江南景更美,离情更使魂魄丧。

参考资料: 1、 张学文.唐代送别诗名篇译赏:重庆出版社,1988年11月第1版:102-104

花映垂杨汉水清,微风林里一枝轻。

鲜花似锦映垂杨,汉水澄澈碧波漾;

春风微微林中吹,一花轻盈吐芬芳。

汉水:长江支流,源出陕西宁强县,流经陕西南部,湖北北部和中部,在武汉市注入长江。

一枝:指一枝花。

即今江北还如此,愁杀江南离别情。

现在面对江北景,尚且如此心怏怏;

去到江南景更美,离情更使魂魄丧。

即今:当今,现在。

还:尚且。

愁杀:亦作“ 愁煞 ”。

谓使人极为忧愁。

杀,表示程度深。

参考资料: 1、 张学文.唐代送别诗名篇译赏:重庆出版社,1988年11月第1版:102-104

戏题湖上

作者: 常建 朝代: 唐代

湖上老人坐矶头,湖里桃花水却流。

竹竿袅袅波无际,不知何者吞吾钩。

湖上老人坐矶头,湖里桃花水却流。

一位老者坐在矶头上垂钓,湖里的水上飘浮桃花缓缓流去。

竹竿袅袅波无际,不知何者吞吾钩。

然而这一切仿佛与他无关,面对眼前美景,不管有没有鱼上钩。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燕居

作者: 常建 朝代: 唐代

青苔常满路,流水复入林。

远与市朝隔,日闻鸡犬深。

寥寥丘中想,渺渺湖上心。

啸傲转无欲,不知成陆沉。

古兴

作者: 常建 朝代: 唐代

汉上逢老翁,江口为僵尸。

白发沾黄泥,遗骸集乌鸱。

机巧自此忘,精魄今何之。

风吹钓竿折,鱼跃安能施。

白水明汀洲,菰蒲冒深陂。

唯留扁舟影,系在长江湄。

突兀枯松枝,悠扬女萝丝。

托身难凭依,生死焉相知。

遍观今时人,举世皆尔为。

将军死重围,汉卒犹争驰。

百马同一衔,万轮同一规。

名与身孰亲,君子宜固思。

高楼夜弹筝

作者: 常建 朝代: 唐代

高楼百馀尺,直上江水平。

明月照人苦,开帘弹玉筝。

山高猿狖急,天静鸿雁鸣。

曲度犹未终,东峰霞半生。

三日寻李九庄

作者: 常建 朝代: 唐代

雨歇杨林东渡头,永和三日荡轻舟。

故人家在桃花岸,直到门前溪水流。

雨歇杨林东渡头,永和三日荡轻舟。

在三月三日这一天,乘船去寻访一个家住溪边的好友,因为是在三月三日里乘舟来寻访友人,在这个日子本身,以及美好的节令里、那美丽的景色都很容易使人联想起以前的山阴兰亭之会。

故人家在桃花岸,直到门前溪水流。

故人的家就住在这条溪流岸边,庄旁河岸,有一片桃林。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雨歇杨林东渡头,永和三日荡轻舟。

三日:古代以农历三月上旬巳日为上巳节,魏晋以后,通常以三月三日度此节。

永和:东晋穆帝年号。

王羲之《兰亭集序》记公元353年(永和三年)三月上巳日,会集名士于会稽山阴兰亭;

作者恰于三日乘舟访友,故用此典。

故人家在桃花岸,直到门前溪水流。

桃花岸:暗用陶渊明《桃花源记》事,喻李九是隐士。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雨歇杨林东渡头,永和三日荡轻舟。

在三月三日这一天,乘船去寻访一个家住溪边的好友,因为是在三月三日里乘舟来寻访友人,在这个日子本身,以及美好的节令里、那美丽的景色都很容易使人联想起以前的山阴兰亭之会。

三日:古代以农历三月上旬巳日为上巳节,魏晋以后,通常以三月三日度此节。

永和:东晋穆帝年号。

王羲之《兰亭集序》记公元353年(永和三年)三月上巳日,会集名士于会稽山阴兰亭;

作者恰于三日乘舟访友,故用此典。

故人家在桃花岸,直到门前溪水流。

故人的家就住在这条溪流岸边,庄旁河岸,有一片桃林。

桃花岸:暗用陶渊明《桃花源记》事,喻李九是隐士。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雨歇杨林东渡头,永和三日荡轻舟。

故人家在桃花岸,直到门前溪水流。

  诗的题材很平常,内容也极单纯:三月三日这一天,乘船去寻访一位家住溪边的朋友李某(“九”是友人的排行)。

头一句写这次行程的出发点——杨林东渡头的景物。

顾名思义,可以想见这个小小的渡口生长着一片绿柳。

出发时潇潇春雨已经停歇,柳林经过春雨的洗涤,益发显得青翠满眼,生意盎然。

这清新明丽的景色,为这次轻松愉快的游访提供了一个适宜的环境气氛;

雨后必然水涨,也为下句“荡轻舟”准备了条件。

  第二句写舟行溪中的愉快感受和诗意联想。

因为是三月三日乘舟寻访友人,这个日子本身,以及美好的节令、美丽的景色都很容易使诗人联想起历史上著名的山阴兰亭之会。

诗人特意标举“永和三日”,读者即可以从这里引发出丰富的联想,在脑海中描绘出一幅“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茂林修竹,清流激湍”的清丽画图,和“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的欢乐场面。

  三四两句转写此行的目的地——李九庄的环境景色。

故人的家就住在这条溪流岸边,庄旁河岸,有一片桃林。

三月初头,正是桃花盛开的季节,让人自然联想起夹岸桃花的武陵源。

实际上,作者在这里正是暗用桃花源的典故,把李九庄比作现实的桃源仙境,不过用得非常自然巧妙,令人浑然不觉罢了。

张旭《桃花矶》说:“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同样暗用桃源之典。

但张诗以问语作收,得摇曳不尽之致;

常诗以直叙作结,见兴会淋漓之情。

机杼虽同,而意趣自异。

  以上所说的,是把三四两句理解为诗人到达李九庄后即目所见的情景。

这境界、情调已经够优美了。

但细味题目中的“寻”字,却感到诗人在构思上还打了一个小小的埋伏。

三四两句,实际上并非到达后即目所见,而是舟行途中对目的地的遥想,是根据故人对他的居处所作的诗意介绍而生出的想象。

诗人并没有到过李九庄,只是听朋友说过:从杨林渡头出发,有一条清溪直通他家门前,不须费力寻找,只要看到一片繁花似锦的桃林,就是他家的标志了。

这正是“故人家在桃花岸,直到门前溪水流”这种诗意遥想的由来。

不妨说,这首诗的诗意就集中体现在由友人的提示而去寻访所生出的美丽遐想上。

这种遐想,使得这首本来容易写得比较平直的诗增添了曲折的情致和隽永的情味,变得更耐人涵咏咀嚼了。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752页

12345 共67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