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 文翻注译赏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望相似 一作: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
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更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闪耀千万里,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月光。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在闪烁。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月色如霜,所以霜飞无从觉察。
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一点微小灰尘,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轮孤月高悬空中。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江边上什么人最初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望相似 一作:只相似)人生一代代地无穷无尽,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总是相像。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不知江上的月亮等待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一直运输着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游子像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不胜忧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
何处相思明月楼?
哪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船在漂流?
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应该照耀着离人的梳妆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月光照进思妇的门帘,卷不走,照在她的捣衣砧上,拂不掉。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这时互相望着月亮可是互相听不到声音,我希望随着月光流去照耀着您。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鸿雁不停地飞翔,而不能飞出无边的月光;
月照江面,鱼龙在水中跳跃,激起阵阵波纹。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昨天夜里梦见花落闲潭,可惜的是春天过了一半自己还不能回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江水带着春光将要流尽,水潭上的月亮又要西落。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雾里,碣石与潇湘的离人距离无限遥远。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落月 一作:落花) 不知有几人能趁着月光回家,唯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
参考资料: 1、 唐诗四首 春江花月夜.人民教育出版社[引用日期2014-06-15]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滟(yàn)滟:波光荡漾的样子。
江流宛转绕芳甸(diàn),月照花林皆似霰(xiàn)。
芳甸:芳草丰茂的原野。
甸,郊外之地。
霰:天空中降落的白色不透明的小冰粒。
形容月光下春花晶莹洁白。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tīng)上白沙看不见。
流霜:飞霜,古人以为霜和雪一样,是从空中落下来的,所以叫流霜。
在这里比喻月光皎洁,月色朦胧、流荡,所以不觉得有霜霰飞扬。
汀:沙滩。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jiǎo)皎空中孤月轮。
纤尘:微细的灰尘。
月轮:指月亮,因为月圆时像车轮,所以称为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穷已:穷尽。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望相似 一作:只相似)江月年年只相似:另一种版本为“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但见:只见、仅见。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pǔ)上不胜愁。
悠悠:渺茫、深远。
青枫浦上:青枫浦 地名 今湖南浏阳县境内有青枫浦。
这里泛指游子所在的地方。
浦上:水边。
《九歌 河伯》:“送美人兮南浦。
”因而此句隐含离别之意。
谁家今夜扁(piān)舟子?
何处相思明月楼?
扁舟子:飘荡江湖的游子。
扁舟,小舟。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明月楼:月夜下的闺楼。
这里指闺中思妇。
月徘徊:指月光偏照闺楼,徘徊不去,令人不胜其相思之苦。
离人:此处指思妇。
妆镜台:梳妆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zhēn)上拂还来。
玉户:形容楼阁华丽,以玉石镶嵌。
捣衣砧:捣衣石、捶布石。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相闻:互通音信。
逐:追随。
月华:月光。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文:同“纹”。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闲潭:幽静的水潭。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xiá)。
复西斜:此中“斜”应为押韵读作“xiá”(洛阳方言是当时的标准国语,斜在洛阳方言中就读作xiá)。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jié)石潇湘无限路。
潇湘:湘江与潇水。
碣石、潇湘:一南一北,暗指路途遥远,相聚无望。
无限路:极言离人相距之远。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落月 一作:落花) 乘月:趁着月光。
摇情:激荡情思,犹言牵情。
参考资料: 1、 唐诗四首 春江花月夜.人民教育出版社[引用日期2014-06-15]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闪耀千万里,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月光。
滟(yàn)滟:波光荡漾的样子。
江流宛转绕芳甸(diàn),月照花林皆似霰(xiàn)。
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在闪烁。
芳甸:芳草丰茂的原野。
甸,郊外之地。
霰:天空中降落的白色不透明的小冰粒。
形容月光下春花晶莹洁白。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tīng)上白沙看不见。
月色如霜,所以霜飞无从觉察。
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
流霜:飞霜,古人以为霜和雪一样,是从空中落下来的,所以叫流霜。
在这里比喻月光皎洁,月色朦胧、流荡,所以不觉得有霜霰飞扬。
汀:沙滩。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jiǎo)皎空中孤月轮。
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一点微小灰尘,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轮孤月高悬空中。
纤尘:微细的灰尘。
月轮:指月亮,因为月圆时像车轮,所以称为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江边上什么人最初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
穷已:穷尽。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望相似 一作:只相似)人生一代代地无穷无尽,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总是相像。
江月年年只相似:另一种版本为“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不知江上的月亮等待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一直运输着流水。
但见:只见、仅见。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pǔ)上不胜愁。
游子像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不胜忧愁。
悠悠:渺茫、深远。
青枫浦上:青枫浦 地名 今湖南浏阳县境内有青枫浦。
这里泛指游子所在的地方。
浦上:水边。
《九歌 河伯》:“送美人兮南浦。
”因而此句隐含离别之意。
谁家今夜扁(piān)舟子?
何处相思明月楼?
哪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船在漂流?
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
扁舟子:飘荡江湖的游子。
扁舟,小舟。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应该照耀着离人的梳妆台。
明月楼:月夜下的闺楼。
这里指闺中思妇。
月徘徊:指月光偏照闺楼,徘徊不去,令人不胜其相思之苦。
离人:此处指思妇。
妆镜台:梳妆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zhēn)上拂还来。
月光照进思妇的门帘,卷不走,照在她的捣衣砧上,拂不掉。
玉户:形容楼阁华丽,以玉石镶嵌。
捣衣砧:捣衣石、捶布石。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这时互相望着月亮可是互相听不到声音,我希望随着月光流去照耀着您。
相闻:互通音信。
逐:追随。
月华:月光。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鸿雁不停地飞翔,而不能飞出无边的月光;
月照江面,鱼龙在水中跳跃,激起阵阵波纹。
文:同“纹”。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昨天夜里梦见花落闲潭,可惜的是春天过了一半自己还不能回家。
闲潭:幽静的水潭。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xiá)。
江水带着春光将要流尽,水潭上的月亮又要西落。
复西斜:此中“斜”应为押韵读作“xiá”(洛阳方言是当时的标准国语,斜在洛阳方言中就读作xiá)。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jié)石潇湘无限路。
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雾里,碣石与潇湘的离人距离无限遥远。
潇湘:湘江与潇水。
碣石、潇湘:一南一北,暗指路途遥远,相聚无望。
无限路:极言离人相距之远。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落月 一作:落花) 不知有几人能趁着月光回家,唯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
乘月:趁着月光。
摇情:激荡情思,犹言牵情。
参考资料: 1、 唐诗四首 春江花月夜.人民教育出版社[引用日期2014-06-15]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望相似 一作: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
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落月 一作:落花)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
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诗篇题目就令人心驰神往。
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
诗人入手擒题,一开篇便就题生发,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
这里的“海”是虚指。
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
这时一轮明月随潮涌生,景象壮观。
一个“生”字,就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泼的生命。
月光闪耀千万里之遥,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
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上,象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
诗人真可谓是丹青妙手,轻轻挥洒一笔,便点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异之“花”。
同时,又巧妙地缴足了“春江花月夜”的题面。
诗人对月光的观察极其精微: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辉色。
因而“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浑然只有皎洁明亮的月光存在。
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幽美恬静。
这八句,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笔墨逐渐凝聚在一轮孤月上了。
清明澄彻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的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诗人神思飞跃,但又紧紧联系着人生,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
这种探索,古人也已有之,如曹植《送应氏》:“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阮籍《咏怀》:“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等等,但诗的主题多半是感慨宇宙永恒,人生短暂。
张若虚在此处却别开生面,他的思想没有陷入前人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
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
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
全诗的基调是“哀而不伤”,使我们得以聆听到初盛唐时代之音的回响。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是紧承上一句的“只相似”而来的。
人生代代相继,江月年年如此。
一轮孤月徘徊中天,象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又永远不能如愿。
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奔腾远去。
随着江水的流动,诗篇遂生波澜,将诗情推向更深远的境界。
江月有恨,流水无情,诗人自然地把笔触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转到了人生图象,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
“白云”四句总写在春江花月夜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思念之情。
“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
白云飘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踪不定。
“青枫浦”为地名,但“枫”“浦”在诗中又常用为感别的景物、处所。
“谁家”“何处”二句互文见义,正因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恨,诗人才提出这样的设问,一种相思,牵出两地离愁,一往一复,诗情荡漾,曲折有致。
以下“可怜”八句承“何处”句,写思妇对离人的怀念。
然而诗人不直说思妇的悲和泪,而是用“月”来烘托她的怀念之情,悲泪自出。
诗篇把“月”拟人化,“徘徊”二字极其传神:一是浮云游动,故光影明灭不定;
二是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去。
它要和思妇作伴,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清辉洒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上、捣衣砧上。
岂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
她想赶走这恼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还来”,真诚地依恋着她。
这里“卷”和“拂”两个痴情的动作,生动地表现出思妇内心的愁怅和迷惘。
月光引起的情思在深深地搅扰着她,此时此刻,月色不也照着远方的爱人吗?
共望月光而无法相知,只好依托明月遥寄相思之情。
望长空:鸿雁远飞,飞不出月的光影,飞也徒劳;
看江面,鱼儿在深水里跃动,只是激起阵阵波纹,跃也无用。
“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
向以传信为任的鱼雁,如今也无法传递音讯──该又凭添几重愁苦!
最后八句写游子,诗人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
“扁舟子”连做梦也念念归家──花落幽潭,春光将老,人还远隔天涯,情何以堪!
江水流春,流去的不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游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
江潭落月,更衬托出他凄苦的寞寞之情。
沉沉的海雾隐遮了落月;
碣石、潇湘,天各一方,道路是多么遥远。
“沉沉”二字加重地渲染了他的孤寂;
“无限路”也就无限地加深了他的乡思。
他思忖:在这美好的春江花月之夜,不知有几人能乘月归回自己的家乡!
他那无着无落的离情,伴着残月之光,洒满在江边的树林之上…… “落月摇情满江树”,这结句的“摇情”──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将月光之情,游子之情,诗人之情交织成一片,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读者心上,情韵袅袅,摇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
《春江花月夜》在思想与艺术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羡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的哲理诗,抒儿女别情离绪的爱情诗。
诗人将这些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溶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
诗人将深邃美丽的艺术世界特意隐藏在惝恍迷离的艺术氛围之中,整首诗篇仿佛笼罩在一片空灵而迷茫的月色里,吸引着读者去探寻其中美的真谛。
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
“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触处生神,诗情随着月轮的生落而起伏曲折。
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
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去、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
这幅画卷在色调上是以淡寓浓,虽用水墨勾勒点染,但“墨分五彩”,从黑白相辅、虚实相生中显出绚烂多彩的艺术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诗的韵律节奏也饶有特色。
诗人灌注在诗中的感情旋律极其悲慨激荡,但那旋律既不是哀丝豪竹,也不是急管繁弦,而是象小提琴奏出的小夜曲或梦幻曲,含蕴,隽永。
诗的内在感情是那样热烈、深沉,看来却是自然的、平和的,犹如脉搏跳动那样有规律,有节奏,而诗的韵律也相应地扬抑回旋。
全诗共三十六句,四句一换韵,共换九韵。
又平声庚韵起首,中间为仄声霰韵、平声真韵、仄声纸韵、平声尤韵、灰韵、文韵、麻韵,最后以仄声遇韵结束。
诗人把阳辙韵与阴辙韵交互杂沓,高低音相间,依次为洪亮级(庚、霰、真)──细微极(纸)──柔和级(尤、灰)──洪亮级(文、麻)──细微级(遇)。
全诗随着韵脚的转换变化,平仄的交错运用,一唱三叹,前呼后应,既回环反复,又层出不穷,音乐节奏感强烈而优美。
这种语音与韵味的变化,又是切合着诗情的起伏,可谓声情与文情丝丝入扣,宛转谐美。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代答闺梦还 文赏
关塞年华早,楼台别望违。
试衫著暖气,开镜觅春晖。
燕入窥罗幕,蜂来上画衣。
情催桃李艳,心寄管弦飞。
妆洗朝相待,风花暝不归。
梦魂何处入,寂寂掩重扉。
关塞年华早,楼台别望违。
试衫著暖气,开镜觅春晖。
燕入窥罗幕,蜂来上画衣。
情催桃李艳,心寄管弦飞。
妆洗朝相待,风花暝不归。
梦魂何处入,寂寂掩重扉。
这首诗是初唐诗人张若虚的作品,全诗艳丽工整,欲出宫体之篱,似启温李之风,张若虚的诗风上承齐梁,下开盛唐,在诗歌的历史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大家往往认为,是初唐四杰为盛唐诗歌的兴盛局面打下了良好的开端。
实际上,张若虚也是功不可没的一员。
这首拟闺怨诗就是最好的证明。
诗人首句点题,为戍守关塞,年轻的丈夫与妻子离别了。
场景是凄清动人的,但作者仅仅是一笔带过,给读者以无穷的想象空间。
他仅仅描绘了送别的尾声:妻子伫立于楼台之上,遥望着三步一回头的丈夫,直到他的身影消失在遥远的地平线。
这是送别的结束,却是全诗的开始。
离别之后,这位女主人公就陷入了漫长的苦思中,但也要强打精神来梳妆打扮。
穿上了新衫,才感觉到了春天的温暖。
简单的梳妆后,她把目光投向了窗外。
窗外生机盎然、花红柳绿。
偶有燕子飞过,透过罗幕看看她。
不知何时,有几只蜜蜂也打起了她那件“画衣”的主意。
诗人在此著一生花妙笔,画衣上绣的花竟然能把蜜蜂引来,可见其逼真生动,又可见思妇对这画衣是如何的用心。
这句将她百无聊赖却又想借此给心上人带来惊喜的心情彰显无疑。
春季正是山花烂漫的季节,桃红李白,而女主人公的心绪却纷乱如麻。
忽然从遥远的方向,传来了悠扬的乐声,大约是《折柳》吧!
于是她让自己沉醉在其中,让自己的心飞向遥远的边塞,飞到丈夫的身边。
上面四句借对外物描写,来烘托女主人公的心境。
而下面笔锋一转,又转到了女主人公本人。
她幻想着丈夫会在未来的某一天回来,于是盛装打扮,等待着遥远的离人。
而春去秋来,花开花落,该回来的人却还没有回来。
夜渐渐深了,她进入了梦乡。
但她却陷入了“惟梦闲人不梦君”的新的苦恼中。
最后她醒了,重重的长叹一声,“唉——”在寂静的夜里,这一声长叹竟是回声重重。
在重重的回声中,她无奈的再次把大门关上了。
作者多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借助带有感情色彩的事物来抒情。
另外,这首诗对于人物心理描写的方式又可称得起是别具一格。
句句不直接描绘心境,可句句写的都是心境。
如果要将这首诗翻译成为意识流作品,那就韵味大减。
好比将一个曲曲折折的迷宫拉直,明了易懂,但趣味却荡然无存了。
张若虚有很多优秀的作品,但仅仅流传下来两首。
除了这首之外,还有一首就是广为流传的 《春江花月夜》。
余下的诗,都在漫长的岁月中散失了。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山花子·此处情怀欲问天 文
伤春五首(巴阆僻远伤春罢始知春前已收宫阙) 文
天下兵虽满,春光日自浓。
西京疲百战,北阙任群凶。
关塞三千里,烟花一万重。
蒙尘清路急,御宿且谁供。
殷复前王道,周迁旧国容。
蓬莱足云气,应合总从龙。
莺入新年语,花开满故枝。
天青风卷幔,草碧水通池。
牢落官军速,萧条万事危。
鬓毛元自白,泪点向来垂。
不是无兄弟,其如有别离。
巴山春色静,北望转逶迤。
日月还相斗,星辰屡合围。
不成诛执法,焉得变危机。
大角缠兵气,钩陈出帝畿。
烟尘昏御道,......更多
太白词 文
奉和袭美病孔雀 文
读韩杜集 文翻注译
杜诗韩笔愁来读,似倩麻姑痒处搔。
天外凤凰谁得髓?
无人解合续弦胶。
杜诗韩笔愁来读,似倩麻姑痒处搔。
杜诗和韩文在愁闷时诵读,舒心爽气就像请仙女麻姑在痒处搔。
天外凤凰谁得髓?
无人解合续弦胶。
天外的凤凰谁能得其精髓?世上无人懂得配制续弦胶。
参考资料: 1、 章培恒等.杜牧诗文选译 修订版:凤凰出版社,2011.05:第139页 2、 胡适.胡适讲古诗词:安徽人民出版社,2014.01:第230页
杜诗韩笔愁来读,似倩麻姑痒处搔。
杜诗韩集:一作“杜诗韩笔”。
六朝人称散文为笔。
这里指盛唐杜甫的诗和中唐韩愈的文。
倩(qiàn):请人代做。
麻姑:麻姑又称寿仙娘娘、虚寂冲应真人,汉族民间信仰的女神,属于道教人物。
过去汉族民间为女性祝寿多赠麻姑像,取名麻姑献寿。
《神仙传》记载,仙人王方平在蔡经家召麻姑来。
天外凤凰谁得髓?
无人解合续弦胶。
续弦胶:凤喙与麟角,合煎作“续弦胶”,可续弓弩的断弦。
参考资料: 1、 章培恒等.杜牧诗文选译 修订版:凤凰出版社,2011.05:第139页 2、 胡适.胡适讲古诗词:安徽人民出版社,2014.01:第230页
杜诗韩笔愁来读,似倩麻姑痒处搔。
杜诗和韩文在愁闷时诵读,舒心爽气就像请仙女麻姑在痒处搔。
杜诗韩集:一作“杜诗韩笔”。
六朝人称散文为笔。
这里指盛唐杜甫的诗和中唐韩愈的文。
倩(qiàn):请人代做。
麻姑:麻姑又称寿仙娘娘、虚寂冲应真人,汉族民间信仰的女神,属于道教人物。
过去汉族民间为女性祝寿多赠麻姑像,取名麻姑献寿。
《神仙传》记载,仙人王方平在蔡经家召麻姑来。
天外凤凰谁得髓?
无人解合续弦胶。
天外的凤凰谁能得其精髓?世上无人懂得配制续弦胶。
续弦胶:凤喙与麟角,合煎作“续弦胶”,可续弓弩的断弦。
参考资料: 1、 章培恒等.杜牧诗文选译 修订版:凤凰出版社,2011.05:第139页 2、 胡适.胡适讲古诗词:安徽人民出版社,2014.01:第230页
满庭芳·八足横戈 文
八足横戈,一身衷甲,将军致尔来前。
呼僮解缚,亟荐泽虞鲜。
族类横行草地,今骈首、鼎镬连连。
荆江上,不图霜后,风味似吴天。
晴川。
千里外,分甘遗远,多谢勤拳。
对香枨新酒,一洗腥膻。
慰我吟情归思,都忘却、张子鲈鳊。
持螯了,老饕作赋,佳话楚乡传。
隋宫 文翻注译赏
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取芜城作帝家。
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
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
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
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取芜城作帝家。
长安的殿阁内弥漫着一片烟霞,杨广还想把芜城作为帝王之家。
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
如果不是李渊得到传国的玉玺,那么他的龙舟还会游遍到天涯。
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
如今隋朝的宫苑中已不见萤虫,只有低垂的杨柳和归巢的乌鸦。
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
如果杨广在地下和陈后主相遇,有心欣赏淫逸辱国的《后庭花》吗?
参考资料: 1、 沙灵娜.唐诗三百首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358-360 2、 陈永正 等.李商隐诗选译:巴蜀书社,1991:202-205 3、 韩成武.唐诗三百首赏析:河北人民出版社,1995:435-437 4、 黄世中.李商隐诗选:中华书局,2006:166-167 5、 周振甫.李商隐选集: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317-318 6、 刘学锴.李商隐诗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163-166
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取芜(wú)城作帝家。
紫泉:即紫渊,长安河名,因唐高祖名李渊,为避讳而改。
司马相如《上林赋》描写皇帝的上林苑“丹水亘其南,紫渊径其北”。
此用紫泉宫殿代指隋朝京都长安的宫殿。
锁烟霞:空有烟云缭绕。
“欲取”句:《隋书·炀帝纪》:“大业元年三月,发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通济渠,······八月,上御龙舟幸江都。
”芜城,即广陵(今扬州)。
帝家,帝都。
玉玺(xǐ)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
玉玺:皇帝的玉印。
日角:额角突出,古人以为此乃帝王之相。
此处指唐高祖李渊。
《旧唐书·唐俭传》:“高祖乃召入,密访时事,俭曰:‘明公日角龙庭,李氏又在图牒,天下属望’。
”《后汉书·光武纪》注引郑玄《尚书中候注》:“日角,谓庭中骨起状如日。
”朱建平《相书》:“额有龙犀入发,左角日,右角月,王天下。
”刘孝标《辨命论》:“龙犀日角,帝王之表。
”锦帆:隋炀帝所乘的龙舟,其帆用华丽的宫锦制成。
《开河记》:“帝自洛阳迁驾大梁,诏江淮诸州造大船五百只,······龙舟既成,泛江沿淮而下,······时舳舻相继,连接千里,自大梁至淮口,联绵不绝。
锦帆过处,香闻百里。
” 于今腐草无萤(yíng)火,终古垂杨有暮鸦。
腐草无萤火:《礼记·月令》:“腐草为萤。
”古人以为萤火虫是腐草变化出来的。
《隋书·炀帝纪》:“大业十二年,上于景华宫征求萤火,得数斛,夜出游山放之,光遍岩谷。
”这句采取夸张的手法,说炀帝已把萤火虫搜光了。
垂杨:隋炀帝自板诸引河达于淮,河畔筑御道,树以柳,名曰隋堤,一千三百里。
《开河记》:“诏民间有柳一株赏一缣,百姓争献之。
又令亲种,帝自种一株,群臣次第种栽毕,帝御笔写赐垂杨柳姓杨,曰杨柳也。
” 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
“地下”二句:陈后主:南朝陈末代皇帝陈叔宝,荒淫亡国之君。
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陈后主所创,歌词绮艳。
《隋遗录》载隋炀帝在江都,“昏腼滋深,往往为妖祟所惑。
尝游吴公宅鸡台,恍惚间与陈后主相遇。
后主舞女数十许,中一人迥美,帝屡目之,后主云:‘即丽华也。
’因请丽华舞《玉树后庭花》。
丽华徐起,终一曲。
” 参考资料: 1、 沙灵娜.唐诗三百首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358-360 2、 陈永正 等.李商隐诗选译:巴蜀书社,1991:202-205 3、 韩成武.唐诗三百首赏析:河北人民出版社,1995:435-437 4、 黄世中.李商隐诗选:中华书局,2006:166-167 5、 周振甫.李商隐选集: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317-318 6、 刘学锴.李商隐诗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163-166
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取芜(wú)城作帝家。
长安的殿阁内弥漫着一片烟霞,杨广还想把芜城作为帝王之家。
紫泉:即紫渊,长安河名,因唐高祖名李渊,为避讳而改。
司马相如《上林赋》描写皇帝的上林苑“丹水亘其南,紫渊径其北”。
此用紫泉宫殿代指隋朝京都长安的宫殿。
锁烟霞:空有烟云缭绕。
“欲取”句:《隋书·炀帝纪》:“大业元年三月,发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通济渠,······八月,上御龙舟幸江都。
”芜城,即广陵(今扬州)。
帝家,帝都。
玉玺(xǐ)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
如果不是李渊得到传国的玉玺,那么他的龙舟还会游遍到天涯。
玉玺:皇帝的玉印。
日角:额角突出,古人以为此乃帝王之相。
此处指唐高祖李渊。
《旧唐书·唐俭传》:“高祖乃召入,密访时事,俭曰:‘明公日角龙庭,李氏又在图牒,天下属望’。
”《后汉书·光武纪》注引郑玄《尚书中候注》:“日角,谓庭中骨起状如日。
”朱建平《相书》:“额有龙犀入发,左角日,右角月,王天下。
”刘孝标《辨命论》:“龙犀日角,帝王之表。
”锦帆:隋炀帝所乘的龙舟,其帆用华丽的宫锦制成。
《开河记》:“帝自洛阳迁驾大梁,诏江淮诸州造大船五百只,······龙舟既成,泛江沿淮而下,······时舳舻相继,连接千里,自大梁至淮口,联绵不绝。
锦帆过处,香闻百里。
” 于今腐草无萤(yíng)火,终古垂杨有暮鸦。
如今隋朝的宫苑中已不见萤虫,只有低垂的杨柳和归巢的乌鸦。
腐草无萤火:《礼记·月令》:“腐草为萤。
”古人以为萤火虫是腐草变化出来的。
《隋书·炀帝纪》:“大业十二年,上于景华宫征求萤火,得数斛,夜出游山放之,光遍岩谷。
”这句采取夸张的手法,说炀帝已把萤火虫搜光了。
垂杨:隋炀帝自板诸引河达于淮,河畔筑御道,树以柳,名曰隋堤,一千三百里。
《开河记》:“诏民间有柳一株赏一缣,百姓争献之。
又令亲种,帝自种一株,群臣次第种栽毕,帝御笔写赐垂杨柳姓杨,曰杨柳也。
” 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
如果杨广在地下和陈后主相遇,有心欣赏淫逸辱国的《后庭花》吗?
“地下”二句:陈后主:南朝陈末代皇帝陈叔宝,荒淫亡国之君。
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陈后主所创,歌词绮艳。
《隋遗录》载隋炀帝在江都,“昏腼滋深,往往为妖祟所惑。
尝游吴公宅鸡台,恍惚间与陈后主相遇。
后主舞女数十许,中一人迥美,帝屡目之,后主云:‘即丽华也。
’因请丽华舞《玉树后庭花》。
丽华徐起,终一曲。
” 参考资料: 1、 沙灵娜.唐诗三百首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358-360 2、 陈永正 等.李商隐诗选译:巴蜀书社,1991:202-205 3、 韩成武.唐诗三百首赏析:河北人民出版社,1995:435-437 4、 黄世中.李商隐诗选:中华书局,2006:166-167 5、 周振甫.李商隐选集: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317-318 6、 刘学锴.李商隐诗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163-166
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取芜城作帝家。
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
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
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
首联“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取芜城作帝家”点题。
诗人把长安的宫殿和“烟霞”联系起来,形容它巍峨壮丽,高耸入云。
用“紫泉”代替长安,也是为了选取有色彩的字面与“烟霞”相映衬,从而烘托长安宫殿的雄伟壮丽,可是,如此巍峨的宫殿,空锁于烟霞之中,而皇帝更愿意住在芜城。
上句着一“锁”字,也突出了长安宫殿的雄伟。
经此一垫,下句顺势而来。
不居长安,另取江都,隋炀帝贪图享乐、为所欲为的本性已隐隐揭出。
一写景,一叙事,一暗写,一明说,写法虽异,但都是围绕批判亡国之君这一主皆而驱使笔墨的。
三、四句“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
诗人以虚拟的语气说:如果不是由于皇帝的玉印落到了李渊的手中,杨广不会以游幸江都为满足,他的锦帆,大概一直要飘到天边去吧。
据史书记载:杨广不仅开凿了二千余里的通济渠,多次到江都去玩;
还开凿了八百余里的江南河,“又拟通龙舟,置驿宫”,准备到杭州去玩,只是未成行罢了。
诗人从隋炀帝贪图游乐的众多史实中,信笔拈取他耽于乘舟出游这一典型事例,予以讽刺。
用笔亦实亦虚,虚实结合。
说它“实”,是因为它是以历史故实和隋场帝贪图逸游的性格特征为依据的,所以尽管夸大其事,而终不失史实和人物性格之真;
说它“虚”,是因为它揉入了诗人的艺术想象,是通过幻觉而产生出来的最高真实的假象。
实际生活中,锦帆之游是绝不会远及天涯的。
艺术创作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
“玉玺”一联是深得此道的佳句。
在修辞上,此联采用了上下蝉联、一气奔腾的流水对,使诗句呈现出圆熟流美的动态。
颈联“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
”涉及有关杨广逸游的两个故实。
一个是放萤:杨广曾在洛阳景华宫征求萤火虫数斛,“夜出游山放之,光遍岩谷”;
在江都也放萤取乐,还修了个“放萤院”。
另一个是栽柳:白居易在《隋堤柳》中写道:“大业年中炀天子,种柳成行夹流水;
西至黄河东至淮,绿影一千三百里。
大业末年春暮月,柳色如烟絮如雪;
南幸江都恣佚游,应将此树映龙舟。
”把“萤火”和“腐草”、“垂杨”和“暮鸦”联系起来,于一“有”一“无”的鲜明对比中感慨今昔,深寓荒淫亡国的历史教训。
“于今腐草无萤火”,这不仅是说当年放萤的地方此时已成废墟,只有“腐草”而已;
更深一层的含意是,杨广为了放萤夜游,穷搜极捕,弄得萤火虫绝种。
“终古垂杨有暮鸦”,渲染了亡国后的凄凉景象。
上句说“于今”“无”,自然暗示昔日“有”;
下句说“终古”“有”,自然暗示当日“无”。
从前杨广“乘兴南游”,千帆万马,水陆并进,鼓乐喧天,旌旗蔽空;
隋堤垂杨,暮鸦自然不敢栖息。
只有在杨广被杀,南游已成陈迹之后,日暮归鸦才敢飞到隋堤垂杨上过夜。
这两句今昔对比,但在艺术表现上,却只表现对比的一个方面,既感慨淋漓,又含蓄蕴藉。
尾联“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
”用杨广与陈叔宝梦中相遇的故实,以假设、反诘的语气,把批判荒淫亡国的主题深刻地揭示出来,陈叔宝因荒淫亡国,投降隋朝,和当时隋朝的太子杨广很相熟。
杨广当了天子,乘龙舟游江都的时候,梦中与死去的陈叔宝及其宠妃张丽华等相遇,请张丽华舞了一曲《玉树后庭花》。
这首舞曲是陈叔宝所作。
被后人斥为“亡国之音”。
诗人在这里特意提到它,意为杨广目睹了陈叔宝荒淫亡国之事,却不吸取教训,既纵情龙舟之游,又迷恋亡国之音,终于重蹈陈叔宝的覆辙,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诗在最后发问:他如果在地下遇见陈叔宝的话,难道还好意思再请张丽华舞一曲《后庭花》吗?
问而不答,余味无穷。
此诗取材于前朝亡国故实,以诗的语言,批判亡国之君,晓喻晚唐皇上,立意高远。
篇中以实词撑住全诗,以虚词斡旋其间,取得了既整饬工严又流动活泼的艺术效果。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153-1155 2、 韩成武.唐诗三百首赏析:河北人民出版社,1995:435-437 3、 黄世中.李商隐诗选:中华书局,2006:166-167 4、 刘学锴.李商隐诗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163-166 5、 赵昌平.唐诗三百首全解: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249-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