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别王卢二拾遗 文
送魏万之京 文翻注译赏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树色 一作:曙)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清晨听到游子高唱离别之歌,昨夜下薄霜你一早渡过黄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怀愁之人最怕听到鸿雁鸣叫,云山冷寂更不堪落寞的过客。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树色 一作:曙)潼关晨曦催促寒气临近京城,京城深秋捣衣声到晚上更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请不要以为长安是行乐所在,以免白白地把宝贵时光消磨。
参考资料: 1、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47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游子:指魏万。
离歌:离别的歌。
初渡河:刚刚渡过黄河。
魏万家住王屋山,在黄河北岸,去长安必须渡河。
鸿雁(yàn)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鸿雁”二句:设想魏万在途中的寂寞心情。
客中:即作客途中。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zhēn)声向晚多。
(树色 一作:曙)关城:指潼关。
树色:有的版本作“曙色”,黎明前的天色。
催寒近:寒气越来越重,一路上天气愈来愈冷。
御苑:皇宫的庭苑。
这里借指京城。
砧声:捣衣声。
向晚多:愈接近傍晚愈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cuō)跎(tuó)。
“莫见”句:勉励魏万及时努力,不要虚度年华。
蹉跎:此指虚度年华。
说文新附:“蹉跎,失时也。
” 参考资料: 1、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47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清晨听到游子高唱离别之歌,昨夜下薄霜你一早渡过黄河。
游子:指魏万。
离歌:离别的歌。
初渡河:刚刚渡过黄河。
魏万家住王屋山,在黄河北岸,去长安必须渡河。
鸿雁(yàn)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怀愁之人最怕听到鸿雁鸣叫,云山冷寂更不堪落寞的过客。
“鸿雁”二句:设想魏万在途中的寂寞心情。
客中:即作客途中。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zhēn)声向晚多。
(树色 一作:曙)潼关晨曦催促寒气临近京城,京城深秋捣衣声到晚上更多。
关城:指潼关。
树色:有的版本作“曙色”,黎明前的天色。
催寒近:寒气越来越重,一路上天气愈来愈冷。
御苑:皇宫的庭苑。
这里借指京城。
砧声:捣衣声。
向晚多:愈接近傍晚愈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cuō)跎(tuó)。
请不要以为长安是行乐所在,以免白白地把宝贵时光消磨。
“莫见”句:勉励魏万及时努力,不要虚度年华。
蹉跎:此指虚度年华。
说文新附:“蹉跎,失时也。
” 参考资料: 1、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47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树色 一作:曙)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这是一首送别诗,被送者为诗人晚辈。
诗中一、二两句想象魏万到京城沿途所能见的极易引起羁旅乡愁的景物。
中间四句或在抒情中写景叙事,或在写景叙事中抒情,层次分明。
最后两句劝勉魏万到了长安之后,不要只看到那里是行乐的地方而沉溺其中,蹉跎岁月,应该抓住机遇成就一番事业。
这表达了诗人对魏万的深情厚意,情调深沉悲凉,但却催人向上。
诗一开首,“朝闻游子唱离歌”,先说魏万的走,后用“昨夜微霜初渡河”,点出前一夜的景象,用倒戟而入的笔法,极为得势。
“初渡河”,把霜拟人化了,写出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
秋夜微霜,挚友别离,自然地逗出了一个“愁”字。
“鸿雁不堪愁里听”,是紧接第二句,渲染氛围。
“云山况是客中过”,接写正题,照应第一句。
大雁,秋天南去,春天北归,飘零不定,有似旅人。
它那嘹唳的雁声,从天末飘来,使人觉得怅惘凄切。
而抱有满腹惆怅的人,当然就更难忍受了。
云山,一般是令人向往的风景,而对于落寞失意的人,坐对云山,便会感到前路茫茫,黯然神伤。
他乡游子,于此为甚。
这是李颀以自己的心情来体会对方。
“不堪”“况是”两个虚词前后呼应,往复顿挫,情切而意深。
五、六两句,诗人对远行客又作了充满情意的推想:“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从洛阳西去要经过古函谷关和潼关,凉秋九月,草木摇落,一片萧瑟,标志着寒天的到来。
本来是寒气使树变色,但寒不可见而树色可见,好像树色带来寒气,见树色而知寒近,是树色把寒催来的。
一个“催”字,把平常景物写得有情有感,十分生动,傍晚砧声之多,为长安特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然而诗人不用城关雄伟、御苑清华这样的景色来介绍长安,却只突出了“御苑砧声”,发人深想。
魏万前此,大概没有到过长安,而李颀已多次到过京师,在那里曾“倾财破产”,历经辛酸。
两句推想中,诗人平生感慨,尽在不言之中。
“催寒近”“向晚多”六个字相对,暗含着岁月不待,年华易老之意,顺势引出了结尾二句。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纯然是长者的语气,予魏万以亲切的嘱咐。
这里用“行乐处”三字虚写长安,与上二句中的“御苑砧声”相应,一虚一实,恰恰表明了诗人的旨意。
他谆谆告诫魏万:长安虽是“行乐处”,但不是一般人可以享受的。
不要把宝贵的时光,轻易地消磨掉,要抓紧时机成就一番事业。
可谓语重心长。
这首诗以长于炼句而为后人所称道。
诗人把叙事、写景、抒情交织在一起。
如次联两句用了倒装手法,加强、加深了描写。
先出“鸿雁”“云山”——感官接触到的物象,然后写“愁里听”“客中过”,这就由景生情,合于认识规律,容易唤起人们的共鸣。
同样,第三联的“关城树色”和“御苑砧声”,虽是记忆中的形象,联系气候、时刻等环境条件,有声有色,非常自然。
而“催”字、“向”字,更见推敲之功。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11-112
少室雪晴送王宁 文
采莲(一作放歌行) 文
双笋歌送李回兼呈刘四 文
题綦毋校书别业 文
常称挂冠吏,昨日归沧洲。
行客暮帆远,主人庭树秋。
岂伊问天命,但欲为山游。
万物我何有,白云空自幽。
萧条江海上,日夕见丹丘。
生事非渔钓,赏心随去留。
惜哉旷微月,欲济无轻舟。
倏忽令人老,相思河水流。
古意 文翻注译赏
男儿事长征,少小幽燕客。
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
杀人莫敢前,须如猬毛磔。
黄云陇底白云飞,未得报恩不能归。
辽东小妇年十五,惯弹琵琶解歌舞。
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
男儿事长征,少小幽燕客。
男子汉当以国事为重,从军远征,从小就在幽燕纵横驰骋。
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
经常与人在马上比试胜负,从不珍惜七尺身躯。
杀人莫敢前,须如猬毛磔。
奋勇搏杀,没人敢上前招应;
气宇轩昂,脸上的胡子像刺猬的毛丛生。
黄云陇底白云飞,未得报恩不能归。
陇下黄沙弥漫,上面白云飘飞,未报朝廷恩情怎能轻易言归。
辽东小妇年十五,惯弹琵琶解歌舞。
辽东少妇年方十五,她弹熟了琵琶能歌善舞。
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
今日用羌笛吹一支出塞乐曲,感动得全军将士泪下如雨。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男儿事长征,少小幽燕客。
事长征:从军远征。
幽燕:今河北、辽宁一带。
古代幽燕地区游侠之风盛行。
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
赌胜:较量胜负。
马蹄下:即驰骋疆场之意。
“由来”句:好男儿向来就轻视性命。
七尺,七尺之躯。
古时尺短,七尺相当于一般成人的高度。
杀人莫敢前,须如猬毛磔。
“杀人”句:杀人而对方不敢上前交手,即所向无敌之意。
“须如”句:胡须好像刺猬的毛一样纷纷张开,形容威武凶猛。
磔(zhé):纷张。
黄云陇底白云飞,未得报恩不能归。
黄云:指战场上升腾飞扬的尘土。
陇:泛指山地。
辽东小妇年十五,惯弹琵琶解歌舞。
小妇:少妇。
解歌舞:擅长歌舞。
解:懂得、通晓。
羌笛:羌族人所吹的笛子。
羌:古代西北地区少数民族。
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男儿事长征,少小幽燕客。
男子汉当以国事为重,从军远征,从小就在幽燕纵横驰骋。
事长征:从军远征。
幽燕:今河北、辽宁一带。
古代幽燕地区游侠之风盛行。
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
经常与人在马上比试胜负,从不珍惜七尺身躯。
赌胜:较量胜负。
马蹄下:即驰骋疆场之意。
“由来”句:好男儿向来就轻视性命。
七尺,七尺之躯。
古时尺短,七尺相当于一般成人的高度。
杀人莫敢前,须如猬毛磔。
奋勇搏杀,没人敢上前招应;
气宇轩昂,脸上的胡子像刺猬的毛丛生。
“杀人”句:杀人而对方不敢上前交手,即所向无敌之意。
“须如”句:胡须好像刺猬的毛一样纷纷张开,形容威武凶猛。
磔(zhé):纷张。
黄云陇底白云飞,未得报恩不能归。
陇下黄沙弥漫,上面白云飘飞,未报朝廷恩情怎能轻易言归。
黄云:指战场上升腾飞扬的尘土。
陇:泛指山地。
辽东小妇年十五,惯弹琵琶解歌舞。
辽东少妇年方十五,她弹熟了琵琶能歌善舞。
小妇:少妇。
解歌舞:擅长歌舞。
解:懂得、通晓。
羌笛:羌族人所吹的笛子。
羌:古代西北地区少数民族。
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
今日用羌笛吹一支出塞乐曲,感动得全军将士泪下如雨。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男儿事长征,少小幽燕客。
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
杀人莫敢前,须如猬毛磔。
黄云陇底白云飞,未得报恩不能归。
辽东小妇年十五,惯弹琵琶解歌舞。
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
好男儿远去从军戍边,他们从小就游历幽燕。
个个爱在疆场上逞能,为取胜不把生命依恋。
厮杀时顽敌不敢上前,胡须象猬毛直竖满面。
陇山黄云笼罩白云纷飞,不曾立过战功怎想回归?
有个辽东少妇妙龄十五,一向善弹琵琶又善歌舞。
她用羌笛吹奏出塞歌曲,吹得三军将士泪挥如雨。
此诗题为“古意”,标明是一首拟古诗。
开始六句,把一个在边疆从军的男儿描写得神形毕肖,栩栩如生,活跃在读者眼前。
第一句“男儿”两字先给读者一个大丈夫的印象。
第二句“少小幽燕客”,交代从事长征的男儿是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的幽燕一带人,为下面描写他的刚勇犷悍张本。
这两句总领以下四句。
他在马蹄之下与伙伴们打赌比输赢,从来就不把七尺之躯看得那么重,所以一上战场就奋勇杀敌,杀得敌人不敢向前。
“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杀人莫敢前”,这三句把男儿的气概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样一个男儿,谁都想见识见识吧!
可是诗不可能如画那样,通体写出,只能抓特征。
于是抓住胡须来描绘。
然而三绺五绺长须,不但年龄不符合,而且风度也太飘逸了,因此诗人塑造了短须的形象。
“须如蝟毛磔”五字,写出须又短、又多、又硬的特征,那才显出他勇猛刚烈的气概和杀敌时须蝟怒张的神气,简洁、鲜明而有力地突出了这一从军塞上的男儿的形象。
这里为了与诗情协调,诗人采用简短的五言句和短促扎实的入声韵,加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
接下去,诗人又用“黄云陇底白云飞”一句替诗的主人公布置了一幅背景。
闭目一想,一个虬髯男儿,胯下是高头战马,手中是雪亮单刀,背后是辽阔的原野,昏黄的云天,这气象是何等的雄伟莽苍。
但这一句的妙处,还不仅如此。
塞上多风沙,沙卷入云,所以云色是发黄的,而内地的云则是纯白的。
这一句中黄云白云表面似乎在写景,实则两两对照,寓情于景,写得极为精细。
开首六句写这男儿纯是粗线条、硬作风,可是这远征边塞的男儿,难道竟无一些思乡之念吗?
且看男儿在向前看一看那陇上黄云之后,也还不免回首一望故乡。
故乡何在?
但见一片白云,于是不能不引起思乡之感。
这一层意思,诗人以最精炼最含蓄的手法,表达在文字的空隙中,于无文字处见功夫。
但如果接下去,写思乡念切,急于求归,那又不象是这样一个男儿的身份了,所以在这欲吐不吐、欲转不转之际,用“未得报恩不得归”七个字一笔拉转,说明这一男儿虽未免偶尔思乡,但因为还没有报答国恩,所以也就坚决不想回去。
这两个“得”字,都发自男儿内心,连用在一句之中,更显出他斩钉截铁的决心,同时又有意无意地与上句的连用两个“云”字相互映带。
前六句节奏短促,写这两句时,景中含有情韵,所以诗人在这里改用了七言句,又换了平声韵中调门低、尾声飘的五微韵。
但由于第八句中意旨还是坚决的,所以插用两个入声的“得”字,使悠扬之中,还有凛烈的劲道。
一般想法,再写下去,该是根据“未得报恩不得归”而加以发挥了。
然而,出乎意外,突然出现了一个年仅十五的“辽东小妇”,面貌身段不必写,人们从她的妙龄和“惯弹琵琶能歌舞”,自可想象得出。
随着“辽东小妇”的出场,又给人们带来了动人的“羌笛出塞声”。
前十句,有人物,有布景,有色彩,而没有声音:“今为羌笛出塞声”这一句,少妇吹出了笛声,于是乎全诗就有声有色。
“羌笛”是边疆上的乐器,“出塞”又是边疆上的乐调,与上文的“幽燕”、“辽东”贯串在一起。
这笛声是那样的哀怨、悲凉,勾起征人思乡的无限情思,听了这一曲,不由“使我三军泪如雨”了。
这里,诗人实际上要写这一个少年男儿的落泪,可是这样一个硬汉,哪有一听少妇羌笛就会激动的道理?
所以诗人不从正面写这个男儿的落泪,而写三军将士落泪,非但落,而且落得如雨一般多。
在这样尽人都受感动的情况下,这一男儿自不在例外,这就不用明点了。
这种烘云托月的手法,含蓄而精炼,功力极深,常人不易做到。
此外这四句采用了上声的七麌韵,“五”、“舞”、“雨”三个字,收音都是向下咽的,因而收到了情韵并茂的艺术效果。
全诗十二句,奔腾顿挫而又飘扬含茹。
首起六句,一气贯注,到须如蝟毛磔“一句顿住,”黄云陇底白云飞“一句忽然飘宕开去,”未得报恩不得归“一句,又是一个顿挫。
以下掷笔凌空,忽现辽东小妇,一连两句似与上文全无干涉,”今为羌笛出塞声“一句用”今“字点醒,”羌笛“、”出塞“又与上文的”幽燕“、”辽东“呼应。
最后用”使我三军泪如雨“一句总结,把首句的少年男儿包涵在内,挽住上面的突接,全首血脉豁然贯通。
寥寥短章之中,能有这样尺幅千里之势,这在李颀以前的七言古诗中是没有的。
参考资料: 1、 梁川 等 .唐诗三百首鉴赏 .北京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8 :49-50 . 2、 周啸天 等 .唐诗鉴赏辞典 .北京 :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 ,2012-01 :219-221 .
送陈章甫 文翻注译赏
四月南风大麦黄,枣花未落桐叶长。
青山朝别暮还见,嘶马出门思旧乡。
陈侯立身何坦荡,虬须虎眉仍大颡。
腹中贮书一万卷,不肯低头在草莽。
东门酤酒饮我曹,心轻万事如鸿毛。
醉卧不知白日暮,有时空望孤云高。
长河浪头连天黑,津口停舟渡不得。
郑国游人未及家,洛阳行子空叹息。
闻道故林相识多,罢官昨日今如何。
四月南风大麦黄,枣花未落桐叶长。
四月南风吹大麦一片金黄,枣花未落梧桐叶子已抽长。
青山朝别暮还见,嘶马出门思旧乡。
早晨辞别青山晚上又相见,出门闻马鸣令我想念故乡。
陈侯立身何坦荡,虬须虎眉仍大颡。
陈侯的立身处世襟怀坦荡,虬须虎眉前额宽仪表堂堂。
腹中贮书一万卷,不肯低头在草莽。
你胸藏诗书万卷学问深广,怎么能够低头埋没在草莽。
东门酤酒饮我曹,心轻万事如鸿毛。
在城东门买酒同我们畅饮,心宽看万事都如鸿毛一样。
醉卧不知白日暮,有时空望孤云高。
喝醉酒酣睡不知天已黄昏,有时独自将天上孤云眺望。
长河浪头连天黑,津口停舟渡不得。
今日黄河波浪汹涌连天黑,行船在渡口停驻不敢过江。
郑国游人未及家,洛阳行子空叹息。
你这郑国的游人不能返家,我这洛阳的行子空自叹息。
闻道故林相识多,罢官昨日今如何。
听说你在家乡旧相识很多,罢官回去他们如何看待你?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310 . 2、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103-104 . 3、 蘅塘退士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 :24 .
四月南风大麦黄,枣花未落桐叶长。
青山朝别暮还见,嘶马出门思旧乡。
“青山”二句:是说陈章甫因朝夕相见的青山而起思乡之情。
一说因为思乡很快就回来了,意即早晨辞别故乡的青山,晚上又见到了。
嘶:马鸣。
陈侯立身何坦荡,虬须虎眉仍大颡。
陈侯:对陈章甫的尊称。
虬须:卷曲的胡子。
虬。
蜷曲。
大颡(sǎng):宽大的脑门。
颡:前额。
腹中贮书一万卷,不肯低头在草莽。
贮:保存。
“不肯”句:是说不肯埋没草野,想出仕作一番事业。
陈章甫曾应制科及第,但因没有登记户籍,吏部不予录用。
经他上书力争,吏部只得请示破例录用,这事受到天下士子赞美,陈章甫也因此名扬天下,但一直仕途不顺。
东门酤酒饮我曹,心轻万事如鸿毛。
“东门”二句:写陈章甫虽仕实隐,只和作者等人饮酒醉卧,却把万世看得轻如鸿毛。
酤(gū)酒:买酒。
饮:使……喝。
曹:辈,侪。
皆:一作“如”。
鸿毛:大雁的羽毛,比喻极轻之物。
醉卧不知白日暮,有时空望孤云高。
长河浪头连天黑,津口停舟渡不得。
津口:渡口。
一作“津吏”:管渡口的官员。
郑国游人未及家,洛阳行子空叹息。
郑国游人:李颀自称,李颀寄居的颖阳(今河南许昌附近),是春秋时郑国故地,故自称“郑国游人”。
洛阳行子:指陈章甫,他经常在洛阳、嵩山一带活动,故称。
闻道故林相识多,罢官昨日今如何。
“闻到”二句:听说你在故乡相识很多,你已经罢了官,现在他们会如何看待你呢?
故林:故乡。
陶渊明《归园田居》:“羁鸟恋故林。
”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310 . 2、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103-104 . 3、 蘅塘退士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 :24 .
四月南风大麦黄,枣花未落桐叶长。
四月南风吹大麦一片金黄,枣花未落梧桐叶子已抽长。
青山朝别暮还见,嘶马出门思旧乡。
早晨辞别青山晚上又相见,出门闻马鸣令我想念故乡。
“青山”二句:是说陈章甫因朝夕相见的青山而起思乡之情。
一说因为思乡很快就回来了,意即早晨辞别故乡的青山,晚上又见到了。
嘶:马鸣。
陈侯立身何坦荡,虬须虎眉仍大颡。
陈侯的立身处世襟怀坦荡,虬须虎眉前额宽仪表堂堂。
陈侯:对陈章甫的尊称。
虬须:卷曲的胡子。
虬。
蜷曲。
大颡(sǎng):宽大的脑门。
颡:前额。
腹中贮书一万卷,不肯低头在草莽。
你胸藏诗书万卷学问深广,怎么能够低头埋没在草莽。
贮:保存。
“不肯”句:是说不肯埋没草野,想出仕作一番事业。
陈章甫曾应制科及第,但因没有登记户籍,吏部不予录用。
经他上书力争,吏部只得请示破例录用,这事受到天下士子赞美,陈章甫也因此名扬天下,但一直仕途不顺。
东门酤酒饮我曹,心轻万事如鸿毛。
在城东门买酒同我们畅饮,心宽看万事都如鸿毛一样。
“东门”二句:写陈章甫虽仕实隐,只和作者等人饮酒醉卧,却把万世看得轻如鸿毛。
酤(gū)酒:买酒。
饮:使……喝。
曹:辈,侪。
皆:一作“如”。
鸿毛:大雁的羽毛,比喻极轻之物。
醉卧不知白日暮,有时空望孤云高。
喝醉酒酣睡不知天已黄昏,有时独自将天上孤云眺望。
长河浪头连天黑,津口停舟渡不得。
今日黄河波浪汹涌连天黑,行船在渡口停驻不敢过江。
津口:渡口。
一作“津吏”:管渡口的官员。
郑国游人未及家,洛阳行子空叹息。
你这郑国的游人不能返家,我这洛阳的行子空自叹息。
郑国游人:李颀自称,李颀寄居的颖阳(今河南许昌附近),是春秋时郑国故地,故自称“郑国游人”。
洛阳行子:指陈章甫,他经常在洛阳、嵩山一带活动,故称。
闻道故林相识多,罢官昨日今如何。
听说你在家乡旧相识很多,罢官回去他们如何看待你?
“闻到”二句:听说你在故乡相识很多,你已经罢了官,现在他们会如何看待你呢?
故林:故乡。
陶渊明《归园田居》:“羁鸟恋故林。
”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310 . 2、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103-104 . 3、 蘅塘退士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 :24 .
四月南风大麦黄,枣花未落桐叶长。
青山朝别暮还见,嘶马出门思旧乡。
陈侯立身何坦荡,虬须虎眉仍大颡。
腹中贮书一万卷,不肯低头在草莽。
东门酤酒饮我曹,心轻万事如鸿毛。
醉卧不知白日暮,有时空望孤云高。
长河浪头连天黑,津口停舟渡不得。
郑国游人未及家,洛阳行子空叹息。
闻道故林相识多,罢官昨日今如何。
李颀的送别诗,以善于描述人物著称。
此诗就是他的一首代表作,约写于陈章甫罢官启程返回故乡之时,李颀送他到渡口,作此诗送别。
陈章甫是个很有才学的人,原籍不在河南,不过长期隐居在嵩山。
他曾应制科及第,但因没有登记户籍,吏部不予录用。
经他上书力争,吏部辩驳不了,特为请示执政,破例录用。
这事受到天下士子的赞美,使他名扬天下。
然其仕途并不通达,因此无心官场之事,仍然经常住在寺院或郊外,活动于洛阳一带。
这首诗大约作于陈章甫罢官后登程返乡之际,李颀送他到渡口,以诗赠别。
前人多以为陈章甫此次返乡是回原籍江陵老家,但据诗中所云“旧乡”“故林”,似指河南嵩山而言。
诗中称陈章甫为“郑国游人”,自称“洛阳行子”,可见双方同为天涯沦落人。
诗人通过对外貌、动作和心理的描写,表现了陈章甫光明磊落的胸怀和慷慨豪爽、旷达不羁的性格,抒发了作者对陈章甫罢官被贬的同情和对友人的深挚情谊。
诗的开头四句,轻快舒坦,充满乡情。
入夏,天气清和,田野麦黄,道路荫长,骑马出门,一路青山作伴,更怀念往日隐居旧乡山林的悠闲生活。
这里有一种旷达的情怀,显出隐士的本色,不介意仕途得失。
然后八句诗,用生动的细节描绘,高度的艺术概括,赞美陈章甫的志节操守,见出他坦荡无羁、清高自重的思想性格。
前四句写他的品德、容貌、才学和志节。
说他有君子坦荡的品德,仪表堂堂,满腹经纶,不甘沦落草野,倔强地要出山入仕。
“不肯低头在草莽”,指他抗议无籍不被录用一事。
后四句写他的形迹脱略,胸襟清高,概括他仕而实隐的情形,说他与同僚畅饮,轻视世事,醉卧避官,寄托孤云,显出他入仕后与官场污浊不合,因而借酒隐德,自持清高。
不言而喻,这样的思想性格和行为,注定他迟早要离开官场。
这八句是全诗最精采的笔墨,诗人首先突出陈的立身坦荡,然后写容貌抓住特征,又能表现性格;
写才学强调志节,又能显出神态;
写行为则点明处世态度,写遭遇就侧重思想倾向。
既扣住送别,又表明罢官返乡的情由。
“长河”二句是赋而比兴,既实记渡口适遇风浪,暂停摆渡,又暗喻仕途险恶,无人援济。
因此,行者和送者,罢官者和留官者,陈章甫和诗人,都在渡口等候,都没有着落。
一个“未及家”,一个“空叹息”,都有一种惆怅。
而对这种失意的惆怅,诗人以为毋须介意,因此,末二句以试问语气写出世态炎凉,料想陈返乡后的境况,显出一种泰然处之的豁达态度,轻松地结出送别。
就全篇而言,诗人以旷达的情怀,知己的情谊,艺术的概括,生动的描写,表现出陈章甫的思想性格和遭遇,令人同情,深为不满。
而诗的笔调轻松,风格豪爽,不为失意作苦语,不因离别写愁思,在送别诗中确属别具一格。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103-104 . 2、 蘅塘退士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 :24 .
琴歌 文翻注译赏
主人有酒欢今夕,请奏鸣琴广陵客。
月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树风入衣。
(万树 一作:万木)铜炉华烛烛增辉,初弹渌水后楚妃。
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
清淮奉使千馀里,敢告云山从此始。
主人有酒欢今夕,请奏鸣琴广陵客。
主人摆酒今晚大家欢聚,琴师拨动琴弦助兴酒宴。
月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树风入衣。
(万树 一作:万木)明月照向城头乌鸦纷飞,寒霜降临寒风吹透衣衫。
铜炉华烛烛增辉,初弹渌水后楚妃。
炉火暖融融华烛添光辉,艺人先弹《渌水》后奏《楚妃》。
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
他的琴声一响万物寂静,四座无言屏气凝神倾听。
清淮奉使千馀里,敢告云山从此始。
奉命去远离乡关清淮,敬告大家我要归隐云山。
参考资料: 1、 金性尧.唐诗三百首新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59-60 2、 沙灵娜 何年.唐诗三百首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64-65 3、 赵昌平.唐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48-49 4、 张国伟 韩成武.唐诗三百首赏析:河北人民出版社,1995:82-83
主人有酒欢今夕,请奏鸣琴广陵客。
主人:东道主。
广陵客:广陵在今江苏扬州,唐淮南道治所。
古琴曲有《广陵散》,魏嵇康临刑奏之。
“广陵客”指琴师。
月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树风入衣。
(万树 一作:万木)乌:乌鸦。
半飞:分飞。
霜凄万树:夜霜使树林带有凄意。
铜炉华烛烛增辉,初弹渌水后楚妃。
铜炉:铜制熏香炉。
华烛:饰有文采的蜡烛。
渌水、楚妃:都是古琴曲。
渌,清澈。
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
星欲稀:后夜近明时分。
清淮奉使千馀里,敢告云山从此始。
清淮:淮水。
时李颀即将赴任新乡尉,新乡临近淮水,故称清淮。
奉使:奉使命。
敢告:敬告。
云山:代指归隐。
参考资料: 1、 金性尧.唐诗三百首新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59-60 2、 沙灵娜 何年.唐诗三百首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64-65 3、 赵昌平.唐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48-49 4、 张国伟 韩成武.唐诗三百首赏析:河北人民出版社,1995:82-83
主人有酒欢今夕,请奏鸣琴广陵客。
主人摆酒今晚大家欢聚,琴师拨动琴弦助兴酒宴。
主人:东道主。
广陵客:广陵在今江苏扬州,唐淮南道治所。
古琴曲有《广陵散》,魏嵇康临刑奏之。
“广陵客”指琴师。
月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树风入衣。
(万树 一作:万木)明月照向城头乌鸦纷飞,寒霜降临寒风吹透衣衫。
乌:乌鸦。
半飞:分飞。
霜凄万树:夜霜使树林带有凄意。
铜炉华烛烛增辉,初弹渌水后楚妃。
炉火暖融融华烛添光辉,艺人先弹《渌水》后奏《楚妃》。
铜炉:铜制熏香炉。
华烛:饰有文采的蜡烛。
渌水、楚妃:都是古琴曲。
渌,清澈。
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
他的琴声一响万物寂静,四座无言屏气凝神倾听。
星欲稀:后夜近明时分。
清淮奉使千馀里,敢告云山从此始。
奉命去远离乡关清淮,敬告大家我要归隐云山。
清淮:淮水。
时李颀即将赴任新乡尉,新乡临近淮水,故称清淮。
奉使:奉使命。
敢告:敬告。
云山:代指归隐。
参考资料: 1、 金性尧.唐诗三百首新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59-60 2、 沙灵娜 何年.唐诗三百首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64-65 3、 赵昌平.唐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48-49 4、 张国伟 韩成武.唐诗三百首赏析:河北人民出版社,1995:82-83
主人有酒欢今夕,请奏鸣琴广陵客。
月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树风入衣。
(万树 一作:万木)铜炉华烛烛增辉,初弹渌水后楚妃。
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
清淮奉使千馀里,敢告云山从此始。
唐诗中有不少涉及音乐的作品,其中写听琴的诗作尤多,往借咏琴而言志,或借写听琴而抒情。
李颀的《琴歌》就是这样的作品,它是诗人奉命出使清淮时,在友人饯别宴席上听琴后所作。
首二句交代听琴的场合、时间、缘起以及演奏者。
因酒兴而鸣琴,可见其心情之畅达自适。
着一“欢”字,渲染了宾主之间推杯换盏、其乐融融的热闹气氛。
“鸣琴”二字点题,提挈全篇。
三、四句转折一笔,不写演奏,而写夜景,描绘了一幅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深秋月色图:月光如水倾泻在静默的城垣上,不时有乌鹊惊飞;
银霜满树,木叶萧萧,寒风吹衣,一派凄冷肃杀之气。
与前两句所传达的欢快融洽之情相比,这两句则低沉压抑,这是以哀景反衬乐情,即便秋气凛然,但有酒有琴有知己就足以抵挡了。
同时,它为下文写弹琴作了铺垫。
五、六句写初弹情景。
“铜炉华烛烛增辉”这一句是陪衬,扣合首句“欢今夕”三字,表明酒宴已入高潮。
铜炉熏染檀香,华烛闪烁生辉,在庄严华丽的气氛中,广陵客登场献艺,格外引人注目。
“初弹渌水后楚妃”,这一笔是直写,交代演奏者所弹之曲的名称,暗含其意。
《渌水》是著名的古琴曲,此曲清空淡雅。
杜甫《渌水曲》说“浩歌《渌水曲》,清绝听者愁”,白居易《听弹古渌水》中说“闻君古渌水,使我心和平。
欲识慢流意,为听疏泛声。
西窗竹阴下,竟日有余清”;
这些都表明此曲有清心怡情之效。
“楚妃”,也是一首当时广为流传的名曲,属于深情绵邈之曲。
七、八句从听者反应的角度写演奏者的高超技巧。
一声琴弦拨动,顿时万籁俱寂,满座为之陶然沉醉。
“皆静”二字形象地写出人们彻耳聆听琴歌的专注着迷的神态。
愈是言其静,就愈突出琴音乐勾魂夺魄的心灵穿透力,就愈烘托出“广陵客”出神入化的演奏技巧。
在这曼妙琴音的洗涤下,人们似乎忘记了尘世的酸辛,漠然了黑夜的漫长。
苍茫的高天之上,星子越来越少,天将放白,他们还沉浸在优美的旋律中,恍然自失。
良友佳朋相聚总是太短暂了,徜徉在琴歌中,这一夜是过得很快。
“欲稀”二字巧妙地点明了演奏时间的持续,也照应了首句中的“欢”字,并为下文的直抒胸臆埋下伏笔。
末尾两句写自己的感触。
诗人奉命出使清淮,别宴上缕缕琴音不禁牵动了他的无限乡思。
想到自己离家万里,不知何日能还乡,他必会暗自潸然垂泪。
人生如白驹过隙,就不要如此奔波辛苦了,也许仕途之累使他深感厌倦了,他萌生了一种强烈的愿望——归隐。
“敢告云山从此始?
”这个反问句是诗人的内心独白,也是他听了琴歌之后所得的人生启悟。
诗人曾在《不调归东川别业》中说:“渐无匹夫志,悔与名山辞;
绂冕谢知已,林园多后时。
”《唐才子传》中说李颀“性疏简,厌薄世务”。
性格疏放超脱的他,耐不得住官场的名缰利索的羁绊,尔虞我诈的算计,还不如这样约三五知己饮酒鸣琴似闲云野鹤般的生活来得逍遥自在。
全诗写时、写景、写琴、写情,有条不紊,收放自然,“圆如贯珠”(《国雅品》卷二)。
这首诗最值得赏玩的应该是诗人多方映衬、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
诚如《诗筏》所言:“只第二句点出‘琴’字,其余满篇霜月风星,乌飞树响,铜炉华烛,清淮云山,无端点缀,无一字及琴,却无非琴声,移在筝笛琵琶觱篥不得也。
”诗人通过营造意境、渲染气氛、刻画心理,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琴歌之美。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103-104 . 2、 蘅塘退士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 :24 .
望秦川 文翻译
秦川朝望迥,日出正东峰。
远近山河净,逶迤城阙重。
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
客有归欤叹,凄其霜露浓。
秦川朝望迥,日出正东峰。
我清晨从长安出发,回头东望,离秦川已经很远了,太阳从东峰上冉冉升起。
远近山河净,逶迤城阙重。
天气晴朗,远处的山水明洁清净,可清清楚楚地看见;
长安城蜿蜒曲折,重重叠叠宏伟壮丽。
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
秋风吹起,家家户户的竹林飒飒作响,五陵一带的松林蒙上一层寒冷的色彩。
客有归欤叹,凄其霜露浓。
我有归去的感叹,这里霜寒露冷,还是回去吧。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秦川朝望迥,日出正东峰。
我清晨从长安出发,回头东望,离秦川已经很远了,太阳从东峰上冉冉升起。
秦川:泛指今秦岭以北平原地带。
按此诗中意思指长安一带。
炯:遥远。
远近山河净,逶迤城阙重。
天气晴朗,远处的山水明洁清净,可清清楚楚地看见;
长安城蜿蜒曲折,重重叠叠宏伟壮丽。
净:明洁。
重:重叠。
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
秋风吹起,家家户户的竹林飒飒作响,五陵一带的松林蒙上一层寒冷的色彩。
五陵:长安城外汉代的五个皇帝的陵墓。
客有归欤叹,凄其霜露浓。
我有归去的感叹,这里霜寒露冷,还是回去吧。
归欤:归去。
凄其:寒冷的样子。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