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 / 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 文翻注译赏
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
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
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
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径。
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
夕阳越过了西边的山岭,千山万壑忽然昏暗静寂。
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
月照松林更觉夜晚清凉,风声泉声共鸣分外清晰。
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
山中砍柴人差不多走尽,烟霭中鸟儿刚归巢安息。
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径。
丁大约定今晚来寺住宿,独自抚琴站在山路等你。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夕阳度西岭,群壑(hè)倏(shū)已暝(míng)。
度:过、落。
壑:山谷。
倏:一下子。
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
满清听:满耳都是清脆的响声。
樵(qiáo)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
樵人:砍柴的人。
烟:炊烟和雾霭。
一作“磴”。
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径(jìng)。
之:此。
子: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宿来:一作“未来”。
孤琴:一作“孤宿”,或作“携琴”。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夕阳度西岭,群壑(hè)倏(shū)已暝(míng)。
夕阳越过了西边的山岭,千山万壑忽然昏暗静寂。
度:过、落。
壑:山谷。
倏:一下子。
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
月照松林更觉夜晚清凉,风声泉声共鸣分外清晰。
满清听:满耳都是清脆的响声。
樵(qiáo)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
山中砍柴人差不多走尽,烟霭中鸟儿刚归巢安息。
樵人:砍柴的人。
烟:炊烟和雾霭。
一作“磴”。
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径(jìng)。
丁大约定今晚来寺住宿,独自抚琴站在山路等你。
之:此。
子: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宿来:一作“未来”。
孤琴:一作“孤宿”,或作“携琴”。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
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
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
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径。
此诗写诗人在山中等候友人到来而友人仍不至时的情景。
前六句展示了山寺一带黄昏时美丽的自然景色。
诗人先后描绘夕阳西下、群壑昏暝、松际月出、风吹清泉、樵人归尽、烟鸟栖定等生动的意象,渲染环境气氛。
随着景致的流动,时间在暗中转换,环境越来越清幽。
孟浩然在山水诗中,很善于表现自然景物在时间中的运动变化。
山区寻常的景物,一经作者妙笔点染,便构成一幅清丽幽美的图画。
这首诗所描绘的自然景物形象,不仅仅准确地表现出山中从薄暮到深夜的时态特征,而且融统着诗人期盼知音的心情。
特别是“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两句,写诗人见松月而觉夜凉,听见泉而感山幽,细致入微地传达出日暮山间听泉时的全部感受,很有韵味。
全篇前六句都是融情入景,到了第七句,才点出“之子期宿来”,然后在第八字再点出一个“候”字。
“孤琴候萝径”,以“孤”修饰琴,更添了孤清之感。
孤琴的形象,兼有期待知音之意。
而用“萝”字修饰“径”,也似有意似无意地反衬诗人的孤独。
因为藤萝总是互相攀援、枝蔓交错地群生的。
这一句诗,在整幅山居秋夜幽寂清冷的景物背景上,生动地勾勒出了诗人的自我形象,使人如见这位风神散朗的诗人,抱着琴,孤零零地伫立在洒满月色的萝径上,望眼欲穿地期盼友人的到来。
诗的收尾非常精彩,使诗人深情期待知音的形象如在读者眼前。
扎看起来,前六句是写景,只有结尾两句写候友。
其实不然,诗从一开始就在写候友,不过诗人暗藏在景物中,没有露面罢了。
前六句看起来是无人之境,实际上是有人之境。
“群壑倏已暝”是诗人看到的,“松月生夜凉”是诗人感到的,“风泉满清听”是诗人的感觉,“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也是诗人看到的。
透过这些诗句,可想而知诗人候友已经有一段时间了。
待读到“孤琴候萝径”,暗藏在景物中的人,与抚琴候友的人迭在一起,形象蓦地活起来,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全诗色彩不断变幻,景物描写十分清幽,语言含蓄委婉却不失韵味。
“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两句是此诗名句。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岁暮归南山 / 归故园作 / 归终南山 文翻注译赏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不要再给北面朝廷上书,让我回到南山破旧茅屋。
我本无才难怪明主见弃,年迈多病朋友也都生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白发频生催人日渐衰老,阳春来到逼得旧岁逝去。
满怀忧愁辗转难以入睡,月照松林窗外一片空虚。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北阙(què)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北阙:皇宫北面的门楼,汉代尚书奏事和群臣谒见都在北阙,后因用作朝廷的别称。
《汉书·高帝纪》注:“尚书奏事,渴见之徒,皆诣北阙。
”休上书:停止进奏章。
敝庐:称自己破落的家园。
不才:不成材,没有才能,作者自谦之词。
明主:圣明的国君。
多病:一作“卧病”。
故人:老朋友。
疏:疏远。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mèi),松月夜窗虚。
老:一作“去”。
青阳:指春天。
逼:催迫。
岁除:年终。
永怀:悠悠的思怀。
愁不寐:因忧愁而睡不着觉。
寐:一作“寝”。
虚:空寂。
一作“堂”。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北阙(què)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不要再给北面朝廷上书,让我回到南山破旧茅屋。
我本无才难怪明主见弃,年迈多病朋友也都生疏。
北阙:皇宫北面的门楼,汉代尚书奏事和群臣谒见都在北阙,后因用作朝廷的别称。
《汉书·高帝纪》注:“尚书奏事,渴见之徒,皆诣北阙。
”休上书:停止进奏章。
敝庐:称自己破落的家园。
不才:不成材,没有才能,作者自谦之词。
明主:圣明的国君。
多病:一作“卧病”。
故人:老朋友。
疏:疏远。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mèi),松月夜窗虚。
白发频生催人日渐衰老,阳春来到逼得旧岁逝去。
满怀忧愁辗转难以入睡,月照松林窗外一片空虚。
老:一作“去”。
青阳:指春天。
逼:催迫。
岁除:年终。
永怀:悠悠的思怀。
愁不寐:因忧愁而睡不着觉。
寐:一作“寝”。
虚:空寂。
一作“堂”。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落第后的孟浩然有一肚子的牢骚而又不好发作,因而以自怨自艾的形式抒发仕途失意的幽思。
这首诗表面上是一连串的自责自怪,骨子里却是层出不尽的怨天尤人;
说的是自己一无可取之言,怨的是才不为世用之情。
字面上说“北阙休上书”,实际上表达的正是“魏阙心常在,金门诏不忘”的情意。
只不过这时他才发觉以前的想法太天真了;
原以为有了马周“直犯龙颜请恩泽”的先例,唐天子便会代代如此;
现在才发现:现实是这样令人失望。
因而一腔幽愤,从这“北阙休上书”的自艾之言中倾出。
明乎此,“南山归敝庐”本非所愿,不得已也。
诸般矛盾心绪,一语道出,令人读来自有余味。
三四句具体回述失意的缘由。
“不才明主弃”,感情十分复杂,有反语的性质而又不尽是反语。
诗人自幼抱负非凡,“执鞭慕夫子,捧檄怀毛公,感激遂弹冠,安能守固穷!
”他也自赞“词赋亦颇工”。
其志如此,其才如此,不谓“不才”。
因此,说“不才”既是谦词,又兼含了有才不被人识、良骥未遇伯乐的感慨。
而这个不识“才”的不是别人,正是“明主”。
可见,“明”也是“不明”的微词,带有埋怨意味的。
此外,“明主”这一谀词,也确实含有谀美的用意,反映他求仕之心尚未灭绝,还希望皇上见用。
这一句,写得有怨悱,有自怜,有哀伤,也有恳请,感情相当复杂。
而“多病故人疏”比上句更为委婉深致,一波三折;
本是怨“故人”不予引荐或引荐不力,而诗人却说是因为自己“多病”而疏远了故人,这是一层;
古代,“穷”、“病”相通,借“多病”说“途穷”,自见对世态炎凉之怨,这又是一层;
说因“故人疏”而不能使明主明察自己,这又是一层。
这三层含义,最后一层才是主旨。
求仕情切,宦途渺茫,鬓发已白,功名未就,诗人不可能不忧虑焦急。
五六句就是这种心境的写照。
白发、青阳(春日),本是无情物,缀以“催”“逼”二字,恰切地表现诗人不愿以白衣终老此生而又无可奈何的复杂感情。
也正是由于诗人陷入了不可排解的苦闷之中,才使他“永怀愁不寐”,写出了思绪萦绕,焦虑难堪之情态。
“松月夜窗虚”,更是匠心独运,它把前面的意思放开,却正衬出了怨愤的难解。
看似写景,实是抒情:一则补充了上句中的“不寐”,再则情景浑一,余味无穷,那迷蒙空寂的夜景,与内心落寞惆怅的心绪是十分相似的。
“虚”字更是语涉双关,把院落的空虚,静夜的空虚,仕途的空虚,心绪的空虚,包容无余。
这首诗看似语言显豁,实则含蕴丰富。
层层辗转表达,句句语涉数意,构成悠远深厚的艺术风格。
相传,孟浩然曾被王维邀至内署,恰遇玄宗到来,玄宗索诗,孟浩然就读了这首《岁暮归南山》,玄宗听后生气地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弃卿,奈何诬我?
”(《唐摭言》卷十一)可见此诗尽管写得含蕴婉曲,玄宗还是听出了弦外之音,结果,孟浩然被放还了。
封建社会抑制人才的现象,于此可见一斑。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南归阻雪 文
清明日宴梅道士房 文翻注译赏
林卧愁春尽,开轩览物华。
忽逢青鸟使,邀入赤松家。
金灶初开火,仙桃正发花。
童颜若可驻,何惜醉流霞。
林卧愁春尽,开轩览物华。
我高卧在山林,揭开帐子欣赏山中的自然美景。
忽逢青鸟使,邀入赤松家。
忽然梅道士派人送来书信,邀我去他那里赴宴。
金灶开火,仙桃正发花。
房里炼丹炉刚刚点起火,屋外桃花正灼灼盛开。
童颜若可驻,何惜醉流霞。
如果说饮此酒能永葆青春,那我一定一醉方休。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48 2、 邓安生 孙佩君.孟浩然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187-188
林卧愁春尽,开轩览物华。
梅道士:生平不详。
孟浩然有《寻梅道士》《梅道士水亭》等诗,可见梅道士当是隐居近邻。
林卧:林下高卧,指隐居。
开轩:一作“搴帷”。
物华:自然风光。
忽逢青鸟使,邀(yāo)入赤松家。
青鸟:据《汉武故事》载,西王母欲见汉武帝,先有青鸟飞来,后以青鸟比喻使者。
《山海经·西山经》:“又西二百二十里,曰三危之山 ,三青鸟居之。
”郭璞注:“三青鸟主为西王母取食者,别自栖息于此山也。
”这里指梅道士派人来请诗人赴宴。
赤松:赤松子,传说中的仙人名。
《列仙传》谓:“赤松子者,神农时雨师也,服水玉以教神农,能入火自烧。
往往至昆仑山上,常止西王母石室中,随风雨上下。
炎帝少女追之,亦得仙俱去。
至高辛时复为雨师,今之雨师本是焉。
”《汉书·张良传》:“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游耳。
”这里指梅道士。
金灶(zào)开火,仙桃正发花。
金灶:指道家炼丹的丹炉。
王勃《秋日仙游观赠道士》:“雾浓金灶静,云暗玉坛空。
”仙桃:《汉武帝内传》称西王母曾以玉盘承仙桃送汉武帝:“又命侍女更索桃果。
须臾,以玉盘盛仙桃七颗,大如鸭卵,形圆青色,以呈王母。
母以四颗与帝,三颗自食。
桃味甘美,口有盈味。
”这里借指梅道士家的桃树。
童颜若可驻,何惜醉流霞。
童颜:像儿童一样的容颜。
驻:保持.流霞:仙酒名。
王充《论衡》:河东项曼斯好道,去乡三年而反,曰:“去时,有数仙人将上天,离月数里而止,月之旁甚寒凄怆。
饥欲食,辄饮我流霞一杯,每饮辄数月不饥。
”这里借指梅道士宴上的酒。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48 2、 邓安生 孙佩君.孟浩然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187-188
林卧愁春尽,开轩览物华。
我高卧在山林,揭开帐子欣赏山中的自然美景。
梅道士:生平不详。
孟浩然有《寻梅道士》《梅道士水亭》等诗,可见梅道士当是隐居近邻。
林卧:林下高卧,指隐居。
开轩:一作“搴帷”。
物华:自然风光。
忽逢青鸟使,邀(yāo)入赤松家。
忽然梅道士派人送来书信,邀我去他那里赴宴。
青鸟:据《汉武故事》载,西王母欲见汉武帝,先有青鸟飞来,后以青鸟比喻使者。
《山海经·西山经》:“又西二百二十里,曰三危之山 ,三青鸟居之。
”郭璞注:“三青鸟主为西王母取食者,别自栖息于此山也。
”这里指梅道士派人来请诗人赴宴。
赤松:赤松子,传说中的仙人名。
《列仙传》谓:“赤松子者,神农时雨师也,服水玉以教神农,能入火自烧。
往往至昆仑山上,常止西王母石室中,随风雨上下。
炎帝少女追之,亦得仙俱去。
至高辛时复为雨师,今之雨师本是焉。
”《汉书·张良传》:“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游耳。
”这里指梅道士。
金灶(zào)开火,仙桃正发花。
房里炼丹炉刚刚点起火,屋外桃花正灼灼盛开。
金灶:指道家炼丹的丹炉。
王勃《秋日仙游观赠道士》:“雾浓金灶静,云暗玉坛空。
”仙桃:《汉武帝内传》称西王母曾以玉盘承仙桃送汉武帝:“又命侍女更索桃果。
须臾,以玉盘盛仙桃七颗,大如鸭卵,形圆青色,以呈王母。
母以四颗与帝,三颗自食。
桃味甘美,口有盈味。
”这里借指梅道士家的桃树。
童颜若可驻,何惜醉流霞。
如果说饮此酒能永葆青春,那我一定一醉方休。
童颜:像儿童一样的容颜。
驻:保持.流霞:仙酒名。
王充《论衡》:河东项曼斯好道,去乡三年而反,曰:“去时,有数仙人将上天,离月数里而止,月之旁甚寒凄怆。
饥欲食,辄饮我流霞一杯,每饮辄数月不饥。
”这里借指梅道士宴上的酒。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48 2、 邓安生 孙佩君.孟浩然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187-188
林卧愁春尽,开轩览物华。
忽逢青鸟使,邀入赤松家。
金灶初开火,仙桃正发花。
童颜若可驻,何惜醉流霞。
诗写梅道士邀饮过程,抒发隐逸情趣。
诗人以隐士身份而宴于梅道士山房,因而借用了“金灶”、“仙桃”、“驻颜”、“流霞”等仙道术语和运用“青鸟”、“赤松子”等典故,描述了道士山房的景物,赋予游仙韵味,流露了向道之意。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秦中感秋寄远上人 / 秦中寄远上人 文翻注赏
一丘常欲卧,三径苦无资。
北土非吾愿,东林怀我师。
黄金燃桂尽,壮志逐年衰。
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
一丘常欲卧,三径苦无资。
本想长久地归隐山林,又苦于无钱举步维艰。
北土非吾愿,东林怀我师。
滞留长安不是我心愿,心向东林把我师怀念。
黄金燃桂尽,壮志逐年衰。
黄金像烧柴一般耗尽,壮志随岁月逐日衰减。
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
黄昏里吹来萧瑟凉风,听晚蝉声声愁绪更添。
参考资料: 1、 邓安生 孙佩君 .孟浩然诗选译 .成都 :巴蜀书社 ,1990 :137-138 . 2、 蘅塘退士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 :121 .
一丘常欲卧,三径苦无资。
一丘:即一丘一壑,意指隐居山林。
语出《晋书·谢鲲传》。
三径:《三辅决录》卷一谓“蒋翊归乡里,荆棘塞门,舍中有三径,不出,唯求仲、羊仲从之游”。
后便指归隐后所住的田园。
北土非吾愿,东林怀我师。
东林:指庐山东林寺,这里借指远上人所在的寺院。
黄金燃桂尽,壮志逐年衰。
黄金燃桂尽:《战国策·楚策三》谓“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于桂”。
这里喻处境窘困。
燃桂:烧贵如桂枝的柴。
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
闻蝉:听蝉鸣能引起人悲秋之感。
卢思道《听鸣蝉篇》有“听鸣蝉,此听悲无极”。
参考资料: 1、 邓安生 孙佩君 .孟浩然诗选译 .成都 :巴蜀书社 ,1990 :137-138 . 2、 蘅塘退士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 :121 .
一丘常欲卧,三径苦无资。
北土非吾愿,东林怀我师。
黄金燃桂尽,壮志逐年衰。
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
从这首诗的内容看,当为孟浩然在长安落第之后的作品。
诗中充满了失意、悲哀与追求归隐的情绪,是一首坦率的抒情诗。
第一联从正面写“所欲”。
作者的所欲,原本为隐逸;
但诗中不用隐逸而用“一丘”、“三径”的典故。
“一丘”颇具山野形象,“三径”自有园林风光。
用形象以表明隐逸思想,是颇为自然的。
然而“苦无资”三字却又和作者所欲发生了矛盾,透露出他穷困潦倒的景况。
“北土非吾愿”,是从反面写“不欲”。
“北土”指“秦中”,亦即京城长安,是士子追求功名之地,这里用以代替做官,此句表明了不愿做官的思想。
因而,诗人身在长安,不由怀念起庐山东林寺的高僧来了。
“东林怀我师”是虚写,一个“怀”字,表明了对“我师”的尊敬与爱戴,暗示追求隐逸的思想,并紧扣诗题中的“寄远上人”。
这二句,用“北士”以对“东林”,用“非吾愿”以对“怀我师”,对偶相当工稳。
同时正反相对,相得益彰,更能突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诗人进而抒写自己滞留帝京的景况和遭遇。
“黄金燃桂尽”,表现了旅况的穷困;
“壮志逐年衰”,表现了心意的灰懒。
对偶不求工稳,流畅自然,意似顺流而下,这正是所谓“上下相须,自然成对”(《文心雕龙·丽辞》)。
七句写“凉风”,八句写“蝉鸣”。
这些景物,表现出秋天的景象。
凉风瑟瑟,蝉鸣嘶嘶,很容易使人产生哀伤的情绪。
再加以作者身居北土,旅况艰难,官场失意,呼吁无门,所以会感到“益悲”。
这首诗最显著的特点,在于直抒胸臆。
感情的难以抒发,在于抽象。
诗人常借用具体事物的形象描写以抒发感情;
表达感情的词语,往往一字不用。
而此诗却一反这种通常的写法。
对“一丘”称“欲”,对“无资”称“苦”;
对“北土”则表示“非吾愿”,思“东林”于是“怀我师”;
求仕进而不能,这使得作者的壮志衰颓;
流落秦中,穷愁潦倒;
感受到凉风、听到蝉声而“益悲”。
这种写法,有如画中白描,不加润色,直写心中的哀愁苦闷。
而读者读来并不感到抽象,反而显得诗人的率真和诗风的明朗。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82-83 .
早梅 文
他乡七夕 文翻
他乡逢七夕,旅馆益羁愁。
不见穿针妇,空怀故国楼。
绪风初减热,新月始临秋。
谁忍窥河汉,迢迢问斗牛。
他乡逢七夕,旅馆益羁愁。
身在他乡恰逢乞巧,看着所住途中旅店心中羁旅愁绪更甚。
不见穿针妇,空怀故国楼。
远离故土,不见妻子月下穿针,心中空空只余孤寂,怀念家乡。
绪风初减热,新月始临秋。
微风拂过带走盛夏的炎热,新月当空,初秋已快来临。
谁忍窥河汉,迢迢问斗牛。
是谁在忍着心中愁痛偷偷的看着银河?
就是那遥远天际的牵牛星。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白马非马译注,作者邮箱:930331075@qq.com
送陈七赴西军 文翻译赏
吾观非常者,碌碌在目前。
君负鸿鹄志,蹉跎书剑年。
一闻边烽动,万里忽争先。
余亦赴京国,何当献凯还。
吾观非常者,碌碌在目前。
我看一些非凡之人,被眼前的小事纠缠。
君负鸿鹄志,蹉跎书剑年。
你颇具有远大志向,文武才华耽误多年。
一闻边烽动,万里忽争先。
听说边境有敌入侵,立即赴军万里争先。
余亦赴京国,何当献凯还。
我将进京谋求功名,何时你才胜利归来?
参考资料: 1、 张学文.唐代送别诗名篇译赏:重庆出版社,1988年11月第1版:36-38
吾观非常者,碌碌在目前。
我看一些非凡之人,被眼前的小事纠缠。
非常者:非凡的人。
碌(lù)碌:平庸,一般。
君负鸿鹄志,蹉跎书剑年。
你颇具有远大志向,文武才华耽误多年。
鸿(hóng)鹄(hú)志:《史记·陈涉世家》:“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勿相忘!
’庸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此以有远大志向的鸿鹄(天鹅)比陈七。
鸿鹄:鸟名,飞得高远。
蹉(cuō)跎(tuó):耽误失时。
比喻失意,时间白白过去,光阴虚度。
书剑年:指读书做官、仗剑从军的年月。
书剑,指文武之事。
书剑:指文才武略。
一闻边烽动,万里忽争先。
听说边境有敌入侵,立即赴军万里争先。
边烽动:边塞上的军事行动。
烽:烽火。
古时边境有敌入侵。
在高台上烧柴或狼粪以报警。
余亦赴京国,何当献凯还。
我将进京谋求功名,何时你才胜利归来?
京国:京城。
何当:何时可以。
献:献功。
凯(kǎi)还:胜利归来。
参考资料: 1、 张学文.唐代送别诗名篇译赏:重庆出版社,1988年11月第1版:36-38
吾观非常者,碌碌在目前。
君负鸿鹄志,蹉跎书剑年。
一闻边烽动,万里忽争先。
余亦赴京国,何当献凯还。
首联,诗人从生活经验上远远起笔,说非凡之人往往在眼前干些小事,无所作为,以消除友人对仕途失意的愧恨,为后文的称颂勉励作好铺垫。
首句的“吾观”二字,把这一生活经验,说成亲眼所见,表达得斩钉截铁,使人不得不信。
第二联由普遍转到个别,具体写友人的抱负和遭遇。
前后两联意脉贯通,应接严谨。
“鸿鹄志”三字是对友人的称赞,也是诗人“冲天羡鸿鹄”的勃勃雄心的表露。
“蹉跎”一句,为友人申述了怀才不遇的悲愤,也表现了诗人宏图难展,碌碌无为的苦闷。
第三联由感伤转入豪放,用数字对举法构成顿挫。
“一闻”对“万里”,再着一个“忽”字,把友人不计得失,急于国难,努力争先的精神和形象,表达得很是鲜明。
最后以反诘句终篇,扣住题意,表明自己也将进京寻找前程,并预祝友人旗开得胜,早日献功阙下。
全诗浑健壮逸,当为孟诗别调。
此诗的情绪比较复杂,它一方面赞扬了陈七素有大志,一闻边关有敌入侵,便立即争先从军,万里赴敌,以身许国的精神,表现了诗人关心国事,预祝友人早日凯旋的感情;
另一方面又抒发了对明主弃才,友人失意的愤慨。
全诗既有称颂又有勉励,既饱含怨恨又无迹可寻。
参考资料: 1、 张学文.唐代送别诗名篇译赏:重庆出版社,1988年11月第1版:36-38
渡浙江问舟中人 文翻译赏
潮落江平未有风,扁舟共济与君同。
时时引领望天末,何处青山是越中。
潮落江平未有风,扁舟共济与君同。
潮落后江面平静还没有起风,乘一只小船渡江与您相从。
时时引领望天末,何处青山是越中。
不时探头向天边眺望,您可知哪座青山是我要去的越中?
参考资料: 1、 邓安生 孙佩君.孟浩然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212-213 2、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380
潮落江平未有风,扁舟共济与君同。
潮落后江面平静还没有起风,乘一只小船渡江与您相从。
江:指钱塘江。
未有:没有。
扁舟:小船。
《史记·货殖列传》:“范蠡既雪会稽之耻,乃喟然而叹曰:‘计然之策七,越用其五而得意。
既已施于国,吾欲用之家。
’乃乘扁舟浮于江湖。
”舟:一作“舠(dāo)”。
济:渡。
时时引领望天末,何处青山是越中。
不时探头向天边眺望,您可知哪座青山是我要去的越中?
引领:伸长脖子远望。
多以形容期望殷切。
《左传·成公十三年》:“及君之嗣也,我君景公引领西望曰:‘庶抚我乎!
’”天末:天的尽头。
指极远的地方。
汉张衡《东京赋》:“眇天末以远期,规万世而大摹。
”越中:即今浙江绍兴。
参考资料: 1、 邓安生 孙佩君.孟浩然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212-213 2、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380
潮落江平未有风,扁舟共济与君同。
时时引领望天末,何处青山是越中。
孟浩然主要擅长写五言诗,风格浑融冲淡。
诗人将自己特有的冲淡风格用于七绝,往往“造境飘逸,初似常语”而“其神甚远”(陈延杰《论唐人七绝》)。
此诗就是这样的高作。
在杭州时,诗人有句道“今日观溟涨”,可见渡浙江(钱塘江)前曾遇潮涨。
一旦潮退,舟路已通,诗人便迫不及待登舟续行。
首句就直陈其事,它由三个片语组成:“潮落”、“江平”、“未有风”,初似平平淡淡的常语。
然而细味,这样三顿形成短促的节奏,正成功地写出为潮信阻留之后重登旅途者惬意的心情。
可见有时语调也有助于表现诗意。
钱塘江江面宽阔,而渡船不大。
一叶“扁舟”,是坐不了许多人的。
“舟中人”是来自四方的陌生人。
“扁舟共济与君同”,颇似他们见面的寒暄。
这话淡得有味,意思是:虽说彼此素昧平生,却在今天走到同条船上来了。
“同船过渡三分缘”,一种亲睦之感在陌生乘客中油然而生。
尤其因舟小客少,更见有同舟共济的亲切感。
所以问姓初见,就倾盖如故地以“君”相呼。
这样淡朴的家常话,将当时那种淳厚的世风与人情味惟妙惟肖地传达了出来,并不是一味地冲淡。
当彼岸已隐隐约约看得见一带青山,更激起诗人的好奇与猜测。
越中山川多名胜,是前代诗人谢灵运遨游歌咏过的地方,于是,他不禁时时引领翘望天边:那儿应该是越中——他向往已久的地方。
他大约猜不出,只是神往心醉。
这里并没有穷形极象的景物描写,唯略点“青山”字样,而越中山水之美尽从“时时引领望天末”的游子的神情中绝妙传出。
诗句外淡内丰,似枯实腴。
“引领望天末”,原本是陆机《拟兰若生朝阳》成句。
诗人信手拈来,加“时时”二字,口语味浓,如同己出,描状生动。
注意吸取前人有口语特点、富于生命力的语汇,加以化用,是孟浩然特别擅长的本领。
“何处青山是越中?
”是“问舟中人”,也是诗的结句。
使用问句作结,语意亲切,最易打通诗与读者的间隔,一问便结,令读者心荡神驰,使意境顿形高远。
全诗运用口语,叙事、写景、抒情全是朴素的叙写笔调,而意境浑融、高远、丰腴、完满。
“寄至味于淡泊”(《古今诗话》引苏轼语,见《宋诗话辑佚》),对此诗也是很好的评价。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01-102
听郑五愔弹琴 文翻
阮籍推名饮,清风坐竹林。
半酣下衫袖,拂拭龙唇琴。
一杯弹一曲,不觉夕阳沉。
余意在山水,闻之谐夙心。
阮籍推名饮,清风坐竹林。
郑愔像三国时的阮籍以善饮酒知名,畅饮在清风吹拂的竹林。
半酣下衫袖,拂拭龙唇琴。
酒喝得半醉甩一下衣袖,拂拭干净龙唇琴上的灰尘准备弹琴。
一杯弹一曲,不觉夕阳沉。
饮下一杯美酒弹奏一支曲子,不知不觉间已经到了夕阳西沉。
余意在山水,闻之谐夙心。
我的志趣本来在寄情山水,听这高山流水之音恰合我的本心。
参考资料: 1、 邓安生 孙佩君.孟浩然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