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 / 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

作者: 孟浩然 朝代: 唐代

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

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

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

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径。

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

夕阳越过了西边的山岭,千山万壑忽然昏暗静寂。

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

月照松林更觉夜晚清凉,风声泉声共鸣分外清晰。

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

山中砍柴人差不多走尽,烟霭中鸟儿刚归巢安息。

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径。

丁大约定今晚来寺住宿,独自抚琴站在山路等你。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夕阳度西岭,群壑(hè)倏(shū)已暝(míng)。

度:过、落。

壑:山谷。

倏:一下子。

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

满清听:满耳都是清脆的响声。

樵(qiáo)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

樵人:砍柴的人。

烟:炊烟和雾霭。

一作“磴”。

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径(jìng)。

之:此。

子: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宿来:一作“未来”。

孤琴:一作“孤宿”,或作“携琴”。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夕阳度西岭,群壑(hè)倏(shū)已暝(míng)。

夕阳越过了西边的山岭,千山万壑忽然昏暗静寂。

度:过、落。

壑:山谷。

倏:一下子。

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

月照松林更觉夜晚清凉,风声泉声共鸣分外清晰。

满清听:满耳都是清脆的响声。

樵(qiáo)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

山中砍柴人差不多走尽,烟霭中鸟儿刚归巢安息。

樵人:砍柴的人。

烟:炊烟和雾霭。

一作“磴”。

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径(jìng)。

丁大约定今晚来寺住宿,独自抚琴站在山路等你。

之:此。

子: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宿来:一作“未来”。

孤琴:一作“孤宿”,或作“携琴”。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

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

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

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径。

  此诗写诗人在山中等候友人到来而友人仍不至时的情景。

前六句展示了山寺一带黄昏时美丽的自然景色。

诗人先后描绘夕阳西下、群壑昏暝、松际月出、风吹清泉、樵人归尽、烟鸟栖定等生动的意象,渲染环境气氛。

随着景致的流动,时间在暗中转换,环境越来越清幽。

孟浩然在山水诗中,很善于表现自然景物在时间中的运动变化。

山区寻常的景物,一经作者妙笔点染,便构成一幅清丽幽美的图画。

  这首诗所描绘的自然景物形象,不仅仅准确地表现出山中从薄暮到深夜的时态特征,而且融统着诗人期盼知音的心情。

特别是“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两句,写诗人见松月而觉夜凉,听见泉而感山幽,细致入微地传达出日暮山间听泉时的全部感受,很有韵味。

全篇前六句都是融情入景,到了第七句,才点出“之子期宿来”,然后在第八字再点出一个“候”字。

“孤琴候萝径”,以“孤”修饰琴,更添了孤清之感。

  孤琴的形象,兼有期待知音之意。

而用“萝”字修饰“径”,也似有意似无意地反衬诗人的孤独。

因为藤萝总是互相攀援、枝蔓交错地群生的。

这一句诗,在整幅山居秋夜幽寂清冷的景物背景上,生动地勾勒出了诗人的自我形象,使人如见这位风神散朗的诗人,抱着琴,孤零零地伫立在洒满月色的萝径上,望眼欲穿地期盼友人的到来。

诗的收尾非常精彩,使诗人深情期待知音的形象如在读者眼前。

  扎看起来,前六句是写景,只有结尾两句写候友。

其实不然,诗从一开始就在写候友,不过诗人暗藏在景物中,没有露面罢了。

前六句看起来是无人之境,实际上是有人之境。

“群壑倏已暝”是诗人看到的,“松月生夜凉”是诗人感到的,“风泉满清听”是诗人的感觉,“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也是诗人看到的。

透过这些诗句,可想而知诗人候友已经有一段时间了。

待读到“孤琴候萝径”,暗藏在景物中的人,与抚琴候友的人迭在一起,形象蓦地活起来,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全诗色彩不断变幻,景物描写十分清幽,语言含蓄委婉却不失韵味。

“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两句是此诗名句。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岁暮归南山 / 归故园作 / 归终南山

作者: 孟浩然 朝代: 唐代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不要再给北面朝廷上书,让我回到南山破旧茅屋。

我本无才难怪明主见弃,年迈多病朋友也都生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白发频生催人日渐衰老,阳春来到逼得旧岁逝去。

满怀忧愁辗转难以入睡,月照松林窗外一片空虚。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北阙(què)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北阙:皇宫北面的门楼,汉代尚书奏事和群臣谒见都在北阙,后因用作朝廷的别称。

《汉书·高帝纪》注:“尚书奏事,渴见之徒,皆诣北阙。

”休上书:停止进奏章。

敝庐:称自己破落的家园。

不才:不成材,没有才能,作者自谦之词。

明主:圣明的国君。

多病:一作“卧病”。

故人:老朋友。

疏:疏远。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mèi),松月夜窗虚。

老:一作“去”。

青阳:指春天。

逼:催迫。

岁除:年终。

永怀:悠悠的思怀。

愁不寐:因忧愁而睡不着觉。

寐:一作“寝”。

虚:空寂。

一作“堂”。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北阙(què)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不要再给北面朝廷上书,让我回到南山破旧茅屋。

我本无才难怪明主见弃,年迈多病朋友也都生疏。

北阙:皇宫北面的门楼,汉代尚书奏事和群臣谒见都在北阙,后因用作朝廷的别称。

《汉书·高帝纪》注:“尚书奏事,渴见之徒,皆诣北阙。

”休上书:停止进奏章。

敝庐:称自己破落的家园。

不才:不成材,没有才能,作者自谦之词。

明主:圣明的国君。

多病:一作“卧病”。

故人:老朋友。

疏:疏远。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mèi),松月夜窗虚。

白发频生催人日渐衰老,阳春来到逼得旧岁逝去。

满怀忧愁辗转难以入睡,月照松林窗外一片空虚。

老:一作“去”。

青阳:指春天。

逼:催迫。

岁除:年终。

永怀:悠悠的思怀。

愁不寐:因忧愁而睡不着觉。

寐:一作“寝”。

虚:空寂。

一作“堂”。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落第后的孟浩然有一肚子的牢骚而又不好发作,因而以自怨自艾的形式抒发仕途失意的幽思。

这首诗表面上是一连串的自责自怪,骨子里却是层出不尽的怨天尤人;

说的是自己一无可取之言,怨的是才不为世用之情。

  字面上说“北阙休上书”,实际上表达的正是“魏阙心常在,金门诏不忘”的情意。

只不过这时他才发觉以前的想法太天真了;

原以为有了马周“直犯龙颜请恩泽”的先例,唐天子便会代代如此;

现在才发现:现实是这样令人失望。

因而一腔幽愤,从这“北阙休上书”的自艾之言中倾出。

明乎此,“南山归敝庐”本非所愿,不得已也。

诸般矛盾心绪,一语道出,令人读来自有余味。

  三四句具体回述失意的缘由。

“不才明主弃”,感情十分复杂,有反语的性质而又不尽是反语。

诗人自幼抱负非凡,“执鞭慕夫子,捧檄怀毛公,感激遂弹冠,安能守固穷!

”他也自赞“词赋亦颇工”。

其志如此,其才如此,不谓“不才”。

因此,说“不才”既是谦词,又兼含了有才不被人识、良骥未遇伯乐的感慨。

而这个不识“才”的不是别人,正是“明主”。

可见,“明”也是“不明”的微词,带有埋怨意味的。

此外,“明主”这一谀词,也确实含有谀美的用意,反映他求仕之心尚未灭绝,还希望皇上见用。

这一句,写得有怨悱,有自怜,有哀伤,也有恳请,感情相当复杂。

而“多病故人疏”比上句更为委婉深致,一波三折;

本是怨“故人”不予引荐或引荐不力,而诗人却说是因为自己“多病”而疏远了故人,这是一层;

古代,“穷”、“病”相通,借“多病”说“途穷”,自见对世态炎凉之怨,这又是一层;

说因“故人疏”而不能使明主明察自己,这又是一层。

这三层含义,最后一层才是主旨。

  求仕情切,宦途渺茫,鬓发已白,功名未就,诗人不可能不忧虑焦急。

五六句就是这种心境的写照。

白发、青阳(春日),本是无情物,缀以“催”“逼”二字,恰切地表现诗人不愿以白衣终老此生而又无可奈何的复杂感情。

  也正是由于诗人陷入了不可排解的苦闷之中,才使他“永怀愁不寐”,写出了思绪萦绕,焦虑难堪之情态。

“松月夜窗虚”,更是匠心独运,它把前面的意思放开,却正衬出了怨愤的难解。

看似写景,实是抒情:一则补充了上句中的“不寐”,再则情景浑一,余味无穷,那迷蒙空寂的夜景,与内心落寞惆怅的心绪是十分相似的。

“虚”字更是语涉双关,把院落的空虚,静夜的空虚,仕途的空虚,心绪的空虚,包容无余。

  这首诗看似语言显豁,实则含蕴丰富。

层层辗转表达,句句语涉数意,构成悠远深厚的艺术风格。

  相传,孟浩然曾被王维邀至内署,恰遇玄宗到来,玄宗索诗,孟浩然就读了这首《岁暮归南山》,玄宗听后生气地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弃卿,奈何诬我?

”(《唐摭言》卷十一)可见此诗尽管写得含蕴婉曲,玄宗还是听出了弦外之音,结果,孟浩然被放还了。

封建社会抑制人才的现象,于此可见一斑。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南归阻雪

作者: 孟浩然 朝代: 唐代

我行滞宛许,日夕望京豫。

旷野莽茫茫,乡山在何处。

孤烟村际起,归雁天边去。

积雪覆平皋,饥鹰捉寒兔。

少年弄文墨,属意在章句。

十上耻还家,裴回守归路。

清明日宴梅道士房

作者: 孟浩然 朝代: 唐代

林卧愁春尽,开轩览物华。

忽逢青鸟使,邀入赤松家。

金灶初开火,仙桃正发花。

童颜若可驻,何惜醉流霞。

林卧愁春尽,开轩览物华。

我高卧在山林,揭开帐子欣赏山中的自然美景。

忽逢青鸟使,邀入赤松家。

忽然梅道士派人送来书信,邀我去他那里赴宴。

金灶开火,仙桃正发花。

房里炼丹炉刚刚点起火,屋外桃花正灼灼盛开。

童颜若可驻,何惜醉流霞。

如果说饮此酒能永葆青春,那我一定一醉方休。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48 2、 邓安生 孙佩君.孟浩然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187-188

林卧愁春尽,开轩览物华。

梅道士:生平不详。

孟浩然有《寻梅道士》《梅道士水亭》等诗,可见梅道士当是隐居近邻。

林卧:林下高卧,指隐居。

开轩:一作“搴帷”。

物华:自然风光。

忽逢青鸟使,邀(yāo)入赤松家。

青鸟:据《汉武故事》载,西王母欲见汉武帝,先有青鸟飞来,后以青鸟比喻使者。

《山海经·西山经》:“又西二百二十里,曰三危之山 ,三青鸟居之。

”郭璞注:“三青鸟主为西王母取食者,别自栖息于此山也。

”这里指梅道士派人来请诗人赴宴。

赤松:赤松子,传说中的仙人名。

《列仙传》谓:“赤松子者,神农时雨师也,服水玉以教神农,能入火自烧。

往往至昆仑山上,常止西王母石室中,随风雨上下。

炎帝少女追之,亦得仙俱去。

至高辛时复为雨师,今之雨师本是焉。

”《汉书·张良传》:“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游耳。

”这里指梅道士。

金灶(zào)开火,仙桃正发花。

金灶:指道家炼丹的丹炉。

王勃《秋日仙游观赠道士》:“雾浓金灶静,云暗玉坛空。

”仙桃:《汉武帝内传》称西王母曾以玉盘承仙桃送汉武帝:“又命侍女更索桃果。

须臾,以玉盘盛仙桃七颗,大如鸭卵,形圆青色,以呈王母。

母以四颗与帝,三颗自食。

桃味甘美,口有盈味。

”这里借指梅道士家的桃树。

童颜若可驻,何惜醉流霞。

童颜:像儿童一样的容颜。

驻:保持.流霞:仙酒名。

王充《论衡》:河东项曼斯好道,去乡三年而反,曰:“去时,有数仙人将上天,离月数里而止,月之旁甚寒凄怆。

饥欲食,辄饮我流霞一杯,每饮辄数月不饥。

”这里借指梅道士宴上的酒。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48 2、 邓安生 孙佩君.孟浩然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187-188

林卧愁春尽,开轩览物华。

我高卧在山林,揭开帐子欣赏山中的自然美景。

梅道士:生平不详。

孟浩然有《寻梅道士》《梅道士水亭》等诗,可见梅道士当是隐居近邻。

林卧:林下高卧,指隐居。

开轩:一作“搴帷”。

物华:自然风光。

忽逢青鸟使,邀(yāo)入赤松家。

忽然梅道士派人送来书信,邀我去他那里赴宴。

青鸟:据《汉武故事》载,西王母欲见汉武帝,先有青鸟飞来,后以青鸟比喻使者。

《山海经·西山经》:“又西二百二十里,曰三危之山 ,三青鸟居之。

”郭璞注:“三青鸟主为西王母取食者,别自栖息于此山也。

”这里指梅道士派人来请诗人赴宴。

赤松:赤松子,传说中的仙人名。

《列仙传》谓:“赤松子者,神农时雨师也,服水玉以教神农,能入火自烧。

往往至昆仑山上,常止西王母石室中,随风雨上下。

炎帝少女追之,亦得仙俱去。

至高辛时复为雨师,今之雨师本是焉。

”《汉书·张良传》:“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游耳。

”这里指梅道士。

金灶(zào)开火,仙桃正发花。

房里炼丹炉刚刚点起火,屋外桃花正灼灼盛开。

金灶:指道家炼丹的丹炉。

王勃《秋日仙游观赠道士》:“雾浓金灶静,云暗玉坛空。

”仙桃:《汉武帝内传》称西王母曾以玉盘承仙桃送汉武帝:“又命侍女更索桃果。

须臾,以玉盘盛仙桃七颗,大如鸭卵,形圆青色,以呈王母。

母以四颗与帝,三颗自食。

桃味甘美,口有盈味。

”这里借指梅道士家的桃树。

童颜若可驻,何惜醉流霞。

如果说饮此酒能永葆青春,那我一定一醉方休。

童颜:像儿童一样的容颜。

驻:保持.流霞:仙酒名。

王充《论衡》:河东项曼斯好道,去乡三年而反,曰:“去时,有数仙人将上天,离月数里而止,月之旁甚寒凄怆。

饥欲食,辄饮我流霞一杯,每饮辄数月不饥。

”这里借指梅道士宴上的酒。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48 2、 邓安生 孙佩君.孟浩然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187-188

林卧愁春尽,开轩览物华。

忽逢青鸟使,邀入赤松家。

金灶初开火,仙桃正发花。

童颜若可驻,何惜醉流霞。

  诗写梅道士邀饮过程,抒发隐逸情趣。

诗人以隐士身份而宴于梅道士山房,因而借用了“金灶”、“仙桃”、“驻颜”、“流霞”等仙道术语和运用“青鸟”、“赤松子”等典故,描述了道士山房的景物,赋予游仙韵味,流露了向道之意。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秦中感秋寄远上人 / 秦中寄远上人

作者: 孟浩然 朝代: 唐代

一丘常欲卧,三径苦无资。

北土非吾愿,东林怀我师。

黄金燃桂尽,壮志逐年衰。

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

一丘常欲卧,三径苦无资。

本想长久地归隐山林,又苦于无钱举步维艰。

北土非吾愿,东林怀我师。

滞留长安不是我心愿,心向东林把我师怀念。

黄金燃桂尽,壮志逐年衰。

黄金像烧柴一般耗尽,壮志随岁月逐日衰减。

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

黄昏里吹来萧瑟凉风,听晚蝉声声愁绪更添。

参考资料: 1、 邓安生 孙佩君 .孟浩然诗选译 .成都 :巴蜀书社 ,1990 :137-138 . 2、 蘅塘退士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 :121 .

一丘常欲卧,三径苦无资。

一丘:即一丘一壑,意指隐居山林。

语出《晋书·谢鲲传》。

三径:《三辅决录》卷一谓“蒋翊归乡里,荆棘塞门,舍中有三径,不出,唯求仲、羊仲从之游”。

后便指归隐后所住的田园。

北土非吾愿,东林怀我师。

东林:指庐山东林寺,这里借指远上人所在的寺院。

黄金燃桂尽,壮志逐年衰。

黄金燃桂尽:《战国策·楚策三》谓“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于桂”。

这里喻处境窘困。

燃桂:烧贵如桂枝的柴。

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

闻蝉:听蝉鸣能引起人悲秋之感。

卢思道《听鸣蝉篇》有“听鸣蝉,此听悲无极”。

参考资料: 1、 邓安生 孙佩君 .孟浩然诗选译 .成都 :巴蜀书社 ,1990 :137-138 . 2、 蘅塘退士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 :121 .

一丘常欲卧,三径苦无资。

北土非吾愿,东林怀我师。

黄金燃桂尽,壮志逐年衰。

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

  从这首诗的内容看,当为孟浩然在长安落第之后的作品。

诗中充满了失意、悲哀与追求归隐的情绪,是一首坦率的抒情诗。

  第一联从正面写“所欲”。

作者的所欲,原本为隐逸;

但诗中不用隐逸而用“一丘”、“三径”的典故。

“一丘”颇具山野形象,“三径”自有园林风光。

用形象以表明隐逸思想,是颇为自然的。

然而“苦无资”三字却又和作者所欲发生了矛盾,透露出他穷困潦倒的景况。

  “北土非吾愿”,是从反面写“不欲”。

“北土”指“秦中”,亦即京城长安,是士子追求功名之地,这里用以代替做官,此句表明了不愿做官的思想。

因而,诗人身在长安,不由怀念起庐山东林寺的高僧来了。

“东林怀我师”是虚写,一个“怀”字,表明了对“我师”的尊敬与爱戴,暗示追求隐逸的思想,并紧扣诗题中的“寄远上人”。

这二句,用“北士”以对“东林”,用“非吾愿”以对“怀我师”,对偶相当工稳。

同时正反相对,相得益彰,更能突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诗人进而抒写自己滞留帝京的景况和遭遇。

“黄金燃桂尽”,表现了旅况的穷困;

“壮志逐年衰”,表现了心意的灰懒。

对偶不求工稳,流畅自然,意似顺流而下,这正是所谓“上下相须,自然成对”(《文心雕龙·丽辞》)。

  七句写“凉风”,八句写“蝉鸣”。

这些景物,表现出秋天的景象。

凉风瑟瑟,蝉鸣嘶嘶,很容易使人产生哀伤的情绪。

再加以作者身居北土,旅况艰难,官场失意,呼吁无门,所以会感到“益悲”。

  这首诗最显著的特点,在于直抒胸臆。

感情的难以抒发,在于抽象。

诗人常借用具体事物的形象描写以抒发感情;

表达感情的词语,往往一字不用。

而此诗却一反这种通常的写法。

对“一丘”称“欲”,对“无资”称“苦”;

对“北土”则表示“非吾愿”,思“东林”于是“怀我师”;

求仕进而不能,这使得作者的壮志衰颓;

流落秦中,穷愁潦倒;

感受到凉风、听到蝉声而“益悲”。

这种写法,有如画中白描,不加润色,直写心中的哀愁苦闷。

而读者读来并不感到抽象,反而显得诗人的率真和诗风的明朗。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82-83 .

早梅

作者: 孟浩然 朝代: 唐代

园中有早梅,年例犯寒开。

少妇曾攀折,将归插镜台。

犹言看不足,更欲剪刀裁。

他乡七夕

作者: 孟浩然 朝代: 唐代

他乡逢七夕,旅馆益羁愁。

不见穿针妇,空怀故国楼。

绪风初减热,新月始临秋。

谁忍窥河汉,迢迢问斗牛。

他乡逢七夕,旅馆益羁愁。

身在他乡恰逢乞巧,看着所住途中旅店心中羁旅愁绪更甚。

不见穿针妇,空怀故国楼。

远离故土,不见妻子月下穿针,心中空空只余孤寂,怀念家乡。

绪风初减热,新月始临秋。

微风拂过带走盛夏的炎热,新月当空,初秋已快来临。

谁忍窥河汉,迢迢问斗牛。

是谁在忍着心中愁痛偷偷的看着银河?

就是那遥远天际的牵牛星。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白马非马译注,作者邮箱:930331075@qq.com

送陈七赴西军

作者: 孟浩然 朝代: 唐代

吾观非常者,碌碌在目前。

君负鸿鹄志,蹉跎书剑年。

一闻边烽动,万里忽争先。

余亦赴京国,何当献凯还。

吾观非常者,碌碌在目前。

我看一些非凡之人,被眼前的小事纠缠。

君负鸿鹄志,蹉跎书剑年。

你颇具有远大志向,文武才华耽误多年。

一闻边烽动,万里忽争先。

听说边境有敌入侵,立即赴军万里争先。

余亦赴京国,何当献凯还。

我将进京谋求功名,何时你才胜利归来?

参考资料: 1、 张学文.唐代送别诗名篇译赏:重庆出版社,1988年11月第1版:36-38

吾观非常者,碌碌在目前。

我看一些非凡之人,被眼前的小事纠缠。

非常者:非凡的人。

碌(lù)碌:平庸,一般。

君负鸿鹄志,蹉跎书剑年。

你颇具有远大志向,文武才华耽误多年。

鸿(hóng)鹄(hú)志:《史记·陈涉世家》:“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勿相忘!

’庸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此以有远大志向的鸿鹄(天鹅)比陈七。

鸿鹄:鸟名,飞得高远。

蹉(cuō)跎(tuó):耽误失时。

比喻失意,时间白白过去,光阴虚度。

书剑年:指读书做官、仗剑从军的年月。

书剑,指文武之事。

书剑:指文才武略。

一闻边烽动,万里忽争先。

听说边境有敌入侵,立即赴军万里争先。

边烽动:边塞上的军事行动。

烽:烽火。

古时边境有敌入侵。

在高台上烧柴或狼粪以报警。

余亦赴京国,何当献凯还。

我将进京谋求功名,何时你才胜利归来?

京国:京城。

何当:何时可以。

献:献功。

凯(kǎi)还:胜利归来。

参考资料: 1、 张学文.唐代送别诗名篇译赏:重庆出版社,1988年11月第1版:36-38

吾观非常者,碌碌在目前。

君负鸿鹄志,蹉跎书剑年。

一闻边烽动,万里忽争先。

余亦赴京国,何当献凯还。

  首联,诗人从生活经验上远远起笔,说非凡之人往往在眼前干些小事,无所作为,以消除友人对仕途失意的愧恨,为后文的称颂勉励作好铺垫。

首句的“吾观”二字,把这一生活经验,说成亲眼所见,表达得斩钉截铁,使人不得不信。

  第二联由普遍转到个别,具体写友人的抱负和遭遇。

前后两联意脉贯通,应接严谨。

“鸿鹄志”三字是对友人的称赞,也是诗人“冲天羡鸿鹄”的勃勃雄心的表露。

“蹉跎”一句,为友人申述了怀才不遇的悲愤,也表现了诗人宏图难展,碌碌无为的苦闷。

  第三联由感伤转入豪放,用数字对举法构成顿挫。

“一闻”对“万里”,再着一个“忽”字,把友人不计得失,急于国难,努力争先的精神和形象,表达得很是鲜明。

  最后以反诘句终篇,扣住题意,表明自己也将进京寻找前程,并预祝友人旗开得胜,早日献功阙下。

  全诗浑健壮逸,当为孟诗别调。

此诗的情绪比较复杂,它一方面赞扬了陈七素有大志,一闻边关有敌入侵,便立即争先从军,万里赴敌,以身许国的精神,表现了诗人关心国事,预祝友人早日凯旋的感情;

另一方面又抒发了对明主弃才,友人失意的愤慨。

全诗既有称颂又有勉励,既饱含怨恨又无迹可寻。

参考资料: 1、 张学文.唐代送别诗名篇译赏:重庆出版社,1988年11月第1版:36-38

渡浙江问舟中人

作者: 孟浩然 朝代: 唐代

潮落江平未有风,扁舟共济与君同。

时时引领望天末,何处青山是越中。

潮落江平未有风,扁舟共济与君同。

潮落后江面平静还没有起风,乘一只小船渡江与您相从。

时时引领望天末,何处青山是越中。

不时探头向天边眺望,您可知哪座青山是我要去的越中?

参考资料: 1、 邓安生 孙佩君.孟浩然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212-213 2、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380

潮落江平未有风,扁舟共济与君同。

潮落后江面平静还没有起风,乘一只小船渡江与您相从。

江:指钱塘江。

未有:没有。

扁舟:小船。

《史记·货殖列传》:“范蠡既雪会稽之耻,乃喟然而叹曰:‘计然之策七,越用其五而得意。

既已施于国,吾欲用之家。

’乃乘扁舟浮于江湖。

”舟:一作“舠(dāo)”。

济:渡。

时时引领望天末,何处青山是越中。

不时探头向天边眺望,您可知哪座青山是我要去的越中?

引领:伸长脖子远望。

多以形容期望殷切。

《左传·成公十三年》:“及君之嗣也,我君景公引领西望曰:‘庶抚我乎!

’”天末:天的尽头。

指极远的地方。

汉张衡《东京赋》:“眇天末以远期,规万世而大摹。

”越中:即今浙江绍兴。

参考资料: 1、 邓安生 孙佩君.孟浩然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212-213 2、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380

潮落江平未有风,扁舟共济与君同。

时时引领望天末,何处青山是越中。

  孟浩然主要擅长写五言诗,风格浑融冲淡。

诗人将自己特有的冲淡风格用于七绝,往往“造境飘逸,初似常语”而“其神甚远”(陈延杰《论唐人七绝》)。

此诗就是这样的高作。

  在杭州时,诗人有句道“今日观溟涨”,可见渡浙江(钱塘江)前曾遇潮涨。

一旦潮退,舟路已通,诗人便迫不及待登舟续行。

首句就直陈其事,它由三个片语组成:“潮落”、“江平”、“未有风”,初似平平淡淡的常语。

然而细味,这样三顿形成短促的节奏,正成功地写出为潮信阻留之后重登旅途者惬意的心情。

可见有时语调也有助于表现诗意。

  钱塘江江面宽阔,而渡船不大。

一叶“扁舟”,是坐不了许多人的。

“舟中人”是来自四方的陌生人。

“扁舟共济与君同”,颇似他们见面的寒暄。

这话淡得有味,意思是:虽说彼此素昧平生,却在今天走到同条船上来了。

“同船过渡三分缘”,一种亲睦之感在陌生乘客中油然而生。

尤其因舟小客少,更见有同舟共济的亲切感。

所以问姓初见,就倾盖如故地以“君”相呼。

这样淡朴的家常话,将当时那种淳厚的世风与人情味惟妙惟肖地传达了出来,并不是一味地冲淡。

  当彼岸已隐隐约约看得见一带青山,更激起诗人的好奇与猜测。

越中山川多名胜,是前代诗人谢灵运遨游歌咏过的地方,于是,他不禁时时引领翘望天边:那儿应该是越中——他向往已久的地方。

他大约猜不出,只是神往心醉。

这里并没有穷形极象的景物描写,唯略点“青山”字样,而越中山水之美尽从“时时引领望天末”的游子的神情中绝妙传出。

诗句外淡内丰,似枯实腴。

“引领望天末”,原本是陆机《拟兰若生朝阳》成句。

诗人信手拈来,加“时时”二字,口语味浓,如同己出,描状生动。

注意吸取前人有口语特点、富于生命力的语汇,加以化用,是孟浩然特别擅长的本领。

  “何处青山是越中?

”是“问舟中人”,也是诗的结句。

使用问句作结,语意亲切,最易打通诗与读者的间隔,一问便结,令读者心荡神驰,使意境顿形高远。

全诗运用口语,叙事、写景、抒情全是朴素的叙写笔调,而意境浑融、高远、丰腴、完满。

“寄至味于淡泊”(《古今诗话》引苏轼语,见《宋诗话辑佚》),对此诗也是很好的评价。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01-102

听郑五愔弹琴

作者: 孟浩然 朝代: 唐代

阮籍推名饮,清风坐竹林。

半酣下衫袖,拂拭龙唇琴。

一杯弹一曲,不觉夕阳沉。

余意在山水,闻之谐夙心。

阮籍推名饮,清风坐竹林。

郑愔像三国时的阮籍以善饮酒知名,畅饮在清风吹拂的竹林。

半酣下衫袖,拂拭龙唇琴。

酒喝得半醉甩一下衣袖,拂拭干净龙唇琴上的灰尘准备弹琴。

一杯弹一曲,不觉夕阳沉。

饮下一杯美酒弹奏一支曲子,不知不觉间已经到了夕阳西沉。

余意在山水,闻之谐夙心。

我的志趣本来在寄情山水,听这高山流水之音恰合我的本心。

参考资料: 1、 邓安生 孙佩君.孟浩然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65-66

678910 共311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