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桑子·润州多景楼与孙巨源相遇 文翻译
多情多感仍多病,多景楼中。
尊酒相逢。
乐事回头一笑空。
停杯且听琵琶语,细捻轻拢。
醉脸春融。
斜照江天一抹红。
多情多感仍多病,多景楼中。
尊酒相逢。
乐事回头一笑空。
本来就多情,多感,多病,偏偏又置身于多景楼中。
同在他乡同举杯,故友又重逢。
回首当年相知,惺惺相惜成一笑,功业无成转头空。
停杯且听琵琶语,细捻轻拢。
醉脸春融。
斜照江天一抹红。
且停杯,侧耳听——琵琶声声诉衷情。
细细地捻,轻轻地拢,醉了琵琶女,一脸春融融;
更有那一抹斜阳脉脉相辉映,江天一色晚霞红。
参考资料: 1、 王思宇.苏轼词赏析集:巴蜀书社出版社,1998:66 2、 王兆鹏.《宋词鉴赏》.湖北长江出版集团:长江文艺出版社,2009-10-01:356
多情多感仍多病,多景楼中。
尊酒相逢。
乐事回头一笑空。
本来就多情,多感,多病,偏偏又置身于多景楼中。
同在他乡同举杯,故友又重逢。
回首当年相知,惺惺相惜成一笑,功业无成转头空。
多景楼:北固山后峰、下临长江,三面环水,登楼四望,美景尽收眼底,曾被赞为天下江山第一楼。
樽酒:举杯饮酒。
“樽”同“尊”。
停杯且听琵琶语,细捻轻拢。
醉脸春融。
斜照江天一抹红。
且停杯,侧耳听——琵琶声声诉衷情。
细细地捻,轻轻地拢,醉了琵琶女,一脸春融融;
更有那一抹斜阳脉脉相辉映,江天一色晚霞红。
琵琶语:指歌妓所弹琵琶能传达感情如言语。
唐白居易《琵琶行》:“今朝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细捻轻拢:演奏琵琶指法。
捻指揉弦,拢指按弦。
语本白居易《琵琶行》。
醉脸春融:酒后醉意,泛上脸面,好像有融融春意。
斜照:将要落山的太阳照着。
参考资料: 1、 王思宇.苏轼词赏析集:巴蜀书社出版社,1998:66 2、 王兆鹏.《宋词鉴赏》.湖北长江出版集团:长江文艺出版社,2009-10-01:356
满庭芳·归去来兮 文翻注译赏
元丰七年四月一日,余将去黄移汝,留别雪堂邻里二三君子,会仲览自江东来别,遂书以遗之。
归去来兮,吾归何处?
万里家在岷峨。
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
坐见黄州再闰,儿童尽楚语吴歌。
山中友,鸡豚社酒,相劝老东坡。
云何,当此去,人生底事,来往如梭。
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
好在堂前细柳,应念我,莫剪柔柯。
仍传语,江南父老,时与晒渔蓑。
归去来兮,吾归何处?
万里家在岷峨。
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
坐见黄州再闰,儿童尽楚语吴歌。
山中友,鸡豚社酒,相劝老东坡。
归去啊,归去,我的归宿在哪里?
故乡万里家难归,更何况劳碌奔波,身不由己!
人生百年已过半,剩下的日子也不多。
蹉跎黄州岁月,四年两闰虚过。
膝下孩子,会说楚语,会唱吴歌。
何以依恋如许多?
山中好友携酒相送,都来劝我留下。
云何,当此去,人生底事,来往如梭。
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
好在堂前细柳,应念我,莫剪柔柯。
仍传语,江南父老,时与晒渔蓑。
面对友人一片冰心,我还有什么可说!
人生到底为什么,辗转奔波如穿梭?
唯盼他年闲暇,坐看秋风洛水荡清波。
别了,堂前亲种的细柳,请父老,莫剪柔柯。
致语再三,晴时替我晾晒渔蓑。
参考资料: 1、 王思宇.苏轼精品词赏析集:巴蜀书社,1996:240-245 2、 朱靖华.苏东坡黄州名篇赏析: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56-157 3、 谭新红.苏轼词全集:湖北辞书出版社,2011:199-200
归去来兮,吾归何处?
万里家在岷峨。
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
坐见黄州再闰,儿童尽楚语吴歌。
山中友,鸡豚社酒,相劝老东坡。
岷峨(míné):四川的岷山与峨眉山,此代指作者故乡。
强半:大半。
这年苏轼四十八岁,将近五十岁。
坐见:空过了。
再闰:阴历三年一闰,两闰为六年,作者自元丰二年贬黄州,元丰三年闰九月,六年闰六月,故云再闰。
楚语吴歌:黄州一带语言。
黄州古代属楚国。
此言孩子已经会说当地话。
社酒:原指春秋两次祭祀土地神用的酒,此泛指酒。
云何,当此去,人生底事,来往如梭。
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
好在堂前细柳,应念我,莫剪柔柯。
仍传语,江南父老,时与晒渔蓑。
底事:何事。
秋风洛水:西晋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想起故乡吴郡的菰莱,莼羹、鲈鱼脍,便弃官而归,此表示退隐还乡之志。
柔柯(kē):细枝,指柳条。
江南父老:指作者邻里。
参考资料: 1、 王思宇.苏轼精品词赏析集:巴蜀书社,1996:240-245 2、 朱靖华.苏东坡黄州名篇赏析: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56-157 3、 谭新红.苏轼词全集:湖北辞书出版社,2011:199-200
归去来兮,吾归何处?
万里家在岷峨。
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
坐见黄州再闰,儿童尽楚语吴歌。
山中友,鸡豚社酒,相劝老东坡。
归去啊,归去,我的归宿在哪里?
故乡万里家难归,更何况劳碌奔波,身不由己!
人生百年已过半,剩下的日子也不多。
蹉跎黄州岁月,四年两闰虚过。
膝下孩子,会说楚语,会唱吴歌。
何以依恋如许多?
山中好友携酒相送,都来劝我留下。
岷峨(míné):四川的岷山与峨眉山,此代指作者故乡。
强半:大半。
这年苏轼四十八岁,将近五十岁。
坐见:空过了。
再闰:阴历三年一闰,两闰为六年,作者自元丰二年贬黄州,元丰三年闰九月,六年闰六月,故云再闰。
楚语吴歌:黄州一带语言。
黄州古代属楚国。
此言孩子已经会说当地话。
社酒:原指春秋两次祭祀土地神用的酒,此泛指酒。
云何,当此去,人生底事,来往如梭。
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
好在堂前细柳,应念我,莫剪柔柯。
仍传语,江南父老,时与晒渔蓑。
面对友人一片冰心,我还有什么可说!
人生到底为什么,辗转奔波如穿梭?
唯盼他年闲暇,坐看秋风洛水荡清波。
别了,堂前亲种的细柳,请父老,莫剪柔柯。
致语再三,晴时替我晾晒渔蓑。
底事:何事。
秋风洛水:西晋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想起故乡吴郡的菰莱,莼羹、鲈鱼脍,便弃官而归,此表示退隐还乡之志。
柔柯(kē):细枝,指柳条。
江南父老:指作者邻里。
参考资料: 1、 王思宇.苏轼精品词赏析集:巴蜀书社,1996:240-245 2、 朱靖华.苏东坡黄州名篇赏析: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56-157 3、 谭新红.苏轼词全集:湖北辞书出版社,2011:199-200
元丰七年四月一日,余将去黄移汝,留别雪堂邻里二三君子,会仲览自江东来别,遂书以遗之。
归去来兮,吾归何处?
万里家在岷峨。
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
坐见黄州再闰,儿童尽楚语吴歌。
山中友,鸡豚社酒,相劝老东坡。
云何,当此去,人生底事,来往如梭。
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
好在堂前细柳,应念我,莫剪柔柯。
仍传语,江南父老,时与晒渔蓑。
苏轼作词,有意与“花间”以来只言闺情琐事的传统相异,而尽情地把自已作为高人雅士、作为天才诗人的整个面貌、胸怀与学问从作品中呈现出来。
一部东坡词集,抒情方式与技巧变化多端,因内容的需要而异。
其中有一类作品,纯任性情,不假雕饰,脱口而出,无穷清新,它们在技巧和章法上看不出有多少创造发明,却专以真实感人的情绪和浑然天成的结构取胜。
这首留别黄州父老的词即其一例。
上片开头三句,起势十分陡健,作者翘首西望,哀声长吟,乡情浓郁感人。
首句“归去来兮”,一字不易地搬用陶渊明《归去来辞》首句,非常贴切地表达了自已思归西蜀故里的强烈愿望。
这三句中,还包含了一段潜台词,让读者自去想象补充,这就是:当年陶渊明高唱“归去来兮”,是归隐之志已经得以实现之时的欢畅得意之辞,而东坡虽然一心想效法渊明,无奈量移汝州是不可抗拒的“君命”,此时仍在“待罪”之中,不能自由归去,因此自已吟唱“归去来兮”仅仅是表示欲归不得的怅恨而已。
接下来“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二句,以时光易逝,人空老大的感叹,加浓了失意思乡的感情氛围。
上片的后半,笔锋一转,撇开满腔愁思,抒发因在黄州居住五年所产生的对这里的山川人物的深厚情谊。
楚语吴歌,铿然在耳;
鸡豚社酒,宛然在目。
黄州的语言风俗,黄州的父老乡亲对东坡先生敬之爱之的热烈场面,以及东坡临别依依的情怀,都在这一段真切细致的描写中展露出来了。
词的下片,进一步将宦途失意之怀与留恋黄州之意对写,突出了作者达观豪爽的可爱性格。
过片三句,向父老申说自已不得不去汝州,并叹息人生无定,来往如梭,表明自已失意坎坷,无法掌握命运的痛苦之情。
“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二句,却一笔汤开,瞻望自已即将到达之地,随缘自适的思想顿然取代了愁苦之情。
一个“闲”字,将上项哀思愁怀化开,抒情气氛从此变得开朗明澈。
从“好在堂前细柳”至篇末,是此词的最后一个抒情层次,以对黄州雪堂的留恋再次表达了对邻里父老的深厚感情。
嘱咐邻里莫折堂前细柳,恳请父老时时为晒渔蓑,言外之意显然是:自已有朝一日还要重返故地,再温习一下这段难忘的生活。
措辞非常含蓄,不明说留恋黄州,而留恋之情早已充溢字里行间。
东坡到黄州,原是以待罪之身来过被羁管的囚徒日子的,但颇得长官的眷顾,居民的亲近,加以由于他性情达观,思想通脱,善于自解,变苦为乐,却在流放之地寻到了无穷的乐趣。
他寒食开海棠之宴,秋江泛赤壁之舟,风流高雅地徜徉了五年之久。
一旦言别,必是牵心挂肠于此地的山山水水和男女老幼。
由此可见,这首词抒发的离情,是发自东坡内心的高度真实之情。
此篇的优良,就在“情真意切”这四个字上。
尤其是上下两片的后半,不但情致温厚,属辞雅逸,而且意象鲜明,宛转含蓄,是构成这个抒情佳篇的两个高潮。
参考资料: 1、 王思宇.苏轼精品词赏析集:巴蜀书社,1996:240-245 2、 朱靖华.苏东坡黄州名篇赏析: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56-157
放鹤亭记 文翻注译
洞仙歌·咏柳 文翻
江南腊尽,早梅花开后,分付新春与垂柳。
细腰肢自有入格风流,仍更是、骨体清英雅秀。
永丰坊那畔,尽日无人,谁见金丝弄晴昼?
断肠是飞絮时,绿叶成阴,无个事、一成消瘦。
又莫是东风逐君来,便吹散眉间一点春皱。
江南腊尽,早梅花开后,分付新春与垂柳。
细腰肢自有入格风流,仍更是、骨体清英雅秀。
江南年底,早梅花开后,分配新春和垂柳。
细腰肢自己有格调风流,于是又是和身体清英很优秀。
永丰坊那畔,尽日无人,谁见金丝弄晴昼?
断肠是飞絮时,绿叶成阴,无个事、一成消瘦。
又莫是东风逐君来,便吹散眉间一点春皱。
永丰坊那畔,一整天没有人,谁看到金丝弄晴天白天?
秋海棠花还是种子、未飘散的那时,绿叶成阴,没有一个故事、渐渐的消瘦了。
又有谁是东风追逐你而来的呢,就吹散眉间皱纹一点春天。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672-674 2、 王水照 朱刚.苏轼诗词文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81
赵昌寒菊 文赏
轻肌弱骨散幽葩,更将金蕊泛流霞。
欲知却老延龄药,百草摧时始起花。
轻肌弱骨散幽葩,更将金蕊泛流霞。
欲知却老延龄药,百草摧时始起花。
第一句是对菊花的描写。
轻肌、弱骨这样的字眼,带有一定的拟人色彩,主要是诗人的主观感情的外射。
葩,就是花。
这一句从肌、骨,一直写到花本身,是全面的概述。
第二句是对花的姿态的更一步描写。
如果说第一句是总写的话,那么这一句就是对花蕊的色彩的具体描写,以显示其美。
三、四句要结合起来看。
大意是:菊花是能够延年益寿的药,她在百草摧折的时候,才开始开花。
是对菊花的品性的赞叹。
菊花的品性主要是晚开。
前人有诗句“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后更无花”,主要就是针对菊花的这一品格展开的。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西江月·别梦已随流水 文翻注赏
浣溪沙·渔父 文翻译赏
西塞山边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
桃花流水鳜鱼肥。
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西塞山边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
桃花流水鳜鱼肥。
西塞山江边白鹭在飞翔,散花洲外江上片片白帆船在轻轻地飘动。
桃花水汛期鳜鱼长得肥胖。
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自有遮护全身的青竹壳斗笠,与斗笠相伴的还有绿蓑衣。
斜风夹杂着细雨,过着乐而忘归的渔翁生活。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饶晓明.历代名家词新释辑评丛书苏轼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7年1月:850-854 2、 马玮.中国古典诗词名家菁华赏析苏轼诗词赏析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年:213
西塞山边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
桃花流水鳜鱼肥。
西塞山江边白鹭在飞翔,散花洲外江上片片白帆船在轻轻地飘动。
桃花水汛期鳜鱼长得肥胖。
西塞山:又名道士矶,今湖北省黄石市辖区之山名。
散花州:鄂东长江一带有三个散花洲,一在黄梅县江中,早已塌没。
一在浠水县江滨,今成一村。
一在武昌(今湖北鄂州市)江上建“怡亭”之小岛,当地人称之为“吴王散花滩”。
该词中所写散花洲系与西塞山相对的浠水县管辖的散花洲。
鳜(guì)鱼:又名“桂鱼”,长江中游黄州、黄石一带特产。
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自有遮护全身的青竹壳斗笠,与斗笠相伴的还有绿蓑衣。
斜风夹杂着细雨,过着乐而忘归的渔翁生活。
庇:遮盖。
箬(ruò)笠:用竹篾做的斗笠。
蓑(suō)衣:草或棕作的雨衣。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饶晓明.历代名家词新释辑评丛书苏轼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7年1月:850-854 2、 马玮.中国古典诗词名家菁华赏析苏轼诗词赏析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年:213
西塞山边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
桃花流水鳜鱼肥。
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上片写黄州、黄石一带山光水色和田园风味。
三幅画面组缀成色彩斑斓的乡村长卷。
“西塞山”配上“白鹭飞”,“桃花流水”配上“鳜鱼肥”,“散花洲”配上“片帆微”。
这就是从船行的角度自右至左依次排列为山—水—洲的画卷。
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青、蓝、绿配上白、白、白,即青山、蓝水、绿洲配上白鹭、白鱼、白帆,构成一种素雅恬淡的田园生活图,这是长江中游黄州、黄石一带特有的田园春光。
下片写效法张志和,追求“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渔樵杂处”(《答李端叔书》)的超然自由的隐士生活。
“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勾画出了一个典型的渔翁形象。
“斜风细雨不须归”,描绘着“一蓑烟雨任平生”乐而忘归的田园生活情调。
下片还是采用“青”(箬笠)、“绿”(蓑衣)与白(雨)的色调相配,烘托出了苏轼此时的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全词虽属隐括词,但写出了新意。
所表现的不是一般自然景物,而是黄州、黄石特有的自然风光。
所表现的不是一般的隐士生活情调,而是属于苏轼此时此地特有的幽居生活乐趣。
全词的辞句与韵律十分和谐,演唱起来,声情并茂,富有音乐感。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饶晓明.历代名家词新释辑评丛书苏轼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7年1月:850-854
石苍舒醉墨堂 文翻译赏
浣溪沙·春情 文翻注译赏
道字娇讹苦未成。
未应春阁梦多情。
朝来何事绿鬟倾。
彩索身轻长趁燕,红窗睡重不闻莺。
困人天气近清明。
道字娇讹苦未成。
未应春阁梦多情。
朝来何事绿鬟倾。
睡梦中柔声细语吐字不清, 莫非是情郎来到她的梦中?
假如不是跟他梦中欢会呀, 为何见她早起时发髻斜倾?
彩索身轻长趁燕,红窗睡重不闻莺。
困人天气近清明。
秋千上她象燕子身体轻盈, 红窗内她睡得甜不闻莺声。
那使人困意浓浓的天气呀, 已不知不觉地快要到清明。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道字娇讹苦未成。
未应春阁梦多情。
朝来何事绿鬟倾。
“道字”二句:意谓少女说话时咬字不准,还不应在闺房中做多情的春梦。
朝来句:谓低头沉思不知何故。
彩索身轻长趁燕,红窗睡重不闻莺。
困人天气近清明。
趁燕:追上飞燕。
这句写荡秋千。
睡重不闻莺:睡得很浓连莺啼声也听不见。
清贺裳《皱水轩词签》评以二句云:“苏子瞻有铜琵铁板之机,然其《浣溪沙·春闺》曰:‘彩索身轻长趁燕,戏窗睡重不闻莺。
’如此风调,令十七八女郎歌之,岂在‘晓风残月’之下?
”因人天气:指使人困倦的暮春天气。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道字娇讹苦未成。
未应春阁梦多情。
朝来何事绿鬟倾。
睡梦中柔声细语吐字不清, 莫非是情郎来到她的梦中?
假如不是跟他梦中欢会呀, 为何见她早起时发髻斜倾?
“道字”二句:意谓少女说话时咬字不准,还不应在闺房中做多情的春梦。
朝来句:谓低头沉思不知何故。
彩索身轻长趁燕,红窗睡重不闻莺。
困人天气近清明。
秋千上她象燕子身体轻盈, 红窗内她睡得甜不闻莺声。
那使人困意浓浓的天气呀, 已不知不觉地快要到清明。
趁燕:追上飞燕。
这句写荡秋千。
睡重不闻莺:睡得很浓连莺啼声也听不见。
清贺裳《皱水轩词签》评以二句云:“苏子瞻有铜琵铁板之机,然其《浣溪沙·春闺》曰:‘彩索身轻长趁燕,戏窗睡重不闻莺。
’如此风调,令十七八女郎歌之,岂在‘晓风残月’之下?
”因人天气:指使人困倦的暮春天气。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道字娇讹苦未成。
未应春阁梦多情。
朝来何事绿鬟倾。
彩索身轻长趁燕,红窗睡重不闻莺。
困人天气近清明。
这首词体现了作者对婉约词的一个极好的开拓与创新。
词中以含蓄蕴藉、轻松幽默的语言,描写一位富裕家庭怀春少女的天真活泼形象。
整首词新颖工巧,清绮细致,雅丽自然,表现人物形象不仅能曲尽其形,且能曲尽其神,曲尽其理,显示出非凡的艺术功力。
上片写少女朝慵初起的娇态。
首句写少女梦呓中吐字不清,言不成句,意表现少女怀春时特有的羞涩心理。
接下来二句语含谐趣,故设疑云:如此娇小憨稚的姑娘是不会被那些儿女情事牵扯的吧,那为什么早晨迟迟不起云鬟半偏呢?
以上几句将少女的春情写得若有若无,巧妙地表现了情窦初开的少女的心理特点。
词的下片通过少女荡秋千和昼眠这两个生活侧面的描写,写她贪玩好睡的憨态。
姑娘白天秋千上飞来荡去,轻捷灵巧的身子有如春燕。
可是,晚上躺下来以后,她就一觉睡到红日当窗,莺啼户外,仍是深眠不醒。
少女白昼酣眠,是为排遣烦忧,作者却说是因为快要到清明了,正是困人的季节。
这首词传神地描写了少女春天的慵困意态,写出了少女怀春时玫瑰色的梦境。
写作上,它撮笔生新,不落陈套,始终围绕少女春日贪睡这一侧面,用饶有情致的笔调加以渲染,使一位怀春少女的神思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词以上下问答的形式写出,这种结构造成了一种意深笔曲的效果,而无一眼见底的单调浅薄之感。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浣溪沙·荷花 文翻注译赏
四面垂杨十里荷,问云何处最花多。
画楼南畔夕阳和。
天气乍凉人寂寞,光阴须得酒消磨。
且来花里听笙歌。
四面垂杨十里荷,问云何处最花多。
画楼南畔夕阳和。
四面垂柳围绕着十里香荷。
请问哪里莲花最多?
画楼南畔,夕阳西落。
天气乍凉人寂寞,光阴须得酒消磨。
且来花里听笙歌。
天气乍一变凉,给人们带来了秋的寂寞。
萧索的光阴,需用美酒打发、消磨。
暂且来此花丛,细听吹笙唱歌。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编著,苏轼词新释辑评 (下册),中国书店,,第1126-1128页 2、 (宋)苏轼著;
石声淮,唐玲玲笺注,东坡乐府编年笺注,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07,第445页 3、 薛玉峰著,苏东坡词今译,中国文联出版社,2012.09,第163页
四面垂杨十里荷,问云何处最花多。
画楼南畔夕阳和。
问云句:袭用韩愈《奉酬卢给事云夫四兄〈曲江荷花行〉》诗“问言何处荚蓉多”句。
下句“画楼南畔”是“何处”的回答。
天气乍凉人寂寞,光阴须得酒消磨。
且来花里听笙歌。
光阴句:承上句“人寂寞”,因寂寞无聊,所以要用酒消遣日子。
唐人郑谷《样潼岁暮》诗:“美酒消磨日”、欧阳修《退居述怀寄北京韩侍中》诗“万事消磨酒百分”。
消磨:消遣,排遣。
笙(shēng)歌:合笙之歌。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编著,苏轼词新释辑评 (下册),中国书店,,第1126-1128页 2、 (宋)苏轼著;
石声淮,唐玲玲笺注,东坡乐府编年笺注,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07,第445页 3、 薛玉峰著,苏东坡词今译,中国文联出版社,2012.09,第163页
四面垂杨十里荷,问云何处最花多。
画楼南畔夕阳和。
四面垂柳围绕着十里香荷。
请问哪里莲花最多?
画楼南畔,夕阳西落。
问云句:袭用韩愈《奉酬卢给事云夫四兄〈曲江荷花行〉》诗“问言何处荚蓉多”句。
下句“画楼南畔”是“何处”的回答。
天气乍凉人寂寞,光阴须得酒消磨。
且来花里听笙歌。
天气乍一变凉,给人们带来了秋的寂寞。
萧索的光阴,需用美酒打发、消磨。
暂且来此花丛,细听吹笙唱歌。
光阴句:承上句“人寂寞”,因寂寞无聊,所以要用酒消遣日子。
唐人郑谷《样潼岁暮》诗:“美酒消磨日”、欧阳修《退居述怀寄北京韩侍中》诗“万事消磨酒百分”。
消磨:消遣,排遣。
笙(shēng)歌:合笙之歌。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编著,苏轼词新释辑评 (下册),中国书店,,第1126-1128页 2、 (宋)苏轼著;
石声淮,唐玲玲笺注,东坡乐府编年笺注,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07,第445页 3、 薛玉峰著,苏东坡词今译,中国文联出版社,2012.09,第163页
四面垂杨十里荷,问云何处最花多。
画楼南畔夕阳和。
天气乍凉人寂寞,光阴须得酒消磨。
且来花里听笙歌。
上片首写西湖荷花盛多: “四面垂杨十里荷,问云何处最花多。
”颍州西湖是安徽的风景名胜,其十里荷花更是秾丽迷人。
人谓“东坡处处有西湖”,如杭州有西湖,颍州也有西湖,“性本爱丘山”的词人,他吟咏湖山,并热爱湖山。
在十里荷香的颍州西湖,必会引发他描摹湖景的无限乐趣,故下文云:“画楼南畔夕阳和”。
在四面依依垂杨和十里荷香的幽雅境界里,词人又看到南畔的画楼顶端正挂着一轮温和的夕阳,五彩的晚霞笼罩天空,映照着水波荡漾的湖面,给人以舒展惬意的美感享受。
下片突然转折,从快意煞时转向孤寂哀伤:“天气乍凉人寂寞,光阴须得酒消磨。
”天气乍凉引发了词人的寂寞感,真实而自然,但实际上,并非天凉必然引起寂寞,而是由于词人内心早存寂寥空漠的人生感受的缘故,天凉只是气候的诱因而已。
此时的词人,可谓壮志难酬而心存忧虑,他在朝中屡遭小人攻讦和当轴者的忌恨,被迫“补外”作地方官。
词人此时正是在三次被排挤而“补外”的坎坷境遇中,所谓“一肚皮不合时宜”,使他厌倦仕途、崇尚归田。
结语“且来花里听笙歌”,说自己且忧中取乐,躲进荷花丛中来听赏悠扬哀伤的笙歌。
此词作细致描绘了词人面对颍州西湖的盛开荷花所引起的仕宦寂寞感受。
全词大起大落,心物交融,强烈反差,寄慨遥深。
本欲在淡泊利禄中使自己的心理获得平衡,然而实际上却是“剪不断、理还乱”,使自己陷入愈加难以解脱的矛盾苦闷之中。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编著,苏轼词新释辑评 (下册),中国书店,,第1126-112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