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句山抹微云秦学士 文
江城子·密州出猎 文翻注译赏
念奴娇·赤壁怀古 文翻注译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樯橹 一作:强虏)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人生 一作:人间;
尊 通:樽)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大江浩浩荡荡向东流去,滔滔巨浪淘尽千古英雄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就是三国周瑜鏖战的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陡峭的石壁直耸云天,如雷的惊涛拍击着江岸,激起的浪花好似卷起千万堆白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雄壮的江山奇丽如图画,一时间涌现出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遥想当年的周瑜春风得意,绝代佳人小乔刚嫁给他,他英姿奋发豪气满怀。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樯橹 一作:强虏)手摇羽扇头戴纶巾,谈笑之间,强敌的战船烧得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我今日神游当年的战地,可笑我多情善感,过早地生出满头白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人生 一作:人间;
尊 通:樽) 人生犹如一场梦,且洒一杯酒祭奠江上的明月。
参考资料: 1、 徐中玉 金启华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69-71 . 2、 陆林编注 .宋词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2 :60-62 . 3、 四川大学古籍所编 .宋集珍本丛刊 第108册 .北京 :线装书局 ,2004 :56 . 4、 李静 等 .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 :244 .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大江:指长江。
淘:冲洗,冲刷。
风流人物:指杰出的历史名人。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故垒:过去遗留下来的营垒。
周郎:指三国时吴国名将周瑜,字公瑾,少年得志,二十四为中郎将,掌管东吴重兵,吴中皆呼为“周郎”。
下文中的“公瑾”,即指周瑜。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雪:比喻浪花。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liǎo),雄姿英发(fā)。
遥想:形容想得很远;
回忆。
小乔初嫁了:《三国志·吴志·周瑜传》载,周瑜从孙策攻皖,“得桥公两女,皆国色也。
策自纳大桥,瑜纳小桥。
”乔,本作“桥”。
其时距赤壁之战已经十年,此处言“初嫁”,是言其少年得意,倜傥风流。
雄姿英发:谓周瑜体貌不凡,言谈卓绝。
英发,谈吐不凡,见识卓越。
羽扇纶(guān)巾,谈笑间,樯(qiáng)橹(lǔ)灰飞烟灭。
(樯橹 一作:强虏)羽扇纶巾:古代儒将的便装打扮。
羽扇,羽毛制成的扇子。
纶巾,青丝制成的头巾。
樯橹:这里代指曹操的水军战船。
樯,挂帆的桅杆。
橹,一种摇船的桨。
“樯橹”一作“强虏”,又作“樯虏”,又作“狂虏”。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fà)。
故国神游:“神游故国”的倒文。
故国:这里指旧地,当年的赤壁战场。
神游:于想象、梦境中游历。
“多情”二句:“应笑我多情,早生华发”的倒文。
华发:花白的头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huán)酹(lèi)江月。
(人生 一作:人间;
尊 通:樽) 一尊还酹江月:古人祭奠以酒浇在地上祭奠。
这里指洒酒酬月,寄托自己的感情。
尊:通“樽”,酒杯。
参考资料: 1、 徐中玉 金启华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69-71 . 2、 陆林编注 .宋词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2 :60-62 . 3、 四川大学古籍所编 .宋集珍本丛刊 第108册 .北京 :线装书局 ,2004 :56 . 4、 李静 等 .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 :244 .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大江浩浩荡荡向东流去,滔滔巨浪淘尽千古英雄人物。
大江:指长江。
淘:冲洗,冲刷。
风流人物:指杰出的历史名人。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就是三国周瑜鏖战的赤壁。
故垒:过去遗留下来的营垒。
周郎:指三国时吴国名将周瑜,字公瑾,少年得志,二十四为中郎将,掌管东吴重兵,吴中皆呼为“周郎”。
下文中的“公瑾”,即指周瑜。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陡峭的石壁直耸云天,如雷的惊涛拍击着江岸,激起的浪花好似卷起千万堆白雪。
雪:比喻浪花。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雄壮的江山奇丽如图画,一时间涌现出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liǎo),雄姿英发(fā)。
遥想当年的周瑜春风得意,绝代佳人小乔刚嫁给他,他英姿奋发豪气满怀。
遥想:形容想得很远;
回忆。
小乔初嫁了:《三国志·吴志·周瑜传》载,周瑜从孙策攻皖,“得桥公两女,皆国色也。
策自纳大桥,瑜纳小桥。
”乔,本作“桥”。
其时距赤壁之战已经十年,此处言“初嫁”,是言其少年得意,倜傥风流。
雄姿英发:谓周瑜体貌不凡,言谈卓绝。
英发,谈吐不凡,见识卓越。
羽扇纶(guān)巾,谈笑间,樯(qiáng)橹(lǔ)灰飞烟灭。
(樯橹 一作:强虏)手摇羽扇头戴纶巾,谈笑之间,强敌的战船烧得灰飞烟灭。
羽扇纶巾:古代儒将的便装打扮。
羽扇,羽毛制成的扇子。
纶巾,青丝制成的头巾。
樯橹:这里代指曹操的水军战船。
樯,挂帆的桅杆。
橹,一种摇船的桨。
“樯橹”一作“强虏”,又作“樯虏”,又作“狂虏”。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fà)。
我今日神游当年的战地,可笑我多情善感,过早地生出满头白发。
故国神游:“神游故国”的倒文。
故国:这里指旧地,当年的赤壁战场。
神游:于想象、梦境中游历。
“多情”二句:“应笑我多情,早生华发”的倒文。
华发:花白的头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huán)酹(lèi)江月。
(人生 一作:人间;
尊 通:樽) 人生犹如一场梦,且洒一杯酒祭奠江上的明月。
一尊还酹江月:古人祭奠以酒浇在地上祭奠。
这里指洒酒酬月,寄托自己的感情。
尊:通“樽”,酒杯。
参考资料: 1、 徐中玉 金启华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69-71 . 2、 陆林编注 .宋词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2 :60-62 . 3、 四川大学古籍所编 .宋集珍本丛刊 第108册 .北京 :线装书局 ,2004 :56 . 4、 李静 等 .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 :244 .
前赤壁赋 文翻赏
屈原塔 文翻注译赏
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
精魂飘何处,父老空哽咽。
至今沧江上,投饭救饥渴。
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
屈原古壮士,就死意甚烈。
世俗安得知,眷眷不忍决。
南宾旧属楚,山上有遗塔。
应是奉佛人,恐子就沦灭。
此事虽无凭,此意固已切。
古人谁不死,何必较考折。
名声实无穷,富贵亦暂热。
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节。
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
楚地的人都为屈原感到悲哀,这种情感千百年来一直没有停止。
精魂飘何处,父老空哽咽。
他的精神魂魄飘到了什么地方?
只留父老在哽咽哭泣。
至今沧江上,投饭救饥渴。
直到今天,在仓绿色的江流上,人们还投下饭食拯救饥饿的鱼龟虾蟹不让它们吃屈原的尸体。
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
遗留下来的风俗成了比赛划龙舟,人们哀叫的声音甚至要把楚地的山震裂。
屈原古壮士,就死意甚烈。
屈原是古时的豪迈之人,当时慷慨赴死的意图非常强烈。
世俗安得知,眷眷不忍决。
世上的俗人怎么能知道他这种想法呢,都以为屈原恋恋不舍,不愿意与这个世间告别。
南宾旧属楚,山上有遗塔。
南宾县之前属于楚地,山上有留下来的古塔。
应是奉佛人,恐子就沦灭。
这塔应该是侍奉佛祖的僧人担心屈原的精魂就要消散,所以修建的。
此事虽无凭,此意固已切。
这件事虽然没有凭据,但这份心意已经很真切了。
古人谁不死,何必较考折。
古往今来的人有谁是不死的?
没有必要去比较是到底是长寿好还是死亡好。
名声实无穷,富贵亦暂热。
人的名声实在是不会消忘的,而身份财富只是短暂的荣盛。
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节。
屈原正是知道这个道理,所以即使是死也要保持自己的气节与节操。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方相氏译注,作者邮箱:1572076419@qq.com
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
楚:楚国,楚地,如今的湖南湖北一带,也泛指南方。
屈原: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生于公元前340年,死于公元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相传于农历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自尽。
歇:停止,休止。
《说文》:歇,息也。
精魂飘何处,父老空哽咽。
精魂:精神魂魄。
至今沧(cāng)江上,投饭救饥渴。
沧江:泛指江河,江流,因为水为苍色,所以称“沧江”。
沧,水深绿色,通“苍”。
投饭:投下饭食喂河里的生物让它们吃饱了就不在吃屈原的遗体。
古时荆楚之人有在农历五月初五将煮好的糯米饭和蒸好的粽糕投入江中祭祀屈原的习俗。
饥渴:饥饿的鱼龟虾蟹,属偏义复词,特指“饥”。
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
屈原古壮士,就死意甚烈。
就死:赴死。
就,即也。
世俗安得知,眷(juàn)眷不忍决。
眷眷:依恋反顾貌,带不舍之意。
决:别也。
南宾旧属楚,山上有遗塔。
南宾:忠州南宾县,如今的四川丰都。
当时诗人侍父入京做官,途经此地。
应是奉佛人,恐子就沦灭。
子:指屈原,屈原的精魂。
沦灭:消亡,消失。
沦,没也。
此事虽无凭,此意固已切。
此事:指诗人猜测造塔原因这件事。
古人谁不死,何必较考折。
考:老,长寿。
《说文》,考,老也。
七十曰老。
《说文序》中提到“考”属转注(古代造字方法之一)字,“考老是也”,正好呼应前句的“谁不死”,并与后面的“折”产生对比,两字才可以相较。
折:断,指死亡。
名声实无穷,富贵亦暂热。
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节。
大夫:指屈原,屈原曾受楚怀王信任担任三闾大夫。
死节:为了保全气节、节操赴死。
《楚辞 九章》:或忠信而死节兮。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方相氏译注,作者邮箱:1572076419@qq.com
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
楚地的人都为屈原感到悲哀,这种情感千百年来一直没有停止。
楚:楚国,楚地,如今的湖南湖北一带,也泛指南方。
屈原: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生于公元前340年,死于公元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相传于农历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自尽。
歇:停止,休止。
《说文》:歇,息也。
精魂飘何处,父老空哽咽。
他的精神魂魄飘到了什么地方?
只留父老在哽咽哭泣。
精魂:精神魂魄。
至今沧(cāng)江上,投饭救饥渴。
直到今天,在仓绿色的江流上,人们还投下饭食拯救饥饿的鱼龟虾蟹不让它们吃屈原的尸体。
沧江:泛指江河,江流,因为水为苍色,所以称“沧江”。
沧,水深绿色,通“苍”。
投饭:投下饭食喂河里的生物让它们吃饱了就不在吃屈原的遗体。
古时荆楚之人有在农历五月初五将煮好的糯米饭和蒸好的粽糕投入江中祭祀屈原的习俗。
饥渴:饥饿的鱼龟虾蟹,属偏义复词,特指“饥”。
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
遗留下来的风俗成了比赛划龙舟,人们哀叫的声音甚至要把楚地的山震裂。
屈原古壮士,就死意甚烈。
屈原是古时的豪迈之人,当时慷慨赴死的意图非常强烈。
就死:赴死。
就,即也。
世俗安得知,眷(juàn)眷不忍决。
世上的俗人怎么能知道他这种想法呢,都以为屈原恋恋不舍,不愿意与这个世间告别。
眷眷:依恋反顾貌,带不舍之意。
决:别也。
南宾旧属楚,山上有遗塔。
南宾县之前属于楚地,山上有留下来的古塔。
南宾:忠州南宾县,如今的四川丰都。
当时诗人侍父入京做官,途经此地。
应是奉佛人,恐子就沦灭。
这塔应该是侍奉佛祖的僧人担心屈原的精魂就要消散,所以修建的。
子:指屈原,屈原的精魂。
沦灭:消亡,消失。
沦,没也。
此事虽无凭,此意固已切。
这件事虽然没有凭据,但这份心意已经很真切了。
此事:指诗人猜测造塔原因这件事。
古人谁不死,何必较考折。
古往今来的人有谁是不死的?
没有必要去比较是到底是长寿好还是死亡好。
考:老,长寿。
《说文》,考,老也。
七十曰老。
《说文序》中提到“考”属转注(古代造字方法之一)字,“考老是也”,正好呼应前句的“谁不死”,并与后面的“折”产生对比,两字才可以相较。
折:断,指死亡。
名声实无穷,富贵亦暂热。
人的名声实在是不会消忘的,而身份财富只是短暂的荣盛。
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节。
屈原正是知道这个道理,所以即使是死也要保持自己的气节与节操。
大夫:指屈原,屈原曾受楚怀王信任担任三闾大夫。
死节:为了保全气节、节操赴死。
《楚辞 九章》:或忠信而死节兮。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方相氏译注,作者邮箱:1572076419@qq.com
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
精魂飘何处,父老空哽咽。
至今沧江上,投饭救饥渴。
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
屈原古壮士,就死意甚烈。
世俗安得知,眷眷不忍决。
南宾旧属楚,山上有遗塔。
应是奉佛人,恐子就沦灭。
此事虽无凭,此意固已切。
古人谁不死,何必较考折。
名声实无穷,富贵亦暂热。
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节。
和刘禹锡一样,苏轼也历经贬谪,在一肚子不合时宜的心境中度过人生的大半光阴。
不过写作此诗的嘉祐四年(1059),苏轼还是意气风发的青年才士,两年前刚以21岁的年龄成为进士。
本年冬苏轼侍父入京,途经忠州南宾县(今四川丰都),看到这个与屈原毫无关系的地方竟建有一座屈原塔,惊异之余便写下了上面这首五言古诗。
诗分三段:前八句写端午节投粽子、赛龙舟习俗与屈原的关系,次八句推测屈原塔的来历,末八句赞美屈原不苟求富贵而追求理想的节操。
相比楚地民俗来,更触动苏轼的是屈原那深入人心的精神品格,因此他不是在纪实性的叙写中展开作品,而是付之以精神史的追溯。
投饭和竞渡不是呈现为娱乐化的热闹的民俗场景,而是祭祀与追怀的真正仪式,伴有“悲”、“哽咽”、“哀叫”等强烈的情绪活动。
作者一再用反衬的笔法来强化议论的力度,如屈原赴死之决绝与世人眷怀之不绝,如事之无凭与人情之殷切,富贵之短暂与声名之无穷,世人之澌灭与屈原之不朽,最终以“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节”一联贯之,屈原持志之高洁与自己的无限景仰之情,都不待言而自喻。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首诗就像是一个预言,宣示了作者未来的志节和对人生道路的选择。
后来苏轼毕生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和生活理想,身处逆境而不妥协苟合,同时保持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始终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临江仙·送钱穆父 文翻注译赏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
依然一笑作春温。
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
尊前不用翠眉颦。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尊 通:樽)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
依然一笑作春温。
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自从我们在京城分别一晃又三年,远涉天涯你奔走辗转在人间。
相逢一笑时依然像春天般的温暖。
你心如古井水不起波澜,高风亮节象秋天的竹竿。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
尊前不用翠眉颦。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尊 通:樽) 我心惆怅因你要连夜分别扬孤帆,送行之时云色微茫月儿淡淡。
陪酒的歌妓不用冲着酒杯太凄婉。
人生就是一趟艰难的旅程,你我都是那匆匆过客,就如在不同的客栈停了又走,走了又停。
参考资料: 1、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639页 2、 华世杰 .《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45页 .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
依然一笑作春温。
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yún)。
父:是对有才德的男子的美称。
都门:是指都城的城门。
改火:古代钻木取火,四季换用不同木材,称为“改火”,这里指年度的更替。
春温:是指春天的温暖。
古井:枯井。
比喻内心恬静,情感不为外界事物所动。
筠:竹。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
尊前不用翠眉颦(pín)。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尊 通:樽) 翠眉:古代妇女的一种眉饰,即画绿眉,也专指女子的眉毛。
颦:皱眉头。
逆旅:旅店。
参考资料: 1、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639页 2、 华世杰 .《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45页 .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
依然一笑作春温。
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yún)。
自从我们在京城分别一晃又三年,远涉天涯你奔走辗转在人间。
相逢一笑时依然像春天般的温暖。
你心如古井水不起波澜,高风亮节象秋天的竹竿。
父:是对有才德的男子的美称。
都门:是指都城的城门。
改火:古代钻木取火,四季换用不同木材,称为“改火”,这里指年度的更替。
春温:是指春天的温暖。
古井:枯井。
比喻内心恬静,情感不为外界事物所动。
筠:竹。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
尊前不用翠眉颦(pín)。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尊 通:樽) 我心惆怅因你要连夜分别扬孤帆,送行之时云色微茫月儿淡淡。
陪酒的歌妓不用冲着酒杯太凄婉。
人生就是一趟艰难的旅程,你我都是那匆匆过客,就如在不同的客栈停了又走,走了又停。
翠眉:古代妇女的一种眉饰,即画绿眉,也专指女子的眉毛。
颦:皱眉头。
逆旅:旅店。
参考资料: 1、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639页 2、 华世杰 .《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45页 .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
依然一笑作春温。
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
尊前不用翠眉颦。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尊 通:樽) 这首词是公元1091年(宋哲宗元祐六年)春苏轼知杭州时,为送别自越州(今浙江绍兴)北徙途经杭州的老友钱穆父(名勰)而作。
全词一改以往送别诗词缠绵感伤、哀怨愁苦或慷慨悲凉的格调,创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议论风生,直抒性情,写得既有情韵,又富理趣,充分体现了作者旷达洒脱的个性风貌。
词人对老友的眷眷惜别之情,写得深沉细腻,婉转回互,一波三折,动人心弦。
词的上片写与友人久别重逢。
元祐初年,苏轼朝为起居舍人,钱穆父为中书舍人,气类相善,友谊甚笃。
元祐三年穆父出知越州,都门帐饮时,苏轼曾赋诗赠别。
岁月如流,此次杭州重聚,已是别后的第三个年头了。
三年来,穆父奔走于京城、吴越之间,此次又远赴瀛州,真可谓“天涯踏尽红尘”。
分别虽久,可情谊弥坚,相见欢笑,犹如春日之和煦。
更为可喜的是友人与自己都能以道自守,保持耿介风节,借用白居易《赠元稹》诗句来说,即“无波古井水,有节秋竹竿”。
作者认为,穆父出守越州,同自己一样,是由于朝好议论政事,为言官所攻。
以上数句,先从时间着笔,回忆前番离别,再就空间落墨,概述仕宦生涯,接下来抒发作者对仕宦失意、久处逆境所持的达观态度,并用对偶连喻的句式,通过对友人纯一道心、保持名节的赞颂,表明了自己淡泊的心境和坚贞的操守。
词的上片既是对友人辅君治国、坚持操守的安慰和支持,也是词人半生经历、松柏节操的自我写照,是词人的自勉自励,寓有强烈的身世之感。
明写主,暗寓客;
以主慰客,客与主同,表现出作者与友人肝胆相照,志同道合。
词的下片切入正题,写月夜送别友人。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一句,描绘出一种凄清幽冷的氛围,渲染了作者与友人分别时抑郁无欢的心情。
“樽前不用翠眉颦”一句,由哀愁转为旷达、豪迈,说离宴中歌舞相伴的歌妓用不着为离愁别恨而哀怨。
这一句,其用意一是不要增加行者与送者临歧的悲感,二是世间离别本也是常事,则亦不用哀愁。
这二者似乎有矛盾,实则可以统一强抑悲怀、勉为达观这一点上,这符合苏轼宦途多故之后锻炼出来的思想性格。
词末二句言何必为暂时离别伤情,其实人生如寄,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云:“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既然人人都是天地间的过客,又何必计较眼前聚散和江南江北呢?
词的结尾,以对友人的慰勉和开释胸怀总收全词,既动之以情,又揭示出得失两忘、万物齐一的人生态度。
苏轼一生虽积极入世,具有鲜明的政治理想和政治主张,但另一方面又受老庄及佛家思想影响颇深,每当官场失意、处境艰难时,他总能“游于物之外”,“无所往而不乐”,以一种恬淡自安、闲雅自适的态度来应对外界的纷纷扰扰,表现出超然物外、随遇而安的旷达、洒脱情怀。
这首送别词中的“一笑作春温”、“樽前不用翠眉颦。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等句,是苏轼这种豪放性格、达观态度的集中体现。
然而在这些旷达之语的背后,仍能体察出词人对仕宦浮沉的淡淡惆怅,以及对身世飘零的深沉慨叹。
参考资料: 1、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 .苏轼诗文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2年5月1日 :65-66页 .
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文翻注译赏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夜深宴饮在东坡的寓室里醒了又醉,回来的时候仿佛已经三更。
这时家里的童仆早已睡熟鼾声如雷鸣。
轻轻地敲了敲门,里面全不回应,只好独自倚着藜杖倾听江水奔流的吼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经常愤恨这个躯体不属于我自己,什么时候能忘却为功名利禄而奔竞钻营!
趁着这夜深、风静、江波坦平,驾起小船从此消逝,泛游江河湖海寄托余生。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东坡:在湖北黄冈县东。
苏轼谪贬黄州时,友人马正卿助其垦辟的游息之所,筑雪堂五间。
听江声:苏轼寓居临皋,在湖北黄 县南长江边,故能听长江涛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hú)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营营:周旋、忙碌,内心躁急之状,形容为利禄竟逐钻营。
夜阑:夜尽。
縠纹:比喻水波细纹。
縠,绉纱。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夜深宴饮在东坡的寓室里醒了又醉,回来的时候仿佛已经三更。
这时家里的童仆早已睡熟鼾声如雷鸣。
轻轻地敲了敲门,里面全不回应,只好独自倚着藜杖倾听江水奔流的吼声。
东坡:在湖北黄冈县东。
苏轼谪贬黄州时,友人马正卿助其垦辟的游息之所,筑雪堂五间。
听江声:苏轼寓居临皋,在湖北黄 县南长江边,故能听长江涛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hú)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经常愤恨这个躯体不属于我自己,什么时候能忘却为功名利禄而奔竞钻营!
趁着这夜深、风静、江波坦平,驾起小船从此消逝,泛游江河湖海寄托余生。
营营:周旋、忙碌,内心躁急之状,形容为利禄竟逐钻营。
夜阑:夜尽。
縠纹:比喻水波细纹。
縠,绉纱。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上片赏析 这首词作于神宗元丰五年,即东坡黄州之贬的第三年。
全词风格清旷而飘逸,写作者深秋之夜在东坡雪堂开怀畅饮,醉后返归临皋住所的情景,表现了词人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生活态度和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展现了作者旷达而又伤感的心境。
上片首句“夜饮东坡醒复醉”,一开始就点明了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
醉而复醒,醒而复醉,当他回临皋寓所时,自然很晚了。
“归来仿佛三更”,“仿佛” 二字,传神地画出了词人醉眼朦胧的情态。
这开头两句,先一个“醒复醉”,再一个“仿佛”,就把他纵饮的豪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接着,下面三句,写词人已到寓所、在家门口停留下来的情景:“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走笔至此,一个风神潇洒的人物形象,一位襟怀旷达、遗世独立的“幽人”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其间浸润的,是一种达观的人生态度,一种超旷的精神世界,一种独特的个性和真情。
上片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通过写家僮鼻息如雷和作者谛听江声,衬托出夜静人寂的境界,从而烘托出历尽宦海浮沉的词人心事之浩茫和心情之孤寂,使人遐思联翩,从而为下片当中作者的人生反思作好了铺垫。
下片赏析 下片一开始,词人便慨然长叹道:“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这奇峰突起的深沉喟叹,既直抒胸臆又充满哲理意味,是全词枢纽。
以上两句精粹议论,化用庄子“汝身非汝有也”、“全汝形,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营”之言,以一种透彻了悟的哲理思辨,发出了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
这两句,既饱含哲理又一任情性,表达出一种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人生困惑与感伤,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词人静夜沉思,豁然有悟,既然自己无法掌握命运,就当全身免祸。
顾盼眼前江上景致,是“夜阑风静縠纹平”,心与景会,神与物游,为如此静谧美好的大自然深深陶醉了。
于是,他情不自禁地产生脱离现实社会的浪漫主义的遐想,唱道:“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他要趁此良辰美景,驾一叶扁舟,随波流逝,任意东西,他要将自己的有限生命融化在无限的大自然之中。
“夜阑风静彀纹平”,表面上看来只是一般写景的句子,其实不是纯粹写景,而是词人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相契合的产物。
它引发出作者心灵痛苦的解脱和心灵矛盾的超越,象征着词人追求的宁静安谧的理想境界,接以“小舟”两句,自是顺理成章。
苏东坡政治上受到沉重打击之后,思想几度变化,由入世转向出世,追求一种精神自由、合乎自然的人生理想。
在他复杂的人生观中,由于杂有某些老庄思想,因而在痛苦的逆境中形成了旷达不羁的性格。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这余韵深长的歇拍,表达出词人潇洒如仙的旷达襟怀,是他不满世俗、向往自由的心声。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 文翻注译赏
花影 文翻注译赏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
(却教 一作:又教)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
亭台上的花影一层又一层,几次叫童儿去打扫,可是花影怎么扫走呢?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
(却教 一作:又教) 傍晚太阳下山时,花影刚刚隐退,可是月亮又升起来了,花影又重重叠叠出现了。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
重重叠叠:形容地上的花影一层又一层,很浓厚。
瑶台:华贵的亭台。
几度:几次。
童:男仆。
这两句说,亭台上的花影太厚了,几次叫仆人扫都扫不掉。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
(却教 一作:又教) 收拾去:指日落时花影消失,好像被太阳收拾走了。
教:让。
送将来:指花影重新在月光下出现,好像是月亮送来的。
将,语气助词,用于动词之后。
这两句说,太阳落了,花影刚刚消失,明月升起,它又随着月光出现了。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
亭台上的花影一层又一层,几次叫童儿去打扫,可是花影怎么扫走呢?
重重叠叠:形容地上的花影一层又一层,很浓厚。
瑶台:华贵的亭台。
几度:几次。
童:男仆。
这两句说,亭台上的花影太厚了,几次叫仆人扫都扫不掉。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
(却教 一作:又教) 傍晚太阳下山时,花影刚刚隐退,可是月亮又升起来了,花影又重重叠叠出现了。
收拾去:指日落时花影消失,好像被太阳收拾走了。
教:让。
送将来:指花影重新在月光下出现,好像是月亮送来的。
将,语气助词,用于动词之后。
这两句说,太阳落了,花影刚刚消失,明月升起,它又随着月光出现了。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
(却教 一作:又教)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借吟咏花影,抒发了自己想要有所作为,却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这首诗自始至终着眼于一个“变”字,写影的变化中表现出光的变化,写光的变化中表现出影的变化。
第一句中“上瑶台”,这是写影的动,隐含着光的动。
为什么用“上”,不用“下”,因为红日逐渐西沉了。
第二句“扫不开”写影的不动,间接地表现了光的不动。
光不动影亦不动,所以凭你横扫竖扫总是“扫不开”的。
三四两句,一“收”一“送”是写光的变化,由此引出一“去”一“来”影的变化。
花影本是静态的,诗人抓住了光与影的相互关系,着力表现了花影动与静,去与来的变化,从而使诗作具有了起伏跌宕的动态美。
写光的变化,写花影的变化,归根到底是为了传达诗人内心的感情变化。
“上瑶台”写花影移动,已含有鄙视花影之意;
“扫不开”写花影难除,更明现憎恶花影之情;
“收拾去”写花影消失,大有庆幸之感;
“送将来”写花影再现,又发无奈之叹。
诗人巧妙地将自己内心的感情变化寓于花影的倏忽变化之中,使诗作具有言近旨远,意在言外的含蓄美。
有人评论说:“上瑶台”比喻小人在高位当权;
“扫不开”比喻正直之臣屡次上书揭露也无济于事;
三四两句以太阳刚落,花影消失,明月东升,花影重映,比喻小人暂时销声匿迹,但最终仍然出现在政治舞台上。
从诗人一生仕途坎坷,政治失意的情况来分析,产生鄙视群小,痛恨官场腐败的感情也许是可能的。
但诗歌作为文艺作品,它显然不能是生活的实录,它比生活本身应该更概括,更集中,更有典型性,因此,一定要坐实哪一句即喻什么人或什么事,难免会有牵强附会之嫌了。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念奴娇·中秋 文翻注译赏
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
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
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
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
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
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
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
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
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
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
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
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
置身高楼,凭高看去,中秋的月夜,长空万里无云,显得更为辽阔无边。
月亮的光辉从天上照射下来,使秋天的碧空沉浸在一片清冷之中。
在月宫的琼楼玉宇上,仙女们乘鸾凤自由自在地来来往往,我向往月宫中的清净自由,秀丽的江山像图画般的美丽,看过去在朦胧的月色里,树影婆娑。
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
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
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
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
现在我把天上的明月和身边自己的影子当成知心朋友和他一起起舞,希望愉快地度过如此良宵,邀月赏心,用酒浇愁,但悲愁还在。
不要辜负了这良辰美景,此时此刻,唯有月亮才是我的知音,渴望乘风归去,在明净的月宫里,把横笛吹得响彻云霄,唤起人们对美好境界的追求和向往。
参考资料: 1、 陈明源.常用词牌详介:人民日报出版社,1987年10月 :410 2、 刘石评注.唐宋名家诗词苏轼词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11月:159-161
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
桂魄(pò)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
玉宇琼楼,乘鸾(luán)来去,人在清凉国。
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
桂魄:月亮的别称。
古人称月体为魄,又传月中有桂树,故称月亮为“桂魄”。
“冷浸”句:秋天的碧空浸透着清冷的月光。
玉宇琼楼:传说中月宫里神仙居住的楼宇。
形容月中宫殿的精美。
乘鸾:《异闻录》:“开元中,明皇与申天师游月中,见素娥十余人,皓衣乘白鸾, 笑舞于广庭大桂树下。
”清凉国:唐陆龟蒙诗残句:“溪山自是清凉国。
”烟树:烟雾笼罩的树木。
历历:清楚可数。
烟树历历:唐崔颢《黄鹤楼》诗:“晴川历历汉阳树。
”举怀三句:李白《月下独酌》:“举酒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便欲三句:化用《庄子·逍遥游》:“有鸟焉, 其名为鹏, 背若泰山, 翼若垂天之云, 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
”唐李白曾被称为“谪仙人”,谓如神仙谪降人世。
苏轼也自比谪仙,故称归去。
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
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
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
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
“起舞”句:与上“我醉”句关联,化用《月下独酌》诗意:“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翻然:回飞的样子。
鹏翼:大鹏之翅。
水晶二句:李肇《唐国史补》卷下:李舟以笛遗李牟,“牟吹笛天下第一,月夜泛江, 维舟吹之……甚为精壮, 山河可裂……及入破,呼吸盘擗,其笛应声粉碎”。
李牟,或作李谟。
此喻胸中豪气喷薄而出。
参考资料: 1、 陈明源.常用词牌详介:人民日报出版社,1987年10月 :410 2、 刘石评注.唐宋名家诗词苏轼词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11月:159-161
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
桂魄(pò)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
玉宇琼楼,乘鸾(luán)来去,人在清凉国。
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
置身高楼,凭高看去,中秋的月夜,长空万里无云,显得更为辽阔无边。
月亮的光辉从天上照射下来,使秋天的碧空沉浸在一片清冷之中。
在月宫的琼楼玉宇上,仙女们乘鸾凤自由自在地来来往往,我向往月宫中的清净自由,秀丽的江山像图画般的美丽,看过去在朦胧的月色里,树影婆娑。
桂魄:月亮的别称。
古人称月体为魄,又传月中有桂树,故称月亮为“桂魄”。
“冷浸”句:秋天的碧空浸透着清冷的月光。
玉宇琼楼:传说中月宫里神仙居住的楼宇。
形容月中宫殿的精美。
乘鸾:《异闻录》:“开元中,明皇与申天师游月中,见素娥十余人,皓衣乘白鸾, 笑舞于广庭大桂树下。
”清凉国:唐陆龟蒙诗残句:“溪山自是清凉国。
”烟树:烟雾笼罩的树木。
历历:清楚可数。
烟树历历:唐崔颢《黄鹤楼》诗:“晴川历历汉阳树。
”举怀三句:李白《月下独酌》:“举酒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便欲三句:化用《庄子·逍遥游》:“有鸟焉, 其名为鹏, 背若泰山, 翼若垂天之云, 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
”唐李白曾被称为“谪仙人”,谓如神仙谪降人世。
苏轼也自比谪仙,故称归去。
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
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
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
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
现在我把天上的明月和身边自己的影子当成知心朋友和他一起起舞,希望愉快地度过如此良宵,邀月赏心,用酒浇愁,但悲愁还在。
不要辜负了这良辰美景,此时此刻,唯有月亮才是我的知音,渴望乘风归去,在明净的月宫里,把横笛吹得响彻云霄,唤起人们对美好境界的追求和向往。
“起舞”句:与上“我醉”句关联,化用《月下独酌》诗意:“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翻然:回飞的样子。
鹏翼:大鹏之翅。
水晶二句:李肇《唐国史补》卷下:李舟以笛遗李牟,“牟吹笛天下第一,月夜泛江, 维舟吹之……甚为精壮, 山河可裂……及入破,呼吸盘擗,其笛应声粉碎”。
李牟,或作李谟。
此喻胸中豪气喷薄而出。
参考资料: 1、 陈明源.常用词牌详介:人民日报出版社,1987年10月 :410 2、 刘石评注.唐宋名家诗词苏轼词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11月:159-161
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
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
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
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
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
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
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
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
古往今来,中秋之月激发过文人多少丰富的情感和无穷的想象,苏东坡在熙宁九年(1076)写过的脍炙人口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尽情驰骋对月宫的幻想,表达超脱尘俗和依恋现实的矛盾,倾吐对情同手足的胞弟的思念。
词的开头“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
”是写万里无云的中秋夜月。
本来在中秋月夜,长空万里无云,是人们常见的,没有什么稀奇。
但这里作者加上“凭高眺远”四字,就使得境界全然不同。
作者置身高楼,凭高望远,所以视野开阔,而使得长空显得更为辽阔无边,毫无尽处,引人入胜。
“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
”由晴空写到明月。
古时称月为魄,传说月中有桂树,故称月亮为“桂魄”。
意思是说,月儿的光辉从天上飞来,它所照射的地方,整个秋天的碧空都沉浸在清冷之中。
这两句描绘了一个月光照耀的清辉夜色,给人以清凉的感觉。
这竟引起了作者无限的幻想,以寄托着他的精神世界:”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
“作者让他的想象翅膀飞翔,幻想出月宫中有琼楼玉宇,仙女们乘飞鸾自由来往,那里是一个清凉的境地。
据《异闻录》记载,唐玄宗一次游月宫,”见素娥十余人,皓衣,乘白鸾,笑舞于广庭大桂树下。
“所以用”飞鸾而去“,想象月宫中仙人乘鸾自由来往。
作者这样想象,究竟有什么意义?
从他当时所处的黑暗现实、不得自由的环境来看,不能说和现实无关。
应该说,正是由于他处在那样一个不得自由的闲官职位上,才有向往月宫清静自由的幻想。
”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
“他想象着从月宫往下界眺望:秀丽的江山像图画那样的美,清晰可辨的烟火,历历在望。
人间的江山越美,就越反衬出现实社会越丑,就越能见出作者内心世界的苦闷。
然而,作者毕竟是一个处于逆境而善于而善于自我解脱的人。
所以,下片笔锋一转写道:“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
”这三句化用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诗句。
作者通过高超的想象,把天上的明月和身边的影子当做知心朋友,一起欢乐。
这样写,既使词染上了浓厚的浪漫色彩,给人有一种奇异之感;
又真实地展现出他孤单、凄凉的影子。
作者之所有“举杯邀月”,正是意味着他对当时社会的憎恶,意味着他对权贵们的讨厌。
苏轼尽管邀月赏心,把酒浇愁,但悲愁仍在,这就使他不能不起舞了:“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
”希望愉快地度此中秋良夜,不要辜负这良辰美景。
“今夕”句化用《诗经》“今夕何夕,见此良人”,表示这是一个良宵。
作者之所以月下起舞,并非愉快而歌,得意而舞,恰恰是为了消除这股愁闷与抑郁不平之气。
正如“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
嗟叹知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因此,这里似乎使人听到他强颜为笑之声,但又使人深深地感到他觉得月亮才是他的知音。
唯其如此,所以,他便幻想起遨游月宫来了:“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
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
”他渴望乘风归去,在明净的月宫里,把横笛吹得响彻云霄,唤起人么对美好境界的追求与向往。
豪情溢于纸背,令人读之神思飘渺。
当然这种追求是虚幻的,在现实中不可能实现,但作者这样写,正是人在苦闷时寻求解脱、自我安慰的无可奈何的举动;
它表现出作者对自由生活、美好现实的追求。
总的来说,这是一篇狂放不羁。
洒脱飘逸的作品。
当时,苏轼居住黄州,政治处境仍然没有得到改善。
为了排遣个人政治上的失意的苦闷,为了摆脱庸俗污浊的现实,于是他越发热烈追求那超凡的清空境界。
虽然是带有消极成分,不值得称颂,但它之所以产生,正是由于黑暗现实所促成。
它是深深滴植根于社会土壤之中的,我们不能忽视这一点。
参考资料: 1、 刘石评注.唐宋名家诗词苏轼词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11月:159-161 2、 贺新辉.宋词鉴赏辞典: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年11月:282-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