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祭文 文翻注译赏
己酉岁九月九日 文翻注译
靡靡秋已夕,凄凄风露交。
蔓草不复荣,园木空自凋。
清气澄余滓,杳然天界高。
哀蝉无留响,丛雁鸣云霄。
万化相寻绎,人生岂不劳?
从古皆有没,念之中心焦。
何以称我情?
浊酒且自陶。
千载非所知,聊以永今朝。
靡靡秋已夕,凄凄风露交。
衰颓零落秋已晚,寒露凄风相缭绕。
蔓草不复荣,园木空自凋。
蔓草稀疏渐枯萎,园中林木空自凋。
清气澄余滓,杳然天界高。
清澄空气无尘埃,天宇茫茫愈显高。
哀蝉无留响,丛雁鸣云霄。
悲切蝉鸣已绝响,成行大雁啼云霄。
万化相寻绎,人生岂不劳?
万物更替常变化,人生怎能不辛劳!
从古皆有没,念之中心焦。
自古有生即有死,念此心中似煎熬。
何以称我情?
浊酒且自陶。
如何方可舒心意,饮酒自能乐陶陶。
千载非所知,聊以永今朝。
千年之事无需知,姑且行乐尽今朝。
参考资料: 1、 孟二冬 .陶渊明集译注 :昆仑出版社 ,2008-01 .
靡靡秋已夕,凄凄风露交。
靡靡(mǐ):零落的样子。
陆机《叹逝赋》:”亲落落而日稀,友靡靡而愈索。
”已夕:己晚。
蔓草不复荣,园木空自凋。
蔓草:蔓生的草。
蔓:细长不能直立的茎,木本曰藤,草木曰蔓。
清气澄余滓,杳然天界高。
余滓(zǐ):残余的渣滓,指尘埃。
哀蝉无留响,丛雁鸣云霄。
丛雁:犹群雁。
丛:聚集。
万化相寻绎,人生岂不劳?
万化:万物,指宇宙自然。
从古皆有没,念之中心焦。
没:指死亡。
何以称我情?
浊酒且自陶。
称(chèn):适合。
千载非所知,聊以永今朝。
永:延长。
《诗经·小雅·白驹》:“絷之维之,以永今朝。
” 参考资料: 1、 孟二冬 .陶渊明集译注 :昆仑出版社 ,2008-01 .
靡靡秋已夕,凄凄风露交。
衰颓零落秋已晚,寒露凄风相缭绕。
靡靡(mǐ):零落的样子。
陆机《叹逝赋》:”亲落落而日稀,友靡靡而愈索。
”已夕:己晚。
蔓草不复荣,园木空自凋。
蔓草稀疏渐枯萎,园中林木空自凋。
蔓草:蔓生的草。
蔓:细长不能直立的茎,木本曰藤,草木曰蔓。
清气澄余滓,杳然天界高。
清澄空气无尘埃,天宇茫茫愈显高。
余滓(zǐ):残余的渣滓,指尘埃。
哀蝉无留响,丛雁鸣云霄。
悲切蝉鸣已绝响,成行大雁啼云霄。
丛雁:犹群雁。
丛:聚集。
万化相寻绎,人生岂不劳?
万物更替常变化,人生怎能不辛劳!
万化:万物,指宇宙自然。
从古皆有没,念之中心焦。
自古有生即有死,念此心中似煎熬。
没:指死亡。
何以称我情?
浊酒且自陶。
如何方可舒心意,饮酒自能乐陶陶。
称(chèn):适合。
千载非所知,聊以永今朝。
千年之事无需知,姑且行乐尽今朝。
永:延长。
《诗经·小雅·白驹》:“絷之维之,以永今朝。
” 参考资料: 1、 孟二冬 .陶渊明集译注 :昆仑出版社 ,2008-01 .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 文翻注译赏
咏贫士 文赏
凄厉岁云暮,拥褐曝前轩。
南圃无遗秀,枯条盈北园。
倾壶绝馀沥,窥灶不见烟。
诗书塞座外,日昃不遑研。
闲居非陈厄,窃有愠言见。
何以慰我怀,赖古多此贤。
凄厉岁云暮,拥褐曝前轩。
南圃无遗秀,枯条盈北园。
倾壶绝馀沥,窥灶不见烟。
诗书塞座外,日昃不遑研。
闲居非陈厄,窃有愠言见。
何以慰我怀,赖古多此贤。
此诗承《咏贫士·万族各有托》中的诗句“岂不寒与饥”,先叙贫困饥寒之状。
朔风凄厉,已近岁末。
无以取暖的老诗人,只能拥着粗布衣服,在前轩下晒太阳。
抬眼望去,昔时四院中盛开的花卉已荡然无存,青葱的树木,也成了光秃秃的枯条。
诗的前四句在严冬萧索景色的衬托中,描出了一位贫士索漠的形象。
严寒袭人,饥更来煎。
诗人一生相依为命的酒,现在即使将空壶倾得再斜,也再已倒不出一滴来;
民以食为天,但饭时已到,看着灶下,却烟火全消。
逸兴已消,诗书虽堆案盈几,却疗不得饥寒,任它胡乱塞在座外,直至白日西倾,也无兴再去研读它。
五至八句由寒及饥,由景及情,伸足“岂不寒与饥”之意。
至于日昃以后,将是又一个黄昏冬夜,如何驱遣,诗人未言,但读者不难想像。
晚岁的陶潜确实困苦之甚,世乱加上荒年,使他早时只是作为一种理想精神的“甘贫”,成了严酷的现实,其《有会而作》序云:“旧谷既没,新谷未登,颇为老农,而值年灾,日月尚悠,为患未已。
登岁之功,既不可希;
朝夕所资,烟火才通。
旬日以来,始念饥乏。
岁云夕矣,慨然永怀。
今我不述,后生何闻哉。
”所述境况正可与此诗相互发明。
“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
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
”《乞食》诗,更描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诗人,已不得不为生存而告乞求贷了。
贫,毕竟并不那么容易“甘”之,不能再一味恬淡。
当初孔子困于陈,资粮断绝,“从者病,莫能兴。
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
’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孔子可以这样穷而安,而己非圣人之比,就不能不像子路那样愠恼之心见于言色。
不过虽然饥寒,虽有不平,诗人仍不愿弃“故辙”而改素志;
那么什么是诗人的精神慰安呢?
末句答道:正依靠古来那许多高风亮节,守穷不阿的“穷士”啊。
对比一下陶潜初隐时的诗句,可以更清楚地了解诗人的心态。
《饮酒》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觞虽独进,杯尽壶自倾,……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的逸趣已为“倾壶绝余沥,窥灶不见烟”的窘俭所替代;
而“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读山海经》)的雅兴,亦已成了“诗书塞座外,日昃不遑研”的阑姗。
于是望中景物也都改观。
风寒,在诗人并非初历,但当初“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
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的卓拔景象已换成“南圃无遗秀,枯条盈北园”的索漠萧条。
他再也无复当年“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与子俨等疏》)的感受;
“拥褐曝前轩”这一诗歌形象,足见其当时不但是肉体上,也是精神上的疲老。
贫困把天真的诗人从云际雾里的逍遥游中,拉回到地面上来,这也许是不幸,然而却也使诗人的高洁品格获得了更充实的内含;
使他成了中国诗史上少数几位真正无愧于固穷守节之称的隐逸诗人。
虽然饥寒使他沦落到行乞的地步,但他所低首下心的不是那些督邮之流的官场屑小,而是他日夕相处的“素心人”;
心境虽然疲老了,但骨子里的傲气却并不减少壮。
诗的结末四句用孔子厄于陈蔡之典,含义尤深长。
“闲居非陈厄,窃有愠言见”,字面意思是,自己未达到孔圣人的精神境界,所以才有愠色;
然而联系其“宁固穷以济意,不委曲以累己”(《感士不遇赋》)这种一贯思想来看,这两句诗实以自责为自傲。
孔子一生为推行其仁义之道而奔波风尘,这从渊明最为服膺的道家来看是以外物累己的行为。
从好的方面来看,世乱不可为,正不必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所以《庄子》说“世浊不可与庄语”,甚至以为当国者形同兕柙之中的神龟。
而从不好的角度来看,《庄子》中更借盗跖之口斥孔子为名利荣禄之人。
从渊明对儒学的一贯态度看,二句虽不必有盗跖所责备于孔子那种含义,但以“闲居”与“陈厄”相对言,并虽有不平,仍将坚持素操来看,不难味出有以孔子之举为不智之意。
所以,结末他不是顺不如孔子之意,说要以孔子穷而安作榜样,而要以此下所说的各种高士为典范,以表示虽穷也必不重入世网,乱己“真意”。
穷困固然使陶潜从天上降到地上,却又使其精神进一步净化。
“严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渊明之高,其实不尽在他衣食无虑,吟唱着这两句诗的时候,而正是在这贫困的低吟中,才更见出其卓然高标。
也正因此,此诗虽极写饥寒穷困,给人的印象却决无后来孟郊、贾岛那样的寒俭相,而显出一种清癯孤洁的姿态,一种情怀深长的韵味。
苏轼说陶诗“癯而实腴”,读此诗可有所解会。
此诗的这种姿态韵味,也甚得力于结构语言的自然浑成。
试设想。
如果开首二句写寒后,紧接着就写饥,就必会造成促迫穷俭之感。
比如孟郊诗就常常列举饥寒之态,穷形极相,反使人酸胃。
现在于写寒之后,垫二句写景,接写饥后,再续以二句诗书之事,这就使此诗虽写饥寒而有舒徐之态、书卷之气,加以“倾壶”“窥灶”之轻描淡写,“日昃”之后的言外之言,非孔以自见的婉而不露,读来就感到仍有陶诗一贯的风行水上之致。
而更可贵的是上述结构虽巧,却非刻意经营所得。
坐于前轩下,自然会有望景之举,酒食无着后也自然会想到唯有书本为伴,但欲读之际,又忽兴意阑珊,更深一层表达了诗人的心境。
从不经意处见出天机深杳,这是陶诗与其内容上的玄趣互为表里的艺术上的妙理,二妙并具,是后人所难以企及处。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归园田居 其五 文
拟古 其九 文
拟古 其八 文
读《山海经》 其二 文
答庞参军 其三 文
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 文
闲居三十载,遂与尘事冥。
诗书敦夙好,园林无世情。
如何舍此去,遥遥至西荆!
叩栧新秋月,临流别友生。
凉风起将夕,夜景湛虚明。
昭昭天宇阔,皛皛川上平。
怀役不遑寐,中宵尚孤征。
商歌非吾事,依依在耦耕。
投冠旋旧墟,不为好爵萦。
养真衡茅下,庶以善自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