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谢和溪园来寿) 文
夫子惠收我,谓我古心徒。
闲居有客无酒,有酒又无鱼。
报道犀兵远坠,问讯陈人何似,陈似隔年萸。
天壤亦大矣,知有孔融乎。
白雪歌,丹元赞,赫蹄书。
洪崖何自过我,便作授经图。
教我天根骑月,规我扶摇去意,餐我白芝符。
从此须溪里,更著赤松湖。
南乡子(即席纪游) 文
霜天晓角·经年寂寞 文
清平乐·深红半面 文
摸鱼儿·也何须 文
也何须、晴如那日,欣然且过江去。
玄都纵有看花便,耿耿自羞前度。
堪恨处。
人道是,漫山先落坡翁句。
东风绮语。
但适意当前,来寻须赋,此土亦吾圃。
海山石,犹记芙蓉城主。
弹过飞种成土。
是间便作仙客杏,谁与一栽千树。
朝又暮。
怅二十五年,临路花如故。
人生自苦。
只唤渡观桃,侵寻至此,世事奈何许。
摸鱼儿(和柳山悟和尚与李同年嘉龙韵) 文
渐无多、诗朋酒伴,东林复几人许。
旧时船子西湖柳,词与东风尘土。
重记否。
那月月下旬,且避何人疏。
当朝自负。
甚堕髻愁眉,E06DEC64短后,一往似伧父。
当年事,伤心说庚开府。
人生无百年虑。
虎头燕颔人间肉,不是蜜翁翁做。
今又古。
是楚对凡亡,为是凡亡楚。
朝朝暮暮。
听画角楼头,呜咽未断,重数五更鼓。
忆秦娥·烧灯节 文
柳梢青·春感 文翻注赏
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
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
那堪独坐青灯。
想故国、高台月明。
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
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
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
到处都是披着毛毡的蒙古骑兵,亡国后,人们去观看上元灯市,花灯好像也伴人洒泪。
春天来到这座悲惨的城市,元军在街头打着鼓、耍把戏,横笛吹奏起蒙古的腔调,哪里有一点儿春天的光景?耳闻目睹,心头不是滋味! 那堪独坐青灯。
想故国、高台月明。
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
在微弱的灯光下叹息,悲伤无聊的生活把人折磨,在这明月高悬的上元灯市,我十分留恋沦陷的楼台房舍。
那令人眷恋的临安都城的风景,那隐居山林的寂寞岁月,那逃往海滨的小朝廷的君臣,怎么进行抗敌斗争,复兴祖国?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参考资料: 1、 俞平伯 .《唐宋词选释》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年10月第一版 :269-270页 . 2、 《线装经典》编委会编 .《宋词鉴赏辞典》 :云南教育出版社 ,2010年 :第330页 .
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
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
铁马:指战马。
陆倕《石阙铭》:“铁马千群。
”银花:花炮,俗称“放花”苏味道《正月十五夜》:“火树银花合。
”洒泪“兼用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意。
愁城:庾信《愁赋》:“攻许愁城终不破。
”详见姜夔《齐天乐》注⑷(231页)。
戏鼓:指蒙古的流行歌曲,鼓吹杂戏。
周邦彦《西河》:“酒旗戏鼓甚处市。
” 那堪独坐青灯。
想故国、高台月明。
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
故国:本意是“故都”,这里兼说“故宫”,连下高台。
《武林旧事》卷三:“禁中例观潮于‘天开图画‘,高台下瞰,如在指掌。
”辇下:皇帝辇毂之下,京师的代称,犹言都下。
三句分说:宋亡以后临安元宵光景,自己避乱山中,宋室漂流海上。
参考资料: 1、 俞平伯 .《唐宋词选释》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年10月第一版 :269-270页 . 2、 《线装经典》编委会编 .《宋词鉴赏辞典》 :云南教育出版社 ,2010年 :第330页 .
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
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
那堪独坐青灯。
想故国、高台月明。
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
这是作者在上元节前的一个晚上写的感伤时乱,怀念故国的词作。
上片写想象中临安元宵灯节的凄凉情景。
“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
”三句,写元统治下的临安一片凄凉悲愁的气氛。
“铁马”,指元军的铁骑:“银花”,指元宵的花灯,“愁城”,借指临安。
头一句“铁马蒙毡”,不仅点明整个临安已经处于元军铁蹄的蹂躏之下,而且渲染出一种凄惨阴森,与元宵灯节的喜庆气氛形成大相径庭的氛围。
开篇就揭示出了全篇的时代特征。
元宵佳节,原是最热闹而且最富国泰民安气氛的,而现实的景象却将种种承平气象一扫而光。
在元军的铁马践踏之下,广大人民心情凄惨悲凉。
加之阴冷森严气氛的包围,竟连往常那火树银花不夜天的光也洒泪了。
这一句将客观景象的主观化、拟人化,使银灯似有人的形象和感情。
这种想象看似无理,实则入情。
“银花洒泪”的形象给这座曾经是繁华热闹的城市带来了一种哀伤而肃穆的凄凉氛围。
紧接着,又用“春入愁城”对上两句作一形象的概括。
“愁城”一词,源出“攻许愁城终不破。
”一句,出自庾信《愁赋》,本指人内心深处的忧闷愁思,此时借指充满哀愁的临安城。
春天不管兴亡,依然来到人间,但它所进入的竟是这样一座“铁马蒙毡,银花洒泪”,充满人间哀愁的愁城!
“春”与“愁”,自然与人间的鲜明对照,给人以强烈感受。
“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
”三句接着写想象中临安元宵鼓吹弹唱的情景:横笛中吹奏出来的不是汉家的故音,而是带有北方游牧民族情调的“番腔”,街头上演出的也不再是熟悉的故国戏鼓,而是是异族的鼓吹杂戏,一片呕哑之声,身为忠于故国的南宋遗民,听来根本不能称为“歌声”。
这几句对元统治者表现了义愤,感情由前面的悲郁苍凉转为激烈高亢,笔势劲直,激愤直率,可以想见作者其时填膺的义愤。
下片抒发了作者的思国之情。
“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
”这两句承上启下,用“想故国”三字点明上片所写都是自己对故都临安的遥想。
“故国高台月明”化用南唐后主李煜《虞美人》词“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情境,表达了作者对故都临安和南宋故国的深沉怀念和无限眷恋之情。
“独坐青灯”,指自己在故乡庐陵山中,独自面对青灯。
故国旧都、高台宫殿,如今都笼罩在一片惨淡的明月之下,繁华散尽,都已化成无边的寂寞与悲凉,这本已使人不能忍受。
更何况独又居于寂寞的深山,夜阑人静,遥想沦亡之故都,不但无力恢复故国,连再见到故都临安的机会也很难有,苦闷之情那堪禁受啊。
荧荧青灯与故国苍凉明月,相互映照,更显出情深挚无比凄凉。
这两句文势由陡急转为舒缓,而感情则变得更加沉郁。
“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
”“辇下风光”,指故都临安的美丽风光。
作者所指的“风光”应是宋亡前临安城元宵节的繁闹场景,以及亡国前的升平岁月。
“山中岁月”,指自己隐居山中的寂寞岁月。
“海上心情”,一般都指宋朝一部分爱国志士,在临安失守后在福建、广东一带继续进行抗元斗争的事情,以及作者对他们的挂念之情因为这首词作于归隐“山中”的时期,那时离宋室彻底覆亡已不远了,因此不再存在“海上”的抗元斗争。
这三句思维极为跳跃,内涵顿为丰富.联想的余地也更大.全词到此收束,但言有尽而意无穷。
如果说上片的结句干脆利落,声如鼓板,这下片的结句却如弦索之声,幽怨宛曲,余音袅袅不绝。
这样结尾,与诗人不尽的国恨家痛和遗民隐居的悠悠岁月十分相合.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诗人的爱国情怀也得到延展。
参考资料: 1、 傅德岷,李书敏主编 .《中华爱国诗词散文鉴赏大辞典》 :重庆出版社 ,1997年 :第221—222页 . 2、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科教部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稿选 阅读和欣赏——古典文学部分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8年 :第106—108页 . 3、 奚少庚 赵丽云主编 .《历代诗词千首解析辞典》 :吉林文史出版社 ,1992年 :第9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