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

作者: 李商隐 朝代: 唐代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昨夜星光灿烂,夜半却有习习凉风;

我们酒筵设在画楼西畔、桂堂之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身上无彩凤的双翼,不能比翼齐飞;

内心却象灵犀一样,感情息息相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互相猜钩嬉戏,隔座对饮春酒暖心;

分组来行酒令,决一胜负烛光泛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可叹呵,听到五更鼓应该上朝点卯;

策马赶到兰台,像随风飘转的蓬蒿。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pàn)桂堂东。

画楼、桂堂:都是比喻富贵人家的屋舍。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xī)一点通。

灵犀:旧说犀牛有神异,角中有白纹如线,直通两头。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送钩:也称藏钩。

古代腊日的一种游戏,分二曹以较胜负。

把钩互相传送后,藏于一人手中,令人猜。

分曹:分组。

射覆:在覆器下放着东西令人猜。

分曹、射覆未必是实指,只是借喻宴会时的热闹。

嗟(jiē)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鼓:指更鼓。

应官:犹上班。

兰台:即秘书省,掌管图书秘籍。

李商隐曾任秘书省正字。

这句从字面看,是参加宴会后,随即骑马到兰台,类似蓬草之飞转,实则也隐含自伤飘零意。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pàn)桂堂东。

昨夜星光灿烂,夜半却有习习凉风;

我们酒筵设在画楼西畔、桂堂之东。

画楼、桂堂:都是比喻富贵人家的屋舍。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xī)一点通。

身上无彩凤的双翼,不能比翼齐飞;

内心却象灵犀一样,感情息息相通。

灵犀:旧说犀牛有神异,角中有白纹如线,直通两头。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互相猜钩嬉戏,隔座对饮春酒暖心;

分组来行酒令,决一胜负烛光泛红。

送钩:也称藏钩。

古代腊日的一种游戏,分二曹以较胜负。

把钩互相传送后,藏于一人手中,令人猜。

分曹:分组。

射覆:在覆器下放着东西令人猜。

分曹、射覆未必是实指,只是借喻宴会时的热闹。

嗟(jiē)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可叹呵,听到五更鼓应该上朝点卯;

策马赶到兰台,像随风飘转的蓬蒿。

鼓:指更鼓。

应官:犹上班。

兰台:即秘书省,掌管图书秘籍。

李商隐曾任秘书省正字。

这句从字面看,是参加宴会后,随即骑马到兰台,类似蓬草之飞转,实则也隐含自伤飘零意。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首联以曲折的笔墨写昨夜的欢聚。

“昨夜星辰昨夜风”是时间:夜幕低垂,星光闪烁,凉风习习。

一个春风沉醉的夜晚,萦绕着宁静浪漫的温馨气息。

句中两个“昨夜”自对,回环往复,语气舒缓,有回肠荡气之概。

“画楼西畔桂堂东”是地点:精美画楼的西畔,桂木厅堂的东边。

诗人甚至没有写出明确的地点,仅以周围的环境来烘托。

在这样美妙的时刻、旖旎的环境中发生了什么故事,诗人只是独自在心中回味,我们则不由自主为诗中展示的风情打动了。

  颔联写今日的相思。

诗人已与意中人分处两拨儿,“身无彩凤双飞翼”写怀想之切、相思之苦:恨自己身上没有五彩凤凰一样的双翅,可以飞到爱人身边。

“心有灵犀一点通”写相知之深:彼此的心意却像灵异的犀牛角一样,息息相通。

“身无”与“心有”,一外一内,一悲一喜,矛盾而奇妙地统一在一体,痛苦中有甜蜜,寂寞中有期待,相思的苦恼与心心相印的欣慰融合在一起,将那种深深相爱而又不能长相厮守的恋人的复杂微妙的心态刻画得细致入微、惟妙惟肖。

此联两句成为千古名句。

  颈联“隔座送钩春酒暖,分营射覆蜡灯红”是写宴会上的热闹。

这应该是诗人与佳人都参加过的一个聚会。

宴席上,人们玩着隔座送钩、分组射覆的游戏,觥筹交错,灯红酒暖,其乐融融。

昨日的欢声笑语还在耳畔回响,今日的宴席或许还在继续,但已经没有了诗人的身影。

宴席的热烈衬托出诗人的寂寥,颇有“热闹是他们的,而我什么也没有”的凄凉。

  尾联“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写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无奈:可叹我听到更鼓报晓之声就要去当差,在秘书省进进出出,好像蓬草随风飘舞。

这句话应是解释离开佳人的原因,同时流露出对所任差事的厌倦,暗含身世飘零的感慨。

  全诗以心理活动为出发点,诗人的感受细腻而真切,将一段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感描绘得扑朔迷离而又入目三分。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作者: 李商隐 朝代: 唐代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你栖身高枝之上才难以饱腹,悲鸣传恨无人理会白费其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五更以后疏落之声几近断绝,满树碧绿依然如故毫不动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我官职卑下像桃梗漂流不定,家园长期荒芜杂草早已长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烦劳你的鸣叫让我能够警醒,我是一贫如洗全家水一样清。

参考资料: 1、 雅瑟.唐诗三百首鉴赏大全集.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1:383-384 2、 齐豫生,夏于全.唐诗鉴赏大典(第十一卷).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1:183-185 3、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708-709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以:因。

薄宦:指官职卑微。

高难饱:古人认为蝉栖于高处,餐风饮露,故说“高难饱”。

恨费声:因恨而连声悲鸣。

费,徒然。

五更(gēng)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五更:中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五更”。

疏欲断:指蝉声稀疏,接近断绝。

碧:绿。

薄宦(huàn)梗(gěng)犹泛,故园芜(wú)已平。

薄宦:官职卑微。

梗犹泛:典出《战国策·齐策》:土偶人对桃梗说:“今子东国之桃梗也,刻削子以为人,降雨下,淄水至,流子而去,则子漂漂者将何如耳。

”后以梗泛比喻漂泊不定,孤苦无依。

梗,指树木的枝条。

故园:对往日家园的称呼,故乡。

芜已平:荒草已经平齐没胫,覆盖田地。

芜,荒草。

平,指杂草长得齐平 。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君:指蝉。

警:提醒。

亦:也。

举家清:全家清贫。

举,全。

清,清贫,清高。

参考资料: 1、 雅瑟.唐诗三百首鉴赏大全集.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1:383-384 2、 齐豫生,夏于全.唐诗鉴赏大典(第十一卷).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1:183-185 3、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708-709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你栖身高枝之上才难以饱腹,悲鸣传恨无人理会白费其声。

以:因。

薄宦:指官职卑微。

高难饱:古人认为蝉栖于高处,餐风饮露,故说“高难饱”。

恨费声:因恨而连声悲鸣。

费,徒然。

五更(gēng)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五更以后疏落之声几近断绝,满树碧绿依然如故毫不动情。

五更:中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五更”。

疏欲断:指蝉声稀疏,接近断绝。

碧:绿。

薄宦(huàn)梗(gěng)犹泛,故园芜(wú)已平。

我官职卑下像桃梗漂流不定,家园长期荒芜杂草早已长平。

薄宦:官职卑微。

梗犹泛:典出《战国策·齐策》:土偶人对桃梗说:“今子东国之桃梗也,刻削子以为人,降雨下,淄水至,流子而去,则子漂漂者将何如耳。

”后以梗泛比喻漂泊不定,孤苦无依。

梗,指树木的枝条。

故园:对往日家园的称呼,故乡。

芜已平:荒草已经平齐没胫,覆盖田地。

芜,荒草。

平,指杂草长得齐平 。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烦劳你的鸣叫让我能够警醒,我是一贫如洗全家水一样清。

君:指蝉。

警:提醒。

亦:也。

举家清:全家清贫。

举,全。

清,清贫,清高。

参考资料: 1、 雅瑟.唐诗三百首鉴赏大全集.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1:383-384 2、 齐豫生,夏于全.唐诗鉴赏大典(第十一卷).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1:183-185 3、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708-709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蝉本来就因栖息于高枝,难得一饱;

它鸣叫不停,却不受理睬,真是白白辛苦,怨恨无穷啊。

“以”,因。

古人误以为蝉餐风饮露,所以说“高难饱”。

“费声”,指鸣声频频。

  就真实情况而言,蝉并非是因身在高处,不肯飞下来乞食而“难饱”;

它的鸣叫声中也没有什么恨意,这完全是诗人自己的理解与感受,是其身世之感的寄托。

“高”,语义双关,喻指人的品格高洁。

  诗人自许清高,不肯屈就,结果只落得生活困顿,这不就是“高难饱”吗?

他曾向令狐绹等当权者陈情,希望得到他们的理解和帮助,可最终还是不被人理会,依旧无法摆脱仕途坎坷的困境,这难道不是一场“徒劳”吗?

在这里,蝉已经完全人格化了,诗人分明是借其表达自己艰难的身世和处境,所以纪昀说开头两句是“意在笔先”。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蝉彻夜悲鸣,叫到五更天,已是声嘶力竭、稀稀落落,快要断绝了。

可是那些树呢,依旧碧绿青翠,任凭蝉叫得如何凄苦动人,也是无动于衷,真是无情啊!

  蝉声与树木的碧绿本来是毫不相干的,诗人却责怪树木的冷酷无情。

显然,这同样是在寄托自己的身世遭遇,抒写自己的哀告无门、受人冷落。

曾经有过深交的令狐绹等人本来是可以帮助李商隐的,可是,他们不仅没有伸出援助之手,反而处处排挤打击他。

在这样的境况下,诗人怎能不怨恨与激愤。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这两句转向诗人自叙:我职卑禄薄,到处漂泊,早已丢下的家乡田园,已是一片荒芜。

  《战国策·齐策》里有一则故事,桃偶讥笑泥人:“你是用泥土做成的人形,一到发洪水的时候,你就完了。

”泥人说:“我是西岸土做的人,洪水来了,尽管我会没了人形,但我还可以被冲回西岸家乡去。

而你呢,你是东国桃木做成的人,洪水一来,你还不知道漂泊到哪里去呢?

”后来就用“梗泛”来比喻漂泊无定的生涯。

“梗”,树木枝条。

“泛”,漂流。

李商隐长年辗转于各地为他人做幕僚,职位卑微,俸禄微薄,故称“薄宦”。

  “故园芜已平”,从陶渊明《归去来辞》的“田园将芜胡不归”化用而来。

陶渊明做官不如意,想到自己家乡的田地快要荒芜了,就辞官而去,归隐田园,自得其乐。

自己也是仕途坎坷,处处碰壁,何不也像陶渊明那样早日还乡呢?

可是,故园荒芜,似乎已经没有自己的立身之地,真是进亦难,退亦难!

  这两句在四处漂泊、前途黯淡的生活身世倾诉中,透露出诗人的失意与苍凉。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这两句是作者对蝉说的话:多劳你给我警告,我一家人的生活也和你一样清寒。

“君”,指蝉。

“警”,警醒,这里有触动的意思。

蝉在告诫什么呢?

有人说是警告诗人为什么不及早回头,早归故园;

有人则认为是提醒诗人保持高洁的操守。

  此联前一句回到咏蝉上来,用拟人手法写蝉。

后一句“君”与“我”对举,把咏物和抒情结合起来,呼应开头,首尾圆合。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北青萝

作者: 李商隐 朝代: 唐代

残阳西入崦,茅屋访孤僧。

落叶人何在,寒云路几层。

独敲初夜磬,闲倚一枝藤。

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

残阳西入崦,茅屋访孤僧。

落叶人何在,寒云路几层。

夕阳落入崦嵫山,我去茅屋里探访孤独的僧人。

满地落叶,僧人何在?

遍山寒云,山路要走多久?

独敲初夜磬,闲倚一枝藤。

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

初夜时分只听他独自敲磐,闲适中靠着一枝青藤。

大千世界都在微尘里,我为什么要有喜爱和憎恨?

参考资料: 1、 韩成武.唐诗三百首赏析:河北人民出版社,1995年04月第1版:327-329 2、 方笑一评注.唐诗三百首品读: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04:207

残阳西入崦(yān),茅屋访孤僧。

落叶人何在,寒云路几层。

崦:即“崦嵫(zī)”, 山名,在甘肃。

古时常用来指太阳落山的地方。

《山海经》载:鸟鼠同穴山西南有山名崦嵫,日所入处。

独敲初夜磬(qìng),闲倚一枝藤(téng)。

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

初夜:黄昏。

磬:古代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用玉、石制成,可悬挂。

佛寺中使用的一种钵状物,用铜铁铸成,既可作念经时的打击乐器,亦可敲响集合寺众。

“世界”句:语本《法华经》:“书写三千大千世界事,全在微生中。

”意思是大千世界俱是微生,我还谈什么爱和恨呢?

《楞严经》说:“人在世间,直微尘耳。

何必拘于憎爱而苦此心也!

”宁:为什么。

参考资料: 1、 韩成武.唐诗三百首赏析:河北人民出版社,1995年04月第1版:327-329 2、 方笑一评注.唐诗三百首品读: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04:207

残阳西入崦(yān),茅屋访孤僧。

落叶人何在,寒云路几层。

夕阳落入崦嵫山,我去茅屋里探访孤独的僧人。

满地落叶,僧人何在?

遍山寒云,山路要走多久?

崦:即“崦嵫(zī)”, 山名,在甘肃。

古时常用来指太阳落山的地方。

《山海经》载:鸟鼠同穴山西南有山名崦嵫,日所入处。

独敲初夜磬(qìng),闲倚一枝藤(téng)。

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

初夜时分只听他独自敲磐,闲适中靠着一枝青藤。

大千世界都在微尘里,我为什么要有喜爱和憎恨?

初夜:黄昏。

磬:古代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用玉、石制成,可悬挂。

佛寺中使用的一种钵状物,用铜铁铸成,既可作念经时的打击乐器,亦可敲响集合寺众。

“世界”句:语本《法华经》:“书写三千大千世界事,全在微生中。

”意思是大千世界俱是微生,我还谈什么爱和恨呢?

《楞严经》说:“人在世间,直微尘耳。

何必拘于憎爱而苦此心也!

”宁:为什么。

参考资料: 1、 韩成武.唐诗三百首赏析:河北人民出版社,1995年04月第1版:327-329 2、 方笑一评注.唐诗三百首品读: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04:207

残阳西入崦,茅屋访孤僧。

落叶人何在,寒云路几层。

独敲初夜磬,闲倚一枝藤。

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

  诗人在激烈的牛、李党争中被搞得心疲力尽,漂泊的生活,孤独的处境,使他感到生活在红尘中的不幸,迫切需要接触一下清净的佛家天地。

  首联写诗人寻访僧人之事。

时当红日西沉山谷,诗人进入山中,去拜访一位住在茅屋中的僧人。

“茅屋”,写出僧人居处的简朴,“孤僧”,写出僧人的不厌孤独。

而诗人此时正逢生活清苦、亲朋离散的艰难岁月,他寻访这样一位清苦而孤居的僧人,显然是要从对方身上获得启示,以解除自身的苦恼。

清苦人寻清苦地,孤独客访孤独僧,俗与佛已有了精神交流的契机。

  颔联写诗人寻访所经之路程、所见之景物。

“落叶人何在,寒云路几层。

”时当深秋,满山的林木飘下纷纷的黄叶,诗人要找的那位孤僧,却不知住在哪里。

“人何在”,使人联想到诗人于山林间四处张望的神态,显现出山间林木的密集和僧人的幽藏,愈发表现出这位孤僧远避红尘的意趣,这正是诗人探访的目的。

对句更将僧人的幽藏作进一步的渲染:诗人沿着寒云缭绕的山路,盘曲而上,已不知把那盘山之路走了几重。

山路入云,已见其高,何况入的是“寒云”。

“寒云路几层”不仅写出僧人的高居尘上,也写出诗人不畏辛劳和艰险、—心追寻禅理的热切之举。

此联二句写景而兼记行踪,景中暗含着僧人和诗人的影子,言筒意丰,蕴藏极富,堪称方家妙笔。

  经过千回万转,诗人终于找到了茅屋,见到了孤僧,颈联以精炼的笔墨描绘了僧人的简静生活:“独敲初夜磐,闲倚一枝藤。

”“初夜”二字与首句“残阳”相关照,写出到达茅屋的时间。

夜幕降临,僧人在茅屋中独自敲磐诵经。

“独”字与次句的“孤”字相呼应,因为是“孤僧”,所以独自敲磐。

虽只身独处,而未怠佛事,可见其对佛的虔诚。

诗人此时站在茅屋外边,耳听清脆的磐声,眼望寂静的星辰,深感佛界的静谧与安详,此中再无红尘之困扰。

待到僧人佛事已毕,诗人走进茅屋,与之交谈,对交谈的情状仅用“闲倚一枝藤”五个字概括,却内蕴丰富。

“藤”是藤条做的手杖,极为简朴,僧人所“倚”,仅此而已,生活之清苦可以想见;

难得的是僧人那份“闲”态,居清贫而安闲自如,从容不迫。

  尾联写诗人获得了思想的启迪。

“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

”佛教认为大千世界全在微尘之中,人也不过就是微尘而已。

诗人领悟了这个道理,表示今后不再纠缠爱憎,众心净虑,以淡泊之怀面对仕途荣辱。

  综观此诗,语言凝炼,富于蕴藏,层次清晰。

诗人先写出访,次写途中,再写遇僧,最后以思想收获作结。

诗人先将笔墨集中在探访之上,描写僧人居住状态的孤独。

用“独敲”一联勾勒,“独”字和“一”字均照应了第二句中的“孤”字。

用“闲”字写出佛家对红尘物欲的否定,突显出诗人希望从佛教思想中得到解脱,将爱憎抛却,求得内心的宁静。

最后写诗人访僧忽悟禅理之意,更衬出孤僧高洁的心灵。

此诗所表达的就是一种不畏辛劳艰险、—心追寻禅理、淡泊之怀面对仕途荣辱的愿望,既赞美了僧人清幽简静的生活,又表现出诗人对惮理的领悟,淡泊之怀面对现实、从容之心面对仕途荣辱。

参考资料: 1、 韩成武.唐诗三百首赏析:河北人民出版社,1995年04月第1版:327-329 2、 方笑一评注.唐诗三百首品读: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04:207

流莺

作者: 李商隐 朝代: 唐代

流莺漂荡复参差,度陌临流不自持。

巧啭岂能无本意?

良辰未必有佳期。

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

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何处有花枝。

流莺漂荡复参差,度陌临流不自持。

流莺儿啊,到处飘荡,上下翻飞;

越过小路,临近河边,无法自持。

巧啭岂能无本意?

良辰未必有佳期。

美妙地鸣啭,怎么能没有本意?

碰到了良辰,也未必就有佳期。

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

鸣啭在风朝霞夜阴晴之日,鸣啭在千门万户开闭之时。

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何处有花枝。

我曾经苦于伤春而不忍再听,京城哪里有可以栖息的花枝?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下)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1371 . 2、 陈永正 .李商隐诗选译 .成都 :巴蜀书社 ,1991 :212-213 .

流莺(yīng)漂(piāo)荡复参(cēn)差(cī),度陌临流不自持。

流莺:指漂荡流转、无所栖居的黄莺。

参差:参差,本是形容鸟儿飞翔时翅膀张敛振落的样子,这里用如动词,犹张翅飞翔。

不自持:不能自主,无法控制自己。

巧啭(zhuàn)岂能无本意?

良辰未必有佳期。

啭:鸟宛转地鸣叫。

佳期:美好的时光。

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

“风朝”二句:《汉书·郊祀志》:“作建章宫,度为千门万户。

”《汉书·东方朔传》:“起建章宫,左凤阙,右神明,号千门万户。

”此联写京华莺声,无论风露阴晴、门户开闭,皆漂荡啼啭不已。

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何处有花枝。

不忍:一作“不思”。

凤城:此借指京城长安。

花枝:指流莺栖息之所。

此句言凤城虽有花枝,而流莺难以借寓,故有伤春之苦吟,而令人不忍卒听。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下)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1371 . 2、 陈永正 .李商隐诗选译 .成都 :巴蜀书社 ,1991 :212-213 .

流莺(yīng)漂(piāo)荡复参(cēn)差(cī),度陌临流不自持。

流莺儿啊,到处飘荡,上下翻飞;

越过小路,临近河边,无法自持。

流莺:指漂荡流转、无所栖居的黄莺。

参差:参差,本是形容鸟儿飞翔时翅膀张敛振落的样子,这里用如动词,犹张翅飞翔。

不自持:不能自主,无法控制自己。

巧啭(zhuàn)岂能无本意?

良辰未必有佳期。

美妙地鸣啭,怎么能没有本意?

碰到了良辰,也未必就有佳期。

啭:鸟宛转地鸣叫。

佳期:美好的时光。

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

鸣啭在风朝霞夜阴晴之日,鸣啭在千门万户开闭之时。

“风朝”二句:《汉书·郊祀志》:“作建章宫,度为千门万户。

”《汉书·东方朔传》:“起建章宫,左凤阙,右神明,号千门万户。

”此联写京华莺声,无论风露阴晴、门户开闭,皆漂荡啼啭不已。

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何处有花枝。

我曾经苦于伤春而不忍再听,京城哪里有可以栖息的花枝?

不忍:一作“不思”。

凤城:此借指京城长安。

花枝:指流莺栖息之所。

此句言凤城虽有花枝,而流莺难以借寓,故有伤春之苦吟,而令人不忍卒听。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下)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1371 . 2、 陈永正 .李商隐诗选译 .成都 :巴蜀书社 ,1991 :212-213 .

流莺漂荡复参差,度陌临流不自持。

巧啭岂能无本意?

良辰未必有佳期。

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

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何处有花枝。

  张《会笺》系此诗为大中三年(849)春长安之作。

此诗乃苦闷之词,写自己仕途穷困,漂泊无定所,怀才不遇知音,心意无人理解。

全诗咏物抒情,借流莺自喻,寄托身世之感。

清陆昆曾《李义山诗解》云:"此作者自伤漂荡,无所归依,特托流莺以发叹耳。

渡陌临流,喻己之东川、岭表,身不由己也。

"此诗风格轻倩流美,情思深婉。

张《会笺》曰:"含思宛转,独绝今古。

"   这是李商隐托物寓怀、抒写身世之感的诗篇。

写作年份不易确定。

从诗中写到“漂荡”、“巧啭”和“凤城”来看,可能是“远从桂海,来返玉京”以后所作。

宣宗大中三年(849)春,作者在长安暂充京兆府掾属,“天官补吏府中趋,玉骨瘦来无一把”(《偶成转韵》),应是他当时生活和心情的写照。

  流莺,指漂荡流转、无所栖居的黄莺。

诗的开头两句,正面重笔写“流”字。

参差,本是形容鸟儿飞翔时翅膀张敛振落的样子,这里用如动词,犹张翅飞翔。

漂荡复参差,是说漂荡流转之后又紧接着再飞翔漂泊。

“度陌”、“临流”,则是在不停地漂荡流转中所经所憩,应上句“复”字。

流莺这样不停地漂泊、飞翔,究竟是为什么呢?

又究竟要漂荡到何时何地呢?

诗人对此不作正面交代,只淡淡接上“不自持”三字。

这是全联点眼,暗示出流莺根本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仿佛是被某种无形的力量控制着。

用流莺的漂荡比喻诗人自己的辗转幕府的生活,是比较平常的比兴寓托,独有这“不自持”三字,融和着诗人的独特感受。

诗人在桂林北返途中就发出过怅然的叹息:   “昔去真无奈,今还岂自知”(《陆发荆南始至商洛》)。

“去真无奈”、“还岂自知”,正象是“不自持”的注脚。

它把读者的思绪引向“漂荡复参差”的悲剧身世后面的社会原因,从而深化了诗的意境。

  漂荡流转,毕竟是流莺的外在行动特点,接下来三、四两句,便进一步通过对流莺另一特点—— 巧啭的描写,来展示它的内心苦闷。

“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

”流莺那圆转流美的歌吟中分明隐藏着一种殷切的愿望—— 希望在美好的三春良辰中有美好的相会。

然而,它那“巧啭”中所含的“本意”却根本不被理解,因而虽然适逢春日芳辰也不能盼来“佳期”,实现自己的愿望。

如果说,流莺的漂泊是诗人飘零身世的象征,那么流莺的巧啭便是诗人美妙歌吟的生动比喻。

它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强调巧啭中寓有不为人所理解的“本意”,这“本意”可以是诗人的理想抱负,也可以是诗人所抱的某种政治遇合的期望。

这一联和《蝉》的颔联颇相似。

但“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所强调的是虽凄楚欲绝而不被同情,是所处环境的冷酷;

而“巧啭”一联所强调的却是巧啭本意的不被理解,是世无知音的感叹。

“岂能”、“未必”,一纵一收,一张一弛,将诗人不为人所理解的满腹委屈和良辰不遇的深刻伤感曲曲传出,在流美圆转中有回肠荡气之致。

可以说这两句诗本身就是深与婉的统一。

  颈联承上“巧啭”,仍写莺啼。

“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

”这是“本意”不被理解、“佳期”不遇的流莺永无休无止的啼鸣:无论是刮风的早晨还是降露的夜晚,是晴明的天气还是阴霾的日子,无论是京城中万户千门开启或关闭的时分,流莺总是时时处处在啼啭歌吟。

它仿佛执着地要将“本意”告诉人们,而且在等待着渺茫无尽的佳期。

这一联是两个略去主、谓语的状语对句构成的,每句中“风朝”与“露夜”、“阴”与“晴”、“万户”与“千门”、“开”与“闭”又各自成对,读来别有一种既整饬又优美,既明畅又含蓄的风调。

  尾联联系到诗人自身,点明“伤春”正意。

“凤城”借指长安,“花枝”指流莺栖息之所。

两句是说,自己曾为伤春之情所苦,实在不忍再听流莺永无休止的伤春的哀鸣,然而在这广大的长安城内,又哪里能找到可以栖居的花枝呢?

初唐诗人李义府《咏乌》云:   “上林多少树,不借一枝栖。

”末句从此化出。

伤春,就是伤佳期之不遇;

佳期越渺茫,伤春的情绪就越浓重。

三春芳辰就要在伤春的哀啼中消逝了,流莺不但无计留春,而且连暂时栖息的一枝也无从寻找。

这已经是杜鹃啼血般的凄怨欲绝的情境了。

诗人借“不忍听”流莺的哀啼强烈地抒发了自己的“伤春”之情—— 抱负成空、年华虚度的精神苦闷。

末句明写流莺,实寓自身,读来既像是诗人对无枝可栖的流莺处境的关心,又像是诗人从流莺哀啼声中听出的寓意,更像是诗人自己的心声,语意措辞之精妙,可谓臻于化境。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1210-1212 .

幽居冬暮

作者: 李商隐 朝代: 唐代

羽翼摧残日,郊园寂寞时。

晓鸡惊树雪,寒鹜守冰池。

急景忽云暮,颓年浸已衰。

如何匡国分,不与夙心期。

羽翼摧残日,郊园寂寞时。

是鸟翅膀被摧残的日子,在郊外园林寂寞的时节。

晓鸡惊树雪,寒鹜守冰池。

晨鸡因树上雪光而惊啼,鸭子在严寒中苦守冰池。

急景忽云暮,颓年浸已衰。

白天短促很快便到夜晚,垂暮之年身体渐已变衰。

如何匡国分,不与夙心期。

我本有匡救国家的职分,在不能与我的夙愿相期?

参考资料: 1、 陈永正.李商隐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80-181

羽翼摧残日,郊园寂寞时。

是鸟翅膀被摧残的日子,在郊外园林寂寞的时节。

羽翼摧残:鸟儿的翅膀被折断。

郊园:城外的园林。

唐张九龄《酬王履震游园林见贻》诗:“宅生惟海县,素业守郊园。

” 晓鸡惊树雪,寒鹜守冰池。

晨鸡因树上雪光而惊啼,鸭子在严寒中苦守冰池。

晓鸡:报晓的鸡。

唐孟浩然《寒夜张明府宅宴》诗:“醉来方欲卧,不觉晓鸡鸣。

”鹜(wù):鸭子。

急景忽云暮,颓年浸已衰。

白天短促很快便到夜晚,垂暮之年身体渐已变衰。

急景:同“短日”,急驰的日光。

亦指急促的时光。

唐曹邺《金井怨》诗:“西风吹急景,美人照金井。

”忽:一作“倏(shū)”,迅速。

“云”字无义。

颓(tuí)年:犹言衰老之年。

晋陆机《悯思赋》:“乐来日之有继,伤颓年之莫纂。

”寖(jìn):渐渐。

如何匡国分,不与夙心期。

我本有匡救国家的职分,在不能与我的夙愿相期?

匡(kuāng)国:匡正国家。

汉蔡邕《上封事陈政要七事》:“夫书画辞赋,才之小者;

匡国理政,未有其能。

”分(fèn):职分。

夙(sù)心:平素的心愿。

《后汉书·文苑传下·赵壹》:“惟君明睿,平其夙心。

” 参考资料: 1、 陈永正.李商隐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80-181

日日

作者: 李商隐 朝代: 唐代

日日春光斗日光,山城斜路杏花香。

几时心绪浑无事,得及游丝百尺长。

日日春光斗日光,山城斜路杏花香。

一天天的春光和时光争晖飞快流逝,奔向山城的山路早春的杏花发出芳香。

几时心绪浑无事,得及游丝百尺长。

什么时候心绪能全然没有什么事,能得到如春天的百尺游丝一样的春思呢?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371 2、 刘学锴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206-1207

日日春光斗日光,山城斜路杏花香。

一天天的春光和时光争晖飞快流逝,奔向山城的山路早春的杏花发出芳香。

日日:意为一天天。

唐王昌龄《万岁楼》诗:“年年喜见山长在,日日悲看水独流。

春光:泛指春天明媚妍丽、富于生命力的景象。

南朝宋吴孜《春闺怨》诗:“春光太无意,窥窗来见参。

”日光:既指艳阳春日,又兼有时光之意。

汉陆贾《新语·道基》:“润之以风雨,曝之以日光。

”山城:依山而筑的城市。

北周庾信《奉和泛江》:“岸社多乔木,山城足回楼。

” 几时心绪浑无事,得及游丝百尺长。

什么时候心绪能全然没有什么事,能得到如春天的百尺游丝一样的春思呢?

心绪:心思,心情。

隋孙万寿《远戍江南寄京邑亲友》诗:“心绪乱如麻,空怀畴昔时。

”浑无事:即全无事。

浑:犹全。

游丝:指春天时虫类吐在空中而四处飞扬的细丝。

南朝梁沈约《三月三日率尔成篇》:“游丝映空转,高杨拂地垂。

”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371 2、 刘学锴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206-1207

荆门西下

作者: 李商隐 朝代: 唐代

一夕南风一叶危,荆云回望夏云时。

人生岂得轻离别, 天意何曾忌嶮巇.骨肉书题安绝徼,蕙兰蹊径失佳期。

洞庭湖阔蛟龙恶,却羡杨朱泣路岐。

摇落

作者: 李商隐 朝代: 唐代

摇落伤年日,羁留念远心。

水亭吟断续,月幌梦飞沉。

古木含风久,疏萤怯露深。

人闲始遥夜,地迥更清砧。

结爱曾伤晚,端忧复至今。

未谙沧海路,何处玉山岑。

滩激黄牛暮,云屯白帝阴。

遥知沾洒意,不减欲分襟。

井泥四十韵

作者: 李商隐 朝代: 唐代

皇都依仁里,西北有高斋。

昨日主人氏,治井堂西陲。

工人三五辈,辇出土与泥。

到水不数尺,积共庭树齐。

他日井甃毕,用土益作堤。

曲随林掩映,缭以池周回。

下去冥寞穴,上承雨露滋。

寄辞别地脉,因言谢泉扉。

升腾不自意,畴昔忽已乖。

伊余掉行鞅,行行来自西。

一日下马到,此时芳草萋。

四面多好树,旦暮云霞姿。

晚落花满地,幽鸟鸣何枝。

萝幄既已荐,山樽亦可开。

待得孤月上,如与佳人来。

因兹感物理,......更多

赠荷花

作者: 李商隐 朝代: 唐代
世间花叶不相伦,花入金盆叶作尘。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此花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常相映 一作:长相映)
世间花叶不相伦,花入金盆叶作尘。世上人们对花和叶的说法不同,把花栽在美观的金盆中,却不管花叶让它落在土里变为尘土。 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只有荷花是红花绿叶相配,荷叶有卷有舒,荷花有开有合,衬托得那样完美自然。 此花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常相映 一作:长相映) 荷花与荷叶长期互相交映,当荷叶掉落,荷花凋谢之时,是多么令人惋惜啊。 参考资料: 1、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古代文学室唐诗选注小组.中国古典文学普及读物 唐诗选注 下册:北京出版社,1982年:第622页 2、 郑在瀛.李商隐诗全集 汇编今注简释:崇文书局,2011.12:第8页 3、 吕明涛.怡情书吧 李商隐 :中华书局,2011.03:第132页 4、 陶冶主.唐诗故事: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00.02:第281页
世间花叶不相伦,花入金盆叶作尘。不相伦:不相比较。意谓世人皆重花而轻叶。伦:同等,同类。金盆:铜制的盆。供注水盥洗之用。 惟有绿荷红菡(hàn)萏(dàn),卷舒开合任天真。绿荷红菡萏:绿荷是指碧绿的荷叶。菡萏是指未开的荷花。《诗经·山有扶苏》之“隰有荷华”,刘桢《公宴》诗:“芙蓉散其华,菡萏溢金塘。”卷舒:形容荷叶的姿态。卷,卷缩。舒,伸展。开合:形容荷花的姿态。开,开放。合,合拢。天真:天然本性、不加雕饰的本来样子。冯延巳《忆江南》词之一:“玉人贪睡坠钗云,粉消妆薄见天真。” 此花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杀(shà)人。(常相映 一作:长相映) 翠减红衰:翠者为叶,红者为花,翠减红衰言花叶凋零。翠:指荷叶。红:指荷花。愁杀人:令人愁苦至极。 参考资料: 1、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古代文学室唐诗选注小组.中国古典文学普及读物 唐诗选注 下册:北京出版社,1982年:第622页 2、 郑在瀛.李商隐诗全集 汇编今注简释:崇文书局,2011.12:第8页 3、 吕明涛.怡情书吧 李商隐 :中华书局,2011.03:第132页 4、 陶冶主.唐诗故事: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00.02:第281页
世间花叶不相伦,花入金盆叶作尘。世上人们对花和叶的说法不同,把花栽在美观的金盆中,却不管花叶让它落在土里变为尘土。不相伦:不相比较。意谓世人皆重花而轻叶。伦:同等,同类。金盆:铜制的盆。供注水盥洗之用。 惟有绿荷红菡(hàn)萏(dàn),卷舒开合任天真。只有荷花是红花绿叶相配,荷叶有卷有舒,荷花有开有合,衬托得那样完美自然。绿荷红菡萏:绿荷是指碧绿的荷叶。菡萏是指未开的荷花。《诗经·山有扶苏》之“隰有荷华”,刘桢《公宴》诗:“芙蓉散其华,菡萏溢金塘。”卷舒:形容荷叶的姿态。卷,卷缩。舒,伸展。开合:形容荷花的姿态。开,开放。合,合拢。天真:天然本性、不加雕饰的本来样子。冯延巳《忆江南》词之一:“玉人贪睡坠钗云,粉消妆薄见天真。” 此花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杀(shà)人。(常相映 一作:长相映) 荷花与荷叶长期互相交映,当荷叶掉落,荷花凋谢之时,是多么令人惋惜啊。翠减红衰:翠者为叶,红者为花,翠减红衰言花叶凋零。翠:指荷叶。红:指荷花。愁杀人:令人愁苦至极。 参考资料: 1、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古代文学室唐诗选注小组.中国古典文学普及读物 唐诗选注 下册:北京出版社,1982年:第622页 2、 郑在瀛.李商隐诗全集 汇编今注简释:崇文书局,2011.12:第8页 3、 吕明涛.怡情书吧 李商隐 :中华书局,2011.03:第132页 4、 陶冶主.唐诗故事: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00.02:第281页
世间花叶不相伦,花入金盆叶作尘。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此花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常相映 一作:长相映)   诗的前两句写花与叶的两种不同命运。世上的花与叶,本是同根生,同枝长,花儿万紫千红,千姿百态,各自与众不同而独具芳馨。一旦被慧眼识中。便移栽金盆,倍受呵护。但绿叶却受到遗弃,飘零落地,在凄风苦雨中化作尘土。花入盆,叶作尘,这是世间花和叶的各自的命运。这两句总写花的万幸和叶的不幸,以它们的“不相伦”反映出荷花独特品质的可贵。   “惟有”二字,同中取异,以下四句,全承它而来,转写荷叶的伸张卷曲,荷花的开放闭合,种种风姿,天然无饰。古人以荷花喻君子美德的很多,借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特性,比喻和赞美高洁脱俗、不媚于世的卓然自主的品格。但这首诗,却吟咏了荷叶荷花“任天真”的品质,借以歌颂真诚而不虚伪的美德。“任天真”,既是写花,又是写人。以花性写人性,立意新奇。   最后两句进一层写荷花的“天真”之处。荷花的红花绿叶,互照互映互衬。即使到了红衰翠减、世人愁苦之时,仍然不相遗弃。如果说,前两句写荷花“任天真”,侧重表现共荣;那么,这两句的“长相映”,则主要表现同衰。这四句诗互补互承,从正反两方面完整地表现出荷花既能同荣、又能同衰的坚贞不渝的品质。   李商隐一生不得志,只做过几任小官。其主要原因不是他无才,而是没有知己者的力荐。他生存在牛、李两党的夹缝之中,没有信任,没有依托,饱受奚落和排挤。这首诗歌颂荷花能荣衰相依,实则表达了自己渴求知己、寻觅政治依托的心声。   这首诗语言通俗浅近,寓意明显,表达直露,节奏明快,与李商隐很多诗歌的含蓄委婉不同,体现了他诗歌风格的多样性。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12345 共533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