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江南/忆江南

作者: 李纲 朝代: 宋代

归去客,迂骑过江乡。

茅店鸡声寒逗月,板桥人迹晓凝霜。

一望楚天长。

春信早,山路野梅香。

映水酒帘斜扬日,隔林渔艇静鸣榔。

杳杳下残阳。

望江南

作者: 李纲 朝代: 宋代

云岭水,南北自分流。

触目澜翻飞雪浪,赴溪盘屈转琼钩。

呜咽不胜愁。

归去客,征骑远闽州。

路入江南春信未,日行北陆冷光浮。

还揽旧貂裘。

病牛

作者: 李纲 朝代: 宋代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

病牛耕耘千亩,换来了劳动成果装满千座粮仓的结果,但它自身却精神极为疲惫,力气全部耗尽,然而,又有谁来怜惜它力耕负重的劳苦呢?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但为了众生都能够饱,即使拖垮了病倒卧在残阳之下,也在所不辞。

参考资料: 1、 李宪文,熊永年选编.读古诗练书法: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9.01 2、 匡扶选注.古诗词选读 下册:甘肃少年儿童出版社,1982.02

耕(gēng)犁(lí)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

实千箱:极言生产的粮食多。

实:充实,满。

箱:装粮的容器。

一说同“厢”,指官府的仓房。

复:又,再。

伤:哀怜,同情。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léi)病卧残阳。

但得:只要能让。

众生:大众百姓。

不辞:不推辞。

羸病:瘦弱有病。

残阳:夕阳,即快要下山的太阳。

此处既烘托凄凉气氛,又喻指作者晚年。

参考资料: 1、 李宪文,熊永年选编.读古诗练书法: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9.01 2、 匡扶选注.古诗词选读 下册:甘肃少年儿童出版社,1982.02

耕(gēng)犁(lí)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

病牛耕耘千亩,换来了劳动成果装满千座粮仓的结果,但它自身却精神极为疲惫,力气全部耗尽,然而,又有谁来怜惜它力耕负重的劳苦呢?

实千箱:极言生产的粮食多。

实:充实,满。

箱:装粮的容器。

一说同“厢”,指官府的仓房。

复:又,再。

伤:哀怜,同情。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léi)病卧残阳。

但为了众生都能够饱,即使拖垮了病倒卧在残阳之下,也在所不辞。

但得:只要能让。

众生:大众百姓。

不辞:不推辞。

羸病:瘦弱有病。

残阳:夕阳,即快要下山的太阳。

此处既烘托凄凉气氛,又喻指作者晚年。

参考资料: 1、 李宪文,熊永年选编.读古诗练书法: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9.01 2、 匡扶选注.古诗词选读 下册:甘肃少年儿童出版社,1982.02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诗首句言牛终生辛劳,硕果累累,不言牛“病”,又字字含“病”意,年复一年,力耕千亩,获实千箱,必然气力衰竭,病由此生。

次句言牛虽功绩至伟,却没有人对它同情哀怜,责问语气,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三四句以牛的口气作答,将牛人格化,揭示牛为百姓甘于自我牺牲的可贵品格。

  此诗中的牛,亦是诗人自喻。

李纲官至宰相,他为官清正,反对媾和,力主抗金,并亲自率兵收复失地,但为投降派奸佞排挤,为相七十天即“谪居武昌”,次年又“移澧浦”,内心极为愤抑不平。

因此,作《病牛》诗以自慰、自白。

  这首诗运用比喻和拟人手法,形象生动,立意高远,既是成功的咏物诗,更是杰出的言志诗,为后世传诵。

  在中国诗歌史上,自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吟咏鸱鸮的诗作之后,吟咏日月星辰、山川草木、花鸟鱼虫的咏物诗可谓层出不穷。

在浩如烟海的咏物诗中有不少格调颇高、艺术精湛、韵味无穷的佳作。

李纲的这首《病牛》便是其中之一。

这里,我们不谈此诗所具有的高度概括力,也不说此诗质朴无华的语言美,只是想欣赏一下其“离形得似”、“托物言志”的艺术。

司空图《诗品·形容》认为,诗人“形容”(指描摹客观事物)能不拘形似而求得神似,才是精于“形容”者:“离形得似,庶几斯人”。

李纲正是精于“形容”者,其《病牛》诗达到了“离形得似”,也即不拘于描写对象的外形外貌相似,而求得描写对象精神相似的境界。

作者吟咏病牛,笔墨重点不在绘其形,而在传其神。

  诗的前两句“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写病牛耕耘千亩,换来了劳动成果装满千座粮仓的结果,但它自身却精神极为疲惫,力气全部耗尽,然而,又有谁来怜惜它力耕负重的劳苦呢?

这里,作者从揭示病牛“耕犁千亩”与“实千箱”之间的因果关系上落笔,将病牛“力尽筋疲”与“谁复伤”加以对照,集中描写了病牛劳苦功高、筋疲力尽及其不为人所同情的境遇。

首句中的两个“千字”,分别修饰“亩”与“箱”(通“厢”,指粮仓),并非实指,而是极言病牛“耕犁”数量之大、劳动收获之多,同时,也暗示这头牛由年少至年老、由体壮及体衰的历程。

次句反诘语气强烈,增添了诗情的凝重感。

  诗的后两句笔锋陡地一转,转为述其志:“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病牛劳苦功高,筋疲力尽,却无人怜惜,但它没有怨天尤人,更未消极沉沦。

因为它具有心甘情愿为众生的温饱而“羸病卧残阳”之志。

这两句诗将病牛与“众生”联系起来写,以“但得”与“不辞”对举,强烈地抒发了病牛不辞羸病,一心向着众生的志向。

结句中的“残阳”是双关语,既指夕阳,又象征病牛的晚年,它与“卧”等词语相结合,有助于表现老牛身体病弱却力耕负重、死而后已的精神。

  这首诗惟妙惟肖地刻画了一个病牛的形象,既绘出其身体病弱之形,更传出了其不辞羸病、志在众生之神。

如此咏牛,颇为切合牛任劳任怨、唯有奉献、别无他求的性格特点。

不过,此诗并非为咏牛而咏牛,而是“托物言志”,借咏牛来为作者言情述志。

我们只要能像前人所说的那样“知人论世”,便不难看出这一点。

  赞颂了牛不辞羸病、任劳任怨、志在众生、唯有奉献、别无他求的性格特点。

—— “托物言志”,借咏牛来为作者言情述志。

  诗人疲惫不堪,却耿耿不忘抗金报国,想着社稷,念着众生,因此其笔下力尽筋疲、无人怜惜而不辞羸病、志在众生的老牛即诗人形象的化身。

  作者正是这样怀着强烈的爱国热忱来吟咏病牛,托物言志的。

因而,此诗中的病牛,也即作者自身的形象活了,动了,能在读者心中引起共鸣,产生美感。

参考资料: 1、 傅德岷,李元强,卢晋等编著.宋诗名篇赏析:巴蜀书社,2012.02 2、 陈君朴编译.汉英对照宋诗绝句二百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08

六么令·次韵和贺方回金陵怀古鄱阳席上作

作者: 李纲 朝代: 宋代

长江千里,烟淡水云阔。

歌沉玉树,古寺空有疏钟发。

六代兴亡如梦,苒苒惊时月。

兵戈凌灭。

豪华销尽,几见银蟾自圆缺。

潮落潮生波渺,江树森如发。

谁念迁客归来,老大伤名节。

纵使岁寒途远,此志应难夺。

高楼谁设。

倚阑凝望,独立渔翁满江雪。

望江南·江上雪

作者: 李纲 朝代: 宋代

江上雪,独立钓渔翁。

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

图画若为工。

云水暮,归去远烟中。

茅舍竹篱依小屿,缩鳊圆鲫入轻笼。

欢笑有儿童。

江上雪,独立钓渔翁。

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

图画若为工。

云水暮,归去远烟中。

茅舍竹篱依小屿,缩鳊圆鲫入轻笼。

欢笑有儿童。

  上片,写老渔翁在冰天雪地中垂钓。

首句化用柳宗元的《江雪》“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两句。

“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

”斗笠上只听见雪弹子敲打的声响,蓑衣上不时抖落堆积的雪花。

“箬笠”“蓑衣”勾勒出钓翁雪天垂钓的外在形象,函面简约,意境空灵。

“冰散响”描写轻细的声音,衬托出环境的寂静、钓翁的宁静。

钓翁“时振玉花空”的动作,衬托出钓翁的凝定。

“但”字写出了钓翁的心无旁骛。

“图画若为工。

”展现在眼前不是生活图景,简直就是一幅画,极言其美感。

  下片写渔家乐。

天色已晚,渔翁消失在淡淡的云烟中。

小岛上的竹篱茅舍就是渔翁的家,他钓满一篓鳊鱼和鲫鱼归家后,听到的是一片儿童的欢笑。

“云水暮,归去远烟中”渲染环境的高远空旷,暗示钓翁生活的闲适自在;

“茅舍竹篱依小屿”,描写钓翁生活的简朴与环境的清幽;

“缩鳊圆鲫人轻笼”流露出钓翁生活的自得之情;

“欢笑有儿童”凸现了钓翁生活的温馨和欢乐。

  古人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当不得志的李纲看到渔翁简朴自在的生活时,他应该也想过“独善其身”吧!

但无论多难,他都没有放弃,他一直在坚持,直到与这个世界决绝。

柔美婀娜的柳丝固然给生活增添了诗意,但世上如果没有坚挺的胡杨,这份诗意也将荡然无存。

李纲,就是那坚挺的胡杨,民族的脊梁。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喜迁莺·晋师胜淝上

作者: 李纲 朝代: 宋代

长江千里。

限南北、雪浪云涛无际。

天险难逾,人谋克庄,索虏岂能吞噬。

阿坚百万南牧,倏忽长驱吾地。

破强敌,在谢公处画,从容颐指。

奇伟。

淝水上,八千戈甲,结阵当蛇豕。

鞭弭周旋,旌旗麾动,坐却北军风靡。

夜闻数声鸣鹤,尽道王师将至。

延晋祚,庇烝民,周雅何曾专美。

长江千里。

限南北、雪浪云涛无际。

天险难逾,人谋克庄,索虏岂能吞噬。

阿坚百万南牧,倏忽长驱吾地。

破强敌,在谢公处画,从容颐指。

淝:淝水,在今安徽省寿县境内。

限:界。

这句说,千里长江,雪浪翻滚,风起云涌,一望无际,但南北界限分明。

逾:越。

人谋:指大臣的谋略。

索虏:南北朝时,南朝骂北朝人为索虏。

吞噬:吞食。

这几句说,长江的天险难以越过,而大臣的谋略又能制止强敌,北方的秦王苻坚难道能够倂吞东晋吗?

阿坚:即秦王苻坚。

南牧:侵占南方的土地。

倏忽:极快的意思。

谢公:指东晋宰相谢安,采取了积极抗敌的战略措施。

颐:面颊。

颐指:形容指挥进退皆如人意。

奇伟。

淝水上,八千戈甲,结阵当蛇豕。

鞭弭周旋,旌旗麾动,坐却北军风靡。

夜闻数声鸣鹤,尽道王师将至。

延晋祚,庇烝民,周雅何曾专美。

八千戈甲:指晋军前锋都督谢玄等将领带精兵八千,争渡淝水,击杀秦兵。

蛇豕:大猪和长蛇,比喻贪暴残害者,《左传·定公·四年》:“吴为封(大)豕长蛇,以荐食上国。

“注:”言吴贪害如蛇豕。

“弭:弓末梢,用骨头做的,用来助驾车者解开辔结。

鞭弭:指驾车前进。

周旋:辗转相从,这里是交战的意思。

晋公子重耳答楚成王时,说过:“左执鞭弭“和”以与君周旋“的话。

见《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麾动:这里指战旗招展。

北军:秦兵。

这句说,坐谈之间,北方秦国苻坚的军队顺风倒下,很快被打败。

鸣鹤:即风声鹤唳。

秦国军队大败后逃跑,看见八公山上的草木,以为都是东晋的士兵,路上听到风声和鹤叫的声音也以为是晋兵追来。

见《晋书·谢安传》。

王师:东晋的军队。

晋祚:东晋的皇位。

烝民:众多的百姓。

周雅:指周宣王命大臣征西戎、伐猃狁(音险允,古代北方的一个民族),使周室中兴。

这句说,周宣王使周室中兴的美事,并不是专有的,东晋谢安等以弱势战胜强秦,使晋朝转危为安,也是值得赞美的。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苏武令·塞上风高

作者: 李纲 朝代: 宋代

塞上风高,渔阳秋早。

惆怅翠华音杳。

驿使空驰,征鸿归尽,不寄双龙消耗。

念白衣、金殿除恩,归黄阁、未成图报。

谁信我、致主丹衷,伤时多故,未作救民方召。

调鼎为霖,登坛作将,燕然即须平扫。

拥精兵十万,横行沙漠,奉迎天表。

念奴娇·宪宗平淮西

作者: 李纲 朝代: 宋代

晚唐姑息,有多少方镇,飞扬跋扈。

淮蔡雄藩联四郡,千里公然旅拒。

同恶相资,潜伤宰辅,谁敢分明语。

媕婀群议,共云旄节应付。

于穆天子英明,不疑不贰处,登庸裴度。

往督全师威令使,擒贼功名归诉。

半夜衔枚,满城深雪,忽已亡悬瓠。

明堂坐治,中兴高映千古。

晚唐姑息,有多少方镇,飞扬跋扈。

淮蔡雄藩联四郡,千里公然旅拒。

同恶相资,潜伤宰辅,谁敢分明语。

媕婀群议,共云旄节应付。

于穆天子英明,不疑不贰处,登庸裴度。

往督全师威令使,擒贼功名归诉。

半夜衔枚,满城深雪,忽已亡悬瓠。

明堂坐治,中兴高映千古。

  这首词是李纲写的七首咏史词之一。

是写唐宪宗李纯平定淮西藩镇(方镇)割据的史实的。

唐代自安史之乱开始,各地节度使势力逐渐强大,拥有自己的政权、兵权、财权,每拥兵自重,割据一方,不听朝廷号令,俨然独立王国。

这种尾大不掉的局面日趋严重,严重影响了国家的统一。

淮西节度使吴元济就是这种割据一方的方镇之一。

  上片开始三句概写方镇之祸。

一针见血地指出,晚唐各地方镇之所以飞扬跋扈,其原因就在于朝廷姑息养奸,容忍迁就。

唐代节度使本是由朝廷任命的,安史之乱后,各地节度使不由朝廷任命,自行决定父死子继,或由节度使的权臣继立,再由朝廷于事后在形式上加以追认。

这种追认也是迫于形势,不得不如此。

唐肃宗以后的皇帝大多是这样。

  下面具体讲淮西节度使。

“淮蔡雄藩连四郡,千里公然旅拒。

”“淮蔡”,指淮西节度使的治所蔡州(今河南汝南附近)。

“连四郡”,指淮西节度使吴元济割据作乱,与山南东道梁崇义、淄青(今山东)的李纳、魏博(今山东聊城)的田悦、成德(今河北)的李惟岳四镇联合,抗拒朝廷。

“旅拒”,即聚众抗拒。

当时吴元济联合四镇,地连千里,气焰嚣张。

  这些作恶的人互相勾结,狼狈为奸,甚至“潜伤宰辅”。

例如815年(唐宪宗元和十年),平卢节度使李师道竟敢派刺客暗杀力主出兵平定方镇割据的宰相武元衡,并刺伤御史中丞裴度。

企图用恐怖手段阻止朝廷及大臣们对方镇的讨伐。

“谁敢分明语?

”是说在这种情况下,谁敢公开主张讨伐藩镇呢?

“媕婀群议,共云旄节应付”。

媕(ān)婀,依违两可,犹豫不决的意思。

朝臣们摄于方镇淫威,在朝廷讨论方镇问题时,态度暧昧,犹豫不决,都主张“旄节应付”。

自唐玄宗时起,朝廷任命节度使,要赐给旌旄、符节,作为朝廷承认的标志。

朝臣们主张朝廷采取迁就态度,承认各地自任的节度使,授给旄节,承认既成事实,只求息事宁人,敷衍塞责。

因此,节度使们更不把朝廷放在眼里。

这就是首句所说的“晚唐姑息”。

  下片赞扬宪宗讨伐淮西节度使吴元济的功迹。

“于穆天子英明,不疑不贰处,登庸裴度。

”“于穆”,见《诗经·周颂·清庙》:“于穆清庙。

”于,叹词;

穆,美好。

天子,指唐宪宗。

登庸,重用。

这几句是称赞唐宪宗英明果断,重用裴度为相,决定出兵平定淮西,与“旄节应付”的态度截然相反。

裴度“往督全师威令使”,使李愬领军,趁雪夜衔枚疾走,出其不意,攻其无备,直入蔡州城,生擒吴元济。

“衔枚”,古代秘密行军令士兵口衔小棒以止声。

  悬瓠,地名,今河南汝南县,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这里借指蔡州。

从裴度平定淮西来看,方镇也不是强大得不可战胜,只要朝廷肯下决心,态度果断,是不难平定的。

据《宋史·李纲传》载,宋钦宗曾手书《裴度传》赐李纲,意思是希望他作南宋的裴度。

李纲深为感概地说:“臣曾不足以望裴度万分之一,然寇攘外患,可以扫除,小人在朝,蠹害难去。

”李纲之才,不亚裴度,可惜宋钦宗不是唐宪宗,李纲终无用武之地,只好写下这首《念奴娇》词以自抒怀抱而已。

  宪宗平定淮西,虽未根本解决唐代的方镇问题,但打击了方镇的气焰,提高了朝廷的威信。

所以李纲把这件事看作是天子坐明堂治理天下的表现,而且给予很高的评价,认为是中兴事业,光照千古。

明堂是周天子宣扬政教的殿堂,是对唐宪宗的歌颂。

李纲是从正面歌颂唐宪宗,从侧面含蓄地批评了宋钦宗,赞扬裴度,也寄托了自己的抱负和理想。

借古喻今,用意深厚。

  这首词散文化的倾向较重,特别就语言来看,基本是散文句法,叙事、议论较多,而艺术形象性似嫌不够,但在思想内容方面深刻感人。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水龙吟(上巳日出郊,呈知宗安抚、张参、观文汪相二首)

作者: 李纲 朝代: 宋代

莫春清淑之初,赏心最乐惟修禊。

兰亭序饮,泛觞流咏,萧然适意。

旧弼宗英,文章贤牧,肯临坰外。

向碧山深处,寻花问柳,有佳气、随旌旆。

寥落幽人寓止。

借僧园、缭云萦水。

栽花种竹,凿池开径,渊明岂愧。

美景良辰,玉颜方老,欲留何计。

对残红嫩绿,开怀笑语,且须同醉。

念奴娇(汉武巡朔方)

作者: 李纲 朝代: 宋代

茂陵仙客,算真是、天与雄才宏略。

猎取天骄驰卫霍,如使鹰鹯驱雀。

鏖战皋兰,犁庭龙碛,饮至行勋爵。

中华疆盛,坐令夷狄衰弱。

追想当日巡行,勒兵十万骑,横临边朔。

亲总貔貅谈笑看,黠虏心惊胆落。

寄语单于,两君相见,何苦逃沙漠。

英风如在,卓然千古高著。

12345 共94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