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候馆灯昏雨送凉 文赏
候馆灯昏雨送凉,小楼人静月侵床。
多情却被无情恼,今夜还如昨夜长。
金屋暖,玉炉香。
春风都属富家郎。
西园何限相思树,辛苦梅花候海棠。
候馆灯昏雨送凉,小楼人静月侵床。
多情却被无情恼,今夜还如昨夜长。
金屋暖,玉炉香。
春风都属富家郎。
西园何限相思树,辛苦梅花候海棠。
这首词主要是写别情。
“候馆”是行人寄住的旅舍,昏灯凉雨是此时与他作伴的凄凉景物。
“小楼”是居人所在的闺楼,明月照床衬托出她静夜无侣的孤栖境况。
两者对举,构成一种典型的伤别怀人的抒情背景,由此决定了全词的情调氛围。
“多情却被无情恼”。
“今夜还如昨夜长”,分别借用苏轼《蝶恋花》和贺铸《采桑子》词原句,巧成对仗。
在这里,多情的是人,无情的是前边两句所描写的环境中的自然之物。
这种萧索的时令和孤独的环境,最容易唤起人的离愁别绪。
“今夜还如昨夜长”一句,看似说得无谓,却告诉读者两层意思:一是受着相思的煎熬,耿耿难眠,故觉夜长;
二是夜夜相思,不止一天了。
下片不再怨天,却转而尤人。
“金屋暖,玉炉香”,与候馆、小楼清境相对,不仅标明是富家器物,而且又有金屋藏娇典故潜在的暗示,使人想到富家男女终日厮守,这和词中主人公的孤独况味形成强烈的对比。
结尾两句寓情于景,谓将像梅花那样熬过寒冬,迎来海棠开放的春天。
然而海棠开时,梅花也就凋零了。
在自我宽慰中,希望与悲感交织,一线亮色中仍不免忧郁的灰青。
这是元好问以“鹧鸪天”词调所写“宫体八首”的第一首。
元好问于词,似有集大成之意。
这八首宫体词,并不像过去的宫体诗那样,偎玉倚香,剪红刻翠,不过偏重于写男女相思之情而已。
这首词在写法上有几点令人称赏。
在构思上,打破了柳永等人写羁旅愁思常用的今、昔、今的三段式,目光专注于眼前情景,把回忆的画面处理到幕后。
这样就避开了往日相依相偎耳鬓厮磨的一般化描写,少了点曲折,却更显得单纯恳挚。
其次,词的结尾以景结情,语淡情深。
景又不似实景,乃近于诗的比兴,置于结尾,淡宕涵浑。
其三,这首词擒离词造语,素朴清新,力避绮靡甜腻字面。
若“金屋暖,玉炉香,春风都属富家郎”数句,直是乐府民歌之俊语。
凡此诸方面,构成了质朴清纯的风格,依稀晚唐小词风味。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人月圆·重冈已隔红尘断 文翻注赏
台山杂咏 文注
水调歌头·赋三门津 文翻译
黄河九天上,人鬼瞰重关。
长风怒卷高浪,飞洒日光寒。
峻似吕梁千仞,壮似钱塘八月,直下洗尘寰。
万象入横溃,依旧一峰闲。
仰危巢,双鹄过,杳难攀。
人间此险何用,万古袐神奸。
不用燃犀下照,未必佽飞强射,有力障狂澜。
唤取骑鲸客,挝鼓过银山。
黄河九天上,人鬼瞰重关。
长风怒卷高浪,飞洒日光寒。
峻似吕梁千仞,壮似钱塘八月,直下洗尘寰。
万象入横溃,依旧一峰闲。
黄河之水似乎是从天上而来,黄河之险让人鬼都要俯瞰而欲过不敢。
大风起时,波涛汹涌,怒浪滔天,飘飞的浪花在阳光下闪闪发亮。
黄河水所掀起的水浪高过那吕梁山,水浪声势之状可比那八月的钱塘潮,横空之下,一洗尘寰。
黄河水浪冲斥万象,但是中流的砥柱山面对滔天巨浪,却依旧气定神闲。
仰危巢,双鹄过,杳难攀。
人间此险何用,万古袐神奸。
不用燃犀下照,未必佽飞强射,有力障狂澜。
唤取骑鲸客,挝鼓过银山。
砥柱山之高峻,如那危巢,难以攀援。
人间有这样的险处有何用呢?
原来是为了测辨忠奸。
无须“燃犀下照”看水下美景,也不必像做飞用力拉弓,便可力挽狂澜。
呼唤那个骑鲸客,击着鼓飞过银山。
参考资料: 1、 彭国忠,刘锋杰编注 .《豪放词》 :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7年 :377页 . 2、 苏轼,辛弃疾等著 .《豪放词 插图本》 :万卷出版公司 ,2008年 :245 .
黄河九天上,人鬼瞰重关。
长风怒卷高浪,飞洒日光寒。
峻似吕梁千仞,壮似钱塘八月,直下洗尘寰。
万象入横溃,依旧一峰闲。
黄河之水似乎是从天上而来,黄河之险让人鬼都要俯瞰而欲过不敢。
大风起时,波涛汹涌,怒浪滔天,飘飞的浪花在阳光下闪闪发亮。
黄河水所掀起的水浪高过那吕梁山,水浪声势之状可比那八月的钱塘潮,横空之下,一洗尘寰。
黄河水浪冲斥万象,但是中流的砥柱山面对滔天巨浪,却依旧气定神闲。
人鬼:指三峡中的南鬼门,北人门。
吕梁:《列子·黄帝》:“孔子观于吕梁,悬水三十仞,流沫四十里,鼋鼍(yuán tuó)鱼鳖之所不能游也。
”其地不名一处。
钱塘八月:指钱塘江八月十八日最盛大的潮水。
尘寰(huán):尘世。
溃:洪水旁决日溃。
一峰:似指中神门,因前皆言“人鬼”重关。
或言指砥柱山,即中流砥柱。
仰危巢,双鹄过,杳难攀。
人间此险何用,万古袐神奸。
不用燃犀下照,未必佽飞强射,有力障狂澜。
唤取骑鲸客,挝鼓过银山。
砥柱山之高峻,如那危巢,难以攀援。
人间有这样的险处有何用呢?
原来是为了测辨忠奸。
无须“燃犀下照”看水下美景,也不必像做飞用力拉弓,便可力挽狂澜。
呼唤那个骑鲸客,击着鼓飞过银山。
危巢:悬崖高处的鸟巢。
语出苏轼《后赤壁赋》:“攀栖鹘之危巢”。
鹄(hú):水鸟名,俗称天鹅。
杳(yǎo):此指高远。
秘神奸:《左传·宣公三年》载夏禹将百物形象铸于鼎上“使民知神、奸”。
词中神奸指种种善恶神奇之物。
燃犀:《晋书·温峤(jiào)传》载峤至牛渚矶,人言其下多怪物,“峤遂燃犀角而照之,须臾,见水族覆火,奇形异状,或乘马车著赤衣者。
”佽(cì)飞:汉武官名,掌弋射鸟兽。
一云即做非,周代楚国勇士,曾渡江,两蛟夹舟,非拔剑斩蛟而得脱。
苏轼《八月十五日看潮》诗:“安得夫差水犀手,三千强弩射潮低。
”障狂澜:韩愈《进学解》:“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
”骑鲸客:指豪勇之士。
挝(zhuā):敲击。
银山:代指涛头。
张继《九日巴丘杨公台上宴集》:“万叠银山寒浪起”。
参考资料: 1、 彭国忠,刘锋杰编注 .《豪放词》 :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7年 :377页 . 2、 苏轼,辛弃疾等著 .《豪放词 插图本》 :万卷出版公司 ,2008年 :245 .
鹧鸪天·只近浮名不近情 文翻注赏
只近浮名不近情。
且看不饮更何成。
三杯渐觉纷华远,一斗都浇块磊平。
醒复醉,醉还醒。
灵均憔悴可怜生。
《离骚》读杀浑无味,好个诗家阮步兵!
只近浮名不近情。
且看不饮更何成。
三杯渐觉纷华远,一斗都浇块磊平。
只追求世间的功名利禄而不近酒的人,就算他不喝酒,也未必能有什么成就!
我喝了三杯后,渐渐地就觉得远离了尘世;
喝光了一斗,更觉得把心头的不平都给浇没了!
醒复醉,醉还醒。
灵均憔悴可怜生。
《离骚》读杀浑无味,好个诗家阮步兵!
我酒醒了又喝醉,喝醉了却又醒。
屈原说自己“众人皆醉我独醒”,可真让人觉得憔悴可怜!
他的《离骚》,读来读去也没什么意思,还是像爱酒的诗人阮籍那样痛饮美酒图一醉,才算是最好!
参考资料: 1、 谷向阳.中华古诗文规范读本(小学七分册):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年:第113页 2、 李平收、 张耕.学生版《唐宋词三百首》:华语教学出版社,2001年:第295页
只近浮名不近情。
且看不饮更何成。
三杯渐觉纷华远,一斗都浇块磊平。
情:人情,指好饮乃人之常情。
纷华:纷扰的尘世浮华。
块磊:即城垒,胸中的抑郁不平。
醒复醉,醉还醒。
灵均憔悴可怜生。
《离骚》读杀浑无味,好个诗家阮步兵!
灵均:屈原的字。
读杀:读完。
阮步兵:魏晋之间的著名诗人。
参考资料: 1、 谷向阳.中华古诗文规范读本(小学七分册):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年:第113页 2、 李平收、 张耕.学生版《唐宋词三百首》:华语教学出版社,2001年:第295页
只近浮名不近情。
且看不饮更何成。
三杯渐觉纷华远,一斗都浇块磊平。
醒复醉,醉还醒。
灵均憔悴可怜生。
《离骚》读杀浑无味,好个诗家阮步兵!
这是一首借酒浇愁感慨激愤的小词,盖作于金源灭亡前后。
当时,元好问作为金源孤臣孽子,鼎镬馀生,栖迟零落,满腹悲愤,无以自吐,不得不借酒浇愁,在醉乡中求得片刻排解。
这首词就是在这种背景和心境下产生的。
词的上片四句,表述了两层意思。
前两句以议论起笔,为一层,是说只近浮名而不饮酒,也未必有其成就。
“浮名”即虚名,多指功名荣禄。
元好问在金亡前后,忧国忧民,悲愤填膺,既无力挽狂澜于既倒,乃尽弃“浮名”,沉湎面于醉乡。
其《饮酒诗》说:“去古日已远,百伪无一真。
独馀醉乡地,中有羲皇淳。
圣教难为功,乃见酒力神。
”《后饮酒》诗又说:“酒中有胜地,名流所同归。
人若不解饮,俗病从何医”,因而称酒为“天生至神物”。
此词上片第二层意思,便是对酒的功效的赞颂:“三杯渐觉纷华远,一斗都浇块磊平。
”“纷华”,指世俗红尘。
词人说,三杯之后,便觉远离尘世。
然后再用“一斗”句递进一层,强表现酒的作用和自己对酒的需要。
“块磊”,指郁结于胸中的悲愤、愁闷。
词人说,用这种特大的酒杯盛酒,全部“浇”入胸中,才能使胸中的郁愤平复,也就是说,在大醉之后,才能暂时忘忧,而求得解脱。
词人就是要在这种“醒复醉,醉还醒”即不断浇着酒的情况下,才能在那个世上生存。
“灵均”以下三句,将屈原对比,就醉与醒,饮与不饮立意,从而将满腹悲愤,更转深一层。
“灵均”即屈原;
“憔悴”、“可怜”,暗扣上片“且看”句意。
《楚辞。
渔父》说,“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但屈原却不去饮酒,仍是“众人皆醉我独醒”。
以其独醒,悲愤太深,以致憔悴可怜。
这里词人对屈原显然也是同情的,但对其虽独醒而无成,反而落得憔悴可怜,则略有薄责之意。
因而对其《离骚》,尽管“读杀”,也总觉得全然无味了。
“浑无味”,并非真的指斥《离骚》无味,而是因其太清醒、太悲愤,在词人极其悲痛的情况下,这样的作品读来只能引起更大的悲愤;
而词人的目的,不是借《离骚》以寄悲愤,而是要从悲愤中解脱出来,这个目的,是“读杀”《离骚》也不能达到的。
“何以解忧?
唯有杜康!
”所以只有饮酒了(像阮步兵那样)。
以“好个诗家”独赞阮步兵,显然,词人在屈阮对比亦即醒醉对比之中,决然选中了后者,词人也走了阮步兵的道路。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论诗三十首·二十四 文赏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晚枝。
拈出退之山石句,始知渠是女郎诗。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晚枝。
拈出退之山石句,始知渠是女郎诗。
这首诗是嘲讽秦观的诗风。
秦观是北宋婉约词派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的诗词风格柔弱纤丽,修辞精巧,元好问称是“女郎诗”,露讥讽之意。
这表明元好问崇尚的是象韩愈那样雄浑刚健的风骨之美。
但是元好问的这种倾向性鲜明的审美观点过于绝对化,文学艺术可以也应当有多元的审美风格。
刚健雄浑固然可贵,婉约秀丽也有娱人之美。
在诗歌风格上,应当允许审美主体各有其好。
不过作为生长在北方,仕于金王朝的诗人元好问来说,倾心于诗歌的雄浑苍茫之美,是十分自然的。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 文
论诗三十首·十八 文赏
东野穷愁死不休,高天厚地一诗囚。
江山万古潮阳笔,合在元龙百尺楼。
东野穷愁死不休,高天厚地一诗囚。
江山万古潮阳笔,合在元龙百尺楼。
“诗囚”句,元好问《放言》“韩非死孤愤,虞卿著穷愁,长沙一湘累,郊岛两诗囚”。
诗囚,“为诗所囚”,指孟郊、贾岛作诗苦吟,讲求炼字铸句,把诗看作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好像成为诗的囚徒一般。
孟郊以穷愁为诗,至死不休,处高天厚地之大,而自我局限于穷苦之吟,真似一个诗中的累囚。
“诗囚”二字,与“高天厚地”形成藐小与巨大的强烈对比,亦可见好问之别具匠心,造句用语新颖别致。
“死不休”的夸饰手法,亦比“死方休”、“死即休”来得巧妙,勾勒穷愁不断,极深刻独到。
这首诗是评论孟郊的诗,元好问认为他根本不能与韩愈的诗相提并论。
孟郊与韩愈同为中唐韩孟诗派的代表,但有不同。
孟郊一生沉落下僚,贫寒凄苦,郁郁寡欢,受尽苦难生活的磨难,将毕生精力用于作诗,以苦吟而著称。
孟郊的才力不及韩愈雄大,再加上沦落不遇的生活经历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的视野,使得他的怪奇诗风偏向个人贫病饥寒,充满幽僻、清冷、苦涩意象,被称为“郊寒”。
而韩愈的诗歌虽有怪奇意象,但却气势见长,磅礴雄大,豪放激越,酣畅淋漓。
司空图说他“驱架气势,若掀雷挟电,奋腾于天地之间。
” 韩愈的这种气势雄浑,天然化成的诗歌风格正是元好问所崇尚的,而孟郊的雕琢和险怪的风格正是元好问所批判的。
因此,元好问认为孟郊和韩愈不能相提并论,韩愈的作品如江山万古长存,与孟郊比,一个如在百尺高楼,一个如在地下。
不过,在诗中元好问对孟郊也有同情之意。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三奠子离南阳後作 文
怅韶华流转,无计留连。
行乐地,一凄然。
笙歌寒食後,桃李恶风前。
连环玉,回文锦,两缠绵。
芳尘未远,幽意谁传。
千古恨,再生缘。
闲衾香易冷,孤枕梦难圆。
西窗雨,南楼月,夜如年。
人月圆·玄都观里桃千树 文翻赏
玄都观里桃千树,花落水空流。
凭君莫问:清泾浊渭,去马来牛。
谢公扶病,羊昙挥涕,一醉都休。
古今几度,生存华屋,零落山丘。
玄都观里桃千树,花落水空流。
凭君莫问:清泾浊渭,去马来牛。
谢公扶病,羊昙挥涕,一醉都休。
古今几度,生存华屋,零落山丘。
玄都观里曾有无数株桃花烂漫盛开,而今早已水流花谢,不复存在。
请您不必去寻求明白:奔流着的是清泾还是浊渭,苍茫之中是马去还是牛来。
谢安重回故地已经带上了病态,羊昙为他的下世流泪痛哀。
这样的存殁之感,在我酩酊一醉之后便淡然忘怀。
要知道古往今来有多少同样的感慨:活着时身居高厦大宅,到头来免不了要在荒凉的山丘中把尸骨掩埋。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玄都观里桃千树,花落水空流。
凭君莫问:清泾浊渭,去马来牛。
谢公扶病,羊昙挥涕,一醉都休。
古今几度,生存华屋,零落山丘。
元太宗十一年(1239),元好问回到阔别二十余年的故乡秀容(今山西沂县)。
其时金朝已亡,生母张氏已久故,“外家”人物零落殆尽。
《人月圆》小令即作于此时。
同题的第一首:“重冈已隔红尘断,村落更年丰。
移居要就,窗中远岫,舍后长松。
十年种木,一年种谷,都付儿童。
老夫惟有,醒来明月,醉后清风。
”表达了“卜居”东园后屏隔红尘、醉度余生的感受。
诗人显然还有许许多多的话要说,又像是什么都说不出来。
于是一连串寓意深沉的典故,便替代了作者的自白,成为这第二首曲子的特殊的景观。
先看一、二句。
“玄都观里桃千树”,注释中已说过,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成句。
刘禹锡于元和十年(815)春,由朗州贬所召回京城,见京城人争相去玄都观赏花,所谓“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于是写了《戏赠看花诸君子》诗。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正是他离京十年、旧地重回的感受。
十四年后刘禹锡再度回到京城重游玄都观,此时已是“百亩中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再游玄都观》)了。
元好问将自己二十余年才得重返的家乡秀容,比作刘禹锡所契阔的玄都观,借用的虽是刘诗的原句,“花落水空流”的景象却是惨痛百倍了。
“清泾浊渭,去马来牛”用杜诗,杜诗原意是写大雨滂沱中河水的印象,“去马来牛”化用《庄子·秋水》“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之意。
作者将其从杜诗中游离出来,便与原解无关,而纯粹带上了世事纷纭、是非扰杂的象征意义。
江山易主,故里非昔,对于“红尘”中的时世,“莫问”二字含有多少隐痛啊!
六、七二句的“谢公”、“羊昙”,是联为一义的典故。
史载谢安晚年受到司马道子的排挤,离开京城建康(今江苏南京),出镇广陵。
太元十年(385),谢安扶病还京,经过西州门,对左右说:“吾病殆不起乎!
”不久果然病逝。
他的外甥羊昙素受谢安恩重,从此悲戚辍乐,不忍心再行经西州门。
后来因为喝醉了酒,误入这一禁区,发现时已经过晚。
他日诵曹植《箜篌引》的诗句,恸哭而去。
元好问既以谢安的“扶病”借喻自己重回故园的衰残,又以羊昙的“挥涕”来代表自己对外家人物殁亡的哀悼,所谓“一醉都休”,不过是强行自我麻醉而已。
至于末二句的“生存华屋,零落山丘”,则正是羊昙所诵曹植诗句的内容。
这是对“一醉都休”的事实上的否定。
“生存”与“卜居”又建立了想象间的联系,也就是所谓“扣题”。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见到这首不长的小令,全篇蕴涵着作者极为丰富的述意:刘郎去后重来,犹见“玄都观里桃千树”,而如今连片花也没有,说明诗人所重见的故乡,面目全非;
“清泾浊渭,去马来牛”,非不可辨,作者却“凭君莫问”,不愿意再细详世事,显示了国变之后的万念俱灰;
羊昙恸哭谢安的存殁深情,作者宁可付之醉忘,反映了“旧家人物今谁在”(作者《东园晚眺》句)的严酷事实;
而“生存华屋处,零落归山丘”引曹植诗句,作为古今至理,则是对人生有限、世事无常的深沉慨叹。
全曲通过一系列典故和前人成句的化用,表现了国破家亡的沧桑巨痛,及“卜居外家东园”而苟延残生的沉重心情。
这首小令典重蕴深,带有较重的词味。
这一来是因为“人月圆”本属词牌,后因合于北曲宫调的缘故才转为小曲;
二来是由于散曲初创时期,词、曲界限并无明显分野。
日后的散曲也用典故或引前人诗句,但援例和用意都要显豁得多。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