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诗三十首·十八

作者: 元好问 朝代: 金朝

东野穷愁死不休,高天厚地一诗囚。

江山万古潮阳笔,合在元龙百尺楼。

东野穷愁死不休,高天厚地一诗囚。

江山万古潮阳笔,合在元龙百尺楼。

  “诗囚”句,元好问《放言》“韩非死孤愤,虞卿著穷愁,长沙一湘累,郊岛两诗囚”。

诗囚,“为诗所囚”,指孟郊、贾岛作诗苦吟,讲求炼字铸句,把诗看作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好像成为诗的囚徒一般。

孟郊以穷愁为诗,至死不休,处高天厚地之大,而自我局限于穷苦之吟,真似一个诗中的累囚。

“诗囚”二字,与“高天厚地”形成藐小与巨大的强烈对比,亦可见好问之别具匠心,造句用语新颖别致。

“死不休”的夸饰手法,亦比“死方休”、“死即休”来得巧妙,勾勒穷愁不断,极深刻独到。

  这首诗是评论孟郊的诗,元好问认为他根本不能与韩愈的诗相提并论。

孟郊与韩愈同为中唐韩孟诗派的代表,但有不同。

孟郊一生沉落下僚,贫寒凄苦,郁郁寡欢,受尽苦难生活的磨难,将毕生精力用于作诗,以苦吟而著称。

孟郊的才力不及韩愈雄大,再加上沦落不遇的生活经历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的视野,使得他的怪奇诗风偏向个人贫病饥寒,充满幽僻、清冷、苦涩意象,被称为“郊寒”。

而韩愈的诗歌虽有怪奇意象,但却气势见长,磅礴雄大,豪放激越,酣畅淋漓。

司空图说他“驱架气势,若掀雷挟电,奋腾于天地之间。

”   韩愈的这种气势雄浑,天然化成的诗歌风格正是元好问所崇尚的,而孟郊的雕琢和险怪的风格正是元好问所批判的。

因此,元好问认为孟郊和韩愈不能相提并论,韩愈的作品如江山万古长存,与孟郊比,一个如在百尺高楼,一个如在地下。

不过,在诗中元好问对孟郊也有同情之意。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三奠子离南阳後作

作者: 元好问 朝代: 金朝

怅韶华流转,无计留连。

行乐地,一凄然。

笙歌寒食後,桃李恶风前。

连环玉,回文锦,两缠绵。

芳尘未远,幽意谁传。

千古恨,再生缘。

闲衾香易冷,孤枕梦难圆。

西窗雨,南楼月,夜如年。

人月圆·玄都观里桃千树

作者: 元好问 朝代: 金朝

  玄都观里桃千树,花落水空流。

凭君莫问:清泾浊渭,去马来牛。

谢公扶病,羊昙挥涕,一醉都休。

古今几度,生存华屋,零落山丘。

  玄都观里桃千树,花落水空流。

凭君莫问:清泾浊渭,去马来牛。

谢公扶病,羊昙挥涕,一醉都休。

古今几度,生存华屋,零落山丘。

  玄都观里曾有无数株桃花烂漫盛开,而今早已水流花谢,不复存在。

请您不必去寻求明白:奔流着的是清泾还是浊渭,苍茫之中是马去还是牛来。

谢安重回故地已经带上了病态,羊昙为他的下世流泪痛哀。

这样的存殁之感,在我酩酊一醉之后便淡然忘怀。

要知道古往今来有多少同样的感慨:活着时身居高厦大宅,到头来免不了要在荒凉的山丘中把尸骨掩埋。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玄都观里桃千树,花落水空流。

凭君莫问:清泾浊渭,去马来牛。

谢公扶病,羊昙挥涕,一醉都休。

古今几度,生存华屋,零落山丘。

  元太宗十一年(1239),元好问回到阔别二十余年的故乡秀容(今山西沂县)。

其时金朝已亡,生母张氏已久故,“外家”人物零落殆尽。

《人月圆》小令即作于此时。

  同题的第一首:“重冈已隔红尘断,村落更年丰。

移居要就,窗中远岫,舍后长松。

十年种木,一年种谷,都付儿童。

老夫惟有,醒来明月,醉后清风。

”表达了“卜居”东园后屏隔红尘、醉度余生的感受。

诗人显然还有许许多多的话要说,又像是什么都说不出来。

于是一连串寓意深沉的典故,便替代了作者的自白,成为这第二首曲子的特殊的景观。

  先看一、二句。

“玄都观里桃千树”,注释中已说过,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成句。

刘禹锡于元和十年(815)春,由朗州贬所召回京城,见京城人争相去玄都观赏花,所谓“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于是写了《戏赠看花诸君子》诗。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正是他离京十年、旧地重回的感受。

十四年后刘禹锡再度回到京城重游玄都观,此时已是“百亩中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再游玄都观》)了。

元好问将自己二十余年才得重返的家乡秀容,比作刘禹锡所契阔的玄都观,借用的虽是刘诗的原句,“花落水空流”的景象却是惨痛百倍了。

  “清泾浊渭,去马来牛”用杜诗,杜诗原意是写大雨滂沱中河水的印象,“去马来牛”化用《庄子·秋水》“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之意。

作者将其从杜诗中游离出来,便与原解无关,而纯粹带上了世事纷纭、是非扰杂的象征意义。

江山易主,故里非昔,对于“红尘”中的时世,“莫问”二字含有多少隐痛啊!

  六、七二句的“谢公”、“羊昙”,是联为一义的典故。

史载谢安晚年受到司马道子的排挤,离开京城建康(今江苏南京),出镇广陵。

太元十年(385),谢安扶病还京,经过西州门,对左右说:“吾病殆不起乎!

”不久果然病逝。

他的外甥羊昙素受谢安恩重,从此悲戚辍乐,不忍心再行经西州门。

后来因为喝醉了酒,误入这一禁区,发现时已经过晚。

他日诵曹植《箜篌引》的诗句,恸哭而去。

元好问既以谢安的“扶病”借喻自己重回故园的衰残,又以羊昙的“挥涕”来代表自己对外家人物殁亡的哀悼,所谓“一醉都休”,不过是强行自我麻醉而已。

  至于末二句的“生存华屋,零落山丘”,则正是羊昙所诵曹植诗句的内容。

这是对“一醉都休”的事实上的否定。

“生存”与“卜居”又建立了想象间的联系,也就是所谓“扣题”。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见到这首不长的小令,全篇蕴涵着作者极为丰富的述意:刘郎去后重来,犹见“玄都观里桃千树”,而如今连片花也没有,说明诗人所重见的故乡,面目全非;

“清泾浊渭,去马来牛”,非不可辨,作者却“凭君莫问”,不愿意再细详世事,显示了国变之后的万念俱灰;

羊昙恸哭谢安的存殁深情,作者宁可付之醉忘,反映了“旧家人物今谁在”(作者《东园晚眺》句)的严酷事实;

而“生存华屋处,零落归山丘”引曹植诗句,作为古今至理,则是对人生有限、世事无常的深沉慨叹。

全曲通过一系列典故和前人成句的化用,表现了国破家亡的沧桑巨痛,及“卜居外家东园”而苟延残生的沉重心情。

  这首小令典重蕴深,带有较重的词味。

这一来是因为“人月圆”本属词牌,后因合于北曲宫调的缘故才转为小曲;

二来是由于散曲初创时期,词、曲界限并无明显分野。

日后的散曲也用典故或引前人诗句,但援例和用意都要显豁得多。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论诗三十首·其一

作者: 元好问 朝代: 金朝

汉谣魏什久纷纭,正体无人与细论。

谁是诗中疏凿手?

暂教泾渭各清浑。

汉谣魏什久纷纭,正体无人与细论。

汉谣:指汉乐府民歌。

魏什:指建安诗歌。

什,《诗经》的雅、颂,以十篇为一卷,称为“什”,后来便以“什”指诗篇。

谁是诗中疏凿手?

暂教泾渭各清浑。

泾渭各清浑:泾水、渭水一清一浊,合流时清浊分明,泾渭各清浑即指泾渭分明。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玉楼春·惊沙猎猎风成阵

作者: 元好问 朝代: 金朝

惊沙猎猎风成阵,白雁一声霜有信。

琵琶肠断塞门秋,却望紫台知远近。

深宫桃李无人问,旧爱玉颜今自恨。

明妃留在两眉愁,万古春山颦不尽。

惊沙猎猎风成阵,白雁一声霜有信。

琵琶肠断塞门秋,却望紫台知远近。

深宫桃李无人问,旧爱玉颜今自恨。

明妃留在两眉愁,万古春山颦不尽。

  借咏史以抒怀,本是诗人家数,昭君出塞,又是传统的诗歌体裁。

但元好问推陈出新,突破了体裁和题材本身的局限,拓宽和加深了同类作品的内涵。

  朔风惊沙,白雁掠霜,词人面对荒凉萧瑟的北地风光,俯仰千古,引入昭君出塞的历史画面。

“白雁”在这里,不仅点明了时令,而且渲染了情境。

白雁一声,报道了霜天的降临,照君就是在这揪心的悲秋时节出塞的。

“琵琶肠断”两句,是悬想昭君出塞的情景。

后代传说,昭君戎装骑马,手抱琵琶,一路弹奏着思归的曲调,则更把昭君的形象诗意化了。

“紫台”,即紫宫,指长安宫廷。

  诗人思想的深刻性,主要表现在下片,过片两句说昭君当初寂寞宫中,无人过问,直到决定嫁给呼韩邪单于。

“旧爱”句言昭君一向顾惜自己的美艳容颜。

“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引自《后汉书·南匈奴列传》)因此而致远嫁匈奴,故翻自恨其有此“玉颜”也。

元好问不像前代诗人或后世戏剧家那样。

停留在同情和怨愤的情调,而是透过一层,把目光转向那些没有出塞、因而也不被后代诗人注意的千百宫女。

言“深宫桃李”,自不只谓昭君一人,不妨理解为:广大闭锁深宫的女子,虽然艳如桃李,却只能空自凋谢。

年复一年,花开花落,她们只能伴随着迟迟钟鼓、耿耿星河,终此一生。

她们并不比王昭君更幸福,而是同样可悲。

结尾两句,词人笔锋又转。

从黛青的远山,想到昭君含愁蹙恨的双眉;

因为有了前两句的铺垫,昭君就成为当时及后代所有宫女的代表,“万古春山颦不尽”,揭示了昭君悲愤之深,也揭示了这种悲剧的历史延续性。

作者所指斥的不是一个汉元帝,他所同情的,也不是一个王昭君,他凭着诗人的直觉意识到,宫女的悲剧乃是封建专制王朝的一种社会病,后人复哀后人,此恨绵绵,有如万古春山。

  词作的艺术成就,是得力于作者对历史的宏观把握和深刻透视。

从表现来看,作者深广的忧愤和沉重的悲凉,并不靠夸张的叫嚣和慨叹,而是借玉言桃李、青山眉黛这些词的传统意象表现出来的。

浏亮宛转的音节,却能造成沉郁顿挫的氛围;

绮丽温润的字面,却能传达出震撼人心的力量,可谓寓刚健于婀娜,变温婉成悲凉。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论诗三十首(选五)

作者: 元好问 朝代: 金朝
其七 慷慨歌谣绝不传,穹庐一曲本天然。中州万古英雄气,也到阴山敕勒川。 其八 沈宋横驰翰墨场,风流初不废齐梁。论功若准平吴例,合着黄金铸子昂。 其十一 眼处心生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画图临出秦川景,亲到长安有几人? 其十二 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色怨华年。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 其二十九 池塘春草谢家春,万古千秋五字新。传语闭门陈正字,可怜无补费精神!

江月晃重山·初到嵩山时作

作者: 元好问 朝代: 金朝

塞上秋风鼓角,城头落日旌旗。

少年鞍马适相宜。

从军乐,莫问所从谁。

侯骑才通蓟北,先声已动辽西。

归期犹及柳依依。

春闺月,红袖不须啼。

塞上秋风鼓角,城头落日旌旗。

少年鞍马适相宜。

从军乐,莫问所从谁。

嵩(sōng)山:古称“中岳”,在河南省登封县北。

金宣宗兴定三年(1218),元好问因避战乱从三乡(河南省宜阳三乡镇)移家登封嵩山。

从军二句:化用王粲《从军》诗:”从军有苦乐,但问所从谁?

” 侯骑才通蓟北,先声已动辽西。

归期犹及柳依依。

春闺月,红袖不须啼。

侯骑(jì):侦察的骑兵。

蓟(jì)北:蓟州之北,汉唐塞北之地。

辽西:今辽宁辽河以西地区。

春闺(guī):春日的闺阁。

红袖(xiù):代指佳人。

参考资料: 1、 (北宋)苏轼等著,夏华等编译.豪放词 图文版:万卷出版公司,2012.01:第311页 2、 刘筑琴编著.豪放词三百首注析:三秦出版社,2003.8:第450页 3、 姚奠中主编.元好问词注析:山西古籍出版社,2001年08月第1版:第21页

塞上秋风鼓角,城头落日旌旗。

少年鞍马适相宜。

从军乐,莫问所从谁。

侯骑才通蓟北,先声已动辽西。

归期犹及柳依依。

春闺月,红袖不须啼。

  这是一首描写从军之乐的短歌。

起首二句先写边塞的环境,边塞之上,秋风萧瑟,送来鼓角的悲鸣,城头旌旗飘扬,落日沉沉,开篇先展示了一幅苍凉悲壮的边塞图景,交代时间、地点并点明了军旅生活,两句呈现六种意象,组合成一个典型的塞上风光和军营景象,作为人物的背景。

“少年”三句,推出主人公,一位潇洒威武的少年,身跨战马,驰骋边关,在词人眼中,这热血少年的飒爽英姿和这粗犷壮美的边塞相辉相映,少年点缀了边塞的雄阔,边塞衬托了少年的英武。

他们充满了报国热情,洋溢着青春的浪漫气息,只要能够从军驰骋就十分快乐,并不想知道由谁来带兵。

三句表现了少年战士的爱国激情。

  下片极写从军之乐。

“侯骑”二句,清快跳脱,意谓侦察的骑兵才通过蓟北,而部队的威名已震动辽西。

“才”和“已”二字互相呼应,表现了边塞部队威名远扬,使敌人望风而逃的气势。

紧接着他乐观自信地说“归期犹得柳依依”,打败了敌人胜利凯旋,还赶得上杨柳依依的春天,还可欣赏春天的美景。

从时间上照应上片“秋风”,秋天出征,春天凯旋,部队的战斗力之强显而易见。

最后以“春闺月,红袖不须啼”作结。

在春暖花开之时,那守在闺中的红袖佳人盼回了丈夫,也就不必为思夫念远而悲啼了。

结尾一反从前闺妇思亲的哀怨之情,充满了胜利的喜悦与期盼。

  全词襟怀开阔,意气风发,自始至终洋溢着报国从军,积极乐观的豪迈之情,给人以鼓舞和向上的力量。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论诗三十首·其六

作者: 元好问 朝代: 金朝

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

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

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

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

  这首绝句通过评论西晋太康诗人潘岳批评、嘲讽潘岳做人做诗的二重性格。

元好问从诗写真情出发,鄙视诗写假话,言不由衷的作品。

潘岳的作品描绘自己淡于利禄,忘怀功名,情志高洁,曾经名重一时,传诵千古。

但是他的实际为人,却是躁求荣利,趋炎附势,钻营利禄,谄媚权贵的无耻小人。

因此元好问认为,扬雄说的“心画心声”,以文识人是不可靠的,会“失真”,即言不真诚,言行不一的问题。

识人,不能只观其文,还要看是否言行一致,心口如一。

  所谓“言为心声”、“文如其人”,不能绝对化,因为人的思想感情是复杂的、充满矛盾、发展变化的,有时也会出现假象。

这样就要善于分析复杂的矛盾现象,善于识别假象,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诗歌史上诗与人不统一的现象不独潘岳,元好问的针砭是深刻的。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论诗三十首·其二

作者: 元好问 朝代: 金朝
曹刘坐啸虎生风,四海无人角两雄。可惜并州刘越石,不教横槊建安中。
曹刘坐啸虎生风,四海无人角两雄。可惜并州刘越石,不教横槊建安中。  这首诗反映了元好问推崇建安诗人刘琨的具有雄浑刚健风骨之美的诗歌。他首推曹植和建安七子之一的刘桢为诗中“两雄”,以“坐啸虎生风”形象地比喻他们的诗歌风格雄壮似虎。曹、刘是建安风骨的杰出代表,钟嵘评曹植的诗“其源出于国风,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评刘桢“其源出于古诗。仗气爱奇,动多振艳,真骨凌霜,高风跨俗”。 标举曹刘,实际上是标举了他们所代表的内容充实、慷慨刚健、风清骨俊的建安文学的优良传统。   西晋诗人刘琨,被认为“雅壮而多风”(《文心雕龙·才略》),“言壮而情骇”(《文心雕龙·体性》),有“清拔之气”(《诗品》)。元好问推出刘琨,正是从其可比建安诸子的慷慨悲壮,梗概多气的艺术风格着眼的。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虞美人·槐阴别院宜清昼

作者: 元好问 朝代: 金朝

槐阴别院宜清昼,入座春风秀。

美人图子阿谁留。

都是宣和名笔,内家收。

莺莺燕燕分飞后,粉淡梨花瘦。

只除苏小不风流。

斜插一枝萱草,凤钗头。

槐阴别院宜清昼,入座春风秀。

美人图子阿谁留。

都是宣和名笔,内家收。

宣和名笔:北宋宣和年间的名画。

宣和:宋徽宗年号。

笔:名画家的手笔。

内家:皇家。

莺莺燕燕分飞后,粉淡梨花瘦。

只除苏小不风流。

斜插一枝萱草,凤钗头。

苏小:钱塘名妓。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槐阴别院宜清昼,入座春风秀。

美人图子阿谁留。

都是宣和名笔,内家收。

莺莺燕燕分飞后,粉淡梨花瘦。

只除苏小不风流。

斜插一枝萱草,凤钗头。

  此词咏美人图。

上片写槐阴清昼,入座春风。

美人图子,宣和名笔。

下片对画中人的咏叹。

莺燕纷飞,粉淡花瘦。

而凤钗斜插,苏小风流。

全词委婉含蓄,意境清幽。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12345 共245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