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郑曲

作者: 祖咏 朝代: 唐代

路向荣川谷,晴来望尽通。

细烟生水上,圆月在舟中。

岸势迷行客,秋声乱草虫。

旅怀劳自慰,淅淅有凉风。

归汝坟山庄留别卢象

作者: 祖咏 朝代: 唐代

淹留岁将晏,久废南山期。

旧业不见弃,还山从此辞。

沤麻入南涧,刈麦向东菑。

对酒鸡黍熟,闭门风雪时。

非君一延首,谁慰遥相思。

汝坟别业

作者: 祖咏 朝代: 唐代

失路农为业,移家到汝坟。

独愁常废卷,多病久离群。

鸟雀垂窗柳,虹霓出涧云。

山中无外事,樵唱有时闻。

古意二首

作者: 祖咏 朝代: 唐代

夫差日淫放,举国求妃嫔。

自谓得王宠,代间无美人。

碧罗象天阁,坐辇乘芳春。

宫女数千骑,常游江水滨。

年深玉颜老,时薄花妆新。

拭泪下金殿,娇多不顾身。

生前妒歌舞,死后同灰尘。

冢墓令人哀,哀于铜雀台。

楚王竟何去,独自留巫山。

偏使世人见,迢迢江汉间。

驻舟春谿里,誓愿拜灵颜。

梦寐睹神女,金沙鸣珮环。

闲艳绝世姿,令人气力微。

含笑默不语,化作朝云飞。

终南望余雪

作者: 祖咏 朝代: 唐代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遥望终南,北山秀丽,皑皑白雪,若浮云间。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雪后初晴,林梢之间闪烁着夕阳余晖,晚时分,长安城内又添了几分积寒。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306 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58 3、 张国举 等.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95-96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终南:山名,在唐京城长安(今陕西西安)南面六十里处。

余雪:指未融化之雪。

《全唐诗》此诗题下有小字注:“有司试此题,咏赋四句即纳,或诘之,曰‘意尽’。

”阴岭:北面的山岭,背向太阳,故曰阴。

林表明霁(jì)色,城中增暮寒。

林表:林外,林梢。

霁:雨、雪后天气转晴。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306 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58 3、 张国举 等.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95-96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遥望终南,北山秀丽,皑皑白雪,若浮云间。

终南:山名,在唐京城长安(今陕西西安)南面六十里处。

余雪:指未融化之雪。

《全唐诗》此诗题下有小字注:“有司试此题,咏赋四句即纳,或诘之,曰‘意尽’。

”阴岭:北面的山岭,背向太阳,故曰阴。

林表明霁(jì)色,城中增暮寒。

雪后初晴,林梢之间闪烁着夕阳余晖,晚时分,长安城内又添了几分积寒。

林表:林外,林梢。

霁:雨、雪后天气转晴。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306 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58 3、 张国举 等.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95-96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此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三十一。

下面是中国古典文学专家、陕西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所长霍松林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据《唐诗纪事》卷二十记载,这首诗是祖咏在长安应试时作的。

按照规定,应该作成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排律,但他只写了这四句就交卷。

有人问他为什么,他说:“意思已经完满了。

”这真是无话即短,不必画蛇添足。

  题意是望终南余雪。

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所见的自然是它的“阴岭”(山北叫做“阴”);

而且,惟其“阴”,才有“馀雪”。

“阴”字下得很确切。

“秀”是望中所得的印象,既赞颂了终南山,又引出下句。

“积雪浮云端”,就是“终南阴岭秀”的具体内容。

这个“浮”字下得十分生动。

自然,积雪不可能浮在云端。

这是说:终南山的阴岭高出云端,积雪未化。

云,总是流动的;

而高出云端的积雪又在阳光照耀下寒光闪闪,正给人以“浮”的感觉。

或许有的读者要说:“这里并没有提到阳光呀!

”这里是没有提,但下句却作了补充。

“林表明霁色”中的“霁色”,指的就是雨雪初晴时的阳光给“林表”涂上的色彩。

同时,“积雪浮云端”一句写出了终南山高耸入云,表达了作者的凌云壮志。

  “明”字当然下得好,但“霁”字更重要。

作者写的是从长安遥望终南余雪的情景。

终南山距长安城南约六十华里,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阴天固然看不清,就是在大晴天,一般看到的也是笼罩终南山的蒙蒙雾霭;

只有在雨雪初晴之时,才能看清它的真面目。

贾岛的《望山》诗里是这样写终南山的:“日日雨不断,愁杀望山人。

天事不可长,劲风来如奔。

阴霾一似扫,浩翠泻国门。

长安百万家,家家张屏新。

”久雨新晴,终南山翠色欲流,长安百万家,家家门前张开一面新崭崭的屏风,非常好看。

唐时如此,现在仍如此,久住西安的人,都有这样的经验。

所以,如果写从长安城中望终南馀雪而不用一个“霁”字,却说望见终南阴岭的馀雪如何如何,那就不是客观真实了。

  祖咏不仅用了“霁”,而且选择的是夕阳西下之时的“霁”。

他说“林表明霁色”,而不说山脚、山腰或林下“明霁色”,这是很费推敲的。

“林表”承“终南阴岭”而来,自然在终南高处。

只有终南高处的林表才明霁色,表明西山已衔半边日,落日的余光平射过来,染红了林表,不用说也照亮了浮在云端的积雪。

而结句的“暮”字,也已经呼之欲出了。

  前三句,写“望”中所见;

末一句,写“望”中所感。

俗谚有云:“下雪不冷消雪冷。

”又云:“日暮天寒。

”一场雪后,只有终南阴岭尚余积雪,其他地方的雪正在消融,吸收了大量的热,自然要寒一些;

日暮之时,又比白天寒;

望终南余雪,寒光闪耀,就令人更增寒意。

做望终南余雪的题目,写到因望余雪而增加了寒冷的感觉,意思的确完满了,就不必死守清规戎律,再凑几句了。

  王士禛在《渔洋诗话》卷上里,把这首诗和陶潜的“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王维的“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宽”等并列,称为咏雪的“最佳”之作。

诗中的霁色、阴岭等词烘托出了诗题中余字的精神。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35-136

江南旅情

作者: 祖咏 朝代: 唐代

楚山不可极,归路但萧条。

海色晴看雨,江声夜听潮。

剑留南斗近,书寄北风遥。

为报空潭橘,无媒寄洛桥。

楚山不可极,归路但萧条。

楚地的山脉绵延不断没有尽头,返回故乡的路是如此崎岖萧条。

楚山:楚地之山。

海色晴看雨,江声夜听潮。

看到东海日出,彩霞缤纷,就知道要下雨了;

听到大江波涛澎湃的声音,就知道夜潮来临。

剑留南斗近,书寄北风遥。

我书剑飘零,羁留近于南斗之下,家乡遥远,家书难收,我家北风之下的大雁,吹到南方而不能北回。

南斗:星名,南斗六星,即斗宿。

古人有“南斗在吴”的说法。

为报空潭橘,无媒寄洛桥。

吴潭的美橘熟了,想寄一点回家,可惜无人把它带到洛阳。

潭橘:吴潭的橘子。

洛桥:洛阳天津桥,此代指洛阳。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尚书省门吟

作者: 祖咏 朝代: 唐代

落去他,两两三三戴帽子。

日暮祖侯吟一声,长安竹柏皆枯死。

渡淮河寄平一

作者: 祖咏 朝代: 唐代

天色混波涛,岸阴匝村墅。

微微汉祖庙,隐隐江陵渚。

云树森已重,时明郁相拒。

宴吴王宅

作者: 祖咏 朝代: 唐代

吴王承国宠,列第禁城东。

连夜征词客,当春试舞童。

砌分池水岸,窗度竹林风。

更待西园月,金尊乐未终。

赠苗发员外

作者: 祖咏 朝代: 唐代

朱户敞高扉,青槐碍落晖。

八龙乘庆重,三虎递朝归。

坐竹人声绝,横琴鸟语稀。

花惭潘岳貌,年称老莱衣。

叶暗朱樱熟,丝长粉蝶飞。

应怜鲁儒贱,空与故山违。

1234 共38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