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章默(并叙) 文
章默居士,字志明。
生公侯家,才性高爽,弃家求道,不蓄妻子,与世无累,而父母与兄之丧,贫不能举,以是眷眷世间,不能无求于人。
余深哀其志,既有以少助之,又取其言为诗以赠其行,庶几有哀之者。
章子亲未葬,余生抱羸疾。
朝吟噎邻里,夜泪腐茵席。
前年黑花生,今岁白发出。
身随日月逝,恨与天地毕。
愿求不毛田,亲筑长夜室。
难従王孙裸,未忍夏后{即土}。
五陵多豪士,百万付一掷。
心知义财难,甘就贫友乞。
不辞毛发施,行自丘......更多
清溪词 文
大江南兮九华西,泛秋浦兮乱清溪。
水渺渺兮山无蹊,路重复兮居者迷。
烂青红兮粲高低,松十里兮稻千畦。
山无人兮云朝跻,霭蒙蒙兮渰凄凄。
啸林谷兮号水泥,走鼪鼯兮下凫鷖。
忽孤垒兮隐重堤,杳冥茫兮闻犬鸡。
郁万瓦兮鸟翼齐,浮轩楹兮飞棋枅。
雁南归兮寒蜩嘶,弄秋水兮挹玻璃。
朝市合兮杂髦齯,挟箪瓢兮佩锄犁。
鸟兽散兮相扶携,隐惊雷兮骛长霓。
望翠微兮古招提,挂木杪兮翔云梯。
若有人兮怅幽栖,石为门兮云为闺。
块虚堂兮法喜妻,......更多
杏花白鹇 文
鹧鸪天 陈公密出侍儿素娘,歌紫玉箫曲 文
答径山琳长老 文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文翻注译赏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文翻注译赏
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 文翻注译赏
和董传留别 文翻注译赏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生活当中身上包裹着粗衣劣布,胸中有学问气质自然光彩夺人。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不喜欢陪伴着老儒一块清谈过“烹瓠叶”那样的苦日子,决定随从举子们参加科举考试。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
口袋里没有钱不置办那“看花”的马,但会看取令人眼花缭乱的“择婿车”。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考试得中仍然可以向世俗的人们夸耀,诏书上如鸦的黑字新写着俺的名字。
参考资料: 1、 潘亚萍.古诗文注释.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143
粗缯(zēng)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腹有:胸有,比喻学业有成。
诗书:原指《诗经》和《尚书》。
此泛指书籍。
气:表于外的精神气色。
华:丰盈而实美。
厌伴老儒烹(pēng)瓠(hù)叶,强随举子踏槐(huái)花。
老儒:旧谓年老的学人。
唐牟融《寄周韶州》诗:“十年学道困穷庐,空有长才重老儒。
”瓠叶:《诗经·小雅》的篇名。
共四章。
根据诗序:瓠叶,大夫刺幽王也。
或以为燕饮之诗。
首章二句为:幡幡瓠叶,采之亨之。
举子:指被推荐参加考试的读书人。
槐花:豆科植物槐的干燥花及花蕾。
夏季花开放或花蕾形成时采收,及时干燥,除去枝、梗及杂质。
前者习称“槐花”,后者习称“槐米”。
踏槐花:唐代有“槐花黄,举子忙”俗语,槐花落时,也就是举子应试的时间了,后因称参加科举考试为“踏槐花”。
囊(náng)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xù)车。
囊空不办:引自《南史‧虞玩之传》:“玩之为少府,犹蹑屐造席。
高帝取屐亲视之,讹黑斜锐,瓒断以芒接之。
问曰:‘卿此屐已几载?
’玩之曰:‘初释褐拜征北行佐买之,著已三十年,贫士竟不办易。
’”引用孟郊诗而不直接引用其诗语,只将“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之诗意转化为“寻春马”;
引用虞玩之因贫困而旧屐著三十年不办易的事典,而转化为“囊空不办”,引用二个典故融合为一句,语多转折。
囊空:口袋里空空的,比喻没有钱。
唐杜甫《空囊》诗:“囊空恐羞涩,留得一钱看。
”寻春马:引用孟郊《登科后》诗:“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择婿车:此指官贾家之千金美女所座之马车,游街以示择佳婿。
唐代进士放榜,例于曲江亭设宴。
其日,公卿家倾城纵观,高车宝马,于此选取佳婿。
见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慈恩寺题名游赏赋咏杂纪》。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得意:即“春风得意”,意谓黄榜得中。
唐赵氏《闻夫杜羔登第》诗:“良人得意正年少,今夜醉眠何处楼。
”世俗:社会上流传的风俗习惯。
《文子·道原》:“矜伪以惑世,畸行以迷众,圣人不以为世俗。
”诏黄:即诏书,诏书用黄纸书写,故称。
《南史·王韶之传》:“恭帝即位,迁黄门侍郎,领著作,西省如故。
凡诸诏黄皆其辞也。
”字如鸦:诏书写的黑字。
语出唐人卢仝《示添丁》“忽来案上翻墨汁,涂抹诗书如老鸦”。
参考资料: 1、 潘亚萍.古诗文注释.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143
粗缯(zēng)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生活当中身上包裹着粗衣劣布,胸中有学问气质自然光彩夺人。
腹有:胸有,比喻学业有成。
诗书:原指《诗经》和《尚书》。
此泛指书籍。
气:表于外的精神气色。
华:丰盈而实美。
厌伴老儒烹(pēng)瓠(hù)叶,强随举子踏槐(huái)花。
不喜欢陪伴着老儒一块清谈过“烹瓠叶”那样的苦日子,决定随从举子们参加科举考试。
老儒:旧谓年老的学人。
唐牟融《寄周韶州》诗:“十年学道困穷庐,空有长才重老儒。
”瓠叶:《诗经·小雅》的篇名。
共四章。
根据诗序:瓠叶,大夫刺幽王也。
或以为燕饮之诗。
首章二句为:幡幡瓠叶,采之亨之。
举子:指被推荐参加考试的读书人。
槐花:豆科植物槐的干燥花及花蕾。
夏季花开放或花蕾形成时采收,及时干燥,除去枝、梗及杂质。
前者习称“槐花”,后者习称“槐米”。
踏槐花:唐代有“槐花黄,举子忙”俗语,槐花落时,也就是举子应试的时间了,后因称参加科举考试为“踏槐花”。
囊(náng)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xù)车。
口袋里没有钱不置办那“看花”的马,但会看取令人眼花缭乱的“择婿车”。
囊空不办:引自《南史‧虞玩之传》:“玩之为少府,犹蹑屐造席。
高帝取屐亲视之,讹黑斜锐,瓒断以芒接之。
问曰:‘卿此屐已几载?
’玩之曰:‘初释褐拜征北行佐买之,著已三十年,贫士竟不办易。
’”引用孟郊诗而不直接引用其诗语,只将“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之诗意转化为“寻春马”;
引用虞玩之因贫困而旧屐著三十年不办易的事典,而转化为“囊空不办”,引用二个典故融合为一句,语多转折。
囊空:口袋里空空的,比喻没有钱。
唐杜甫《空囊》诗:“囊空恐羞涩,留得一钱看。
”寻春马:引用孟郊《登科后》诗:“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择婿车:此指官贾家之千金美女所座之马车,游街以示择佳婿。
唐代进士放榜,例于曲江亭设宴。
其日,公卿家倾城纵观,高车宝马,于此选取佳婿。
见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慈恩寺题名游赏赋咏杂纪》。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考试得中仍然可以向世俗的人们夸耀,诏书上如鸦的黑字新写着俺的名字。
得意:即“春风得意”,意谓黄榜得中。
唐赵氏《闻夫杜羔登第》诗:“良人得意正年少,今夜醉眠何处楼。
”世俗:社会上流传的风俗习惯。
《文子·道原》:“矜伪以惑世,畸行以迷众,圣人不以为世俗。
”诏黄:即诏书,诏书用黄纸书写,故称。
《南史·王韶之传》:“恭帝即位,迁黄门侍郎,领著作,西省如故。
凡诸诏黄皆其辞也。
”字如鸦:诏书写的黑字。
语出唐人卢仝《示添丁》“忽来案上翻墨汁,涂抹诗书如老鸦”。
参考资料: 1、 潘亚萍.古诗文注释.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143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苏轼的这首《和董传留别》可能不为普通读者所熟知,而其中的“腹有诗书气自华”一句却广为传诵,原因就在于它经典地阐述了读书与人的修养的关系。
中国的读书人向来把读书视为积累知识、增长学问的有效途径。
读书的作用不仅在于占有知识,还在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尤其是常读书,日积月累就会使人脱离低级趣味,养成高雅、脱俗的气质。
清代学者梁章钜说:“人无书气,即为粗俗气,市井气,而不可列于士大夫之林。
”事实证明,读书与不读书,读书多与读书少的人,所表现出的内在气质与素质是绝不相同的。
“腹有诗书”指饱读诗书,满腹经纶,“气”可以理解为“气质”或“精神风貌”。
全句的重心在“自”上面,它强调了华美的气质是饱读诗书的必然结果。
就苏轼送别的这位朋友董传而言,“气”不应简单地指读书所带给人的儒雅之气,更指古代读书人所推崇的在面对人生的失意和困窘时的乐观豁达的态度。
孔子的弟子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而能“不改其乐”。
王勃在人生落魄时高唱“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董传身处贫穷,却始终保持着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追求着自己的人生目标,这可以从“囊空不办寻春马”一句看出。
显然,苏轼对董传的人生态度还是非常欣赏的。
在临别时送给朋友这一句,既是赞美,也是安慰。
“腹有诗书气自华”一句,阐明了读书与高雅气质的必然联系,凝练概括,深得读者喜爱。
今天人们引用它来说明读书求知可以培养人高尚的品格和高雅的气质。
也用来赞美别人学问渊博、气度不凡。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琴诗 文翻注译赏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如果说琴声发自琴,那把它放进盒子里为什么不响呢?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如果说琴声发自手,为何你的手上听不到声音?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如果。
何:为何。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如果说琴声发自琴,那把它放进盒子里为什么不响呢?
若:如果。
何:为何。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如果说琴声发自手,为何你的手上听不到声音?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唐朝的韦应物写了一首《听嘉陵江水声寄深上人》:“凿岩泄奔湍,称古神禹迹。
夜喧山门店,独宿不安席。
水性自云静,石中本无声。
如何两相激,雷转空山惊?
贻之道门旧,了此物我情。
”这位作家对水石之间关系的疑惑与领悟,亦同于苏轼之于琴指。
这其实是个高深的哲学问题,因为在佛教看来,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而成,事物与事物之间只是由于发生了联系,才得以存在。
即如所谓“四大”,《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五说:“譬如机关由业转,地火水风共成身。
随彼因缘招异果,一在一处相违害,如四毒蛇具一箧。
”《圆觉经》说:“恒在此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
”《楞严经》曾对什么是“浊”有一段阐发:“譬如清水,清洁本然,即彼尘土灰沙之伦,本质留碍,二体法尔,性不相循。
有世间人取彼土尘,投于净水,土失留碍,水亡清洁,容貌汩然,名之为浊。
”也就是说,“浊”是尘土和清水发生了作用而形成的。
另一段论述说得更为明确:“譬如琴瑟、箜篌、琵琶,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
”——苏轼的诗简直就是这段话的形象化。
从字面上看是说,如果说琴可以自己发声,那么为什么把它放在盒子里就没了乐声?
如果说声音是由手指头发出的,那么为什么不能凑过耳朵靠近指头直接听到乐声呢?
苏轼在这首诗中思考是:琴是如何发出声音的?
根据科学依据可知,其实,琴能演奏出优美的音乐,这不光需要靠琴,还要靠人的指头弹动、敲击钢丝 ,产生振动发出,人的手指和琴同时存在是发出琴音的物质基础,只有两者相辅相成,才能奏出优美的音乐。
由于钢丝的粗细不同,所以按不同的键,木槌就会敲击相应的钢, 发出不同的声音。
该诗哲理性很强,富有禅机。
佛教视有为无,视生为灭,追求无声无形不生不减,音乐的真实即虚无,所以音乐无所谓真实与否,要以“谐无声之乐,以自得为和”、“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通过内心的感受而自得、反悟禅道。
《题沈君琴》否定了琴、指两者和音乐之声的关系,其思想和《楞言经》“声无既无灭,声有亦非生,生灭两圆离,是则常真实”相通。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