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庭芳·蜗角虚名 文翻注译赏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著甚干忙。
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
且趁闲身未老,尽放我、些子疏狂。
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
(尽放我 一作:须放我) 思量。
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
幸对清风皓月,苔茵展、云幕高张。
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著甚干忙。
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
且趁闲身未老,尽放我、些子疏狂。
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
微小的虚名薄利,有什么值得为之忙碌不停呢?
名利得失之事自由因缘,得者未必强,失者未必弱。
赶紧趁着闲散之身未老之时,抛开束缚,放纵自我,逍遥自在。
即使只有一百年的时光,我也愿大醉它三万六千场。
思量。
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
幸对清风皓月,苔茵展、云幕高张。
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
沉思算来,一生中有一半日子是被忧愁风雨干扰。
又有什么必要一天到晚说长说短呢?
不如面对这清风皓月,以苍苔为褥席,以高云为帷帐,宁静地生活。
江南的生活多好,一千钟美酒,一曲优雅的《满庭芳》。
参考资料: 1、 周汝昌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603-604 2、 古代汉语字典编委会.古代汉语字典.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05:325 3、 李静 等.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252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著甚干忙。
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
且趁闲身未老,尽放我、些子疏狂。
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
蜗角:蜗牛角。
比喻极其微小。
《庄子·则阳》谓在蜗之左角的触氏与右角的蛮氏,两簇常为争地而战。
蝇头:本指小字,此取微小之义。
些子:一点儿。
“百年里”三句:语本李白《襄阳歌》:“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
”浑:整个儿,全部。
思量。
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
幸对清风皓(hào)月,苔茵展、云幕高张。
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
“能几许”三句:意谓计算下来,一生中日子有一半是被忧愁风雨干扰。
“苔茵”两句:以青苔为褥席铺展,把白云当帐幕高张。
参考资料: 1、 周汝昌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603-604 2、 古代汉语字典编委会.古代汉语字典.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05:325 3、 李静 等.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252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著甚干忙。
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
且趁闲身未老,尽放我、些子疏狂。
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
微小的虚名薄利,有什么值得为之忙碌不停呢?
名利得失之事自由因缘,得者未必强,失者未必弱。
赶紧趁着闲散之身未老之时,抛开束缚,放纵自我,逍遥自在。
即使只有一百年的时光,我也愿大醉它三万六千场。
蜗角:蜗牛角。
比喻极其微小。
《庄子·则阳》谓在蜗之左角的触氏与右角的蛮氏,两簇常为争地而战。
蝇头:本指小字,此取微小之义。
些子:一点儿。
“百年里”三句:语本李白《襄阳歌》:“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
”浑:整个儿,全部。
思量。
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
幸对清风皓(hào)月,苔茵展、云幕高张。
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
沉思算来,一生中有一半日子是被忧愁风雨干扰。
又有什么必要一天到晚说长说短呢?
不如面对这清风皓月,以苍苔为褥席,以高云为帷帐,宁静地生活。
江南的生活多好,一千钟美酒,一曲优雅的《满庭芳》。
“能几许”三句:意谓计算下来,一生中日子有一半是被忧愁风雨干扰。
“苔茵”两句:以青苔为褥席铺展,把白云当帐幕高张。
参考资料: 1、 周汝昌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603-604 2、 古代汉语字典编委会.古代汉语字典.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05:325 3、 李静 等.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252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著甚干忙。
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
且趁闲身未老,尽放我、些子疏狂。
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
(尽放我 一作:须放我) 思量。
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
幸对清风皓月,苔茵展、云幕高张。
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
这首《满庭芳》以议论为主,夹以抒情。
上片由讽世到愤世,下片从自叹到自适。
它真实地展现了一个失败者复杂的内心世界,也生动地刻画了词人愤世宿和飘逸旷达的两个性格层次,在封建社会中很有典型意义。
词人以议论发端,用形象的艺术概括对世俗热衷的名利作了无情的嘲讽。
功名利禄曾占据过多少世人的心灵,主宰了多少世人喜怒哀乐的情感世界,它构成了世俗观念的核心。
而经历了人世浮沉的苏轼却以蔑视的眼光,称之为“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进而以“算来著甚干忙”揭示了追名逐利的虚幻。
这不仅是对世俗观念的奚落,也是对蝇营狗苟尘俗人生的否定。
词人由世俗对名利的追求,联想到党争中由此而带来的倾轧以及被伤害后的自身处境,叹道:“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
”“事”,指名利得失之事,谓此事自有因缘,不可与争;
但得者岂必强,而失者岂必弱,因此页无须过分介意。
这个思想来自老子。
《老子》说:“柔弱胜刚强。
”(第三十六章)又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第七十八章)这就是“谁弱又谁强”一句的本意。
一方面,“木强则折”(第七十六章);
一方面,“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夫唯不争,故无忧”(第八章),苏轼领会此意,故“得罪以来,深自闭塞,···不敢作文字”(黄州所作《答李端叔书》)。
“饮中真味老更浓,醉里狂言醒可怕”(《定惠院寓居月夜偶出》),是他这个时期自处的信条。
所以,“且趁闲身未老,尽放我、些子疏狂。
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
”意图在醉中不问世事,以全身远祸。
一“浑”字抒发了以沉醉替换痛苦的悲愤。
一个愤世嫉俗而以无言抗争的词人形象呼之欲出。
下片于自叙中夹以议论。
“思量,能几许”,承上“百年里”说来,谓人生能几;
而“忧愁风雨,一半相妨”,即李白“为欢几何”之意。
“风雨”自指政治上的风风雨雨,所“妨”者是人生乐事。
陆游《假日书事》诗所云“但嫌尤畏(尤才畏讥)妨人乐”,即是此意。
苏轼一踏上仕途便卷入朝廷政治斗争的漩涡,此后命途多难,先后排挤出朝,继又陷身大狱,幸免一死,带罪贬逐,昔时朋友相聚,文酒之欢,此时则唯有“清诗独吟还自和,白酒已尽谁能借。
不惜青春忽忽过,但恐欢意年年谢”(《定惠院寓居月夜偶出》)。
当此时,词人几于万念皆灰。
“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是因“忧愁风雨”而彻悟之语。
他的《答李端叔书》中有一段话可作为这两句词的极好注解:“轼少年时,读书作文,专为应举而已,既及进士第,贪地不已,又举制策,其实何所有。
而其科号为‘直言进谏’,故每纷然诵说古今,考论是非,以应其名耳。
人苦不自知,既已此得,因以为实能之,故哓哓至今,坐此得罪既死,所谓“齐虏以口舌得官”,真可笑也。
然世人逐以轼为欲立异同,则过矣。
妄论利害,才说得失,此正制科人习气。
譬之候虫时鸟,自鸣自已,何足为损益。
”可见“抵死(老是)说短论长”之要不得。
词人自嘲自解,其中实又包含满肚子不平之气。
下面笔锋一转,以“幸”字领起,以解脱的心情即景抒怀。
造物者无尽藏的清风皓月、无际的苔茵、高张的云幕,这个浩大无穷的现象世界使词人的心量变得无限之大。
那令人鄙夷的“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的狭小世界在眼前消失了,词人忘怀了世俗一切烦恼,再也无意向外驰求满足,而愿与造化同乐,最后在“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的高唱中,情绪变得豁达开朗,超脱功利世界的闲静之情终于成为其人生的至乐之情,在新的精神平衡中洋溢着超乎俗世的圣洁理想,词人那飘逸旷达的风采跃然纸上。
苏轼在词中擅长抒写人生。
他高于一般词人之处,在于他能从人生的矛盾、感情的漩涡中解脱出来,追求一种精神上的解放,正因如此,苏轼描写的人类心灵就比别人多一个层次。
这也是他的词能使人“登高望远”的一个重要原因。
词人重在解脱,在感情生活中表达了一种理性追求,故不免要以议论入词。
此首《满庭芳》便表现出这一特色。
词人“满心而发,肆口而成”,意显词浅,带有口语化的痕迹,似毫不经意,然又颇具匠心。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 文翻注译赏
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 文翻注译赏
东风未肯入东门,走马还寻去岁村。
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江城白酒三杯酽,野老苍颜一笑温。
已约年年为此会,故人不用赋《招魂》。
东风未肯入东门,走马还寻去岁村。
春天的东风还不肯吹进东面的城门,我和你们二人已经骑着马出城去寻找去年我们游玩过的村落了。
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人就好像秋天的大雁一样,来去都会有音信痕迹可寻。
可是往事就好像春天的一场大梦一样,连一点痕迹都没有留下。
江城白酒三杯酽,野老苍颜一笑温。
让我们去江城边上的酒馆,喝上三杯酒家自酿的好酒吧。
这里的民风淳朴,乡间的老人会用饱经沧桑的脸孔上温暖的笑容来欢迎你的。
已约年年为此会,故人不用赋《招魂》。
我们已经约定了,每年春季的时候都要出东门踏青,所以,我的老朋友们啊,你们就不必因为此事担心挂念了。
参考资料: 1、 《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版)
东风未肯入东门,走马还寻去岁村。
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人似”句:纪昀评:“深警。
”有三层意思,一层指前一年之事,前一年之人;
二层指这一年之人,前一年之事;
三层说人生当重人不重事,事情经过以后就不须提,而人有情有信,且常变常新,所以要重人。
江城白酒三杯酽(yàn),野老苍颜一笑温。
“江城”句:酽,原指味浓,这里指酒的味道醇厚。
这一句俱见人情,亦是“道人不惜阶前水”之意,平淡有味。
已约年年为此会,故人不用赋《招魂》。
故人:意谓朋友们不用可怜他的贬斥而设法把他内调。
参考资料: 1、 《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版)
东风未肯入东门,走马还寻去岁村。
春天的东风还不肯吹进东面的城门,我和你们二人已经骑着马出城去寻找去年我们游玩过的村落了。
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人就好像秋天的大雁一样,来去都会有音信痕迹可寻。
可是往事就好像春天的一场大梦一样,连一点痕迹都没有留下。
“人似”句:纪昀评:“深警。
”有三层意思,一层指前一年之事,前一年之人;
二层指这一年之人,前一年之事;
三层说人生当重人不重事,事情经过以后就不须提,而人有情有信,且常变常新,所以要重人。
江城白酒三杯酽(yàn),野老苍颜一笑温。
让我们去江城边上的酒馆,喝上三杯酒家自酿的好酒吧。
这里的民风淳朴,乡间的老人会用饱经沧桑的脸孔上温暖的笑容来欢迎你的。
“江城”句:酽,原指味浓,这里指酒的味道醇厚。
这一句俱见人情,亦是“道人不惜阶前水”之意,平淡有味。
已约年年为此会,故人不用赋《招魂》。
我们已经约定了,每年春季的时候都要出东门踏青,所以,我的老朋友们啊,你们就不必因为此事担心挂念了。
故人:意谓朋友们不用可怜他的贬斥而设法把他内调。
参考资料: 1、 《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版)
东风未肯入东门,走马还寻去岁村。
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江城白酒三杯酽,野老苍颜一笑温。
已约年年为此会,故人不用赋《招魂》。
作者写这首诗时,来到黄州已两年了,乌台诗案的骇浪已成往事,诗人“本州安置”的困境却无法摆脱。
《初到黄州》就自找乐趣:“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后又自寻精神寄托,手抄《金刚经》,又筑南堂,开垦东坡;
得郡守徐猷庇护,访游近地,与渔樵相处。
至黄州后续有新交,诗酒唱和。
诗题中的“潘、郭二生”,即在黄州朝夕相处的潘丙、郭遘。
前一年正月二十日,苏轼去岐亭访陈慥,潘丙、郭遘和另一位新交的朋友古道耕相送至女王城,作过一首七律。
一年过去了,又是正月二十日。
想起一年前的这一天,潘、古、郭三人伴送出城所感到的春意,诗人心境荡漾。
起句是据前一年所感的设想。
“东风”为春之信使,如城里有了春意,“东风”这位信使就先自东门而入;
此时,苏轼却一点感觉也没有,他想,恐怕是“东风未肯入东门”吧。
至于为什么“未肯入东门”,妙在不言之中。
但“忽记去年是日”出城之前,也是“十日春寒未出门”,一到郊外方知“江柳已摇村”。
就在这年到郊外尚未入城的早春时节,渴望春意的诗人主动“出郊寻春”了。
他是旧地寻春,又是“走马”而去,所以次句说“走马还寻去岁村”。
接下去不写寻春所获,却宕开一笔,忽出警句:“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纪昀评价说:“三、四(句)深警。
”人如侯鸟,有感于外界信息而动。
鸿雁南来北往,即使年年如此从不懈怠,在瞬息万变的宇宙中也不会留下什么痕迹。
人之如候鸟,正在于此,只不过人间的信息比自然季侯要复杂得多;
但同样,人因有感而动,其中一切经历、一切思绪,也只如春梦一般,时过境迁,了无痕迹。
苏轼之所以有“人似秋鸿,事如春梦”之感,究其根源,是由于他遭受过乌台诗案的沉重打击,又正在贬逐之中,只有把一切往事,一切留恋和烦恼,都强自推向“春梦了无痕”的虚无境地,以解脱失意中难以消除的痛苦。
纪昀评所谓“深警”,说的就是此意。
这是就三、四两句本身来说。
若就它在全诗中的关合来说,则妙在虚实离即之闻。
“人似秋鸿”,实接首联;
“事如春梦”,反照下文。
把人生进取、政治抱负都看得淡漠了,于是才有超然旷达、出郊寻春之举,于是才有下边四句所表达的春游之乐。
它看似游离,实为全诗的关键所在。
“江城”指位于长江北岸的黄州。
味道醇厚的江城白酒,笑意温和的野老苍颜,既可具体指这次春游的欢聚畅饮,也可概括苏轼在黄州的生活乐趣。
总之,他是以此为乐,甚至要以此为归宿了。
前一年访故友陈慥,有三位新交的朋友相送,春意涌上心头;
这一年出郊寻春,又有潘丙、郭遘为伴,酒醺颜面。
山水自然之乐,人情朴野之纯,完全可以驱除那些烦恼的往事,也完全可以冲淡甚至忘却他当时的困厄。
所以,诗的最后说:“已约年年为此会,故人不用赋《招魂》。
”“赋《招魂》”,指宋玉因屈原忠而见弃,作《招魂》讽谏楚怀王,希望他悔悟,召还屈原(这一说法出自王逸《楚辞章句》,但经后人辨析,其说有误);
苏轼在这里借指老朋友们为他的复出奔走。
最后两句是在告慰故人:我在黄州过得很好,已和这里的朋友们约定每年作此寻春之游,你们不必为我的处境担忧,也不必为朝廷召我还京多操心。
苏轼“奋厉有当世志”,而且自信“致君尧舜,此事何难”。
但在神宗、哲宗两朝党争中几经起落,而其“立朝大节极可观,才意高广,唯已之是信”(马永卿《元城语录》),又从不“俯身从众,卑论趋时”(《登州谢宣诏赴阙表》),遂使他一生陷于无边的灾难之中。
苏轼对待历时三十年的灾难,总的态度是“随缘自适”,但各个时期又有不同。
刚开始的时候,他赴密州途中说过“用舍由时,行藏在我”(《沁园春》词)的话,那时还有还朝的愿望。
乌台诗案中他自料必死无疑,谁知未死。
而贬去黄州,恍如隔世;
经过这一次打击,“平时种种心,次第去莫留。
”(《子由自南都来陈三日而别》)他在黄州“求所以自新之方”,反觉“不可胜悔”,“今虽改之,后必复作”,不如“归诚佛僧,求一洗之,……则物我相忘,身心皆空。
”(《黄州安国寺记》)再从他在黄州的诗词文赋和种种活动看,他对起复还朝已失去信心。
因此,这首诗的结尾两句,不是牢骚,不是反语,是一种真情实感。
苏轼在黄州寄情诗书山水,寄情新交故旧,尤其是切望惠及百姓,迥异于失意文士的消极避世。
他的画像自题诗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澹州。
”也不应看作牢骚反话。
他在最失意最痛苦之时,总在努力使自己和大家都得到安慰,都生活得愉快些,这是他度过一切灾难的精神力量。
他临死时对儿子说:“吾生不恶,死必不坠。
”人们敬仰他、纪念他,一个原因是他的诗、词、文、书、画五艺俱绝,另一原因就是他有一腔正直忠厚的心肠,一种开阔旷达的襟怀。
参考资料: 1、 《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版,第409-411页
青玉案·送伯固归吴中 文翻注译
满江红·寄鄂州朱使君寿昌 文翻注译赏
江汉西来,高楼下、蒲萄深碧。
犹自带、岷峨云浪,锦江春色。
君是南山遗爱守,我为剑外思归客。
对此间、风物岂无情,殷勤说。
江表传,君休读。
狂处士,真堪惜。
空洲对鹦鹉,苇花萧瑟。
不独笑书生争底事,曹公黄祖俱飘忽。
愿使君、还赋谪仙诗,追黄鹤。
江汉西来,高楼下、蒲萄深碧。
犹自带、岷峨云浪,锦江春色。
君是南山遗爱守,我为剑外思归客。
对此间、风物岂无情,殷勤说。
长江、汉江从西方奔流直下,在黄鹤楼望去,浩淼的江水碧绿澄澈。
江水相通,好像都带着岷山和峨嵋山融化的雪水浪花,这便是锦江的春色。
你是在陕州留有爱民美誉的通判,我却是思乡未归的浪子。
面对这里的景色怎能没有感情,我将会殷切的述说。
江表传,君休读。
狂处士,真堪惜。
空洲对鹦鹉,苇花萧瑟。
不独笑书生争底事,曹公黄祖俱飘忽。
愿使君、还赋谪仙诗,追黄鹤。
你千万不要读《江表传》,祢衡真是令人同情,深感痛惜。
只能空对鹦鹉洲,苇花依旧萧瑟。
书生何苦与这种人纠缠,权势人物如曹操与黄祖也都已一闪过去。
希望使君能像李白一样潜心作诗,赶追崔颢的名作《黄鹤楼》诗。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2640
江汉西来,高楼下、蒲萄深碧。
犹自带、岷峨雪浪,锦江春色。
君是南山遗爱守,我为剑外思归客。
对此间、风物岂无情,殷勤说。
江汉:长江和汉水。
高楼:指武昌黄鹤楼。
蒲萄:喻水色,或代指江河。
语出李白《襄阳歌》有“遥看汉水鸭头绿,恰似葡萄初发醅”。
岷峨句:岷山和峨嵋山融化的雪水浪花。
锦江:在四川成都南,一称濯锦江,相传其水濯锦,特别鲜丽,故称。
杜甫《登楼》:“锦江春色来天地。
”南山:终南山,在陕西,朱寿昌曾任陕州通判,故称。
遗爱:指有惠爱之政引起人们怀念。
剑外:四川剑门山以南。
苏轼家乡四川眉山,故自称剑外来客。
江表传,君休读。
狂处士,真堪惜。
空洲对鹦鹉,苇花萧瑟。
不独笑书生争底事,曹公黄祖俱飘忽。
愿使君、还赋谪仙诗,追黄鹤。
《江表传》:晋虞溥著,其中记述三国时江左吴国时事及人物言行,已佚,《三国志》裴松之注中多引之。
狂处士:指三国名士祢衡。
他有才学而行为狂放,曾触犯曹操,曹操多顾忌他才名而未杀。
后为江夏太守黄祖所杀。
不出仕之士称处士。
空洲:指鹦鹉洲,在长江中,后与陆地相连,在今湖北汉阳。
黄祖长子黄射在洲大会宾客,有人献鹦鹉,祢衡当即作《鹦鹉赋》,故以为洲名。
曹公黄祖:指曹操与刘表属将黄祖。
谪仙:指李白。
黄鹤:崔颢的《黄鹤楼》诗。
相传李白登黄鹤楼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见《唐才子传》)无作而去。
后李白作《登金陵凤凰台》,即有意追赶崔诗。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2640
江汉西来,高楼下、蒲萄深碧。
犹自带、岷峨雪浪,锦江春色。
君是南山遗爱守,我为剑外思归客。
对此间、风物岂无情,殷勤说。
长江、汉江从西方奔流直下,在黄鹤楼望去,浩淼的江水碧绿澄澈。
江水相通,好像都带着岷山和峨嵋山融化的雪水浪花,这便是锦江的春色。
你是在陕州留有爱民美誉的通判,我却是思乡未归的浪子。
面对这里的景色怎能没有感情,我将会殷切的述说。
江汉:长江和汉水。
高楼:指武昌黄鹤楼。
蒲萄:喻水色,或代指江河。
语出李白《襄阳歌》有“遥看汉水鸭头绿,恰似葡萄初发醅”。
岷峨句:岷山和峨嵋山融化的雪水浪花。
锦江:在四川成都南,一称濯锦江,相传其水濯锦,特别鲜丽,故称。
杜甫《登楼》:“锦江春色来天地。
”南山:终南山,在陕西,朱寿昌曾任陕州通判,故称。
遗爱:指有惠爱之政引起人们怀念。
剑外:四川剑门山以南。
苏轼家乡四川眉山,故自称剑外来客。
江表传,君休读。
狂处士,真堪惜。
空洲对鹦鹉,苇花萧瑟。
不独笑书生争底事,曹公黄祖俱飘忽。
愿使君、还赋谪仙诗,追黄鹤。
你千万不要读《江表传》,祢衡真是令人同情,深感痛惜。
只能空对鹦鹉洲,苇花依旧萧瑟。
书生何苦与这种人纠缠,权势人物如曹操与黄祖也都已一闪过去。
希望使君能像李白一样潜心作诗,赶追崔颢的名作《黄鹤楼》诗。
《江表传》:晋虞溥著,其中记述三国时江左吴国时事及人物言行,已佚,《三国志》裴松之注中多引之。
狂处士:指三国名士祢衡。
他有才学而行为狂放,曾触犯曹操,曹操多顾忌他才名而未杀。
后为江夏太守黄祖所杀。
不出仕之士称处士。
空洲:指鹦鹉洲,在长江中,后与陆地相连,在今湖北汉阳。
黄祖长子黄射在洲大会宾客,有人献鹦鹉,祢衡当即作《鹦鹉赋》,故以为洲名。
曹公黄祖:指曹操与刘表属将黄祖。
谪仙:指李白。
黄鹤:崔颢的《黄鹤楼》诗。
相传李白登黄鹤楼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见《唐才子传》)无作而去。
后李白作《登金陵凤凰台》,即有意追赶崔诗。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2640
江汉西来,高楼下、蒲萄深碧。
犹自带、岷峨云浪,锦江春色。
君是南山遗爱守,我为剑外思归客。
对此间、风物岂无情,殷勤说。
江表传,君休读。
狂处士,真堪惜。
空洲对鹦鹉,苇花萧瑟。
不独笑书生争底事,曹公黄祖俱飘忽。
愿使君、还赋谪仙诗,追黄鹤。
这首词由景及情,思乡怀古,由豪入旷,超旷中不失赋诗追黄鹤的豪情壮采,不失对于人生的执着追求。
词的上片由景引出思归之情和怀友之思;
下片由思乡转入怀古,直抒胸臆。
开篇由写景引入。
开篇大笔勾勒,突兀而起,描绘出大江千回万转、浩浩荡荡、直指东海的雄伟气势。
“江汉西来”二句,描绘了江水奔腾的胜景。
著名的黄鹤楼在武昌黄鹄山巍然屹立,俯仰浩瀚的大江。
长江、汉水滚滚西来,汇合于武汉,那波涛的颜色,如同葡萄美酒一般,一片浓绿。
发端两句,以高远的气势,抓住了当地最有特色的胜景伟观,写出了鄂州的地理特点。
“蒲萄深碧”,重笔施彩,以酒色形容水色,用李白《襄阳歌》“遥看汉水鸭头绿,恰似葡萄初酦醅”诗句,形容流经黄鹤楼前的长江呈现出一派葡萄美酒般的深碧之色。
以下“犹自带”三字振起,化用李白“江带峨嵋雪”之句,杜甫《登楼》诗“锦江春色来天地”,不著痕迹,自然入妙,用“葡萄”、“雪浪”、“锦江”、“春色”等富有色彩感的词语,来形容“深碧”的江流,笔饱墨浓,引人入胜。
词人将灵和楼前深碧与锦江春色联系起来,不但极富文采飞扬之美,而且透露了他对花团锦族、充满春意的锦城的无限追恋向往之情,从而为下文“思归”伏脉。
这两句由实景“蒲萄深碧”引出虚景“岷峨雪浪,锦江春色”,拓展了词境。
江河自岷江锦水而来,将黄鹤楼与赤壁矶一线相连,既是友人驻地的胜景,又从四川流来,既引动词人思归之情,又触发怀友之思。
这就为下文感怀作了有力的铺垫。
接下来这一句由景到人,一句写对方,一句写自已。
朱寿昌在陕西任通守期间留有爱民之美誉,政绩突出。
《宋史》本传载朱在阆断一疑狱,除暴安良,“郡称为神,蜀人至今传之”即“南山遗爱守”所指。
词中“南山”当是“山南”之误。
以对“剑外”,“山南”字面亦胜于“南山”。
而苏轼蜀人,称朱寿昌亦以其宦蜀之事,自称“剑外思归客”,映带有情。
如今思乡而归不得,两厢对比,既赞美了朱寿昌为人颂扬的政绩,又表达了自己眼前寂寞的处境以及浓郁的思归情绪。
面对此间风物,自会触景兴感,无限惆怅。
“对此间”以下,将君、我归拢为一,有情就要倾吐、抒发,故由“情”字,导出“说”字,逼出“殷勤说”三字,双流汇注,水到渠成。
上片“殷勤说”三字带出整个下片,开始向友人开怀倾诉,慷慨评论。
“《江表传》”二句,引出自己对历史的审视和反思。
《江表传》是记述三国时东吴人物事迹的史书,他劝告朱寿昌不要再读这部书了。
以愤激语调唤起,恰说明感触很深,话题正要转向三国人物。
“狂处士”四句,紧承上文,对恃才傲物、招致杀身之祸的祢衡,表示悼惜。
祢衡因忠于汉室,曾不受折辱,当众嘲骂曹操,曹操不愿承担杀人之名,假借刘表属将黄祖之手将其杀害,葬于武昌长江段的鹦鹉洲。
词人用感触颇深的三国人物——祢衡的事迹引以为戒,接着笔锋一转,把讥刺的锋芒指向了迫害文士的曹操、黄祖。
如今贤士不在,只能空对那武昌长江段的鹦鹉洲,苇花萧瑟,一片凋零凄凉。
书生何苦与这种人纠缠,以致招来祸灾。
苏轼站在更高的视角审视历史,“独笑书生争底事,曹公黄祖俱飘忽”,“争底事”,即争何事,意即书生何苦与这种人纠缠,以致招来祸灾。
称霸一时的风云人物,如残害人才的曹操、黄祖之流,最终也只能在历史的长河中成为过眼烟云。
此句流露出苏轼豁达、随缘自适的人生态度。
这话是有弦外之音的,矛头隐隐指向对他诬陷的李定之流。
苏轼此时看来,祢衡的孤傲、曹操的专横、黄祖的鲁莽,都显得非常可笑。
言语间,反映出苏轼超越历史,摆脱现实限制的观念。
收尾三句,就眼前指点,转出正意。
词人引用李白的故事,激励友人像李白一样潜心作诗,赶追崔颢的名作《黄鹤楼》。
这既是对友人的劝勉,愿他能够置身于政治漩涡之外,寄意于历久不朽的文章事业,撰写出色的作品来追蹑前贤;
也体现了苏轼居黄州期间的心愿,对于永恒价值的追求。
全词形散而神不散,大开大合,境界豪放,议论纵横,显示出豪迈雄放的风格和严密的章法结构的统一。
一则,它即景怀古,借当地的历史遗迹来评人述事,能使眼中景、意中事、胸中情相互契合;
再则,它选用内涵丰富、饶有意趣的历史掌故来写怀,藏情于事,耐人寻味;
三则,笔端饱含感情,有一种苍凉悲慨、郁愤不平的情感,在字里行间激荡着。
即景抒怀,指点江山,论古说今,涉及五个历史人物,坦露了对朋友的坦荡胸怀,将写景、怀古、抒情结合,不粘不滞,思想深沉,笔力横放,虽为酬答之作,却也体现了东坡词豪放的风格。
参考资料: 1、 北京新华世纪数码软件有限公司.中国经典古籍系列——宋词鉴赏大典[CP/DK].740-744 2、 唐骥. 困境中的嘲笑与宽释——苏轼《满江红·寄鄂州朱使君寿昌》赏析[J].古典文学知识,2001(05).
有美堂暴雨 文翻译
临江仙·送王缄 文翻注译赏
忘却成都来十载,因君未免思量。
凭将清泪洒江阳。
故山知好在,孤客自悲凉。
坐上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无肠。
殷勤且更尽离觞。
此身如传舍,何处是吾乡。
忘却成都来十载,因君未免思量。
凭将清泪洒江阳。
故山知好在,孤客自悲凉。
忘掉了成都那些事儿已经有十多年了,但是因为你的到来,使我不得不再三思念。
今日送别,请你将我的伤心之泪带回家乡,洒向江头一吊。
我又何尝不知道故乡的好啊,自己飘零已久,赋归无日,自成天涯孤凉客。
坐上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无肠。
殷勤且更尽离觞。
此身如传舍,何处是吾乡。
哪里悲凉的愁绪你不会知道,早已被我吟断的衷肠已不会再过分伤愁。
今日殷勤给你送上离别的酒宴,希望你能尽兴。
我的身躯就好像传舍一样辗转流离,何处才能是我的家乡啊!
参考资料: 1、 龙槐生.《唐宋词格律》: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2、 刘石.宋词鉴赏大辞典:中华书局,2011年8月
忘却成都来十载,因君未免思量。
凭将清泪洒江阳。
故山知好在,孤客自悲凉。
凭:凭仗,烦请。
坐上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无肠。
殷勤且更尽离觞。
此身如传舍,何处是吾乡。
离觞:离杯,即离别的酒宴。
参考资料: 1、 龙槐生.《唐宋词格律》: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2、 刘石.宋词鉴赏大辞典:中华书局,2011年8月
忘却成都来十载,因君未免思量。
凭将清泪洒江阳。
故山知好在,孤客自悲凉。
忘掉了成都那些事儿已经有十多年了,但是因为你的到来,使我不得不再三思念。
今日送别,请你将我的伤心之泪带回家乡,洒向江头一吊。
我又何尝不知道故乡的好啊,自己飘零已久,赋归无日,自成天涯孤凉客。
凭:凭仗,烦请。
坐上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无肠。
殷勤且更尽离觞。
此身如传舍,何处是吾乡。
哪里悲凉的愁绪你不会知道,早已被我吟断的衷肠已不会再过分伤愁。
今日殷勤给你送上离别的酒宴,希望你能尽兴。
我的身躯就好像传舍一样辗转流离,何处才能是我的家乡啊!
离觞:离杯,即离别的酒宴。
参考资料: 1、 龙槐生.《唐宋词格律》: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2、 刘石.宋词鉴赏大辞典:中华书局,2011年8月
忘却成都来十载,因君未免思量。
凭将清泪洒江阳。
故山知好在,孤客自悲凉。
坐上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无肠。
殷勤且更尽离觞。
此身如传舍,何处是吾乡。
此词将送别的惆怅、悼亡的悲痛、政治的失意、乡思的愁闷交织在一起,表达了词人极度伤感悲苦的心绪。
词的上片写悲苦的由来、发展和不能自已的情状,下片写送别的情怀及内心的自我排遣。
开头两句“忘却成都来十载,因君未免思量”,写的是作者十年来对亡妻的彻骨相思。
苏轼爱妻王弗自公元1054年(至和元年)嫁到苏家以后,一直很细心地照顾着丈夫的生活。
苏轼于婚后五年开始宦游生涯,王弗便在苏轼身边充当贤内助。
苏轼性格豪爽,毫无防人之心,王弗有时还要提醒丈夫提防那些惯于逢迎的所谓“朋友”,夫妻感情极为深笃。
不料到公元1065年(治平二年),王弗突然染病身亡,年仅二十六岁。
这对苏轼来说,打击非常之大。
为了摆脱悲痛的缠绕,他只好努力设法“忘却”过去的一切。
而大凡人之至情,越是要“忘却”,越是不易忘却。
从王弗归葬眉山至妻弟王缄到钱塘看望苏轼,其间相隔正好“十载”,这“十载”苏轼没有一年不想念王弗。
“忘却”所起的作用不过是把纷繁堆积的难以忍受的悲痛,化为长久的有节制的悲痛而已。
但是王缄的到来,一下子勾起了往日的回忆;
日渐平复的感情创伤重又陷入了极度的痛楚之中。
“凭将清泪洒江阳”,凭,凭仗,烦请。
这句的意思是:今日送别,请你将我伤心之泪带回家乡,洒向江头一吊。
王缄此来,与苏轼盘桓数日,苏轼得知“故山好”,自感宽慰,但又觉得自己宦迹飘零,赋归无日,成为天涯孤客,于是,不禁悲从中来。
所谓“悲凉”,意蕴颇丰。
苏轼当时因为与变法派政见不合而被迫到杭州任通判,内心本来就有一种压抑、孤独之感,眼下与乡愁、旅思及丧妻之痛搅混一起,其心情之坏,更是莫可名状了。
过片“坐上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无肠”,切入送别的词旨。
毋庸置疑,王缄的到来,苏轼悲凉的感情中多少增添了几分暖意,而王缄又要匆匆离去,作者自然感到难以为怀了,于是国忧、乡思、家恨,统统融进了“别愁”之中,从而使这别愁的分量更有千钧之重。
“归来欲断无肠”,是说这次相见之前及相见之后,愁肠皆已断尽,以后虽再遇伤心之事,亦已无肠可断了。
“殷勤且更尽离觞”一句,意借酒浇愁,排遣离怀,而无可奈何之意,亦见于言表。
结尾两句,苏轼吐露将整个人生一切看破之意。
《汉书·盖宽饶传》云:“富贵无常,忽则易人。
此如传舍,阅人多矣。
”此词“此身如传舍”一句借用上述典故而略加变通,以寓“人生如寄”之意。
又《列子》:“人,则生人为行人矣。
行而不知归,失家者也。
”歇拍“何处是吾乡”暗用其意。
对此,顾随评曰:“人有丧其爱子者,既哭之痛,不能自堪,遂引石孝友《西江月》词句,指其子之棺而詈之曰:‘譬似当初没你。
’常人闻之,或谓其彻悟,识者闻之,以为悲痛之极致也。
此词结尾二句与此正同。
”(《顾随文集·东坡词说》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超然台记 文翻注译
浣溪沙·万顷风涛不记苏 文翻译
万顷风涛不记苏。
雪晴江上麦千车。
但令人饱我愁无。
翠袖倚风萦柳絮,绛唇得酒烂樱珠。
尊前呵手镊霜须。
万顷风涛不记苏。
雪晴江上麦千车。
但令人饱我愁无。
只记得昨夜风声一片,却不记得何时醒来,看江上大雪纷飞,想这瑞年,明年麦子定能丰收,只要百姓吃饱我就不愁了。
翠袖倚风萦柳絮,绛唇得酒烂樱珠。
尊前呵手镊霜须。
歌女林临风而立,身边飞舞的雪花如柳絮,喝下美酒的红唇,如樱桃绚烂,我则在酒杯前吁气措手,摸着白胡须。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唐宋词选注》.北京:北京出版社,1982年4月第一版:第192页
万顷风涛不记苏。
雪晴江上麦千车。
但令人饱我愁无。
只记得昨夜风声一片,却不记得何时醒来,看江上大雪纷飞,想这瑞年,明年麦子定能丰收,只要百姓吃饱我就不愁了。
苏:即江苏苏州市。
旧注云:“公有薄田在苏,今岁为风涛荡尽。
“这句是指自己在苏州的田地被风潮扫荡但却并不介意。
这两句想象黄州一带由于大雪而第二年将获得“麦千车”的大丰收,而“人饱”将使“我愁”消除;
说明自己的“愁”是对国计民生的忧念。
翠袖倚风萦柳絮,绛唇得酒烂樱珠。
尊前呵手镊霜须。
歌女林临风而立,身边飞舞的雪花如柳絮,喝下美酒的红唇,如樱桃绚烂,我则在酒杯前吁气措手,摸着白胡须。
翠袖:指穿翠绿衣裳的歌女。
绛唇:红唇。
樱珠:樱桃。
这两句是说歌女的舞袖上萦绕着随风飘来如同柳絮般的雪花,当她举杯饮酒时双唇好似烂熟的红樱桃。
镊:拔除。
霜须:白须。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唐宋词选注》.北京:北京出版社,1982年4月第一版:第192页
浣溪沙·覆块青青麦未苏 文翻注赏
覆块青青麦未苏,江南云叶暗随车。
临皋烟景世间无。
雨脚半收檐断线,雪林初下瓦疏珠。
归来冰颗乱黏须。
覆块青青麦未苏,江南云叶暗随车。
临皋烟景世间无。
覆盖着的田畦,小麦还没有返青。
像云一样的枯叶悄悄地在车轮下飘着。
临皋亭云烟缭绕的景色奇丽,世间少有。
雨脚半收檐断线,雪林初下瓦疏珠。
归来冰颗乱黏须。
雨小了一半的屋檐水滴断绝了,刚刚下的霰粒在瓦上如珠子般散动。
回到房间座上时胡须都结成冰了。
参考资料: 1、 李庆皋.东坡词新论与选释.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9年12月2日:273 2、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饶晓明.苏轼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7年1月:860-862
覆块青青麦未苏,江南云叶暗随车。
临皋烟景世间无。
覆块:覆盖着的田畦。
苏:苏醒,这里指返青。
江南:代指黄州。
临皋:临皋亭,在黄冈南长江边,苏轼被贬黄州时曾居住在此。
烟景:云烟缭绕的景色。
雨脚半收檐断线,雪林初下瓦疏珠。
归来冰颗乱黏须。
雨脚:雨滴。
雪林:形容霰(xiàn)粒纷纷。
初下:刚刚下。
瓦疏珠:霰粒在瓦上如珠子般散动。
参考资料: 1、 李庆皋.东坡词新论与选释.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9年12月2日:273 2、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饶晓明.苏轼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7年1月:860-862
覆块青青麦未苏,江南云叶暗随车。
临皋烟景世间无。
雨脚半收檐断线,雪林初下瓦疏珠。
归来冰颗乱黏须。
上片,由远及近地写黄州田园风光。
“覆块青青麦未苏”,叙述田园景色,反映了苏轼关心农业的思想。
“江南云叶暗随车”,描绘了黄州农家冬闲的淡然风光,反映了苏轼娱乐自然的心境。
“临皋烟景世间无”,描写议论结合,特写“临皋烟景”、冬云密布而后发出赏心的赞叹:“世间无”,突出了黄州景色的奇丽。
上片三句,连缀成一幅绚丽的图景,暗示了苏轼超然物外的审美情趣。
下片,以特写手法,描绘了雨后微雪的风景。
开头由细“雨”-“半收”-“檐断线”,特写雨景变化。
紧接着由“雪床”-“初下”-“瓦疏珠”,特写雪景变化。
逼真传神,字字珠矶。
虽然点化运用了杜甫的“雨脚如麻未断绝”诗句,但未露痕迹。
“归来冰颗乱粘须”,将雨雪人性化,进来了好一个白胡子的“老人”!
一个“乱”字,苏轼与徐君猷的诙谐之情跃然纸上,反映了苏轼将自然美与人性美高度融会的写作技巧。
全词通俗、口语化,令人感到亲切、谐趣。
将景色美与人性美熔铸一体,极具感染力,这与苏轼旷达胸襟有关。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饶晓明.苏轼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7年1月:860-8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