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 文翻注译赏
菩萨蛮·回文夏闺怨 文翻注译赏
柳庭风静人眠昼,昼眠人静风庭柳。
香汗薄衫凉,凉衫薄汗香。
手红冰碗藕,藕碗冰红手。
郎笑藕丝长,长丝藕笑郎。
柳庭风静人眠昼,昼眠人静风庭柳。
香汗薄衫凉,凉衫薄汗香。
院无风,柳丝垂,闺人昼寝。
闺人安静昼寝之际,起风,庭院柳条摇摆。
微风吹,汗味透香气,薄衫生凉意。
凉衫子散出清淡的汗香气。
手红冰碗藕,藕碗冰红手。
郎笑藕丝长,长丝藕笑郎。
红润的手端起了盛有冰块拌藕丝的小碗。
盛有冰块拌藕丝的小碗冰冷了她红润的手。
郎笑碗中的藕丝太长了。
闺人一边吃长丝藕,一边又嘲笑她的情郎。
参考资料: 1、 刘长贺 .宋代诗词典选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9 :422-423 .
柳庭风静人眠昼(zhòu),昼眠人静风庭柳。
香汗薄衫凉,凉衫薄汗香。
柳庭风静人眠昼:院无风,柳丝垂,闺人昼寝。
昼眠人静风庭柳:闺人安静昼寝之际,起风,庭院柳条摇摆。
香汗薄衫凉:微风吹,汗味透香气,薄衫生凉意。
凉衫薄汗香:凉衫子散出清淡的汗香气。
手红冰碗藕(ǒu),藕碗冰红手。
郎笑藕丝长,长丝藕笑郎。
手红冰碗藕:红润的手端起了盛有冰块拌藕丝的小碗。
藕碗冰红手:盛有冰块拌藕丝的小碗冰冷了她红润的手。
冰:古人常有在冬天凿冰藏于地窖的习惯,待盛夏之时取之消暑。
郎笑藕丝长:郎笑碗中的藕丝太长了。
“藕丝长”:象征着人的情意长久。
在古典诗词中,常用“藕”谐“偶”,以“丝”谐“思”。
长丝藕笑郎:闺人一边吃长丝藕,一边又嘲笑她的情郎(担心他薄情寡意不如藕丝长)。
参考资料: 1、 刘长贺 .宋代诗词典选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9 :422-423 .
柳庭风静人眠昼(zhòu),昼眠人静风庭柳。
香汗薄衫凉,凉衫薄汗香。
院无风,柳丝垂,闺人昼寝。
闺人安静昼寝之际,起风,庭院柳条摇摆。
微风吹,汗味透香气,薄衫生凉意。
凉衫子散出清淡的汗香气。
柳庭风静人眠昼:院无风,柳丝垂,闺人昼寝。
昼眠人静风庭柳:闺人安静昼寝之际,起风,庭院柳条摇摆。
香汗薄衫凉:微风吹,汗味透香气,薄衫生凉意。
凉衫薄汗香:凉衫子散出清淡的汗香气。
手红冰碗藕(ǒu),藕碗冰红手。
郎笑藕丝长,长丝藕笑郎。
红润的手端起了盛有冰块拌藕丝的小碗。
盛有冰块拌藕丝的小碗冰冷了她红润的手。
郎笑碗中的藕丝太长了。
闺人一边吃长丝藕,一边又嘲笑她的情郎。
手红冰碗藕:红润的手端起了盛有冰块拌藕丝的小碗。
藕碗冰红手:盛有冰块拌藕丝的小碗冰冷了她红润的手。
冰:古人常有在冬天凿冰藏于地窖的习惯,待盛夏之时取之消暑。
郎笑藕丝长:郎笑碗中的藕丝太长了。
“藕丝长”:象征着人的情意长久。
在古典诗词中,常用“藕”谐“偶”,以“丝”谐“思”。
长丝藕笑郎:闺人一边吃长丝藕,一边又嘲笑她的情郎(担心他薄情寡意不如藕丝长)。
参考资料: 1、 刘长贺 .宋代诗词典选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9 :422-423 .
柳庭风静人眠昼,昼眠人静风庭柳。
香汗薄衫凉,凉衫薄汗香。
手红冰碗藕,藕碗冰红手。
郎笑藕丝长,长丝藕笑郎。
通常的回文诗,主要是指可以倒读的诗篇。
回文诗尽管只有驾驭文字能力较高的人,方能为之,且需要作者费尽心机,但毕竟是文人墨客卖弄文才的一种文字游戏,有价值的作品不多。
宋词中回文体不多,《东坡乐府》存有七首《菩萨蛮》回文词。
苏东坡的回文词,两句一组,下句为上句的倒读,这比起一般回文诗整首倒读的作法要容易些,因而对作者思想束缚也少些。
东坡的七首回文词中,如“邮便问人羞,羞人问便邮”、“颦浅念谁人,人谁念浅颦”、“楼上不宜秋,秋宜不上楼”、“归不恨开迟,迟开恨不归”等,下句补充发展了上句,故为妙构。
这首回文词是作者“四时闺怨”中的“夏闺怨”。
上阕写昼眠情景,下阕写醒后怨思。
用意虽不甚深,词语自清美可诵。
“柳庭”二句,关键在一“静”字。
上句云“风静”,下句云“人静”。
风静时庭柳低垂,闺人困倦而眠;
当昼眠正熟,清风又吹拂起庭柳了。
同是写“静”,却从不同角度着笔。
静中见动,动中有静,颇见巧思。
三、四句,细写昼眠的人。
风吹香汗,薄衫生凉;
而在凉衫中又透出依微的汗香。
变化在“薄衫”与“薄汗”二语,写衫之薄,点出“夏”意,写汗之薄,便有风韵,而以一“凉”字串起,夏闺昼眠的形象自可想见。
过片二句,是睡醒后的活动。
她那红润的手儿持着盛了冰块和莲藕的玉碗,而这盛了冰块和莲藕的玉碗又冰了她那红润的手儿。
上句的“冰”是名词,下句的“冰”作动词用。
古人常在冬天凿冰藏于地窖,留待夏天解暑之用。
杜甫《陪诸贵公子丈八沟携妓纳凉》诗“公子调冰水,佳人雪藕丝”,写以冰水拌藕,犹此词“手红”二句意。
“郎笑耦丝长,长丝藕笑郎”,收两句为全词之旨。
“藕丝长”,象征着人的情意绵长,古乐府中,常以“藕”谐“偶”,以“丝”谐“思”,藕节同心,故亦象征情人的永好。
《读曲歌》:“思欢久,不爱独枝莲(怜),只惜同心藕(偶)。
”自然,郎的笑是有调笑的意味的,故闺人报以“长丝藕笑郎”之语。
笑郎,大概是笑他的太不领情或是不识情趣吧。
郎的情意不如藕丝之长,末句始露出“闺怨”本意。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浣溪沙·咏橘 文翻注译赏
菊暗荷枯一夜霜。
新苞绿叶照林光。
竹篱茅舍出青黄。
香雾噀人惊半破,清泉流齿怯初尝。
吴姬三日手犹香。
菊暗荷枯一夜霜。
新苞绿叶照林光。
竹篱茅舍出青黄。
一夜秋霜过后,菊花凋谢荷叶枯萎,而新橘却在经霜之后变得更加鲜亮,整个橘林都闪着光亮。
原来是橘子由青色逐渐变成金黄色了。
香雾噀人惊半破,清泉流齿怯初尝。
吴姬三日手犹香。
摘下一个剥开之后,香味喷人,初尝新橘,汁水齿舌间如泉般流淌。
据说,吴地产的橘子女孩子剥后,手上三日仍留有余香。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菊暗荷枯一夜霜。
新苞(bāo)绿叶照林光。
竹篱(lí)茅舍出青黄。
一夜霜:橘经霜之后,颜色开始变黄而味道也更美。
新苞:指新橘,橘经霜变黄,又有外皮包裹,如新生的黄色花苞。
青黄:指橘子,橘子成熟时,果皮由青色逐渐变成金黄色。
屈原《橘颂》“青黄杂糅,文章烂兮”。
香雾噀(xùn)人惊半破,清泉流齿怯(qiè)初尝。
吴姬三日手犹香。
“香雾”二句:苏轼《食柑诗》“露叶霜枝剪寒碧,金盘玉指破芳辛。
清泉蔌蔌先流齿,香雾霏霏欲噀人。
”宋·韩彦直《橘录》卷上《真柑》:“真柑在品类中最贵可珍……始霜之旦,园丁采以献,风味照座,擘之则香雾噀人。
”噀:喷。
清泉:喻橘汁。
吴姬:吴地美女。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菊暗荷枯一夜霜。
新苞(bāo)绿叶照林光。
竹篱(lí)茅舍出青黄。
一夜秋霜过后,菊花凋谢荷叶枯萎,而新橘却在经霜之后变得更加鲜亮,整个橘林都闪着光亮。
原来是橘子由青色逐渐变成金黄色了。
一夜霜:橘经霜之后,颜色开始变黄而味道也更美。
新苞:指新橘,橘经霜变黄,又有外皮包裹,如新生的黄色花苞。
青黄:指橘子,橘子成熟时,果皮由青色逐渐变成金黄色。
屈原《橘颂》“青黄杂糅,文章烂兮”。
香雾噀(xùn)人惊半破,清泉流齿怯(qiè)初尝。
吴姬三日手犹香。
摘下一个剥开之后,香味喷人,初尝新橘,汁水齿舌间如泉般流淌。
据说,吴地产的橘子女孩子剥后,手上三日仍留有余香。
“香雾”二句:苏轼《食柑诗》“露叶霜枝剪寒碧,金盘玉指破芳辛。
清泉蔌蔌先流齿,香雾霏霏欲噀人。
”宋·韩彦直《橘录》卷上《真柑》:“真柑在品类中最贵可珍……始霜之旦,园丁采以献,风味照座,擘之则香雾噀人。
”噀:喷。
清泉:喻橘汁。
吴姬:吴地美女。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菊暗荷枯一夜霜。
新苞绿叶照林光。
竹篱茅舍出青黄。
香雾噀人惊半破,清泉流齿怯初尝。
吴姬三日手犹香。
咏物诗词,义兼比兴,讲求气象,自然容易受到好评。
唐宋诗人,遵循《诗经》以来的“美”、“刺”原则,每借物寓意,有所寄讽,并以此为咏物“正宗”,而直写物象的纯粹的咏物之作,似乎已落入第二义了。
其实,“纯用赋体,描写确肖”的咏物诗词,只要在选材炼意、琢句谋篇方面技巧娴熟,精美工致,也不失为佳构。
苏轼是咏物能手,他的诗词中既有托讽深远的名篇,也有刻画精工的妙制,像这首咏橘词,可谓“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
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文心雕龙·物色》),巧言切状,体物细微,虽无深刻的思想内容,却饱有余味。
“菊暗荷枯一夜霜”,先布置环境。
咏物词,特别是咏小物的词,往往由于题材狭窄,难以展开,低手为之,易成枯窘。
东坡才大,先在题前落笔,下文便有余地抒发。
唐人皮日休《石榴歌》首句“蝉噪秋枝槐叶黄”,同此手段。
“菊暗荷枯”四字,是东坡《赠刘景文》诗“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的概括。
“一夜霜”,经霜之后,橘始变黄而味愈美。
晋王羲之帖:“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易多得。
”又白居易《拣贡橘书情》诗:“琼浆气味得霜成。
”皆可参证。
“新苞”句,轻轻点出题目。
橘有皮包裹,故称新苞。
又因橘树常绿,凌寒不凋。
《楚辞·橘颂》:“绿叶素荣,纷其可嘉兮。
”沈约《橘》诗:“绿叶迎露滋,朱苞待霜润。
”东坡用“新苞绿叶”四字,描写自然,再以“照林光”描绘之,可谓得橘之神了。
“竹篱茅舍出青黄”,好在一“出”字。
竹篱茅舍,掩映于青黄相间的橘林之中,可见橘树生长之盛,人家环境之美,一年好景,正当此时。
上片三句,纯是赋体,不杂一点抒情成分,然词人对橘的喜爱之情自见于字里行间。
过片二句,写尝橘的情状。
擘开橘皮,芳香的油腺如雾般喷溅;
初尝新橘,汁水在齿舌间如泉般流淌。
“香雾”、“清泉”之喻,大概是东坡颇为得意的,他的《食柑》诗也有“清泉簌簌先流齿,香雾霏霏欲噀人”之句,后来南宋诗人曾几更把它压缩为“流泉喷雾真宜酒”(《曾宏甫分饷洞庭柑》)一语了。
此词中“惊”、“怯”二字,活画出女子尝橘时的娇态。
惊,是惊于橘皮迸裂时香雾溅人,怯,是怯于橘汁的凉冷和酸味。
末句点出“吴姬”,实际也点明新橘的产地。
吴中产橘,尤以太湖中东西两洞庭山所产者为最著,洞庭橘在唐宋时为贡物。
词中谓“三日手犹香”,着意夸张。
以此作结,余音不绝,亦自有“三日绕梁”之妙。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733-734 2、 朱靖华.苏轼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7:756-758
潮州韩文公庙碑 文翻注译赏
西江月·重九 文翻注译
点点楼头细雨,重重江外平湖。
当年戏马会东徐,今日凄凉南浦。
莫恨黄花未吐,且教红粉相扶。
酒阑不必看茱萸,俯仰人间今古。
点点楼头细雨,重重江外平湖。
当年戏马会东徐,今日凄凉南浦。
楼外点点细雨飘洒,映得江上烟雨重重。
遥记起当年,在东徐相会戏马,看今天,我独自一人在南浦,分外凄凉。
莫恨黄花未吐,且教红粉相扶。
酒阑不必看茱萸,俯仰人间今古。
不要怨恨黄花未吐露芬芳,不如依傍身边女子。
酒兴阑珊,无须看那茱萸,古今事不过在俯仰之间而已。
参考资料: 1、 陈如江.一蓑烟雨任平生:东坡词.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14:30-31
点点楼头细雨,重重江外平湖。
当年戏马会东徐,今日凄凉南浦。
戏马:即戏马台,位于徐州南。
东徐:即徐州。
莫恨黄花未吐,且教红粉相扶。
酒阑不必看茱萸,俯仰人间今古。
黄花:菊花。
红粉:歌女或侍女。
参考资料: 1、 陈如江.一蓑烟雨任平生:东坡词.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14:30-31
点点楼头细雨,重重江外平湖。
当年戏马会东徐,今日凄凉南浦。
楼外点点细雨飘洒,映得江上烟雨重重。
遥记起当年,在东徐相会戏马,看今天,我独自一人在南浦,分外凄凉。
戏马:即戏马台,位于徐州南。
东徐:即徐州。
莫恨黄花未吐,且教红粉相扶。
酒阑不必看茱萸,俯仰人间今古。
不要怨恨黄花未吐露芬芳,不如依傍身边女子。
酒兴阑珊,无须看那茱萸,古今事不过在俯仰之间而已。
黄花:菊花。
红粉:歌女或侍女。
参考资料: 1、 陈如江.一蓑烟雨任平生:东坡词.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14:30-31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文翻注译赏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
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非常像花又好像不是花,无人怜惜任凭衰零坠地。
把它抛离在家乡路旁,细细思量仿佛又是无情,实际上则饱含深情。
受伤柔肠婉曲娇眼迷离,想要开放却又紧紧闭上。
蒙混随风把心上人寻觅,却又被黄莺儿无情叫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
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不恨这种花儿飘飞落尽,只是抱怨愤恨那个西园、满地落红枯萎难再重缀。
清晨雨后何处落花遗踪?
飘入池中化成一池浮萍。
如果把春色姿容分三份,其中的二份化作了尘土,一份坠入流水了无踪影。
细看来那全不是杨花啊,是那离人晶莹的眼泪啊。
参考资料: 1、 周汝昌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597-600 2、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210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萦(yíng)损柔肠,困酣(hān)娇眼,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从教:任凭。
无情有思:言杨花看似无情,却自有它的愁思。
用唐韩愈《晚春》诗:“杨花榆荚无才思,唯解漫天作雪飞。
”这里反用其意。
思:心绪,情思。
萦:萦绕、牵念。
柔肠:柳枝细长柔软,故以柔肠为喻。
用唐白居易《杨柳枝》诗:“人言柳叶似愁眉,更有愁肠如柳枝。
”困酣:困倦之极。
娇眼:美人娇媚的眼睛,比喻柳叶。
古人诗赋中常称初生的柳叶为柳眼。
“梦随”三句:用唐金昌绪《春怨》诗:“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zhuì)。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
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落红:落花。
缀:连结。
一池萍碎:苏轼自注:“杨花落水为浮萍,验之信然。
”春色:代指杨花。
参考资料: 1、 周汝昌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597-600 2、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210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萦(yíng)损柔肠,困酣(hān)娇眼,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非常像花又好像不是花,无人怜惜任凭衰零坠地。
把它抛离在家乡路旁,细细思量仿佛又是无情,实际上则饱含深情。
受伤柔肠婉曲娇眼迷离,想要开放却又紧紧闭上。
蒙混随风把心上人寻觅,却又被黄莺儿无情叫起。
从教:任凭。
无情有思:言杨花看似无情,却自有它的愁思。
用唐韩愈《晚春》诗:“杨花榆荚无才思,唯解漫天作雪飞。
”这里反用其意。
思:心绪,情思。
萦:萦绕、牵念。
柔肠:柳枝细长柔软,故以柔肠为喻。
用唐白居易《杨柳枝》诗:“人言柳叶似愁眉,更有愁肠如柳枝。
”困酣:困倦之极。
娇眼:美人娇媚的眼睛,比喻柳叶。
古人诗赋中常称初生的柳叶为柳眼。
“梦随”三句:用唐金昌绪《春怨》诗:“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zhuì)。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
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不恨这种花儿飘飞落尽,只是抱怨愤恨那个西园、满地落红枯萎难再重缀。
清晨雨后何处落花遗踪?
飘入池中化成一池浮萍。
如果把春色姿容分三份,其中的二份化作了尘土,一份坠入流水了无踪影。
细看来那全不是杨花啊,是那离人晶莹的眼泪啊。
落红:落花。
缀:连结。
一池萍碎:苏轼自注:“杨花落水为浮萍,验之信然。
”春色:代指杨花。
参考资料: 1、 周汝昌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597-600 2、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210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
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苏词向以豪放著称,但也有婉约之作,这首《水龙吟》即为其中之一。
它藉暮春之际“抛家傍路”的杨花,化“无情”之花为“有思”之人,“直是言情,非复赋物”,幽怨缠绵而又空灵飞动地抒写了带有普遍性的离愁。
篇末“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实为显志之笔,千百年来为人们反复吟诵、玩味,堪称神来之笔。
上阕首句“似花还似非花”出手不凡,耐人寻味。
它既咏物象,又写人言情,准确地把握住了杨花那“似花非花”的独特“风流标格”:说它“非花”,它却名为“杨花”,与百花同开同落,共同装点春光,送走春色;
说它“似花”,它色淡无香,形态细小,隐身枝头,从不为人注目爱怜。
次句承以“也无人惜从教坠”。
一个“坠”字,赋杨花之飘落;
一个“惜”字,有浓郁的感情色彩。
“无人惜”,是说天下惜花者虽多,惜杨花者却少。
此处用反衬法暗蕴缕缕怜惜杨花的情意,并为下片雨后觅踪伏笔。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三句承上“坠”字写杨花离枝坠地、飘落无归情状。
不说“离枝”,而言“抛家”,貌似“无情”,犹如韩愈所谓“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晚春》),实则“有思”,一似杜甫所称“落絮游丝亦有情”(《白丝行》)。
咏物至此,已见拟人端倪,亦为下文花人合一张本。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这三句由杨花写到柳树,又以柳树喻指思妇、离人,可谓咏物而不滞于物,匠心独具,想象奇特。
以下“梦随”数句化用唐人金昌绪《春怨》诗意,借杨花之飘舞以写思妇由怀人不至引发的恼人春梦,咏物生动真切,言情缠绵哀怨,可谓缘物生情,以情映物,情景交融,轻灵飞动。
下阕开头“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作者在这里以落红陪衬杨花,曲笔传情地抒发了对于杨花的怜惜。
继之由“晓来雨过”而问询杨花遗踪,进一步烘托出离人的春恨。
“一池萍碎”即是回答“遗踪何在”的问题。
以下“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这是一种想象奇妙而兼以极度夸张的手法。
这里,数字的妙用传达出作者的一番惜花伤春之情。
至此,杨花的最终归宿,和词人的满腔惜春之情水乳交融,将咏物抒情的题旨推向高潮。
篇末“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一句,总收上文,既干净利索,又余味无穷。
它由眼前的流水,联想到思妇的泪水;
又由思妇的点点泪珠,映带出空中的纷纷杨花,可谓虚中有实,实中见虚,虚实相间,妙趣横生。
这一情景交融的神来之笔,与上阕首句“似花还似非花”相呼应,画龙点睛地概括、烘托出全词的主旨,达成余音袅袅的效果。
参考资料: 1、 周汝昌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597-600
浣溪沙·缥缈红妆照浅溪 文翻注译赏
缥缈红妆照浅溪。
薄云疏雨不成泥。
送君何处古台西。
废沼夜来秋水满,茂林深处晚莺啼。
行人肠断草凄迷。
缥缈红妆照浅溪。
薄云疏雨不成泥。
送君何处古台西。
隐约可以看见红妆照映着浅溪,薄薄的云带着稀稀的雨洒在地上不成泥。
送君地在何处?
在戏马台西。
废沼夜来秋水满,茂林深处晚莺啼。
行人肠断草凄迷。
干涸的水塘昨夜后积满秋水,茂密的树林深处,晚莺啼叫不止。
行人断肠之处,青草是那样凄凉迷离。
参考资料: 1、 于培杰.苏东坡词选:花山文艺出版社,1984:107-108 2、 朱靖华.苏轼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7:464-466 3、 傅承洲.苏辛词传: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106
缥(piāo)缈(miǎo)红妆照浅溪。
薄云疏雨不成泥。
送君何处古台西。
缥缈:高远隐约的样子。
红妆:一说为随行女仆,一说为彩云。
君:指颜、梁。
颜即颜复,宇长道,颜渊四十八世孙,赐进士出身,官至中书舍人兼国子监直讲。
《宋史》有传。
梁即梁先,字吉老,通经学,工小楷。
苏轼在徐州曾与二人交游,并有诗。
古台:即戏马台。
故址在今徐州市彭城县南,相传为项羽所筑,又名掠马台。
废沼夜来秋水满,茂林深处晚莺啼。
行人肠断草凄迷。
废沼:干涸的池塘。
凄迷:形容景物凄凉而模糊。
善住《送中上人归故里》诗:“野花秋寂历,江草晚凄迷。
” 参考资料: 1、 于培杰.苏东坡词选:花山文艺出版社,1984:107-108 2、 朱靖华.苏轼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7:464-466 3、 傅承洲.苏辛词传: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106
缥(piāo)缈(miǎo)红妆照浅溪。
薄云疏雨不成泥。
送君何处古台西。
隐约可以看见红妆照映着浅溪,薄薄的云带着稀稀的雨洒在地上不成泥。
送君地在何处?
在戏马台西。
缥缈:高远隐约的样子。
红妆:一说为随行女仆,一说为彩云。
君:指颜、梁。
颜即颜复,宇长道,颜渊四十八世孙,赐进士出身,官至中书舍人兼国子监直讲。
《宋史》有传。
梁即梁先,字吉老,通经学,工小楷。
苏轼在徐州曾与二人交游,并有诗。
古台:即戏马台。
故址在今徐州市彭城县南,相传为项羽所筑,又名掠马台。
废沼夜来秋水满,茂林深处晚莺啼。
行人肠断草凄迷。
干涸的水塘昨夜后积满秋水,茂密的树林深处,晚莺啼叫不止。
行人断肠之处,青草是那样凄凉迷离。
废沼:干涸的池塘。
凄迷:形容景物凄凉而模糊。
善住《送中上人归故里》诗:“野花秋寂历,江草晚凄迷。
” 参考资料: 1、 于培杰.苏东坡词选:花山文艺出版社,1984:107-108 2、 朱靖华.苏轼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7:464-466 3、 傅承洲.苏辛词传: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106
缥缈红妆照浅溪。
薄云疏雨不成泥。
送君何处古台西。
废沼夜来秋水满,茂林深处晚莺啼。
行人肠断草凄迷。
这是一首送别之作。
苏轼交游广泛,又多情善感,自通判杭州以来,已写下了大量的别情词,其中不乏脍炙人口的佳作。
这首词虽然不甚引人注目,却自有其不可掩的艺术特色。
寓情于景。
这是这首词一个最显著的特点。
全词大半篇幅写景,有点泼墨如云的劲头。
上片先写在戏马台西送别友人时的眼前景物:远处,隐约见到一个女郎的盛装映照在浅浅的溪水之中,天空云气稀薄,零星小雨仍在下着,路面上泥泞倒也无多。
而随着词人在郊野上行进的脚步,下片也拓展了境界:昨夜大雨滂沱,原来干涸的池沼已经涨满了秋水,天已傍晚,茂密的树林深处传来了黄莺的啼鸣,前方还有扑入人的视野的大片入秋枯萎的野草。
这种种景物只有“红妆照浅溪”略具美感,而因“缥缈”充其量带有几分朦胧美,其余基本色调则是灰暗、荒凉。
所以尽管词中对有关情事仅略予点明——“送君”、“行人肠断”,见出送别之意,对抒情主人公触目伤怀,感极而悲的情绪,还是可以深切体认的。
质言之,词人是借萧瑟、凄凉的秋景,来写伤别之情。
诗中有画。
这体现了词人在创作中的一种审美追求。
这种审美追求,来自对唐代诗人与画家集于一身的王维诗、画作品的深入体悟,也与词人持有诗画一律、诗词一体的艺术见解密不可分。
在这首词创作中,词人充分调动视觉、听觉等感官方面的功能,运用白描手法,将远近、高下、隐显、明暗等不同的景物收入画幅,绘出了一长幅秋景图,就是这方面一个成功的例子。
对面着笔。
这可以从末句“行人肠断草凄迷”看出来的。
词人说,面对一片凄凉而模糊的衰草,友人会极度伤心的。
单就这一句而论,可以说是情景交融,而从表现别情的角度来说,则是从对面着笔。
当然,写友人离别的悲伤,乃是为了深一层地表现词人自己的悲伤,因而有花面相映之妙。
这首词大半写景,写景却栩栩如生,或视、或听、或声、或色,描绘一幅真切动人的送别场景,更加深了依依惜别的情意。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苏轼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7:464-466
蝶恋花·蝶懒莺慵春过半 文翻注译赏
蝶懒莺慵春过半。
花落狂风,小院残红满。
午醉未醒红日晚,黄昏帘幕无人卷。
云鬓鬅松眉黛浅。
总是愁媒,欲诉谁消遣。
未信此情难系绊,杨花犹有东风管。
蝶懒莺慵春过半。
花落狂风,小院残红满。
午醉未醒红日晚,黄昏帘幕无人卷。
春光已消逝大半,蝴蝶懒得飞舞,黄莺也有此倦怠,风卷花落,残红满院。
红日偏西,午醉未醒,光线渐暗,帘幕低垂,此情此景,使人感到情懒意慵,神倦魂销。
云鬓鬅松眉黛浅。
总是愁媒,欲诉谁消遣。
未信此情难系绊,杨花犹有东风管。
暮春景致处处皆能生愁懒于梳妆打扮,一切景物都成为愁的触媒,而又无人可以倾诉。
煞拍宕开,谓此情将不会一无依托,杨花尚有东风来吹拂照管,难道自身连杨花也不如吗?
参考资料: 1、 朱德才主编.增订注释全宋词 1: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12:第289页 2、 王思宇.苏轼诗词集:巴蜀出版社,1996年 3、 刘默,陈思思,黄桂月编著.宋词鉴赏大全集 上: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09:第186页
蝶懒莺慵春过半。
花落狂风,小院残红满。
午醉未醒红日晚,黄昏帘幕无人卷。
慵(yōng):懒。
残红:指凋残的花,落花。
幕:这里指窗帷。
云鬓鬅松眉黛浅。
总是愁媒,欲诉谁消遣。
未信此情难系绊,杨花犹有东风管。
鬓鬅(bìn péng):蓬松,指头发松散的样子。
黛:一种青黑色的颜料,古时女子用来画眉。
愁媒:引起悉愁情的媒介。
这里指暮春景致处处皆能生愁。
消遣:消解,排遣。
系绊:这里是“维系”的意思,还可以引申为“寄托、有着落”。
杨花:指柳絮,是离愁别绪的代名词。
管:照管。
参考资料: 1、 朱德才主编.增订注释全宋词 1: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12:第289页 2、 王思宇.苏轼诗词集:巴蜀出版社,1996年 3、 刘默,陈思思,黄桂月编著.宋词鉴赏大全集 上: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09:第186页
蝶懒莺慵(yōng)春过半。
花落狂风,小院残红满。
午醉未醒红日晚,黄昏帘幕无人卷。
春光已消逝大半,蝴蝶懒得飞舞,黄莺也有此倦怠,风卷花落,残红满院。
红日偏西,午醉未醒,光线渐暗,帘幕低垂,此情此景,使人感到情懒意慵,神倦魂销。
慵:懒。
残红:指凋残的花,落花。
幕:这里指窗帷。
云鬓(bìn)鬅(péng)松眉黛(dài)浅。
总是愁媒,欲诉谁消遣(qiǎn)。
未信此情难系绊,杨花犹有东风管。
暮春景致处处皆能生愁懒于梳妆打扮,一切景物都成为愁的触媒,而又无人可以倾诉。
煞拍宕开,谓此情将不会一无依托,杨花尚有东风来吹拂照管,难道自身连杨花也不如吗?
鬓鬅:蓬松,指头发松散的样子。
黛:一种青黑色的颜料,古时女子用来画眉。
愁媒:引起悉愁情的媒介。
这里指暮春景致处处皆能生愁。
消遣:消解,排遣。
系绊:这里是“维系”的意思,还可以引申为“寄托、有着落”。
杨花:指柳絮,是离愁别绪的代名词。
管:照管。
参考资料: 1、 朱德才主编.增订注释全宋词 1: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12:第289页 2、 王思宇.苏轼诗词集:巴蜀出版社,1996年 3、 刘默,陈思思,黄桂月编著.宋词鉴赏大全集 上: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09:第186页
蝶懒莺慵春过半。
花落狂风,小院残红满。
午醉未醒红日晚,黄昏帘幕无人卷。
云鬓鬅松眉黛浅。
总是愁媒,欲诉谁消遣。
未信此情难系绊,杨花犹有东风管。
苏轼词在豪放以外,也显婉约含羞,《蝶恋花》词中即写闺怨女子,缠绵动人。
这首词以种种柔美的意象,塑造出一个多愁善感的伤春少女形象;
以春意阑珊的景象,烘托出少女伤春的复杂心绪。
上阕由写景过渡到写人。
全词以哀景引入,“懒、慵”乃倦怠样,“蝶、莺”本为无情动物,词人却以主观情感灌入,描画了两物的慵懒散漫。
后以“花落狂风”承接,更于慵懒外平添萧瑟,“残”为花落凌乱之形,暗含残败颓靡;
“满”字作结,残红遍地,满布小院的情状即刻呈现眼前。
全词前三句写景,由蝴蝶、黄莺的慵懒,转入花落残红的寂寥,为下文写人作铺垫,奠定了哀怨凄楚的氛围。
面对这“风雨送春归”、“无计留春住”的情景,心事重重的少女,不免触目伤情,倍添寂寥之感。
“午醉未醒红日晚,黄昏帘幕无人卷”,这两句由景及人,主人公午醉未醒,红日已晚,黄昏及至,帘幕低垂。
此乃日落黄昏时分,抒情主人公应为一名女子,睡眼惺忪之时,天已慢慢暗沉下来,“帘幕无人卷”从侧面写出女子慵懒倦怠之象。
景中含情,人中显意,全词上阕由景及人,细致描摹出一幅残败寂寥的少女闺怨图,色调浓郁低沉。
下阕直入,展开对人物外表与内心的描写,细腻地展现出主人公独居闺房之中的情形。
“云鬓箭松眉黛浅”,首句以形写神,写因伤春而懒于梳洗,以下承上刻画愁思之重。
鬓发散乱,眉间黛墨浅淡,不饰打扮、素面朝天的女子形象显露无疑。
这个女子之所以不修边幅,乃是“愁”字作祟,无尽愁怨,无处倾诉。
“总”是起领,将女子悠悠“愁媒”一语道尽,见景思愁,见人思愁,万事万物在女子眼中“总是愁媒”。
而这愁却无人可排遣,“欲诉”写尽女子渴望倾诉、渴望排遣的心理,但是“谁消遣”的疑问却暗含“无人消遣”的答案,五字将少女悲凉沉重的心情入木三分地刻画出来,凄楚难耐。
“未信此情难系绊,杨花犹有东风管”一句,以否定词“未信”领起,虽明言“未信”,却隐隐传递出“信”意,女子的孤单寂寞在这断言般的词句中传达而出。
随后女子自比杨花,“杨花犹有东风管”,杨花似花非花,在花中身价不高,且随风飘荡,有似薄命红颜,一无依托。
这里即景取喻,自比杨花,悲凉之情以旷语出之,愈觉凄恻动人。
女人以花喻人,命薄如杨花,将其女子无所依傍、“难系绊”的深情道出。
词的结尾耐人寻味,创造出新意境,写出了少女的消极伤感与天真大胆交织的矛盾心理,显得不同凡响,别具一格。
全词以种种柔美的意象,塑造出一个多愁善感的伤春少女形象;
以春意阑珊的景象,烘托出少女伤春的复杂心绪,表达对妻子的怀念。
参考资料: 1、 刘默,陈思思,黄桂月编著.宋词鉴赏大全集 上: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09:第186页 2、 叶嘉莹主编.苏轼词新释辑评 上册:中国书店,2007.1:第87页
菩萨蛮·回文冬闺怨 文赏
雪花飞暖融香颊。
颊香融暖飞花雪。
欺雪任单衣。
衣单任雪欺。
别时梅子结。
结子梅时别。
归不恨开迟。
迟开恨不归。
雪花飞暖融香颊。
颊香融暖飞花雪。
欺雪任单衣。
衣单任雪欺。
别时梅子结。
结子梅时别。
归不恨开迟。
迟开恨不归。
上片,用烘托的笔法,写少妇暮冬时节站在雪地里,忍着严寒的威胁,盼望郎君归来的情景。
将阻碍爱情的原因归怨于一种客观事物的表达手法,人们称之为“移恨于物”。
“雪花飞暖融香颊,颊香融暖飞花雪”,点明盼望郎君的时令、气氛与环境。
漫天飞雪扑面来,反觉雪暖了脸,脸融了雪。
冷就是冷,雪就是雪。
冷、雪不可变暖,这纯属于一种心理变化。
雪有人情,人有真理,物随人变。
“欺雪任单衣,衣单任雪欺”,直议少妇穿着单衣,冒着严寒而不动摇的坚贞如一的精神。
一“欺”,一“任”,辩证地烘托了少妇铮铮贞骨的爱情。
下片,以回忆与推进相结合的手法,深一层地展示少妇思念郎君、盼望郎君而未愿的心态。
“别时梅子结,结子梅时别”,忆起甜蜜的岁月,美好的离别。
“梅子”不仅表明少妇与郎君离别的时令,更重要的象征着他们高洁的爱情与青春。
“归不恨开迟,迟开恨不归”,再透过一层,道出了少妇此时此地难言之隐痛。
只要你归,我不嫌梅花开晚了我最大的愁恨则是梅花开了,果子结了,你还是不回到我的身边。
“恨”中饱含几分真情,“恨”中平添几分情趣。
可谓牵肠挂肚,刻骨铭心,“恨”思绵绵无尽期。
全词,通过现实与回忆、景物与人情、回环与强化、直写与烘托等相结合的手法,将一位痴心的少妇思念郎君又不能如愿从而产生的愁“恨”推向了高潮。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饶晓明.历代名家词新释辑评丛书苏轼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7年1月:585-589
满江红 寄鄂州朱使君寿昌 文
江汉西来,高楼下、蒲萄深碧。
犹自带、岷峨云浪,锦江春色。
君是南山遗爱守,我为剑外思归客。
对此间、风物岂无情,殷勤说。
江表传,君休读。
狂处士,真堪惜。
空洲对鹦鹉,苇花萧瑟。
不独笑书生争底事,曹公黄祖俱飘忽。
愿使君、还赋谪仙诗,追黄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