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乡子·冷淡是秋花 文
贺新郎·妾有琵琶谱 文
妾有琵琶谱。
抱金槽、慢捻轻抛,柳梢莺妒。
羽调六么弹遍了,花底灵犀暗度。
奈敲断、玉钗纤股。
低画屏深朱户掩,卷西风、满地吹尘土。
芳事往,蝶空诉。
天天把妾芳心误。
小楼东、隐约谁家,凤箫鼍鼓。
泪点染衫双袖翠,修竹凄其又暮。
背灯影、萧条情互。
捐佩洲前裙步步,渺无边、一片相思苦。
春去也,乱红舞。
女冠子(竞渡) 文
电旂飞舞。
双双还又争渡。
湘漓云外,独醒何在,翠药红蘅,芳菲如故。
深衷全未语。
不似素车白马,卷潮起怒。
但悄然、千载旧迹,时有闲人吊古。
生平惯受椒兰苦。
甚魄沈寒浪,更被馋蛟妒。
结琼纫璐。
料贝阙隐隐,骑鲸烟雾。
楚妃花倚暮。
□□琼箫吹了,溯波同步。
待月明洲渚,小留旌节,朗吟骚赋。
一剪梅·舟过吴江 文翻注译赏
一片春愁待酒浇。
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渡 一作:度。
桥 一作:娇)何日归家洗客袍?
银字笙调,心字香烧。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一片春愁待酒浇。
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渡 一作:度。
桥 一作:娇)船在吴江上飘摇,我满怀羁旅的春愁,看到岸上酒帘子在飘摇,招揽客人,便产生了借酒消愁的愿望。
船只经过令文人骚客遐想不尽的胜景秋娘渡与泰娘桥,也没有好心情欣赏,眼前是“风又飘飘,雨又潇潇”,实在令人烦恼。
何日归家洗客袍?
银字笙调,心字香烧。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哪一天能回家洗客袍,结束客游劳顿的生活呢?
哪一天能和家人团聚在一起,调弄镶有银字的笙,点燃熏炉里心字形的盘香?
春光容易流逝,使人追赶不上,樱桃才红熟,芭蕉又绿了,春去夏又到。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一片春愁待酒浇。
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渡 一作:度。
桥 一作:娇)浇:浸灌,消除。
帘招:指酒旗。
秋娘渡:指吴江渡。
秋娘:唐代歌伎常用名,或有用以通称善歌貌美之歌伎者。
又称杜仲阳,为唐德宗时镇海军节度史李侍女。
渡:一本作“度”。
桥:一本作“娇”。
萧萧:象声,雨声。
何日归家洗客袍?
银字笙(shēng)调,心字香烧。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银字笙:管乐器的一种。
调笙,调弄有银字的笙。
心字香,点熏炉里心字形的香。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一片春愁待酒浇。
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渡 一作:度。
桥 一作:娇)船在吴江上飘摇,我满怀羁旅的春愁,看到岸上酒帘子在飘摇,招揽客人,便产生了借酒消愁的愿望。
船只经过令文人骚客遐想不尽的胜景秋娘渡与泰娘桥,也没有好心情欣赏,眼前是“风又飘飘,雨又潇潇”,实在令人烦恼。
浇:浸灌,消除。
帘招:指酒旗。
秋娘渡:指吴江渡。
秋娘:唐代歌伎常用名,或有用以通称善歌貌美之歌伎者。
又称杜仲阳,为唐德宗时镇海军节度史李侍女。
渡:一本作“度”。
桥:一本作“娇”。
萧萧:象声,雨声。
何日归家洗客袍?
银字笙(shēng)调,心字香烧。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哪一天能回家洗客袍,结束客游劳顿的生活呢?
哪一天能和家人团聚在一起,调弄镶有银字的笙,点燃熏炉里心字形的盘香?
春光容易流逝,使人追赶不上,樱桃才红熟,芭蕉又绿了,春去夏又到。
银字笙:管乐器的一种。
调笙,调弄有银字的笙。
心字香,点熏炉里心字形的香。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一片春愁待酒浇。
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渡 一作:度。
桥 一作:娇)何日归家洗客袍?
银字笙调,心字香烧。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吴江指滨临太湖东岸的吴江县。
这首词主要写作者乘船漂泊在途中倦懒思归之心情。
起笔点题,指出时序,点出“春愁”的主旨。
“一片春愁待酒浇”,“一片”言愁闷连绵不断。
“待酒浇”,是急欲要排解愁绪,表现了他愁绪之浓。
词人的愁绪因何而发,这片春愁缘何而生。
接着便点出这个命题。
随之以白描手法描绘了“舟过吴江”的情景:“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这“江”即吴江。
一个“摇”字,颇具动态感,带出了乘舟的主人公的动荡飘泊之感。
“招”,意为招徕顾客透露了他的视线为酒楼所吸引并希望借酒浇愁的心理。
这里他的船已经驶过了秋娘渡和泰娘桥,以突出一个“过”字。
“秋娘”“泰娘”是唐代著名歌女。
作者单用之。
心绪中难免有一种思归和团聚的急切之情。
飘泊思归,偏逢上连阴天气。
作者用“飘飘”“萧萧”描绘了风吹雨急。
“又”字含意深刻,表明他对风雨阻归的恼意。
这里用当地的特色景点和凄清、伤悲气氛对愁绪进行了渲染。
“何日归家洗客袍?
银字笙调,心字香烧”。
首句点出“归家”的情思,“何日”道出飘泊的厌倦和归家的迫切。
想象归家后的温暖生活,思归的心情更加急切。
“何日归家”四字,一直管着后面的三件事:洗客袍、调笙和烧香。
“客袍”,旅途穿的衣服。
调笙,调弄有银字的笙,烧香,点熏炉里心字形的香。
这里是白描,词人想像归家之后的情景:结束旅途的劳顿,换去客袍;
享受家庭生活的温馨,娇妻调弄起镶有银字的笙,点燃熏炉里心字形的香。
白描是为了渲染归情,用美好和谐的家庭生活来突出思归的心绪。
作者词中极想归家之后佳人陪伴之乐,思归之情段段如此。
“银字”和“心字”给他所向往的家庭生活,增添了美好、和谐的意味。
下片最后三句非常精妙。
“流光容易把人抛”,指时光流逝之快。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化抽象的时光为可感的意象,以樱桃和芭蕉这两种植物的颜色变化,具体地显示出时光的奔驰,也是渲染。
蒋捷抓住夏初樱桃成熟时颜色变红,芭蕉叶子由浅绿变为深绿,把看不见的时光流逝转化为可以捉摸的形象。
春愁是剪不断、理还乱。
词中借“红”“绿”颜色之转变,抒发了年华易逝,人生易老的感叹。
词人在词中逐句押韵,读起朗朗上口,节奏铿锵。
大大地加强了词的表现力。
这个节奏感极强的思归曲,读后让人有“余言绕梁,三日不绝”的意味。
参考资料: 1、 《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8月版,第2275-2277页
声声慢·秋声 文赏
黄花深巷,红叶低窗,凄凉一片秋声。
豆雨声来,中间夹带风声。
疏疏二十五点,丽谯门、不锁更声。
故人远,问谁摇玉佩,檐底铃声。
彩角声吹月堕,渐连营马动,四起笳声。
闪烁邻灯,灯前尚有砧声。
知他诉愁到晓,碎哝哝、多少蛩声。
诉未了,把一半、分与雁声。
黄花深巷,红叶低窗,凄凉一片秋声。
豆雨声来,中间夹带风声。
疏疏二十五点,丽谯门、不锁更声。
故人远,问谁摇玉佩,檐底铃声。
彩角声吹月堕,渐连营马动,四起笳声。
闪烁邻灯,灯前尚有砧声。
知他诉愁到晓,碎哝哝、多少蛩声。
诉未了,把一半、分与雁声。
以“秋声”为题材的作品并不多见,欧阳修有《秋声赋》为赋之代表,而蒋捷这首《声声慢》亦堪称词中楷模了。
在词中,写了一个秋夜中的种种秋声。
笔锋非凡,意味亦显独特。
“黄花深巷,红叶低窗,凄凉一片秋声。
”三句领起全词。
点明这是菊花盛开、红叶掩映的深秋时节。
凭窗谤听着连绵不断的秋声引起心中阵阵凄凉。
“凄凉”是把词中各种声音串联起来的线索。
“豆雨声来,中间夹带风声。
”“豆花雨”,指阴历八月豆子开花时的雨,这里点出秋雨声杂风声率先而来。
风雨凄凉,长夜难眠。
风声中又传来了稀疏的更点声。
这更声来自城门上的更鼓楼。
“疏疏二十五点,丽谯门、不锁更声”。
“不锁”,流露了主人公怪罪的意味,因为他是不想听到的。
古代把一夜分为五更,一更分为五点。
这里直写“二十五点”,意在表明主人公尤感秋夜的漫漫难捱。
风不仅送来了更声,又摇响了檐底的风铃。
“故人远,问谁摇玉佩,檐底铃声”揭示了主人公听到铃声引起的心理活动,他最初以为这是老友身上玉佩的声。
但老友都在远方不可能来,那么这会是谁呢?
突然明白原来是风铃的声音。
作者这里用笔极为巧妙,看似是误听,实则借写对老友思念之情。
“彩角声吹月堕,渐连营马动,四起笳声。
”把笔触从深夜转向黎明。
月亮沉落,号角声起。
军营中人马骚动。
蒋捷生活于宋末元初,进士及第不久,南宋被灭。
他隐居太湖竹山,一直不肯出来作官。
这声音表明,元朝统治了全国,而且军旅遍布这些声音,对于不肯和元统治者合作的词人来说,岂不是比之秋风秋雨的声音更加刺耳惊心吗?
“闪烁邻灯,灯前尚有砧声”。
灯光闪烁之处,又传来了邻舍在砧石上擣练之声。
邻家主妇一夜未眠赶制寒衣,天明未睡。
这也不能使词人宽慰。
“知他诉愁到晓,碎哝哝、多少蛩声”。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四千里梦”岳飞这句词和词人心境相同,皆因满腹心事起。
把蛩的叫声称为“诉愁”,借把自己的愁怀转嫁给蛩鸣罢了。
“诉未了,把一半、分与雁声。
”似乎是蟋蟀把愁苦又分给了横空的过雁。
巧妙地又点出大雁叫声的凄凉和它带给主人公的愁意,大雁给人的愁绪往往同引起人对远人的怀念分不开。
收尾以雁声,反映了词人独特的构思。
词人以“豆雨声”起,以“雁声”收,写了秋夜中听到的十种秋声。
但声声总离不了凄凉意,使一个正在发愁的人谛听这些声音,使作为声音的客体,严重地被染上“愁人”的主体印记,因而从笳声、雁声、蛩声、铃声中听到的,都是词人的苦闷心声。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行香子(舟宿兰湾) 文
霜天晓角·人影窗纱 文翻注译赏
人影窗纱。
是谁来折花。
折则从他折去,知折去、向谁家。
檐牙。
枝最佳。
折时高折些。
说与折花人道,须插向、鬓边斜。
人影窗纱。
是谁来折花。
折则从他折去,知折去、向谁家。
人影映上窗纱,原来是:有人来摘花。
折花,让他随便折吧!
不要管——她摘了花去谁家!
檐牙。
枝最佳。
折时高折些。
说与折花人道,须插向、鬓边斜。
告诉她:屋檐边那一枝,是最好的花,折的时候,折高一点;
戴的时候,要在鬓边斜插。
参考资料: 1、 包杰 .《宋词意译新探》 .上海 :学林出版社 ,2008 :154 . 2、 李英健,李克 .《婉约词》(插图本) .沈阳 :万卷出版公司 ,2008 :249 . 3、 俞朝刚,周航 .《全宋词精华:注释·解说·集评(五)》 .沈阳 :辽宁古籍出版社 ,1995 :262-263 . 4、 徐培均 .《唐宋词吟诵》 .上海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2001 :262 . 5、 李振国 .《宋词译评》 .北京 :光明日报出版社 ,1990 :500 . 6、 杨恩成 .《宋词观止》 .西安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8 :541 .
人影窗纱。
是谁来折花。
折则从他折去,知折去、向谁家。
人影窗纱:倒装句,谓纱窗映现出一个人影。
影,这里活用作动词,映照影子的意思。
从:听随,听任。
向:到。
檐牙。
枝最佳。
折时高折些。
说与折花人道,须插向、鬓边斜。
檐(yán)牙:屋檐上翘起如牙的建筑物。
杜牧《阿房宫赋》:“廊腰缦回,檐牙高啄。
”鬓(bìn)边斜:斜插在两鬓。
参考资料: 1、 包杰 .《宋词意译新探》 .上海 :学林出版社 ,2008 :154 . 2、 李英健,李克 .《婉约词》(插图本) .沈阳 :万卷出版公司 ,2008 :249 . 3、 俞朝刚,周航 .《全宋词精华:注释·解说·集评(五)》 .沈阳 :辽宁古籍出版社 ,1995 :262-263 . 4、 徐培均 .《唐宋词吟诵》 .上海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2001 :262 . 5、 李振国 .《宋词译评》 .北京 :光明日报出版社 ,1990 :500 . 6、 杨恩成 .《宋词观止》 .西安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8 :541 .
人影窗纱。
是谁来折花。
折则从他折去,知折去、向谁家。
人影映上窗纱,原来是:有人来摘花。
折花,让他随便折吧!
不要管——她摘了花去谁家!
人影窗纱:倒装句,谓纱窗映现出一个人影。
影,这里活用作动词,映照影子的意思。
从:听随,听任。
向:到。
檐牙。
枝最佳。
折时高折些。
说与折花人道,须插向、鬓边斜。
告诉她:屋檐边那一枝,是最好的花,折的时候,折高一点;
戴的时候,要在鬓边斜插。
檐(yán)牙:屋檐上翘起如牙的建筑物。
杜牧《阿房宫赋》:“廊腰缦回,檐牙高啄。
”鬓(bìn)边斜:斜插在两鬓。
参考资料: 1、 包杰 .《宋词意译新探》 .上海 :学林出版社 ,2008 :154 . 2、 李英健,李克 .《婉约词》(插图本) .沈阳 :万卷出版公司 ,2008 :249 . 3、 俞朝刚,周航 .《全宋词精华:注释·解说·集评(五)》 .沈阳 :辽宁古籍出版社 ,1995 :262-263 . 4、 徐培均 .《唐宋词吟诵》 .上海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2001 :262 . 5、 李振国 .《宋词译评》 .北京 :光明日报出版社 ,1990 :500 . 6、 杨恩成 .《宋词观止》 .西安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8 :541 .
人影窗纱。
是谁来折花。
折则从他折去,知折去、向谁家。
檐牙。
枝最佳。
折时高折些。
说与折花人道,须插向、鬓边斜。
从词意看,这首词的主人公应是一位妇女。
起句“人影窗纱”,点明她看见窗纱上映出人影。
“是谁来折花?
”她心里想,这是谁来折花呢?
她没有怀疑这人会来干别的,首先想到的是来折花,则她爱花之心切,便可想而知。
既然爱花,尤其爱自家的花,当然要护花而不愿让人攀折。
但她转而又想,虽然不知来折花的是谁,可既来折花,想必也爱花,“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那就“折则从他折去”吧。
况且“知折去、向谁家?
”如果送到爱花、惜花的人家,岂不是花得其所、花得其人了吗。
上片,写发觉折花人时的思想活动。
下片承前,写交代折花人折、插的具体方法。
这时,女主人干脆发话了:“檐牙,枝最佳。
折时高折些。
”她告诉折花人,靠近屋檐边的花枝最好,折时要把手伸得高些。
从这番话中可知,女主人对家中的花枝多么熟悉;
生怕别的花枝被损害,又是多么怜爱。
及至折花人折完花即将离去时,女主人还向折花人说道:“须插向,鬓边斜。
”言这些好花最适合美人插戴,“花面交相映”,方能相得益彰。
只是戴的时候,要斜着插在鬓边,才更显得别有风韵。
女主人交代别人如此插法,则表明她自己必然是这样插惯了的,是非常欣赏这种插法的。
这首词反映了妇女爱花、爱美的思想和表现,写得极有层次:从“见影”到“猜想”,到“发言”;
女主人和折花人由对立(一防一折)到统一(女主人同意折花人折花,并告诉他什么地方花好,怎样来折,怎样去插)。
值得注意的是,在一首短词中先后用了7个“折”字。
其实,这是词人有意这样安排的。
在中国诗歌领域的创作中,运用“重复”这一修辞方法,增强语言的复沓美,是屡见不鲜的。
单以词而论,如王观的《卜算子》下片“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便是明证,四句中便用了三个“春”字。
这是一首极有韵味的小令。
词人通过对日常生活中一件小事的描述,反映了他的近乎童心的情趣。
辛弃疾《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下片云:“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
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中闲看。
”两首既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也有颇异其趣的一面:都表现了作者某种童心未泯、热爱生活的情趣,但一是单纯的旁观者,一是积极的参与者,就富有人情味一端而言,此词更能贴近生活,因而更能引人入胜。
通首皆用通俗的语言和白描的手法,更使作品写得异乎寻常的生动活泼。
参考资料: 1、 毕桂发 .《毛泽东评点历代名家词赏析》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6 :889-890 . 2、 常国武 .《新选宋词三百首》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0 :523-5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