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作

作者: 刘长卿 朝代: 唐代

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

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

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

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

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

新年来临思乡之心更切,独立天边不禁热泪横流。

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

到了老年被贬居于人下,春归匆匆走在我的前头。

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

山中猿猴和我同度昏晓,江边杨柳与我共分忧愁。

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

我已和长太傅一样遭遇,这样日子须到何时才休?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49-250 2、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26

乡心新岁切,天畔(pàn)独潸(shān)然。

天畔:天边,指潘州南巴,即今广东茂名。

潸然:流泪的样子。

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

居人下:指官人,处于人家下面。

客:诗人自指。

“春归”句:春已归而自己尚未回去。

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

岭:指五岭。

作者时贬潘州南巴,过此岭。

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

长沙傅:指贾谊。

曾受谗被贬为长沙王太傅,这里借以自喻。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49-250 2、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26

乡心新岁切,天畔(pàn)独潸(shān)然。

新年来临思乡之心更切,独立天边不禁热泪横流。

天畔:天边,指潘州南巴,即今广东茂名。

潸然:流泪的样子。

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

到了老年被贬居于人下,春归匆匆走在我的前头。

居人下:指官人,处于人家下面。

客:诗人自指。

“春归”句:春已归而自己尚未回去。

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

山中猿猴和我同度昏晓,江边杨柳与我共分忧愁。

岭:指五岭。

作者时贬潘州南巴,过此岭。

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

我已和长太傅一样遭遇,这样日子须到何时才休?

长沙傅:指贾谊。

曾受谗被贬为长沙王太傅,这里借以自喻。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49-250 2、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26

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

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

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

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

  在唐代,长沙以南地域都很荒凉,潘州一带的艰苦而可想而知,诗人受冤被贬,从鱼肥水美的江南苏州迁至荒僻的潘州,委屈之心不言而喻。

诗人满腹冤屈化作一句诗语:“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

新年已至,自己与亲人们相隔千里,思乡之心,自然更切。

人欢己悲,伤悲之泪“潸然”而下。

其实,伤心泪早就洒于贬途:“裁书欲谁诉,无泪可潸然。

”(《毗陵集》)联系仕宦偃蹇,很难自控,而有“新年向国泪”(《酬郭夏人日长沙感怀见赠》)。

这与“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有异曲同工之处。

  “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是由薛道衡“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人日思归》)化出,在前人单纯的思乡之情中,融入仕宦身世之感,扩大了容量,增强了情感的厚度。

两句有感而发,自然浑成,诚为甘苦之言。

使笔运意,纯熟圆浑,字凝句炼,素来是诗人的所长,“老至”句承“独潸然”,“春归”句承“新岁切”,脉络细致,情意深沉。

诗人有感年华“老至”,反遭贬而“居人下”。

新年伊始,天下共春,而仍滞留炎南天畔,升迁无望,故有时不我待、春归我先之感。

悲愤郁积,不能自己,因此连续以四句伤情语抒发。

  “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二句描绘天畔荒山水乡节序风光。

猿啼积淀着哀伤的诗歌意象。

“猿鸣三声泪沾裳”的古谣,引发怨苦,以此属引凄厉之声度入诗中,与北方呜咽陇水同是感伤的声态意象,都令人怀悲而思归。

刘长卿的仕历活动主要在南方,其诗中有很多表现猿啼的句子:“梦寐猿啼吟”、“万里猿啼断”、“猿啼万里客”。

而这里犹再重之“同旦暮”——早晚、日夜时时在耳,起哀伤,动归思,进而把“乡心切”刻划得淋漓尽致。

这新岁元日的惆怅,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远望,江流岸柳不但没有给诗人带来生机和新意,相反,风烟一空,濛濛笼罩,倒给诗人心头蒙上一层厚厚的愁雾。

  在抑郁、失落的情绪中诗人发出了长长的慨叹:“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

”这里借用贾谊的典故,洛阳才子贾谊,有济世匡国之志,脱颖初露,而为权贵宿老谗毁,疏放为长沙太傅。

诗人这次遭贬,也是以功蒙过,怏怏哀怨,时有流露:“地远明君弃,天高酷吏欺”(《初贬南巴至鄱阳题李嘉祐江亭》)故引贾谊为同调,而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已似”之感。

而自忤权门,担心滞此难返,不免生出“从今又几年”的忧虑。

至此诗人引颈遥望长安,归心不已,步履迟迟的徘徊背影已如在眼前;

似可听见深深的长吁短叹。

  诗的情感哀切深至,颔联意绪剀切,首尾感叹往复。

唯颈联写景,淡密而不显焕,情致悱恻。

全诗结体深沉,有“绪缠绵而不断,味涵咏而愈旨”(卢文昭语)的风致。

就其风骨而言,则属大历家数,呈露顿衰之象。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222-224

饯别王十一南游

作者: 刘长卿 朝代: 唐代

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

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

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蘋。

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

望着你的小船驶向茫茫云水,频频挥手惜别泪水沾湿佩巾。

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你像一只飞鸟不知归宿何处,留下这一片青山空对着行人。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

江水浩浩一叶孤帆远远消失,落日下你将欣赏着五湖之美。

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蘋。

谁能见我伫立汀洲上怀念你,望着白蘋心中充满无限愁情。

参考资料: 1、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25 2、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410-411

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

烟水:茫茫的水面。

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飞鸟:比喻远行的人。

没何处:侧写作者仍在凝望。

没:消失。

空向人:枉向人,意思是徒增相思。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

落日:指王十一到南方后,当可看到夕照下的五湖春色。

五湖:这里指太湖。

此句与下面“谁见”两句均出自梁朝柳恽《江南曲》:“汀洲采白蘋,落日江南春。

洞庭有归客,潇湘逢故人。

故人何不返,春花复应晚。

不道新知乐,只言行路远。

” 谁见汀(tīng)洲上,相思愁白蘋(pín)。

汀洲:水边或水中平地。

白蘋:水中浮草,花白色,故名。

参考资料: 1、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25 2、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410-411

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

望着你的小船驶向茫茫云水,频频挥手惜别泪水沾湿佩巾。

烟水:茫茫的水面。

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你像一只飞鸟不知归宿何处,留下这一片青山空对着行人。

飞鸟:比喻远行的人。

没何处:侧写作者仍在凝望。

没:消失。

空向人:枉向人,意思是徒增相思。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

江水浩浩一叶孤帆远远消失,落日下你将欣赏着五湖之美。

落日:指王十一到南方后,当可看到夕照下的五湖春色。

五湖:这里指太湖。

此句与下面“谁见”两句均出自梁朝柳恽《江南曲》:“汀洲采白蘋,落日江南春。

洞庭有归客,潇湘逢故人。

故人何不返,春花复应晚。

不道新知乐,只言行路远。

” 谁见汀(tīng)洲上,相思愁白蘋(pín)。

谁能见我伫立汀洲上怀念你,望着白蘋心中充满无限愁情。

汀洲:水边或水中平地。

白蘋:水中浮草,花白色,故名。

参考资料: 1、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25 2、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410-411

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

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

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蘋。

  这是首送别诗,写与友人离别时的情景。

友人已乘舟向烟水迷蒙的远方驶去,但诗人还在向他洒泪挥手送别。

渐渐地,看不见友人的旅舟了,江面上鸟在飞着,不知它们要飞往何处;

远处只有青山默默地对着诗人。

朋友乘坐的船儿沿长江向远处去了,诗人在斜阳里伫立,想象着友人即将游五湖的情景。

就这样离别了,不知有谁知道诗人对朋友的悠悠相思。

诗人借助眼前景物,通过遥望和凝思,来表达离愁别恨,手法新颖,不落俗套。

  诗题虽是“饯别”,但诗中看不到饯别的场面,甚至一句离别的话语也没有提及。

诗一开始,他的朋友王十一(此人名字爵不详)已经登舟远去,小船行驶在浩渺的长江之中。

诗人远望着烟水空茫的江面,频频挥手,表达自己依依之情。

此时,江岸上只留下诗人自己。

友人此刻又如何,读者已无从知道,但从诗人送别的举动,却可想象到江心小舟友人惜别的情景。

笔墨集中凝炼,构思巧妙。

诗人以“望”、“挥手”、“泪沾巾”这一系列动作,浓墨渲染了自己送别友人时的心情。

他没有直抒心中所想,而是借送别处长江两岸的壮阔景物入诗,用一个“望”字,把眼前物和心中情融为一体,让江中烟水、岸边青山、天上飞鸟都来烘托自己的惆怅心情。

    第三句是虚实结合,诗中“飞鸟”隐喻友人的南游,写出了友人的远行难以预料,倾注了自己的关切和忧虑。

“没”字,暗扣“望”。

“何处”则点明凝神远眺的诗人,目光久久地追随着远去的友人,愁思绵绵,不绝如缕。

真诚的友情不同于一般的客套,它不在当面应酬,而在别后思念。

诗人对朋友的一片真情,正集聚在这别后的独自久久凝望上。

这使人联想到《三国演义》描写刘备与徐庶分别时的情景。

  然而,目力所及总是有限的。

朋友远去了,再也望不到了。

别后更谁相伴?

只见一带青山如黛,依依向人。

一个“空”字,不只点出了诗人远望朋友渐行渐远直至消失的情景,同时烘托出诗人此时空虚寂寞的心境。

回曲跌宕之中,见出诗人借景抒情的功力。

  五六两句,从字面上看,似乎只是交代了朋友远行的起止:友人的一叶风帆沿江南去,渐渐远行,抵达五湖(当指太湖)畔后休止。

然而,诗句所包含的意境却不止于此。

友人的行舟消逝在长江尽头,肉眼是看不到了,但是诗人的心却追随友人远去一直伴送他到达目的地。

在诗人的想象中,他的朋友正在夕阳灿照的太湖畔观赏明媚的春色。

  诗的最后,又从恍惚的神思中折回到送别的现场来。

诗人站在汀洲之上,对着秋水苹花出神,久久不忍归去,心中充满着无限愁思。

情景交融,首尾相应,离思深情,悠然不尽。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410-411

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

作者: 刘长卿 朝代: 唐代

万里辞家事鼓鼙,金陵驿路楚云西。

江春不肯留行客,草色青青送马蹄。

万里辞家事鼓鼙,金陵驿路楚云西。

你就要离开家乡,奔赴万里之外的军营,通往金陵的驿路上,楚地的白云似乎也同你一样,渐渐地向西飘去。

江春不肯留行客,草色青青送马蹄。

长江两岸的春色留不住你的脚步,青青的绿草也在为你送行。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历代好诗诠评》: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95页 2、 禾稼.《小儿唐诗三百首》:吉林美术出版社,2002年01月:第4页

万里辞家事鼓鼙,金陵驿路楚云西。

事鼓鼙(pí):从事军务。

鼓鼙,军用乐器。

金陵:一般指今江苏省南京市,但唐代时把润州也称为金陵,这里即指润州。

楚云西:古代楚国地方的西部,这里指送别的所在。

江春不肯留行客,草色青青送马蹄。

行客:过客;

旅客。

草色青青:形容草长得好(多用于形容春天的美景)。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历代好诗诠评》: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95页 2、 禾稼.《小儿唐诗三百首》:吉林美术出版社,2002年01月:第4页

万里辞家事鼓鼙,金陵驿路楚云西。

你就要离开家乡,奔赴万里之外的军营,通往金陵的驿路上,楚地的白云似乎也同你一样,渐渐地向西飘去。

事鼓鼙(pí):从事军务。

鼓鼙,军用乐器。

金陵:一般指今江苏省南京市,但唐代时把润州也称为金陵,这里即指润州。

楚云西:古代楚国地方的西部,这里指送别的所在。

江春不肯留行客,草色青青送马蹄。

长江两岸的春色留不住你的脚步,青青的绿草也在为你送行。

行客:过客;

旅客。

草色青青:形容草长得好(多用于形容春天的美景)。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历代好诗诠评》: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95页 2、 禾稼.《小儿唐诗三百首》:吉林美术出版社,2002年01月:第4页

谪仙怨·晴川落日初低

作者: 刘长卿 朝代: 唐代

晴川落日初低,惆怅孤舟解携。

鸟向平芜远近,人随流水东西。

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

独恨长沙谪去,江潭春草萋萋。

晴川落日初低,惆怅孤舟解携。

鸟向平芜远近,人随流水东西。

一个晴朗的日子,斜阳低挂在天边,一叶孤舟载着友人离去,此刻是何等令人惆怅!

鸟儿在平旷的原野上远近地飞翔,好似人随流水各奔东西。

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

独恨长沙谪去,江潭春草萋萋。

愿白云将自己的思念带给千里万里之外的友人,愿那一轮明月载着我的愁思随着溪水带到友人的身边。

友人贬谪去的苦恨让人难以言状,就如那江边繁茂的春草一样杂乱而无际。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晴川落日初低,惆怅孤舟解携。

鸟向平芜远近,人随流水东西。

一个晴朗的日子,斜阳低挂在天边,一叶孤舟载着友人离去,此刻是何等令人惆怅!

鸟儿在平旷的原野上远近地飞翔,好似人随流水各奔东西。

晴川:指在阳光照耀下的江水。

平芜:指草木繁茂的原野。

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

独恨长沙谪去,江潭春草萋萋。

愿白云将自己的思念带给千里万里之外的友人,愿那一轮明月载着我的愁思随着溪水带到友人的身边。

友人贬谪去的苦恨让人难以言状,就如那江边繁茂的春草一样杂乱而无际。

长沙:这里用汉代贾谊谪迁长沙的典故。

萋萋:草盛貌。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晴川落日初低,惆怅孤舟解携。

鸟向平芜远近,人随流水东西。

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

独恨长沙谪去,江潭春草萋萋。

  上片是回忆之语,再现当时送别梁耿的情景。

在一个晴朗的傍晚,夕阳低垂,斜晖映照着河水,一派晴明色彩,然而友人却要在此时远去了。

“晴川”历历可见,但见那一叶孤舟载着浓重的离愁徐徐离去,他们从此天各一方,这怎不使人万分惆怅!

“携”,离开。

开头两句点明送别时间及自然景象,流露出不堪分别的沉重心情。

第二句与第三、四句之间,有一段目送孤舟的过程的跳跃,留下了引人想象的空白。

这中间没有写如何伫立岸边久久凝望,没有类似“孤帆远影碧空尽”的展现,而实际上正是目随孤舟,渐望渐远,才把平野吸入眼底。

这时只见野地平阔,春草绵延,暮归的飞鸟在旷野上忽远忽近地飞旋。

鸟儿归飞,既是所见,亦是触物起兴,引起送别伤情——鸟儿尚能自由飞翔,傍晚聚归,而人却在这薄暮中随着流水漂移而各分东西了。

这其中透露着对友人飘零天涯的感慨和自己被谪的痛楚。

在送别之际,极目望高鸟,那无限怨怅真难以抑制;

回忆那送别情景,又是多么苍茫悲怆!

  下片写别后情景,抒发了对友人的深切思念和被谪的遗恨。

“白云”“明月”两句写思情的绵长悠远,自己常望着云和月怀想梁耿。

“千里万里”状关山之阻隔难越,“前溪后溪”状自己所处之境地——苕溪有东苕溪与西苕溪之分。

放眼能见的只是飘浮在万里长空的白云,而友人在何方呢?

白云是否也能把自己的思念带给天边的友人呢?

皎洁的月光照着溪流,它也该同样照着随流水远去的友人。

谢庄《月赋》云:“隔千里兮共明月”。

望月怀人,明月也似有情,把自己的思念捎向远方。

对月望云,云和月在这里都是切切思情的寄托物。

最后两句抒写自己与友人被贬谪的悲恨,进一步点露别情之深长是由于两人有共同的命运。

“长沙谪去”,用西汉贾谊因遭权贵中伤而被贬为长沙王太傅一事(贾谊因此被后人称为“贾长沙”),表达了郁结于心头的怅恨。

这“恨”既为梁耿被谪而发,亦交织着作者自己遭贬的痛苦。

对梁耿的深切思念,正是基于这被谪的共同遭遇,谪中的别恨愈见深沉,令人心碎。

在这次友人聚于苕溪的宴集上,独不见梁耿,此“恨”更长。

这因谪而加浓的思情可视为贯穿此词的感情主线,这句也可视为点明离别的感情内容的“词眼”所在。

这种关于送别的回忆及别后的思念,不是一般的儿女别离之意、亲人分隔之情,而恰恰是谪客之别情。

谪中之别,愈见悲恨相续。

末句用江边泽畔春草萋萋的形象,来暗示这种分别的遗恨的深长。

《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后人就常以春草绵绵来象征别离的不断思今。

想念远谪的友人,望着蔓延的春草,更令人黯然销魂。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自夏口至鹦鹉洲夕望岳阳寄源中丞

作者: 刘长卿 朝代: 唐代

汀洲无浪复无烟,楚客相思益渺然。

汉口夕阳斜渡鸟,洞庭秋水远连天。

孤城背岭寒吹角,独树临江夜泊船。

(独树 一作:独戍)贾谊上书忧汉室,长沙谪去古今怜。

汀洲无浪复无烟,楚客相思益渺然。

鹦鹉洲在长江中浮沉,无浪也无烟;

我这楚客思念中丞,心绪更加渺远。

汉口夕阳斜渡鸟,洞庭秋水远连天。

汉口斜映着夕阳,飞鸟都纷纷归巢;

洞庭湖的秋水,烟波浩渺远接蓝天。

孤城背岭寒吹角,独树临江夜泊船。

(独树 一作:“戍”)汉阳城后的山岭,传来悲凉的号角;

滨临江边的独树旁,夜里泊着孤船。

贾谊上书忧汉室,长沙谪去古今怜。

当年贾谊上书文帝,全是忧心汉室;

他却被贬谪居长沙,古今谁不衰怜!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年10月版 :第357页 . 2、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年12月版 :第250-251页 .

汀洲无浪复无烟,楚客相思益渺然。

汀洲:水中可居之地,指鹦鹉洲。

楚客:指到此的旅人。

夏口古属楚国境。

汉口夕阳斜渡鸟,洞庭秋水远连天。

孤城背岭寒吹角,独树临江夜泊船。

(独树 一作:“戍”)孤城:指汉阳城,城后有山。

角:古代军队中的一种吹乐器。

贾谊上书忧汉室,长沙谪去古今怜。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年10月版 :第357页 . 2、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年12月版 :第250-251页 .

汀洲无浪复无烟,楚客相思益渺然。

鹦鹉洲在长江中浮沉,无浪也无烟;

我这楚客思念中丞,心绪更加渺远。

汀洲:水中可居之地,指鹦鹉洲。

楚客:指到此的旅人。

夏口古属楚国境。

汉口夕阳斜渡鸟,洞庭秋水远连天。

汉口斜映着夕阳,飞鸟都纷纷归巢;

洞庭湖的秋水,烟波浩渺远接蓝天。

孤城背岭寒吹角,独树临江夜泊船。

(独树 一作:“戍”)汉阳城后的山岭,传来悲凉的号角;

滨临江边的独树旁,夜里泊着孤船。

孤城:指汉阳城,城后有山。

角:古代军队中的一种吹乐器。

贾谊上书忧汉室,长沙谪去古今怜。

当年贾谊上书文帝,全是忧心汉室;

他却被贬谪居长沙,古今谁不衰怜!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年10月版 :第357页 . 2、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年12月版 :第250-251页 .

汀洲无浪复无烟,楚客相思益渺然。

汉口夕阳斜渡鸟,洞庭秋水远连天。

孤城背岭寒吹角,独树临江夜泊船。

(独树 一作:独戍)贾谊上书忧汉室,长沙谪去古今怜。

  该诗当是诗人在至德(唐肃宗年号,公元756年—758年)间任鄂州转运留后,出巡到夏口一带时所作。

  该诗是遭贬后触景感怀之作。

诗中对被贬于岳阳的源中丞,表示怀念和同情,也是借怜贾谊贬谪长沙,以喻自己的遭贬谪。

前六句主要是描绘江乡浩渺静谧之景。

首联写诗人为身边景物所触动,而想到贬于洞庭湖畔岳阳城友人,通过写江上浪烟来寄托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中间两联所写,都是诗人由夏口至鹦鹉洲一路的所见所闻。

“夕阳度斜鸟”写时间已晚,无法到达;

“秋水远连关”写地域遥远,只能相思,不得相过。

最后两句“贾谊上书忧汉室,长沙谪去古今怜”为劝慰元中丞语,忧愤之语倾泻而出,以同情友人在政治上遭受打击的境遇作结,也是作者自己人生遭际的写照。

全诗以写景为主,但处处切题,以“汀洲”切鹦鹉洲,以“汉口”切夏口,以“孤城”切岳阳。

最后即景生情,抒发被贬南巴的感慨,揭示出向源中丞寄诗的意图。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年12月版 :第250-251页 .

苕溪酬梁耿别后见寄

作者: 刘长卿 朝代: 唐代

清川永路何极,落日孤舟解携。

鸟向平芜远近,人随流水东西。

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

惆怅长沙谪去,江潭芳草萋萋。

清川永路何极,落日孤舟解携。

清清的江水长又长,到哪里是尽头?

夕阳向西落下孤零零的船儿解开了缆索。

鸟向平芜远近,人随流水东西。

群鸟在田野上飞翔一忽儿近一忽儿远,闲人在船上听凭溪水飘荡忽东忽西。

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

洁白的云朵飘浮在空中有一千里一万里,皎洁的月光照耀着山前的溪水山后的溪水。

惆怅长沙谪去,江潭芳草萋萋。

从长沙又遭贬谪离开那里令人伤感失意,怀人的情思像江岸潭边的香草那样浓郁。

参考资料: 1、 杨佐义主编.全唐诗精选译注:长春出版社,2000.01:707 2、 (明)黄风池等编绘 吴企明 闫昭典评解.唐诗画谱说解:齐鲁书社,2005年06月第1版:136

碧涧别墅喜皇甫侍御相访

作者: 刘长卿 朝代: 唐代

荒村带返照,落叶乱纷纷。

古路无行客,寒山独见君。

野桥经雨断,涧水向田分。

不为怜同病,何人到白云。

荒村带返照,落叶乱纷纷。

荒凉的村落,映照着淡淡的夕阳,纷飞的落叶,在脚下乱成一片。

古路无行客,寒山独见君。

空荡荡的古道上再没有别的行人。

冷清清的山脚下,唯一见到的就是你熟悉的身影。

野桥经雨断,涧水向田分。

前些时候下了一场大雨,把那座简陋的小桥给冲垮了,溪涧的水暴涨起来,不少田亩都遭淹没。

不为怜同病,何人到白云。

哎,要不是顾惜深厚的知己情谊,在这种时候,谁还会跑到这白云出没的山野来啊。

参考资料: 1、 赵丽雅主编.唐诗鉴赏解析:延边人民出版社,2002.04:第422-423页 2、 刘斯奋,刘斯翰编著.唐诗:暨南大学出版社,2015.10:第107页

荒村带返照,落叶乱纷纷。

古路无行客,寒山独见君。

野桥经雨断,涧水向田分。

不为怜同病,何人到白云。

  “荒村带返照,落叶乱纷纷。

”起首二句竭力渲染深秋时节的萧瑟气氛:在荒僻的山村,一抹夕阳斜照着,树上的秋叶纷纷坠落,境界荒凉。

诗人此时年逾花甲,也已到了人生的黄昏,生命的秋天。

他一生坎坷,因不畏权贵,晚景凄凉,所以面对晚秋夕阳,心头自是感慨万端。

秋色衰飒,落叶纷乱,是他心境不能平静的写照。

首联描绘荒村返照、落叶纷纷和萧条景象,烘托了颔联友人来访的温暖和可贵。

  正值内心思绪繁杂时,“古道无行客,寒山独见君”,他望见平日无人影迹的绵远古道上,自己的友人竟然孤身来访。

“古道”与“寒山”极力渲染自己居处幽僻,人迹罕至,也言门前冷落,无人造访。

诗人相识虽多,如今遭逢不幸,被诬贬谪,又居处山野,古道难行,惟有皇甫侍御却不避秋寒,甘冒风霜,攀山越岭来访,一个“独”字,足显出二个相知相念的深挚情谊,显出诗人内心激荡着喜悦之情。

淡笔写来,上下二句对比,更显示人事寂寥中友情的可贵。

  第三联“野桥经雨断,涧水向田分”,以野桥上承荒村,古道,又点出友人来访时的气候特征:一场秋雨之后,山野小桥被大水冲断,山涧中溪水暴涨,溢向岸边田地。

而友人却不顾山路泥泞而来,引出下边“不为怜同病,何人到白云”。

诗人与皇甫侍御乃是志气相投,同病相怜。

尽管诗人幽居白云深处,与世隔绝,友人依然与他心息相通。

语感既有欣喜,又有感慨。

喜的是友人来访,知己重逢,同时又为二人同病相怜的意遇嘘唏慨叹。

  全诗表现了对友人过访的惊喜。

一个“喜”字说明,好友皇甫侍御来访的深情在刘长卿的心头荡漾,涌起了无限的感激之情。

诗人精于造境,诗中先写荒寒、凄寂的晚景以此表现来客之希,再写路途之难以见来客之情真。

然诗中于衰败落景描写中,也写出了自己的栖隐中失意的心境与避世心态,诗人写友人独能于此中寻找自己。

他仿拂已能从中体会主人这一心绪,这则突出了他们之间共同旨趣,诗人以审美的态度将这一同病相怜的心理表现极有诗意。

从艺术上说,含蓄蕴藉,不着痕迹,含感激与感慨之情于言外,是这首诗的魅力所在。

除此之外,诗中所绘景物荒寂凄冷,但情味恬淡,意境幽清。

参考资料: 1、 贺新辉主编.全唐诗鉴赏辞典 第四卷 (重排版):中国妇女出版社,2004.07 第1版:第685页

江州重别薛六柳八二员外

作者: 刘长卿 朝代: 唐代

生涯岂料承优诏,世事空知学醉歌。

江上月明胡雁过,淮南木落楚山多。

寄身且喜沧洲近,顾影无如白发何。

今日龙钟人共弃,愧君犹遣慎风波。

生涯岂料承优诏,世事空知学醉歌。

多年沦落的生涯,谁知竟得到天子的厚恩。

世间万事我都已参破,只想学醉饮狂歌的古人。

江上月明胡雁过,淮南木落楚山多。

江上的月色分外清明,胡雁从夜空飞掠而过。

秋风吹起,淮南已树木凋尽,楚地山头的落叶想必更多。

寄身且喜沧洲近,顾影无如白发何。

且喜暂时可以寄身的地方,在那沧海近旁。

对着明镜来回照影,萧萧白发徒然地令人心伤。

今日龙钟人共弃,愧君犹遣慎风波。

如今你们同我都已经老去,都一样是这般步履龙钟。

你们还叮嘱我要留意风波险恶,真叫我深深惭愧无限感动。

参考资料: 1、 金性尧.唐诗三百首新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275-276 2、 赵昌平.唐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232-233 3、 张国伟 韩成武.唐诗三百首赏析:河北人民出版社,1995:400-402 4、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七):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134-136 5、 沙灵娜 何年.唐诗三百首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334-335

生涯岂料承优诏,世事空知学醉歌。

生涯:犹生计。

优诏:优厚待遇的诏书。

根据上下文,此当为反语。

醉歌:醉饮歌唱。

江上月明胡雁过,淮南木落楚山多。

胡雁:指从北方来的雁。

“淮南”句:江州在淮南,其地又在古代楚国境。

楚山多,木叶零落,所见之山也多了。

寄身且喜沧洲近,顾影无如白发何。

沧洲:滨海的地方,也用以指隐士居处。

顾:回看。

无如:无奈。

今日龙钟人共弃,愧君犹遣慎风波。

龙钟:指老态迟钝貌。

老:一作“弃”。

遣:使,这里是叮咛之意。

慎风波:慎于宦海风波。

参考资料: 1、 金性尧.唐诗三百首新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275-276 2、 赵昌平.唐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232-233 3、 张国伟 韩成武.唐诗三百首赏析:河北人民出版社,1995:400-402 4、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七):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134-136 5、 沙灵娜 何年.唐诗三百首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334-335

生涯岂料承优诏,世事空知学醉歌。

多年沦落的生涯,谁知竟得到天子的厚恩。

世间万事我都已参破,只想学醉饮狂歌的古人。

生涯:犹生计。

优诏:优厚待遇的诏书。

根据上下文,此当为反语。

醉歌:醉饮歌唱。

江上月明胡雁过,淮南木落楚山多。

江上的月色分外清明,胡雁从夜空飞掠而过。

秋风吹起,淮南已树木凋尽,楚地山头的落叶想必更多。

胡雁:指从北方来的雁。

“淮南”句:江州在淮南,其地又在古代楚国境。

楚山多,木叶零落,所见之山也多了。

寄身且喜沧洲近,顾影无如白发何。

且喜暂时可以寄身的地方,在那沧海近旁。

对着明镜来回照影,萧萧白发徒然地令人心伤。

沧洲:滨海的地方,也用以指隐士居处。

顾:回看。

无如:无奈。

今日龙钟人共弃,愧君犹遣慎风波。

如今你们同我都已经老去,都一样是这般步履龙钟。

你们还叮嘱我要留意风波险恶,真叫我深深惭愧无限感动。

龙钟:指老态迟钝貌。

老:一作“弃”。

遣:使,这里是叮咛之意。

慎风波:慎于宦海风波。

参考资料: 1、 金性尧.唐诗三百首新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275-276 2、 赵昌平.唐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232-233 3、 张国伟 韩成武.唐诗三百首赏析:河北人民出版社,1995:400-402 4、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七):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134-136 5、 沙灵娜 何年.唐诗三百首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334-335

生涯岂料承优诏,世事空知学醉歌。

江上月明胡雁过,淮南木落楚山多。

寄身且喜沧洲近,顾影无如白发何。

今日龙钟人共弃,愧君犹遣慎风波。

  失州入幕,年岁已垂垂老矣;

虽然寄身有地,但心情不能不是感伤多于慰藉。

这首诗即写这种帐触之情。

  首联写诗人奉诏内移沿海的感受。

起句字面上称美皇恩浩荡,实际止用春秋笔法,以微言而寄讽意。

诗人曾被贬南巴,此次奉诏内移,也是一种贬滴,只不过是由极远的南巴内移到较近的近海之睦州罢了。

所以“承优诏”云云,实是反说,愤激不平才是其真意。

对句则由止句之婉讽陡然转为无可奈何的一声浩叹,是真情的淋漓尽致的倾吐,也将上句隐含的讽意明朗化了。

醉歌,它常常是作为古之文人浇愁遣愤的一种方式。

刘长卿两次被贬在其心灵上留下创伤,借“醉歌”以排遣,已属无奈,前面冠以“空知”二字,则更进一层透出诗人徒知如此的深沉感慨,这就将苦清暗暗向深推进了一步。

首联二句已点出诗人情绪,次联则以江州景色而染之,诗脉顺势而下。

  颔联所写即眼前之景——江水、明月、北雁、落木、楚山,渲染清秋气氛,借以抒写宦海浮沉的深沉感慨。

浩荡江水,凄清明月,一群北来南去的大雁掠空而过;

江州一带万木凋零,落叶飒飒,原先被树木遮蔽的古楚地的山岭突然裸露出来,似乎比往日增加了许多。

二句写景,一天上,一地下,一写水,一写山,一近一远,一动一静,上下俯抑,参差交互,成就了二幅水天空寂、江山寥落的江州秋色图。

而作者的真正用意则在于通过这貌似孤立的景物画面,来抒写孤寂凄凉的心境和贬滴天涯的感恨。

北雁南飞,暗寓诗人迁播;

落术飒飒,隐含诗人晚景萧条,且与尾联“老”字遥相呼应;

楚山之多亦正好反衬出作者的一己之微。

所以,此联妙在以景传情,情从景出,情景相为珀芥,二者互藏其宅。

  颈联的感喟即由此种氛围中生发。

“寄身且喜沧洲近”,努力想从萧瑟感中振起,但下句“顾影无如白发多”又跌落到感伤中。

这一联的脉理很细腻,寄身沧洲,自然是从上联将往淮南引起的悬想,而“沧洲近”,就离自己北国的家乡更远了,其意又隐隐上应领联上句的“胡雁过”。

“沧洲近”又有悬想此后得遂闲适初志之意,但忽见明镜里,白发已多多,“白发”又隐隐与颔联下句萧瑟的“楚山多”在意象上相呼应。

生涯如同一年将尽的深秋,遥远的故乡更回归无日,因此这“喜”只能是“且”喜,而白发缘愁长,却是“无如”其“何”的严酷的现实。

  “今日龙钟人共老,愧君狄遣慎风波。

”以感愧友人情谊作结,并隐隐透出前路上尚有风波之险。

在关合诗题“重别薛六柳八二员外”的同时,以“慎风波”暗暗反挑首联的“生涯”、“世事”之叹。

分别之际,诗人感愧万端地说:如今我和你们都已老态龙钟,多亏二位旧识还叮嘱我警惕旅途风波。

在此之前,刘长卿因“刚而犯上”被贬到遥远的南巴,此次奉诏内移,薛柳二人担心他再次得罪皇帝,故有“慎风波”之劝。

对此,诗人深深地为之感愧。

“风波”一词,语意双关,既指江上风波,又暗指宦海风波。

这样一结,既写出了薛柳二人对诗人的殷殷叮嘱之情,又传出了诗人感愧友人的神态。

  综观全诗,或委婉托讽,或直抒胸臆,或借景言情,运用多种笔墨,向友人倾诉了因犯土而遭贬滴的痛苦情怀。

语言看似质实,却不乏风流文采。

前人评对长卿七言律诗云:“工绝秀绝。

”当不为溢美之词。

参考资料: 1、 赵昌平.唐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232-233 2、 张国伟 韩成武.唐诗三百首赏析:河北人民出版社,1995:400-402 3、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七):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134-136

移使鄂州次岘阳馆怀旧居

作者: 刘长卿 朝代: 唐代
多惭恩未报,敢问路何长。万里通秋雁,千峰共夕阳。旧游成远道,此去更违乡。草露深山里,朝朝落客裳。

杂咏八首上礼部李侍郎。幽琴

作者: 刘长卿 朝代: 唐代

月色满轩白,琴声宜夜阑。

飗飗青丝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向君投此曲,所贵知音难。

678910 共506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