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调·其二

作者: 李白 朝代: 唐代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贵妃真是一枝带露牡丹,艳丽凝香,楚王神女巫山相会,枉然悲伤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请问汉宫得宠妃嫔,谁能和她相像?

可爱无比的赵飞燕,还得依仗新妆!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飞燕:赵飞燕,西汉皇后妆:修饰打扮。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贵妃真是一枝带露牡丹,艳丽凝香,楚王神女巫山相会,枉然悲伤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请问汉宫得宠妃嫔,谁能和她相像?

可爱无比的赵飞燕,还得依仗新妆!

飞燕:赵飞燕,西汉皇后妆:修饰打扮。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这一首,写贵妃的受宠幸。

首句写花受香露,衬托贵妃君王宠幸;

二句写楚王遇神女的虚妄,衬托贵妃之沐实惠;

三、四句写赵飞燕堪称绝代佳人,却靠新妆专宠,衬托贵妃的天然国色。

诗人用抑扬法,抑神女与飞燕,以扬杨贵妃的花容月貌。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长相思三首

作者: 李白 朝代: 唐代
长相思,在长安。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美人如花隔云端。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水之波澜。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摧心肝。 日色欲尽花含烟,月明欲素愁不眠。赵瑟初停凤凰柱,蜀琴欲奏鸳鸯弦。此曲有意无人传,愿随春风寄燕然。忆君迢迢隔青天。昔时横波目,今作流泪泉。不信妾肠断,归来看取明镜前。 美人在时花满堂,美人去后花馀床。床中绣被卷不寝,至今三载......更多
长相思,在长安。日日夜夜地思念啊,我思念的人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秋夜里纺织娘在井栏啼鸣,微霜浸透了竹席分外清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孤灯昏暗暗思情无限浓烈,卷起窗帘望明月仰天长叹。 美人如花隔云端。亲爱的人相隔在九天云端。 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水之波澜。上面有长空一片渺渺茫茫,下面有清水卷起万丈波澜。 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天长地远日夜跋涉多艰苦,梦魂也难飞越这重重关山。 长相思,摧心肝。日日夜夜地思念啊,相思之情痛断心肝。 日色欲尽花含烟,月明欲素愁不眠。日色将尽花儿如含着烟雾,月光如水心中愁闷难安眠。 赵瑟初停凤凰柱,蜀琴欲奏鸳鸯弦。刚停止弹拨凤凰柱的赵瑟,又拿起蜀琴拨动那鸳鸯弦。 此曲有意无人传,愿随春风寄燕然。只可惜曲虽有意无人相传,但愿它随着春风飞向燕然。 忆君迢迢隔青天。思念你隔着远天不能相见。 昔时横波目,今作流泪泉。过去那双顾盼生辉的眼睛,今天已成泪水奔淌的清泉。 不信妾肠断,归来看取明镜前。假如不相信我曾多么痛苦,请回来明镜里看憔悴容颜。 美人在时花满堂,美人去后花馀床。美人在时,有鲜花满堂;美人去后,只剩下这寂寞的空床。 床中绣被卷不寝,至今三载闻余香。床上卷起不睡的锦绣袭被,至今三年犹存昙香。 香亦竟不灭,人亦竟不来。香气是经久不润了,而人竟也有去无回。 相思黄叶落,白露湿青苔。这黄叶飘髦更增添了多少相思?露水都已沾湿了门外的青苔。 参考资料: 1、 蘅塘退士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 :49-50 . 2、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 :142-143 . 3、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965-966 . 4、 李静 等 .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 :71-72 .
长相思,在长安。长相思:属乐府《杂曲歌辞》,常以“长相思”三字开头和结尾。 络(luò)纬(wěi)秋啼金井阑(lán),微霜凄凄簟(diàn)色寒。络纬:昆虫名,又名莎鸡,俗称纺织娘。金井阑:精美的井栏。簟:供坐卧用的竹席。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wéi)望月空长叹。 美人如花隔云端。 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lù)水之波澜。渌:清澈。 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关山难:关山难渡。 长相思,摧心肝。 日色欲尽花含烟,月明欲素愁不眠。欲素:一作“如素”。素:洁白的绢。 赵瑟初停凤凰柱,蜀(shǔ)琴欲奏鸳(yuān)鸯(yāng)弦。赵瑟:一作弦乐器,相传古代赵国人善奏瑟。蜀琴:一作弦乐器,古人诗中以蜀琴喻佳琴。 此曲有意无人传,愿随春风寄燕然。燕然:山名,即杭爱山,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此处泛指塞北。 忆君迢(tiáo)迢隔青天。 昔时横波目,今作流泪泉。横波:指眼波流盼生辉的样子。 不信妾肠断,归来看取明镜前。 美人在时花满堂,美人去后花馀(yú)床。 床中绣被卷不寝,至今三载闻余香。卷不寝:一作“更不卷”。闻余:一作“犹闻”。 香亦竟不灭,人亦竟不来。 相思黄叶落,白露湿青苔。落:一作“尽”。湿:一作“点”。 参考资料: 1、 蘅塘退士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 :49-50 . 2、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 :142-143 . 3、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965-966 . 4、 李静 等 .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 :71-72 .
长相思,在长安。日日夜夜地思念啊,我思念的人在长安。长相思:属乐府《杂曲歌辞》,常以“长相思”三字开头和结尾。 络(luò)纬(wěi)秋啼金井阑(lán),微霜凄凄簟(diàn)色寒。秋夜里纺织娘在井栏啼鸣,微霜浸透了竹席分外清寒。络纬:昆虫名,又名莎鸡,俗称纺织娘。金井阑:精美的井栏。簟:供坐卧用的竹席。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wéi)望月空长叹。孤灯昏暗暗思情无限浓烈,卷起窗帘望明月仰天长叹。 美人如花隔云端。亲爱的人相隔在九天云端。 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lù)水之波澜。上面有长空一片渺渺茫茫,下面有清水卷起万丈波澜。渌:清澈。 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天长地远日夜跋涉多艰苦,梦魂也难飞越这重重关山。关山难:关山难渡。 长相思,摧心肝。日日夜夜地思念啊,相思之情痛断心肝。 日色欲尽花含烟,月明欲素愁不眠。日色将尽花儿如含着烟雾,月光如水心中愁闷难安眠。欲素:一作“如素”。素:洁白的绢。 赵瑟初停凤凰柱,蜀(shǔ)琴欲奏鸳(yuān)鸯(yāng)弦。刚停止弹拨凤凰柱的赵瑟,又拿起蜀琴拨动那鸳鸯弦。赵瑟:一作弦乐器,相传古代赵国人善奏瑟。蜀琴:一作弦乐器,古人诗中以蜀琴喻佳琴。 此曲有意无人传,愿随春风寄燕然。只可惜曲虽有意无人相传,但愿它随着春风飞向燕然。燕然:山名,即杭爱山,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此处泛指塞北。 忆君迢(tiáo)迢隔青天。思念你隔着远天不能相见。 昔时横波目,今作流泪泉。过去那双顾盼生辉的眼睛,今天已成泪水奔淌的清泉。横波:指眼波流盼生辉的样子。 不信妾肠断,归来看取明镜前。假如不相信我曾多么痛苦,请回来明镜里看憔悴容颜。 美人在时花满堂,美人去后花馀(yú)床。美人在时,有鲜花满堂;美人去后,只剩下这寂寞的空床。 床中绣被卷不寝,至今三载闻余香。床上卷起不睡的锦绣袭被,至今三年犹存昙香。卷不寝:一作“更不卷”。闻余:一作“犹闻”。 香亦竟不灭,人亦竟不来。香气是经久不润了,而人竟也有去无回。 相思黄叶落,白露湿青苔。这黄叶飘髦更增添了多少相思?露水都已沾湿了门外的青苔。落:一作“尽”。湿:一作“点”。 参考资料: 1、 蘅塘退士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 :49-50 . 2、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 :142-143 . 3、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965-966 . 4、 李静 等 .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 :71-72 .
长相思,在长安。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美人如花隔云端。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水之波澜。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摧心肝。 日色欲尽花含烟,月明欲素愁不眠。赵瑟初停凤凰柱,蜀琴欲奏鸳鸯弦。此曲有意无人传,愿随春风寄燕然。忆君迢迢隔青天。昔时横波目,今作流泪泉。不信妾肠断,归来看取明镜前。 美人在时花满堂,美人去后花馀床。床中绣被卷不寝,至今三载闻余香。香亦竟不灭,人亦竟不来。相思黄叶落,白露湿青苔。  其一   这首诗大致可分两段。第一段从篇首至“美人如花隔云端”,写诗中人“在长安”的相思苦情。诗中描绘的是一个孤栖幽独者的形象。他(或她)居处非不华贵──这从“金井阑”可以窥见,但内心却感到寂寞和空虚。作者是通过环境气氛层层渲染的手法,来表现这一人物的感情的。先写所闻──阶下纺织娘凄切地鸣叫。虫鸣则岁时将晚,孤栖者的落寞之感可知。其次写肌肤所感,正是“霜送晓寒侵被”时候,他更不能成眠了。“微霜凄凄”当是通过逼人寒气感觉到的。而“簟色寒”更暗示出其人已不眠而起。眼前是“罗帐灯昏”,益增愁思。一个“孤”字不仅写灯,也是人物心理写照,从而引起一番思念。“思欲绝”(犹言想煞人)可见其情之苦。于是进而写卷帷所见,那是一轮可望而不可即的明月呵,诗人心中想起什么呢,他发出了无可奈何的一声长叹。这就逼出诗中关键的一语:“美人如花隔云端。”“长相思”的题意到此方才具体表明。这个为诗中人想念的如花美人似乎很近,近在眼前;却到底很远,远隔云端。与月儿一样,可望而不可即。由此可知他何以要“空长叹”了。值得注意的是,这句是诗中唯一的单句(独立句),给读者的印象也就特别突出,可见这一形象正是诗人要强调的。   以下直到篇末便是第二段,紧承“美人如花隔云端”句,写一场梦游式的追求。这颇类屈原《离骚》中那“求女”的一幕。在诗人浪漫的幻想中,诗中人梦魂飞扬,要去寻找他所思念的人儿。然而“天长地远”,上有幽远难极的高天,下有波澜动荡的渌水,还有重重关山,尽管追求不已,还是“两处茫茫皆不见”。这里,诗人的想象诚然奇妙飞动,而诗句的音情也配合极好。“青冥”与“高天”本是一回事,写“波澜”似亦不必兼用“渌水”,写成“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水之波澜”颇有犯复之嫌。然而,如径作“上有高天,下有波澜”(歌行中可杂用短句),却大为减色,怎么读也不够味。而原来带“之”字、有重复的诗句却显得音调曼长好听,且能形成咏叹的语感,正《诗大序》所谓“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即拉长声调歌唱),能传达无限感慨。这种句式,为李白特别乐用,它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等等,句中“之难”、“之日”、“之水”从文意看不必有,而从音情上看断不可无,而音情于诗是至关紧要的。再看下两句,从语意看,词序似应作:天长路远关山难(度),梦魂不到(所以)魂飞苦。写作“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不仅是为趁韵,且运用连珠格形式,通过绵延不断之声音以状关山迢递之愁情,可谓辞清意婉,十分动人。由于这个追求是没有结果的,于是诗以沉重的一叹作结:“长相思,摧心肝!”“长相思”三字回应篇首,而“摧心肝”则是“思欲绝”在情绪上进一步的发展。结句短促有力,给人以执着之感,诗情虽则悲恸,但绝无萎靡之态。   此诗形式匀称,“美人如花隔云端”这个独立句把全诗分为篇幅均衡的两部分。前面由两个三言句发端,四个七言句拓展;后面由四个七言句叙写,两个三言句作结。全诗从“长相思”展开抒情,又于“长相思”一语收拢。在形式上颇具对称整饬之美,韵律感极强,大有助于抒情。诗中反复抒写的似乎只是男女相思,把这种相思苦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但是,“美人如花隔云端”就不象实际生活的写照,而显有托兴意味。何况我国古典诗歌又具有以“美人”喻所追求的理想人物的传统,如《楚辞》“恐美人之迟暮”。而“长安”这个特定地点更暗示这里是一种政治的托寓,表明此诗的意旨在抒写诗人追求政治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就此而言,此诗诗意又深含于形象之中,隐然不露,具备一种蕴藉的风度。   其二   此诗首句“日色欲尽花含烟,月明如素愁不眠”,开篇造境,渲染了愁苦迷蒙的相思气氛,暮色低沉烟雾缭绕的景物特征使人感到一种深深的压抑之感,奠定了整首诗的悲凉调子。夕阳斜暮,渐渐西沉,几簇花丛在低沉的暮色里显得朦朦胧胧,如被烟雾缠绕。这种如烟似梦的感知显然部分来源于思妇的眼睛,来源于思妇被相思愁绪紧紧包裹的内心。牵肠挂肚的相思使思妇所观所感的一切都带上了浓重的忧郁色彩,不独花朵,也非烟雾使然。黑夜拉开帷幕,思妇却没有进入梦乡,对丈夫切切的思念使她辗转反侧无法成眠。更可恼的,是那一轮明月,依旧发出如绢如素光洁皎然的光辉,透过孤独的窗棂,搅得多情人心绪难宁。在这句诗中,代表着团圆的明月,因其特定情境而被诗人塑造成一个冷漠的、不解离人情怀的形象。北宋晏殊《蝶恋花》有“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也是这个意思。面对月色如水良辰美景,思妇却只能让他虚设,想起从前种种,一颗心久久不得平静。虽然思念只是徒劳,却也心甘情愿,无心睡眠。“日”与“月”在交替,白昼与黑夜在轮回,思妇的相思也像波浪中的小船,翻腾不息,相思之苦,也只有思妇最为明了。诗人用“愁”字把这种感情明白地表达出来。   接下来诗人描写了无法安睡的思妇,只好在月下弹一曲哀伤凄美的琴瑟,在回忆和期待中与心上人夫唱妇随。是有“赵瑟初停凤凰柱,蜀琴欲奏鸳鸯弦”两句,琴瑟合鸣,鸳鸯凤凰都是用来喻指夫妻美满之意,诗人在这里互文见义,旨在表达思妇望夫心切而又无法排解的愁绪。琴瑟都作为传情达意之物,至于“蜀琴”,更被人传说与司马相如卓文君的爱情故事有所关联。但如今琴瑟独鸣,凤凰曲难成,原本以为可以白头到老长相厮守的一对鸳鸯,竟然也天各一方,思妇的伤情可想而知。就连这思君念君为君弹奏的一首相思之曲,也无法令心上人听到,关山重重,天遥地远,纵有动听的音符,又弹于谁听呢?   紧承这个疑问,作者继续写出,“此曲有意无人传,愿随春风寄燕然”。曲中真意,绮丽动人,但此情此曲,却无人为我传递,思妇惆怅抱憾也于事无补。只有忽发奇想,托明日和煦的春风飞往燕然,送到夫君的手里,带去我的相思。燕然山远在塞北边疆,就算把相思曲寄到又能如何呢?范仲淹有诗云“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可做此诗的一个补充。只要边疆未靖,那么重逢之念便是惘然。只是思妇的一点聊胜于无的假想罢了。但不管怎样,诗人的奇特想象仍然令人惊叹,思妇情之真、情之切,也令人为之唏嘘。   “忆君迢迢隔青天”独立成句,又承上启下,以青天的夸张比喻两人相隔万里,从而引出下文思妇回到现实,顾影自怜独自凄凉的描写。   这四句诗可以看作是同一个情形的表达,思妇揽镜自照,发现自己容颜憔悴,不禁悲从中来无法断绝。“昔日横波目,今成流泪泉”是唐时名句,形象而巧妙、夸张而令人信服地写出了相思成空的思妇的哀伤之状。曾经清澈如水明眸善睐的双眼,而今却成了流泪不止的两眼清泉,如此的想象和夸张让思妇的形象更具灵动的色彩,艺术之美感也更加深入人心。如“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销得人憔悴”一样,令人为之动容。   “不信妾肠断,归来看取明镜前”一句则深得含蓄隽永之妙,以思妇的口吻直抒对丈夫的思念,与前一句相得益彰。思妇不关心自己的容颜憔悴,也不担心自己双眼如泪泉,反而殷殷的希望,丈夫能够早日出现,哪怕他不相信自己切肤入骨的思念也无所谓,只要他早日归来,断肠人也就心满意足了。所谓“不信”云云,无须深究,只是夫妻俩的窃窃私语,取镜相照,更是带有了闺房亲密的意味,显然,在诗人奇特的构思中,在思妇恍惚的思念中,一切又都进入了想象。   其三   这首诗一题为《赠远》,一题为《闺情》,而《全唐诗》卷二十五把它与前两首收在一起,题为《杂曲歌辞·长相思三首》。   这首诗开头“美人在时花满堂,美人去后馀空床”两句诗,是写美人“在时”和“去后”心灵的巨大落差。美人在时,鸟语花香,满堂生辉;美人去后,花儿凋落,只留下一张空空的床。这里并不是说满堂真的有花儿盛开,而是因为有了美人的存在,心灵的花儿缤纷烂漫,姹紫嫣红。有美一人在我堂,满室生辉留余香。因为屋子里有美人的身影,有美人的言笑,有美人的步态,一切便鲜活起来,灵动起来,也便有了流动的气韵和色彩。只因美人在侧,花是艳的,天是蓝的,风是柔的,雨是润的。而今,物是人非,只有一张空闲着的床,再也不想去触碰。   诗人不言他物,只选择一张空床,来突出美人离去后的孤独寂寞,是很具匠心的。看到床,他想到了什么呢?他大概想到曾经的床笫之欢,想到了美人的冰肌玉骨,想到了美人的温柔缠绵,想到了美人的娇羞软语吧。美人在怀时,他度过了多少个销魂的夜晚。良宵苦短,日高庸起,那相爱相守的一幕幕,而今,都化作了梦。美人在时,越是幸福快乐,她离去后就越是孤苦和思念。   美人离开后,床上的绣被也被卷了起来,三年后还能闻到美人的余香。香气缭绕不绝,而美人还没有回来。多少相思,多少难眠之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其实不是那香气真的还在,那是相思者思念至极的嗅觉错乱。被搁置了三年的空床,被卷起了三年的绣被,不可能会还留有香气。   花和床本是无情物,但一旦与自己喜欢的人有关,便涂抹上了感情色彩。所以,杜甫才会有“感时花溅泪”。《诗经·邶风·静女》中,那个年轻的男子等着心仪的女子,没有等着,抓耳挠腮之际,摆弄着女子送他的荑草,欣喜地吟唱到:“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在他的眼里,荑草美得出奇,但这并不是荑草真的很美,而是美人送给他的,饱含着爱意。 参考资料: 1、 裴斐 .李白诗歌赏析集 .成都 :巴蜀书社 ,1988 :345-348 . 2、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254-255 .

赤壁歌送别

作者: 李白 朝代: 唐代

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

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

君去沧江望澄碧,鲸鲵唐突留馀迹。

一一书来报故人,我欲因之壮心魄。

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

犹如二龙争战以决雌雄,赤壁一战,曹操的楼船被一扫而空。

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

烈火熊熊焰烟冲天,照耀云海,周瑜于此地大破曹公。

君去沧江望澄碧,鲸鲵唐突留馀迹。

君去大江观看青碧澄明的江水,看到了当时留下的大鲸演行争斗的遗迹。

一一书来报故人,我欲因之壮心魄。

请您将实地的观感一一写信给我,使我看过信后也大快一下壮心。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394 2、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309-310 3、 裴 斐.李白诗歌赏析.成都:巴蜀书社,198:25-29

二龙争战决雌(cí)雄,赤壁楼船扫地空。

二龙:指争战之双方。

此指曹操和孙权。

雌雄:指输赢。

“赤壁”句:建安十二年(208年),刘备与孙权联合与曹操在赤壁作战。

周瑜用黄盖诈降计,“盖放诸船同时发火,时风威猛,悉延烧岸上营落。

顷之,烟炎涨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见《三国志·吴书·周瑜传》。

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

君去沧江望澄碧,鲸鲵(ní)唐突留馀(yú)迹。

沧江:指长江,因古时长江较清澈呈青苍色,故称。

望:一作“弄”。

鲸鲵:大鱼名,比喻吞食小国的不义之人。

《左传·宣公十二年》“古者明王伐不敬。

取其鲸鲵而封之,以为大戮。

”杜预注:“鲸鲵,人鱼名,以喻不义之人吞食小国。

”此指曹操与孙刘联军鏖兵的军队。

一一书来报故人,我欲因之壮心魄。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394 2、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309-310 3、 裴 斐.李白诗歌赏析.成都:巴蜀书社,198:25-29

二龙争战决雌(cí)雄,赤壁楼船扫地空。

犹如二龙争战以决雌雄,赤壁一战,曹操的楼船被一扫而空。

二龙:指争战之双方。

此指曹操和孙权。

雌雄:指输赢。

“赤壁”句:建安十二年(208年),刘备与孙权联合与曹操在赤壁作战。

周瑜用黄盖诈降计,“盖放诸船同时发火,时风威猛,悉延烧岸上营落。

顷之,烟炎涨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见《三国志·吴书·周瑜传》。

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

烈火熊熊焰烟冲天,照耀云海,周瑜于此地大破曹公。

君去沧江望澄碧,鲸鲵(ní)唐突留馀(yú)迹。

君去大江观看青碧澄明的江水,看到了当时留下的大鲸演行争斗的遗迹。

沧江:指长江,因古时长江较清澈呈青苍色,故称。

望:一作“弄”。

鲸鲵:大鱼名,比喻吞食小国的不义之人。

《左传·宣公十二年》“古者明王伐不敬。

取其鲸鲵而封之,以为大戮。

”杜预注:“鲸鲵,人鱼名,以喻不义之人吞食小国。

”此指曹操与孙刘联军鏖兵的军队。

一一书来报故人,我欲因之壮心魄。

请您将实地的观感一一写信给我,使我看过信后也大快一下壮心。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394 2、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309-310 3、 裴 斐.李白诗歌赏析.成都:巴蜀书社,198:25-29

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

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

君去沧江望澄碧,鲸鲵唐突留馀迹。

一一书来报故人,我欲因之壮心魄。

  从此诗题目可以看出,诗人的创作意图在于把歌咏赤壁和送别友人这两个内容艺术地统一起来,并突出前者。

  全诗八句,前四句讲的是赤壁之战的事迹,后四句则是送别时的有感而发,形式上组成两个相对独立的段落。

使人惊异的是,李白在前半短短四句中,就成功地完成了咏史的任务。

  “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

”赤壁之战,曹操用大量军队,深入东吴国土,一心要同周瑜“决”战,“争”雌雄。

周瑜虽处于劣势,但能化不利为有利,以火攻取胜,曹操只落得全军溃败的下场。

上述内容在这两句诗里艺术地得到表现。

上句化用《周易》里“龙战于野”的典故。

“二龙争战”是魏吴相持的象征。

下句以突如其来之笔,直接写出了赤壁之战曹操水师以失败告终的结局。

“楼船扫地空”五字颇见妙思。

曹军楼船云集江面,构成庞大的水上阵地,自谓坚如金城。

不料这阵“地”顷刻间就被横“扫”一“空”。

诗人不说楼船在水上安营,而说在“地”上扎寨,这既是对曹操水师在吴地彻底完蛋的如实刻画,也是对他吞并东吴土地梦想落空的含蓄讽刺。

  “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

”前面诗人用“楼船扫地空”五字预示了战争的结局。

这两句才把造成这结局的缘由具体说出。

但“烈火”句绝不仅仅是对“楼船扫地空”的原因的说明,更重要的是对古战场上赤焰烧天,煮水蒸云,一片火海的景象的真实写照。

上句“张”“照”二字,极大地渲染了吴军的攻势。

诗人把因果关系颠倒处理,既起到了先声夺人的作用,也显示了诗人对稳操胜券者的辉煌战果的深情赞许。

赤壁之战的胜败,成因固然是吴方采用火攻法,但归根到底取决于两军统帅在战略战术上的水平。

下句诗人以凝重之笔指出:善于决战决胜的周瑜,就是这样从容不迫地在赤壁山下击破曹操几十万大军的。

这句虽然加入了议论成分,但周瑜的儒将风度,却朴实自然地表现出来了。

  后半的送别,是在咏史的基础上进行的。

字数虽与前半相等,实则等于前半的附庸。

“君去沧江望澄碧”,这位友人就要离他而去,望着清澄碧绿的江波,少不了要兴起南浦送别的感伤。

但古战场上“二龙争战”的“馀迹”还在脑际留存。

“鲸鲵唐突留馀迹。

”“鲸鲵”,是由《左传》上的典故引起的联想。

“鲸鲵”是“大鱼名”,以喻那“吞食小国”的“不义之人”。

“唐突”义同触犯。

这里李白大约是喻指曹操倚仗权势,想吞食东吴。

李白在送别的诗行中,并没有完全割裂咏史的情感线索。

但诗人又立即回到现实中来,“一一书来报故人”,希望友人走后经常来信报告佳音。

这友人想必是一位有功业抱负的人物。

所以诗人在结尾写道:“我欲因之壮心魄。

”诗人能从友人那里得到鼓舞人心的信息,可以因之而大“壮”自己的“心”胆与气“魄”。

  李白早年就有“大定”“寰区”(《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的政治抱负,这首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他壮年时代济世救民的思想感情。

此诗把咏史与送别结合起来并特别突出前者,原因就在这里。

  此诗韵脚“平仄相半”,在形式上与王勃《滕王阁诗》一类“初唐短歌”相似。

但避用律体,变婉丽和平之调为慷慨雄壮之声,这又是与王勃异趣的。

参考资料: 1、 裴 斐.李白诗歌赏析.成都:巴蜀书社,198:25-29

金陵新亭

作者: 李白 朝代: 唐代

金陵风景好,豪士集新亭。

举目山河异,偏伤周顗情。

四坐楚囚悲,不忧社稷倾。

王公何慷慨,千载仰雄名。

金陵风景好,豪士集新亭。

金陵人杰地灵,风光优美,豪强众集,今天会聚到新亭。

举目山河异,偏伤周顗情。

放眼中原,满目疮痍,河山不复繁荣如旧,周颐情结大伤。

四坐楚囚悲,不忧社稷倾。

大家坐在这里如同楚囚一样悲怨,谁真正为国家的命运着想。

王公何慷慨,千载仰雄名。

王导公何其慷慨激昂,千秋万代留下美名。

参考资料: 1、 《全唐诗》(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0月版,第432页 2、 钟尚钧 .中国名诗大观 :语文出版社 ,1997 .

金陵风景好,豪士集新亭。

豪士:指西晋灭亡后,从中原逃到江南的豪门士族、王公大臣。

新亭:又名中兴亭,三国时吴建,故址在今江苏省南京市南。

举目山河异,偏伤周顗(yǐ)情。

山河异:指西晋灭亡,晋元帝司马睿逃到金陵建立了东晋王朝,山河已经改变。

周颧:字伯仁,汝南安城即今河南省原武县东南人,官至尚书仆射,其父浚平吴有功封成武侯,颛袭父爵,人称周侯。

后被王敦所害。

四坐楚囚悲,不忧社稷(jì)倾。

社稷倾:国家灭亡。

西晋末年,五胡为乱,刘曜攻陷长安,晋愍帝被俘,西晋灭亡。

王公何慷慨,千载仰雄名。

王公:即王导。

参考资料: 1、 《全唐诗》(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0月版,第432页 2、 钟尚钧 .中国名诗大观 :语文出版社 ,1997 .

金陵风景好,豪士集新亭。

金陵人杰地灵,风光优美,豪强众集,今天会聚到新亭。

豪士:指西晋灭亡后,从中原逃到江南的豪门士族、王公大臣。

新亭:又名中兴亭,三国时吴建,故址在今江苏省南京市南。

举目山河异,偏伤周顗(yǐ)情。

放眼中原,满目疮痍,河山不复繁荣如旧,周颐情结大伤。

山河异:指西晋灭亡,晋元帝司马睿逃到金陵建立了东晋王朝,山河已经改变。

周颧:字伯仁,汝南安城即今河南省原武县东南人,官至尚书仆射,其父浚平吴有功封成武侯,颛袭父爵,人称周侯。

后被王敦所害。

四坐楚囚悲,不忧社稷(jì)倾。

大家坐在这里如同楚囚一样悲怨,谁真正为国家的命运着想。

社稷倾:国家灭亡。

西晋末年,五胡为乱,刘曜攻陷长安,晋愍帝被俘,西晋灭亡。

王公何慷慨,千载仰雄名。

王导公何其慷慨激昂,千秋万代留下美名。

王公:即王导。

参考资料: 1、 《全唐诗》(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0月版,第432页 2、 钟尚钧 .中国名诗大观 :语文出版社 ,1997 .

金陵风景好,豪士集新亭。

举目山河异,偏伤周顗情。

四坐楚囚悲,不忧社稷倾。

王公何慷慨,千载仰雄名。

  李白在《金陵新亭》中,怀想东晋王导的爱国壮语,无限感慨,不禁对王导的英雄气概,表示由衷的赞美。

作品首二句“金陵风景好,豪士集新亭”,说明金陵的豪士们在新亭游览胜地聚会。

中四句“举目山河异,偏伤周颧情。

四坐楚囚悲,不忧社稷倾”,用极其简练的语言,概括了历史上的具体事实。

周颛眼看新亭风景没有变化而社会动乱,山河易色,悲从中来,大为哀叹。

参加饮宴的人都像被拘禁的楚囚那样,忧伤流泪,只有王导激愤地说:“我们应当共同努力建功立业,光复神州,怎么能如楚囚一般相对哭泣!”这些爱国壮语,李白并未写入诗中,却在末二句融合成真诚颂扬的话:“王公何慷慨,千载仰雄名。

”大诗人不轻易给人以高度赞语,这两句人物总评,是很有分量的。

  诗的主线和核心是歌颂爱国志士王导,构成历史事件矛盾的焦点,是爱国思想和消极悲观情绪的斗争。

诗歌如果按照历史事件原型,全盘托出,那就成为平板叙述,缺乏艺术光彩。

李白选取了周额绝望哀鸣,众人相对哭泣这一典型场景,微妙地熔铸成为四行具有形象性的诗句:“举目山河异,偏伤周颉情。

四坐楚囚悲,不忧社稷倾。

”篇末把王导的爱国壮语“当共勤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泣耶”,曲折地化用成高度赞美爱国志士的诗句“王公何慷慨,千载仰雄名。

”可以看出李白在诗歌取材典型化上的功力。

  这首怀古诗在感情的抒发方面,不是平铺直叙的,如果直白自述,则易陷入板滞。

作品感情显现的不同节奏是:首联淡淡引出,次联接触矛盾,三联矛盾有深化,末联解决矛盾。

达到审美高潮。

可以看出李白在诗歌内在思维布局上的功力。

参考资料: 1、 季伏昆主编 宙浩 张宏生副主编 .金陵诗文鉴赏 :南京出版社 ,1998年12月 .

塞上曲

作者: 李白 朝代: 唐代

大汉无中策,匈奴犯渭桥。

五原秋草绿,胡马一何骄。

命将征西极,横行阴山侧。

燕支落汉家,妇女无华色。

转战渡黄河,休兵乐事多。

萧条清万里,瀚海寂无波。

大汉无中策,匈奴犯渭桥。

由于大汉无灭匈奴之计策,至使匈奴进犯至渭桥。

五原秋草绿,胡马一何骄。

离长安不远的五原,就驻扎着胡人骄悍的兵马。

命将征西极,横行阴山侧。

将士们受命西征,大军横行于阴山之侧。

燕支落汉家,妇女无华色。

攻下了盛产胭脂的燕支山,使胡人惊叹:失我燕支山,使我妇立无颜色!

转战渡黄河,休兵乐事多。

汉兵转战万里,大获全胜。

回渡黄河,凯旋收兵。

从此休兵,胡汉人民都乐其太平。

萧条清万里,瀚海寂无波。

茫茫瀚海,沙浪寂寂,萧条万里,和平安静。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174-176

大汉无中策,匈奴犯渭桥。

大汉句:谓中原汉族政权对付匈奴实在没有办法。

大汉:汉朝,实指唐朝。

中策:中等之策。

《汉书·匈奴传》:“严允谏曰:‘臣闻匈奴为害,所从来久焉。

未闻上世有必征之者也。

后世三家周、贵、汉征之,然皆未有得上策者也。

周得中策,汉得下策,秦无策焉。

当周宣王时,猃狁内侵,至于泾阳,命将征之,尽境而还。

其视戎狄之侵,譬犹蚊虻之螫,驱之而已。

故天下标明,是称中策。

汉武帝选符练兵,约赍轻粮,深入远戍,虽有克获之功,胡辄报之,兵连祸结二十余年,中国罢耗,匈奴亦创艾,而天下称武,是为下策。

秦始皇不忍小耻而轻民力,筑长城之固,延袤万里,转输之行,起于负海。

疆界既完,中国内竭,以丧社稷,足为无策。

’”[2]  2. 匈奴句:意谓匈奴侵略军已逼近长安。

唐武德九年(公元626年)七月,突厥颉利可汗自率十万余骑进寇武功,京师戒严。

癸末,颉利至于渭水便桥之北,太宗率大臣高士廉、房玄龄等六骑,驰至渭水,与颉利隔河而语,责其负约,后众军皆至,军威大盛,太宗独与颉利临水对话。

颉利请和,引兵而退。

见《旧唐书·突厌传》。

此即写此事。

渭桥,汉唐时长安附近渭水上的桥。

五原秋草绿,胡马一何骄。

五原:唐郡名,在今陕西定边县一带。

史称颉利曾建牙于五原之北,常骚扰唐边境。

命将征西极,横行阴山侧。

西极:汉唐时之长安以西的疆域。

阴山:在今内蒙古境内,东西走向,横亘二千余里。

燕支落汉家,妇女无华色。

燕支二句:燕支,亦作焉支。

在今甘肃永昌县西、山丹县东南。

山名,因产燕支草得名。

燕支草可作染料,匈奴妇女用以化妆。

山在今甘肃省山丹县境。

《史记·匈奴传》:汉使骠骑将军去病将万骑出陇西,过焉支山千余里,击匈奴。

正义曰:《括地志》云:焉支山一名删丹山,在甘州删丹县东南五十里。

《西河故事》云:匈奴失祁连、焉支二山,乃歌曰:“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

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 转战渡黄河,休兵乐事多。

萧条清万里,瀚海寂无波。

萧条:平静之意。

班固《封燕支山铭》:“萧条万里,野无遗寇。

”瀚海句:全句意谓匈奴被平息。

以翰海风平浪静喻边地太平。

瀚海,亦作翰海,指大漠。

《史记·匈奴传》:汉骠骑将军之出代千余里,与左贤王接战,汉兵得胡首虏(获敌人首级)万余级,左贤王将皆遁走。

骠骑封狼居胥山,禅姑衍,临翰海而还。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174-176

大汉无中策,匈奴犯渭桥。

五原秋草绿,胡马一何骄。

命将征西极,横行阴山侧。

燕支落汉家,妇女无华色。

转战渡黄河,休兵乐事多。

萧条清万里,瀚海寂无波。

  “大汉无中策,匈奴犯渭桥”此诗一开篇借用汉武帝历史典故、借汉喻唐的修辞手法,以铺叙方式描绘出一幅大汉无中策、匈奴侵犯入境的景致,加倍形容战况非常危急,点明事件的起因及背景,“无中策”、“犯渭桥”起烘托气氛之意,点明题旨,升华主题,为下文作铺垫。

  “五原秋草绿,胡马一何骄”紧扣上文,主要介绍战况相当危急,战事一触即发,讲述匈奴驻扎离长安不远的五原,以“秋草绿”“一何骄”突显匈奴趁草茂马壮之时侵犯中原,直逼都城长安。

  “命将征西极,横行阴山侧”描绘一幅战将们受命西征、报家为国的壮丽景致,明写汉军战将西征,横行阴山,实则写贞观三、四年间唐太宗委任李靖等名将出征平定突厥离叛之事。

  “燕支落汉家,妇女无华色”借用汉使骠骑将军的典故,写汉军征途所向无前,恃勇锐冲锋出战,大败匈奴军,让匈奴人叫苦连天,暗寓出诗人歌颂唐太宗委任李靖等名将平定突厥离叛的煌煌武功,与此同时,以借古鉴今为警戒,提醒唐玄宗要重视边防。

  “转战渡黄河,休兵乐事多”讲述汉军渡黄河、临瀚海、战胜休兵后,胡汉人民处处平安无事,突显出战争残酷与和平民安的鲜明对比,抒发出诗人对国家安危的忧虑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怀。

  “萧条清万里,瀚海寂无波”描绘出一幅平息匈奴侵犯、百姓安乐如瀚海无波的景致,而“萧条”、“清”、“寂”、“无波”点染出边塞秋景,字里间处处充溢着萧煞悲凉之意,起到照应上文,着重渲染出诗题“塞”,渲染气氛,制造声势。

“犯渭桥”、”“征西极”、“乐事多”,是全诗的脉络。

  此诗声声实在,句句真情。

诗意具有飞扬跋扈、迅猛阔大的气势,又充溢着边塞秋景萧煞悲凉之意,表达出诗人对唐太宗委任李靖等名将平定匈奴离叛的祝颂之意,也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安危的忧虑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怀。

参考资料: 1、 陶文鹏.论李白的黄河绝唱: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1期

月夜听卢子顺弹琴

作者: 李白 朝代: 唐代

闲坐夜明月,幽人弹素琴。

忽闻悲风调,宛若寒松吟。

白雪乱纤手,绿水清虚心。

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

闲坐夜明月,幽人弹素琴。

清静的夜里坐在明月下,听着幽人卢先生弹奏起古琴。

忽闻悲风调,宛若寒松吟。

忽然听到《悲风》的曲调,又好像是《寒松》的声音。

白雪乱纤手,绿水清虚心。

《白雪》的指法使您纤手忙乱,《绿水》的音节确实让人养性清心。

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

可惜钟子期早已死去,世上再也找不到那样的知音。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862

闲坐夜明月,幽人弹素琴。

闲夜坐明月,一作“闲坐夜明月”。

忽闻悲风调,宛若寒松吟。

白雪乱纤手,绿水清虚心。

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

钟期:指钟子期。

《列子·汤问》说,俞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

俞伯牙弹琴,志在高山,钟子期说:“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说:“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俞伯牙要表达的内容,钟于期都能听出来。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862

闲坐夜明月,幽人弹素琴。

忽闻悲风调,宛若寒松吟。

白雪乱纤手,绿水清虚心。

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

  “闲夜坐明月,幽人弹素琴”运用铺叙的手法,描绘一幅夜里闲坐、明月当空、静听幽人弹素琴的落寞景致,为下文“世上无知音”的孤寂惆怅之情作铺垫,埋伏笔。

  “忽闻悲风调,宛若寒松吟”用借喻手法:忽闻“悲声调”,宛若“寒松吟”,喧染悲凉的氛围,把加深悲愁的情愫活灵活现地展示在读者面前。

  “白雪乱纤手,绿水清虚心”用拟人手法:白雪乱“纤手”,绿水“清虚心”,便于作者尽情发挥,以情景交融的方式,把作者知音难觅的孤寂真情实感融入诗中,进而达到引人入胜之效果。

  “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此句借用“钟子期”、“俞伯牙”典故喻己,紧扣上文,首尾呼应,使结构更为严谨,表达出诗人知音难觅的孤寂落寞之情感。

  诗中《悲风》、《寒松》、《白雪》、《绿水》都是古曲名,意在描写隐士卢子顺弹琴的高超的艺术水平,进而发出“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的感叹。

  这首诗写听幽人弹琴,借以慨叹世无知音。

思想情绪未免有些消极,但其中也必定饱含着诗人一生坎坷、历尽艰难的辛酸痛苦。

一首诗中列出四首琴曲名来,可见李白对琴道是很熟悉的。

其中写《渌水》时,言其作用可以“清虚心”,这是李白的一个重要音乐观点。

其所以如此,恐与李白多受老庄思想影响有密切关系。

    从写作上看,首写弹琴,中写琴曲,末写慨叹。

在写琴曲时,诗人以《寒松吟》比《悲风》,虽是以琴曲比琴曲,却又使人能从曲名上想到它们之间的必然联系,因为“悲”与“寒”皆冷色字,感情色彩是一致的,“风”与“松”则使人想到松涛,并进而想到乐音的特色。

又琴曲有《风入松》,传为嵇康所作,“风”与“松”相连,可使人想起这一琴曲。

此可见诗人的比喻是如何贴切!

再者,“《白雪》乱纤手”一句,诗人不仅以一“乱”字,写出弹琴动作的特点,而且从《白雪》还可使人想到纤手的白嫩,这样的配词,真是妙不可言!

参考资料: 1、 傅正谷选释.唐代音乐舞蹈杂技诗选释:人民音乐出版社,1991.03:29-30

登邯郸洪波台置酒观发兵

作者: 李白 朝代: 唐代

我把两赤羽,来游燕赵间。

天狼正可射,感激无时闲。

观兵洪波台,倚剑望玉关。

请缨不系越,且向燕然山。

风引龙虎旗,歌钟昔追攀。

击筑落高月,投壶破愁颜。

遥知百战胜,定扫鬼方还。

我把两赤羽,来游燕赵间。

我把握着两袋红色羽毛箭,来到河北,古之燕国和赵国的地方。

天狼正可射,感激无时闲。

正是射杀天狼----骚乱的北方少数民族的时候,目睹军情激扬万分。

观兵洪波台,倚剑望玉关在邯郸洪波台观看兵卒演习作战,我身佩长剑,遥望北疆的关塞。

请缨不系越,且向燕然山。

我想请缨参战,不愿意羁旅在南方的古越国地带,我要直趋燕然山,铭功勒石。

风引龙虎旗,歌钟昔追攀。

将军的龙虎旗在风中猎猎,动员会上的歌声仍然在耳边不停歇。

击筑落高月,投壶破愁颜。

壮士击筑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忧愁在投壶的活动烟消云散。

遥知百战胜,定扫鬼方还。

我相信我们一定能够百战百胜,一举把敌人们全部扫光才回家乡。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日出行 / 日出入行

作者: 李白 朝代: 唐代

日出东方隈,似从地底来。

历天又复入西海,六龙所舍安在哉?

其始与终古不息,人非元气,安得与之久徘徊?

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

谁挥鞭策驱四运?

万物兴歇皆自然。

羲和!

羲和!

汝奚汩没于荒淫之波?

鲁阳何德,驻景挥戈?

逆道违天,矫诬实多。

吾将囊括大块,浩然与溟涬同科!

日出东方隈,似从地底来。

太阳从东方升起,似从地底而来。

历天又复入西海,六龙所舍安在哉?

它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穿过天空,没入西海。

其始与终古不息,人非元气,安得与之久徘徊?

自古以来,从来如此。

人不是元气,怎能与太阳一样地天长地久呢?

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

花草不对春风的爱抚表示感谢,落叶也不对秋风的凋残表示埋怨。

谁挥鞭策驱四运?

万物兴歇皆自然。

哪里有谁挥鞭驱赶着四时运转呢?

其实万物的兴衰旨由自然。

羲和!

羲和!

汝奚汩没于荒淫之波?

羲和呀羲和,是谁要你载着太阳落入大海的?

鲁阳何德,驻景挥戈?

鲁阳有什么德行,竟能挥戈驻日?

逆道违天,矫诬实多。

这些传说逆道违天,实在是荒谬绝伦!

吾将囊括大块,浩然与溟涬同科!

我将要与天地合而为一,浩然与元气涅为一体。

参考资料: 1、 裴 斐 .李白诗歌赏析集 .成都 :巴蜀书社 ,1988 :358-361 . 2、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101-102 .

日出东方隈,似从地底来。

隈:山的曲处。

历天又复入西海,六龙所舍安在哉?

其始与终古不息,人非元气,安得与之久徘徊?

元气:中国古代哲学家常用术语,指天地未分前的混沌之气,被认为是最原始、最本质的因素。

“安得”句:人怎能与日出日落一徉的长久呢?

之:指前文所说的日出日落。

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

谁挥鞭策驱四运?

万物兴歇皆自然。

四运:即春夏秋冬四时。

羲和!

羲和!

汝奚汩没于荒淫之波?

羲和:传说中为日神驾车的人。

汩没:隐没。

荒淫之波:指大海。

荒淫:浩瀚无际貌。

鲁阳何德,驻景挥戈?

鲁阳:《淮南子·冥览训》说鲁阳公与韩酣战,时已黄昏,鲁援戈一挥,太阳退三舍(一舍三十里)。

逆道违天,矫诬实多。

吾将囊括大块,浩然与溟涬同科!

大块:自然天地也。

《庄子·齐物论》:“夫大块喻气,其名为风。

”成玄英疏:“大块者,造物之名,自然之称也。

”溟涬:谓元气也。

同科:同类。

参考资料: 1、 裴 斐 .李白诗歌赏析集 .成都 :巴蜀书社 ,1988 :358-361 . 2、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101-102 .

相逢行二首

作者: 李白 朝代: 唐代
朝骑五花马,谒帝出银台。秀色谁家子,云车珠箔开。金鞭遥指点,玉勒近迟回。夹毂相借问,疑从天上来。蹙入青绮门,当歌共衔杯。衔杯映歌扇,似月云中见。相见不得亲,不如不相见。相见情已深,未语可知心。胡为守空闺,孤眠愁锦衾。锦衾与罗帏,缠绵会有时。春风正澹荡,暮雨来何迟。愿因三青鸟,更报长相思。光景不待人,须臾发成丝。当年失行乐,老去徒伤悲。持此道密意,毋令旷佳期。 相逢红尘内,高揖黄金鞭。万户垂杨里,......更多
朝骑五花马,谒帝出银台。早晨,谒见过皇帝之后,从银台门出来,乘上五花马去郊外野游。 秀色谁家子,云车珠箔开。路上遇到一驾云车。车窗开处,从里面亮出一个姑娘美丽的脸来。 金鞭遥指点,玉勒近迟回。我摇动金鞭,来到车前。 夹毂相借问,疑从天上来。停住了马儿,上前相问:你是何方仙女,下得凡来? 蹙入青绮门,当歌共衔杯。于是便邀她一道进入青绮门的一个酒家,与她一起唱歌饮酒。 衔杯映歌扇,似月云中见。此女歌扇半掩,含羞而饮,扇遮半面,如同彩云遮月一样美丽。 相见不得亲,不如不相见。相见而不得相亲,还不如不相见。 相见情已深,未语可知心。但与她一见情深,虽未言语而灵犀已通。 胡为守空闺,孤眠愁锦衾。她为什么要独守空闺呢?长夜孤眠的滋味,可真是令人难涯啊。 锦衾与罗帏,缠绵会有时。她说,与君幽会的日子请待以来日。 春风正澹荡,暮雨来何迟。可是,现在不正是春风和煦的好日子吗,为什么要待以来日呢? 愿因三青鸟,更报长相思。愿托王母的三青鸟,为我捎去相思的思念信。 光景不待人,须臾发成丝。就说光阴荏苒,时不我待,转成之间,黑发而成白丝。 当年失行乐,老去徒伤悲。少壮时不及时行乐,老大时就会徒然伤悲的。 持此道密意,毋令旷佳期。 请将此中密意转告给她,不要令良辰佳日白白地浪掷虚度啊。 相逢红尘内,高揖黄金鞭。与君在喧闹市井中相遇,手挽着马鞭相互作揖问好。 万户垂杨里,君家阿那边。请问老兄,在那一片高楼垂杨之中,哪一处是君家的宅院?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127-208
朝骑五花马,谒帝出银台。五花马:唐代名马名。唐宫内厩有五花马。或云五花是剪马鬃为五花,或云马身有花如梅花者。银台:宫门名。大明宫紫宸殿侧有左、右银台门。 秀色谁家子,云车珠箔开。云车:车身饰有云纹者。多指妇女所乘之车。珠箔:车窗上的珠帘。 金鞭遥指点,玉勒近迟回。玉勒:马嚼子,此代指马。迟回:徘徊。 夹毂相借问,疑从天上来。夹毂(gǔ):形容两车靠得很近。毂:本指车轮中央轴所贯处,此代指车。 蹙入青绮门,当歌共衔杯。蹙(cù):践、踏之意。青绮门:即长安东门。汉代长安东出十二门。其三曰霸城门,因其门色青,又名青城门、青门、青绮门。见《水经注·渭水》。 衔杯映歌扇,似月云中见。 相见不得亲,不如不相见。 相见情已深,未语可知心。 胡为守空闺,孤眠愁锦衾。锦衾:锦被也。 锦衾与罗帏,缠绵会有时。罗帷:即罗帐。 春风正澹荡,暮雨来何迟。暮雨:用巫山神女故事,指男女欢爱之事。 愿因三青鸟,更报长相思。三青鸟:相传为西王母的传信使者。薛道衡《豫章行》:“愿作王母三青鸟,飞来飞去传消息。” 光景不待人,须臾发成丝。 当年失行乐,老去徒伤悲。当年:指少壮之时。 持此道密意,毋令旷佳期。 旷:荒废,耽误。 相逢红尘内,高揖黄金鞭。红尘内:即繁华热闹的市井之中。黄金鞭:饰有黄金的马鞭,极言华贵也。 万户垂杨里,君家阿那边。阿那边:犹言在哪里。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127-208
朝骑五花马,谒帝出银台。秀色谁家子,云车珠箔开。金鞭遥指点,玉勒近迟回。夹毂相借问,疑从天上来。蹙入青绮门,当歌共衔杯。衔杯映歌扇,似月云中见。相见不得亲,不如不相见。相见情已深,未语可知心。胡为守空闺,孤眠愁锦衾。锦衾与罗帏,缠绵会有时。春风正澹荡,暮雨来何迟。愿因三青鸟,更报长相思。光景不待人,须臾发成丝。当年失行乐,老去徒伤悲。持此道密意,毋令旷佳期。 相逢红尘内,高揖黄金鞭。万户垂杨里,君家阿那边。  《相逢行》一作《相逢狭路间行》,乐府《清调曲》名。也作《长安有狭邪行》。《乐府解题》谓这一曲辞的内容主要写当时富贵人家的奢华排场,含有宣扬之意。第一首诗题下注云:“一云有赠。”有人认为此诗为李白失意于君,托男女以致辞。第二首诗用大写意的旷放手法,勾勒出一种昂扬积极的人格理想。   人们生活在大千世界中,相逢总是免不了的。但是相逢之际有各种各样的情形,或热烈缠绵,或冷漠平淡如路人,或失之交臂,相见恨晚,凡此种种,皆因性格使然。飘逸豪迈的李白自有他独特的性格,与人相见便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如贺知章在长安初见李白便呼为“谪仙人”,立即解金龟换酒相待,可见他的与众不同。   第一首诗就写一种相逢情形。“朝骑五花马,谒帝出银台。”李白朝见大唐天子离开皇宫之后,偶然遭遇了一场艳遇。“秀色谁家子,云车珠箔开。”谁家这么漂亮的女孩子,坐着香车缓缓而来。“金鞭遥指点”,是这个少女在告诉他到哪个地方去。“疑从天上来”,体现了李白的个人喜好,他特别喜欢说“天上来”,因为他觉得自己就是天上来的,看到这个少女也说人家是天上来的。“蹙入青绮门,当歌共衔杯。”是说他们一见钟情,就马上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欢乐开怀了,多么香艳的美丽相遇啊。“衔杯映歌扇,似月云中见。”是形容这个漂亮的女孩子好像云中的月亮,李白最宝贵的东西是月亮,碰到一个心仪的美女,就把她也比作月亮。   但是,这场偶然的艳遇在李白的笔下却显得神秘莫测。“相见不得亲,不如不相见。”李白此时突然感到很伤心,不知怎么回事,见了一次后就不能再见面了。“相见情已深,未语可知心。”不用开口就知道心里想什么。“胡为守空闺,孤眠愁锦衾。”意谓:为什么一个人苦守空房、孤枕独眠呢?“锦衾与罗帏,缠绵会有时。”让锦衾与罗帏见证,一定有在一起缠绵的机会的。“春风正澹荡,暮雨来何迟。”“春风”代表思春,“暮雨”暗示男女之事。李白是有想法的。“愿因三青鸟,更报长相思。光景不待人,须臾发成丝。”意思是说:现在我还身强体壮,你也青春美貌,为什么不能巫山云雨呢?“当年失行乐,老去徒伤悲。持此道密意,毋令旷佳期。”李白最后还说:当年没有及时行乐,老了就会徒感悲伤。既然我们都有柔情蜜意,还是再找个机会一起缠绵吧!这与“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的千古名句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这是一首缠绵悱恻的艳遇诗。李白一生爱女人,这也是他能写出《相逢行》这样的艳遇诗的真正原因。   第二首诗写另一种相逢情形。“相逢红尘内,高揖黄金鞭”,“红尘”,有两个意思,一是指闹市街衢的飞尘,代指都市的繁华。另一个意思是指人世或尘世的纠纷和烦恼,是佛家语,如“看破红尘”。这里李白所选择的当是第一个意思,也就是班固《西京赋》:“阗城溢郭,旁流百廛,红尘四合,云烟相连”;徐陵《洛阳道》:“绿柳三春暗,红尘百戏多”,以及刘禹锡诗“紫阳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描绘的是春华时节都市的盛况。在李白的一生中,长安的繁华生活一直是他引以为骄傲的回忆,因为他在最高统治者身边形式上“参政”了,那么毕竟在热闹繁华的都市里能够以一个精神与物质都相对自由的面貌出现,“高揖黄金鞭”不啻是光彩的。曾几何时,玄宗赐酒,高力士脱靴,使得李白引以为荣耀,以为文人价值得到了实现。这比“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的境遇无疑要舒心。“黄金鞭”指相当身份的装饰,傅縡诗:“本珍白玉灯,因饰黄金鞭。”在这种场合下很有气度地相逢打招呼,那高贵潇洒的举止,不管是李白的体验或其他所见情形,都传达了诗人昂扬奋发的积极入世与参政意识,所谓“平交诸侯”,“不屈己干人”的思想性格,而不应简单地理解为对功名富贵的醉心。   至于马鞭,常常是李白实现政治理想的一种工具象征。如《永王东巡歌十一首》(其十一)“试借君王玉马鞭,指挥戎虏坐琼筵,南风一扫胡尘静,西入长安到日边。”他的“试借”,豪迈俊逸,出语惊人,盖世英雄式的自我形象跃然纸上,与此诗的“高揖黄金鞭”有精神气质上的相通之处。   “万户垂杨里,君家阿那边”,二句渲染一种环境气氛,似是相逢问候的答语:我就住在杨柳重重繁华热闹的街市里啊。宣扬居处的热闹繁华在于映衬主人的富有和高贵,这情景似直又曲,遮蔽中有开阔,很惬意很自豪。“阿那”即“婀娜”,柔顺美好的样子。诗的结尾在垂柳飘拂,余韵萦绕的柔美画面中为相逢后意趣相投的探访留下想象的空间。   这首诗写相逢的一瞬间,或是诗人的自我写照,或是诗人所见,写的都是一种诗人李白式的精神面貌,是全无隐忧的醇酒美人之外的出仕建功的体貌气质,是“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这种神态的某一次情绪外化的大写意。 参考资料: 1、 宋绪连 初旭.三李诗鉴赏辞典.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119-121

天马歌

作者: 李白 朝代: 唐代

天马来出月支窟,背为虎文龙翼骨。

嘶青云,振绿发,兰筋权奇走灭没。

腾昆仑,历西极,四足无一蹶。

鸡鸣刷燕晡秣越,神行电迈蹑慌惚。

天马呼,飞龙趋,目明长庚臆双凫。

尾如流星首渴乌,口喷红光汗沟朱。

曾陪时龙蹑天衢,羁金络月照皇都。

逸气棱棱凌九区,白璧如山谁敢沽。

回头笑紫燕,但觉尔辈愚。

天马奔,恋君轩,駷跃惊矫浮云翻。

万里足踯躅,遥瞻阊阖门。

不逢寒风子,谁采逸景孙。

白云在青天,丘陵远崔嵬。

盐车上峻坂,倒行逆施......更多

天马来出月支窟,背为虎文龙翼骨。

天马来自于月支窟那个地方,它脊背的毛色如同虎纹一样漂亮,骨如龙翼一样坚韧有力。

嘶青云,振绿发,兰筋权奇走灭没。

天马仰天而嘶,声震青云;

它摇动着的鬃毛,像绿发一样明亮。

它兰筋权奇,骨相神骏,飞跑起来,倏然而逝,连影子也看不清楚。

腾昆仑,历西极,四足无一蹶。

它腾迈昆仑,飞越西极,四蹄生风,从不失足。

鸡鸣刷燕晡秣越,神行电迈蹑慌惚。

鸡鸣时它还在燕地刷毛理鬃,到傍晚时它已在越地悠闲地吃草了。

其神行之速真如电闪一般,只见其影而不见其形。

天马呼,飞龙趋,目明长庚臆双凫。

天马呼啸着驰骋而过,就像是飞龙一样窈矫。

它目如明星,膀如双凫。

尾如流星首渴乌,口喷红光汗沟朱。

尾如流星,首如渴鸟,口喷红光,汗流如血。

曾陪时龙蹑天衢,羁金络月照皇都。

它曾与宫中的御马一道在天街上奔驰,羁金络月,光照皇都。

逸气棱棱凌九区,白璧如山谁敢沽。

豪逸之气,凌迈九州。

此时天马的身价,就是堆积如山的白壁,也难抵其值。

回头笑紫燕,但觉尔辈愚。

那些所谓的名马,什么紫燕之类,跟它相比,真是不值一提。

天马奔,恋君轩,駷跃惊矫浮云翻。

但是时过境迁,好景不长。

如今的天马,虽然依日顾恋天子的车驾。

万里足踯躅,遥瞻阊阖门。

它奔跑起来依然能驰骋万望,耸跃浮云,英姿不减当年,但却适望天门,脚因而不得进了。

不逢寒风子,谁采逸景孙。

遇不到寒风子这样的识马者,谁还认得逸景这样的名马呢?

白云在青天,丘陵远崔嵬。

想当年,曾经驾着穆天子的车驾,穿过白云,迈越丘山,前往西天与西王母相会,是何等的神气得意啊。

盐车上峻坂,倒行逆施畏日晚。

但如今却驾着盐车向着高峻的山坡上苦苦挣扎,盐车倒行下滑而力尽途中,天色已晚。

伯乐翦拂中道遗,少尽其力老弃之。

对天马此种不幸之遭遇,只有伯乐才会中适停车为之抚慰悲叹,少尽其力而老被遗弃。

愿逢田子方,恻然为我悲。

多么想能够遇到像田子方这样的仁人啊,只有他才会对老马的命运为之悲慨和同情。

虽有玉山禾,不能疗苦饥。

虽然昆仑玉山之上有仙禾,可是,却难以疗救如今落傀天马之苦饥啊。

严霜五月凋桂枝,伏枥衔冤摧两眉。

五月的严霜摧凋了桂枝,天马伏枥含冤无草可食。

请君赎献穆天子,犹堪弄影舞瑶池。

诸君有哪位可怜这匹年老的天马,请您赎献给穆天子,它虽不能出力拉车了。

但在瑶池上作一匹弄影的舞马,总还是可以的吧!

参考资料: 1、 古代汉语词典 编写组 .古代汉语词典 :中华书局 ,2009 . 2、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76-80 .

天马来出月支窟,背为虎文龙翼骨。

天马:即大宛马。

《史记·大宛列传》:“天子发书《易》,云神马当从西北来。

得乌孙马,名曰‘天马’。

及得大宛汗血马,益壮。

更名乌孙马曰‘西极’、名大宛马曰‘天马’。

” 月支窟:月支,一作月氏,西域古国名。

先在甘肃敦煌祁连之间,后被勾奴所逐,迁于今阿富汗东北。

《史记·大宛列传》:“大月氏在大宛西可二三千里,居沩水北。

……始月氏居敦煌、祁连间,及为匈奴所败,乃远去,过宛,西击大夏而臣之。

遂居沩水北,为王庭。

”《正义》:“万震《南州志》云:(大月氏)在天竺北可七千里,地高燥而远。

国王称天子,国中骑乘常数十万匹,城郭宫殿与大秦国同。

人民赤白色,便习弓马。

土地所出及奇伟珍物,被服鲜好,天竺不及也。

”康泰《外国传》云:“外国谓天下有三象:中国为人象,大秦为宝象,月支为马象。

”月支窟,当指所传生天马的湖边。

一说是指敦煌附近的渥洼水。

虎文:马毛色似虎脊文。

《汉书·礼乐志》:“《天马歌》:虎脊两,化若鬼。

”应劭曰:“马毛色如虎脊者多两也。

” 嘶青云,振绿发,兰筋权奇走灭没。

绿发:指马鬃、马额上毛。

兰筋:马额上筋名。

《文选》陈琳《为曹洪与魏文帝书》:“整兰筋。

”李善注:“《相马经》云:一筋从玄中出,谓之兰筋。

玄中者,目上陷如井字。

兰筋树者千里。

吕向注:“兰筋,马筋节坚者,千里足也。

” 权奇者:奇异非常。

汉《天马歌》:“志倜傥,精权奇。

”王先谦《汉书补注》:“权奇、奇谲非常之意。

” 灭没:谓无影无声。

《列于·说符》:“天下之马者,若灭若没,若亡若失,若此者,绝尘洱辙。

” 腾昆仑,历西极,四足无一蹶。

西极:极西之地。

汉《天马歌》:“天马俫,从西极。

涉流沙,九夷服。

”四足无一蹶:谓奔跑如风,绝无一失。

蹶,失蹄也。

鸡鸣刷燕晡秣越,神行电迈蹑慌惚。

“鸡鸣”句:此句是说,早晨还在燕地刷洗鬃毛,晚间已经到了越地吃草科了。

形容马速极快。

晡,傍晚。

秣,草料,此处作喂马讲。

杜预曰:以粟饭马曰秣。

《文选》颜延年《赭出马赋》:“日刷幽燕,昼秣荆越。

”“神行”句:此句谓马行速度之快,像闪电一样,一闪而过,连影子还没看清楚,马就奔过去了。

电迈,疾速行进。

电,喻快速。

迈,前进,行进。

恍惚:瞬间,极短的时间。

天马呼,飞龙趋,目明长庚臆双凫。

飞龙:指骏马。

《文选》颜延年《赭白马赋序》:“马以龙名。

”辛善注:“《凋礼》曰:凡马八尺以上称龙。

”目明长庚:眼像长庚星一洋明亮。

长庚,星名,又名启明、太白星,即金星。

以金星运行轨道所处方位不同而有长庚启明之别:晨出东方为启明,昏见西方为长庚。

《诗经·小雅·大东》:“东有启明,西有长庚。

”《史记·天官书》:“察日行以处位于太白。

”《索引》:“《韩诗外传》:‘太白晨出东方为启明,昏见西方为长庚。

’” 臆双凫:马的前胸像一对鸭子。

臆,胸脯。

凫,野鸭。

《齐民要术》卷六:“马胸欲直而出,凫间鹆并,望之如双凫。

” 尾如流星首渴乌,口喷红光汗沟朱。

流星:指慧星。

渴乌:水车上灌水用的竹筒。

《后汉书·宦者列传·张让传》:“又作翻车渴乌,施于桥西,用洒南北郊路。

”李贤注:“翻车,设机车以引水。

渴乌,为曲简,以引水上也。

”此句意,王琦所注云:“此言马尾流转,有似奔星,马首昂娇,状类渴乌。

即如慧如鹰之意。

”口喷红光:《齐民要术》卷六:“相马,……口中色欲得红白如火光为善材,多气,良且寿。

” 汗沟朱:马前腿胛处沉汗如血。

汗沟:马前腿和胸腹相连的凹形部位,马疾驰时为汗所流注,故称。

朱,血色,—作珠。

《汉书·西域传》:“大宛国多善马,马汗血,言其先天马子也。

”《文选》颜延年《赭白马赋》:“膺门朱赭,汗沟走血。

” 曾陪时龙蹑天衢,羁金络月照皇都。

天衢:天街。

羁金络月:指用黄金装饰的马络头。

曹植《白马篇》:“白马饰金羁,联翩西北驰。

”月,月题。

马额上当颅如月形者也。

《文选》颜延年《赌白马赋》:“两权协月。

”李善注:“《相马经》曰:颊欲圆,如悬壁,因谓之双壁,其盈满如月。

” 逸气棱棱凌九区,白璧如山谁敢沽。

棱棱:威严貌。

九区:九州也。

白璧如山:言白璧之多也。

沽:买也。

回头笑紫燕,但觉尔辈愚。

紫燕:良马名。

刘劭《赵都赋》:“良马则赤兔、奚斯、常骊、紫燕。

” 天马奔,恋君轩,駷跃惊矫浮云翻。

君轩:天子之车也。

鲍照《东武吟》:“疲马恋君轩。

”“駷跃”句:此句天马行空之快捷。

駷,音耸。

勒马衔令马疾走。

矫,矫首也。

万里足踯躅,遥瞻阊阖门。

踯躅:欲进不进貌。

阊阖:天门。

此喻京城或宫廷之门。

汉《天马歌》:“天马徕,龙之媒。

游阊阖,观五台。

” 不逢寒风子,谁采逸景孙。

寒风子:古之善相马者。

《吕氏春秋·恃君览·观表》:“古善相马音,寒风子善相口齿,麻朝相颊,……凡此十人者,皆天下之良工也。

”逸景:良马名。

白云在青天,丘陵远崔嵬。

“白云”句:此句化用《穆天子传》卷三:“西王母为天子谣曰:‘白云在天,山陵自出。

道里悠远,山川间之。

’”之意。

“崔嵬”句:《战国策·楚策》:“夫骥之齿至矣,服盐车而上太行。

蹄申膝折,尾湛跗溃,漉汁洒地,白汗文流,中坂迁延,负辕不能上。

伯乐遭之,下车攀而哭之。

解纻衣以幂之。

骥于是俯而喷,仰而鸣,声达于天,若出金石者,何也?

彼见伯乐之知己也。

”崔嵬,山高峻貌。

峻坂,陡坡也。

盐车上峻坂,倒行逆施畏日晚。

“倒行”句:安旗注云:“倒行逆施,谓天马遭遇之苦。

畏日晚,谓年老衰,余日无多也。

”《史记·伍子胥列传》:“吾日暮涂远,吾故倒行而逆施之。

” 伯乐翦拂中道遗,少尽其力老弃之。

伯乐:古之善相马者,姓孙名阳。

剪拂:梳剪其毛鬃,洗拭其尘垢。

愿逢田子方,恻然为我悲。

田子方:《韩诗外传》卷八:“昔者,田子方出,见老马于道,喟然有志焉。

以问于御者曰:‘此何马也?

’曰:做公家畜也。

罢而不能用,故出放也。

’田子方曰:‘少尽其力而老弃其身,仁者不为也。

束帛而赎之。

穷士闻之,知所归心矣。

’”为我悲:注云:一作恩。

虽有玉山禾,不能疗苦饥。

玉山禾:昆仑山之仙禾。

《文选》张协《七命》:“琼山之禾。

”李善注:“琼山禾,即昆仑之山木禾。

《山海经》曰:昆仑之上有木禾,长五寻,大五围。

” 严霜五月凋桂枝,伏枥衔冤摧两眉。

“严霜”句:用邹衍事,谓已无罪而受冤也。

《论衡·感虚篇》:“邹衍无罪,见拘于燕,当夏五月,仰天而哭,天为陨霜。

”枥:马槽也。

请君赎献穆天子,犹堪弄影舞瑶池。

“请君”二句:请人荐举入朝之意。

穆天子,即周穆王。

此喻当今天子。

《列子》卷三:“穆王……肆意远游,命驾八骏之乘,……遂宾于西王母,觞于瑶池之上》。

” 参考资料: 1、 古代汉语词典 编写组 .古代汉语词典 :中华书局 ,2009 . 2、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76-80 .

678910 共814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