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调·其二 文翻注译赏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贵妃真是一枝带露牡丹,艳丽凝香,楚王神女巫山相会,枉然悲伤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请问汉宫得宠妃嫔,谁能和她相像?
可爱无比的赵飞燕,还得依仗新妆!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飞燕:赵飞燕,西汉皇后妆:修饰打扮。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贵妃真是一枝带露牡丹,艳丽凝香,楚王神女巫山相会,枉然悲伤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请问汉宫得宠妃嫔,谁能和她相像?
可爱无比的赵飞燕,还得依仗新妆!
飞燕:赵飞燕,西汉皇后妆:修饰打扮。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这一首,写贵妃的受宠幸。
首句写花受香露,衬托贵妃君王宠幸;
二句写楚王遇神女的虚妄,衬托贵妃之沐实惠;
三、四句写赵飞燕堪称绝代佳人,却靠新妆专宠,衬托贵妃的天然国色。
诗人用抑扬法,抑神女与飞燕,以扬杨贵妃的花容月貌。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长相思三首 文翻注译赏
赤壁歌送别 文翻注译赏
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
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
君去沧江望澄碧,鲸鲵唐突留馀迹。
一一书来报故人,我欲因之壮心魄。
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
犹如二龙争战以决雌雄,赤壁一战,曹操的楼船被一扫而空。
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
烈火熊熊焰烟冲天,照耀云海,周瑜于此地大破曹公。
君去沧江望澄碧,鲸鲵唐突留馀迹。
君去大江观看青碧澄明的江水,看到了当时留下的大鲸演行争斗的遗迹。
一一书来报故人,我欲因之壮心魄。
请您将实地的观感一一写信给我,使我看过信后也大快一下壮心。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394 2、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309-310 3、 裴 斐.李白诗歌赏析.成都:巴蜀书社,198:25-29
二龙争战决雌(cí)雄,赤壁楼船扫地空。
二龙:指争战之双方。
此指曹操和孙权。
雌雄:指输赢。
“赤壁”句:建安十二年(208年),刘备与孙权联合与曹操在赤壁作战。
周瑜用黄盖诈降计,“盖放诸船同时发火,时风威猛,悉延烧岸上营落。
顷之,烟炎涨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见《三国志·吴书·周瑜传》。
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
君去沧江望澄碧,鲸鲵(ní)唐突留馀(yú)迹。
沧江:指长江,因古时长江较清澈呈青苍色,故称。
望:一作“弄”。
鲸鲵:大鱼名,比喻吞食小国的不义之人。
《左传·宣公十二年》“古者明王伐不敬。
取其鲸鲵而封之,以为大戮。
”杜预注:“鲸鲵,人鱼名,以喻不义之人吞食小国。
”此指曹操与孙刘联军鏖兵的军队。
一一书来报故人,我欲因之壮心魄。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394 2、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309-310 3、 裴 斐.李白诗歌赏析.成都:巴蜀书社,198:25-29
二龙争战决雌(cí)雄,赤壁楼船扫地空。
犹如二龙争战以决雌雄,赤壁一战,曹操的楼船被一扫而空。
二龙:指争战之双方。
此指曹操和孙权。
雌雄:指输赢。
“赤壁”句:建安十二年(208年),刘备与孙权联合与曹操在赤壁作战。
周瑜用黄盖诈降计,“盖放诸船同时发火,时风威猛,悉延烧岸上营落。
顷之,烟炎涨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见《三国志·吴书·周瑜传》。
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
烈火熊熊焰烟冲天,照耀云海,周瑜于此地大破曹公。
君去沧江望澄碧,鲸鲵(ní)唐突留馀(yú)迹。
君去大江观看青碧澄明的江水,看到了当时留下的大鲸演行争斗的遗迹。
沧江:指长江,因古时长江较清澈呈青苍色,故称。
望:一作“弄”。
鲸鲵:大鱼名,比喻吞食小国的不义之人。
《左传·宣公十二年》“古者明王伐不敬。
取其鲸鲵而封之,以为大戮。
”杜预注:“鲸鲵,人鱼名,以喻不义之人吞食小国。
”此指曹操与孙刘联军鏖兵的军队。
一一书来报故人,我欲因之壮心魄。
请您将实地的观感一一写信给我,使我看过信后也大快一下壮心。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394 2、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309-310 3、 裴 斐.李白诗歌赏析.成都:巴蜀书社,198:25-29
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
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
君去沧江望澄碧,鲸鲵唐突留馀迹。
一一书来报故人,我欲因之壮心魄。
从此诗题目可以看出,诗人的创作意图在于把歌咏赤壁和送别友人这两个内容艺术地统一起来,并突出前者。
全诗八句,前四句讲的是赤壁之战的事迹,后四句则是送别时的有感而发,形式上组成两个相对独立的段落。
使人惊异的是,李白在前半短短四句中,就成功地完成了咏史的任务。
“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
”赤壁之战,曹操用大量军队,深入东吴国土,一心要同周瑜“决”战,“争”雌雄。
周瑜虽处于劣势,但能化不利为有利,以火攻取胜,曹操只落得全军溃败的下场。
上述内容在这两句诗里艺术地得到表现。
上句化用《周易》里“龙战于野”的典故。
“二龙争战”是魏吴相持的象征。
下句以突如其来之笔,直接写出了赤壁之战曹操水师以失败告终的结局。
“楼船扫地空”五字颇见妙思。
曹军楼船云集江面,构成庞大的水上阵地,自谓坚如金城。
不料这阵“地”顷刻间就被横“扫”一“空”。
诗人不说楼船在水上安营,而说在“地”上扎寨,这既是对曹操水师在吴地彻底完蛋的如实刻画,也是对他吞并东吴土地梦想落空的含蓄讽刺。
“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
”前面诗人用“楼船扫地空”五字预示了战争的结局。
这两句才把造成这结局的缘由具体说出。
但“烈火”句绝不仅仅是对“楼船扫地空”的原因的说明,更重要的是对古战场上赤焰烧天,煮水蒸云,一片火海的景象的真实写照。
上句“张”“照”二字,极大地渲染了吴军的攻势。
诗人把因果关系颠倒处理,既起到了先声夺人的作用,也显示了诗人对稳操胜券者的辉煌战果的深情赞许。
赤壁之战的胜败,成因固然是吴方采用火攻法,但归根到底取决于两军统帅在战略战术上的水平。
下句诗人以凝重之笔指出:善于决战决胜的周瑜,就是这样从容不迫地在赤壁山下击破曹操几十万大军的。
这句虽然加入了议论成分,但周瑜的儒将风度,却朴实自然地表现出来了。
后半的送别,是在咏史的基础上进行的。
字数虽与前半相等,实则等于前半的附庸。
“君去沧江望澄碧”,这位友人就要离他而去,望着清澄碧绿的江波,少不了要兴起南浦送别的感伤。
但古战场上“二龙争战”的“馀迹”还在脑际留存。
“鲸鲵唐突留馀迹。
”“鲸鲵”,是由《左传》上的典故引起的联想。
“鲸鲵”是“大鱼名”,以喻那“吞食小国”的“不义之人”。
“唐突”义同触犯。
这里李白大约是喻指曹操倚仗权势,想吞食东吴。
李白在送别的诗行中,并没有完全割裂咏史的情感线索。
但诗人又立即回到现实中来,“一一书来报故人”,希望友人走后经常来信报告佳音。
这友人想必是一位有功业抱负的人物。
所以诗人在结尾写道:“我欲因之壮心魄。
”诗人能从友人那里得到鼓舞人心的信息,可以因之而大“壮”自己的“心”胆与气“魄”。
李白早年就有“大定”“寰区”(《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的政治抱负,这首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他壮年时代济世救民的思想感情。
此诗把咏史与送别结合起来并特别突出前者,原因就在这里。
此诗韵脚“平仄相半”,在形式上与王勃《滕王阁诗》一类“初唐短歌”相似。
但避用律体,变婉丽和平之调为慷慨雄壮之声,这又是与王勃异趣的。
参考资料: 1、 裴 斐.李白诗歌赏析.成都:巴蜀书社,198:25-29
金陵新亭 文翻注译赏
金陵风景好,豪士集新亭。
举目山河异,偏伤周顗情。
四坐楚囚悲,不忧社稷倾。
王公何慷慨,千载仰雄名。
金陵风景好,豪士集新亭。
金陵人杰地灵,风光优美,豪强众集,今天会聚到新亭。
举目山河异,偏伤周顗情。
放眼中原,满目疮痍,河山不复繁荣如旧,周颐情结大伤。
四坐楚囚悲,不忧社稷倾。
大家坐在这里如同楚囚一样悲怨,谁真正为国家的命运着想。
王公何慷慨,千载仰雄名。
王导公何其慷慨激昂,千秋万代留下美名。
参考资料: 1、 《全唐诗》(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0月版,第432页 2、 钟尚钧 .中国名诗大观 :语文出版社 ,1997 .
金陵风景好,豪士集新亭。
豪士:指西晋灭亡后,从中原逃到江南的豪门士族、王公大臣。
新亭:又名中兴亭,三国时吴建,故址在今江苏省南京市南。
举目山河异,偏伤周顗(yǐ)情。
山河异:指西晋灭亡,晋元帝司马睿逃到金陵建立了东晋王朝,山河已经改变。
周颧:字伯仁,汝南安城即今河南省原武县东南人,官至尚书仆射,其父浚平吴有功封成武侯,颛袭父爵,人称周侯。
后被王敦所害。
四坐楚囚悲,不忧社稷(jì)倾。
社稷倾:国家灭亡。
西晋末年,五胡为乱,刘曜攻陷长安,晋愍帝被俘,西晋灭亡。
王公何慷慨,千载仰雄名。
王公:即王导。
参考资料: 1、 《全唐诗》(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0月版,第432页 2、 钟尚钧 .中国名诗大观 :语文出版社 ,1997 .
金陵风景好,豪士集新亭。
金陵人杰地灵,风光优美,豪强众集,今天会聚到新亭。
豪士:指西晋灭亡后,从中原逃到江南的豪门士族、王公大臣。
新亭:又名中兴亭,三国时吴建,故址在今江苏省南京市南。
举目山河异,偏伤周顗(yǐ)情。
放眼中原,满目疮痍,河山不复繁荣如旧,周颐情结大伤。
山河异:指西晋灭亡,晋元帝司马睿逃到金陵建立了东晋王朝,山河已经改变。
周颧:字伯仁,汝南安城即今河南省原武县东南人,官至尚书仆射,其父浚平吴有功封成武侯,颛袭父爵,人称周侯。
后被王敦所害。
四坐楚囚悲,不忧社稷(jì)倾。
大家坐在这里如同楚囚一样悲怨,谁真正为国家的命运着想。
社稷倾:国家灭亡。
西晋末年,五胡为乱,刘曜攻陷长安,晋愍帝被俘,西晋灭亡。
王公何慷慨,千载仰雄名。
王导公何其慷慨激昂,千秋万代留下美名。
王公:即王导。
参考资料: 1、 《全唐诗》(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0月版,第432页 2、 钟尚钧 .中国名诗大观 :语文出版社 ,1997 .
金陵风景好,豪士集新亭。
举目山河异,偏伤周顗情。
四坐楚囚悲,不忧社稷倾。
王公何慷慨,千载仰雄名。
李白在《金陵新亭》中,怀想东晋王导的爱国壮语,无限感慨,不禁对王导的英雄气概,表示由衷的赞美。
作品首二句“金陵风景好,豪士集新亭”,说明金陵的豪士们在新亭游览胜地聚会。
中四句“举目山河异,偏伤周颧情。
四坐楚囚悲,不忧社稷倾”,用极其简练的语言,概括了历史上的具体事实。
周颛眼看新亭风景没有变化而社会动乱,山河易色,悲从中来,大为哀叹。
参加饮宴的人都像被拘禁的楚囚那样,忧伤流泪,只有王导激愤地说:“我们应当共同努力建功立业,光复神州,怎么能如楚囚一般相对哭泣!”这些爱国壮语,李白并未写入诗中,却在末二句融合成真诚颂扬的话:“王公何慷慨,千载仰雄名。
”大诗人不轻易给人以高度赞语,这两句人物总评,是很有分量的。
诗的主线和核心是歌颂爱国志士王导,构成历史事件矛盾的焦点,是爱国思想和消极悲观情绪的斗争。
诗歌如果按照历史事件原型,全盘托出,那就成为平板叙述,缺乏艺术光彩。
李白选取了周额绝望哀鸣,众人相对哭泣这一典型场景,微妙地熔铸成为四行具有形象性的诗句:“举目山河异,偏伤周颉情。
四坐楚囚悲,不忧社稷倾。
”篇末把王导的爱国壮语“当共勤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泣耶”,曲折地化用成高度赞美爱国志士的诗句“王公何慷慨,千载仰雄名。
”可以看出李白在诗歌取材典型化上的功力。
这首怀古诗在感情的抒发方面,不是平铺直叙的,如果直白自述,则易陷入板滞。
作品感情显现的不同节奏是:首联淡淡引出,次联接触矛盾,三联矛盾有深化,末联解决矛盾。
达到审美高潮。
可以看出李白在诗歌内在思维布局上的功力。
参考资料: 1、 季伏昆主编 宙浩 张宏生副主编 .金陵诗文鉴赏 :南京出版社 ,1998年12月 .
塞上曲 文翻注赏
大汉无中策,匈奴犯渭桥。
五原秋草绿,胡马一何骄。
命将征西极,横行阴山侧。
燕支落汉家,妇女无华色。
转战渡黄河,休兵乐事多。
萧条清万里,瀚海寂无波。
大汉无中策,匈奴犯渭桥。
由于大汉无灭匈奴之计策,至使匈奴进犯至渭桥。
五原秋草绿,胡马一何骄。
离长安不远的五原,就驻扎着胡人骄悍的兵马。
命将征西极,横行阴山侧。
将士们受命西征,大军横行于阴山之侧。
燕支落汉家,妇女无华色。
攻下了盛产胭脂的燕支山,使胡人惊叹:失我燕支山,使我妇立无颜色!
转战渡黄河,休兵乐事多。
汉兵转战万里,大获全胜。
回渡黄河,凯旋收兵。
从此休兵,胡汉人民都乐其太平。
萧条清万里,瀚海寂无波。
茫茫瀚海,沙浪寂寂,萧条万里,和平安静。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174-176
大汉无中策,匈奴犯渭桥。
大汉句:谓中原汉族政权对付匈奴实在没有办法。
大汉:汉朝,实指唐朝。
中策:中等之策。
《汉书·匈奴传》:“严允谏曰:‘臣闻匈奴为害,所从来久焉。
未闻上世有必征之者也。
后世三家周、贵、汉征之,然皆未有得上策者也。
周得中策,汉得下策,秦无策焉。
当周宣王时,猃狁内侵,至于泾阳,命将征之,尽境而还。
其视戎狄之侵,譬犹蚊虻之螫,驱之而已。
故天下标明,是称中策。
汉武帝选符练兵,约赍轻粮,深入远戍,虽有克获之功,胡辄报之,兵连祸结二十余年,中国罢耗,匈奴亦创艾,而天下称武,是为下策。
秦始皇不忍小耻而轻民力,筑长城之固,延袤万里,转输之行,起于负海。
疆界既完,中国内竭,以丧社稷,足为无策。
’”[2] 2. 匈奴句:意谓匈奴侵略军已逼近长安。
唐武德九年(公元626年)七月,突厥颉利可汗自率十万余骑进寇武功,京师戒严。
癸末,颉利至于渭水便桥之北,太宗率大臣高士廉、房玄龄等六骑,驰至渭水,与颉利隔河而语,责其负约,后众军皆至,军威大盛,太宗独与颉利临水对话。
颉利请和,引兵而退。
见《旧唐书·突厌传》。
此即写此事。
渭桥,汉唐时长安附近渭水上的桥。
五原秋草绿,胡马一何骄。
五原:唐郡名,在今陕西定边县一带。
史称颉利曾建牙于五原之北,常骚扰唐边境。
命将征西极,横行阴山侧。
西极:汉唐时之长安以西的疆域。
阴山:在今内蒙古境内,东西走向,横亘二千余里。
燕支落汉家,妇女无华色。
燕支二句:燕支,亦作焉支。
在今甘肃永昌县西、山丹县东南。
山名,因产燕支草得名。
燕支草可作染料,匈奴妇女用以化妆。
山在今甘肃省山丹县境。
《史记·匈奴传》:汉使骠骑将军去病将万骑出陇西,过焉支山千余里,击匈奴。
正义曰:《括地志》云:焉支山一名删丹山,在甘州删丹县东南五十里。
《西河故事》云:匈奴失祁连、焉支二山,乃歌曰:“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
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 转战渡黄河,休兵乐事多。
萧条清万里,瀚海寂无波。
萧条:平静之意。
班固《封燕支山铭》:“萧条万里,野无遗寇。
”瀚海句:全句意谓匈奴被平息。
以翰海风平浪静喻边地太平。
瀚海,亦作翰海,指大漠。
《史记·匈奴传》:汉骠骑将军之出代千余里,与左贤王接战,汉兵得胡首虏(获敌人首级)万余级,左贤王将皆遁走。
骠骑封狼居胥山,禅姑衍,临翰海而还。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174-176
大汉无中策,匈奴犯渭桥。
五原秋草绿,胡马一何骄。
命将征西极,横行阴山侧。
燕支落汉家,妇女无华色。
转战渡黄河,休兵乐事多。
萧条清万里,瀚海寂无波。
“大汉无中策,匈奴犯渭桥”此诗一开篇借用汉武帝历史典故、借汉喻唐的修辞手法,以铺叙方式描绘出一幅大汉无中策、匈奴侵犯入境的景致,加倍形容战况非常危急,点明事件的起因及背景,“无中策”、“犯渭桥”起烘托气氛之意,点明题旨,升华主题,为下文作铺垫。
“五原秋草绿,胡马一何骄”紧扣上文,主要介绍战况相当危急,战事一触即发,讲述匈奴驻扎离长安不远的五原,以“秋草绿”“一何骄”突显匈奴趁草茂马壮之时侵犯中原,直逼都城长安。
“命将征西极,横行阴山侧”描绘一幅战将们受命西征、报家为国的壮丽景致,明写汉军战将西征,横行阴山,实则写贞观三、四年间唐太宗委任李靖等名将出征平定突厥离叛之事。
“燕支落汉家,妇女无华色”借用汉使骠骑将军的典故,写汉军征途所向无前,恃勇锐冲锋出战,大败匈奴军,让匈奴人叫苦连天,暗寓出诗人歌颂唐太宗委任李靖等名将平定突厥离叛的煌煌武功,与此同时,以借古鉴今为警戒,提醒唐玄宗要重视边防。
“转战渡黄河,休兵乐事多”讲述汉军渡黄河、临瀚海、战胜休兵后,胡汉人民处处平安无事,突显出战争残酷与和平民安的鲜明对比,抒发出诗人对国家安危的忧虑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怀。
“萧条清万里,瀚海寂无波”描绘出一幅平息匈奴侵犯、百姓安乐如瀚海无波的景致,而“萧条”、“清”、“寂”、“无波”点染出边塞秋景,字里间处处充溢着萧煞悲凉之意,起到照应上文,着重渲染出诗题“塞”,渲染气氛,制造声势。
“犯渭桥”、”“征西极”、“乐事多”,是全诗的脉络。
此诗声声实在,句句真情。
诗意具有飞扬跋扈、迅猛阔大的气势,又充溢着边塞秋景萧煞悲凉之意,表达出诗人对唐太宗委任李靖等名将平定匈奴离叛的祝颂之意,也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安危的忧虑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怀。
参考资料: 1、 陶文鹏.论李白的黄河绝唱: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1期
月夜听卢子顺弹琴 文翻注赏
闲坐夜明月,幽人弹素琴。
忽闻悲风调,宛若寒松吟。
白雪乱纤手,绿水清虚心。
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
闲坐夜明月,幽人弹素琴。
清静的夜里坐在明月下,听着幽人卢先生弹奏起古琴。
忽闻悲风调,宛若寒松吟。
忽然听到《悲风》的曲调,又好像是《寒松》的声音。
白雪乱纤手,绿水清虚心。
《白雪》的指法使您纤手忙乱,《绿水》的音节确实让人养性清心。
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
可惜钟子期早已死去,世上再也找不到那样的知音。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862
闲坐夜明月,幽人弹素琴。
闲夜坐明月,一作“闲坐夜明月”。
忽闻悲风调,宛若寒松吟。
白雪乱纤手,绿水清虚心。
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
钟期:指钟子期。
《列子·汤问》说,俞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
俞伯牙弹琴,志在高山,钟子期说:“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说:“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俞伯牙要表达的内容,钟于期都能听出来。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862
闲坐夜明月,幽人弹素琴。
忽闻悲风调,宛若寒松吟。
白雪乱纤手,绿水清虚心。
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
“闲夜坐明月,幽人弹素琴”运用铺叙的手法,描绘一幅夜里闲坐、明月当空、静听幽人弹素琴的落寞景致,为下文“世上无知音”的孤寂惆怅之情作铺垫,埋伏笔。
“忽闻悲风调,宛若寒松吟”用借喻手法:忽闻“悲声调”,宛若“寒松吟”,喧染悲凉的氛围,把加深悲愁的情愫活灵活现地展示在读者面前。
“白雪乱纤手,绿水清虚心”用拟人手法:白雪乱“纤手”,绿水“清虚心”,便于作者尽情发挥,以情景交融的方式,把作者知音难觅的孤寂真情实感融入诗中,进而达到引人入胜之效果。
“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此句借用“钟子期”、“俞伯牙”典故喻己,紧扣上文,首尾呼应,使结构更为严谨,表达出诗人知音难觅的孤寂落寞之情感。
诗中《悲风》、《寒松》、《白雪》、《绿水》都是古曲名,意在描写隐士卢子顺弹琴的高超的艺术水平,进而发出“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的感叹。
这首诗写听幽人弹琴,借以慨叹世无知音。
思想情绪未免有些消极,但其中也必定饱含着诗人一生坎坷、历尽艰难的辛酸痛苦。
一首诗中列出四首琴曲名来,可见李白对琴道是很熟悉的。
其中写《渌水》时,言其作用可以“清虚心”,这是李白的一个重要音乐观点。
其所以如此,恐与李白多受老庄思想影响有密切关系。
从写作上看,首写弹琴,中写琴曲,末写慨叹。
在写琴曲时,诗人以《寒松吟》比《悲风》,虽是以琴曲比琴曲,却又使人能从曲名上想到它们之间的必然联系,因为“悲”与“寒”皆冷色字,感情色彩是一致的,“风”与“松”则使人想到松涛,并进而想到乐音的特色。
又琴曲有《风入松》,传为嵇康所作,“风”与“松”相连,可使人想起这一琴曲。
此可见诗人的比喻是如何贴切!
再者,“《白雪》乱纤手”一句,诗人不仅以一“乱”字,写出弹琴动作的特点,而且从《白雪》还可使人想到纤手的白嫩,这样的配词,真是妙不可言!
参考资料: 1、 傅正谷选释.唐代音乐舞蹈杂技诗选释:人民音乐出版社,1991.03:29-30
登邯郸洪波台置酒观发兵 文翻
我把两赤羽,来游燕赵间。
天狼正可射,感激无时闲。
观兵洪波台,倚剑望玉关。
请缨不系越,且向燕然山。
风引龙虎旗,歌钟昔追攀。
击筑落高月,投壶破愁颜。
遥知百战胜,定扫鬼方还。
我把两赤羽,来游燕赵间。
我把握着两袋红色羽毛箭,来到河北,古之燕国和赵国的地方。
天狼正可射,感激无时闲。
正是射杀天狼----骚乱的北方少数民族的时候,目睹军情激扬万分。
观兵洪波台,倚剑望玉关在邯郸洪波台观看兵卒演习作战,我身佩长剑,遥望北疆的关塞。
请缨不系越,且向燕然山。
我想请缨参战,不愿意羁旅在南方的古越国地带,我要直趋燕然山,铭功勒石。
风引龙虎旗,歌钟昔追攀。
将军的龙虎旗在风中猎猎,动员会上的歌声仍然在耳边不停歇。
击筑落高月,投壶破愁颜。
壮士击筑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忧愁在投壶的活动烟消云散。
遥知百战胜,定扫鬼方还。
我相信我们一定能够百战百胜,一举把敌人们全部扫光才回家乡。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日出行 / 日出入行 文翻注
日出东方隈,似从地底来。
历天又复入西海,六龙所舍安在哉?
其始与终古不息,人非元气,安得与之久徘徊?
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
谁挥鞭策驱四运?
万物兴歇皆自然。
羲和!
羲和!
汝奚汩没于荒淫之波?
鲁阳何德,驻景挥戈?
逆道违天,矫诬实多。
吾将囊括大块,浩然与溟涬同科!
日出东方隈,似从地底来。
太阳从东方升起,似从地底而来。
历天又复入西海,六龙所舍安在哉?
它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穿过天空,没入西海。
其始与终古不息,人非元气,安得与之久徘徊?
自古以来,从来如此。
人不是元气,怎能与太阳一样地天长地久呢?
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
花草不对春风的爱抚表示感谢,落叶也不对秋风的凋残表示埋怨。
谁挥鞭策驱四运?
万物兴歇皆自然。
哪里有谁挥鞭驱赶着四时运转呢?
其实万物的兴衰旨由自然。
羲和!
羲和!
汝奚汩没于荒淫之波?
羲和呀羲和,是谁要你载着太阳落入大海的?
鲁阳何德,驻景挥戈?
鲁阳有什么德行,竟能挥戈驻日?
逆道违天,矫诬实多。
这些传说逆道违天,实在是荒谬绝伦!
吾将囊括大块,浩然与溟涬同科!
我将要与天地合而为一,浩然与元气涅为一体。
参考资料: 1、 裴 斐 .李白诗歌赏析集 .成都 :巴蜀书社 ,1988 :358-361 . 2、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101-102 .
日出东方隈,似从地底来。
隈:山的曲处。
历天又复入西海,六龙所舍安在哉?
其始与终古不息,人非元气,安得与之久徘徊?
元气:中国古代哲学家常用术语,指天地未分前的混沌之气,被认为是最原始、最本质的因素。
“安得”句:人怎能与日出日落一徉的长久呢?
之:指前文所说的日出日落。
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
谁挥鞭策驱四运?
万物兴歇皆自然。
四运:即春夏秋冬四时。
羲和!
羲和!
汝奚汩没于荒淫之波?
羲和:传说中为日神驾车的人。
汩没:隐没。
荒淫之波:指大海。
荒淫:浩瀚无际貌。
鲁阳何德,驻景挥戈?
鲁阳:《淮南子·冥览训》说鲁阳公与韩酣战,时已黄昏,鲁援戈一挥,太阳退三舍(一舍三十里)。
逆道违天,矫诬实多。
吾将囊括大块,浩然与溟涬同科!
大块:自然天地也。
《庄子·齐物论》:“夫大块喻气,其名为风。
”成玄英疏:“大块者,造物之名,自然之称也。
”溟涬:谓元气也。
同科:同类。
参考资料: 1、 裴 斐 .李白诗歌赏析集 .成都 :巴蜀书社 ,1988 :358-361 . 2、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101-102 .
相逢行二首 文翻注赏
天马歌 文翻注
天马来出月支窟,背为虎文龙翼骨。
嘶青云,振绿发,兰筋权奇走灭没。
腾昆仑,历西极,四足无一蹶。
鸡鸣刷燕晡秣越,神行电迈蹑慌惚。
天马呼,飞龙趋,目明长庚臆双凫。
尾如流星首渴乌,口喷红光汗沟朱。
曾陪时龙蹑天衢,羁金络月照皇都。
逸气棱棱凌九区,白璧如山谁敢沽。
回头笑紫燕,但觉尔辈愚。
天马奔,恋君轩,駷跃惊矫浮云翻。
万里足踯躅,遥瞻阊阖门。
不逢寒风子,谁采逸景孙。
白云在青天,丘陵远崔嵬。
盐车上峻坂,倒行逆施......更多
天马来出月支窟,背为虎文龙翼骨。
天马来自于月支窟那个地方,它脊背的毛色如同虎纹一样漂亮,骨如龙翼一样坚韧有力。
嘶青云,振绿发,兰筋权奇走灭没。
天马仰天而嘶,声震青云;
它摇动着的鬃毛,像绿发一样明亮。
它兰筋权奇,骨相神骏,飞跑起来,倏然而逝,连影子也看不清楚。
腾昆仑,历西极,四足无一蹶。
它腾迈昆仑,飞越西极,四蹄生风,从不失足。
鸡鸣刷燕晡秣越,神行电迈蹑慌惚。
鸡鸣时它还在燕地刷毛理鬃,到傍晚时它已在越地悠闲地吃草了。
其神行之速真如电闪一般,只见其影而不见其形。
天马呼,飞龙趋,目明长庚臆双凫。
天马呼啸着驰骋而过,就像是飞龙一样窈矫。
它目如明星,膀如双凫。
尾如流星首渴乌,口喷红光汗沟朱。
尾如流星,首如渴鸟,口喷红光,汗流如血。
曾陪时龙蹑天衢,羁金络月照皇都。
它曾与宫中的御马一道在天街上奔驰,羁金络月,光照皇都。
逸气棱棱凌九区,白璧如山谁敢沽。
豪逸之气,凌迈九州。
此时天马的身价,就是堆积如山的白壁,也难抵其值。
回头笑紫燕,但觉尔辈愚。
那些所谓的名马,什么紫燕之类,跟它相比,真是不值一提。
天马奔,恋君轩,駷跃惊矫浮云翻。
但是时过境迁,好景不长。
如今的天马,虽然依日顾恋天子的车驾。
万里足踯躅,遥瞻阊阖门。
它奔跑起来依然能驰骋万望,耸跃浮云,英姿不减当年,但却适望天门,脚因而不得进了。
不逢寒风子,谁采逸景孙。
遇不到寒风子这样的识马者,谁还认得逸景这样的名马呢?
白云在青天,丘陵远崔嵬。
想当年,曾经驾着穆天子的车驾,穿过白云,迈越丘山,前往西天与西王母相会,是何等的神气得意啊。
盐车上峻坂,倒行逆施畏日晚。
但如今却驾着盐车向着高峻的山坡上苦苦挣扎,盐车倒行下滑而力尽途中,天色已晚。
伯乐翦拂中道遗,少尽其力老弃之。
对天马此种不幸之遭遇,只有伯乐才会中适停车为之抚慰悲叹,少尽其力而老被遗弃。
愿逢田子方,恻然为我悲。
多么想能够遇到像田子方这样的仁人啊,只有他才会对老马的命运为之悲慨和同情。
虽有玉山禾,不能疗苦饥。
虽然昆仑玉山之上有仙禾,可是,却难以疗救如今落傀天马之苦饥啊。
严霜五月凋桂枝,伏枥衔冤摧两眉。
五月的严霜摧凋了桂枝,天马伏枥含冤无草可食。
请君赎献穆天子,犹堪弄影舞瑶池。
诸君有哪位可怜这匹年老的天马,请您赎献给穆天子,它虽不能出力拉车了。
但在瑶池上作一匹弄影的舞马,总还是可以的吧!
参考资料: 1、 古代汉语词典 编写组 .古代汉语词典 :中华书局 ,2009 . 2、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76-80 .
天马来出月支窟,背为虎文龙翼骨。
天马:即大宛马。
《史记·大宛列传》:“天子发书《易》,云神马当从西北来。
得乌孙马,名曰‘天马’。
及得大宛汗血马,益壮。
更名乌孙马曰‘西极’、名大宛马曰‘天马’。
” 月支窟:月支,一作月氏,西域古国名。
先在甘肃敦煌祁连之间,后被勾奴所逐,迁于今阿富汗东北。
《史记·大宛列传》:“大月氏在大宛西可二三千里,居沩水北。
……始月氏居敦煌、祁连间,及为匈奴所败,乃远去,过宛,西击大夏而臣之。
遂居沩水北,为王庭。
”《正义》:“万震《南州志》云:(大月氏)在天竺北可七千里,地高燥而远。
国王称天子,国中骑乘常数十万匹,城郭宫殿与大秦国同。
人民赤白色,便习弓马。
土地所出及奇伟珍物,被服鲜好,天竺不及也。
”康泰《外国传》云:“外国谓天下有三象:中国为人象,大秦为宝象,月支为马象。
”月支窟,当指所传生天马的湖边。
一说是指敦煌附近的渥洼水。
虎文:马毛色似虎脊文。
《汉书·礼乐志》:“《天马歌》:虎脊两,化若鬼。
”应劭曰:“马毛色如虎脊者多两也。
” 嘶青云,振绿发,兰筋权奇走灭没。
绿发:指马鬃、马额上毛。
兰筋:马额上筋名。
《文选》陈琳《为曹洪与魏文帝书》:“整兰筋。
”李善注:“《相马经》云:一筋从玄中出,谓之兰筋。
玄中者,目上陷如井字。
兰筋树者千里。
吕向注:“兰筋,马筋节坚者,千里足也。
” 权奇者:奇异非常。
汉《天马歌》:“志倜傥,精权奇。
”王先谦《汉书补注》:“权奇、奇谲非常之意。
” 灭没:谓无影无声。
《列于·说符》:“天下之马者,若灭若没,若亡若失,若此者,绝尘洱辙。
” 腾昆仑,历西极,四足无一蹶。
西极:极西之地。
汉《天马歌》:“天马俫,从西极。
涉流沙,九夷服。
”四足无一蹶:谓奔跑如风,绝无一失。
蹶,失蹄也。
鸡鸣刷燕晡秣越,神行电迈蹑慌惚。
“鸡鸣”句:此句是说,早晨还在燕地刷洗鬃毛,晚间已经到了越地吃草科了。
形容马速极快。
晡,傍晚。
秣,草料,此处作喂马讲。
杜预曰:以粟饭马曰秣。
《文选》颜延年《赭出马赋》:“日刷幽燕,昼秣荆越。
”“神行”句:此句谓马行速度之快,像闪电一样,一闪而过,连影子还没看清楚,马就奔过去了。
电迈,疾速行进。
电,喻快速。
迈,前进,行进。
恍惚:瞬间,极短的时间。
天马呼,飞龙趋,目明长庚臆双凫。
飞龙:指骏马。
《文选》颜延年《赭白马赋序》:“马以龙名。
”辛善注:“《凋礼》曰:凡马八尺以上称龙。
”目明长庚:眼像长庚星一洋明亮。
长庚,星名,又名启明、太白星,即金星。
以金星运行轨道所处方位不同而有长庚启明之别:晨出东方为启明,昏见西方为长庚。
《诗经·小雅·大东》:“东有启明,西有长庚。
”《史记·天官书》:“察日行以处位于太白。
”《索引》:“《韩诗外传》:‘太白晨出东方为启明,昏见西方为长庚。
’” 臆双凫:马的前胸像一对鸭子。
臆,胸脯。
凫,野鸭。
《齐民要术》卷六:“马胸欲直而出,凫间鹆并,望之如双凫。
” 尾如流星首渴乌,口喷红光汗沟朱。
流星:指慧星。
渴乌:水车上灌水用的竹筒。
《后汉书·宦者列传·张让传》:“又作翻车渴乌,施于桥西,用洒南北郊路。
”李贤注:“翻车,设机车以引水。
渴乌,为曲简,以引水上也。
”此句意,王琦所注云:“此言马尾流转,有似奔星,马首昂娇,状类渴乌。
即如慧如鹰之意。
”口喷红光:《齐民要术》卷六:“相马,……口中色欲得红白如火光为善材,多气,良且寿。
” 汗沟朱:马前腿胛处沉汗如血。
汗沟:马前腿和胸腹相连的凹形部位,马疾驰时为汗所流注,故称。
朱,血色,—作珠。
《汉书·西域传》:“大宛国多善马,马汗血,言其先天马子也。
”《文选》颜延年《赭白马赋》:“膺门朱赭,汗沟走血。
” 曾陪时龙蹑天衢,羁金络月照皇都。
天衢:天街。
羁金络月:指用黄金装饰的马络头。
曹植《白马篇》:“白马饰金羁,联翩西北驰。
”月,月题。
马额上当颅如月形者也。
《文选》颜延年《赌白马赋》:“两权协月。
”李善注:“《相马经》曰:颊欲圆,如悬壁,因谓之双壁,其盈满如月。
” 逸气棱棱凌九区,白璧如山谁敢沽。
棱棱:威严貌。
九区:九州也。
白璧如山:言白璧之多也。
沽:买也。
回头笑紫燕,但觉尔辈愚。
紫燕:良马名。
刘劭《赵都赋》:“良马则赤兔、奚斯、常骊、紫燕。
” 天马奔,恋君轩,駷跃惊矫浮云翻。
君轩:天子之车也。
鲍照《东武吟》:“疲马恋君轩。
”“駷跃”句:此句天马行空之快捷。
駷,音耸。
勒马衔令马疾走。
矫,矫首也。
万里足踯躅,遥瞻阊阖门。
踯躅:欲进不进貌。
阊阖:天门。
此喻京城或宫廷之门。
汉《天马歌》:“天马徕,龙之媒。
游阊阖,观五台。
” 不逢寒风子,谁采逸景孙。
寒风子:古之善相马者。
《吕氏春秋·恃君览·观表》:“古善相马音,寒风子善相口齿,麻朝相颊,……凡此十人者,皆天下之良工也。
”逸景:良马名。
白云在青天,丘陵远崔嵬。
“白云”句:此句化用《穆天子传》卷三:“西王母为天子谣曰:‘白云在天,山陵自出。
道里悠远,山川间之。
’”之意。
“崔嵬”句:《战国策·楚策》:“夫骥之齿至矣,服盐车而上太行。
蹄申膝折,尾湛跗溃,漉汁洒地,白汗文流,中坂迁延,负辕不能上。
伯乐遭之,下车攀而哭之。
解纻衣以幂之。
骥于是俯而喷,仰而鸣,声达于天,若出金石者,何也?
彼见伯乐之知己也。
”崔嵬,山高峻貌。
峻坂,陡坡也。
盐车上峻坂,倒行逆施畏日晚。
“倒行”句:安旗注云:“倒行逆施,谓天马遭遇之苦。
畏日晚,谓年老衰,余日无多也。
”《史记·伍子胥列传》:“吾日暮涂远,吾故倒行而逆施之。
” 伯乐翦拂中道遗,少尽其力老弃之。
伯乐:古之善相马者,姓孙名阳。
剪拂:梳剪其毛鬃,洗拭其尘垢。
愿逢田子方,恻然为我悲。
田子方:《韩诗外传》卷八:“昔者,田子方出,见老马于道,喟然有志焉。
以问于御者曰:‘此何马也?
’曰:做公家畜也。
罢而不能用,故出放也。
’田子方曰:‘少尽其力而老弃其身,仁者不为也。
束帛而赎之。
穷士闻之,知所归心矣。
’”为我悲:注云:一作恩。
虽有玉山禾,不能疗苦饥。
玉山禾:昆仑山之仙禾。
《文选》张协《七命》:“琼山之禾。
”李善注:“琼山禾,即昆仑之山木禾。
《山海经》曰:昆仑之上有木禾,长五寻,大五围。
” 严霜五月凋桂枝,伏枥衔冤摧两眉。
“严霜”句:用邹衍事,谓已无罪而受冤也。
《论衡·感虚篇》:“邹衍无罪,见拘于燕,当夏五月,仰天而哭,天为陨霜。
”枥:马槽也。
请君赎献穆天子,犹堪弄影舞瑶池。
“请君”二句:请人荐举入朝之意。
穆天子,即周穆王。
此喻当今天子。
《列子》卷三:“穆王……肆意远游,命驾八骏之乘,……遂宾于西王母,觞于瑶池之上》。
” 参考资料: 1、 古代汉语词典 编写组 .古代汉语词典 :中华书局 ,2009 . 2、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76-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