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泛洞庭,寻裴侍御清酌

作者: 李白 朝代: 唐代

日晚湘水绿,孤舟无端倪。

明湖涨秋月,独泛巴陵西。

过憩裴逸人,岩居陵丹梯。

抱琴出深竹,为我弹鹍鸡。

曲尽酒亦倾,北窗醉如泥。

人生且行乐,何必组与珪。

游敬亭寄崔侍御(一本作登古城望府中寄崔侍御)

作者: 李白 朝代: 唐代

我家敬亭下,辄继谢公作。

相去数百年,风期宛如昨。

登高素秋月,下望青山郭。

俯视鸳鹭群,饮啄自鸣跃。

夫子虽蹭蹬,瑶台雪中鹤。

独立窥浮云,其心在寥廓。

时来顾我笑,一饭葵与藿。

世路如秋风,相逢尽萧索。

腰间玉具剑,意许无遗诺。

壮士不可轻,相期在云阁。

古风其十九

作者: 李白 朝代: 唐代

西岳莲花山。

迢迢见明星。

素手把芙蓉。

虚步蹑太清。

霓裳曳广带。

飘拂升天行。

邀我登云台。

高揖卫叔卿。

恍恍与之去。

驾鸿凌紫冥。

俯视洛阳川。

茫茫走胡兵。

流血涂野草。

豺狼尽冠缨。

劳劳亭歌 在江宁县南十五里. 古送别之所

作者: 李白 朝代: 唐代

金陵劳劳送客堂,蔓草离离生道傍。

古情不尽东流水,此地悲风愁白杨。

我乘素舸同康乐,朗咏清川飞夜霜。

昔闻牛渚吟五章,今来何谢袁家郎。

苦竹寒声动秋月,独宿空帘归梦长。

题随州紫阳先生壁

作者: 李白 朝代: 唐代

神农好长生,风俗久已成。

复闻紫阳客,早署丹台名。

喘息餐妙气,步虚吟真声。

道与古仙合,心将元化并。

楼疑出蓬海,鹤似飞玉京。

松雪窗外晓,池水阶下明。

忽耽笙歌乐,颇失轩冕情。

终愿惠金液,提携凌太清。

神农好长生,风俗久已成。

追求长生之道,自从神农就开始了。

复闻紫阳客,早署丹台名。

听别人说:紫阳真人是在仙人名录中挂了号的。

喘息餐妙气,步虚吟真声。

呼吸真妙之气,吟颂〈步虚〉仙词。

道与古仙合,心将元化并。

所行之道符合仙人规程,心灵与自然融合,人天合一。

楼疑出蓬海,鹤似飞玉京。

居住的高楼仿佛来自蓬莱仙岛,饲养的白鹤即将载你飞到天庭。

松雪窗外晓,池水阶下明。

清晨,窗外松雪明媚,玉阶下池塘水波潋滟。

忽耽笙歌乐,颇失轩冕情。

喜欢听歌赏琴,管他什么皇帝公卿。

终愿惠金液,提携凌太清。

希望赐予我金丹妙药,一起飞往天庭。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网页发生错误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m.baidu.com/hm.js?04660099568f561a75456483228a9516";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 网页发生错误,请联系网站管理员:service@gushiwen.org

凤吹笙曲 ( 一作凤笙篇 送别 )

作者: 李白 朝代: 唐代

仙人十五爱吹笙,学得昆丘彩凤鸣。

始闻炼气餐金液,复道朝天赴玉京。

玉京迢迢几千里,凤笙去去无穷已。

欲叹离声发绛唇,更嗟别调流纤指。

此时惜别讵堪闻,此地相看未忍分。

重吟真曲和清吹,却奏仙歌响绿云。

绿云紫气向函关,访道应寻缑氏山。

莫学吹笙王子晋,一遇浮丘断不还。

春夜洛城闻笛 / 春夜洛阳城闻笛

作者: 李白 朝代: 唐代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是谁家精美的笛子暗暗地发出悠扬的笛声。

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就在今夜的曲中,听到故乡的《折杨柳》,哪个人的思乡之情不会因此而油然而生呢?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951-952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洛城:今河南洛阳。

玉笛:笛子的美称。

暗飞声: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

声:声音。

春风:指春天的风,比喻恩泽,融和的气氛等引申涵义。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闻:听;听见。

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内容多写离情别绪。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四:“《乐府杂录》云:‘笛者,羌乐也。

古典有《折杨柳》、《落梅花》。

故谪仙《春夜洛城闻笛》……’杜少陵《吹笛》诗:‘故园杨柳今摇落,何得愁中曲尽生?

’王之涣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皆言《折杨柳》曲也。

”曲中表达了送别时的哀怨感情。

故园:指故乡,家乡。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951-952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是谁家精美的笛子暗暗地发出悠扬的笛声。

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洛城:今河南洛阳。

玉笛:笛子的美称。

暗飞声: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

声:声音。

春风:指春天的风,比喻恩泽,融和的气氛等引申涵义。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就在今夜的曲中,听到故乡的《折杨柳》,哪个人的思乡之情不会因此而油然而生呢?

闻:听;听见。

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内容多写离情别绪。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四:“《乐府杂录》云:‘笛者,羌乐也。

古典有《折杨柳》、《落梅花》。

故谪仙《春夜洛城闻笛》……’杜少陵《吹笛》诗:‘故园杨柳今摇落,何得愁中曲尽生?

’王之涣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皆言《折杨柳》曲也。

”曲中表达了送别时的哀怨感情。

故园:指故乡,家乡。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951-952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这首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因闻笛声而感发。

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

起句即从笛声落笔。

已经是深夜,诗人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

这笛声立刻触动诗人的羁旅情怀。

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客体为主体。

“暗”字为一句关键。

注家多忽略这个字。

已故沈祖棻先生说:“……‘谁家’、‘暗飞声’,写出‘闻’时的精神状态,先听到飞声,踪迹它的来处,却不知何人所吹,从何而来,所以说是暗中飞出。

”(《唐人七绝诗浅释》)为一种理解。

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见吹笛者为何人,下此“暗”字,十分恰当。

这里“暗”字有多重意蕴。

主要是说笛声暗送,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

全句表现出一种难于为怀的心绪,以主观写客观。

此外,“暗”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

“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

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

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

“散”字用得妙。

“散”是均匀、遍布。

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

即为“满洛城”的“满”字预设地步;

“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密合无间,同时写出其城之静,表达诗人的思乡心切。

  听到笛声以后,诗人触动了乡思的情怀,于是第三句点出了《折杨柳》曲。

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归来也折柳。

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

长安灞桥即为有名的送别之地,或指那个地方的杨柳为送行人攀折殆尽。

《折杨柳》曲伤离惜别,其音哀怨幽咽。

晋代太康末年,京洛流行《折杨柳》歌,有“兵革苦辛”的词语。

北朝《折杨柳歌》中说:“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

蹀坐吹长笛,愁杀行客儿。

”大约都是据曲意填的歌词。

所以,诗人听到这首《折柳》曲,便引起客愁乡思。

一般说,久居他乡的人,白天还没有什么,可是一到日暮天晚,就容易想念家乡。

在春秋季节,人们也常是多愁善感。

《折柳》为全诗点睛,也是“闻笛”的题义所在。

三,四两句写诗人自己的情怀,却从他人反说。

强调“此夜”,是面对所有客居洛阳城的人讲话,为结句“何人不起故园情”作势。

这是主观情感的推衍,不言“我”,却更见“我”感触之深,乡思之切。

  短短的一首七言绝句,颇能显现李白的风格特点,即艺术表现上的主观倾向。

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它同爱国主义是相通的。

诗人的故乡是他从小生于此,长于此的地方,作为祖国的一部分,那种形象尤其令诗人难以忘怀。

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

诗的第一句是猜测性的问句。

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而打动了许许多多听众,这就是句中“暗”字所包含的意味。

第二句说笛声由春风吹散,传遍了洛阳城。

这是诗人的想象,也是艺术的夸张。

第三句说明春风传来的笛声,吹奏的是表现离情别绪的《折杨柳》,于是紧接一句说,哪个能不被引发思念故乡家园的情感呢!

水到渠成而戛然而止,因而余韵袅袅,久久萦绕于读者心间,令人回味无穷。

  李白的老家在四川,二十几岁就离家东游,后长期居住湖北、山东,春夜闻笛《折杨柳》曲,触发深长的乡思当是再自然不过的了。

因此情真意切,扣人心弦,千百年来在旅人游子心中引发强烈的共鸣。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大约作于开元二十二年(734)。

当时李白客居洛城,即今天的河南洛阳。

在唐代,洛阳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称东都。

一个春风沉醉的夜晚,繁华喧闹了一天的洛阳城已经平静下来。

李白大概正在客栈里,因偶然听到笛声而触发故园情,作此诗。

  “谁家玉笛暗飞声”,谁家的玉笛,在静夜里悄悄地响起?

诗人或许正在读书、闲坐,或做着其他的事,一曲笛声不期然响起,夜深人静,笛声清远而动听。

他被吸引住了,循声望去,却辨不清笛声来自哪里。

“玉笛”,指玉制的笛,或笛子美称,或羌笛的代称,不确定,存疑。

  “散入春风满洛城”,春风徐徐,笛声飘散在风中,风又吹送笛声,飘满了洛阳城,让人想到“此曲只应天上有”。

这一句虽带有艺术的夸张,却衬出笛声的动人、夜的安静。

惟其如此,才会在诗人的听觉与想象中飘满洛城,似乎其他的声音都不存在了,似乎全城人都在凝神静听。

  “此夜曲中闻折柳”,今夜,缥缈的笛乐中,我听到了思乡怀亲的《折杨柳》。

笛乐飘飘,如此动人,究竟吹的是什么曲子呢?

“折柳”,即《折杨柳》,汉代横吹曲名,内容多写离别之情。

如《旧唐书·乐志》载北朝流传的一首《折杨柳枝》:“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

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历代文人仿作的《折杨柳枝》曲辞,也都是抒发离愁别绪的。

在这里,折柳既可理解为听到的是一首折柳曲,还可理解为在乐曲中听到了折柳的意绪。

“柳”谐音“留”。

古人送别亲友时,折柳相赠,暗示留恋、留念的意思。

折柳既是一种习俗,也代表一个场景、一种情绪。

古人还有折柳寄远的习惯,是盼远游亲人早归的意思。

  “何人不起故园情”,听到这笛声的,谁不会动思乡之情呢?

联系第一句看,这种游子怀念故园的感情,最初可能是隐藏的、莫可名状的,因偶然听到的笛声突然明朗、强烈起来了。

笛声来自何处,何人在吹,是和自己一般的游子?

是乐工?

是歌妓?

这些都让诗人和读者去猜测。

而这些又都无须一一去分别,因为思乡之情对游子来说,都是共有的。

它绵绵不绝,弥漫在夜空中,缠绕在游子心头,抹不去化不开。

“何人”一词概括性极强,实则是突出诗人思乡之情。

(部分简析文字载自“潼江小屋”,有删改)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梦游天姥吟留别 / 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作者: 李白 朝代: 唐代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四万 一作:一万)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度 通:渡)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更多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海外来客们谈起瀛洲,烟波渺茫实在难以寻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越中来人说起天姥山,在云雾忽明忽暗间有人可以看见。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姥山仿佛连接着天遮断了天空。

山势高峻超过五岳,遮掩过赤城山。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四万 一作:一万)天台山虽高四万八千丈,面对着它好像要向东南倾斜拜倒一样。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度 通:渡)我根据越人说的话梦游到吴越,一天夜晚飞渡过明月映照下的镜湖。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镜湖上的月光照着我的影子,一直伴随我到了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谢灵运住的地方如今还在,清澈的湖水荡漾,猿猴清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我脚上穿着谢公当年特制的木鞋,攀登直上云霄的山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上到半山腰就看见了从海上升起的太阳,在半空中传来天鸡报晓的叫声。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无数山岩重叠,道路盘旋弯曲,方向不定,迷恋着花,依倚着石头,不觉天色已经晚了。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熊在怒吼,龙在长鸣,岩中的泉水在震响,使森林战栗,使山峰惊颤。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云层黑沉沉的,像是要下雨,水波动荡生起了烟雾。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电光闪闪,雷声轰鸣,山峰好像要被崩塌似的。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仙府的石门,訇的一声从中间打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洞中蔚蓝的天空广阔无际,看不到尽头,日月照耀着金银做的宫阙。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用彩虹做衣裳,将风作为马来乘,云中的神仙们纷纷下来。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老虎弹奏着琴瑟,鸾鸟驾着车。

仙人们成群结队密密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忽然魂魄惊动,我猛然惊醒,不禁长声叹息。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醒来时只有身边的枕席,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全都消失了。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人世间的欢乐也是像梦中的幻境这样,自古以来万事都像东流的水一样一去不复返。

别君去兮何时还?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告别诸位朋友远去(东鲁)啊,什么时候才能回来?

暂且把白鹿放牧在青崖间,等到要远行时就骑上它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岂能卑躬屈膝去侍奉权贵,使我不能有舒心畅意的笑颜!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163-165 2、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163-165 3、 山东省教学研究室.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教科书·语文(选修)唐诗宋词选读.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4-6

海客谈瀛(yíng)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瀛洲:古代传说中的东海三座仙山之一(另两座叫蓬莱和方丈)。

烟涛:波涛渺茫,远看像烟雾笼罩的样子。

微茫:景象模糊不清。

信:确实,实在。

越人语天姥(mǔ),云霞明灭或可睹。

越人:指浙江一带的人。

明灭:忽明忽暗。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向天横:直插天空。

横,直插。

“势拔”句:山势高过五岳,遮掩了赤城。

拔,超出。

五岳,指东岳泰山、西岳华(huà)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

赤城,和下文的“天台(tāi)”都是山名,在今浙江天台北部。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四万 一作:一万)一万八千丈:一作“四万八千丈”。

“对此”句:对着天姥这座山,天台山就好像要倒向它的东南一样。

意思是天台山和天姥山相比,显得低多了。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度 通:渡)因:依据。

之:指代前边越人的话。

镜湖:又名鉴湖,在浙江绍兴南面。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shàn)溪。

剡溪:水名,在浙江嵊(shèng)州南面。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lù)水荡漾清猿啼。

谢公:指南朝诗人谢灵运。

谢灵运喜欢游山。

游天姥山时,他曾在剡溪这个地方住宿。

渌:清。

清:这里是凄清的意思。

脚著谢公屐(jī),身登青云梯。

谢公屐:谢灵运穿的那种木屐。

《南史·谢灵运传》记载:谢灵运游山,必到幽深高峻的地方;

他备有一种特制的木屐,屐底装有活动的齿,上山时去掉前齿,下山时去掉后齿。

木屐,以木板作底,上面有带子,形状像拖鞋。

青云梯:指直上云霄的山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半壁见海日:上到半山腰就看到从海上升起的太阳。

天鸡:古代传说,东南有桃都山,山上有棵大树叫桃都,树枝绵延三千里,树上栖有天鸡,每当太阳初升,照到这棵树上,天鸡就叫起来,天下的鸡也都跟着它叫。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míng)。

“迷花”句:迷恋着花,依靠着石,不觉天色已经很晚了。

暝,日落,天黑。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diān)。

“熊咆”句:熊在怒吼,龙在长鸣,岩中的泉水在震响。

“殷岩泉”即“岩泉殷”。

殷,这里用作动词,震响。

“栗深林”句:使深林战栗,使层巅震惊。

栗、惊,使动用法。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dàn)澹兮生烟。

青青:黑沉沉的。

澹澹:波浪起伏的样子。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列缺:指闪电。

洞天石扉,訇(hōng)然中开。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仙府的石门,訇的一声从中间打开。

洞天,仙人居住的洞府。

扉,门扇。

訇然,形容声音很大。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青冥浩荡:青冥,指天空。

浩荡,广阔远大的样子。

金银台:金银铸成的宫阙,指神仙居住的地方。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云之君:云里的神仙。

虎鼓瑟兮鸾(luán)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鸾回车:鸾鸟驾着车。

鸾,传说中的如凤凰一类的神鸟。

回,旋转,运转。

忽魂悸以魄动,恍(huǎng)惊起而长嗟。

恍:恍然,猛然。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觉时:醒时。

失向来之烟霞: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消失了。

向来,原来。

烟霞,指前面所写的仙境。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东流水:像东流的水一样一去不复返。

别君去兮何时还?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且放”二句:暂且把白鹿放在青青的山崖间,等到要行走的时候就骑上它去访问名山。

白鹿,传说神仙或隐士多骑白鹿。

须,等待。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摧眉折腰:低头弯腰。

摧眉,即低眉。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163-165 2、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163-165 3、 山东省教学研究室.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教科书·语文(选修)唐诗宋词选读.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4-6

海客谈瀛(yíng)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海外来客们谈起瀛洲,烟波渺茫实在难以寻求。

瀛洲:古代传说中的东海三座仙山之一(另两座叫蓬莱和方丈)。

烟涛:波涛渺茫,远看像烟雾笼罩的样子。

微茫:景象模糊不清。

信:确实,实在。

越人语天姥(mǔ),云霞明灭或可睹。

越中来人说起天姥山,在云雾忽明忽暗间有人可以看见。

越人:指浙江一带的人。

明灭:忽明忽暗。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姥山仿佛连接着天遮断了天空。

山势高峻超过五岳,遮掩过赤城山。

向天横:直插天空。

横,直插。

“势拔”句:山势高过五岳,遮掩了赤城。

拔,超出。

五岳,指东岳泰山、西岳华(huà)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

赤城,和下文的“天台(tāi)”都是山名,在今浙江天台北部。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四万 一作:一万)天台山虽高四万八千丈,面对着它好像要向东南倾斜拜倒一样。

一万八千丈:一作“四万八千丈”。

“对此”句:对着天姥这座山,天台山就好像要倒向它的东南一样。

意思是天台山和天姥山相比,显得低多了。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度 通:渡)我根据越人说的话梦游到吴越,一天夜晚飞渡过明月映照下的镜湖。

因:依据。

之:指代前边越人的话。

镜湖:又名鉴湖,在浙江绍兴南面。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shàn)溪。

镜湖上的月光照着我的影子,一直伴随我到了剡溪。

剡溪:水名,在浙江嵊(shèng)州南面。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lù)水荡漾清猿啼。

谢灵运住的地方如今还在,清澈的湖水荡漾,猿猴清啼。

谢公:指南朝诗人谢灵运。

谢灵运喜欢游山。

游天姥山时,他曾在剡溪这个地方住宿。

渌:清。

清:这里是凄清的意思。

脚著谢公屐(jī),身登青云梯。

我脚上穿着谢公当年特制的木鞋,攀登直上云霄的山路。

谢公屐:谢灵运穿的那种木屐。

《南史·谢灵运传》记载:谢灵运游山,必到幽深高峻的地方;

他备有一种特制的木屐,屐底装有活动的齿,上山时去掉前齿,下山时去掉后齿。

木屐,以木板作底,上面有带子,形状像拖鞋。

青云梯:指直上云霄的山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上到半山腰就看见了从海上升起的太阳,在半空中传来天鸡报晓的叫声。

半壁见海日:上到半山腰就看到从海上升起的太阳。

天鸡:古代传说,东南有桃都山,山上有棵大树叫桃都,树枝绵延三千里,树上栖有天鸡,每当太阳初升,照到这棵树上,天鸡就叫起来,天下的鸡也都跟着它叫。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míng)。

无数山岩重叠,道路盘旋弯曲,方向不定,迷恋着花,依倚着石头,不觉天色已经晚了。

“迷花”句:迷恋着花,依靠着石,不觉天色已经很晚了。

暝,日落,天黑。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diān)。

熊在怒吼,龙在长鸣,岩中的泉水在震响,使森林战栗,使山峰惊颤。

“熊咆”句:熊在怒吼,龙在长鸣,岩中的泉水在震响。

“殷岩泉”即“岩泉殷”。

殷,这里用作动词,震响。

“栗深林”句:使深林战栗,使层巅震惊。

栗、惊,使动用法。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dàn)澹兮生烟。

云层黑沉沉的,像是要下雨,水波动荡生起了烟雾。

青青:黑沉沉的。

澹澹:波浪起伏的样子。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电光闪闪,雷声轰鸣,山峰好像要被崩塌似的。

列缺:指闪电。

洞天石扉,訇(hōng)然中开。

仙府的石门,訇的一声从中间打开。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仙府的石门,訇的一声从中间打开。

洞天,仙人居住的洞府。

扉,门扇。

訇然,形容声音很大。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洞中蔚蓝的天空广阔无际,看不到尽头,日月照耀着金银做的宫阙。

青冥浩荡:青冥,指天空。

浩荡,广阔远大的样子。

金银台:金银铸成的宫阙,指神仙居住的地方。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用彩虹做衣裳,将风作为马来乘,云中的神仙们纷纷下来。

云之君:云里的神仙。

虎鼓瑟兮鸾(luán)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老虎弹奏着琴瑟,鸾鸟驾着车。

仙人们成群结队密密如麻。

鸾回车:鸾鸟驾着车。

鸾,传说中的如凤凰一类的神鸟。

回,旋转,运转。

忽魂悸以魄动,恍(huǎng)惊起而长嗟。

忽然魂魄惊动,我猛然惊醒,不禁长声叹息。

恍:恍然,猛然。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醒来时只有身边的枕席,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全都消失了。

觉时:醒时。

失向来之烟霞: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消失了。

向来,原来。

烟霞,指前面所写的仙境。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人世间的欢乐也是像梦中的幻境这样,自古以来万事都像东流的水一样一去不复返。

东流水:像东流的水一样一去不复返。

别君去兮何时还?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告别诸位朋友远去(东鲁)啊,什么时候才能回来?

暂且把白鹿放牧在青崖间,等到要远行时就骑上它访名山。

“且放”二句:暂且把白鹿放在青青的山崖间,等到要行走的时候就骑上它去访问名山。

白鹿,传说神仙或隐士多骑白鹿。

须,等待。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岂能卑躬屈膝去侍奉权贵,使我不能有舒心畅意的笑颜!

摧眉折腰:低头弯腰。

摧眉,即低眉。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163-165 2、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163-165 3、 山东省教学研究室.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教科书·语文(选修)唐诗宋词选读.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4-6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四万 一作:一万)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度 通:渡)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

意境雄伟,变化惝恍莫测,缤纷多采的艺术形象,新奇的表现手法,向来为人传诵,被视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的题目一作《别东鲁诸公》。

其时李白虽然出翰林已有年月了,而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愤怨仍然郁结于怀,所以在诗的最后发出那样激越的呼声。

  李白一生徜徉山水之间,热爱山水,达到梦寐以求的境地。

此诗所描写的梦游,也许并非完全虚托,但无论是否虚托,梦游就更适于超脱现实,更便于发挥他的想象和夸张的才能了。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

”诗一开始先说古代传说中的海外仙境──瀛洲,虚无缥缈,不可寻求;

而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浮云彩霓中时隐时现,真是胜似仙境。

以虚衬实,突出了天姥胜景,暗蕴着诗人对天姥山的向往,写得富有神奇色彩,引人入胜。

  天姥山临近剡溪,传说登山的人听到过仙人天姥的歌唱,因此得名。

天姥山与天台山相对,峰峦峭峙,仰望如在天表,冥茫如堕仙境,容易引起游者想入非非的幻觉。

浙东山水是李白青年时代就向往的地方,初出川时曾说“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

入翰林前曾不止一次往游,他对这里的山水不但非常热爱,也是非常熟悉的。

  天姥山号称奇绝,是越东灵秀之地。

但比之其他崇山峻岭如我国的五大名山──五岳,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仍有小巫见大巫之别。

可是李白却在诗中夸说它“势拔五岳掩赤城”,比五岳还更挺拔。

有名的天台山则倾斜着如拜倒在天姥的足下一样。

这个天姥山,被写得耸立天外,直插云霄,巍巍然非同凡比。

这座梦中的天姥山,应该说是李白平生所经历的奇山峻岭的幻影,它是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李白笔下夸大了的影子。

  接着展现出的是一幅一幅瑰丽变幻的奇景:天姥山隐于云霓明灭之中,引起了诗人探求的想望。

诗人进入了梦幻之中,仿佛在月夜清光的照射下,他飞渡过明镜一样的镜湖。

明月把他的影子映照在镜湖之上,又送他降落在谢灵运当年曾经歇宿过的地方。

他穿上谢灵运当年特制的木屐,登上谢公当年曾经攀登过的石径──青去梯。

只见:“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继飞渡而写山中所见,石径盘旋,深山中光线幽暗,看到海日升空,天鸡高唱,这本是一片曙色;

却又于山花迷人、倚石暂憩之中,忽觉暮色降临,旦暮之变何其倏忽。

暮色中熊咆龙吟,震响于山谷之间,深林为之战栗,层巅为之惊动。

不止有生命的熊与龙以吟、咆表示情感,就连层巅、深林也能战栗、惊动,烟、水、青云都满含阴郁,与诗人的情感,协成一体,形成统一的氛围。

前面是浪漫主义地描写天姥山,既高且奇;

这里又是浪漫主义地抒情,既深且远。

这奇异的境界,已经使人够惊骇的了,但诗人并未到此止步,而诗境却由奇异而转入荒唐,全诗也更进入高潮。

在令人惊悚不已的幽深暮色之中,霎时间“丘峦崩摧”,一个神仙世界“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洞天福地,于此出现。

“云之君”披彩虹为衣,驱长风为马,虎为之鼓瑟,鸾为之驾车,皆受命于诗人之笔,奔赴仙山的盛会来了。

这是多么盛大而热烈的场面。

“仙之人兮列如麻”!

群仙好象列队迎接诗人的到来。

金台、银台与日月交相辉映,景色壮丽,异彩缤纷,何等的惊心眩目,光耀夺人!

仙山的盛会正是人世间生活的反映。

这里除了有他长期漫游经历过的万壑千山的印象、古代传说、屈原诗歌的启发与影响,也有长安三年宫廷生活的迹印,这一切通过浪漫主义的非凡想象凝聚在一起,才有这般辉煌灿烂、气象万千的描绘。

  值得注意的是,这首诗写梦游奇境,不同于一般游仙诗,它感慨深沉,抗议激烈,并非真正依托于虚幻之中,而是在神仙世界虚无飘渺的描述中,依然着眼于现实。

神游天上仙境,而心觉“世间行乐亦如此”。

  仙境倏忽消失,梦境旋亦破灭,诗人终于在惊悸中返回现实。

梦境破灭后,人,不是随心所欲地轻飘飘地在梦幻中翱翔了,而是沉甸甸地躺在枕席之上。

“古来万事东流水”,其中包含着诗人对人生的几多失意和深沉的感慨。

此时此刻诗人感到最能抚慰心灵的是“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徜徉山水的乐趣,才是最快意的,也就是在《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所说:“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本来诗意到此似乎已尽,可是最后却愤愤然加添了两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一吐长安三年的郁闷之气。

天外飞来之笔,点亮了全诗的主题:对于名山仙境的向往,是出之于对权贵的抗争,它唱出封建社会中多少怀才不遇的人的心声。

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中,多少人屈身权贵,多少人埋没无闻!

唐朝比之其他朝代是比较开明的,较为重视人才,但也只是比较而言。

人才在当时仍然摆脱不了“臣妾气态间”的屈辱地位。

“折腰”一词出之于东晋的陶渊明,他由于不愿忍辱而赋“归去来”。

李白虽然受帝王优宠,也不过是个词臣,在宫廷中所受到的屈辱,大约可以从这两句诗中得到一些消息。

封建君主把自己称“天子”,君临天下,把自己升高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却抹煞了一切人的尊严。

李白在这里所表示的决绝态度,是向封建统治者所投过去的一瞥蔑视。

在封建社会,敢于这样想、敢于这样说的人并不多。

李白说了,也做了,这是他异乎常人的伟大之处。

  这首诗的内容丰富、曲折、奇谲、多变,它的形象辉煌流丽,缤纷多彩,构成了全诗的浪漫主义华赡情调。

它的主观意图本来在于宣扬“古来万事东流水”这样颇有消极意味的思想,可是它的格调却是昂扬振奋的,潇洒出尘的,有一种不卑不屈的气概流贯其间,并无消沉之感。

参考资料: 1、 乔象钟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296-298

金陵酒肆留别

作者: 李白 朝代: 唐代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劝客 一作:唤客)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劝客 一作:唤客)春风吹起柳絮,酒店满屋飘香,侍女捧出美酒,劝我细细品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金陵年轻朋友,纷纷赶来相送。

欲走还留之间,各自畅饮悲欢。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请你问问东流江水,别情与流水,哪个更为长远?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408 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16-117 3、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554-555 4、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29-30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劝客 一作:唤客)风吹:一作“白门”。

吴姬:吴地的青年女子,这里指酒店中的侍女。

压酒:压糟取酒。

古时新酒酿熟,临饮时方压糟取用。

唤:一作“劝”,一作“使”。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shāng)。

子弟:指李白的朋友。

欲行:将要走的人,指诗人自己。

不行:不走的人,即送行的人,指金陵子弟。

尽觞:喝尽杯中的酒。

觞,酒杯。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试问:一作“问取”。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408 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16-117 3、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554-555 4、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29-30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劝客 一作:唤客)春风吹起柳絮,酒店满屋飘香,侍女捧出美酒,劝我细细品尝。

风吹:一作“白门”。

吴姬:吴地的青年女子,这里指酒店中的侍女。

压酒:压糟取酒。

古时新酒酿熟,临饮时方压糟取用。

唤:一作“劝”,一作“使”。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shāng)。

金陵年轻朋友,纷纷赶来相送。

欲走还留之间,各自畅饮悲欢。

子弟:指李白的朋友。

欲行:将要走的人,指诗人自己。

不行:不走的人,即送行的人,指金陵子弟。

尽觞:喝尽杯中的酒。

觞,酒杯。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请你问问东流江水,别情与流水,哪个更为长远?

试问:一作“问取”。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408 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16-117 3、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554-555 4、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29-30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劝客 一作:唤客)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柳絮飘飞的时节,江南水村山郭的一家小酒店里,即将离开金陵的诗人,满怀别绪。

骀荡的春风,卷起了垂垂欲下的杨花,轻飞乱舞,扑满店中;

当垆的姑娘,捧出新压榨出来的美酒,劝客品尝。

这里,柳絮濛濛,酒香郁郁,扑鼻而来,也不知是酒香,还是花香。

这么一幅令人陶醉的春光春色的画面,该用许多笔墨来表现。

此诗只“风吹柳花满店香”七字,就将风光的骀荡,柳絮的精神,以及酒客沉醉东风的情调,生动自然地浮现在纸面之上;

而且又极洒脱超逸,不费半分气力,脱口而出,纯任直观,于此,充分显示了李白的才华。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

”   和风吹着柳絮,酒店里溢满芳香;

吴姬捧出新压的美酒,劝客品尝。

“金陵”,点明地属江南,“柳花”,说明时当暮春。

这是柳烟迷蒙、春风沉醉的江南三月,诗人一走进店里,沁人心脾的香气就扑面而来。

这一“香”字,把店内店外连成一片。

金陵古属吴地,遂称当地女子为“吴姬”,这里指酒家女。

她满面春风,一边压酒(即压酒糟取酒汁),一边笑语殷勤地招呼客人。

置身其间,真是如沐春风,令人陶醉,让人迷恋。

  这两句写出了浓浓的江南味道,虽然未明写店外,而店外“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杨柳含烟的芳菲世界,已依稀可见。

此时,无论是诗人还是读者,视觉、嗅觉、听觉全都调动起来了。

  “柳花”,即柳絮,本来无所谓香,但一些诗人却闻到了,如传奇“莫唱踏阳春,令人离肠结。

郎行久不归,柳自飘香雪。

”“香”字的使用,一则表明任何草木都有它微妙的香味,二则这个“香”字代表了春之气息,这不但活画出一种诗歌意境,而且为下文的酒香埋下伏笔。

其实,对“满店香”的理解完全不必拘泥于“其柳花之香”,那当是春风吹来的花香,是泥土草木的清香,是美酒飘香,大概还有“心香”,所谓心清闻妙香。

这里的“店”,初看不知何店,凭仗下句始明了是指酒店。

实在也唯有酒店中的柳花才会香,不然即使是最雅致的古玩书肆,在情景的协调上,恐怕也还当不起“风吹柳花满店香”这七个字。

所以这个“香”字初看似觉突兀,细味却又感到是那么妥贴。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   金陵的一群年轻人来到这里,为诗人送行。

饯行的酒啊,你斟我敬,将要走的和不走的,个个干杯畅饮。

也有人认为,这是说相送者殷勤劝酒,不忍遽别;

告别者要走又不想走,无限留恋,故“欲行不行”。

  李白此行是去扬州。

他后来在《上安州裴长史书》说:“曩昔东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

此则白之轻财好施也。

”李白性格豪爽,喜好交游,当时既年轻富有,又仗义疏财,朋友自是不少。

在金陵时也当如此。

一帮朋友喝酒,话别,少年刚肠,兴致盎然,没有伤别之意,这也很符合年轻人的特点。

“尽觞”,意思是喝干杯中酒。

“觞”,酒器。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   金陵一行,诗人是快乐的。

在这样一个美好的时节,一个让人留恋的地方,诗人却要走了。

面对美丽的江南风物和朋友们的盛情挽留,诗人依依不舍,他在想:怎样才能表达自己的无限惜别之情呢?

也许饯别的酒店正面对大江,诗人顺手一指,以水为喻:“请你们问问那东流的江水,离情别意与它相比究竟谁短谁长?

”   情感是抽象的,即使再深再浓,也看不见摸不着;

而江水是形象的,给人的印象是绵绵不绝。

但诗人不是简单的相喻,而是设问比较,迷迷茫茫地,似收而未收住,言有尽而意无穷,给人以想象的空间。

采用这种表现手法,李白可能受到前人的启发,如谢朓就写过“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但李白写得更加生动自然。

与“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有异曲同工之妙。

  此诗构思巧妙。

首句”风吹柳花满店香“,是阒无一人的境界,第二句”吴姬压酒劝客尝“,当垆红粉遇到了酒客,场面上就出现人了,等到“金陵子弟”这批少年一涌而至时,酒店中就更热闹了。

别离之际,本来未必有心饮酒,而吴姬一劝,何等有情,加上“金陵子弟”的前来,更觉情长,谁也不愿舍此而去。

可是偏偏要去,“来相送”三字一折,直是在上面热闹场面上泼了一盆冷水,点出了从来热闹繁华就是冷寂寥落的前奏。

李白要离开金陵了。

但是,如此热辣辣的诀舍,总不能跨开大步就走吧。

于是又转为“欲行不行各尽觞”,欲行的诗人固陶然欲醉,而不行的相送者也各尽觞,情意如此之长,于是落出了“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的结句,以含蓄的笔法,悠然无尽地结束了这一首抒情的短歌。

  很多人写离别,大多少不了言愁,所谓“离愁别绪”。

然而,李白这首诗中连一点愁的影子都不见,只有别意。

诗人正值青春华茂,他留别的不是一两个知己,而是一群青年朋友。

这种惜别之情在他写来,饱满酣畅,悠扬跌宕,唱叹而不哀伤,富于青春豪迈、风流潇洒的情怀。

参考资料: 1、 沈熙乾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299

行路难·其三

作者: 李白 朝代: 唐代

有耳莫洗颍川水,有口莫食首阳蕨。

含光混世贵无名,何用孤高比云月?

吾观自古贤达人,功成不退皆殒身。

子胥既弃吴江上,屈原终投湘水滨。

陆机雄才岂自保?

李斯税驾苦不早。

华亭鹤唳讵可闻?

上蔡苍鹰何足道?

君不见吴中张翰称达生,秋风忽忆江东行。

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

有耳莫洗颍川水,有口莫食首阳蕨。

不要学许由用颍水洗耳,不要学伯夷和叔齐隐居收养采薇而食。

含光混世贵无名,何用孤高比云月?

在世上活着贵在韬光养晦,为什么要隐居清高自比云月?

吾观自古贤达人,功成不退皆殒身。

我看自古以来的贤达之人,功绩告成之后不自行隐退都死于非命。

子胥既弃吴江上,屈原终投湘水滨。

伍子胥被吴王弃于吴江之上,屈原最终抱石自沉汨罗江中。

陆机雄才岂自保?

李斯税驾苦不早。

陆机如此雄才大略也无法自保,李斯以自己悲惨的结局为苦。

华亭鹤唳讵可闻?

上蔡苍鹰何足道?

(陆机)是否还能听见华亭的别墅间的鹤唳?

(李斯)是否还能在上蔡东门牵鹰打猎?

君不见吴中张翰称达生,秋风忽忆江东行。

你不知道吴中的张翰是个旷达之人,因见秋风起而想起江东故都。

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

生时有一杯酒就应尽情欢乐,何须在意身后千年的虚名?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有耳莫洗颍(yǐng)川水,有口莫食首阳蕨(jué)。

含光混世贵无名,何用孤高比云月?

吾观自古贤达人,功成不退皆殒(yǔn)身。

子胥(xū)既弃吴江上,屈原终投湘水滨。

陆机雄才岂自保?

李斯税驾苦不早。

华亭鹤唳(lì)讵可闻?

上蔡苍鹰何足道?

君不见吴中张翰称达生,秋风忽忆江东行。

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有耳莫洗颍(yǐng)川水,有口莫食首阳蕨(jué)。

不要学许由用颍水洗耳,不要学伯夷和叔齐隐居收养采薇而食。

含光混世贵无名,何用孤高比云月?

在世上活着贵在韬光养晦,为什么要隐居清高自比云月?

吾观自古贤达人,功成不退皆殒(yǔn)身。

我看自古以来的贤达之人,功绩告成之后不自行隐退都死于非命。

子胥(xū)既弃吴江上,屈原终投湘水滨。

伍子胥被吴王弃于吴江之上,屈原最终抱石自沉汨罗江中。

陆机雄才岂自保?

李斯税驾苦不早。

陆机如此雄才大略也无法自保,李斯以自己悲惨的结局为苦。

华亭鹤唳(lì)讵可闻?

上蔡苍鹰何足道?

(陆机)是否还能听见华亭的别墅间的鹤唳?

(李斯)是否还能在上蔡东门牵鹰打猎?

君不见吴中张翰称达生,秋风忽忆江东行。

你不知道吴中的张翰是个旷达之人,因见秋风起而想起江东故都。

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

生时有一杯酒就应尽情欢乐,何须在意身后千年的虚名?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有耳莫洗颍川水,有口莫食首阳蕨。

含光混世贵无名,何用孤高比云月?

吾观自古贤达人,功成不退皆殒身。

子胥既弃吴江上,屈原终投湘水滨。

陆机雄才岂自保?

李斯税驾苦不早。

华亭鹤唳讵可闻?

上蔡苍鹰何足道?

君不见吴中张翰称达生,秋风忽忆江东行。

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

前四句言人生须含光混世,不务虚名。

中八句列举功成不退而殒身者,以为求功恋位者诫。

最后赞成张翰唯求适意的人生态度。

一篇之意三层而两折。

言虚名无益,是不否定事功之意。

而功成则须及时退身,一为避祸,二求适意自由。

这是李白人生哲学的基调。

纵适一时,独不为身后名邪?

’答曰:‘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

’时人贵其旷达。

”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678910 共814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