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房宫赋 文翻注译赏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 文翻注译赏
长安秋望 文翻注译
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
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
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
楼阁倚在经霜的树林外,天空如明镜无纤云一毫。
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
峻拔的南山与清爽秋色,气势互不相让两两争高?
参考资料: 1、 张超.名胜诗词经典赏析.北京:线装书局,2007:375 2、 严华银.初中生必背古诗文名句篇200(名师导读美绘版).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11:69 3、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664
楼倚(yǐ)霜树外,镜天无一毫。
倚:靠着,倚立。
霜树:指深秋时节的树。
外:之外。
指楼比“霜树”高。
镜天:像镜子一样明亮、洁净的天空。
无一毫:没有一丝云彩。
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
南山:指终南山,在今陕西西安南。
秋色:晴高气爽的天空。
气势:气概。
喻终南山有与天宇比高低的气概。
参考资料: 1、 张超.名胜诗词经典赏析.北京:线装书局,2007:375 2、 严华银.初中生必背古诗文名句篇200(名师导读美绘版).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11:69 3、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664
楼倚(yǐ)霜树外,镜天无一毫。
楼阁倚在经霜的树林外,天空如明镜无纤云一毫。
倚:靠着,倚立。
霜树:指深秋时节的树。
外:之外。
指楼比“霜树”高。
镜天:像镜子一样明亮、洁净的天空。
无一毫:没有一丝云彩。
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
峻拔的南山与清爽秋色,气势互不相让两两争高?
南山:指终南山,在今陕西西安南。
秋色:晴高气爽的天空。
气势:气概。
喻终南山有与天宇比高低的气概。
参考资料: 1、 张超.名胜诗词经典赏析.北京:线装书局,2007:375 2、 严华银.初中生必背古诗文名句篇200(名师导读美绘版).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11:69 3、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664
金谷园 文翻注译赏
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
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
繁华往事,已跟香尘一样飘荡无存;
流水无情,野草却年年以碧绿迎春。
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啼鸟悲鸣,傍晚随着东风声声传来;
落花纷纷,恰似那为石崇坠楼的绿珠美人。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
香尘:石崇为教练家中舞妓步法,以沉香屑铺象牙床上,使她们践踏,无迹者赐以珍珠。
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坠楼人:指石崇爱妾绿珠,曾为石崇坠楼而死。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
繁华往事,已跟香尘一样飘荡无存;
流水无情,野草却年年以碧绿迎春。
香尘:石崇为教练家中舞妓步法,以沉香屑铺象牙床上,使她们践踏,无迹者赐以珍珠。
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啼鸟悲鸣,傍晚随着东风声声传来;
落花纷纷,恰似那为石崇坠楼的绿珠美人。
坠楼人:指石崇爱妾绿珠,曾为石崇坠楼而死。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
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金谷园故址在今河南洛阳西北,是西晋富豪石崇的别墅,繁荣华丽,极一时之盛。
唐时园已荒废,成为供人凭吊的古迹。
据《晋书。
石崇传》记载:石崇有妓曰绿珠,美而艳。
孙秀使人求之,不得,矫诏收崇。
崇正宴于楼上,谓绿珠曰:“我今为尔得罪。
”绿珠泣曰:“当效死于君前。
”因自投于楼下而死。
杜牧过金谷园,即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咏春吊古之作。
面对荒园,首先浮现在诗人脑海的是,金谷园繁华的往事,随着芳香的尘屑消散无踪。
“繁华事散逐香尘”这一句蕴藏了多少感慨。
王嘉《拾遗记》谓:“石季伦(崇)屑沉水之香如尘末,布象床上,使所爱者践之,无迹者赐以真珠。
”此即石崇当年奢靡生活之一斑。
“香尘”细微飘忽,去之迅速而无影无踪。
金谷园的繁华,石崇的豪富,绿珠的香消玉殒,亦如香尘飘去,云烟过眼,不过一时而已。
正如苏东坡诗云:“事如春梦了无痕”。
可叹乎?
亦可悲乎?
还是观赏废园中的景色吧:“流水无情草自春”。
“流水”指东南流经金谷园的金水。
不管人世间的沧桑,流水照样潺湲,春草依然碧绿,它们对人事的种种变迁,似乎毫无感触。
这是写景,更是写情,尤其是“草自春”的“自”字,与杜甫《蜀相》中“映阶碧草自春色”的“自”字用法相似。
傍晚,正当诗人对着流水和春草遐想的时候,忽然东风送来鸟儿的叫声。
春日鸟鸣,本是令人心旷神怡的赏心乐事。
但是此时—红日西斜,夜色将临;
此地—荒芜的名园,再加上傍晚时分略带凉意的春风,在沉溺于吊古之情的诗人耳中,鸟鸣就显得凄哀悲切,如怨如慕,仿佛在表露今昔之感。
日暮、东风、啼鸟,本是春天的一般景象,着一“怨”字,就蒙上了一层凄凉感伤的色彩。
此时此刻,一片片惹人感伤的落花又映入诗人的眼帘。
诗人把特定地点(金谷园)落花飘然下坠的形象,与曾在此处发生过的绿珠坠楼而死联想到一起,寄寓了无限情思。
一个“犹”字渗透着诗人多少追念、怜惜之情!
绿珠,作为权贵们的玩物,她为石崇而死是毫无价值的,但她的不能自主的命运不是同落花一样令人可怜么?
诗人的这一联想,不仅是“坠楼”与“落花”外观上有可比之处,而且揭示了绿珠这个人和“花”在命运上有相通之处。
比喻贴切自然,意味隽永。
一般怀古抒情的绝句,都是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
这首诗则是句句写景,景中寓情,四句蝉联而下,浑然一体。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秋浦途中 文翻注译赏
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
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无。
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
山路上萧萧秋雨下个不停,淅沥溪风吹着溪边的蒲苇。
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无。
问刚来到寒沙安家的鸿雁,来时经过我的老家杜陵吗?
参考资料: 1、 罗时进.杜牧集: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7:223 2、 马玮.中国古典诗词名家菁华赏析: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4:84
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
萧萧:形容雨声。
穷秋:深秋。
淅淅:形容风声。
蒲:即菖蒲,叶狭长,可以编蒲包、蒲席、扇子等。
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无。
为问:请问,试问。
寒沙:深秋时带有寒意的沙滩。
杜陵:西汉宣帝的陵墓,位于长安城东南的杜原上,因建于杜县而得名。
杜牧家就在杜陵樊川。
参考资料: 1、 罗时进.杜牧集: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7:223 2、 马玮.中国古典诗词名家菁华赏析: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4:84
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
山路上萧萧秋雨下个不停,淅沥溪风吹着溪边的蒲苇。
萧萧:形容雨声。
穷秋:深秋。
淅淅:形容风声。
蒲:即菖蒲,叶狭长,可以编蒲包、蒲席、扇子等。
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无。
问刚来到寒沙安家的鸿雁,来时经过我的老家杜陵吗?
为问:请问,试问。
寒沙:深秋时带有寒意的沙滩。
杜陵:西汉宣帝的陵墓,位于长安城东南的杜原上,因建于杜县而得名。
杜牧家就在杜陵樊川。
参考资料: 1、 罗时进.杜牧集: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7:223 2、 马玮.中国古典诗词名家菁华赏析: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4:84
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
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无。
这首七绝以韵取胜,妙在如淡墨一点,而四围皆到。
诗人把自己的感情密含在风景的描写中,并不明白说出,却能给人以深至的回味。
一、二两句描写水陆风光,再现诗人风尘仆仆的身影和暗淡凄迷的心态。
山路蜿蜒,落木萧萧,秋雨纷纷;
溪水伸展,秋风浙浙,波摇草动:山程水驿,风雨凄迷,字里行间流露出人行秋风的寒凉心态和冷寂情绪。
“萧萧”描落叶纷飞之状,暗含秋风无情、寒意萧疏,枯黄了行人的口光,遮蔽了蜿蜒的山路。
“淅淅”状秋风飒飒之态,泛起波光,掀动菖蒲,暗含诗人行舟水、漂泊无依之感。
“穷秋”助长寒凉,平添空旷;
“一岸”铺展水草,点染秋风。
整体而言,诗人善于观察,精于描绘,于细微处传精神,于平淡中显韵致。
山路秋雨,风吹草动,叶落江流,这些寻常景物,被诗人用“萧萧”点染,用“浙浙”润饰,立刻营造一种寒凉凄清氛围,烘托奔波劳顿之苦,有声有色之感。
当然,诗人笔下的风景从来都不是纯粹自然的描写,自然的风景其实是心灵风景的折射。
一、二两句采用对起之格,这在绝句中是不多的。
它这样用是为了排比刷色,增强景物的描绘性。
寥寥几笔,就把山程水驿、风雨凄迷的行旅图画生动地勾勒出来了。
起句对仗,在绝句里宜活脱而不板滞,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四首》),虽然色彩鲜活,却迹近合掌,不是当行的家数。
这里却不同,它笔势夭矫,如珠走盘,有自然流转之致。
绝句讲究出神奇于百炼,起别趣于寸心,要能曲折回环,穷极变化。
这首诗的头两句在外围刷色,展示出一幅风雨凄其的画面。
为了下一步发展、深入、掀起感情的漩涡,诗人把目光转向了飞落寒汀的鸿雁,三、四两句以虚间实,故设一问,陡然地翻起波澜,可谓笔力奇横,妙到毫颠。
从构思方面说,它意味着:第一,沿着飞鸿的来路,人们的思想从眼前的实景延伸到遥远的天边,扩展了诗的画面;
第二,问及禽鸟,痴作一喻,显见出旅程的孤独与岑寂来;
第三,寄情归雁,反衬出诗人有家归不得的流离之苦。
这些意蕴没有直接说出,而是寓情于景,令人于恬吟密咏中体味而得。
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妙趣。
第三句转折得好,第四句就如顺水下船一样,自然凑泊,有着无限的风致。
点出“杜陵”,是因为诗人朝夕难忘的老家——樊川,就在那里。
“来时还下杜陵无?
”轻声一问,就把作者对故乡、对亲人的怀念,就把他宦途的枨触、羁旅的愁思,宛转深致地表现出来了。
“樊南别有清秋思,不为斜阳不为蝉。
”透过景物的描写,蕴藉而含蓄地抒写怀抱,表现情思,这是杜牧绝句的擅胜之处。
徐献忠云:“牧之诗含思悲凄,流情感慨,抑扬顿挫之节,尤其所长。
”(《唐音癸签》卷八引)持较此诗,可谓刌度皆合了。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087-1088 2、 徐昌才.梦回唐诗千百度:新华出版社,2012:101-102
自宣城赴官上京 文翻注译赏
潇洒江湖十过秋,酒杯无日不迟留。
谢公城畔溪惊梦,苏小门前柳拂头。
千里云山何处好,几人襟韵一生休。
尘冠挂却知闲事,终拟蹉跎访旧游。
潇洒江湖十过秋,酒杯无日不迟留。
潇洒不羁飘荡江湖十多个春秋,没有一天不在酒杯前徘徊逗留。
谢公城畔溪惊梦,苏小门前柳拂头。
谢公城边被溪水声响惊醒酣梦,苏小门前的柳枝常常拂过我头。
千里云山何处好,几人襟韵一生休。
天下的山川景物到底哪里最好,几人怀抱这般情韵一生就罢休?
尘冠挂却知闲事,终拟蹉跎访旧游。
尘世中人挂冠归去原是平常事,终于将蹉跎了的光阴来寻访旧游。
参考资料: 1、 章培恒,安平秋,马樟根.杜牧诗文选译 修订版:凤凰出版社,2011年:51-52页 2、 王克俭.杜牧诗文选: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7年:57页
潇洒江湖十过秋,酒杯无日不迟留。
潇洒:形容人的超逸脱俗。
十过秋:十多年。
杜牧自文宗大和二年(828)十月佐沈传师江西幕,转宣城,又转淮南牛僧孺幕;
一度升为监察御史,不久移疾分司东都,后又到宣州崔郸幕,至内升左补阙的开成三年(838)冬,首尾共十一年。
迟留:即滞留,有流连、耽搁之意。
谢公城畔溪惊梦,苏小门前柳拂头。
谢公城:指宣城。
因南齐谢脁曾作宣城太守,留有谢公楼、谢公亭等多处古迹,故称。
苏小:南齐时钱塘名妓苏小小。
千里云山何处好,几人襟韵一生休。
云山:泛指山川秀色。
襟韵:指人的情怀风度。
尘冠挂却知闲事,终拟蹉跎访旧游。
尘冠挂却:辞官不做。
闲事:等闲之事,平常的事。
蹉跎:光阴白白地过去。
参考资料: 1、 章培恒,安平秋,马樟根.杜牧诗文选译 修订版:凤凰出版社,2011年:51-52页 2、 王克俭.杜牧诗文选: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7年:57页
潇洒江湖十过秋,酒杯无日不迟留。
潇洒不羁飘荡江湖十多个春秋,没有一天不在酒杯前徘徊逗留。
潇洒:形容人的超逸脱俗。
十过秋:十多年。
杜牧自文宗大和二年(828)十月佐沈传师江西幕,转宣城,又转淮南牛僧孺幕;
一度升为监察御史,不久移疾分司东都,后又到宣州崔郸幕,至内升左补阙的开成三年(838)冬,首尾共十一年。
迟留:即滞留,有流连、耽搁之意。
谢公城畔溪惊梦,苏小门前柳拂头。
谢公城边被溪水声响惊醒酣梦,苏小门前的柳枝常常拂过我头。
谢公城:指宣城。
因南齐谢脁曾作宣城太守,留有谢公楼、谢公亭等多处古迹,故称。
苏小:南齐时钱塘名妓苏小小。
千里云山何处好,几人襟韵一生休。
天下的山川景物到底哪里最好,几人怀抱这般情韵一生就罢休?
云山:泛指山川秀色。
襟韵:指人的情怀风度。
尘冠挂却知闲事,终拟蹉跎访旧游。
尘世中人挂冠归去原是平常事,终于将蹉跎了的光阴来寻访旧游。
尘冠挂却:辞官不做。
闲事:等闲之事,平常的事。
蹉跎:光阴白白地过去。
参考资料: 1、 章培恒,安平秋,马樟根.杜牧诗文选译 修订版:凤凰出版社,2011年:51-52页 2、 王克俭.杜牧诗文选: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7年:57页
潇洒江湖十过秋,酒杯无日不迟留。
谢公城畔溪惊梦,苏小门前柳拂头。
千里云山何处好,几人襟韵一生休。
尘冠挂却知闲事,终拟蹉跎访旧游。
这是一首述怀诗,展示了诗人矛盾的内心世界,笔墨洒脱而感慨深沉。
诗人自大和二年(828)十月来到江西,后转宣城。
以后,辗转漂泊于扬州、洛阳、宣城各地。
首尾共历经十一年。
此诗首联即以“潇洒江湖十过秋,酒杯无日不迟留”概括了这一段生活。
”潇洒江湖”,无拘无束,风韵飘逸;
终日为醉乡之客,则于放浪形骸中见愁闷之情。
行止风流,内心愁苦,正是诗人的真实写照。
颔联承首联之意,再次点染。
“谢公城畔溪惊梦”,接“酒杯”句。
每日无事,携酒行游于宣城郊野,观山望水,自得其乐;
自斟自饮,不觉醉倒溪边。
此句中“惊梦”一词很妙,写出了诗人大醉初醒,不知身在何处的情态。
而梦中之惊,耐人寻味:或许,他在醉梦中与亲故旧友重逢,一觉醒来却独枕溪流。
或许,在梦境中他仗剑行侠,英雄豪迈,醒来却发现自身依旧是落魄江湖的一介书生。
溪畔惊梦,情境皆佳。
“苏小门前柳拂头”,写诗人“潇洒江湖”的另一面。
妓馆歌楼多涉秾艳轻绮之笔,而诗人仅仅用“门前柳拂头”暗示出流连花柳之意,处理得很含蓄,不伤全诗清朗之调。
颈联转为感慨生平,反映出诗人虽然过着诗酒风流的生活,但并不甘心终老于此。
“千里云山何处好”表面上是寻访山川之胜,其实正是这声对苍茫云山发出的喝问,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咤叱风云、指点江山的襟怀抱负。
紧接着,诗人又转过来对着茫茫人世发问:“几人襟韵一生休?
”世上有几人能有如此襟韵,难道我的一生就这样罢了不成,把诗人不得不浪迹江湖的愤慨、不甘于虚度此生的愿望倾吐一尽。
这两问,问得豪迈,问得沉痛,问得有气魄,如高天惊雷,滚滚而下,一扫方才悠然低回之韵。
尾联收合全诗,点明“赴官上京”之意。
面对现实中平庸无聊的官吏生活,诗人萌出“尘冠挂却”的念头。
他把辞宫归去说得很平常,“闲事”而已;
事实上,这件“闲事”也难以做到,“终把蹉跎访旧游”,诗人不得不赴京上任,再次把光阴虚掷——回虚前联。
此联言辞之间,流露出归隐与人世的内心矛盾。
这首诗起、承、转、合,层次分明,把这位落魄诗人的胸襟间事渐次说尽。
其中既有风流倜傥之韵,又有豪宕雄浑之气。
参考资料: 1、 韦凤娟.晚唐诗歌赏析:广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17-18页
题武关 文翻注
碧溪留我武关东,一笑怀王迹自穷。
郑袖娇娆酣似醉,屈原憔悴去如蓬。
山樯谷堑依然在,弱吐强吞尽已空。
今日圣神家四海,戍旗长卷夕阳中。
碧溪留我武关东,一笑怀王迹自穷。
清澈的溪水汩汩地流过要留我在武关之东,可笑当年的楚怀王入关投秦却是到了尽穷。
郑袖娇娆酣似醉,屈原憔悴去如蓬。
郑袖得宠的娇艳妩媚之态就好像喝醉似的,屈原遭放逐到处流落他的形容就犹如乱蓬。
山樯谷堑依然在,弱吐强吞尽已空。
如桅杆耸立的峰峦似壕沟深长的山谷还在,而弱肉强食七国争雄却像过眼烟云已成空。
今日圣神家四海,戍旗长卷夕阳中。
当今天子如此神圣四海为一家天下为统一,而如今武关上长风浩荡戍旗翻卷于夕阳中。
参考资料: 1、 王克俭.杜牧诗文选: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2000:81-82 2、 罗时进.杜牧集: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7:134-135
碧溪留我武关东,一笑怀王迹自穷。
武关:战国时秦国设置的关隘,故址在令陕西商洛县东。
怀王:楚怀王熊槐(?
一前295)战国时期楚国的国君,前328至前299年在位。
据《史记·楚世家》和《屈原列传》,秦昭王致书楚怀王,约会于武关。
怀王入武关,秦伏兵断绝其归路以求割地,怀王怒而不从逃往赵国,赵国惧秦不敢接纳。
怀王只得又回秦国,结果死于秦国。
郑袖娇娆酣似醉,屈原憔悴去如蓬。
郑袖:楚怀王宠妃。
据《史记·屈原列传》等,楚与齐结盟共同抗击秦国,秦惠文王派张仪使楚,表示如楚与齐绝交,秦愿割地六百里给楚。
楚听信谎言与齐断交,事后,秦不肯割地,怀王起兵,大败而归。
第二年,秦欲与楚讲和,怀王表示“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
张仪到楚先行收买郑袖,郑袖劝怀王不杀张仪,怀王听信郑袖之言,把张仪放走了。
妖娆(ráo):娇艳美好,妩媚多姿。
酣(hān):畅快喝酒。
屈原:楚国大夫,早年曾得楚怀王信任,主张联齐抗秦,后来楚怀王听信谗言把他放逐外地,流放期间,始终心忧国李。
憔悴:面容黄瘦。
蓬(péng):蓬草。
蓬草随风飘转,常用来比喻人的身世飘零或行踪不定。
山樯谷堑依然在,弱吐强吞尽已空。
山樯(qiáng):如桅杆般耸立的山峦。
谷堑:深长的峡谷。
弱吐强吞:形容战国时强国侵吞弱国的形势。
今日圣神家四海,戍旗长卷夕阳中。
圣神:对皇帝的敬称。
家四海:四海一家,天下统一。
戍(shù)旗:守卫边防的战旗。
参考资料: 1、 王克俭.杜牧诗文选: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2000:81-82 2、 罗时进.杜牧集: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7:134-135
初冬夜饮 文翻注译
淮阳多病偶求欢,客袖侵霜与烛盘。
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阑干。
淮阳多病偶求欢,客袖侵霜与烛盘。
我像淮阳太守汲黯经常卧病,偶而喝杯酒解忧愁,客居异乡衣袖上结满清霜,只有与灯烛作伴。
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阑干。
台阶下的积雪像是堆簇着的洁白的梨花,明年又有谁在此凭依栏杆?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675-676 2、 杨佐义.全唐诗精选译注(下).长春:长春出版社,2000:409
淮阳多病偶求欢,客袖侵霜与烛盘。
淮阳多病:用汉代汲黯自喻。
《汉书·汲黯传》:汲黯因屡谏而出为东海太守,“多病,卧阁内不出”。
后徙为淮阳太守,“黯付谢不受印绶,诏数强予,然后奉诏。
召上殿,黯泣曰:‘……臣常有狗马之心,今病,力不能任郡事。
’”求欢:指饮酒。
霜:在这里含风霜、风尘之意。
与:对,向。
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阑干。
砌:台阶。
谁此:谁人在此。
阑干:即栏杆。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675-676 2、 杨佐义.全唐诗精选译注(下).长春:长春出版社,2000:409
淮阳多病偶求欢,客袖侵霜与烛盘。
我像淮阳太守汲黯经常卧病,偶而喝杯酒解忧愁,客居异乡衣袖上结满清霜,只有与灯烛作伴。
淮阳多病:用汉代汲黯自喻。
《汉书·汲黯传》:汲黯因屡谏而出为东海太守,“多病,卧阁内不出”。
后徙为淮阳太守,“黯付谢不受印绶,诏数强予,然后奉诏。
召上殿,黯泣曰:‘……臣常有狗马之心,今病,力不能任郡事。
’”求欢:指饮酒。
霜:在这里含风霜、风尘之意。
与:对,向。
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阑干。
台阶下的积雪像是堆簇着的洁白的梨花,明年又有谁在此凭依栏杆?
砌:台阶。
谁此:谁人在此。
阑干:即栏杆。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675-676 2、 杨佐义.全唐诗精选译注(下).长春:长春出版社,200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