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石诗十一章

作者: 邓肃 朝代: 宋代

饱食官吏不深思,务求新巧日孳孳。

不知均是圃中物,迁远而近盖其私。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作者: 苏轼 朝代: 宋代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

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非常像花又好像不是花,无人怜惜任凭衰零坠地。

把它抛离在家乡路旁,细细思量仿佛又是无情,实际上则饱含深情。

受伤柔肠婉曲娇眼迷离,想要开放却又紧紧闭上。

蒙混随风把心上人寻觅,却又被黄莺儿无情叫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

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不恨这种花儿飘飞落尽,只是抱怨愤恨那个西园、满地落红枯萎难再重缀。

清晨雨后何处落花遗踪?

飘入池中化成一池浮萍。

如果把春色姿容分三份,其中的二份化作了尘土,一份坠入流水了无踪影。

细看来那全不是杨花啊,是那离人晶莹的眼泪啊。

参考资料: 1、 周汝昌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597-600 2、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210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萦(yíng)损柔肠,困酣(hān)娇眼,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从教:任凭。

无情有思:言杨花看似无情,却自有它的愁思。

用唐韩愈《晚春》诗:“杨花榆荚无才思,唯解漫天作雪飞。

”这里反用其意。

思:心绪,情思。

萦:萦绕、牵念。

柔肠:柳枝细长柔软,故以柔肠为喻。

用唐白居易《杨柳枝》诗:“人言柳叶似愁眉,更有愁肠如柳枝。

”困酣:困倦之极。

娇眼:美人娇媚的眼睛,比喻柳叶。

古人诗赋中常称初生的柳叶为柳眼。

“梦随”三句:用唐金昌绪《春怨》诗:“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zhuì)。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

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落红:落花。

缀:连结。

一池萍碎:苏轼自注:“杨花落水为浮萍,验之信然。

”春色:代指杨花。

参考资料: 1、 周汝昌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597-600 2、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210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萦(yíng)损柔肠,困酣(hān)娇眼,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非常像花又好像不是花,无人怜惜任凭衰零坠地。

把它抛离在家乡路旁,细细思量仿佛又是无情,实际上则饱含深情。

受伤柔肠婉曲娇眼迷离,想要开放却又紧紧闭上。

蒙混随风把心上人寻觅,却又被黄莺儿无情叫起。

从教:任凭。

无情有思:言杨花看似无情,却自有它的愁思。

用唐韩愈《晚春》诗:“杨花榆荚无才思,唯解漫天作雪飞。

”这里反用其意。

思:心绪,情思。

萦:萦绕、牵念。

柔肠:柳枝细长柔软,故以柔肠为喻。

用唐白居易《杨柳枝》诗:“人言柳叶似愁眉,更有愁肠如柳枝。

”困酣:困倦之极。

娇眼:美人娇媚的眼睛,比喻柳叶。

古人诗赋中常称初生的柳叶为柳眼。

“梦随”三句:用唐金昌绪《春怨》诗:“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zhuì)。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

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不恨这种花儿飘飞落尽,只是抱怨愤恨那个西园、满地落红枯萎难再重缀。

清晨雨后何处落花遗踪?

飘入池中化成一池浮萍。

如果把春色姿容分三份,其中的二份化作了尘土,一份坠入流水了无踪影。

细看来那全不是杨花啊,是那离人晶莹的眼泪啊。

落红:落花。

缀:连结。

一池萍碎:苏轼自注:“杨花落水为浮萍,验之信然。

”春色:代指杨花。

参考资料: 1、 周汝昌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597-600 2、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210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

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苏词向以豪放著称,但也有婉约之作,这首《水龙吟》即为其中之一。

它藉暮春之际“抛家傍路”的杨花,化“无情”之花为“有思”之人,“直是言情,非复赋物”,幽怨缠绵而又空灵飞动地抒写了带有普遍性的离愁。

篇末“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实为显志之笔,千百年来为人们反复吟诵、玩味,堪称神来之笔。

  上阕首句“似花还似非花”出手不凡,耐人寻味。

它既咏物象,又写人言情,准确地把握住了杨花那“似花非花”的独特“风流标格”:说它“非花”,它却名为“杨花”,与百花同开同落,共同装点春光,送走春色;

说它“似花”,它色淡无香,形态细小,隐身枝头,从不为人注目爱怜。

  次句承以“也无人惜从教坠”。

一个“坠”字,赋杨花之飘落;

一个“惜”字,有浓郁的感情色彩。

“无人惜”,是说天下惜花者虽多,惜杨花者却少。

此处用反衬法暗蕴缕缕怜惜杨花的情意,并为下片雨后觅踪伏笔。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三句承上“坠”字写杨花离枝坠地、飘落无归情状。

不说“离枝”,而言“抛家”,貌似“无情”,犹如韩愈所谓“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晚春》),实则“有思”,一似杜甫所称“落絮游丝亦有情”(《白丝行》)。

咏物至此,已见拟人端倪,亦为下文花人合一张本。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这三句由杨花写到柳树,又以柳树喻指思妇、离人,可谓咏物而不滞于物,匠心独具,想象奇特。

以下“梦随”数句化用唐人金昌绪《春怨》诗意,借杨花之飘舞以写思妇由怀人不至引发的恼人春梦,咏物生动真切,言情缠绵哀怨,可谓缘物生情,以情映物,情景交融,轻灵飞动。

  下阕开头“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作者在这里以落红陪衬杨花,曲笔传情地抒发了对于杨花的怜惜。

继之由“晓来雨过”而问询杨花遗踪,进一步烘托出离人的春恨。

“一池萍碎”即是回答“遗踪何在”的问题。

  以下“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这是一种想象奇妙而兼以极度夸张的手法。

这里,数字的妙用传达出作者的一番惜花伤春之情。

至此,杨花的最终归宿,和词人的满腔惜春之情水乳交融,将咏物抒情的题旨推向高潮。

篇末“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一句,总收上文,既干净利索,又余味无穷。

它由眼前的流水,联想到思妇的泪水;

又由思妇的点点泪珠,映带出空中的纷纷杨花,可谓虚中有实,实中见虚,虚实相间,妙趣横生。

这一情景交融的神来之笔,与上阕首句“似花还似非花”相呼应,画龙点睛地概括、烘托出全词的主旨,达成余音袅袅的效果。

参考资料: 1、 周汝昌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597-600

菩萨蛮·回文夏闺怨

作者: 苏轼 朝代: 宋代

柳庭风静人眠昼,昼眠人静风庭柳。

香汗薄衫凉,凉衫薄汗香。

手红冰碗藕,藕碗冰红手。

郎笑藕丝长,长丝藕笑郎。

柳庭风静人眠昼,昼眠人静风庭柳。

香汗薄衫凉,凉衫薄汗香。

院无风,柳丝垂,闺人昼寝。

闺人安静昼寝之际,起风,庭院柳条摇摆。

微风吹,汗味透香气,薄衫生凉意。

凉衫子散出清淡的汗香气。

手红冰碗藕,藕碗冰红手。

郎笑藕丝长,长丝藕笑郎。

红润的手端起了盛有冰块拌藕丝的小碗。

盛有冰块拌藕丝的小碗冰冷了她红润的手。

郎笑碗中的藕丝太长了。

闺人一边吃长丝藕,一边又嘲笑她的情郎。

参考资料: 1、 刘长贺 .宋代诗词典选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9 :422-423 .

柳庭风静人眠昼(zhòu),昼眠人静风庭柳。

香汗薄衫凉,凉衫薄汗香。

柳庭风静人眠昼:院无风,柳丝垂,闺人昼寝。

昼眠人静风庭柳:闺人安静昼寝之际,起风,庭院柳条摇摆。

香汗薄衫凉:微风吹,汗味透香气,薄衫生凉意。

凉衫薄汗香:凉衫子散出清淡的汗香气。

手红冰碗藕(ǒu),藕碗冰红手。

郎笑藕丝长,长丝藕笑郎。

手红冰碗藕:红润的手端起了盛有冰块拌藕丝的小碗。

藕碗冰红手:盛有冰块拌藕丝的小碗冰冷了她红润的手。

冰:古人常有在冬天凿冰藏于地窖的习惯,待盛夏之时取之消暑。

郎笑藕丝长:郎笑碗中的藕丝太长了。

“藕丝长”:象征着人的情意长久。

在古典诗词中,常用“藕”谐“偶”,以“丝”谐“思”。

长丝藕笑郎:闺人一边吃长丝藕,一边又嘲笑她的情郎(担心他薄情寡意不如藕丝长)。

参考资料: 1、 刘长贺 .宋代诗词典选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9 :422-423 .

柳庭风静人眠昼(zhòu),昼眠人静风庭柳。

香汗薄衫凉,凉衫薄汗香。

院无风,柳丝垂,闺人昼寝。

闺人安静昼寝之际,起风,庭院柳条摇摆。

微风吹,汗味透香气,薄衫生凉意。

凉衫子散出清淡的汗香气。

柳庭风静人眠昼:院无风,柳丝垂,闺人昼寝。

昼眠人静风庭柳:闺人安静昼寝之际,起风,庭院柳条摇摆。

香汗薄衫凉:微风吹,汗味透香气,薄衫生凉意。

凉衫薄汗香:凉衫子散出清淡的汗香气。

手红冰碗藕(ǒu),藕碗冰红手。

郎笑藕丝长,长丝藕笑郎。

红润的手端起了盛有冰块拌藕丝的小碗。

盛有冰块拌藕丝的小碗冰冷了她红润的手。

郎笑碗中的藕丝太长了。

闺人一边吃长丝藕,一边又嘲笑她的情郎。

手红冰碗藕:红润的手端起了盛有冰块拌藕丝的小碗。

藕碗冰红手:盛有冰块拌藕丝的小碗冰冷了她红润的手。

冰:古人常有在冬天凿冰藏于地窖的习惯,待盛夏之时取之消暑。

郎笑藕丝长:郎笑碗中的藕丝太长了。

“藕丝长”:象征着人的情意长久。

在古典诗词中,常用“藕”谐“偶”,以“丝”谐“思”。

长丝藕笑郎:闺人一边吃长丝藕,一边又嘲笑她的情郎(担心他薄情寡意不如藕丝长)。

参考资料: 1、 刘长贺 .宋代诗词典选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9 :422-423 .

柳庭风静人眠昼,昼眠人静风庭柳。

香汗薄衫凉,凉衫薄汗香。

手红冰碗藕,藕碗冰红手。

郎笑藕丝长,长丝藕笑郎。

  通常的回文诗,主要是指可以倒读的诗篇。

回文诗尽管只有驾驭文字能力较高的人,方能为之,且需要作者费尽心机,但毕竟是文人墨客卖弄文才的一种文字游戏,有价值的作品不多。

宋词中回文体不多,《东坡乐府》存有七首《菩萨蛮》回文词。

  苏东坡的回文词,两句一组,下句为上句的倒读,这比起一般回文诗整首倒读的作法要容易些,因而对作者思想束缚也少些。

东坡的七首回文词中,如“邮便问人羞,羞人问便邮”、“颦浅念谁人,人谁念浅颦”、“楼上不宜秋,秋宜不上楼”、“归不恨开迟,迟开恨不归”等,下句补充发展了上句,故为妙构。

  这首回文词是作者“四时闺怨”中的“夏闺怨”。

上阕写昼眠情景,下阕写醒后怨思。

用意虽不甚深,词语自清美可诵。

“柳庭”二句,关键在一“静”字。

上句云“风静”,下句云“人静”。

风静时庭柳低垂,闺人困倦而眠;

当昼眠正熟,清风又吹拂起庭柳了。

同是写“静”,却从不同角度着笔。

静中见动,动中有静,颇见巧思。

三、四句,细写昼眠的人。

风吹香汗,薄衫生凉;

而在凉衫中又透出依微的汗香。

变化在“薄衫”与“薄汗”二语,写衫之薄,点出“夏”意,写汗之薄,便有风韵,而以一“凉”字串起,夏闺昼眠的形象自可想见。

过片二句,是睡醒后的活动。

她那红润的手儿持着盛了冰块和莲藕的玉碗,而这盛了冰块和莲藕的玉碗又冰了她那红润的手儿。

上句的“冰”是名词,下句的“冰”作动词用。

古人常在冬天凿冰藏于地窖,留待夏天解暑之用。

杜甫《陪诸贵公子丈八沟携妓纳凉》诗“公子调冰水,佳人雪藕丝”,写以冰水拌藕,犹此词“手红”二句意。

“郎笑耦丝长,长丝藕笑郎”,收两句为全词之旨。

“藕丝长”,象征着人的情意绵长,古乐府中,常以“藕”谐“偶”,以“丝”谐“思”,藕节同心,故亦象征情人的永好。

《读曲歌》:“思欢久,不爱独枝莲(怜),只惜同心藕(偶)。

”自然,郎的笑是有调笑的意味的,故闺人报以“长丝藕笑郎”之语。

笑郎,大概是笑他的太不领情或是不识情趣吧。

郎的情意不如藕丝之长,末句始露出“闺怨”本意。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浣溪沙·咏橘

作者: 苏轼 朝代: 宋代

菊暗荷枯一夜霜。

新苞绿叶照林光。

竹篱茅舍出青黄。

香雾噀人惊半破,清泉流齿怯初尝。

吴姬三日手犹香。

菊暗荷枯一夜霜。

新苞绿叶照林光。

竹篱茅舍出青黄。

一夜秋霜过后,菊花凋谢荷叶枯萎,而新橘却在经霜之后变得更加鲜亮,整个橘林都闪着光亮。

原来是橘子由青色逐渐变成金黄色了。

香雾噀人惊半破,清泉流齿怯初尝。

吴姬三日手犹香。

摘下一个剥开之后,香味喷人,初尝新橘,汁水齿舌间如泉般流淌。

据说,吴地产的橘子女孩子剥后,手上三日仍留有余香。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菊暗荷枯一夜霜。

新苞(bāo)绿叶照林光。

竹篱(lí)茅舍出青黄。

一夜霜:橘经霜之后,颜色开始变黄而味道也更美。

新苞:指新橘,橘经霜变黄,又有外皮包裹,如新生的黄色花苞。

青黄:指橘子,橘子成熟时,果皮由青色逐渐变成金黄色。

屈原《橘颂》“青黄杂糅,文章烂兮”。

香雾噀(xùn)人惊半破,清泉流齿怯(qiè)初尝。

吴姬三日手犹香。

“香雾”二句:苏轼《食柑诗》“露叶霜枝剪寒碧,金盘玉指破芳辛。

清泉蔌蔌先流齿,香雾霏霏欲噀人。

”宋·韩彦直《橘录》卷上《真柑》:“真柑在品类中最贵可珍……始霜之旦,园丁采以献,风味照座,擘之则香雾噀人。

”噀:喷。

清泉:喻橘汁。

吴姬:吴地美女。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菊暗荷枯一夜霜。

新苞(bāo)绿叶照林光。

竹篱(lí)茅舍出青黄。

一夜秋霜过后,菊花凋谢荷叶枯萎,而新橘却在经霜之后变得更加鲜亮,整个橘林都闪着光亮。

原来是橘子由青色逐渐变成金黄色了。

一夜霜:橘经霜之后,颜色开始变黄而味道也更美。

新苞:指新橘,橘经霜变黄,又有外皮包裹,如新生的黄色花苞。

青黄:指橘子,橘子成熟时,果皮由青色逐渐变成金黄色。

屈原《橘颂》“青黄杂糅,文章烂兮”。

香雾噀(xùn)人惊半破,清泉流齿怯(qiè)初尝。

吴姬三日手犹香。

摘下一个剥开之后,香味喷人,初尝新橘,汁水齿舌间如泉般流淌。

据说,吴地产的橘子女孩子剥后,手上三日仍留有余香。

“香雾”二句:苏轼《食柑诗》“露叶霜枝剪寒碧,金盘玉指破芳辛。

清泉蔌蔌先流齿,香雾霏霏欲噀人。

”宋·韩彦直《橘录》卷上《真柑》:“真柑在品类中最贵可珍……始霜之旦,园丁采以献,风味照座,擘之则香雾噀人。

”噀:喷。

清泉:喻橘汁。

吴姬:吴地美女。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菊暗荷枯一夜霜。

新苞绿叶照林光。

竹篱茅舍出青黄。

香雾噀人惊半破,清泉流齿怯初尝。

吴姬三日手犹香。

  咏物诗词,义兼比兴,讲求气象,自然容易受到好评。

唐宋诗人,遵循《诗经》以来的“美”、“刺”原则,每借物寓意,有所寄讽,并以此为咏物“正宗”,而直写物象的纯粹的咏物之作,似乎已落入第二义了。

其实,“纯用赋体,描写确肖”的咏物诗词,只要在选材炼意、琢句谋篇方面技巧娴熟,精美工致,也不失为佳构。

  苏轼是咏物能手,他的诗词中既有托讽深远的名篇,也有刻画精工的妙制,像这首咏橘词,可谓“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

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文心雕龙·物色》),巧言切状,体物细微,虽无深刻的思想内容,却饱有余味。

  “菊暗荷枯一夜霜”,先布置环境。

咏物词,特别是咏小物的词,往往由于题材狭窄,难以展开,低手为之,易成枯窘。

东坡才大,先在题前落笔,下文便有余地抒发。

唐人皮日休《石榴歌》首句“蝉噪秋枝槐叶黄”,同此手段。

“菊暗荷枯”四字,是东坡《赠刘景文》诗“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的概括。

“一夜霜”,经霜之后,橘始变黄而味愈美。

晋王羲之帖:“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易多得。

”又白居易《拣贡橘书情》诗:“琼浆气味得霜成。

”皆可参证。

“新苞”句,轻轻点出题目。

橘有皮包裹,故称新苞。

又因橘树常绿,凌寒不凋。

《楚辞·橘颂》:“绿叶素荣,纷其可嘉兮。

”沈约《橘》诗:“绿叶迎露滋,朱苞待霜润。

”东坡用“新苞绿叶”四字,描写自然,再以“照林光”描绘之,可谓得橘之神了。

“竹篱茅舍出青黄”,好在一“出”字。

竹篱茅舍,掩映于青黄相间的橘林之中,可见橘树生长之盛,人家环境之美,一年好景,正当此时。

上片三句,纯是赋体,不杂一点抒情成分,然词人对橘的喜爱之情自见于字里行间。

  过片二句,写尝橘的情状。

擘开橘皮,芳香的油腺如雾般喷溅;

初尝新橘,汁水在齿舌间如泉般流淌。

“香雾”、“清泉”之喻,大概是东坡颇为得意的,他的《食柑》诗也有“清泉簌簌先流齿,香雾霏霏欲噀人”之句,后来南宋诗人曾几更把它压缩为“流泉喷雾真宜酒”(《曾宏甫分饷洞庭柑》)一语了。

此词中“惊”、“怯”二字,活画出女子尝橘时的娇态。

惊,是惊于橘皮迸裂时香雾溅人,怯,是怯于橘汁的凉冷和酸味。

末句点出“吴姬”,实际也点明新橘的产地。

吴中产橘,尤以太湖中东西两洞庭山所产者为最著,洞庭橘在唐宋时为贡物。

词中谓“三日手犹香”,着意夸张。

以此作结,余音不绝,亦自有“三日绕梁”之妙。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733-734 2、 朱靖华.苏轼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7:756-758

行香子·丹阳寄述古

作者: 苏轼 朝代: 宋代

携手江村。

梅雪飘裙。

情何限、处处消魂。

故人不见,旧曲重闻。

向望湖楼,孤山寺,涌金门。

寻常行处,题诗千首,绣罗衫、与拂红尘。

别来相忆,知是何人。

有湖中月,江边柳,陇头云。

携手江村。

梅雪飘裙。

情何限、处处消魂。

故人不见,旧曲重闻。

向望湖楼,孤山寺,涌金门。

正值梅花似雪,飘沾衣襟的时候,和老朋友携手到城外游春。

回忆旧地,处处黯然伤神,无限愁苦。

去年的同游之人已不在眼前,每当吟诵旧曲之时,就想起望湖楼、孤山寺、涌金门那些诗酒游乐的地方。

寻常行处,题诗千首,绣罗衫、与拂红尘。

别来相忆,知是何人。

有湖中月,江边柳,陇头云。

那时游乐所至,都有题诗,不下千首;

到如今这些诗上都已落满了灰尘,得用绣罗衫去拂净才能看清。

自离开杭州后有谁在思念我呢?

当然是往日的友人了。

还有西湖的明月,钱塘江边的柳树,城西南诸山的名胜景物呢!

参考资料: 1、 谭新红.苏轼词全集:湖北辞书出版社,2011:19-20 2、 朱靖华.苏轼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7:166-169 3、 刘石 等.宋词鉴赏大辞典:中华书局,2011:202-204

携手江村。

梅雪飘裙。

情何限、处处消魂。

故人不见,旧曲重闻。

向望湖楼,孤山寺,涌金门。

正值梅花似雪,飘沾衣襟的时候,和老朋友携手到城外游春。

回忆旧地,处处黯然伤神,无限愁苦。

去年的同游之人已不在眼前,每当吟诵旧曲之时,就想起望湖楼、孤山寺、涌金门那些诗酒游乐的地方。

梅雪飘裙:梅花飘雪,洒落在同行歌妓的衣裙上。

何限:犹“无限”。

消魂:魂魄离散,形容极度愁苦的状态。

故人:指陈述古。

望湖楼:又名看经楼,在杭州。

孤山寺:寺院名,又叫广化寺、永福寺,在杭州孤山南。

涌金门:杭州城之正西门,又名丰豫门。

寻常行处,题诗千首,绣罗衫、与拂红尘。

别来相忆,知是何人。

有湖中月,江边柳,陇头云。

那时游乐所至,都有题诗,不下千首;

到如今这些诗上都已落满了灰尘,得用绣罗衫去拂净才能看清。

自离开杭州后有谁在思念我呢?

当然是往日的友人了。

还有西湖的明月,钱塘江边的柳树,城西南诸山的名胜景物呢!

寻常行处:平时常去处。

绣罗衫:丝织品做的上衣。

拂红尘:用衣袖拂去上面的尘土。

宋代吴处厚《青箱杂记》上说,魏野曾和寇准同游寺庙,各有题诗。

数年后两人又去故地重游,只见寇准的题诗被人用碧纱笼护,而魏野的题诗没有,诗上落满了灰尘。

有个同行的官妓很聪明,上前用衣袖拂去尘土。

魏野说:“若得常将红袖拂,也应胜似碧纱笼。

”此处以狂放的处士魏野自比,以陈襄比寇准,表示尊崇。

湖:指杭州西湖。

陇:小山丘,田埂。

参考资料: 1、 谭新红.苏轼词全集:湖北辞书出版社,2011:19-20 2、 朱靖华.苏轼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7:166-169 3、 刘石 等.宋词鉴赏大辞典:中华书局,2011:202-204

西江月·重九

作者: 苏轼 朝代: 宋代

点点楼头细雨,重重江外平湖。

当年戏马会东徐,今日凄凉南浦。

莫恨黄花未吐,且教红粉相扶。

酒阑不必看茱萸,俯仰人间今古。

点点楼头细雨,重重江外平湖。

当年戏马会东徐,今日凄凉南浦。

楼外点点细雨飘洒,映得江上烟雨重重。

遥记起当年,在东徐相会戏马,看今天,我独自一人在南浦,分外凄凉。

莫恨黄花未吐,且教红粉相扶。

酒阑不必看茱萸,俯仰人间今古。

不要怨恨黄花未吐露芬芳,不如依傍身边女子。

酒兴阑珊,无须看那茱萸,古今事不过在俯仰之间而已。

参考资料: 1、 陈如江.一蓑烟雨任平生:东坡词.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14:30-31

点点楼头细雨,重重江外平湖。

当年戏马会东徐,今日凄凉南浦。

戏马:即戏马台,位于徐州南。

东徐:即徐州。

莫恨黄花未吐,且教红粉相扶。

酒阑不必看茱萸,俯仰人间今古。

黄花:菊花。

红粉:歌女或侍女。

参考资料: 1、 陈如江.一蓑烟雨任平生:东坡词.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14:30-31

点点楼头细雨,重重江外平湖。

当年戏马会东徐,今日凄凉南浦。

楼外点点细雨飘洒,映得江上烟雨重重。

遥记起当年,在东徐相会戏马,看今天,我独自一人在南浦,分外凄凉。

戏马:即戏马台,位于徐州南。

东徐:即徐州。

莫恨黄花未吐,且教红粉相扶。

酒阑不必看茱萸,俯仰人间今古。

不要怨恨黄花未吐露芬芳,不如依傍身边女子。

酒兴阑珊,无须看那茱萸,古今事不过在俯仰之间而已。

黄花:菊花。

红粉:歌女或侍女。

参考资料: 1、 陈如江.一蓑烟雨任平生:东坡词.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14:30-31

菩萨蛮·回文冬闺怨

作者: 苏轼 朝代: 宋代

雪花飞暖融香颊。

颊香融暖飞花雪。

欺雪任单衣。

衣单任雪欺。

别时梅子结。

结子梅时别。

归不恨开迟。

迟开恨不归。

雪花飞暖融香颊。

颊香融暖飞花雪。

欺雪任单衣。

衣单任雪欺。

别时梅子结。

结子梅时别。

归不恨开迟。

迟开恨不归。

  上片,用烘托的笔法,写少妇暮冬时节站在雪地里,忍着严寒的威胁,盼望郎君归来的情景。

将阻碍爱情的原因归怨于一种客观事物的表达手法,人们称之为“移恨于物”。

“雪花飞暖融香颊,颊香融暖飞花雪”,点明盼望郎君的时令、气氛与环境。

漫天飞雪扑面来,反觉雪暖了脸,脸融了雪。

冷就是冷,雪就是雪。

冷、雪不可变暖,这纯属于一种心理变化。

雪有人情,人有真理,物随人变。

“欺雪任单衣,衣单任雪欺”,直议少妇穿着单衣,冒着严寒而不动摇的坚贞如一的精神。

一“欺”,一“任”,辩证地烘托了少妇铮铮贞骨的爱情。

  下片,以回忆与推进相结合的手法,深一层地展示少妇思念郎君、盼望郎君而未愿的心态。

“别时梅子结,结子梅时别”,忆起甜蜜的岁月,美好的离别。

“梅子”不仅表明少妇与郎君离别的时令,更重要的象征着他们高洁的爱情与青春。

“归不恨开迟,迟开恨不归”,再透过一层,道出了少妇此时此地难言之隐痛。

只要你归,我不嫌梅花开晚了我最大的愁恨则是梅花开了,果子结了,你还是不回到我的身边。

“恨”中饱含几分真情,“恨”中平添几分情趣。

可谓牵肠挂肚,刻骨铭心,“恨”思绵绵无尽期。

  全词,通过现实与回忆、景物与人情、回环与强化、直写与烘托等相结合的手法,将一位痴心的少妇思念郎君又不能如愿从而产生的愁“恨”推向了高潮。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饶晓明.历代名家词新释辑评丛书苏轼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7年1月:585-589

雨中作

作者: 陆游 朝代: 宋代

三日雨频作,昏昏饶睡眠。

泥深散酒市,风恶恼灯天。

茅屋松明照,茶铛雪水煎。

山家自成趣,抚枕寄悠然。

放歌行

作者: 陆游 朝代: 宋代

君不见汾阳富贵近古无,二十四考书中书;

又不见慈明起自布衣中,九十五日至三公。

人生穷达各有命,拂衣径去犹差胜。

介推焚死终不悔,梁鸿寄食吾何病?

安用随牒东复西,献谀耐辱希阶梯;

初无公论判泾渭,徒使新贵矜云泥。

稽山一老贫无食,衣破履穿面黧黑;

谁知快意举世无,南山之南北山北!

绵州录参厅观姜楚公画鹰少陵为作诗者

作者: 陆游 朝代: 宋代

我来访古涪之滨,不辞百冈冀一真。

走马朝寻海棕馆,斫脍夜醉鲂鱼津。

越王高楼亦已换,俯仰今古堪悲辛。

督邮官舍最卑陋,栋挠楹腐知几春?

岿然此壁独亡恙,老槎劲翮完如新。

向来劫火何自免,叱呵守护疑有神。

妖狐九尾穴中国,共置不问如越秦。

天时此物合致用,下韝指呼端在人。

会当原野洒毛血,坐令万里清烟尘。

老眼还忧不及见,诗成肝胆空轮囷。

678910 共94984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