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细草愁烟

作者: 晏殊 朝代: 宋代

细草愁烟,幽花怯露。

凭阑总是销魂处。

日高深院静无人,时时海燕双飞去。

带缓罗衣,香残蕙炷。

天长不禁迢迢路。

垂杨只解惹春风,何曾系得行人住。

细草愁烟,幽花怯露。

凭阑总是销魂处。

日高深院静无人,时时海燕双飞去。

纤细的小草在风中飘动好像一缕缕轻烟惹人发愁,独自开放的花朵害怕露珠的打扰,倚在栏杆上总会想起一些让人难忘的往事。

太阳高高的照在院子里,院子却静静地没有一个人居住,只看到时不时的有一些海燕双双飞来飞去。

带缓罗衣,香残蕙炷。

天长不禁迢迢路。

垂杨只解惹春风,何曾系得行人住。

轻轻缓一下罗衣上的锦带,香气还残留在用蕙点燃的火炷上,那条路是不是跟天一样的长。

垂下的杨柳只能够惹得住春风眷顾罢了,什么时候才能留得下一些行人在这里稍停片刻呢!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 、钟振振.《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1月1日:201-202 2、 唐圭璋.《全宋词》增订简体本:中华书局,1999年1月1日:95

细草愁烟,幽花怯露。

凭阑总是销魂处。

日高深院静无人,时时海燕双飞去。

纤细的小草在风中飘动好像一缕缕轻烟惹人发愁,独自开放的花朵害怕露珠的打扰,倚在栏杆上总会想起一些让人难忘的往事。

太阳高高的照在院子里,院子却静静地没有一个人居住,只看到时不时的有一些海燕双双飞来飞去。

怯:来描写花晨露中的感受。

带缓罗衣,香残蕙炷。

天长不禁迢迢路。

垂杨只解惹春风,何曾系得行人住。

轻轻缓一下罗衣上的锦带,香气还残留在用蕙点燃的火炷上,那条路是不是跟天一样的长。

垂下的杨柳只能够惹得住春风眷顾罢了,什么时候才能留得下一些行人在这里稍停片刻呢!

缓:缓带,古代一种衣服。

蕙:香草。

炷:燃烧。

解:古同“懈”,松弛,懈怠。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 、钟振振.《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1月1日:201-202 2、 唐圭璋.《全宋词》增订简体本:中华书局,1999年1月1日:95

细草愁烟,幽花怯露。

凭阑总是销魂处。

日高深院静无人,时时海燕双飞去。

带缓罗衣,香残蕙炷。

天长不禁迢迢路。

垂杨只解惹春风,何曾系得行人住。

  此词以凄婉温润的笔调,抒发伤春情怀的同时,流露出对时光年华流逝的深切慨叹和惋惜,深微幽隐。

  起笔“细草愁烟,幽花怯露”,写的是:小草上的烟霭迷蒙,花蕊上的露珠微颤。

这两句表面看来都是写外的景象,但内含的却是极锐敏的感受。

“愁”字和“怯”二字,表现了作者极细腻的情思,且与细密的对偶形式完美地结合为一体。

那细草烟霭之中仿佛是一种忧愁的神态,那幽花露水之中仿佛有一种战惊的感觉。

用“愁”来表达烟霭中的感受,用“怯”来描写花晨露中的感受,表面上说的是花和草的心情,实际上是通过草与花的人格化,来表明人的心情。

  “凭栏总是销魂处”,收束前两个四字短句,“细草愁烟,幽花怯露”正是愁人靠栏干上所见到的景物。

词人只因草上的丝丝烟霭,花上的点点露珠,就“消魂”,足见他情意之幽微深婉。

“日高深院静无人,时时海燕双飞去”为上片结拍。

前面由写景转而写人,这两句则是以环境的衬托,进一步写人。

“静无人”是别无他人,唯有一个凭栏消魂的词人。

“日高深院”之静,衬托着人的寂寥。

“海燕双飞”反衬出人的孤独。

“时时海燕双飞去”意为:海燕是双双飞去了,却给孤独的人留下了一缕绵绵无尽的情思。

  过片“带缓罗衣,香残蕙炷”,由上片的室外转向室内,仍写人。

这里的“带缓罗衣”,以衣服宽大写人的消瘦,暗示着离别之苦。

“香残蕙炷”之“蕙”是蕙香,一种以蕙草为香料制成的熏香,古代女子室内常用。

“残”即一段段烧残。

“香残蕙炷”写室内点的蕙香,一段段烧成残灰,又暗示着室内之人心绪的黯淡。

以香炉里烧成一段一段的篆字形熏香的残灰,比拟自己内心千回百转的愁肠已然断尽,比拟自己情绪的冷落哀伤,也是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

但作者这里只是客观地写出“带缓罗衣,香残蕙炷”,更见其含蓄。

唯其不直说出来,才不会受个别情事的局限,才能给人无限深远的想象与联想。

  接着“天长不禁迢迢路”一句为上二句作结,两个对偶的双式短句紧接一个长句,严密而完整。

“不禁”是不能阻拦。

“天长”与“迢迢路”,结合得很好,天长路远,这是无论如何也难以阻拦的。

“不禁”二字,传达出一种凡事都无法挽回的哀伤,紧接“带缓罗衣”的思念与“香残蕙炷”的销磨之后,更增加了对于已失落者的无可奈何。

结句“垂杨只能惹春风,何曾系得行人住”以感叹的口吻出之:杨柳柔条随风摆动,婀娜多姿,这多情、缠绵的垂柳,不过是那里牵惹春风罢了,它哪一根柔条能把那要走的人留住?

哪一根柔条又能把那消逝的美好往事挽回?

这两句中寄托有极深远的一片怀思怅惘之情,象征着对整个人生的的深刻感悟。

参考资料: 1、 顾青.《唐诗三百首》(名家集评本):中华书局,2005年4月21日:218-219

踏莎行

作者: 晏殊 朝代: 宋代

绿树归莺,雕梁别燕。

春光一去如流电。

当歌对酒莫沉吟,人生有限情无限。

弱袂萦春,修蛾写怨。

秦筝宝柱频移雁。

尊中绿醑意中人,花朝月夜长相见。

木兰花·玉楼朱阁横金锁

作者: 晏殊 朝代: 宋代

玉楼朱阁横金锁,寒食清明春欲破。

窗间斜月两眉愁,帘外落花双泪堕。

朝云聚散真无那,百岁相看能几个。

别来将为不牵情,万转千回思想过。

玉楼朱阁横金锁,寒食清明春欲破。

窗间斜月两眉愁,帘外落花双泪堕。

华美的楼阁横扣着铜锁,寒食清明过后春天即将结束。

窗前的斜月好似含愁的双眉,帘外的落花犹如悲啼的眼泪。

朝云聚散真无那,百岁相看能几个。

别来将为不牵情,万转千回思想过。

与心爱的美人的聚合离散都是无可奈何之事,从古到今有几个人能和他的爱人厮守相看到百年呢。

离别以来以为可以排除离愁别恨的牵缠,结果还是万转千回地思念过了。

参考资料: 1、 林兆祥.《唐宋花间廿四家词赏析》.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548 2、 汪政.《无可奈何花落去:二晏词》.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22 3、 王德明,邓义昌.《宋词小令精华》.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35 4、 陶尔夫,杨庆辰.《中国历代名家流派词传·晏欧词传》.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120 5、 《新编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编委会.《新编古汉语常用字字典》.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1

玉楼朱阁横金锁,寒食清明春欲破。

窗间斜月两眉愁,帘外落花双泪堕。

玉楼朱阁:华贵的楼阁。

横金锁:比喻门庭冷清无人往来。

金锁,金色的连锁式花纹,一说指铜制的锁。

寒食:寒食节,在清明前一日(一说前两日),禁火冷食,节后另取新火。

相传寒食起于晋文公悼念介子推事。

春欲破:春天将尽。

堕:落。

朝云聚散真无那,百岁相看能几个。

别来将为不牵情,万转千回思想过。

朝云聚散:聚散象朝云一样。

朝云,名词作状语。

无那(nuò):无可奈何。

那,通“奈”。

相看(kān):相守。

看,守护照料。

将为:即将谓,犹言以为。

表示测度和推断。

思想:思念。

参考资料: 1、 林兆祥.《唐宋花间廿四家词赏析》.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548 2、 汪政.《无可奈何花落去:二晏词》.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22 3、 王德明,邓义昌.《宋词小令精华》.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35 4、 陶尔夫,杨庆辰.《中国历代名家流派词传·晏欧词传》.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120 5、 《新编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编委会.《新编古汉语常用字字典》.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1

玉楼朱阁横金锁,寒食清明春欲破。

窗间斜月两眉愁,帘外落花双泪堕。

华美的楼阁横扣着铜锁,寒食清明过后春天即将结束。

窗前的斜月好似含愁的双眉,帘外的落花犹如悲啼的眼泪。

玉楼朱阁:华贵的楼阁。

横金锁:比喻门庭冷清无人往来。

金锁,金色的连锁式花纹,一说指铜制的锁。

寒食:寒食节,在清明前一日(一说前两日),禁火冷食,节后另取新火。

相传寒食起于晋文公悼念介子推事。

春欲破:春天将尽。

堕:落。

朝云聚散真无那,百岁相看能几个。

别来将为不牵情,万转千回思想过。

与心爱的美人的聚合离散都是无可奈何之事,从古到今有几个人能和他的爱人厮守相看到百年呢。

离别以来以为可以排除离愁别恨的牵缠,结果还是万转千回地思念过了。

朝云聚散:聚散象朝云一样。

朝云,名词作状语。

无那(nuò):无可奈何。

那,通“奈”。

相看(kān):相守。

看,守护照料。

将为:即将谓,犹言以为。

表示测度和推断。

思想:思念。

参考资料: 1、 林兆祥.《唐宋花间廿四家词赏析》.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548 2、 汪政.《无可奈何花落去:二晏词》.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22 3、 王德明,邓义昌.《宋词小令精华》.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35 4、 陶尔夫,杨庆辰.《中国历代名家流派词传·晏欧词传》.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120 5、 《新编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编委会.《新编古汉语常用字字典》.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1

撼庭秋·别来音信千里

作者: 晏殊 朝代: 宋代

别来音信千里,恨此情难寄。

碧纱秋月,梧桐夜雨,几回无寐。

楼高目断,天遥云黯,只堪憔悴。

念兰堂红烛,心长焰短,向人垂泪。

采桑子

作者: 晏殊 朝代: 宋代

春风不负东君信,遍拆群芳。

燕子双双。

依旧衔泥入杏梁。

须知一盏花前酒。

占得韶光。

莫话匆忙。

梦里浮生足断肠。

蝶恋花·帘幕风轻双语燕

作者: 晏殊 朝代: 宋代

帘幕风轻双语燕。

午醉醒来,柳絮飞撩乱。

心事一春犹未见。

余花落尽青苔院。

百尺朱楼闲倚遍。

薄雨浓云,抵死遮人面。

消息未知归早晚。

斜阳只送平波远。

帘幕风轻双语燕。

午醉醒来,柳絮飞撩乱。

心事一春犹未见。

余花落尽青苔院。

帘幕在微风的吹拂下,款款摆动,燕子轻语呢喃,像是交流着情话。

酒醉醒来,柳絮随风纷飞凌乱。

整整一个春天,心里所想的情人至今仍未见。

长满青苔的庭院,连晚开的花儿都凋落殆尽了。

百尺朱楼闲倚遍。

薄雨浓云,抵死遮人面。

消息未知归早晚。

斜阳只送平波远。

在百尺高楼之上,将所有的栏杆倚遍,但那细雨和浓云,总是将视线遮拦。

还不知道情人早晚归来的确切消息,只能望着斜阳映照水流,流向远方。

参考资料: 1、 林兆祥.唐宋花间廿四家词赏析.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06:571-572 2、 周世泉著.人文学者论坛 第2辑 西窗赏评.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9.05:149-150 3、 刘石主编.宋词鉴赏大辞典.北京:中华书局,2011.08:96-97 4、 诸葛忆兵.晏殊晏几道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3.03:80

帘幕风轻双语燕。

午醉醒来,柳絮飞撩乱。

心事一春犹未见。

余花落尽青苔院。

撩乱:纷乱,同“缭乱”。

皎然《古别离》:“使我归梦兮撩乱。

”心事:心中所思虑或期待的事。

谢眺《新亭清别范零陵云诗》:“心事俱已矣,江上徒离忧。

”犹:还,仍。

百尺朱楼闲倚遍。

薄雨浓云,抵死遮人面。

消息未知归早晚。

斜阳只送平波远。

百尺朱楼:朱楼即红楼,富家女子所居,“百尺”形如其高。

倚(yǐ):靠。

抵死:总是,老是。

平波:平缓而广漠的水流。

参考资料: 1、 林兆祥.唐宋花间廿四家词赏析.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06:571-572 2、 周世泉著.人文学者论坛 第2辑 西窗赏评.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9.05:149-150 3、 刘石主编.宋词鉴赏大辞典.北京:中华书局,2011.08:96-97 4、 诸葛忆兵.晏殊晏几道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3.03:80

帘幕风轻双语燕。

午醉醒来,柳絮飞撩乱。

心事一春犹未见。

余花落尽青苔院。

帘幕在微风的吹拂下,款款摆动,燕子轻语呢喃,像是交流着情话。

酒醉醒来,柳絮随风纷飞凌乱。

整整一个春天,心里所想的情人至今仍未见。

长满青苔的庭院,连晚开的花儿都凋落殆尽了。

撩乱:纷乱,同“缭乱”。

皎然《古别离》:“使我归梦兮撩乱。

”心事:心中所思虑或期待的事。

谢眺《新亭清别范零陵云诗》:“心事俱已矣,江上徒离忧。

”犹:还,仍。

百尺朱楼闲倚遍。

薄雨浓云,抵死遮人面。

消息未知归早晚。

斜阳只送平波远。

在百尺高楼之上,将所有的栏杆倚遍,但那细雨和浓云,总是将视线遮拦。

还不知道情人早晚归来的确切消息,只能望着斜阳映照水流,流向远方。

百尺朱楼:朱楼即红楼,富家女子所居,“百尺”形如其高。

倚(yǐ):靠。

抵死:总是,老是。

平波:平缓而广漠的水流。

参考资料: 1、 林兆祥.唐宋花间廿四家词赏析.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06:571-572 2、 周世泉著.人文学者论坛 第2辑 西窗赏评.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9.05:149-150 3、 刘石主编.宋词鉴赏大辞典.北京:中华书局,2011.08:96-97 4、 诸葛忆兵.晏殊晏几道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3.03:80

蝶恋花

作者: 晏殊 朝代: 宋代

南雁依稀回侧阵。

雪霁墙阴,偏觉兰牙嫩。

中夜梦余消酒困。

炉香卷穗灯生晕。

急景流年都一瞬。

往事前欢,未免萦方寸。

腊后花期知渐近。

寒梅已作东风信。

送凌侍郎还宣州

作者: 晏殊 朝代: 宋代

日南藩郡古宣城,碧落神仙拥使旌。

津吏戒船东下稳,县僚负弩昼归荣。

江山谢守高吟地,风月朱公故里情。

曾预汉庭三独坐,府中谁敢伴飞觥。

日南藩郡古宣城,碧落神仙拥使旌。

津吏戒船东下稳,县僚负弩昼归荣。

江山谢守高吟地,风月朱公故里情。

曾预汉庭三独坐,府中谁敢伴飞觥。

  这是一首送别诗,是晏殊送当时的工部侍郎凌策返乡。

  凌策(957-1018),字子奇,宣州泾(安徽泾县)凌湾人,北宋名臣。

雍熙进士。

历广安军判官、西川节度推官,光禄寺丞。

李顺起义,川陕许多选官都不愿意上任,凌策自动请示出任,后到绵州任职,升迁户部判官,淮南东路安抚使。

公元1016年(大中祥符九年),凌策从蜀地回来,皇上有意擢用,但凌策得病,这首七律《送凌侍郎还宣州》晏殊送凌策回乡写的。

  首联“日南藩郡古宣城,碧落神仙拥使旌”,介绍古宣城是块圣地。

碧霞满空,神仙都要摇动旌旗,在那里聚集。

历史上的宣城 “易置不常,统治称重”(宋 章岷《绮霞阁记》)宣城地灵人杰,便有凌侍郎这样的人才。

  颌联“津吏戒船东下稳,县僚负弩昼归荣”,写凌策任广南西路转运使时,受命重新筹划从岭南运输香药至京师,凌策请求先由陆路运到南安,然后向北改为水运,只用士兵八百人,比过去节省下大量人力和大笔运费。

由此,“卢之翰任广州无廉称,以策有干名,命代之,赐金紫。

”(《宋史·列传第六十六》) 凌策任英州知州期间,其时广、英路从吉河到板步二百里,每年盛夏瘴气四起,来往过客十死八九。

凌策请求从大源洞开山修路,缩短了行程,方便了运输行旅。

“由此,“代还,知青州。

东封,以供亿之勤,超拜都官郎中,入判三司三勾院,出知扬州。

”(《宋史·列传第六十六》)凌策押船营运、开山修路获得如此的成功与殊荣。

  颈联“江山谢守高吟地,风月朱公故里情”,写凌策的家乡宣城原是谢朓、朱公的所住地。

谢守,指谢朓,他曾在宣城任太守,在府治之北陵阳峰上建室,取名“高斋”,吟出“空为大国忧,纷诡惊非一。

安得扫蓬径,销吾愁与疾”(《高斋视事》)等诗句,故有“谢守高吟地”之说。

朱公,陶朱公,即范蠡,字少伯。

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实业家。

他出身贫贱,但博学多才,与楚宛令文种相识,辅佐越国勾践灭吴国,功成名就之后激流勇退,化名姓为鸱夷子皮,变官服为一袭白衣与西施西出姑苏,泛一叶扁舟于五湖之中。

因古宣城 “禹贡扬州之域,”(宋 章岷《绮霞阁记》)故有“朱公故里”之称。

  尾联“曾预汉庭三独坐,府中谁敢伴飞觥”,赞扬凌策的功绩,一般人是不能比拟的。

诗人不是从正面来写,而是用典,显示凌策身份的高贵及功劳之大。

三独坐,又叫汉庭三独坐。

光武特诏御史中丞与司隶校尉、尚书令会同并专席而坐,故京师号曰:三独坐”。

其他官僚朝见皇帝时,都站着,惟有他们坐着,显示地位的尊贵。

据《宋史·列传第六十六》记载:凌策985年(雍熙二年)举进士,起家广安军判官。

后步步高升,任了那么多地方的官,后“知州李玄病,上与宰相历选朝士,将徙策代之。

”(《宋史·列传第六十六》)1018年(天禧二年)卒,年六十二。

诗人说,如果人们要坐着喝酒的话,像凌策的大人,谁还敢与他并起并坐,传杯把盏呢?

这里用了反问句,从侧面颂扬凌策的功劳。

  晏殊诗词有其思想上与艺术上的独特追求。

他希望以歌颂太平为出发点,艺术上又追求“气象”,同时也讲求词的可歌性。

在宋朝的所有宰相中,晏殊也许算是活得最明白的一个。

歌颂太平正是其诗词创作趋于一途的共同表现,这也是由晏殊所处的环境、地位决定的。

他不少作品直接写酒增加宴席上的欢乐气氛。

,如《奉和圣制上元夜》、《浣溪沙》等。

这首诗借写酒来歌颂凌侍郎及他的家乡,但在一定程度上向“温柔敦厚”靠拢,无凄厉之音,得中和之美,珠圆玉润,其中感情如陈年甘醴,看似平淡,品之味长。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清平乐

作者: 晏殊 朝代: 宋代

春花秋草。

只是催人老。

总把千山眉黛扫。

未抵别愁多少。

劝君绿酒金杯。

莫嫌丝管声催。

兔走乌飞不住,人生几度三台。

浣溪沙

作者: 晏殊 朝代: 宋代

红蓼花香夹岸稠。

绿波春水向东流。

小船轻舫好追游。

渔父酒醒重拨棹,鸳鸯飞去却回头。

一杯销尽两眉愁。

678910 共368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