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阵子·燕子欲归时节 文翻赏
燕子欲归时节,高楼昨夜西风。
求得人间成小会,试把金尊傍菊丛。
歌长粉面红。
斜日更穿帘幕,微凉渐入梧桐。
多少襟情言不尽,写向蛮笺曲调中。
此情千万重。
燕子欲归时节,高楼昨夜西风。
求得人间成小会,试把金尊傍菊丛。
歌长粉面红。
燕子归来的时节,吹起了西风。
希望在人世间我们还能能相聚在一起,在菊花丛中举杯共饮。
歌声悠扬有你粉嫩的脸庞。
斜日更穿帘幕,微凉渐入梧桐。
多少襟情言不尽,写向蛮笺曲调中。
此情千万重。
夕阳穿过幕帘,阴影包围了梧桐。
有多少情话说不尽,写在给你的词曲中。
这份情千万重。
参考资料: 1、 主编 王洪 .唐宋词百科大辞典 :学苑出版 ,1993 年1月 :1257 .
燕子欲归时节,高楼昨夜西风。
求得人间成小会,试把金尊傍菊丛。
歌长粉面红。
斜日更穿帘幕,微凉渐入梧桐。
多少襟情言不尽,写向蛮笺曲调中。
此情千万重。
这首词,仍然是惜别、思念之作。
寂寞是爱的一种声音,孤独是爱的另外一种声音。
而心,则是爱的道路。
爱情是盏灯,思念是其中的灯油。
当有一天,一个人站在往事的回廊中观望的时候,纵有如火的红豆,也点不亮那断了纹路的情伤。
情已断,爱已走,心已碎,手已凉。
这样的现实,不知不觉地站在一个女子的心里。
于自己内心思念的尽头,发现,心被那远去的人牵得很紧,很疼。
世界这么大,但幸运的是,那别人的名字,仍然还在心里,牵挂着,等待着,等待他的归期。
只是不知道,是不是还能穿过茫茫的红尘,找到那把可以打开距离的钥匙。
真的如同徐再思所说的那样: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
这首词,仍然是一个女子的伤情。
叶嘉莹先生在《大晏词的欣赏》中这样评价此词:“至于写艳情者,如其……《破阵子》之‘多少襟怀言不尽,写向蛮笺曲调中,此情千万重’,若以这些词句与柳永《定风流》之‘彩线慵拈伴伊坐’,《菊花新》之‘欲掩香帏论缱绻’诸作相较,则大晏正所谓‘虽作艳语,终有品格’,因为大晏所唤起人的只是一份深挚的情意,而此一份情意虽然或者乃因儿女之情而发,然而却并不为儿女之情所限,较之一些言外无物的浅露淫亵之作,自然有高下、雅鄙的分别。
” 有权威的解析认为,这是一首秋日席间赠妓之作。
全篇代歌妓述事言情,先写这位歌女对“时节”的感受,次写她在筵席上与情人“小会”的欢欣及她的即席演唱,最后写她与情人依依惜别的种种情状。
这样的解析虽然没有什么问题,但是我总是觉得太过实在了一些。
晏殊自己没有明说这是代歌女而作或赠妓之作,我们如果断成代歌女而作或赠妓之作,也不是不可,只是在我看来,有点喧宾夺主的嫌疑。
所以,我坚持认为,这就是一首惜别、思念之作。
和一个女子有关。
除此之外,不做其他的推断。
“燕子欲归时节,高楼昨夜西风。
” 这里点明了时节。
从“燕子欲归”和“昨夜西风”这两句来看,当是晚春至秋初的这段时节。
这句,其实存在着一个人物特写。
一个女子站在高楼之上,望着远方的姿态写满了思念。
虽然晏殊从词语上没有写到这个女子,但从“燕子”、“高楼”这两句,我们就可以在自己的脑海中勾画出一个女子婀娜多姿的身姿。
真正的高手,就高在“以物衬人”或“以物写人”的境界上。
诗词从来都是一种省略文体,不可能说得过于明白。
所以,这就需要我们有想象力,甚至是合理的、大胆的想象。
“燕子欲归”,这其实是女子内心的愿望和最真最深的疼。
你看那燕子,都双飞在她的眼前,可是,他却独自留下她,忍受这漫长的寂寞的煎熬,甚至是孤独的思念的掏挖。
燕子欲归,人未归。
我想,这才是晏殊最想写出来的结果。
不过,却留着,让读者自己去想象。
明白无误的是,词中女子的内心和思念已经寄出去,而且,一直没有找到可以收留的地方,一直在路上跋涉。
不过,他仍然在她的心里燃烧着。
他拿走了她的梦、她的泪水和她的思念。
参考资料: 1、 郑福田 .唐宋词说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年3月 :176 .
无题·油壁香车不再逢 文翻注译赏
渔家傲·画鼓声中昏又晓 文注
画鼓声中昏又晓。
时光只解催人老。
求得浅欢风日好。
齐揭调。
神仙一曲渔家傲。
绿水悠悠天杳杳。
浮生岂得长年少。
莫惜醉来开口笑。
须信道。
人间万事何时了。
画鼓声中昏又晓。
时光只解催人老。
求得浅欢风日好。
齐揭调。
神仙一曲渔家傲。
画鼓: 有彩绘的鼓。
白居易《柘枝妓》:“平铺一合锦筵开,连击三声画鼓催。
”昏又晓:朝夕,整日。
昏即天黑,晓即天明。
揭调:高调,放声歌唱。
渔家傲:此调缘起张志和《渔歌子》,历经渔歌子--渔父--渔歌子,再到本调。
本写渔家生活。
渔家傲之名始于本词。
绿水悠悠天杳杳。
浮生岂得长年少。
莫惜醉来开口笑。
须信道。
人间万事何时了。
杳杳:悠远渺茫。
浮生:人生。
老庄学派认为人生在世空虚无定,故称人生为浮生。
《庄子·外篇·刻意第十五》:“其生若浮,其死若休。
”长年少:青春常驻。
长,音cháng,少,音shào。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诉衷情·东风杨柳欲青青 文
诉衷情·芙蓉金菊斗馨香 文翻注译赏
芙蓉金菊斗馨香。
天气欲重阳。
远村秋色如画,红树间疏黄。
流水淡,碧天长。
路茫茫。
凭高目断。
鸿雁来时,无限思量。
芙蓉金菊斗馨香。
天气欲重阳。
远村秋色如画,红树间疏黄。
在节气接近重阳的时侯,芙蓉和金菊争芳斗妍。
远处的乡村,秋色如画中一般美丽,树林间从浓密的红叶中透出稀疏的黄色.真是鲜亮可爱。
流水淡,碧天长。
路茫茫。
凭高目断。
鸿雁来时,无限思量。
中原地区,秋雨少,秋水无波,清澈明净;
天高气爽,万里无云,平原仰视,上天宽阔没有边际,前路茫茫,把握不住。
登高远望,看到鸿雁飞来,引起头脑中无限的思念。
参考资料: 1、 石延博 .宋词 :中国和平出版社 ,2004 :29-30 . 2、 陈耳东,陈笑呐 .情词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7. :220-221 . 3、 费振刚主编 陶尔夫 杨庆辰著 .中国历代名家流派词传 晏欧词传 :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9 :124 . 4、 曹宁子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诵读 二 :甘肃文化出版社 ,2007 :51 .
芙蓉金菊斗馨香。
天气欲重阳。
远村秋色如画,红树间疏黄。
芙蓉:荷花;
金菊:黄色的菊花;
斗:比胜;
馨:散布得很远的香气。
天气:气候;
重阳: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红树:这里指枫树;
间:相间,夹杂。
流水淡,碧天长。
路茫茫。
凭高目断。
鸿雁来时,无限思量。
流水淡:溪水清澈明净。
碧天:碧蓝的天空。
茫茫:广阔,深远。
目断:指望至视界所尽处,犹言凝神眺望;
凭高目断:依仗高处极目远望,直到看不见。
鸿雁:即“雁”。
大的叫鸿,小的叫雁。
思量:相思。
参考资料: 1、 石延博 .宋词 :中国和平出版社 ,2004 :29-30 . 2、 陈耳东,陈笑呐 .情词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7. :220-221 . 3、 费振刚主编 陶尔夫 杨庆辰著 .中国历代名家流派词传 晏欧词传 :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9 :124 . 4、 曹宁子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诵读 二 :甘肃文化出版社 ,2007 :51 .
芙蓉金菊斗馨香。
天气欲重阳。
远村秋色如画,红树间疏黄。
在节气接近重阳的时侯,芙蓉和金菊争芳斗妍。
远处的乡村,秋色如画中一般美丽,树林间从浓密的红叶中透出稀疏的黄色.真是鲜亮可爱。
芙蓉:荷花;
金菊:黄色的菊花;
斗:比胜;
馨:散布得很远的香气。
天气:气候;
重阳: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红树:这里指枫树;
间:相间,夹杂。
流水淡,碧天长。
路茫茫。
凭高目断。
鸿雁来时,无限思量。
中原地区,秋雨少,秋水无波,清澈明净;
天高气爽,万里无云,平原仰视,上天宽阔没有边际,前路茫茫,把握不住。
登高远望,看到鸿雁飞来,引起头脑中无限的思念。
流水淡:溪水清澈明净。
碧天:碧蓝的天空。
茫茫:广阔,深远。
目断:指望至视界所尽处,犹言凝神眺望;
凭高目断:依仗高处极目远望,直到看不见。
鸿雁:即“雁”。
大的叫鸿,小的叫雁。
思量:相思。
参考资料: 1、 石延博 .宋词 :中国和平出版社 ,2004 :29-30 . 2、 陈耳东,陈笑呐 .情词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7. :220-221 . 3、 费振刚主编 陶尔夫 杨庆辰著 .中国历代名家流派词传 晏欧词传 :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9 :124 . 4、 曹宁子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诵读 二 :甘肃文化出版社 ,2007 :51 .
芙蓉金菊斗馨香。
天气欲重阳。
远村秋色如画,红树间疏黄。
流水淡,碧天长。
路茫茫。
凭高目断。
鸿雁来时,无限思量。
此词以写景为主,上片点明“天气欲重阳”,下片以“凭高目断”相照应,可知此词为重九登高所作。
词中通过对节令、景物、环境的描写,烘托出重阳佳节倍思亲的气氛,最后以“无限思量”点出主题。
词起两句:“芙蓉金菊斗馨香,天气近重阳。
” 选出木芙蓉、黄菊两种花依然盛开、能够在秋风中争香斗艳来表现“重阳”到临前的季节特征。
接着“远村秋色如画,红树间疏黄”两句,从近景写到远景,从周围写到望中的乡村,从花写到树。
秋景最美的,本来就是秋叶,这里拈出树上红叶来写,充分显出时令特征。
红树中间还带着一些“疏黄”之色,树叶之红是浓密的,而黄则是稀疏的,浓淡相间,色调更丰,画境更美。
下片“流水淡,碧天长,路茫茫”三句从陆上写到水上,从地面写到天上。
着一“淡”字,写出中原地区秋雨少,秋水无波,清光澄净之景致;
而天高气爽,万里无云,平原仰视,上天宽阔无际,于是,又用一“长”字状天。
这两字看似平常,却很贴切。
上面景语,用笔疏淡,表现作者的心境是闲适的。
至“路茫茫”三字,则带感慨情绪:前路茫茫,把握不住。
接下去:“凭高目断,鸿雁来时,无限思量”写久久地登高遥望,看到鸿雁飞来,引起头脑中的无限思念。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指出:“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此词之写景正与此境相合。
正因为前面所写之景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因此最后点题水到渠成,收到情景相生的艺术效果。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踏莎行·碧海无波 文翻注译赏
碧海无波,瑶台有路。
思量便合双飞去。
当时轻别意中人,山长水远知何处。
绮席凝尘,香闺掩雾。
红笺小字凭谁附。
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
碧海无波,瑶台有路。
思量便合双飞去。
当时轻别意中人,山长水远知何处。
碧海波平无险阻,瑶台有路可通行。
细思量,当初就该双飞去。
想当时,轻别意中人,现如今,山高水远何处寻。
绮席凝尘,香闺掩雾。
红笺小字凭谁附。
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
灰尘落绮席,烟雾锁香闺。
写好的书信,如何送给你。
登高楼极目望远方,萧萧细雨洒梧桐,天已近黄昏。
参考资料: 1、 沈谦.词话丛编·填词杂说.北京:中华书局,1986:98 2、 沈祖棻 .宋词赏析.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121
碧海无波,瑶台有路。
思量便合双飞去。
当时轻别意中人,山长水远知何处。
碧海:传说中的海名。
《海内十洲记》:“ 扶桑在东海 之东岸。
岸直,陆行登岸一万里,东复有碧海。
海广狭浩汗,与东海等。
水既不咸苦,正作碧色,甘香味美。
”瑶台:指传说中的神仙居处。
晋王嘉《拾遗记·昆仑山》:“傍有瑶台十二,各广千步,皆五色玉为台基。
”思量:考虑;
忖度。
意中人:心中所眷恋或属意的人。
绮席凝尘,香闺掩雾。
红笺小字凭谁附。
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
绮席:华丽的席具。
古人称坐卧之铺垫用具为席。
南朝梁江淹《杂体诗·效惠休〈怨别〉》:“膏炉绝沉燎,绮席生浮埃。
”香闺:青年女子的内室。
唐陶翰《柳陌听早莺》诗:“乍使香闺静,偏伤远客情。
”红笺(jiān):红色笺纸。
唐韩偓(wò)《偶见》诗“小叠红笺书恨字,与奴方便寄卿卿”,此化用之。
附:带去。
参考资料: 1、 沈谦.词话丛编·填词杂说.北京:中华书局,1986:98 2、 沈祖棻 .宋词赏析.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121
碧海无波,瑶台有路。
思量便合双飞去。
当时轻别意中人,山长水远知何处。
碧海波平无险阻,瑶台有路可通行。
细思量,当初就该双飞去。
想当时,轻别意中人,现如今,山高水远何处寻。
碧海:传说中的海名。
《海内十洲记》:“ 扶桑在东海 之东岸。
岸直,陆行登岸一万里,东复有碧海。
海广狭浩汗,与东海等。
水既不咸苦,正作碧色,甘香味美。
”瑶台:指传说中的神仙居处。
晋王嘉《拾遗记·昆仑山》:“傍有瑶台十二,各广千步,皆五色玉为台基。
”思量:考虑;
忖度。
意中人:心中所眷恋或属意的人。
绮席凝尘,香闺掩雾。
红笺小字凭谁附。
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
灰尘落绮席,烟雾锁香闺。
写好的书信,如何送给你。
登高楼极目望远方,萧萧细雨洒梧桐,天已近黄昏。
绮席:华丽的席具。
古人称坐卧之铺垫用具为席。
南朝梁江淹《杂体诗·效惠休〈怨别〉》:“膏炉绝沉燎,绮席生浮埃。
”香闺:青年女子的内室。
唐陶翰《柳陌听早莺》诗:“乍使香闺静,偏伤远客情。
”红笺(jiān):红色笺纸。
唐韩偓(wò)《偶见》诗“小叠红笺书恨字,与奴方便寄卿卿”,此化用之。
附:带去。
参考资料: 1、 沈谦.词话丛编·填词杂说.北京:中华书局,1986:98 2、 沈祖棻 .宋词赏析.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121
碧海无波,瑶台有路。
思量便合双飞去。
当时轻别意中人,山长水远知何处。
绮席凝尘,香闺掩雾。
红笺小字凭谁附。
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
晏殊整整做了五十年的高官。
他赋性“刚峻”(《五朝名臣言行录》),处事谨慎,没有流传什么风流艳事。
他自奉俭约,但家中仍然蓄养歌妓,留客宴饮,常“以歌乐相佐”(《避暑录话》)。
他喜欢纳什么歌妓、姬妾,是容易做到的。
照理,他生平不会在男女爱情上产生多少离愁别恨,但他词中写离愁别恨的却颇多。
这可能和当时写词的风气有关:酒筵歌席上信手挥写,以付歌妓、艺人歌唱,内容不脱晚唐、五代以来的“艳科”传统;
也可能和文学创作的特点有关:它可以描写人们的普遍感情,不限于作者的自我写照。
但晏殊写的这类词,也不像完全脱离自身生活的客观描写,这首《踏莎行》小令,就是这样的一首词。
此词写别情。
上片起首三句:“碧海无波,瑶台有路,思量便合双飞去。
”《楚辞·离骚》有瑶台这个词,但可能从《穆天子传》写西王母所居的瑶池移借过来,指陆上仙境。
说要往海上仙山,没有波涛的险阻,要往瑶台仙境,也有路可通,原来可以双飞同去,但当时却没有这样做;
此时“思量”起来,感到“不合”,有些后悔。
接着两句:“当时轻别意中人,山长水远知何处?
”是说放弃双飞机会,让“意中人”轻易离开,此时后悔莫及,可就是“山长水远”,不知她投身何处了。
“轻别”一事,是产生词中愁恨的特殊原因,是感情的症结所在。
一时的轻别,造成长期的思念,“山长”句就写这种思念。
它和作者的《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词中的“山长水阔知何处”,同一意境。
下片,“绮席凝尘,香闺掩雾”,写“意中人”去后,尘凝雾掩,遗迹凄清,且非一日之故。
“红笺小字凭谁附”,音讯难通,和《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的“欲寄彩笺兼尺素”而未能的意思相同。
“高楼目尽欲黄昏”,既然人已远去,又音讯难通,那么登高遥望,也就是一种痴望。
词中不直说什么情深、念深,只通过这种行动来表现,显得婉转含蓄。
最后接以“梧桐叶上萧萧雨”一句,直写景物,实际上景中有情,意味深长。
比较起来,温庭筠《更漏子·玉炉香》的“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虽然妙极,还是失之显露;
而作者的《采桑子·时光只解催人老》词中的“好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另一首《踏莎行·小径红稀》的“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结笔的妙处正相同,都是以景结情。
这首词写离愁别恨,侧重“轻别”,有其“个性”;
它从内心的懊悔和近痴的行动来表现深情,婉转含蓄,不脱晏殊词的特点;
而结笔为最妙,蕴藉而韵高,尤堪玩赏。
参考资料: 1、 陈祥耀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432-433
木兰花·池塘水绿风微暖 文翻注译
池塘水绿风微暖。
记得玉真初见面。
重头歌韵响铮琮,入破舞腰红乱旋。
玉钩阑下香阶畔。
醉后不知斜日晚。
当时共我赏花人,点检如今无一半。
池塘水绿风微暖。
记得玉真初见面。
重头歌韵响铮琮,入破舞腰红乱旋。
春天的风,带着一丝微微的暖意,吹皱一池碧水,至今记忆犹新,与那玉真仙女头一次见面。
歌喉清脆又婉转,韵律往复又回环。
舞姿婀娜轻盈,脚踏节拍飞转,红裙飞舞眼缭乱。
玉钩阑下香阶畔。
醉后不知斜日晚。
当时共我赏花人,点检如今无一半。
玉砌的钩兰之下,花丛台阶之畔,醉酒之后,全然不觉夕阳西下,天色近晚。
当年和我一起赏花的人儿,如今细细查点,不足半数在身旁。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池塘水绿风微暖。
记得玉真初见面。
重头歌韵响铮琮,入破舞腰红乱旋。
玉真:仙女的名字。
这里只晏殊家里的歌妓名。
重(chóng虫)头;
一首词前后阕字句平仄完全相同者称作“重头”,如《木兰花》便是。
铮琮(chēngcōng称从);
玉器撞击之声,形容乐曲声韵铿锵悦耳;
琮:玉声,比喻玉真嗓音脆美如玉声。
入破;
唐宋大曲一个音乐段落的名称(唐、宋大曲在结构上分成三大段,名为散序、中序、破。
入破,即为破的第一遍。
乐曲中繁声,与“重头”一样为官弦家术语。
),这里形节奏开始加快。
红乱旋:大曲在中序时多为慢拍,入破后节奏转为急促,舞者的脚步此时亦随之加快,故云。
红旋,旋转飞舞的红裙。
玉钩阑下香阶畔。
醉后不知斜日晚。
当时共我赏花人,点检如今无一半。
香阶:飘满落花的石阶。
共我赏花人:自己和一同观看玉真歌舞的同伴。
点检:检查,细数。
“点检”句:言自己如今年纪已老,当年歌舞场上的同伴大都已经不在人世。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池塘水绿风微暖。
记得玉真初见面。
重头歌韵响铮琮,入破舞腰红乱旋。
春天的风,带着一丝微微的暖意,吹皱一池碧水,至今记忆犹新,与那玉真仙女头一次见面。
歌喉清脆又婉转,韵律往复又回环。
舞姿婀娜轻盈,脚踏节拍飞转,红裙飞舞眼缭乱。
玉真:仙女的名字。
这里只晏殊家里的歌妓名。
重(chóng虫)头;
一首词前后阕字句平仄完全相同者称作“重头”,如《木兰花》便是。
铮琮(chēngcōng称从);
玉器撞击之声,形容乐曲声韵铿锵悦耳;
琮:玉声,比喻玉真嗓音脆美如玉声。
入破;
唐宋大曲一个音乐段落的名称(唐、宋大曲在结构上分成三大段,名为散序、中序、破。
入破,即为破的第一遍。
乐曲中繁声,与“重头”一样为官弦家术语。
),这里形节奏开始加快。
红乱旋:大曲在中序时多为慢拍,入破后节奏转为急促,舞者的脚步此时亦随之加快,故云。
红旋,旋转飞舞的红裙。
玉钩阑下香阶畔。
醉后不知斜日晚。
当时共我赏花人,点检如今无一半。
玉砌的钩兰之下,花丛台阶之畔,醉酒之后,全然不觉夕阳西下,天色近晚。
当年和我一起赏花的人儿,如今细细查点,不足半数在身旁。
香阶:飘满落花的石阶。
共我赏花人:自己和一同观看玉真歌舞的同伴。
点检:检查,细数。
“点检”句:言自己如今年纪已老,当年歌舞场上的同伴大都已经不在人世。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喜迁莺·花不尽 文
浣溪沙·小阁重帘有燕过 文翻注译赏
小阁重帘有燕过。
晚花红片落庭莎。
曲阑干影入凉波。
一霎好风生翠幕,几回疏雨滴圆荷。
酒醒人散得愁多。
小阁重帘有燕过。
晚花红片落庭莎。
曲阑干影入凉波。
小楼重重门帘外面有燕子飞过。
晚上红花的花瓣落在了亭子里。
独自一人在栏杆边而感到寒冷。
一霎好风生翠幕,几回疏雨滴圆荷。
酒醒人散得愁多。
因一阵轻风才看到那碧绿帘幕。
几次稀稀疏疏的雨滴在荷叶上。
酒醒来人都走了又有了忧愁。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2637页 2、 刘扬忠编著.晏殊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3年:19-21
小阁重帘有燕过。
晚花红片落庭莎。
曲阑干影入凉波。
过:飞过,过读平声。
晚花:春晚的花。
红片:落花的花瓣。
庭莎:庭院里所生的莎草。
莎草为草本植物,叶条形,有光泽,夏季开黄褐色小花。
一霎好风生翠幕,几回疏雨滴圆荷。
酒醒人散得愁多。
一霎:一会儿,一阵子。
几回疏雨滴圆荷:指的是一日之间好几次下雨,雨点打在圆圆的荷叶上。
词句化用五代孙光宪《思帝乡》词:“看尽满池疏雨打团荷。
”愁:在词中是富贵者叹息时光易逝,盛筵不再,美景难留的淡淡闲愁。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2637页 2、 刘扬忠编著.晏殊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3年:19-21
小阁重帘有燕过。
晚花红片落庭莎。
曲阑干影入凉波。
小楼重重门帘外面有燕子飞过。
晚上红花的花瓣落在了亭子里。
独自一人在栏杆边而感到寒冷。
过:飞过,过读平声。
晚花:春晚的花。
红片:落花的花瓣。
庭莎:庭院里所生的莎草。
莎草为草本植物,叶条形,有光泽,夏季开黄褐色小花。
一霎好风生翠幕,几回疏雨滴圆荷。
酒醒人散得愁多。
因一阵轻风才看到那碧绿帘幕。
几次稀稀疏疏的雨滴在荷叶上。
酒醒来人都走了又有了忧愁。
一霎:一会儿,一阵子。
几回疏雨滴圆荷:指的是一日之间好几次下雨,雨点打在圆圆的荷叶上。
词句化用五代孙光宪《思帝乡》词:“看尽满池疏雨打团荷。
”愁:在词中是富贵者叹息时光易逝,盛筵不再,美景难留的淡淡闲愁。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2637页 2、 刘扬忠编著.晏殊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3年:19-21
小阁重帘有燕过。
晚花红片落庭莎。
曲阑干影入凉波。
一霎好风生翠幕,几回疏雨滴圆荷。
酒醒人散得愁多。
吴处厚《青箱杂记》卷五记载:“晏元献公虽起田里,而文章富贵,出于天然。
尝览李庆孙《富贵曲》云:‘轴装曲谱金书字,树记花名玉篆牌’。
公曰:‘此乃乞儿相,未尝谙富贵者。
’故公每吟咏富贵,不言金玉锦绣,而唯说其气象。
若‘楼台侧畔杨花过,帘幕中间燕子飞’,‘梨花院落溶溶月,杨柳池塘淡淡风’之类是也。
故公自以此句语人曰:‘穷儿家有这景致也无?
’”这段话颇能道出晏殊富贵词的独特风格。
这首词前五句描写景物重在神情,不求形迹,细节刻画,取其精神密契,不在于锦绣字面的堆砌,而在于色泽与气氛上的渲染,故能把环境写得博大高华,充满富贵气象。
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既不是伤春女子的幽愁,又不是羁旅思乡游子的离愁,更不是感时悯乱的深愁,而是富贵者叹息时光易逝,盛筵不再,美景难留的淡淡闲愁。
劈头“小阁重帘有燕过”点出环境与时令。
此句看似平淡,实乃传神一笔,有破空而来之势。
这匆匆一过的穿帘燕子,莫非是远方使者,给帘内入传递了春将归去的消息。
像在平静的水面投下一枚小石,立刻泛起层层波澜。
一下子打破了小阁周围宁静的空气,起着沟通重帘内外的作用。
阁中人目随燕影,看到“晚花红片落庭莎”。
原来时已暮春,庭院满地落红。
“晚”,一指傍晚,朝花夕谢,形容落花的时间,一指晚春,花事凋零,形容落花的节令。
春末多雨,更兼庭中少行迹,满庭莎草已是一派浓绿。
“红片”与“庭莎”,绿肥红瘦,相映成趣。
“曲栏干影入凉波”,庭院中池边的曲曲栏干,倒影于池塘碧波之中。
“凉波”的“凉”既是时已入暮,池水生凉的真实写照,又是个中人此时此地心境凄凉的折光反射。
以上三句写的是帘外景物,从视觉所及落笔。
“重帘”、“过燕”、“晚花”、“庭莎”、“曲栏”、“凉波”诸意象所组成的画面,其色泽或明或暗,或浓或淡,或动或静,使整个庭院呈现出一片凄清冷落。
虽然主人公尚未露面,但他的处境、心曲,已跃然纸上了。
片两句由帘外转入帘内,从听觉着墨,写阁中人的感受。
“一霎”、“几回”乃互文。
虽说是“好风”、“疏雨”,小阁里的人却听得分明,感得真切,可见环境是何等的静,人是多么孤独。
上句“翠”、“生”二字,一为冷色,一为动态,这种化虚为实的描写,把周围的景物写活了,给人以质感。
好风入槛,翠幕生寒,孤身独处,情何以堪。
下句“圆荷”即荷叶。
疏雨滴在嫩绿的荷叶上,声音本是极细极微,但偏偏阁中人却听得清清楚楚。
帘外之凄清冷落如彼,帘内之空虚寂静如此,这一切本是足以生愁了,何况又值“酒醒人散”之后。
末句以情语作结,总束全词,兴起感情波澜,似神龙掉尾,极有跌宕之致。
结句抒发的亦是富贵闲愁。
前人评晏殊词圆融平静,多富贵气象。
晏殊自云:“余每吟咏富贵,不言金玉锦绣,而悦其气象。
”此词可见一斑。
参考资料: 1、 刘扬忠编著.晏殊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3年: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