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露歌 文
庚申正月游齐安 文
君难托 文翻译
槿花朝开暮还坠,妾身与花宁独异。
忆昔相逢俱少年,两情未许谁最先。
感君绸缪逐君去,成君家计良辛苦。
人事反覆那能知?
谗言人耳须臾离。
嫁时罗衣羞更著,如今始悟君难托叶。
君难托,妾亦不忘旧时约。
槿花朝开暮还坠,妾身与花宁独异。
槿花早晨开放黄昏时就已凋谢,我的命运与花难道有什么差异。
忆昔相逢俱少年,两情未许谁最先。
回忆过去相逢时都在青春年华,两情没有确定是谁最先提及?
感君绸缪逐君去,成君家计良辛苦。
为你的缠绵情意所感动我就随你而去,替你操持家计而辛苦不息。
人事反覆那能知?
谗言人耳须臾离。
人事的翻覆变化哪能预先想到?
你听信诽谤之言不多久就将我离弃。
嫁时罗衣羞更著,如今始悟君难托叶。
出嫁时的罗衣我羞于再穿,如今才觉悟你不可依托悔之莫及。
君难托,妾亦不忘旧时约。
你虽然不可信托啊,当初的海誓山盟我还是不能忘记!
参考资料: 1、 刘永生.中华诗词精粹宋诗选: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年 2、 胡光舟,周满江.古诗类编:广西人民出版社,1990 3、 李元洛.历代文人爱情诗词曲三百首:岳麓书社,2012年
槿花朝开暮还坠,妾身与花宁独异。
槿花早晨开放黄昏时就已凋谢,我的命运与花难道有什么差异。
槿(jin)花:锦癸科植物。
早上开花,晚上就萎谢了。
所以古代文人多用来比喻夫妇之间不能长久的爱情。
还:就。
坠:凋落下来。
妾身 :古代妇女的自我谦称,一般在对男子说话时用。
宁:岂,难道。
独:表示反问,相当龄“难道”。
忆昔相逢俱少年,两情未许谁最先。
回忆过去相逢时都在青春年华,两情没有确定是谁最先提及?
昔:过去,从前。
俱:都是。
未许:没有肯定的答案,设有定论。
先:此处指感情更深。
感君绸缪逐君去,成君家计良辛苦。
为你的缠绵情意所感动我就随你而去,替你操持家计而辛苦不息。
绸缪:缠绕,这里形容感情融洽。
逐君去:跟随你去。
家计:家庭生计,生活。
良:实在。
人事反覆那能知?
谗言人耳须臾离。
人事的翻覆变化哪能预先想到?
你听信诽谤之言不多久就将我离弃。
人事:人情。
反覆: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事情变化多端。
须臾:片刻。
一会儿。
离:抛弃,丢弃。
嫁时罗衣羞更著,如今始悟君难托叶。
出嫁时的罗衣我羞于再穿,如今才觉悟你不可依托悔之莫及。
罗衣:绢帛做的衣服。
更著:再穿。
悟:醒悟,明白过来。
君难托,妾亦不忘旧时约。
你虽然不可信托啊,当初的海誓山盟我还是不能忘记!
旧时约:从前的誓约。
参考资料: 1、 刘永生.中华诗词精粹宋诗选: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年 2、 胡光舟,周满江.古诗类编:广西人民出版社,1990 3、 李元洛.历代文人爱情诗词曲三百首:岳麓书社,2012年
葛溪驿 文赏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诗人选择缺月、孤灯、风露、鸣蝉、疏桐等衰残的景象构成凄凉的秋景和孤寂的旅况,衬托出抱病的行人,从而表现羁旅独苦的处境和心情。
葛溪在江西弋阳。
驿是公家设立的车马站或招待过客休息所。
人在病中最快感觉到风露的早来,梦中回家,总是不知山水路途的遥远。
江湖沦落,人又在病中,最是想家,心境最是凄苦。
梦中不知山水长,醒后更觉家乡的路遥。
首联一落笔就从情上布景。
“缺月昏昏”是诗人仰视窗外之所见。
行役之人每于独眠客舍之夜间最易萌生思乡之情,当此之时,人地两疏,四顾寂寥;
唯有天上的明月聊可与家人千里相共,故抬头望月,实为自来行人寄托乡思之一法。
这首诗写月亦寓此意,而天公偏不作美,今夜悬挂于天庭的,竟是半轮缺月”,且月色“昏昏”,犹如一团惨白的愁雾。
“漏未央”是诗人侧耳枕上之所闻。
诗人于扫兴之余,便希望早入梦乡。
怎奈原先并不十分在意的漏壶,此刻也仿佛故意作难,滴水声似乎越来越响。
这在不眠之人听来,又增添了烦乱,心绪愈益无法宁贴,“未央”两字,不仅暗示入夜巳深,且摹写诗人对漏声的敏感与厌烦心情如见,更兼一灯如豆,忽明忽暗,使孤寂的旅况更加使人难以为怀,而独卧秋床的诗人目不交睫、转辗反侧的苦颜,也就可想而知了。
首联虽为景语,而景中宛然有诗人自己在,故颔联便直接叙写羁旅的困顿和抒发乡思之愁。
出句写旅夜的悲苦境遇有三重不堪。
病中行役,体弱衣单,值此秋风萧瑟、玉露凋伤的凉夜,不仅肉体上有切肤透骨的寒意,而且连心灵也仿佛浸透在凄寒之中。
刘禹锡《秋风引》云:“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所谓“最觉风露早”,亦即刘诗“最先闻”之意。
诗人以其超越常人的深情敏感去体察、品尝人间的苦果,自有一种超越常人的深悲极痛,三不堪。
对句以恍惚的梦境写自己难以排遣的乡愁。
大凡思家心切,总希望借梦境与家人团聚,但梦醒之后,往往更增怅惘空漠之感。
此句虽未明言梦醒后的难堪,但“最觉风露早”五字已透露梦醒的原因,“不知山水长”五字正是梦醒后的感叹,而将无限惆怅之意,则留给读者自己去想象了。
刘熙载说:“律诗既患旁生枝节,又患如琴瑟之专一。
融贯变化,兼之斯善,”(《艺概》卷二)这首诗上半篇写羁旅之愁,颈联便另出一意,写忧国之思,出句“坐感岁时歌慷慨”,是说诗人一想到时势的艰难,连那无穷的乡愁和病身的凄寒都在所不顾,毅然坐起,情不自禁地慷慨悲歌。
王安石是个爱国主义者。
他自涉足仕途以后,对人民的贫困,国力的虚耗,政治上的种种积弊步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希望通过改革来解决社会危机。
在此之前,他曾写了《省兵》、《读诏书》等关心政治与民瘼的诗篇,诗中慷慨陈词:“贱术纵工难自献,心忧天下独君王。
”(《读诏书》)“歌慷慨”三字正是他“心忧天下”的具体写照。
对句“起看天地色凄凉”,写诗人于壮怀激烈、郁愤难伸的情况下起身下床,徘徊窗下。
小小的斗室装不下诗人的愁思,只好望着窗外的天地出神,但映入诗人眼帘的,也仅是一片凄凉的景色而已。
此句将浓郁的乡思、天涯倦怀、病中凄苦及深切的国事之忧融为一体,复借景色凄凉的天地包举团裹,勿使吐露,似达而郁,似直而曲,故有含蓄不尽之妙,综观中间两联,一写乡思,一写忧国之思,名虽为二,实可融贯为一,统称之为家国之思庐这正合上文所谓“融贯变化,兼之斯善”的要求。
尾联中的“行人”实即诗人自指。
诗人握到天明,重登征途,顾视四野,仍无可供娱心悦目之事,唯有一片鸣蝉之声聒噪耳际。
“乱”字形容蝉声的嘈杂烦乱,正所以衬托诗人心绪的百无聊赖。
“乱”字之前着一“更”字,足见诗人夜来的种种新愁旧梦及凄苦慷慨之意仍萦绕心头,驱之不去,而耳际的蝉声重增其莫可名状的感慨,结句写秋蝉无知,以“叶半黄”的疏桐为乐国,自鸣得意,盲目乐观,诗人以此作为象喻,寄托他对于麻木浑噩的世人的悲悯,并借以反衬出诗人内心的悲慨。
全诗以作者的深情敏感为契机,抒写了强烈的忧国忧家的感情,这种感情随着时间的推移顿挫盘纡而出,并显示其转折变化的深度与广度,因此能极尽曲折往复之致。
参考资料: 1、 缪钺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12月第一版:第201-203页
白沟行 文翻注译
白沟河边蕃塞地,送迎蕃使年年事。
蕃马常来射狐兔,汉兵不道传烽燧。
万里鉏耰接塞垣,幽燕桑叶暗川原。
棘门灞上徒儿戏,李牧廉颇莫更论。
白沟河边蕃塞地,送迎蕃使年年事。
白沟河是宋辽交界的边塞之地,年年都有送迎辽国使臣的事情。
蕃马常来射狐兔,汉兵不道传烽燧。
辽国人常常借口打猎亲侵扰边界,边界上的驻军却不知道点燃烽火发出警报。
万里鉏耰接塞垣,幽燕桑叶暗川原。
边塞护卫着广阔的农业生产地区,幽燕两州韵蚕桑生产又占宿极重要的地位。
棘门灞上徒儿戏,李牧廉颇莫更论。
可是边界上的守将对此毫无所知,他们把自己的工作当儿戏,如果想找像李牧、廉颇那样的良将,那就更是找不到了。
参考资料: 1、 蒋学浚.历代爱国诗词鉴赏.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1:99~101 2、 朱仲玉.历代江西诗人作品选:江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05月第1版:第99页
白沟河边蕃塞地,送迎蕃使年年事。
白沟:宋辽之间的界河。
西起沉远泊(今河北保定市北面),东至泥沽海口(今天津市塘沽南面),河、泊相连,弯弯曲曲达900里。
蕃:指辽国。
塞,边塞。
送迎蕃使:自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起,北宋每年要向辽交纳大量银绢以为“岁币”,两国岁岁通使往来。
故诗中云“年年事”。
蕃马常来射狐兔,汉兵不道传烽燧。
蕃马:指辽国军人。
射狐兔:狩猎野兽,实际是指辽军越境骚扰。
不道:不说,不认为有必要。
烽燧:烽火,边境上报警的信号。
《汉书·贾谊传》:“斥候望烽燧不得息。
”文颖曰:“边方备胡寇,作高土橹,橹上作桔皋,桔皋头兜零,以薪草置其中,常低之,有寇即火然举之以相告,曰烽。
又多积薪,寇至即燃之,以望其烟,曰燧。
”这两句说明宋军对辽国的防御十分麻痹松懈。
万里鉏耰接塞垣,幽燕桑叶暗川原。
鉏(chú):同锄。
耰(yōu):古代用来平整土地和覆盖种子的农具。
接塞垣:延伸到了边界地区。
幽燕:指今北京市、天津市、河北北部一带地区。
桑叶:代指农桑,即庄稼,暗川原:山川原野一片翠绿。
这两句叙述经过辽国占领区所见的情景。
幽燕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这片沃土现在却成了辽国的粮仓。
棘门灞上徒儿戏,李牧廉颇莫更论。
棘门:原为秦京宫门,在今陕西咸阳市东北,公元158年,匈奴大举进犯,汉文帝派遣徐厉驻守棘门、灞上:在今陕西西安市东面,是军事要地,文帝令刘礼领兵驻守。
同时,文帝又派周业大驻兵细柳。
细柳在今咸阳市西南渭河北岸。
文帝在巡视了三个驻地以后,认为细柳营军纪严明,是不可侵犯的部队,说“灞上、棘门军,若儿戏尔,其将(即徐厉、刘礼)固可袭血虏也。
”(见《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周亚夫是周勃的儿子)。
李牧、廉颇:都是战国时期赵国(都城在今河北邯郸市)名将,都曾打败过北方的强敌。
这两句是批评当时北宋派去防辽的边将庸碌无能,松松垮垮,名为防敌,实同“儿戏”,只是徐厉、刘礼之辈,更无法同李牧、廉颇相提并论。
参考资料: 1、 蒋学浚.历代爱国诗词鉴赏.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1:99~101 2、 朱仲玉.历代江西诗人作品选:江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05月第1版:第99页
白沟河边蕃塞地,送迎蕃使年年事。
白沟河是宋辽交界的边塞之地,年年都有送迎辽国使臣的事情。
白沟:宋辽之间的界河。
西起沉远泊(今河北保定市北面),东至泥沽海口(今天津市塘沽南面),河、泊相连,弯弯曲曲达900里。
蕃:指辽国。
塞,边塞。
送迎蕃使:自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起,北宋每年要向辽交纳大量银绢以为“岁币”,两国岁岁通使往来。
故诗中云“年年事”。
蕃马常来射狐兔,汉兵不道传烽燧。
辽国人常常借口打猎亲侵扰边界,边界上的驻军却不知道点燃烽火发出警报。
蕃马:指辽国军人。
射狐兔:狩猎野兽,实际是指辽军越境骚扰。
不道:不说,不认为有必要。
烽燧:烽火,边境上报警的信号。
《汉书·贾谊传》:“斥候望烽燧不得息。
”文颖曰:“边方备胡寇,作高土橹,橹上作桔皋,桔皋头兜零,以薪草置其中,常低之,有寇即火然举之以相告,曰烽。
又多积薪,寇至即燃之,以望其烟,曰燧。
”这两句说明宋军对辽国的防御十分麻痹松懈。
万里鉏耰接塞垣,幽燕桑叶暗川原。
边塞护卫着广阔的农业生产地区,幽燕两州韵蚕桑生产又占宿极重要的地位。
鉏(chú):同锄。
耰(yōu):古代用来平整土地和覆盖种子的农具。
接塞垣:延伸到了边界地区。
幽燕:指今北京市、天津市、河北北部一带地区。
桑叶:代指农桑,即庄稼,暗川原:山川原野一片翠绿。
这两句叙述经过辽国占领区所见的情景。
幽燕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这片沃土现在却成了辽国的粮仓。
棘门灞上徒儿戏,李牧廉颇莫更论。
可是边界上的守将对此毫无所知,他们把自己的工作当儿戏,如果想找像李牧、廉颇那样的良将,那就更是找不到了。
棘门:原为秦京宫门,在今陕西咸阳市东北,公元158年,匈奴大举进犯,汉文帝派遣徐厉驻守棘门、灞上:在今陕西西安市东面,是军事要地,文帝令刘礼领兵驻守。
同时,文帝又派周业大驻兵细柳。
细柳在今咸阳市西南渭河北岸。
文帝在巡视了三个驻地以后,认为细柳营军纪严明,是不可侵犯的部队,说“灞上、棘门军,若儿戏尔,其将(即徐厉、刘礼)固可袭血虏也。
”(见《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周亚夫是周勃的儿子)。
李牧、廉颇:都是战国时期赵国(都城在今河北邯郸市)名将,都曾打败过北方的强敌。
这两句是批评当时北宋派去防辽的边将庸碌无能,松松垮垮,名为防敌,实同“儿戏”,只是徐厉、刘礼之辈,更无法同李牧、廉颇相提并论。
参考资料: 1、 蒋学浚.历代爱国诗词鉴赏.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1:99~101 2、 朱仲玉.历代江西诗人作品选:江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05月第1版:第9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