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桑子·谁翻乐府凄凉曲

作者: 纳兰性德 朝代: 清代

谁翻乐府凄凉曲?

风也萧萧,雨也萧萧,瘦尽灯花又一宵。

不知何事萦怀抱,醒也无聊,醉也无聊,梦也何曾到谢桥。

谁翻乐府凄凉曲?

风也萧萧,雨也萧萧,瘦尽灯花又一宵。

是谁在翻唱著凄切悲凉的乐府旧曲?

风萧萧肃肃,雨潇潇洒洒,房里点燃的灯烛又短瘦了,一个凄苦孤独的一夜,在烛泪中逝去。

不知何事萦怀抱,醒也无聊,醉也无聊,梦也何曾到谢桥。

不知道是什么事萦绕心怀,难以放下,醒时醉时都一样无聊难耐,就是梦里也没有到过谢桥。

参考资料: 1、 梦远主编,方鸣出版.纳兰词全解: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11:《采桑子(谁翻乐府凄凉曲)》,134

谁翻乐府凄凉曲?

风也萧萧,雨也萧萧,瘦尽灯花又一宵。

翻乐府:指填词。

翻,按曲调作歌词,白居易《琵琶行》:“为君翻作琵琶行”;

欧阳修《蝶恋花》:“红粉佳人翻丽唱,惊起鸳鸯,两两飞相向。

“乐府,本为汉代管理,祭祀、巡行、宫廷所用音乐的官署,亦称由官署采集来的民歌为乐府。

后来将一切可以入乐的诗歌均称为乐府,容若词中取其广义,代指词。

瘦尽句:意思是说眼望着灯花一点一点地烧尽散作灯花,彻夜不眠。

不知何事萦怀抱,醒也无聊,醉也无聊,梦也何曾到谢桥。

萦怀抱:萦绕在心。

谢桥:谢娘桥。

相传六朝时即有此桥名。

谢娘,未详何人,或谓名妓谢秋娘者。

诗词中每以此桥代指冶游之地,或指与情人欢会之地。

晏几道《鹧鸪天》:“梦魂惯得无拘检,又踏杨花过谢桥。

”纳兰反用其意,谓在梦中追求的欢乐也完全幻灭了。

参考资料: 1、 梦远主编,方鸣出版.纳兰词全解: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11:《采桑子(谁翻乐府凄凉曲)》,134

谁翻乐府凄凉曲?

风也萧萧,雨也萧萧,瘦尽灯花又一宵。

是谁在翻唱著凄切悲凉的乐府旧曲?

风萧萧肃肃,雨潇潇洒洒,房里点燃的灯烛又短瘦了,一个凄苦孤独的一夜,在烛泪中逝去。

翻乐府:指填词。

翻,按曲调作歌词,白居易《琵琶行》:“为君翻作琵琶行”;

欧阳修《蝶恋花》:“红粉佳人翻丽唱,惊起鸳鸯,两两飞相向。

“乐府,本为汉代管理,祭祀、巡行、宫廷所用音乐的官署,亦称由官署采集来的民歌为乐府。

后来将一切可以入乐的诗歌均称为乐府,容若词中取其广义,代指词。

瘦尽句:意思是说眼望着灯花一点一点地烧尽散作灯花,彻夜不眠。

不知何事萦怀抱,醒也无聊,醉也无聊,梦也何曾到谢桥。

不知道是什么事萦绕心怀,难以放下,醒时醉时都一样无聊难耐,就是梦里也没有到过谢桥。

萦怀抱:萦绕在心。

谢桥:谢娘桥。

相传六朝时即有此桥名。

谢娘,未详何人,或谓名妓谢秋娘者。

诗词中每以此桥代指冶游之地,或指与情人欢会之地。

晏几道《鹧鸪天》:“梦魂惯得无拘检,又踏杨花过谢桥。

”纳兰反用其意,谓在梦中追求的欢乐也完全幻灭了。

参考资料: 1、 梦远主编,方鸣出版.纳兰词全解: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11:《采桑子(谁翻乐府凄凉曲)》,134

谁翻乐府凄凉曲?

风也萧萧,雨也萧萧,瘦尽灯花又一宵。

不知何事萦怀抱,醒也无聊,醉也无聊,梦也何曾到谢桥。

  纳兰的词中有一部分爱情词很朦胧,又无本事可寻,所以很难确定其所指。

这首词便是这样。

从词里所描写的情景来看,很像是对一位情人的深深怀念。

通篇表达了一种百无聊赖的意绪。

此阕《采桑子》无一字绮词艳语,而当中哀艳凄婉处又动人心魄,明说是“瘦尽灯花又一宵”,然而憔悴零落的又何止是灯花而已?

不是不知何事萦怀抱,而是知道也无能为力。

解得开的就不叫心结,放得下的又怎会今生今世意难平?

纳兰容若这样深情的男子,哀伤如雪花,漫天飞舞不加节制,悼亡之作苏子之后有纳兰,可是容若之后谁还能做悼亡的凄凉曲?

嫁了这样的男人不要想着白头到老,因为情深天也妒,注定要及早谢幕留爱情佳话来让人怀念。

  上阕侧重写景,刻画了萧萧雨夜,孤灯无眠,耳听着风声、雨声和着凄凉乐曲声的氛围与寂寞难耐的心情;

  下阕侧重写不眠之夜,孤苦无聊的苦情。

词情凄惋徘恻,哀怨动人。

下阕紧承上片“瘦尽灯花又一宵”,扣住彻夜未眠,进一步诉说自己百无聊赖的心绪:“不知何事萦怀抱,醒也无聊,醉也无聊。

”不知道何事萦绕心怀?

清醒时意兴阑珊;

沉醉也难掩愁情。

无论是清醒或是沉醉,那个人始终忘不掉。

  晏小山《鹧鸪天》词有“梦魂惯得无拘检,又踏杨花过谢桥”句,不知是何因缘,连一贯严谨的理学家程颐都拜倒其冶艳之下,极之赞许。

容若此处更翻小山语意:“梦也何曾到谢桥?

”纵能入梦,就真能如愿到访谢桥,与伊人重聚吗?

相较于小山的梦魂自由不羁能踏杨花与伊人欢会的洒然,容若的孤苦凄凉斑然若现,以此句结全篇,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

  整首词以清婉笔调写相思,相思也仿佛临风而动,萦人怀抱。

风也萧萧,雨过天晴也萧萧,醒也无聊,醉也无聊,又是凄凉又是缠绵,并非雕琢之语。

灯光瘦尽亦是人神伤消瘦,一字镂尽风神,尽得其妙。

参考资料: 1、 梦远主编,方鸣出版.纳兰词全解: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11:《采桑子(谁翻乐府凄凉曲)》,134

菩萨蛮·朔风吹散三更雪

作者: 纳兰性德 朝代: 清代

朔风吹散三更雪,倩魂犹恋桃花月。

梦好莫催醒,由他好处行。

无端听画角,枕畔红冰薄。

塞马一声嘶,残星拂大旗。

朔风吹散三更雪,倩魂犹恋桃花月。

梦好莫催醒,由他好处行。

凛冽的北风,将三更天还在飘落的大雪吹得四散飞扬。

在梦中,相思之人还在迷恋开满桃花的明月之夜。

梦是那么美好,不要催醒他,让他在美好的梦境中多转一转吧。

无端听画角,枕畔红冰薄。

塞马一声嘶,残星拂大旗。

没有任何征兆,梦中突然听见了画角声,醒来时,泪水已经在枕边结成了薄薄的一层红冰。

耳中听到的是塞马的嘶鸣,眼中看到的是斜挂着残星的军中大旗,好一派凄冷而又壮阔的景象。

参考资料: 1、 赵明华.《纳兰词典评》.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13 2、 小桥流水.《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纳兰词经典鉴赏》 .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13:166 3、 更生.《历朝边塞军旅诗·定西番卷》.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450 4、 侯清恒,李少辉.《纳兰全词:走进纳兰容若的情意世界》.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1:147-148 5、 陈如江,汪政.《一片幽情冷处浓 :纳兰词》.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20 6、 张德明.《世界诗库·第10卷:中国》.广州:花城出版社,1994:491 7、 张鸣.《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下)》.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7:317 8、 刘飞.《最忆西窗同剪烛:纳兰容若词全集》.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96 9、 《新编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编委会.《新编古汉语常用字字典》.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1

朔风吹散三更雪,倩魂犹恋桃花月。

梦好莫催醒,由他好处行。

朔风:边塞外凛冽的北风。

倩魂:少女的梦魂,典出唐人小说《离魂记》。

此处指作者自己的梦魂。

桃花月:即桃月,农历二月桃花盛开,故称。

此处代指美好的时光。

由他:任他,听凭他。

好处:指美梦中的景象。

无端听画角,枕畔红冰薄。

塞马一声嘶,残星拂大旗。

无端:平白无故。

画角:古代乐器,外加彩绘,故称画角,古时军中多用以警昏晓。

红冰:泪水结成的冰,形容感怀之深。

《开元天宝遗事》:“贵妃初承恩召,泣涕登车,时天寒,泪结为红冰。

”塞马:边塞的战马。

大旗:军中的旗帜。

参考资料: 1、 赵明华.《纳兰词典评》.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13 2、 小桥流水.《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纳兰词经典鉴赏》 .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13:166 3、 更生.《历朝边塞军旅诗·定西番卷》.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450 4、 侯清恒,李少辉.《纳兰全词:走进纳兰容若的情意世界》.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1:147-148 5、 陈如江,汪政.《一片幽情冷处浓 :纳兰词》.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20 6、 张德明.《世界诗库·第10卷:中国》.广州:花城出版社,1994:491 7、 张鸣.《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下)》.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7:317 8、 刘飞.《最忆西窗同剪烛:纳兰容若词全集》.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96 9、 《新编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编委会.《新编古汉语常用字字典》.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1

朔(shuò)风吹散三更雪,倩魂犹恋桃花月。

梦好莫催醒,由他好处行。

凛冽的北风,将三更天还在飘落的大雪吹得四散飞扬。

在梦中,相思之人还在迷恋开满桃花的明月之夜。

梦是那么美好,不要催醒他,让他在美好的梦境中多转一转吧。

朔风:边塞外凛冽的北风。

倩魂:少女的梦魂。

此处指作者自己的梦魂。

桃花月:即桃月,农历二月桃花盛开,故称。

此处代指美好的时光。

由他:任他,听凭他。

好处:指美梦中的景象。

无端听画角,枕畔(pàn)红冰薄。

塞马一声嘶(sī),残星拂大旗。

没有任何征兆,梦中突然听见了画角声,醒来时,泪水已经在枕边结成了薄薄的一层红冰。

耳中听到的是塞马的嘶鸣,眼中看到的是斜挂着残星的军中大旗,好一派凄冷而又壮阔的景象。

无端:平白无故。

画角:古代乐器,外加彩绘,故称画角,古时军中多用以警昏晓。

红冰:泪水结成的冰,形容感怀之深。

《开元天宝遗事》:“贵妃初承恩召,泣涕登车,时天寒,泪结为红冰。

”塞马:边塞的战马。

大旗:军中的旗帜。

参考资料: 1、 赵明华.《纳兰词典评》.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13 2、 小桥流水.《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纳兰词经典鉴赏》 .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13:166 3、 更生.《历朝边塞军旅诗·定西番卷》.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450 4、 侯清恒,李少辉.《纳兰全词:走进纳兰容若的情意世界》.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1:147-148 5、 陈如江,汪政.《一片幽情冷处浓 :纳兰词》.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20 6、 张德明.《世界诗库·第10卷:中国》.广州:花城出版社,1994:491 7、 张鸣.《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下)》.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7:317 8、 刘飞.《最忆西窗同剪烛:纳兰容若词全集》.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96 9、 《新编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编委会.《新编古汉语常用字字典》.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1

朔风吹散三更雪,倩魂犹恋桃花月。

梦好莫催醒,由他好处行。

无端听画角,枕畔红冰薄。

塞马一声嘶,残星拂大旗。

  第一句描写呼啸的朔风吹起了满地的落雪,雪虽然停住了,但继之而来的狂风卷起了满地雪花,这风如刀似割,它比下雪更冷十倍,它的来临使寒冬落雪的气温更加凄冷;

“三更雪”点明是在夜里下的雪,塞外苦寒,风雪之夜,思念故乡的军旅之人这时还不能人睡。

  第二句“倩魂犹恋桃花月”,“倩魂”意思是带着笑意的梦魂。

这一句写军旅征夫进入梦境,外面呼啸的寒风还在凄紧地吹着,一直思念故乡的人终于带着微笑进入了梦境;

他仿佛看到,窗下月色溶溶,窗外桃花耀眼,闺中旖旎温馨的氛围与风光叫人无限依恋。

梦境与现实是如此悬殊,作者以“三更雪”与“桃花月”对举,把风雪交加的塞外寒夜与闺中的温情作了鲜明的对比。

“犹恋”两字承接上句的“朔风吹”,表明尽管强劲的朔风吹散了满地的雪花,但吹不散军旅征夫的思乡之念,在寒风刺骨的深夜,思念之情更加强烈。

  下片,第三、四句,以“梦好”承“桃花月”而发,诉说了远离故乡的思家之人,每天鞍马劳顿,巡边守地,只有在深夜里才能静静地思念故乡的亲人,但寒夜中的梦,有恶梦,也有好梦,今夜正做着好梦,就让他做下去吧。

让他在梦中多得到一些欢聚的幸福和快乐。

诗人在这里用了两句非常流畅易懂的句子,但投入的感情却是真切深刻的,充满了对军旅征夫的无限同情。

希望他多享受好梦的幸福,谁也不要打断他的梦,这与唐代金昌绪“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删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的写法十分相近。

金昌绪写了思妇梦往边地,纳兰性德写征夫梦回故里,他们难相见,就让他们在梦中多相会吧!为了这,鸟儿不要啼叫,更不要去相催。

  第五、六句,又接出了“无端听画角,枕畔红冰薄”。

然而,好梦不长,画角一声把征夫从欢聚团圆的梦境中拽回到现实。

本来,卫戍边地的军人,对军旅中的画角声声习以赞常,但这时对梦回故里,沉醉入幸福欢乐的梦中人来说,这画角吹稠太“无端”,“无端”两字透出了征夫对这画角的恼恨,对军营生活的恼恨,也隐隐谴责了制造这悲欢离合的封建统治阶级。

一声画角断送了他一场幸福梦,他长久地盼望着回到故乡与亲人团聚,但却很难实现。

终于,在梦中他回到了故里和亲人中间,征夫禁不住流淌下幸福的泪水,待到画角一声梦醒回时,欢聚时的幸福泪水已在枕边凝结成为一层薄薄的冰。

方千里诗曾道:“情泪滴如冰”。

“枕畔红冰薄”中的“红冰”两字,这里指凝成为冰。

诗人以“梦好”,“画角”人手,点出最后的一个“冰”字,把梦境中幸福缠绵情景与现实中的塞外苦寒生活做了鲜明的对比,强烈地抒发出这无声之恸。

  最后的两句词,“塞马一声嘶,残星照大旗”,继之画角,这塞马一声嘶,又一次打破了周遭的沉寂,把仍然沉浸于梦境的征夫梦彻底打碎了,从迷惘中醒来的征夫,虽然还留恋着刚才的梦境,但睁眼抬头时,残星欲曙,晓风吹拂着军旗,迎来了塞外冰冷的空旷的黎明,使征夫完全回到冰冷的现实生活里。

  这首词中诗人以自己的亲身体验,把边地军旅生活的劳苦艰辛和征夫们对妻室故园的魂牵梦绕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强烈地抒发出对卫戍边地的征夫们无限同情。

在写梦醒时,连同画角、塞马、残星、大旗,把塞外寒夜中军旅生活描绘得格外悲凉寂寞,与词的上片写梦回故里时的缠绵格调形成鲜明的对比。

参考资料: 1、 贺新辉.《清词之美》.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53-254

虞美人·银床淅沥青梧老

作者: 纳兰性德 朝代: 清代

银床淅沥青梧老,屧粉秋蛩扫。

采香行处蹙连钱,拾得翠翘何恨不能言。

回廊一寸相思地,落月成孤倚。

背灯和月就花阴,已是十年踪迹十年心。

银床淅沥青梧老,屧粉秋蛩扫。

采香行处蹙连钱,拾得翠翘何恨不能言。

井边的梧桐在淅沥的秋风秋雨中渐渐老去,所爱之人的踪迹也在蟋蟀的呜叫中慢慢消失。

所爱之人经行之处,如今已荒无人迹,布满了青苔。

此时旧地重游,即便拾得美人遗下的翡翠头饰,也无法对人明言,只能徒自伤感。

回廊一寸相思地,落月成孤倚。

背灯和月就花阴,已是十年踪迹十年心。

回廊之处曾经留下了多少令人刻骨相思的痕迹,而今旧地重游,相思成灰。

独倚回廊,只有天边落月孤独相伴。

吹灭灯火,在月光下走近花阴,寻找过去的踪迹。

十年前的踪迹宛然犹在,十年前的那颗心还依然在胸膛跳动。

时光流逝,岁月无情,埋藏在心里的那份情感历久旎新弥新,难以忘怀。

参考资料: 1、 杨国孚等编著.韵译历代经典诗词歌赋曲: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11.12:第245页 2、 (清)纳兰性德著.纳兰性德集:三晋出版社,2008.10:第58页 3、 小桥流水著.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 纳兰词经典鉴赏:中国画报出版社,2013.05:第36页 4、 汪政、陈如江编著.纳兰词:浙江教育出版社,2008.3:第115页 5、 (清)纳兰性德著.纳兰性德集:三晋出版社,2008.10:第57-58

银床淅沥青梧老,屧粉秋蛩扫。

采香行处蹙连钱,拾得翠翘何恨不能言。

银床:指井栏。

一说为辘轳架。

淅(xī)沥(lì):象声词,形容风雨声、落叶声等。

屧(xiè)粉:借指所恋之女子。

屧,为鞋的衬底,与粉字连缀即代指女子。

秋蛩(qióng):蟋蟀。

采香:指曾与她有过一段恋情的去处。

蹙(cù):聚拢,聚集。

⑻连钱:草名,叶呈圆形,大如钱。

翠翘(qiào):女子的首饰。

回廊一寸相思地,落月成孤倚。

背灯和月就花阴,已是十年踪迹十年心。

回廊:用春秋吴王“响履廊”之典。

宋范成大《吴郡志》:“响履廊,在灵岩山寺。

相传吴王令西施辈步履,廊虚而响,故名。

”其遗址在今苏州市西灵岩山。

作者词中多次提及此地,是纳兰性德与恋人开始恋情的地方。

就:走进,接近。

参考资料: 1、 杨国孚等编著.韵译历代经典诗词歌赋曲: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11.12:第245页 2、 (清)纳兰性德著.纳兰性德集:三晋出版社,2008.10:第58页 3、 小桥流水著.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 纳兰词经典鉴赏:中国画报出版社,2013.05:第36页 4、 汪政、陈如江编著.纳兰词:浙江教育出版社,2008.3:第115页 5、 (清)纳兰性德著.纳兰性德集:三晋出版社,2008.10:第57-58

银床淅沥青梧老,屧粉秋蛩扫。

采香行处蹙连钱,拾得翠翘何恨不能言。

井边的梧桐在淅沥的秋风秋雨中渐渐老去,所爱之人的踪迹也在蟋蟀的呜叫中慢慢消失。

所爱之人经行之处,如今已荒无人迹,布满了青苔。

此时旧地重游,即便拾得美人遗下的翡翠头饰,也无法对人明言,只能徒自伤感。

银床:指井栏。

一说为辘轳架。

淅(xī)沥(lì):象声词,形容风雨声、落叶声等。

屧(xiè)粉:借指所恋之女子。

屧,为鞋的衬底,与粉字连缀即代指女子。

秋蛩(qióng):蟋蟀。

采香:指曾与她有过一段恋情的去处。

蹙(cù):聚拢,聚集。

⑻连钱:草名,叶呈圆形,大如钱。

翠翘(qiào):女子的首饰。

回廊一寸相思地,落月成孤倚。

背灯和月就花阴,已是十年踪迹十年心。

回廊之处曾经留下了多少令人刻骨相思的痕迹,而今旧地重游,相思成灰。

独倚回廊,只有天边落月孤独相伴。

吹灭灯火,在月光下走近花阴,寻找过去的踪迹。

十年前的踪迹宛然犹在,十年前的那颗心还依然在胸膛跳动。

时光流逝,岁月无情,埋藏在心里的那份情感历久旎新弥新,难以忘怀。

回廊:用春秋吴王“响履廊”之典。

宋范成大《吴郡志》:“响履廊,在灵岩山寺。

相传吴王令西施辈步履,廊虚而响,故名。

”其遗址在今苏州市西灵岩山。

作者词中多次提及此地,是纳兰性德与恋人开始恋情的地方。

就:走进,接近。

参考资料: 1、 杨国孚等编著.韵译历代经典诗词歌赋曲: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11.12:第245页 2、 (清)纳兰性德著.纳兰性德集:三晋出版社,2008.10:第58页 3、 小桥流水著.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 纳兰词经典鉴赏:中国画报出版社,2013.05:第36页 4、 汪政、陈如江编著.纳兰词:浙江教育出版社,2008.3:第115页 5、 (清)纳兰性德著.纳兰性德集:三晋出版社,2008.10:第57-58

银床淅沥青梧老,屧粉秋蛩扫。

采香行处蹙连钱,拾得翠翘何恨不能言。

回廊一寸相思地,落月成孤倚。

背灯和月就花阴,已是十年踪迹十年心。

  “银床”是井栏的美称,也称辘轳架。

“淅沥”象指风雨,落叶声。

“屧”为鞋的衬底。

此处代指伊人行踪。

“蹙连钱”指结满野草苔痕。

“翠翘”为女子头饰物,形状像青色小鸟。

  “银床淅沥青梧老“遥应下阕尾句所点及的十年,而“屧粉秋蛩扫”一句,则深化了前一句的写景,在井阑、庭树、落叶之外,又添了虫鸣,使一幅深秋庭院清寂之景,如现眼前。

“屧粉秋蛩扫”一句飘然起思情,由实景入虚,秋虫声声,芳草小径幽幽,伊人的芳踪已失,再也唤不回。

“采香行处蹙连钱,拾得翠翘何恨不能言。

”这句又从虚景回转,好象一个人,从杳然的往事中猛然惊醒,回到现实。

这句写他走到恋人曾经行经处,那里已是苔痕碧碧草凄凄,在草丛间偶然拾得她戴过的翠翘玉簪,胸中无限伤感却无可倾诉。

  何恨不能言,隐隐透出此词悼念的并非卢氏,而是容若青梅竹马的恋人。

唯此,才有拾得翠翘不可言的遗恨。

  下阕所说的是容若故地重游,独立于花阴月影之下,心潮起伏。

回廊,应是他和恋人昔日常常逗留约会的地方。

而今天上明月依旧,地上人事已非。

月华柔软如水又怎样呢,密密裹住的,再不是相依相偎的两个人。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蝶恋花·又到绿杨曾折处

作者: 纳兰性德 朝代: 清代

又到绿杨曾折处,不语垂鞭,踏遍清秋路。

衰草连天无意绪,雁声远向萧关去。

不恨天涯行役苦,只恨西风,吹梦成今古。

明日客程还几许,沾衣况是新寒雨。

又到绿杨曾折处,不语垂鞭,踏遍清秋路。

衰草连天无意绪,雁声远向萧关去。

又来到昔日折柳相送友人的故地,骑马默默垂鞭徐行,心绪沉沉惝恍迷离,在无望的秋思之途踏行。

衰草无边已了无生趣。

大雁远去关塞遥远。

不恨天涯行役苦,只恨西风,吹梦成今古。

明日客程还几许,沾衣况是新寒雨。

天涯羁旅之苦却也无妨,只可恨那西风吹散吹灭了多少穿越古今的美梦。

明天,行程还在延续,乍寒的新雨打湿衣衫,更觉凄冷孤单。

参考资料: 1、 聂小晴,泉凌波,闫晗编著.纳兰性德,仓央嘉措诗文传合集: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05 2、 汪政,陈如江编著.纳兰词:浙江教育出版社,,2008.3,

又到绿杨曾折处,不语垂鞭,踏遍清秋路。

衰草连天无意绪,雁声远向萧关去。

绿杨曾折:古人在送别时,有折柳枝相赠的习俗。

不语垂鞭:引用唐温庭筠《晓别》诗:“上阳宫里钟初动,不语垂鞭上柳堤。

”垂鞭,放马慢行。

衰(shuāi)草:指秋天的草。

意绪:心绪;

心情。

南齐王融《咏琵琶》:“丝中传意绪,花里寄春情。

”萧关:关口名。

在今甘肃平凉县,古为西北边地要塞。

不恨天涯行役苦,只恨西风,吹梦成今古。

明日客程还几许,沾衣况是新寒雨。

行役(yì):指因公务而长期在外跋涉。

成今古:谓今与古距离遥远,实为感叹光阴易逝。

几许:多少。

参考资料: 1、 聂小晴,泉凌波,闫晗编著.纳兰性德,仓央嘉措诗文传合集: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05 2、 汪政,陈如江编著.纳兰词:浙江教育出版社,,2008.3,

又到绿杨曾折处,不语垂鞭,踏遍清秋路。

衰草连天无意绪,雁声远向萧关去。

又来到昔日折柳相送友人的故地,骑马默默垂鞭徐行,心绪沉沉惝恍迷离,在无望的秋思之途踏行。

衰草无边已了无生趣。

大雁远去关塞遥远。

绿杨曾折:古人在送别时,有折柳枝相赠的习俗。

不语垂鞭:引用唐温庭筠《晓别》诗:“上阳宫里钟初动,不语垂鞭上柳堤。

”垂鞭,放马慢行。

衰(shuāi)草:指秋天的草。

意绪:心绪;

心情。

南齐王融《咏琵琶》:“丝中传意绪,花里寄春情。

”萧关:关口名。

在今甘肃平凉县,古为西北边地要塞。

不恨天涯行役苦,只恨西风,吹梦成今古。

明日客程还几许,沾衣况是新寒雨。

天涯羁旅之苦却也无妨,只可恨那西风吹散吹灭了多少穿越古今的美梦。

明天,行程还在延续,乍寒的新雨打湿衣衫,更觉凄冷孤单。

行役(yì):指因公务而长期在外跋涉。

成今古:谓今与古距离遥远,实为感叹光阴易逝。

几许:多少。

参考资料: 1、 聂小晴,泉凌波,闫晗编著.纳兰性德,仓央嘉措诗文传合集: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05 2、 汪政,陈如江编著.纳兰词:浙江教育出版社,,2008.3,

又到绿杨曾折处,不语垂鞭,踏遍清秋路。

衰草连天无意绪,雁声远向萧关去。

不恨天涯行役苦,只恨西风,吹梦成今古。

明日客程还几许,沾衣况是新寒雨。

  这首词写羁旅在外,路过旧日与亲友分别的地方,而引起的惆怅之情。

上片重在写景,下片重在抒情,然而又都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

  先看首句,“又到绿杨曾折处”,诗人不直陈痛楚,而将其深隐于“绿杨”依依之中,这种隐忍使情意又深了一层。

更重要的是,一个“又”一个“曾”,完成了时空上的移位与重叠。

故地重游,绿杨依旧,一如当初折柳相望、依依不舍之时(因“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时有折柳相送的习俗)——谁料如今物是人非,竟只剩下自己孤独漫游。

昨天——今天,两个既同又异,亦幻亦真的片断,彼此交叠,诗句便多了一层深婉迷离的意趣。

这种不经意(这种不经意的写法必定经过诗人精妙的提炼才不露斧痕)营造的时空上的错乱,近乎幻觉,也接近了思念的极致。

试想一下,若不是最深沉最痛切的思念又怎么令人如此恍惚、迷惘。

  承接首句,“不语垂鞭,踏遍清秋路”,看似平铺而下,其实布局精巧。

“不语”承接首句的惝恍迷离的状态,而“垂鞭”已将诗人的思绪引回到现实之中。

“垂鞭”意指诗人心绪沉重,纵马缓行。

马足所及,又轻轻勾连“踏遍”一句。

从时间上看,这两句完成了从“昨”到“今”的交接,回忆转瞬即逝,只剩下冰冷的现实、意念成灰的自己;

而从空间上看,这两句将思绪由“折柳处”引向了“衰草连天”更为广褒的空间。

于是诗人在现实中痛感自己的孤单无依,也不得不面对无边无际的“清秋”“衰草”,无力地抵挡着秋意凄凉的侵蚀。

意犹未尽,“雁声”又将秋意带到“萧关”更遥远的地域;

一个“远”字,令愁情绵延不尽。

下片的“天涯”收结了上文,也极言“行役”之遥远之漫长。

分明苦不堪言,偏偏还说“不恨”,翻出新意,更为后文“只恨西风”伏笔——原来还有可恨之事甚于“天涯行役”之苦。

  “只恨西风,吹梦成今古”,出语新巧、奇警,含意蕴藉、深长。

“吹梦”之说不是首创,较早见于南朝民歌《西洲曲》:“南风吹我意,吹梦到西洲”。

但两者各尽其妙,并不雷同。

风吹梦,本来给人以无限迷朦、无尽怅惘的意味,由典故中的熏暖的“南风”变为可恨的“西风”,却陡增了几分凌厉、残酷的意味。

如果说南风是传递爱情的浪漫信使,为何西风却要一下子将美梦吹散吹灭?

只因诗人所要抒发是天涯羁旅、人各一方的怨恨,而不是《西洲曲》中少年春心萌动、欲诉相思的闲愁。

把梦吹成了“今古”应属诗人首创,妙就妙在:它在前面对空间极力拓宽的基础上,进而完成了对时间的无限延伸——于是,诗歌的时空结构便变得更加辽阔、苍茫了。

  最后以“明日客程”收结,一片“雨”色里,全诗笼罩在朦胧凄冷的情调之中。

总而言之,在这首短小的词里,诗人着意拓展了诗歌的时空,遂令天之悠悠、地之茫茫,无时不怀想,无处不相思,写出了思念之极致。

这份穿越时空的思念,才是真正的“地久天长”。

参考资料: 1、 罗国仕,杨金娥主编.实用语文教程:科学出版社,2008.05 2、 毕桂发主编.毛泽东评点历代名家词赏析: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05月第1版

少年游·算来好景只如斯

作者: 纳兰性德 朝代: 清代

算来好景只如斯,惟许有情知。

寻常风月,等闲谈笑,称意即相宜。

十年青鸟音尘断,往事不胜思。

一钩残照,半帘飞絮,总是恼人时。

算来好景只如斯,惟许有情知。

寻常风月,等闲谈笑,称意即相宜。

只求你知道,只要懂得,因为有你,才是好景,才能称意。

十年青鸟音尘断,往事不胜思。

一钩残照,半帘飞絮,总是恼人时。

哪怕十年音尘绝,回想起来也只有彼时是美好的,否则就算一样月钩精巧、柳絮轻盈,也只是憔悴人看憔悴景,一发凄清。

参考资料: 1、 马大勇.纳兰性德:中华书局出版社,2010.03:第182页

算来好景只如斯,惟许有情知。

寻常风月,等闲谈笑,称意即相宜。

斯:代词,意为“这”,表示语境中所指的事物。

寻常:普通,一般。

风月:本指清风明月,后代指男女情爱。

称意:合乎心意。

相宜:合适,符合。

十年青鸟音尘断,往事不胜思。

一钩残照,半帘飞絮,总是恼人时。

青鸟:神话传说中为西王母取食传信的神鸟。

《山海经·西山经》:“又西二百二十里,曰三危之山,三青鸟居之。

”郭璞注:“三青鸟主为西王母取食者,别自栖息于此山也。

”又,汉班固《汉武故事》云:“七月七日,上于承华殿斋,正中,忽有一青鸟从西方来,集殿前。

上问东方朔,朔曰:‘此西王母欲来也。

’有顷,王母至,有两青鸟如乌,侠侍王母傍。

” 后遂以“青鸟”为信使的代称。

残照:指月亮的余晖。

参考资料: 1、 马大勇.纳兰性德:中华书局出版社,2010.03:第182页

算来好景只如斯,惟许有情知。

寻常风月,等闲谈笑,称意即相宜。

只求你知道,只要懂得,因为有你,才是好景,才能称意。

斯:代词,意为“这”,表示语境中所指的事物。

寻常:普通,一般。

风月:本指清风明月,后代指男女情爱。

称意:合乎心意。

相宜:合适,符合。

十年青鸟音尘断,往事不胜思。

一钩残照,半帘飞絮,总是恼人时。

哪怕十年音尘绝,回想起来也只有彼时是美好的,否则就算一样月钩精巧、柳絮轻盈,也只是憔悴人看憔悴景,一发凄清。

青鸟:神话传说中为西王母取食传信的神鸟。

《山海经·西山经》:“又西二百二十里,曰三危之山,三青鸟居之。

”郭璞注:“三青鸟主为西王母取食者,别自栖息于此山也。

”又,汉班固《汉武故事》云:“七月七日,上于承华殿斋,正中,忽有一青鸟从西方来,集殿前。

上问东方朔,朔曰:‘此西王母欲来也。

’有顷,王母至,有两青鸟如乌,侠侍王母傍。

” 后遂以“青鸟”为信使的代称。

残照:指月亮的余晖。

参考资料: 1、 马大勇.纳兰性德:中华书局出版社,2010.03:第182页

算来好景只如斯,惟许有情知。

寻常风月,等闲谈笑,称意即相宜。

十年青鸟音尘断,往事不胜思。

一钩残照,半帘飞絮,总是恼人时。

  这首词写的是爱情失败后的痛苦。

  上阕以议论和叙述为主,描写热恋时的甜蜜幸福。

起首两句写只要“有情”,便无处不是“好景”。

“算来好景只如斯,惟许有情知。

”世上最美好的景致,莫过于有情人相知相守。

在相爱的人眼中,纵然是平常的风光月色和平常的言谈笑语,都会使人感到称心如意,美妙无比,这就是所谓的“称意即相宜”。

论及“相宜”,陆游曾吟《梨花》,“开向春残不恨迟,绿杨率地最相宜”。

无论是在人生的春秋还是晴雨,遇到她,孤单消弭,一切未知便立刻有了答案——那不是参考,而是确定,是唯一。

她随风而过,不似斯佳丽那般疯狂固执的爱却如一杯陈年女儿红,令人沉溺于往事中久久不愿醒转。

  而下阕笔锋陡然一转,从热恋的甜蜜转为离别的苦楚。

好景不长,这是千百年流传的古训。

由墨菲定理可知,越害怕的事情便越会发生。

越渴望,越难求;

越珍惜,便越易失去。

相知相伴,最是难求。

“十年青鸟音尘断”,此处“十年”虽非实指,但也足以说明词人与所爱之人已经分离多年,且送信的青鸟不见,杳无音讯。

那些陈年往事日日温习,愈思量愈清晰,愈清晰愈徒增烦恼。

本是“花有清香月有阴”之时,本应与爱人尽享“春宵一刻值千金”,那千古同月落下的清辉在人间划出一道铜墙铁壁,一边“琴瑟在御,莫不静好”,另一边只剩“一钩残照,半帘飞絮”。

所谓“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不过没有到伤情的地方。

那一份执著的念想,和卢氏一起生活的时候,卢氏的一颦一笑,纳兰的一言一语,打碎了,搅匀了,和一团泥。

看着弯月余晖洒照在沾满柳絮的帘子上,词人回首往事,相思之情溢涌而出。

“一钩残照,半帘飞絮”,接下来的这两句进一步烘托相思之情难耐,相伴的那些日子虽无大喜,回忆起来却总是沁着丁香一般若有若无的甘甜。

即使人再合适、再称意、再相宜,若不属于自己,到最后也只有“不胜思”的“往事”。

最后一句“总是恼人时”方点醒题旨,表达对亡妻的思念之情。

  上下两阙一喜一悲,对比鲜明,简淡清新,自然道来,直中间曲,质而能婉。

参考资料: 1、 《经典读库》编委会 .《经典读库 人间最美纳兰词精选》:江苏美术出版社,2013 :第82-83页 2、 (清)纳兰性德著.《纳兰词 前碎一地的残香与叹息》:万卷出版公司,2012 :第364页 3、 聂小晴编著.《中华经典藏书 纳兰词》: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3 :第4页

踏莎行·月华如水

作者: 纳兰性德 朝代: 清代

月华如水,波纹似练,几簇淡烟衰柳。

塞鸿一夜尽南飞,谁与问倚楼人瘦。

韵拈风絮,录成金石,不是舞裙歌袖。

从前负尽扫眉才,又担阁镜囊重绣。

月华如水,波纹似练,几簇淡烟衰柳。

塞鸿一夜尽南飞,谁与问倚楼人瘦。

月光如水,波纹如练,烟霭淡淡,残柳几株。

仿佛就在一夜之间,大雁已尽数南飞。

那倚楼远眺的女子,你为何如此憔悴?

韵拈风絮,录成金石,不是舞裙歌袖。

从前负尽扫眉才,又担阁镜囊重绣。

你并非寻常歌女舞姬,你怀有高绝的文才,与谢道韫和李清照可以比肩。

从前你因才华横溢而享尽盛名,风光无限。

如今的你,却风华不再,一天之内,多次打开梳妆镜,屡屡描眉。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著.家庭书架 纳兰词:南海出版公司,2013.10:第347页 2、 (清)纳兰性德著.墨香斋译评,纳兰词 双色插图版:中国纺织出版社,2015.10:第269页

月华如水,波纹似练,几簇淡烟衰柳。

塞鸿一夜尽南飞,谁与问倚楼人瘦。

塞鸿:即塞雁。

有唐王仙客苍头塞鸿传情的故事,因常以“塞鸿”指代信使。

倚楼人瘦:谓倚靠在楼窗(或楼栏干)的人,为相思而变得清瘦。

韵拈风絮,录成金石,不是舞裙歌袖。

从前负尽扫眉才,又担阁镜囊重绣。

扫眉才:指有才能的女子。

语见唐胡曾《赠薛涛》:“扫眉才子知多少,管领春风总不如。

”担阁:耽搁.耽误。

镜囊:盛镜子和其他梳妆用品的袋子。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著.家庭书架 纳兰词:南海出版公司,2013.10:第347页 2、 (清)纳兰性德著.墨香斋译评,纳兰词 双色插图版:中国纺织出版社,2015.10:第269页

月华如水,波纹似练,几簇淡烟衰柳。

塞鸿一夜尽南飞,谁与问倚楼人瘦。

月光如水,波纹如练,烟霭淡淡,残柳几株。

仿佛就在一夜之间,大雁已尽数南飞。

那倚楼远眺的女子,你为何如此憔悴?

塞鸿:即塞雁。

有唐王仙客苍头塞鸿传情的故事,因常以“塞鸿”指代信使。

倚楼人瘦:谓倚靠在楼窗(或楼栏干)的人,为相思而变得清瘦。

韵拈风絮,录成金石,不是舞裙歌袖。

从前负尽扫眉才,又担阁镜囊重绣。

你并非寻常歌女舞姬,你怀有高绝的文才,与谢道韫和李清照可以比肩。

从前你因才华横溢而享尽盛名,风光无限。

如今的你,却风华不再,一天之内,多次打开梳妆镜,屡屡描眉。

扫眉才:指有才能的女子。

语见唐胡曾《赠薛涛》:“扫眉才子知多少,管领春风总不如。

”担阁:耽搁.耽误。

镜囊:盛镜子和其他梳妆用品的袋子。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著.家庭书架 纳兰词:南海出版公司,2013.10:第347页 2、 (清)纳兰性德著.墨香斋译评,纳兰词 双色插图版:中国纺织出版社,2015.10:第269页

月华如水,波纹似练,几簇淡烟衰柳。

塞鸿一夜尽南飞,谁与问倚楼人瘦。

韵拈风絮,录成金石,不是舞裙歌袖。

从前负尽扫眉才,又担阁镜囊重绣。

  这是一首怀人之作。

  上片写的是月下美景。

“月华如水,波纹似练,几簇淡烟衰柳”,先写月光照耀下的清澄水面,以及水面上粼粼似练的水波,再写水边的淡烟衰柳, “淡”和“衰”字,渲染出一种凄清忧愁的氛围。

月影衰柳,淡烟波纹,景致如水,又是勾起纳兰心绪的氛围。

纳兰写景,总是恰到好处。

遥望天际,塞鸿“尽”南飞,便是情断景荒芜。

“谁与问倚楼人瘦”,点出词人形象,由写景过渡到抒情,表达了词人孤寂、落寞的心情。

  下片转写词人所思之人。

首三句盛赞对方才学出众,非庸俗之辈,表现出词人对此女子的欣赏。

“韵拈风絮,录成金石,不是舞裙歌袖”,连续用典,风絮代谢道韫,金石代李易安。

有道韫之“未若柳絮因风起”,又有易安同明诚共撰之《金石录》。

两人同是一代才女,不似爱慕虚华之人。

纳兰写史上才女,意为追忆其妻。

说她生平,自是如此的女子,能让他痴心、让他留恋,正有意趣相投之因。

最后一句“从前负尽扫眉才,又担阁镜囊重绣”,一词“负尽”道尽感伤懊悔之情。

过去时光美好,爱妻温婉有才,饱读诗书,尚能相伴之时。

却没能长此相伴;

已然人去楼空之时,却叹岁月无情。

直怪责自己,辜负了那美好旧时光。

生活安逸美满的时候,总觉月是圆的,殊不知它无时无刻不在变幻着样子,终有一天,会被黑夜吞噬。

那时才知,见得到圆月之时,认为那是理所应当,都没能记住它的美满。

回忆起来,总觉得遗憾。

  全词哀婉曲折,百转千回,令人动容。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著.家庭书架 纳兰词:南海出版公司,2013.10:第347页

谒金门·风丝袅

作者: 纳兰性德 朝代: 清代

风丝袅,水浸碧天清晓。

一镜湿云青未了,雨晴春草草。

梦里轻螺谁扫,帘外落花红小。

独睡起来情悄悄,寄愁何处好。

风丝袅,水浸碧天清晓。

一镜湿云青未了,雨晴春草草。

风丝:风中的柳树枝条。

袅:随风摆动的样子。

唐雍陶《天津桥望春》诗: “津桥春水浸红霞,烟柳风丝拂岸斜。

”浸:浸染。

欧阳修《蝶恋花》:“水浸碧天风皱浪,菱花荇蔓随双桨,红粉佳人翻丽唱。

”“一镜”句:是说无际的水面上映出青色的云朵。

青未了:青色一望无际。

杜甫《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草草:匆促之意,劳心烦恼。

《诗经·小雅》: “骄人好好,劳人草草。

”李白《新林浦阻风诗》: “纷纷江上雪,草草客中悲。

” 梦里轻螺谁扫,帘外落花红小。

独睡起来情悄悄,寄愁何处好。

轻螺谁扫:描画眉毛。

螺:螺黛,古代女子画眉之墨,也叫螺子黛。

欧阳修《阮郎归》: “浅螺黛,淡燕脂,闲妆取次宜。

”谁:此为自指。

 扫:描画。

悄悄:淡淡的忧愁,却又绵绵不断。

冯延巳《更漏子》:“情悄悄,梦依依,离人殊未归。

”寄:寄托。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 参考资料: 1、 闵泽平编著.纳兰词全集 汇编汇评汇校:崇文书局,2012.03:第205页 2、 (清)纳兰性德著;

田萍注解.纳兰词全集鉴赏:中国画报出版社,2013.04:第147页 3、 (清)纳兰性德,(清)顾太清著;

夏华等编译.纳兰词 太清词 图文版:万卷出版公司,2012.05:第90页

于中好·握手西风泪不干

作者: 纳兰性德 朝代: 清代

握手西风泪不干,年来多在别离间。

遥知独听灯前雨,转忆同看雪后山。

凭寄语,劝加餐。

桂花时节约重还。

分明小像沉香缕,一片伤心欲画难。

握手西风泪不干,年来多在别离间。

遥知独听灯前雨,转忆同看雪后山。

在秋风中执手送顾贞观南归,恋恋不舍,想到一年来与好友多次分别,不由得泪流满面。

这一年来我们经常分离。

遥想你在家乡独坐灯前,听着窗外淅沥的秋雨,无人可以相伴;

转念一想,你我曾经同在雪后看山,也可稍解别后独处的寂寞孤独。

凭寄语,劝加餐。

桂花时节约重还。

分明小像沉香缕,一片伤心欲画难。

凭借“我”的殷勤话语,你要努力加餐饭,别让身体瘦损。

咱们约定,等到明年桂花开放的时候你要再回来。

你的画像在沉香的缕缕轻烟中清晰可见,但是你内心的悲伤是无论如何也无法描画出来的。

参考资料: 1、 张秉戌编著,纳兰性德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3年01月第1版,第229页 2、 (清)纳兰性德著,纳兰性德集,三晋出版社,2008.10,第129页

握手西风泪不干,年来多在别离间。

遥知独听灯前雨,转忆同看雪后山。

在秋风中执手送顾贞观南归,恋恋不舍,想到一年来与好友多次分别,不由得泪流满面。

这一年来我们经常分离。

遥想你在家乡独坐灯前,听着窗外淅沥的秋雨,无人可以相伴;

转念一想,你我曾经同在雪后看山,也可稍解别后独处的寂寞孤独。

年来句:纳兰为侍卫之臣,扈驾出巡是经常的事,仅清康熙十九年至二十年(1680—1681年),纳兰即先后随从皇帝巡幸巩华城、遵化、雄县等地,故云与好友“多在别离间”。

凭寄语,劝加餐。

桂花时节约重还。

分明小像沉香缕,一片伤心欲画难。

凭借“我”的殷勤话语,你要努力加餐饭,别让身体瘦损。

咱们约定,等到明年桂花开放的时候你要再回来。

你的画像在沉香的缕缕轻烟中清晰可见,但是你内心的悲伤是无论如何也无法描画出来的。

凭:凭借。

约重还:约定重阳节的时候回来。

沉香:中药名。

为瑞香科植物白木香含有树脂的木材。

参考资料: 1、 张秉戌编著,纳兰性德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3年01月第1版,第229页 2、 (清)纳兰性德著,纳兰性德集,三晋出版社,2008.10,第129页

握手西风泪不干,年来多在别离间。

遥知独听灯前雨,转忆同看雪后山。

凭寄语,劝加餐。

桂花时节约重还。

分明小像沉香缕,一片伤心欲画难。

  “握手西风泪不干”,劈头便是一派依依惜别景象,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

握手、西风、泪不干,每个词都带着萧瑟的意境,组合在一起便营造出了极强的感染力。

这里的“握手”不是西方的礼节,而是离别时真情流露的动作,同义的词是“执手”。

  如果说“握手西风泪不干”通过描写送别的画面,奠定了这首词的基调,那么“年来多在别离间”一句就是通过纳兰容若的怨恨,来进一步加深了这种哀伤。

每个人都会经历离别,偶尔的分别尚可接受,但是“年来多在别离间”,知心之人难以聚首。

  “遥知独听灯前雨,转忆同看雪后山。

”这两句描绘出了两幅迥然不同的画面——离别后,在风雨之夜不能成眠,独坐灯前,且听一窗冷雨;

忆曾经,两人雪后初晴兴致盎然,携手同游,共赏一山银装。

“遥知”已是人海茫茫,“转亿”便成往事随风;

“独听”听尽凄凉寂寞,“同看”看遍良辰好景。

昔日的相聚合乐.与今后一个人郁郁寡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愈欢乐,也就愈痛苦。

  纳兰容若想象分别之后友人“独听灯前雨”,似乎是在写他的孤独,其实这是容若的孤独。

这是诗词中的一种写法,能够确定远方的友人深深地思念自己,这需要勇气和自信。

因为彼此相知,所以知道在想着他的时候,他也一定在想我,所以才敢说的这样毫不犹豫。

  恨离别,无限伤感之中,仍然念念不忘关心友人,反复叮嘱着:“多吃些饭。

”“凭寄语,劝加餐”,这句化自王次回“欲寄语,加餐饭。

难嘱咐,鱼和雁”。

“劝加餐”真的是个很熟悉的情景。

想来知己送别,一定会有很多话嘱咐,而纳兰容若偏偏选了“多吃饭”这句最朴素的话,未经雕琢,却质朴感人。

读来平淡之中感受到浓浓的温暖。

  “桂花时节约重还”,这是容若与顾贞观相约,在桂花开放的时节.知己再重聚京华.互诉衷肠。

约定,似乎是送别时一个不变的情节。

因为不舍,也为了给彼此一个慰藉。

而约在“桂花时节”,首先想到的便是中秋节,这个月圆人圆的日子,于是便又多了一层期盼。

在桂花飘香的时候,希望能与你团圆,共品桂花酒、赏月吟诗。

  最后两句“分明小像沉香缕,一片伤心欲画难”,与“送梁汾南还,为题小影”的题目切合,也是全词最动人的两句,尤其是“一片伤心欲画难”一句,算得上是画龙点睛的一笔。

刚刚画好的小像笼罩在袅袅升起的淡淡香烟之中.纳兰容若细细观察许久,却还是不满意,妙手丹青仍然画不出我的离伤与思念。

  该词上片想到一年来聚少离多,更增添了此次送别的悲伤。

三、四两句遥想别后情景,希望彼此能以相聚时的欢乐战胜别后的孤独寂寞,有情有景,情景相生。

过片殷勤叮咛,相约重还的时间。

结句写自己独对好友小像以慰相思,从中却看到满面风霜,感受到“一片伤心”,表达了对好友坎坷遭遇的无限同情和深切理解。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著,纳兰性德集,三晋出版社,2008.10,第129页 2、 苏缨著,纳兰诗词,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2.05,第165-168页

送荪友

作者: 纳兰性德 朝代: 清代

人生何如不相识,君老江南我燕北。

何如相逢不相合,更无别恨横胸臆。

留君不住我心苦,横门骊歌泪如雨。

君行四月草萋萋,柳花桃花半委泥。

江流浩淼江月堕,此时君亦应思我。

我今落拓何所止,一事无成已如此。

平生纵有英雄血,无由一溅荆江水。

荆江日落阵云低,横戈跃马今何时。

忽忆去年风月夜,与君展卷论王霸。

君今偃仰九龙间,吾欲从兹事耕稼。

芙蓉湖上芙蓉花,秋风未落如朝霞。

君如载酒须尽醉,醉来不复思天涯。

人生何如不相识,君老江南我燕北。

何如相逢不相合,更无别恨横胸臆。

留君不住我心苦,横门骊歌泪如雨。

横门:长安城北西侧之第一门也。

后泛指京门。

骊歌:告别之歌,是《骊驹歌》的省称。

君行四月草萋萋,柳花桃花半委泥。

草萋萋:草茂盛生长也;

半委泥:花落不可收也。

江流浩淼江月堕,此时君亦应思我。

我今落拓何所止,一事无成已如此。

落拓:穷困失,景况零落。

平生纵有英雄血,无由一溅荆江水。

无由:犹无因,无所因依。

荆江:长江自湖北枝江至湖南岳阳一段的别称,这里指在湖南岳阳之一段。

康熙十七年秋着了正平吴三桂叛乱。

溅荆江水:即以热血萨荆江,驰骋疆场杀敌也。

荆江日落阵云低,横戈跃马今何时。

忽忆去年风月夜,与君展卷论王霸。

王霸:战国时儒家称,以仁义治天下者为王道,以武力结诸侯者为霸道。

王霸,乃天下之头等大事也。

君今偃仰九龙间,吾欲从兹事耕稼。

偃仰:安然而处,无忧无虑。

九龙:旧称有才名的兄弟九人为九龙。

这里是说荪友回乡安然处于兄弟友爱之中。

芙蓉湖上芙蓉花,秋风未落如朝霞。

君如载酒须尽醉,醉来不复思天涯。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菩萨蛮·雾窗寒对遥天暮

作者: 纳兰性德 朝代: 清代

雾窗寒对遥天暮,暮天遥对寒窗雾。

花落正啼鸦,鸦啼正落花。

袖罗垂影瘦,瘦影垂罗袖。

风翦一丝红,红丝一翦风。

雾窗寒对遥天暮,暮天遥对寒窗雾。

花落正啼鸦,鸦啼正落花。

满天是雾花的寒窗对着天空渐暝的暮色,傍晚的天空遥遥对着寒窗的雾花。

花儿凋零,啼鸦声声。

乌鸦开始啼叫,正值落花时节。

袖罗垂影瘦,瘦影垂罗袖。

风翦一丝红,红丝一翦风。

垂着罗袖的影子显得清瘦不已。

清瘦的身影正垂着罗袖。

和风剪出一丝丝红线,红线似春风剪得整整齐齐。

参考资料: 1、 纳兰性德,徐燕婷,朱惠国著.纳兰词评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01:第69页

雾窗寒对遥天暮,暮天遥对寒窗雾。

花落正啼鸦,鸦啼正落花。

袖罗垂影瘦,瘦影垂罗袖。

风翦一丝红,红丝一翦风。

  这首词每两句都是反复回文。

“雾窗寒对遥天暮”,从最后一个字“暮”倒着往前读,就是下一句“暮天遥对寒窗雾”;

“花落正啼鸦”,倒过来也就是下一句“鸦啼正落花”,这就是回文诗的一种。

一般的选本里很少会选这首词,原囚很简单:这是纯粹的文字游戏,并没有什么艺术价值和深刻内涵在里边。

这道理是完全正确的,回文诗大多都仅仅是文字游戏而已,就像厨师雕刻出来的一朵精美绝伦的萝卜花,无论多漂亮,也只是正餐旁边的一个装饰。

但是厨师愿意去雕刻萝卜花的原因有两个:一个原因是要让整桌菜卖出更贵的价钱之外,另一个原因就是:炫技。

这是人的天性,如果掌握了高于常人的技术,总忍不住会拿出来卖弄卖弄,没机会卖弄的话,在受到环境的刺激后,就会“技痒”。

  从词的作法看,上片布景,下片说情,或者叙事、造理,这是宋词基本结构模式。

回文体的歌词,大体上亦依此模式填写。

上片的相关物景,包括雾窗、暮天,花落、鸦啼,经过回环往复,变而成为窗雾、天暮,落花、啼鸦,其实际项目并不曾添加。

下片通过人物形态的转换,叙说故事。

其之由袖罗、瘦影,风翦、红丝,变而为罗袖、影瘦,翦风、丝红,同样也不曾添加。

无非是一位女子,于花落、鸦啼的背景下,通过风翦、红丝及翦风、丝红的变换,以展现其婀娜多姿的身段而已。

这就是回文的奥秘。

  这首词描摹的是眼前风物,虽然意义不大,但是依旧不失隽永别致。

从中更可看到词人娴熟的文字技巧。

参考资料: 1、 苏缨著.纳兰词典评:湖南文艺出版社,2015.09:第147页 2、 (清)纳兰性德著.纳兰词 插图本:凤凰出版社,2012.05:第74页 3、 施议对编选.纳兰性德集:凤凰出版社,2011.12:第65页

678910 共196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