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剧·李太白贬夜郎 文
与元九书 文翻注译
长乐坡送人赋得愁字 文
长乐坡送人,赋得愁字 文
菩萨蛮·回文 文翻译
峤南江浅红梅小,小梅红浅江南峤。
窥我向疏篱,篱疏向我窥。
老人行即到,到即行人老。
离别惜残枝,枝残惜别离。
峤南江浅红梅小,小梅红浅江南峤。
窥我向疏篱,篱疏向我窥。
山南的江水浅处红梅开出小花,浅红色小朵梅花,开放在江南山岭上。
红梅探看我倚靠着稀疏的篱笆,红梅从篱笆的缝里朝我望着。
老人行即到,到即行人老。
离别惜残枝,枝残惜别离。
南极老人星行将到来,老人星到时,就是进入暮年时。
离别时我们叮嘱要珍惜余年,红梅枯谢了,我们会依恋别离时的情谊。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饶晓明.历代名家词新释辑评丛书苏轼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7年1月:673-675
峤南江浅红梅小,小梅红浅江南峤。
窥我向疏篱,篱疏向我窥。
山南的江水浅处红梅开出小花,浅红色小朵梅花,开放在江南山岭上。
红梅探看我倚靠着稀疏的篱笆,红梅从篱笆的缝里朝我望着。
江南:代指黄州。
疏篱:稀疏的篱笆。
篱疏:篱笆之间的缝隙。
老人行即到,到即行人老。
离别惜残枝,枝残惜别离。
南极老人星行将到来,老人星到时,就是进入暮年时。
离别时我们叮嘱要珍惜余年,红梅枯谢了,我们会依恋别离时的情谊。
老人:老人星,又叫寿星,暗指时光流逝很快。
行人,代指赵晦之。
老:暮年。
残枝:残败的梅花树枝,这里代指余年。
惜:依恋。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饶晓明.历代名家词新释辑评丛书苏轼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7年1月:673-675
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 文翻注译赏
别茂嘉十二弟。
鹈鴂、杜鹃实两种,见《离骚补注》绿树听鹈鴂。
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
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
算未抵、人间离别。
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
看燕燕,送归妾。
将军百战身名裂。
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
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
正壮士、悲歌未彻。
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
谁共我,醉明月。
绿树听鹈鴂。
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
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
算未抵、人间离别。
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
看燕燕,送归妾。
听着绿树荫里鹈鴂叫得凄恶,更令人悲伤不已。
鹧鸪鸟“行不得也哥哥”的啼叫刚住,杜鹃又发出“不如归去”悲切的号呼。
一直啼到春天归去再无寻觅处,芬芳的百花都枯萎,实在令人愁恨、痛苦。
算起来这桩桩件件也抵不上人间生离死的痛楚。
汉代王昭君骑在马上弹着琵琶,奔向黑沉沉的关塞荒野,更有陈皇后阿娇退居长门别馆,坐着翠碧的宫辇辞别皇宫金阙。
春秋时卫国庄姜望着燕燕双飞,远送休弃去国的归老。
将军百战身名裂。
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
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
正壮士、悲歌未彻。
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
谁共我,醉明月。
汉代名将李陵身经百战,兵败归降匈奴而身败名裂。
到河边轿头送别苏武,回头遥望故国远隔万里,与故友永远诀别。
还有荆轲冒着萧瑟秋风,慷慨悲歌无尽无歇。
啼鸟若知人间有如此多的悲恨痛切,料想它不再悲啼清泪,而总是悲啼着鲜血。
如今茂嘉弟远别,还有谁与我饮酒共醉赏明月?
参考资料: 1、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279-280
绿树听鹈(tí)鴂(jué)。
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
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
算未抵、人间离别。
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niǎn)辞金阙(què)。
看燕燕,送归妾。
杜鹃:其声哀婉,如说“不如归去”。
未抵:比不上。
马上琵琶:用王昭君出塞事。
“更长门”句:用陈皇后失宠事。
将军百战身名裂。
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
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
正壮士、悲歌未彻。
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
谁共我,醉明月。
将军:引用汉武帝时李陵。
“向河梁”句:引用李陵别苏武事。
“易水”句:引用《史记·刺客列传》中荆轲刺秦王事。
如许恨:像上面的许多恨。
参考资料: 1、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279-280
绿树听鹈(tí)鴂(jué)。
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
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
算未抵、人间离别。
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niǎn)辞金阙(què)。
看燕燕,送归妾。
听着绿树荫里鹈鴂叫得凄恶,更令人悲伤不已。
鹧鸪鸟“行不得也哥哥”的啼叫刚住,杜鹃又发出“不如归去”悲切的号呼。
一直啼到春天归去再无寻觅处,芬芳的百花都枯萎,实在令人愁恨、痛苦。
算起来这桩桩件件也抵不上人间生离死的痛楚。
汉代王昭君骑在马上弹着琵琶,奔向黑沉沉的关塞荒野,更有陈皇后阿娇退居长门别馆,坐着翠碧的宫辇辞别皇宫金阙。
春秋时卫国庄姜望着燕燕双飞,远送休弃去国的归老。
杜鹃:其声哀婉,如说“不如归去”。
未抵:比不上。
马上琵琶:用王昭君出塞事。
“更长门”句:用陈皇后失宠事。
将军百战身名裂。
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
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
正壮士、悲歌未彻。
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
谁共我,醉明月。
汉代名将李陵身经百战,兵败归降匈奴而身败名裂。
到河边轿头送别苏武,回头遥望故国远隔万里,与故友永远诀别。
还有荆轲冒着萧瑟秋风,慷慨悲歌无尽无歇。
啼鸟若知人间有如此多的悲恨痛切,料想它不再悲啼清泪,而总是悲啼着鲜血。
如今茂嘉弟远别,还有谁与我饮酒共醉赏明月?
将军:引用汉武帝时李陵。
“向河梁”句:引用李陵别苏武事。
“易水”句:引用《史记·刺客列传》中荆轲刺秦王事。
如许恨:像上面的许多恨。
参考资料: 1、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279-280
别茂嘉十二弟。
鹈鴂、杜鹃实两种,见《离骚补注》绿树听鹈鴂。
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
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
算未抵、人间离别。
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
看燕燕,送归妾。
将军百战身名裂。
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
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
正壮士、悲歌未彻。
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
谁共我,醉明月。
这首词的内容和作法与一般的词不同,其内容方面几乎完全与对茂嘉的送行无关,而专门罗列古代的“别恨”事例。
形式方面,它又打破上下片分层的常规,事例连贯上下片,不在分片处分层。
之所以如此,乃是因作者平时胸中郁积事多,有触而发,非特定题目所能限制,故同类事件纷至涌集,而不为普通的诗文格式所束缚。
词的开头几句:“绿树听鹈鴂,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
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
”采用了兴与赋相结合的创作手法。
实中有虚,虚中有实。
说它是“赋”,因为它写送别茂嘉,是在春去夏来的时候,可以同时听到三种鸟声,是写实。
鹈鴂,一说是杜鹃,一说是伯劳,辛弃疾取伯劳之说;
说它是“兴”,因为它借闻鸟声以兴起良时丧失、美人迟暮之感。
伯劳在夏至前后出鸣,故暗用《离骚》“恐鹈鴂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意,以兴下文“苦恨”句。
鹧鸪鸣声像“行不得也哥哥”;
杜鹃传说为蜀王望帝失国后魂魄所化,常悲鸣出血,声像“不如归去”。
词同时用这三种悲鸣的鸟声起兴,形成强烈的悲感气氛,并寄托了自己的悲痛心情。
接着“算未抵、人间离别”一句,是上下文转接的关键。
它把“离别”和啼鸟的悲鸣作一比较,以抑扬的手法承上启下,为下文出的“别恨”作了铺垫。
“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两句,有人认为写的是两事:其一指汉元帝宫女王昭君出嫁匈奴呼韩邪单于离开汉宫的事;
其二指汉武帝的陈皇后失宠时辞别“汉阙”,幽闭长门宫。
也有认为只写一事的,谓王昭君自冷宫出而辞别汉阙。
今从多数注释本作两件事看,“看燕燕,送归妾”,写的是春秋时卫庄公之妻庄姜,“美而无子”,庄公妾戴妫生子完,庄公死后,完继立为君。
州吁作乱,完被杀,戴妫离开卫国。
《诗经·邶风》的《燕燕》诗,相传即为庄姜送别戴妫而作。
“将军百战身名裂。
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引用了汉代另一个典故。
汉李陵抗击匈奴,力战援绝,势穷投降,败其家声;
他的友人苏武出使匈奴,被留十九年,守节不屈。
后来苏武得到归汉机会,李陵送他有“异域之人,一别长绝”之语;
又世传李陵《与苏武诗》,有“携手上河梁”、“长当从此别”等句。
“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
正壮士、悲歌未彻”,写战国时燕太子丹在易水边送荆轲入秦行刺秦王政故事。
相传送行者都穿戴白衣冠,荆轲临行歌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以上这些事都和远适异国、不得生还,以及身受幽禁或国破家亡之事有关,都是极悲痛的“别恨”。
这些故事,写在与堂弟的一首送别词中,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当时沉重、悲壮之情。
“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
”这又是承上启下的两句。
句中说啼鸟只解春归之恨,如果也能了解人间的这些恨事,它的悲痛一定更深,随啼声眼中滴出的不是泪而是血了。
为下句转入送别正题作了省力的铺垫。
“谁共我,醉明月?
”承上面两句转接机势,迅速地归结到送别茂嘉的事,点破题目,结束全词,把上面大片凌空驰骋的想象和描写,一下子收拢到题中来,有此两句,词便没有脱离本题,只是显得善于大处落墨、别开生面而已。
由此可以看出,辛弃疾不愧为宋代一代文豪!
辛弃疾的这首词,之所以感人,除了其感情、气氛强烈外,还得力于它的音节。
它押入声的曷、黠、屑、叶等韵,在“切响”与“促节”中有很强的摩擦力量,声如裂帛,声情并至。
古人对此词推崇备至。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1563-1565
韦蟾 文
见刘秀才与池州妓别 文
示长安君 文翻注译赏
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
草草杯盘共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
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
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
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
年轻时别离,那种情意是不轻的;
如今老了,连相见也使我感到伤心。
草草杯盘共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
随意准备些酒菜,为的是边吃边聊;
灯火昏暗,我们把别后所见所思,互相倾吐,直到夜深。
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
我正在感慨分隔两地已有三年之久,却又要离开你去万里外的辽国,冒着风沙旅行。
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
要问我何日相会,怎说得准?
你见到那鸿雁南飞,会有我捎来平安的家信。
参考资料: 1、 张鸣.宋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158-159 2、 李梦生.宋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59-60 3、 高克勤.王安石诗文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206-207
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
意非轻:情意不是轻的。
怆(chuàng)情:悲伤。
草草杯盘共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
草草:随便准备的。
杯盘:指的是酒和菜。
昏昏:昏暗,光线暗淡。
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
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
后期:后会的日期。
参考资料: 1、 张鸣.宋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158-159 2、 李梦生.宋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59-60 3、 高克勤.王安石诗文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206-207
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
年轻时别离,那种情意是不轻的;
如今老了,连相见也使我感到伤心。
意非轻:情意不是轻的。
怆(chuàng)情:悲伤。
草草杯盘共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
随意准备些酒菜,为的是边吃边聊;
灯火昏暗,我们把别后所见所思,互相倾吐,直到夜深。
草草:随便准备的。
杯盘:指的是酒和菜。
昏昏:昏暗,光线暗淡。
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
我正在感慨分隔两地已有三年之久,却又要离开你去万里外的辽国,冒着风沙旅行。
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
要问我何日相会,怎说得准?
你见到那鸿雁南飞,会有我捎来平安的家信。
后期:后会的日期。
参考资料: 1、 张鸣.宋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158-159 2、 李梦生.宋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59-60 3、 高克勤.王安石诗文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206-207
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
草草杯盘共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
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
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
诗以议论起,用递进法展开。
先说自己是个很重感情的人,在年轻时就对离别看得很重,到了年老,即使是会面,也引起心中的伤悲。
对句有两层意思,一是说年老了,会一次少一次,所以相见时对未来充满感伤;
一是有会必有别,因为对离别的感伤,就连对会面也感到心情沉重起来。
毕竟,与别相比,会还是快乐的。
第二联写会面时的亲情。
兄妹俩随意准备了些酒菜,只是为了把酒谈话,话很多,一直到夜间,还在昏暗的灯光下说着。
这两句,很形象地刻绘了兄妹俩的感情,都是就眼前实事组织进诗,显得十分亲切;
比那些着意雕镂、粉饰拔高的话自然得多。
正因为如此,这联成为传诵的名句。
宋吴可《藏海诗话》云:“七言律一篇中必有剩语,一句中必有剩字,如‘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如此句无剩字。
”赞赏了句中用语稳妥,浑成一气。
同时,王安石的诗以善用叠字闻名,这联中两个叠字也用得很成功。
“草草”二字,说出了兄妹俩的感情至深,用不着世俗的客套,能够相会已是最大的满足,描绘了和睦温暖的家庭气氛。
“昏昏”二字,写两人说了又说,灯油已快干,灯火已昏暗,仍顾不上休息。
下半四句写别,呼应首联。
刚刚在叹息已经三年没有见面,知心话说不完,眼下自己马上又要到万里外的辽国去,诗便自然而然地转入惆怅,话题也就引入别后。
于是,妹妹挂念地问:“后会在什么日子?
”兄长只能含糊地回答:“见到大雁南飞,我就会从北国带回消息了。
”其实,诗人自己不能预料会面的日子。
诗就在无可奈何的气氛中结束,留下了一丝安慰,一个悬念。
这首诗没有用一个典故,把人所习见的家庭生活细节捡选入诗,而以传神的语言表达出来,是那么地质朴自然,因而成为王安石七律中的名作。
参考资料: 1、 张鸣.宋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158-159 2、 李梦生.宋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