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庭芳(送别) 文
作者: 李石 朝代: 宋代
江草抽心,江云弄碧,江波依旧东流。
别筵初散,行客上兰舟。
休唱阳关旧曲,青青柳、无限轻柔。
应争记,三年乐事,珠翠拥鳌头。
离愁。
知几许,花梢著雨,红泪难收。
看烟火吴天,万里悠悠。
一望珠宫绛阙,蓬莱路、应在皇州。
仍回首,蜀山万点,明月满南楼。
灞陵行送别 文注
作者: 李白 朝代: 唐代
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
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
我向秦人问路歧,云是王粲南登之古道。
古道连绵走西京,紫阙落日浮云生。
正当今夕断肠处,骊歌愁绝不忍听。
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
灞陵亭:古亭名,据考在长安东南三十里处。
灞陵,也作“霸陵”,汉文帝陵寝之地,因有灞水,遂称灞陵。
浩浩:形容水势广大的样子。
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
我向秦人问路歧,云是王粲南登之古道。
王粲: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由于其文才出众,被称为“七子之冠冕”。
他曾为避难南下荆州,途中作《七哀诗》,表现战乱之祸害,诗中有“南登灞陵岸,回首望长安”句。
古道连绵走西京,紫阙落日浮云生。
西京:即唐朝都城长安。
紫阙:紫色的宫殿,此指帝王宫殿。
一作“紫关”。
正当今夕断肠处,骊歌愁绝不忍听。
骊歌:指《骊驹》,《诗经》逸篇名,古代告别时所赋的歌词。
《汉书·儒林传·王式》:“谓歌吹诸生曰:‘歌《骊驹》。
’”颜师古注:“服虔曰:‘逸《诗》篇名也,见《大戴礼》。
客欲去歌之。
’”后因以为典,指告别。
一作“黄鹂”。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0月版:第411页 2、 作品注释主要内容由朝阳山人提供
减字木兰花(送别) 文
齐州送祖二(一作送别) 文
送别 文
送别 文
送别崔寅亮下第 文
作者: 孟郊 朝代: 唐代
天地唯一气,用之自偏颇。
忧人成苦吟,达士为高歌。
君子识不浅,桂枝忧更多。
岁晏期攀折,时归且婆娑。
素质如削玉,清词若倾河。
虬龙未化时,鱼鳖同一波。
去矣当自适,故乡饶薜萝。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 文翻译赏
作者: 王勃 朝代: 唐代
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长江远远地送走了从巴南来的流水,大山横亘,仿佛嵌入了塞北的云层。
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秋天明月夜,在这渡口亭子里,谁见过在离别时哭哭啼啼的呢?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乱糟糟的烟雾笼罩着青绿的台阶,高高的月亮照耀着江亭的南门。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离亭的门关闭着,周围寂静无声;今夜里大江与高山都显得那么凄凉。
参考资料:
1、
王力.《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14年3月第2版
江送巴南水,山横塞(sài)北云。长江远远地送走了从巴南来的流水,大山横亘,仿佛嵌入了塞北的云层。巴南:地名,在今重庆市。横:横亘。塞北:指长城以北。亦泛指我国北边地区。
津(jīn)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秋天明月夜,在这渡口亭子里,谁见过在离别时哭哭啼啼的呢?津亭:古在渡口建亭,供旅客休息。津,渡口。泣:哭泣。离群:离开同伴。
乱烟笼碧砌(qì),飞月向南端。乱糟糟的烟雾笼罩着青绿的台阶,高高的月亮照耀着江亭的南门。乱烟:凌乱的烟雾。笼:笼罩。碧砌:青石台阶。飞月:悬在高空的月亮。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离亭的门关闭着,周围寂静无声;今夜里大江与高山都显得那么凄凉。掩:掩盖,掩映。江山:江水和高山。
参考资料:
1、
王力.《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14年3月第2版
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在王勃的《王子安文集》中,可以与上面这首诗参证的江边送别诗,有《别人四首》、《秋江送别二首》等,都是他旅居巴蜀期间所写的客中送客之作。
两诗合看,大致可知写诗的背景,即送客之地是巴南,话别之所是津亭,启行之时是秋夜,分手之处是江边,而行人所去之地则可能是塞北,此一去将有巴南、塞北之隔。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选录了两首中的第一首,但就两诗比较而言,其实以第二首为胜。第一首诗最后用“谁见泣离群”一句来表达离情,写得比较平实浅露,缺乏含蓄深婉、一唱三叹的韵味,沈德潜也不得不指出其用意“未深”;而在写景方面,“山横塞北云”一句写的是千里外的虚拟景,没有做到与上下两句所写的当前实景水乳交融,形成一个完美和谐的特定境界,因而也不能与诗篇所要表达的离情互为表里,收到景与情会的艺术效果。而在艺术上达到了这一要求的,应当推第二首。在这诗中,诗人的离情不是用“泣离群”之类的话来直接表达的,而是通过对景物的描绘来间接表达。诗人在江边送走行人后,环顾离亭,仰望明月,远眺江山,感怀此夜,就身边眼前的景色描绘出一幅画面优美、富有情味的江边月夜图。通首诗看来都是写景,而诗人送别后的留连顾望之状、凄凉寂寞之情,自然浮现纸上,是一首寓情于景、景中见情的佳作,兼有耐人寻味的深度和美感。
黄叔灿在《唐诗笺注》中还称赞这首诗末句中的“寒”字之妙,指出:“一片离情,俱从此字托出。”这个“寒”字的确是一个画龙点睛的字,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着此一字而“境界全出”。但诗中的任何一个字,都不可能离开句和篇而孤立地起作用。这个“寒”字在句内还因“此夜”两字而注入离情,说明这不是通常因夜深感觉到的肤体寒冷,而是在这个特定的离别之夜独有的内心感受。而且,这首诗中可以拈出的透露离情的字眼,还不止一个“寒”字。第二首首句写烟而曰“乱”烟,既是形容夜烟弥漫,也表达了诗人心情的迷乱。次句写月而曰“飞”月,既是说明时间的推移,也暗示诗人伫立凝望时产生的聚散匆匆之感。第三句写离亭掩而加了“寂寞”二字,既是写外界的景象,也是写内心的情怀。从整首诗看,诗人就是运用这样一些字眼把画面点活,把送别后的孤寂怅惘之情融化入景色的描写之中。而这首诗的妙处更在于这融化的手法运用得浑然无迹;从而使诗篇见空灵蕴藉之美。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年12月版 :第23-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