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 文
咏意 文
常闻南华经,巧劳智忧愁。
不如无能者,饱食但遨游。
平生爱慕道,今日近此流。
自来浔阳郡,四序忽已周。
不分物黑白,但与时沉浮。
朝餐夕安寝,用是为身谋。
此外即闲放,时寻山水幽。
春游慧远寺,秋上庾公楼。
或吟诗一章,或饮茶一瓯。
身心一无系,浩浩如虚舟。
富贵亦有苦,苦在心危忧。
贫贱亦有乐,乐在身自由。
闲吟赠皇甫郎中亲家翁(新与皇甫结姻) 文
饮后戏示弟子 文
吾为尔先生,尔为吾弟子。
孔门有遗训,复坐吾告尔。
先生馔酒食,弟子服劳止。
孝敬不在他,在兹而已矣。
欲我少忧愁,欲我多欢喜。
无如酝好酒,酒须多且旨。
旨即宾可留,多即罍不耻。
吾更有一言,尔宜听入耳。
人老多忧贫,人病多忧死。
我今虽老病,所忧不在此。
忧在半酣时,尊空座客起。
送参寥师 文翻注译赏
上人学苦空,百念已灰冷。
剑头唯一吷,焦谷无新颖。
胡为逐吾辈,文字争蔚炳?
新诗如玉屑,出语便清警。
退之论草书,万事未尝屏。
忧愁不平气,一寓笔所骋。
颇怪浮屠人,视身如丘井。
颓然寄淡泊,谁与发豪猛?
细思乃不然,真巧非幻影。
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
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
阅世走人间,观身卧云岭。
成酸杂众好,中有至味永。
诗法不相妨,此语当更请。
上人学苦空,百念已灰冷。
剑头唯一吷,焦谷无新颖。
胡为逐吾辈,文字争蔚炳?
新诗如玉屑,出语便清警。
退之论草书,万事未尝屏。
谈论到张旭狂草时,(认为张旭)心中并未屏蔽万事。
忧愁不平气,一寓笔所骋。
反而将其忧愁与不平之气,统统寓于笔端任其驰骋。
颇怪浮屠人,视身如丘井。
韩愈很奇怪高闲浮屠氏的草书,视人身为丘井。
颓然寄淡泊,谁与发豪猛?
颓然寄有淡泊之意,又如何发出像(张旭那样)豪迈而不受拘束的气魄呢?
细思乃不然,真巧非幻影。
仔细一想其实不然,真实的技巧并不是虚幻的泡影。
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
要想使诗句巧妙,不要嫌恶于空和静。
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
正因为静,所以对一切动都能了然于心;
正因为空,所以能够容纳万事万物。
阅世走人间,观身卧云岭。
阅历世事行走于人间,只见栖身于世外云岭。
成酸杂众好,中有至味永。
咸味酸味杂列于诸食物里,其中有着极其隽永的韵味。
诗法不相妨,此语当更请。
诗歌与佛法并不相妨碍,上面的话更当允许我说出来。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上人学苦空,百念已灰冷。
苦空:佛教认为生老病死为四苦,又有“四大皆空”之说。
《维摩经·弟子品》:“五受阴洞达空无所起,是苦义;
诸法究竟无所有,是空义。
” 剑头唯一吷,焦谷无新颖。
焦谷:烧焦的谷子。
典出《维摩经·观众生品》:“如焦谷芽,如石女儿。
”颖:带芒的穗。
作者在这里是说,僧人求空寂灭,是其本份,没什么大惊小怪的,也并不新奇。
剑头唯一吷:《庄子·则阳》:“夫吹筦者,犹有嗃也;
吹剑首者,吷而已矣。
”意思是吹箫管能发出较大的声音,如吹剑环上的小孔,就只能发出细微的声音。
胡为逐吾辈,文字争蔚炳?
蔚炳:指文采华美。
这两句的意思是:你作为一个出家之人,为何也像我们这些俗人一样,去追求诗歌艺术的完美?
新诗如玉屑,出语便清警。
退之论草书,万事未尝屏。
退之:韩愈字退之。
韩愈曾写《送高闲上人序》一文,称赞张旭的草书道:“往时张旭善草书,不治他技,喜怒窘穷,忧悲愉怿,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
……故序之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以此终其身而名后世。
”这四句是说张旭的草书所以通神,是因为乾坤万感,有动于中的缘故。
忧愁不平气,一寓笔所骋。
颇怪浮屠人,视身如丘井。
浮屠人:出家人。
身如丘井:比喻心地寂灭,对世事无所反映。
这是就高闲说。
还是在《送高闲上人序》中,韩愈又说:“今闲师浮屠化,一死生,解外胶,是其为心,必汩然无所起;
其于世,必淡然无所嗜。
泊与淡相遭,颓堕委靡,溃败不可收拾,则其于书,得无象之然乎?
”这里是说,高闲作为出家人,心地淡泊,无事与发“豪猛”,怎能达到张旭的境界?
言下似有微辞,语脉承接“退之”而来。
颓然寄淡泊,谁与发豪猛?
细思乃不然,真巧非幻影。
不然:是对前面所说的高闲由于无以发“豪猛”之气,书法艺术就不高的说法表示否定,正如参寥子的诗语之妙,并非如梦幻泡影,于是由书法转为作诗。
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
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
阅世走人间,观身卧云岭。
成酸杂众好,中有至味永。
诗法不相妨,此语当更请。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上人学苦空,百念已灰冷。
苦空:佛教认为生老病死为四苦,又有“四大皆空”之说。
《维摩经·弟子品》:“五受阴洞达空无所起,是苦义;
诸法究竟无所有,是空义。
” 剑头唯一吷,焦谷无新颖。
焦谷:烧焦的谷子。
典出《维摩经·观众生品》:“如焦谷芽,如石女儿。
”颖:带芒的穗。
作者在这里是说,僧人求空寂灭,是其本份,没什么大惊小怪的,也并不新奇。
剑头唯一吷:《庄子·则阳》:“夫吹筦者,犹有嗃也;
吹剑首者,吷而已矣。
”意思是吹箫管能发出较大的声音,如吹剑环上的小孔,就只能发出细微的声音。
胡为逐吾辈,文字争蔚炳?
蔚炳:指文采华美。
这两句的意思是:你作为一个出家之人,为何也像我们这些俗人一样,去追求诗歌艺术的完美?
新诗如玉屑,出语便清警。
退之论草书,万事未尝屏。
谈论到张旭狂草时,(认为张旭)心中并未屏蔽万事。
退之:韩愈字退之。
韩愈曾写《送高闲上人序》一文,称赞张旭的草书道:“往时张旭善草书,不治他技,喜怒窘穷,忧悲愉怿,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
……故序之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以此终其身而名后世。
”这四句是说张旭的草书所以通神,是因为乾坤万感,有动于中的缘故。
忧愁不平气,一寓笔所骋。
反而将其忧愁与不平之气,统统寓于笔端任其驰骋。
颇怪浮屠人,视身如丘井。
韩愈很奇怪高闲浮屠氏的草书,视人身为丘井。
浮屠人:出家人。
身如丘井:比喻心地寂灭,对世事无所反映。
这是就高闲说。
还是在《送高闲上人序》中,韩愈又说:“今闲师浮屠化,一死生,解外胶,是其为心,必汩然无所起;
其于世,必淡然无所嗜。
泊与淡相遭,颓堕委靡,溃败不可收拾,则其于书,得无象之然乎?
”这里是说,高闲作为出家人,心地淡泊,无事与发“豪猛”,怎能达到张旭的境界?
言下似有微辞,语脉承接“退之”而来。
颓然寄淡泊,谁与发豪猛?
颓然寄有淡泊之意,又如何发出像(张旭那样)豪迈而不受拘束的气魄呢?
细思乃不然,真巧非幻影。
仔细一想其实不然,真实的技巧并不是虚幻的泡影。
不然:是对前面所说的高闲由于无以发“豪猛”之气,书法艺术就不高的说法表示否定,正如参寥子的诗语之妙,并非如梦幻泡影,于是由书法转为作诗。
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
要想使诗句巧妙,不要嫌恶于空和静。
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
正因为静,所以对一切动都能了然于心;
正因为空,所以能够容纳万事万物。
阅世走人间,观身卧云岭。
阅历世事行走于人间,只见栖身于世外云岭。
成酸杂众好,中有至味永。
咸味酸味杂列于诸食物里,其中有着极其隽永的韵味。
诗法不相妨,此语当更请。
诗歌与佛法并不相妨碍,上面的话更当允许我说出来。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上人学苦空,百念已灰冷。
剑头唯一吷,焦谷无新颖。
胡为逐吾辈,文字争蔚炳?
新诗如玉屑,出语便清警。
退之论草书,万事未尝屏。
忧愁不平气,一寓笔所骋。
颇怪浮屠人,视身如丘井。
颓然寄淡泊,谁与发豪猛?
细思乃不然,真巧非幻影。
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
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
阅世走人间,观身卧云岭。
成酸杂众好,中有至味永。
诗法不相妨,此语当更请。
此诗取韩愈论高闲上人草书之旨,反其意而论诗,最后落实到“诗法不相妨”上,表达了苏轼对禅与诗之间的关系的认识。
一般说来,禅宗要求不立文字。
诗歌则是语言的艺术,二者区别甚大。
但在艺术实践中,诗人以及批评家却发现了它们之间的共同性。
所以宋人李之仪在其《姑溪居士前集》卷二十九《与李去言》中说: “说禅作诗,本无差别。
”固然,要把二者的“本无差别”处说清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仍有线索可寻。
比如,禅与诗都注重对主观精神的反映,禅宗固然是 “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诗歌亦宣称“一切景语皆情语”,因而驱遣万象以就我。
所以南宋释绍嵩在《亚愚江浙纪行诗自序》说:“禅,心慧也;
诗,心志也。
慧之所之,禅之所形;
志之所之,诗之所形。
”另外,如禅思和诗思的不可预测性,禅语和诗语(部分追求“直寻”的作品当是例外)的非逻辑性,都颇能相通。
宋代禅学大兴,风行于士大夫之中,因而“学诗浑似学参禅”一类的话头,成为一时风气,而从时间上看,苏轼这首诗可谓得风气之先,对后来严羽诸人以禅喻诗,分别宗乘等,都不无影响。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和子由除日见寄 文
薄官驱我西,远别不容惜。
方愁后会远,未暇忧岁夕。
强欢虽有酒,冷酌不成席。
秦烹惟羊羹,陇馔有熊腊。
念为儿童岁,屈指已成昔。
往事今何追,忽若箭已释。
感时嗟事变,所得不偿失。
府卒来驱傩,矍铄惊远客。
愁来岂有魔,烦汝为攘磔。
寒梅与冻杏,嫩萼初似麦。
攀条为惆怅,玉蕊何时折。
不忧春艳晚,行见弃夏核。
人生行乐耳,安用声名籍。
胡为独多感,不见膏自炙。
诗来苦相宽,子意远可射。
依依见其面,疑子在咫尺。
兄今虽小官,幸忝......更多
次韵子由除日见寄 文
薄宦驱我西,远别不容惜。
方愁後会远,未暇忧岁夕。
强欢虽有酒,冷酌不成席。
秦烹惟羊羹,陇馔有熊腊。
念为儿童岁,屈指已成昔。
往事今何追,忽若箭已释。
感时嗟事变,所得不偿失。
府卒来驱傩,矍铄惊远客。
愁来岂有魔,烦汝为攘磔。
寒梅与冻杏,嫩萼初似麦。
攀条为惆怅,玉蕊何时折。
不忧春艳晚,行见弃夏核。
人生行乐耳,安用声名籍。
胡为独多感,不见膏自炙。
诗来苦相宽,子意远可射。
依依见其面,疑子在咫尺。
兄今虽小官,幸忝......更多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文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1]英雄泪!
旅次湘沅有怀灵均 文
分拙多感激,久游遵长途。
经过湘水源,怀古方踟蹰。
旧称楚灵均,此处殒忠躯。
侧聆故老言,遂得旌贤愚。
名参君子场,行为小人儒。
骚文衒贞亮,体物情崎岖。
三黜有愠色,即非贤哲模。
五十爵高秩,谬膺从大夫。
胸襟积忧愁,容鬓复凋枯。
死为不吊鬼,生作猜谤徒。
吟泽洁其身,忠节宁见输。
怀沙灭其性,孝行焉能俱。
且闻善称君,一何善自殊。
且闻过称己,一何过不渝。
悠哉风土人,角黍投川隅。
相传历千祀,......更多
乐先生辟新堂以待芍药酴醾,作诗奉赠 文
芍药有国色,酴醾乃天香。
二妙绝世立,百草为不芳。
先生绝俗姿,风味本无双。
年来悟结习,欱试安心方。
天魔巧伺便,作计回刚肠。
多情开此花,艳绝温柔乡。
道人为一笑,正尔未易忘。
呼童葺荷芷,择胜开轩窗。
啼莺不愁思,游蜂亦猖狂。
百年颦呻顷,共此过隙光。
朝为春条绿,暮为秋叶黄。
把翫尚无几,况以忧愁妨。
愿言秉烛游,迨此春宵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