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水岩瀑布

作者: 严遂成 朝代: 清代

万里水汇一水大,訇訇声闻十里外。

岩口逼仄势更凶,夺门而出悬白龙。

龙须带雨浴日红,金光玉色相荡舂。

雪净鲛绡落刀尺,大珠小珠飘随风。

风折叠之绘变相,三降三升石不让。

有如长竿倒拍肉飞仙,中绝援绳跃复上。

伏犀埋头不敢出,怀宝安眠遮步障。

我欲割取此水置袖中,曰恒燠若书乾封。

叩门絜瓶滴马鬃,搞苗平地青芃芃。

岂不贤于谷泉之在香炉峰,坐享大名而无功。

瀑布

作者: 王镃 朝代: 宋代

青天隐隐响晴雷,绝顶流来不知处。

巨灵怒擘两山开,飞下玉龙归海去。

瀑布

作者: 章孝标 朝代: 唐代
秋河溢长空,天洒万丈布。深雷隐云壑,孤电挂岩树。沧溟晓喷寒,碧落晴荡素。非趋下流急,热使不得住。

东山瀑布

作者: 方干 朝代: 唐代

遥夜看来疑月照,平明失去被云迷。

挂岩远势穿松岛, 击石残声注稻畦。

素色喷成三伏雪,馀波流作万年溪。

不缘真宰能开决,应向前山杂淤泥。

蟠龙瀑布自山顶漫汗淋漓,分数道而下,望之

作者: 范成大 朝代: 宋代

银汉来从左界天,天风吹浪落苍巅。

人间只见秧田润,唤作蟠龙洞里泉。

龙潭瀑布泉

作者: 张衡 朝代: 未知

古木千章荫浅滩,干霄危石噀飞湍。

水晶帘下谁安女,乱掷珍珠落玉盘。

题李太白观瀑布图

作者: 宋濂 朝代: 明代

长庚烨烨天之章,精英下化为酒狂。

匡庐五老森开张,银河万丈挂石梁。

下马傲睨立欲僵,耸肩袖手神扬扬。

忆昔开元朝上皇,宫中赐食七宝床。

淋漓醉墨蛟龙襄,人疑锦绣为肝肠,麾斥力士如犬羊。

营营青蝇集于房,金銮不复承龙光。

并州可识郭汾阳,不可丹阳逢永王。

大风吹沙日为黄,狻猊哀啼闻夜郎。

苍天欲使诗道昌,顿挫万物归奚囊。

何处更觅延年方,北海天师八尺长。

芙蓉作冠云为裳,授以蕊笈青琳琅。

蓬莱屹起瀛海洋,群仙迟汝相徊翔。

......更多

括苍石门瀑布

作者: 戴复古 朝代: 宋代

少泊石门观瀑布,明知是水却疑非。

乱抛雪玉从天下,散作云烟到地飞。

夜听萧萧洗尘梦,风吹细细湿人衣。

谢公蜡屐经行处,闻有留题在翠微。

瀑布

作者: 袁宏道 朝代: 明代

寒空日夜摩幽绿,雾縠龙绡披几束。

银湾截断牵牛人,鞭起眠龙驾天毂。

帝宫酒暖浇愁春,云汁茫茫泻清渌。

夜寒霜重玉女骄,袖裹金匜向地覆。

湘娥手挈潇湘来,雪魄云魂斗不足。

炎官不到落星城,六月人间呵冻玉。

瀑布联句

作者: 李忱 朝代: 唐代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黄檗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李忱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黄檗 出身:此指出处。

瀑布由山岩高处泻落,出身自然极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李忱 作波涛:谓掀起波涛。

此处当有一个渐进过程:瀑布注成溪流,溪流汇成江河,江河入海,掀起波涛。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黄檗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李忱   此诗的作者是一位皇帝和一位僧侣。

据《庚溪诗话》,“唐宣宗微时,以武宗忌之,遁迹为僧。

一日游方,遇黄檗禅师(按:据《佛祖统纪》应为香严闲禅师。

因宣宗上庐山时黄檗在海昌,不可能联句)同行,因观瀑布。

黄檗曰:‘我咏此得一联,而下韵不接。

’宣宗曰:‘当为续成之。

’(以下联句从略)其后宣宗竟践位,志先见于此诗矣。

”可见,禅师作前两句,有暗射宣宗当时处境用意;

宣宗续后两句,则寄寓不甘落寞、思有作为的情怀。

这样一首托物言志的诗,描绘了冲决一切、气势磅礴的瀑布的艺术形象,富有激情,读来使人激奋,受到鼓舞,故也竟能为农民革命领袖冯云山所喜爱。

艺术形象往往大于作者思想,这也是一个显例。

  此诗的首句是瀑布的溯源。

在深山之中,有无数不为人知的涓涓细流,腾石注涧,逐渐汇集为巨大山泉,在经历“千岩万壑”的艰险后,它终于到达崖前,“一落千丈”,形成壮观的瀑布。

此句抓住瀑布形成的曲折过程,赋予无生命之物以活生生的性格。

“不辞劳”三字有强烈拟人化色彩,充溢着赞美之情,可与《孟子》中一段名言共读:“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艰难能锤炼伟大的人格。

此句似乎隐含这样的哲理。

  近看巨大的瀑布,砯崖转石,跳珠倒溅,令人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之感,却又不能窥见其“出处”。

惟有从远处望去,“遥看瀑布挂前川”时,才知道它来自云烟缭绕的峰顶。

第二句着重表现瀑布气象的高远,寓有人的凌云壮志,又含有慧眼识英雄的意味。

“出处高”则取势远,暗逗后文“终归大海”之意。

  写瀑布经历不凡和气象高远,刻画出其性格最突出的特征,同时酝足豪情,为后两句充分蓄势。

第三句忽然说到“溪涧”,照应第一句的“千岩万壑”,在诗情上是小小的回旋。

当山泉在岩壑中奔流,会有重重阻挠,似乎劝它留步,“何必奔冲下山去,更添波浪向人间”(白居易《白云泉》)。

然而小小溪涧式的安乐并不能使它满足,它心向大海,不断开辟前程。

惟其如此,它才能化为崖前瀑布,而且最终要东归大海。

由于第三句的回旋,末句更有冲决的力量。

“岂能”与“终归”前后呼应,表现出一往无前的信心和决心。

“作波涛”三字语极形象,令人如睹恣肆浩瀚、白浪如山的海涛景象。

从“留”、“归”等字可以体味结尾两句仍是人格化的,使人联想到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以高翔的豪情壮怀。

瀑布的性格至此得到完成。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12345 共218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