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司晨者而此邦夜鸣为常不寐闻知作绝句

作者: 赵蕃 朝代: 宋代

鸡鸣非时乃祸口,那无荒更同疾徐。

信知南来事总异,不但斯人难并居。

戏文·蔡伯喈琵琶记

作者: 高明 朝代: 元代
第一出(末上白)【水调歌头】秋灯明翠巾莫,夜案览芸编。今来古往,其间故事几多般。少甚佳人才子,也有神仙幽怪,琐碎不堪观。正是: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论传奇,乐人易,动人难。知音君子,这般另做眼儿看。休论插科打诨,也不寻宫数调,只看子孝与妻贤。骅骝方独步,万马敢争先?【沁园春】赵女姿容,蔡邕文业,两月夫妻。奈朝廷黄榜,遍招贤士,高堂严命,强赴春闱。一举螯头,再婚牛氏,利绾名牵竟不归。饥荒岁,双亲俱......更多

花石诗十一章

作者: 邓肃 朝代: 宋代

饱食官吏不深思,务求新巧日孳孳。

不知均是圃中物,迁远而近盖其私。

风流子(白莲)

作者: 刘克庄 朝代: 宋代

松桂各参天。

石桥下,新种一池莲。

似仙子御风,来从姑射,地灵献宝,产向蓝田。

曾入先生虚白屋,不喜傅朱铅。

记茂叔溪头,深衣听讲,远公社里,素衲安禅。

山间。

多红鹤,端相久,蓦地飞去蹁跹。

但蝶戏鹭翘,有时偷近旁边。

对月中乍可,伴娥孤另,墙头谁肯,窥玉三年。

俗客浓妆,安知国艳天然。

杂咏一百首·巫咸

作者: 刘克庄 朝代: 宋代

列书诧知死,楚些说招魂。

尚莫窥壶子,安能返屈原。

井泥四十韵

作者: 李商隐 朝代: 唐代

皇都依仁里,西北有高斋。

昨日主人氏,治井堂西陲。

工人三五辈,辇出土与泥。

到水不数尺,积共庭树齐。

他日井甃毕,用土益作堤。

曲随林掩映,缭以池周回。

下去冥寞穴,上承雨露滋。

寄辞别地脉,因言谢泉扉。

升腾不自意,畴昔忽已乖。

伊余掉行鞅,行行来自西。

一日下马到,此时芳草萋。

四面多好树,旦暮云霞姿。

晚落花满地,幽鸟鸣何枝。

萝幄既已荐,山樽亦可开。

待得孤月上,如与佳人来。

因兹感物理,......更多

乐天少傅五月长斋,广延缁徒谢绝文友,坐成

作者: 刘禹锡 朝代: 唐代

五月长斋戒,深居绝送迎。

不离通德里,便是法王城。

举目皆僧事,全家少俗情。

精修无上道,结念未来生。

宾閤缁衣占,书堂信鼓鸣。

戏童为塔象,啼鸟学经声。

黍用青菰角,葵承玉露烹。

马家供薏苡,刘氏饷芜菁。

暗网笼歌扇,流尘晦酒铛。

不知何次道,作佛几时成。

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作者: 李白 朝代: 唐代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同交欢 一作:相交欢)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提一壶美酒摆在花丛间,自斟自酌无友无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举杯邀请明月,对着身影成为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明月当然不会喝酒,身影也只是随着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只好和他们暂时结成酒伴,要行乐就必须把美好的春光抓紧。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我唱歌明月徘徊,我起舞身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同交欢 一作:相交欢)醒时一起欢乐,醉后各自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我愿与他们永远结下忘掉伤情的友谊,相约在缥缈的银河边。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851-853 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23 3、 裴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61-69

花间一壶酒,独酌(zhuó)无相亲。

间:一作“下”,一作“前”。

酌:饮酒。

独酌:一个人饮酒。

无相亲:没有亲近的人。

举杯邀(yāo)明月,对影成三人。

“举杯”二句:我举起酒杯招引明月共饮,明月和我以及我的影子恰恰合成三人。

一说月下人影、酒中人影和我为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既:已经。

不解:不懂,不理解。

三国魏嵇康《琴赋》:“推其所由,似元不解音声。

”徒:徒然,白白的。

徒:空。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将:和,共。

及春:趁着春光明媚之时。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月徘徊:明月随我来回移动。

影零乱:因起舞而身影纷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同交欢 一作:相交欢)同交欢:一起欢乐。

一作“相交欢”。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miǎo)云汉。

无情游:月、影没有知觉,不懂感情,李白与之结交,故称“无情游”。

相期邈云汉:约定在天上相见。

期:约会。

邈:遥远。

云汉:银河。

这里指遥天仙境。

“邈云汉”一作“碧岩畔”。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851-853 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23 3、 裴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61-69

花间一壶酒,独酌(zhuó)无相亲。

提一壶美酒摆在花丛间,自斟自酌无友无亲。

间:一作“下”,一作“前”。

酌:饮酒。

独酌:一个人饮酒。

无相亲:没有亲近的人。

举杯邀(yāo)明月,对影成三人。

举杯邀请明月,对着身影成为三人。

“举杯”二句:我举起酒杯招引明月共饮,明月和我以及我的影子恰恰合成三人。

一说月下人影、酒中人影和我为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明月当然不会喝酒,身影也只是随着我身。

既:已经。

不解:不懂,不理解。

三国魏嵇康《琴赋》:“推其所由,似元不解音声。

”徒:徒然,白白的。

徒:空。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只好和他们暂时结成酒伴,要行乐就必须把美好的春光抓紧。

将:和,共。

及春:趁着春光明媚之时。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我唱歌明月徘徊,我起舞身影零乱。

月徘徊:明月随我来回移动。

影零乱:因起舞而身影纷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同交欢 一作:相交欢)醒时一起欢乐,醉后各自分散。

同交欢:一起欢乐。

一作“相交欢”。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miǎo)云汉。

我愿与他们永远结下忘掉伤情的友谊,相约在缥缈的银河边。

无情游:月、影没有知觉,不懂感情,李白与之结交,故称“无情游”。

相期邈云汉:约定在天上相见。

期:约会。

邈:遥远。

云汉:银河。

这里指遥天仙境。

“邈云汉”一作“碧岩畔”。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851-853 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23 3、 裴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61-69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同交欢 一作:相交欢)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佛教中有所谓“立一义”,随即“破一义”,“破”后又“立”,“立”后又“破”,最后得到辨析方法。

用现代话来说,就是先讲一番道理,经驳斥后又建立新的理论,再驳再建,最后得到正确的结论。

关于这样的论证,一般总有双方,相互“破”、“立”。

可是李白这首诗,就只一个人,以独白的形式,自立自破,自破自立,诗情波澜起伏而又近似于天籁,所以一直为后人传诵。

  诗人上场时,背景是花间,道具是一壶酒,登场角色只是他一个人,动作是独酌,加上“无相亲”三个字,场面单调得很。

于是诗人忽发奇想,把天边的明月,和月光下他的影子,拉了过来,连他自己在内,化成了三个人,举杯共酌,冷清清的场面,就热闹起来了。

这是“立”。

  可是,尽管诗人那样盛情,“举杯邀明月”,明月毕竟是“不解饮”的。

至于那影子,虽然像陶潜所说的“与子相遇来,未尝异悲悦,憩荫若暂乖,止日终不别”(《影答形》),但毕竟影子也不会喝酒;

诗人姑且暂时将明月和身影作伴,在这春暖花开之时(“春”逆挽上文“花”字),及时行乐。

“顾影独尽,忽焉复醉。

”(陶潜饮酒诗序)这四句又把月和影之情,说得虚无不可测,推翻了前案,这是“破”。

  诗人已经渐渐进入醉乡了,酒兴一发,既歌且舞。

歌时月色徘徊,依依不去,好像在倾听佳音;

舞时诗人的身影,在月光之下,也转动零乱,好像在他共舞。

醒时相互欢欣,直到酩酊大醉,躺在床上时,月光与身影,才无可奈何地分别。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这四句又把月光和身影,写得对诗人一往情深。

这又是“立”。

  最后二句,诗人真诚地和“月”、“影”相约:“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然而“月”和“影”毕竟还是无情之物,把无情之物,结为交游,主要还是在于诗人自己的有情,“永结无情游”句中的“无情”是破,“永结”和“游”是立,又破又立,构成了最后的结论。

  题目是“月下独酌”,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表现出一种由独而不独,由不独而独,再由独而不独的复杂情感。

表面看来,诗人真能自得其乐,可是背面却有无限的凄凉。

诗人曾有一首《春日醉起言志》的诗:“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生?

所以终日醉,颓然卧前楹。

觉来盼庭前,一鸟花间鸣。

借问此何时,春风语流莺。

感之欲叹息,对酒还自倾。

浩歌待明月,曲尽已忘情。

”其中“一鸟”、“自倾”、“待明月”等字眼,表现了诗人难以排解的孤独。

孤独到了邀月与影那还不算,甚至于以后的岁月,也休想找到共饮之人,所以只能与月光身影永远结游,并且相约在那邈远的上天仙境再见。

结尾两句,点尽了诗人孤独、冷清的感受。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九日龙山饮

作者: 李白 朝代: 唐代

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

醉看风落帽,舞爱月留人。

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

九日在龙山宴饮,黄色的菊花盛开似在嘲弄我这个逐臣。

醉看风落帽,舞爱月留人。

醉眼看看秋风把我的帽子吹落,月下醉舞,明月留人。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760

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zhú)臣。

龙山:在当涂县南十里,蜿蜒如龙,蟠溪而卧,故名。

见《太平府志》。

黄花:谓菊花。

菊花有多种颜色,古人以黄菊为正色,故常以黄花代称。

逐臣:被贬斥、被驱逐的臣子,诗人自称。

醉看风落帽,舞爱月留人。

风落帽:用晋孟嘉九日登高落帽事。

详见《九日登山》诗注。

东晋大司马桓温曾在重阳节登龙山,其部下参军孟嘉被风吹落帽,孟嘉仍浑然不觉,桓温命人作文嘲之,孟嘉作答,挥笔而就,一时传为佳话。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760

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zhú)臣。

九日在龙山宴饮,黄色的菊花盛开似在嘲弄我这个逐臣。

龙山:在当涂县南十里,蜿蜒如龙,蟠溪而卧,故名。

见《太平府志》。

黄花:谓菊花。

菊花有多种颜色,古人以黄菊为正色,故常以黄花代称。

逐臣:被贬斥、被驱逐的臣子,诗人自称。

醉看风落帽,舞爱月留人。

醉眼看看秋风把我的帽子吹落,月下醉舞,明月留人。

风落帽:用晋孟嘉九日登高落帽事。

详见《九日登山》诗注。

东晋大司马桓温曾在重阳节登龙山,其部下参军孟嘉被风吹落帽,孟嘉仍浑然不觉,桓温命人作文嘲之,孟嘉作答,挥笔而就,一时传为佳话。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760

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

醉看风落帽,舞爱月留人。

  在咏菊诗中,“龙山之会”、“落帽人”是常被引用的典故。

李白把这个典故与自己的龙山之游紧密结合在一起抒发了内心的失意愤懑、旷达洒脱的复杂感情。

  在重阳节之际,诗人登上了当涂附近的名胜之地龙山,与好友痛饮菊花酒,借吟诗来倾泻胸中之情。

首句点明时间地点,既写诗人的宴饮,也扣晋桓温同宾僚的宴饮,这样写就使以后的用典不仅自然吻合,且合情合理,亦即顺理成章。

次句“黄花笑逐臣”,着重写宴饮时菊花的神态。

“笑”,十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菊花盛开时的美艳的容颜。

“逐臣”,追随诗人。

这是说菊花开得到处都是,无论诗人到了哪里,都能看到喷吐异香的黄花,同样,诗人无论到了哪里,都有朵朵怒绽的黄花向他微笑。

在登龙山之际,联想起这里曾经上演过的名士清流之事,以“逐臣”自比的李白,暂时忘却了政治上的不得意,把自己比作被风吹落帽的名士孟嘉,表达了对名士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

三、四句“醉看风落帽,舞爱月留人。

”前一句用典,重在“醉”字,后一句写实,重在“舞”字。

饮美酒赏黄花,酒不醉人人自醉,花不能舞人自舞,体现出饮酒赏花的乐趣,表现出诗人放旷的性格、浪漫的气质。

“陶然共忘机”,正是此情此景的真实描绘。

可见,后两句诗是前两句诗的深化。

诗的最后一句“舞爱月留人”,巧妙地将月亮拟人化,以“月留人”收尾,显得生动别致,表面上是说月亮挽留诗人,而实际上是诗人留恋这脱俗忘尘的自然之境,不愿割舍而去。

  孟嘉九日龙山落帽事,是魏晋名士飘逸风度的典型体现,历来文人多爱诵之。

李白在这里以孟嘉自比,临风醉酒落帽,对月起舞弄影,自有一分超放的情味。

但“逐臣”一语,也透出了他胸中的牢落不平,这就使本诗不仅仅是一篇吟赏前辈风流之作,同时也有其现实遭际的感慨在。

参考资料: 1、 葛世奇 杨春鼎编.历代咏花诗词三百首译析: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年09月第1版:435-436 2、 蔡毅 胡有清.中国历代饮酒诗赏析:江苏文艺出版社,1991年06月第1版:77

寒闺怨

作者: 白居易 朝代: 唐代

寒月沉沉洞房静,真珠帘外梧桐影。

秋霜欲下手先知,灯底裁缝剪刀冷。

寒月沉沉洞房静,真珠帘外梧桐影。

清冷的月光洒向宁静的小屋,梧桐的树影映在屋门口的珍珠帘子上。

秋霜欲下手先知,灯底裁缝剪刀冷。

秋霜欲下,玉手已经预先感到寒冷。

寒灯下,她握着冰冷的剪刀为远方戍守的丈夫缝制着冬衣。

参考资料: 1、 冯盈之,张艺著.服饰文学作品选: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07:269

寒月沉沉洞房静,真珠帘外梧桐影。

清冷的月光洒向宁静的小屋,梧桐的树影映在屋门口的珍珠帘子上。

洞房:深屋,位于很多进房子的后边,在古代通常是女眷的居住处。

真珠帘:真珠即珍珠,形容帘子的华贵。

秋霜欲下手先知,灯底裁缝剪刀冷。

秋霜欲下,玉手已经预先感到寒冷。

寒灯下,她握着冰冷的剪刀为远方戍守的丈夫缝制着冬衣。

参考资料: 1、 冯盈之,张艺著.服饰文学作品选: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07:269

1617181920 共146606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