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州录参厅观姜楚公画鹰少陵为作诗者 文
我来访古涪之滨,不辞百冈冀一真。
走马朝寻海棕馆,斫脍夜醉鲂鱼津。
越王高楼亦已换,俯仰今古堪悲辛。
督邮官舍最卑陋,栋挠楹腐知几春?
岿然此壁独亡恙,老槎劲翮完如新。
向来劫火何自免,叱呵守护疑有神。
妖狐九尾穴中国,共置不问如越秦。
天时此物合致用,下韝指呼端在人。
会当原野洒毛血,坐令万里清烟尘。
老眼还忧不及见,诗成肝胆空轮囷。
入秋游山赋诗略无阙日戏作五字七首识之以野 文
赠拄杖 文
桃花源诗 文翻注译赏
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
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
桑竹垂馀荫,菽稷随时艺;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
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
童孺纵行歌,班白欢游诣。
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
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
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
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
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
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
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
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
秦王暴政乱纲纪,贤士纷纷远躲避。
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四皓隐居在商山,有人隐匿来此地。
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
往昔踪迹消失尽,来此路途已荒废。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
相唤共同致农耕,天黑还家自休息。
桑竹垂馀荫,菽稷随时艺;
桑竹茂盛遮浓荫,庄稼种植按节气。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春蚕结茧取长丝,秋日丰收不纳税。
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
荒草遮途阻交通,村中鸡犬互鸣吠。
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
祭祀仍遵古礼法,衣裳没有新款式。
童孺纵行歌,班白欢游诣。
儿童欢跳纵情歌,老者欣然自游憩。
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
草木花开知春到,草衰木凋知寒至。
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
虽无年历记时日,四季推移自成岁。
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
欢快安逸乐无穷,哪还需要动知慧?
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
奇踪隐蔽五百岁,一朝开放神奇界。
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
浮薄淳朴不同源,转眼深藏无处觅。
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
请问世间凡夫子,可知尘外此奇迹?
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
我愿踏乘轻云去,高飞寻找我知己。
参考资料: 1、 龚 望.陶渊明集评议.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1:128-130 2、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290-296 3、 邓小军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510-513
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
嬴(yíng)氏:这里指秦始皇嬴政。
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黄绮:汉初商山四皓中之夏黄公、绮里季的合称。
此指商山四皓。
伊人:指桃源山中人。
云:句中助词,无义。
逝:离去,即逃至山中。
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
往迹:人或车马行进所留下的踪迹。
湮(yān):埋没。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
相命:互相传令,此指互相招呼。
肆:致力。
从:相随。
所憩:休息的处所。
桑竹垂馀荫,菽稷随时艺;
菽(shū):豆类。
稷(jì):谷类。
艺:种植。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靡(mǐ):没有。
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
暧(ài):遮蔽。
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
俎(zǔ)豆:俎和豆。
古代祭祀、宴飨时盛食物用的两种礼器。
亦泛指各种礼器。
衣裳(cháng):古时衣指上衣,裳指下裙。
后亦泛指衣服。
童孺纵行歌,班白欢游诣。
童孺(rú):儿童。
班白:指须发花白。
班,通“斑”。
诣(yì):玩耍。
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
节和:节令和顺。
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
纪历:纪年、纪月、纪日的历书。
成岁:成为一年。
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
余乐:不尽之乐。
于何:为什么,干什么。
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
五百:五百年。
从秦始皇到晋太元中的五百多年。
神界:神奇的界域。
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
淳:淳厚,指桃源山中的人情风尚。
薄:浮薄,指现实社会的人情世态。
旋:很快。
幽蔽:深暗。
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
游方士:游于方外之士。
尘嚣:世间的纷扰、喧嚣。
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
蹑(niè):踩。
契(qì):契合,指志同道合的人。
参考资料: 1、 龚 望.陶渊明集评议.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1:128-130 2、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290-296 3、 邓小军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510-513
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
秦王暴政乱纲纪,贤士纷纷远躲避。
嬴(yíng)氏:这里指秦始皇嬴政。
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四皓隐居在商山,有人隐匿来此地。
黄绮:汉初商山四皓中之夏黄公、绮里季的合称。
此指商山四皓。
伊人:指桃源山中人。
云:句中助词,无义。
逝:离去,即逃至山中。
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
往昔踪迹消失尽,来此路途已荒废。
往迹:人或车马行进所留下的踪迹。
湮(yān):埋没。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
相唤共同致农耕,天黑还家自休息。
相命:互相传令,此指互相招呼。
肆:致力。
从:相随。
所憩:休息的处所。
桑竹垂馀荫,菽稷随时艺;
桑竹茂盛遮浓荫,庄稼种植按节气。
菽(shū):豆类。
稷(jì):谷类。
艺:种植。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春蚕结茧取长丝,秋日丰收不纳税。
靡(mǐ):没有。
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
荒草遮途阻交通,村中鸡犬互鸣吠。
暧(ài):遮蔽。
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
祭祀仍遵古礼法,衣裳没有新款式。
俎(zǔ)豆:俎和豆。
古代祭祀、宴飨时盛食物用的两种礼器。
亦泛指各种礼器。
衣裳(cháng):古时衣指上衣,裳指下裙。
后亦泛指衣服。
童孺纵行歌,班白欢游诣。
儿童欢跳纵情歌,老者欣然自游憩。
童孺(rú):儿童。
班白:指须发花白。
班,通“斑”。
诣(yì):玩耍。
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
草木花开知春到,草衰木凋知寒至。
节和:节令和顺。
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
虽无年历记时日,四季推移自成岁。
纪历:纪年、纪月、纪日的历书。
成岁:成为一年。
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
欢快安逸乐无穷,哪还需要动知慧?
余乐:不尽之乐。
于何:为什么,干什么。
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
奇踪隐蔽五百岁,一朝开放神奇界。
五百:五百年。
从秦始皇到晋太元中的五百多年。
神界:神奇的界域。
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
浮薄淳朴不同源,转眼深藏无处觅。
淳:淳厚,指桃源山中的人情风尚。
薄:浮薄,指现实社会的人情世态。
旋:很快。
幽蔽:深暗。
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
请问世间凡夫子,可知尘外此奇迹?
游方士:游于方外之士。
尘嚣:世间的纷扰、喧嚣。
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
我愿踏乘轻云去,高飞寻找我知己。
蹑(niè):踩。
契(qì):契合,指志同道合的人。
参考资料: 1、 龚 望.陶渊明集评议.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1:128-130 2、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290-296 3、 邓小军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510-513
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
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
桑竹垂馀荫,菽稷随时艺;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
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
童孺纵行歌,班白欢游诣。
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
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
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
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
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
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
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
陶渊明写桃花源,用了散文与诗两种文体。
《桃花源记》主要是描写渔人出入桃花源的经过和在桃花源中的所见所闻;
《桃花源诗》是以诗人的口吻讲述桃花源人民生活的和平、安宁。
《桃花源诗》内容丰富,对于了解陶渊明描写桃花源的意图和生活理想很有帮助。
诗分三段。
开头六句为第一段,叙述、说明桃花源中人的来历,跟《桃花源记》中所记“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意思大体相同。
但诗中具体列出黄(夏黄公)、绮(绮里季)避秦时乱到高山的实例,来暗示桃花源中人与这些古代贤者志趣一致,或者说,正是那些贤者带他们到桃花源的。
中间十八句为第二段,介绍桃花源中人的生活情景。
先写桃花源里人参加劳动,日出而作,日没而息。
“相命肆农耕”,是说相互招呼,努力耕作。
“秋熟靡王税”,是说到了秋收时,劳动果实归劳动者所有,用不着向官府缴纳赋税,说明没有封建剥削和压迫。
“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和《桃花源记》中的“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相照应,两句意思大体一致。
接着写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仍然保持着古代的礼仪,衣裳也是古代的式样。
孩子们纵情地歌唱,老人们自由自在地游乐。
最后写那里的一切都是顺应自然,怡然自得。
随着季节的自然变化调节生活和劳作,所以连历法也用不着,更不用竭尽思虑、费心劳神了。
最后八句为第三段,诗人发表议论和感慨。
“奇踪隐五百”,是说从秦到晋,桃花源中人隐居了五百年(概数,实际是约六百年)。
“一朝敞神界”是说桃花源被渔人发现,泄露了这个神仙般的世界的秘密。
“旋复还幽蔽”,是说桃花源刚敞开又立即与外界隔绝,也就是《桃花源记》中所说的“遂迷,不复得路”。
既然渔人离开桃花源时已“处处志之”,那么怎么会再也找不着呢?
其实这个问题在《桃花源诗》里已经作了回答,那就是“淳薄既异源”,意思是说,世俗生活的浅薄与桃花源中民风的淳朴,是格格不入,绝然不同的。
如果真在那么一个桃花源,而它又果真给刘子骥他们找到了,那么,它就不能独立存在。
东晋末期,战乱频繁,徭役繁重,人民逃亡。
诗人把桃花源中人的生活写得那么安宁、和谐,这正是对黑暗现实的一种否定。
千余年来,不知有多少人对桃花源的有无进行过探讨。
有人说,避乱逃难时,确实有许多人跑到深山野林,穷乡僻壤去过理想的生活。
但显然不能据此而把这个理想与桃花源等同起来,因为桃花源中的生活情景是被诗人理想化了的。
“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意思是世上的一般人“游方士”是不可能真正理解“尘嚣外”(桃花源)的生活情景的。
“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
”这是诗人抒发自己的感情,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意思是希望能驾起轻风,腾飞而起,去追求那些与自己志趣相投的人们(其中包括诗的开头所说的古代贤者和桃花源中人)。
据萧统《陶渊明传》记载:“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
”无弦琴是弹奏不出声音的,拨弄它是为了“寄其意”,描写一个美好的世外桃源,虽然超尘脱俗,无法实现,却也正是为了“寄其意”。
从以上简单的分析来看,《桃花源诗》在有些方面确比《桃花源记》写得更为具体、详细。
《桃花源记》局限于写渔人的所见所闻,渔人在桃花源逗留时间不长,见闻有限。
而《桃花源诗》显得更为灵活自由,也便于诗人直接抒写自己的情怀,因此读《桃花源记》不可不读《桃花源诗》。
《桃花源诗》和《桃花源记》都是描写同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但并不让人觉得重复。
《记》是散文,有曲折新奇的故事情节,有人物,有对话,描写具体,富于小说色彩;
《诗》的语言比较质朴,记述桃源社会的情形更加详细。
《记》是以渔人的经历为线索,处处写渔人所见,作者的心情、态度隐藏在文本之后,而《诗》则由诗人直接叙述桃源的历史状态,并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慨与愿望,二者相互映照,充分地显示桃花源的思想意义和审美意义。
有人认为《桃花源诗》赞美“古法”,不要“智慧”是一种消极、倒退的表现。
这其实是没有真正领会诗人写作的本意。
所谓“古法”,虽是一种寄托,表示向往古代社会的淳朴,而并非是要开历史的倒车;
所谓“于何劳智慧”实际是对世俗生活中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表示憎恶与否定。
正如前人所指出的,陶渊明是一个“有志天下”“欲为为而不能为”的人,他有自己的理想和报负而无法实现,这才是他的思想本质。
参考资料: 1、 邓小军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510-513
和乐天刘家花 文
和乐天仇家酒 文
永州八记 文翻注译赏
哀溺文序 文翻注译
永之氓咸善游。
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
中济,船破,皆游。
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
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
”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
”曰:“何不去之?
”不应,摇其首。
有顷,益怠。
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
”又摇其首。
遂溺死。
吾哀之。
且若是,得不有大货之溺大氓者乎?
于是作《哀溺》。
永之氓咸善游。
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
中济,船破,皆游。
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
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
”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
”曰:“何不去之?
”不应,摇其首。
有顷,益怠。
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
”又摇其首。
遂溺死。
吾哀之。
且若是,得不有大货之溺大氓者乎?
于是作《哀溺》。
永州的百姓都善于游泳。
一天,河水上涨的厉害,有五六个人乘着小船横渡湘江。
渡到江中时,船破了,船上的人纷纷游水逃生。
其中一个人尽力游泳但仍然游不了多远,他的同伴们说:“你最会游泳,现在为什么落在后面?
”他说:“我腰上缠着很多钱,很重,所以落后了。
”同伴们说:“为什么不丢掉它呢?
”他不回答,摇摇他的头。
一会儿,他更加疲乏了。
已经游过河的人站在岸上,又呼又叫:“你愚蠢到了极点,蒙昧到了极点,自己快淹死了,还要钱财干什么呢?
”他又摇摇他的头。
于是就淹死了。
我对此感到十分悲哀。
如果像这样,难道不会有大利淹死大人物的事情吗?
于是写下了《哀溺》。
参考资料: 1、 朱庆.文言诗文点击:光明日报出版社,2012.
永之氓(méng)咸善游。
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
中济,船破,皆游。
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
其侣曰:“汝(rǔ)善游最也,今何后为?
”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
”曰:“何不去之?
”不应,摇其首。
有顷,益怠(dài)。
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yú)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
”又摇其首。
遂溺(nì)死。
吾哀之。
且若是,得不有大货之溺大氓者乎?
于是作《哀溺》。
永:即永州。
氓:古代指百姓。
咸:都。
湘水:即湖南境内的湘江。
善:通“擅”,擅长。
暴:涨。
绝:渡过。
济:渡河。
组词:救济。
中济:渡到河中央。
寻常:古代八尺为寻,再加倍为常,意为几尺远。
不能寻常:达不到平时游泳的水平。
有顷:一会。
益:更。
后:落后。
怠:疲乏。
有顷益怠:一会儿就疲乏了蔽:昏聩,不明是非。
蒙昧侣:同伴。
去:丢弃,放弃。
且:将,将要。
腰:腰缠。
吾哀之:为动用法,我为他感到悲哀。
湘水:即湖南境内的湘江货:这里指钱。
参考资料: 1、 朱庆.文言诗文点击:光明日报出版社,2012.
永之氓(méng)咸善游。
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
中济,船破,皆游。
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
其侣曰:“汝(rǔ)善游最也,今何后为?
”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
”曰:“何不去之?
”不应,摇其首。
有顷,益怠(dài)。
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yú)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
”又摇其首。
遂溺(nì)死。
吾哀之。
且若是,得不有大货之溺大氓者乎?
于是作《哀溺》。
永州的百姓都善于游泳。
一天,河水上涨的厉害,有五六个人乘着小船横渡湘江。
渡到江中时,船破了,船上的人纷纷游水逃生。
其中一个人尽力游泳但仍然游不了多远,他的同伴们说:“你最会游泳,现在为什么落在后面?
”他说:“我腰上缠着很多钱,很重,所以落后了。
”同伴们说:“为什么不丢掉它呢?
”他不回答,摇摇他的头。
一会儿,他更加疲乏了。
已经游过河的人站在岸上,又呼又叫:“你愚蠢到了极点,蒙昧到了极点,自己快淹死了,还要钱财干什么呢?
”他又摇摇他的头。
于是就淹死了。
我对此感到十分悲哀。
如果像这样,难道不会有大利淹死大人物的事情吗?
于是写下了《哀溺》。
永:即永州。
氓:古代指百姓。
咸:都。
湘水:即湖南境内的湘江。
善:通“擅”,擅长。
暴:涨。
绝:渡过。
济:渡河。
组词:救济。
中济:渡到河中央。
寻常:古代八尺为寻,再加倍为常,意为几尺远。
不能寻常:达不到平时游泳的水平。
有顷:一会。
益:更。
后:落后。
怠:疲乏。
有顷益怠:一会儿就疲乏了蔽:昏聩,不明是非。
蒙昧侣:同伴。
去:丢弃,放弃。
且:将,将要。
腰:腰缠。
吾哀之:为动用法,我为他感到悲哀。
湘水:即湖南境内的湘江货:这里指钱。
参考资料: 1、 朱庆.文言诗文点击:光明日报出版社,2012.
钴鉧潭西小丘记 文翻注译赏
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 文翻注译赏
破额山前碧玉流,骚人遥驻木兰舟。
春风无限潇湘意,欲采蘋花不自由。
(蘋花 一作:苹花)
破额山前碧玉流,骚人遥驻木兰舟。
破额山前,美玉一般碧绿的江水向东而流;
诗人啊,你竟像在遥远的地方站立船头。
春风无限潇湘意,欲采蘋花不自由。
(蘋花 一作:苹花)你的赠诗有如春风拂面,引起了我无限的深情思念;
我多想采束苹花相送于你,却因官事缠身不得自由。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926-927页
破额山前碧玉流,骚人遥驻木兰舟。
碧玉流:形容江水澄明深湛,如碧玉之色。
骚人:一般指文人墨客。
此指曹侍御。
木兰:木兰属落叶乔木,古人以之为美木,文人常在文学作品中以之比喻美好的人或事物。
这里称朋友所乘之船为木兰舟,是赞美之意。
春风无限潇湘意,欲采蘋花不自由。
(蘋花 一作:苹花)潇湘:湖南境内二水名。
柳宗元《愚溪诗序》云:“余以愚触罪,谪潇水上。
”这句说:我在春风中感怀骚人,有无限潇湘之意。
“潇湘意”应该说既有怀友之意,也有迁谪之意。
采苹花:南朝柳恽《江南曲》:“汀洲采白苹,日暮江南春。
洞庭有归客,潇湘逢故人。
”《清一统志湖南永州府》:“白苹洲,在零陵西潇水中,洲长数十丈,水横流如峡,旧产白苹最盛。
”此句言欲采苹花赠给曹侍御,但却无此自由。
这是在感慨自己谪居的处境险恶,连采花赠友的自由都没有。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926-927页
破额山前碧玉流,骚人遥驻木兰舟。
破额山前,美玉一般碧绿的江水向东而流;
诗人啊,你竟像在遥远的地方站立船头。
碧玉流:形容江水澄明深湛,如碧玉之色。
骚人:一般指文人墨客。
此指曹侍御。
木兰:木兰属落叶乔木,古人以之为美木,文人常在文学作品中以之比喻美好的人或事物。
这里称朋友所乘之船为木兰舟,是赞美之意。
春风无限潇湘意,欲采蘋花不自由。
(蘋花 一作:苹花)你的赠诗有如春风拂面,引起了我无限的深情思念;
我多想采束苹花相送于你,却因官事缠身不得自由。
潇湘:湖南境内二水名。
柳宗元《愚溪诗序》云:“余以愚触罪,谪潇水上。
”这句说:我在春风中感怀骚人,有无限潇湘之意。
“潇湘意”应该说既有怀友之意,也有迁谪之意。
采苹花:南朝柳恽《江南曲》:“汀洲采白苹,日暮江南春。
洞庭有归客,潇湘逢故人。
”《清一统志湖南永州府》:“白苹洲,在零陵西潇水中,洲长数十丈,水横流如峡,旧产白苹最盛。
”此句言欲采苹花赠给曹侍御,但却无此自由。
这是在感慨自己谪居的处境险恶,连采花赠友的自由都没有。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926-927页
破额山前碧玉流,骚人遥驻木兰舟。
春风无限潇湘意,欲采蘋花不自由。
(蘋花 一作:苹花) 诗一、二两句,切“曹侍御过象县见寄(经过象县的时候作诗寄给作者)”;
三、四两句,切“酬(作诗酬答)”。
“碧玉流”指流经柳州和象县的柳江。
作者称曹侍御为“骚人”,并且用“碧玉流”、“木兰舟”这样美好的环境来烘托他。
环境如此优美,如此清幽,“骚人”本可以一面赶他的路,一面看山看水,悦性怡情;
此时却“遥驻”木兰舟于“碧玉流”之上,怀念起“万死投荒”、贬谪柳州的友人来,“遥驻”而不能过访,望“碧玉流”而兴叹,只有作诗代柬,表达他的无限深情。
“春风无限潇湘意”一句,的确会使读者感到“无限意”,但究竟是什么“意”,却迷离朦胧,说不具体。
这正是一部分优美的小诗所常有的艺术特点,也正是“神韵”派诗人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然而这也并不是“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如果细玩全诗,其主要之点,还是可以说清的。
“潇湘”一带,乃是屈子行吟之地。
作者就把曹侍御称为“骚人”。
把“潇湘”和“骚人”联系起来,那“无限意”就有了着落。
此其一。
更重要的是,结句中的“欲采苹花”,是汲取了南朝柳恽《江南曲》的诗意。
《江南曲》全文是这样的:“汀洲采白苹,日暖江南春。
洞庭有归客,潇湘逢故人。
故人何不返?
春花复应晚。
不道新知乐,只言行路远。
”由此可见,“春风无限潇湘意”,主要就是怀念故人之意。
此其二。
而这两点,又是像水和乳那样融合一起的。
“春风无限潇湘意”作为绝句的第三句,又妙在似承似转,亦承亦转。
也就是说,它主要表现作者怀念“骚人”之情,但也包含“骚人”寄诗中所表达的怀念作者之意。
春风和暖,潇湘两岸,芳草丛生,苹花盛开,朋友们能够于此时相见,应是极好,然而却办不到。
无限相思而不能相见,就想到采苹花以赠故人。
然而,不要说相见没有自由,就是欲采苹花相赠,也没有自由。
这首诗语言简练,写景如画。
诗人用“碧玉”作“流”的定语,十分新颖,不仅准确地表现出柳江的色调和质感,而且连那微波不兴、一平似镜的江面也展现在读者面前。
这和下面的“遥驻”、“春风”十分协调,自有一种艺术的和谐美。
从全篇看,特别是从结句看,其主要特点是比兴并用,虚实相生,能够唤起读者的许多联想。
但结合作者被贬谪的原因、经过和被贬以后继续遭受诽谤、打击,动辄得咎的处境,它有言外之意,则是不成问题的。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926-92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