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严侍郎到绵州,同登杜使君江楼(得心字)

作者: 杜甫 朝代: 唐代

野兴每难尽,江楼延赏心。

归朝送使节,落景惜登临。

稍稍烟集渚,微微风动襟。

重船依浅濑,轻鸟度层阴。

槛峻背幽谷,窗虚交茂林。

灯光散远近,月彩静高深。

城拥朝来客,天横醉后参。

穷途衰谢意,苦调短长吟。

此会共能几,诸孙贤至今。

不劳朱户闭,自待白河沉。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作者: 苏轼 朝代: 宋代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放生鱼鳖逐人来,无主荷花到处开。水枕能令山俯仰,风船解与月裴回。 乌菱白芡不论钱,乱系青菰裹绿盘。忽忆尝新会灵观,滞留江海得加餐。 献花游女木兰桡,细雨斜风湿翠翘。无限芳洲生杜若,吴儿不识楚辞招。 未成小隐聊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乌云上涌,就如墨汁泼下,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明丽清新,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镜,明媚温柔。 放生鱼鳖逐人来,无主荷花到处开。放生出去的鱼鳖追赶着人们来,到处都开着不知谁种的荷花。 水枕能令山俯仰,风船解与月裴回。躺在船里的枕席上可以觉得山在一俯一仰地晃动,飘荡在风里的船也知道和月亮徘徊留连不已。 乌菱白芡不论钱,乱系青菰裹绿盘。湖里生长的乌菱和白芡不用论钱,水中的雕胡米就像包裹在绿盘里。 忽忆尝新会灵观,滞留江海得加餐。忽然回忆起在会灵观尝食新谷之事,如要滞留在江海之上需多进饮食,保重身体啊。 献花游女木兰桡,细雨斜风湿翠翘。兰舟上的采莲女把湖上的荷花采下来送给游人,在细雨斜风里,她们头上的翠翘被打湿。 无限芳洲生杜若,吴儿不识楚辞招。芳草丛生的小洲上长满了香草,这些采莲女又如何能一一认识? 未成小隐聊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做不到隐居山林,暂时先做个闲官吧,这样尚可得到长期的悠闲胜过暂时的休闲。 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我本来就没有家,不安身在这里又能到哪里去呢?何况就算是故乡,也没有像这里这样优美的湖光山色。 参考资料: 1、 陈迩冬.苏轼诗选(第二版).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59-60 2、 钱钟书.宋诗选注.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104 3、 缪钺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337-339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翻墨:打翻的黑墨水,形容云层很黑。遮:遮盖,遮挡。白雨:指夏日阵雨的特殊景观,因雨点大而猛,在湖光山色的衬托下,显得白而透明。跳珠:跳动的水珠(珍珠),用“跳珠”形容雨点,说明雨点大,杂乱无序。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卷地风来:指狂风席地卷来。又如,韩退之《双鸟》诗:“春风卷地起,百鸟皆飘浮。”忽:突然。水如天:形容湖面像天空一般开阔而且平静。 放生鱼鳖(biē)逐人来,无主荷花到处开。放生鱼鳖:北宋时杭州的官吏曾规定西湖为放生地,不许人打鱼,替皇帝延寿添福。 水枕(zhěn)能令山俯仰,风船解与月裴(péi)回。“水枕”句:躺在船里看山,不觉得水波起落,只见山头忽上忽下。水枕,等于“载在水面的枕席”。风船:指的是“飘荡在风里的船”。裴回:即徘徊。 乌菱白芡(qiàn)不论钱,乱系青菰(gū)裹绿盘。乌菱:指老菱。菱角老则壳黑,故名。芡:大型水生植物。青菰:俗称茭白。生于河边、沼泽地。可作蔬菜。其实如米,称雕胡米,可作饭。 忽忆尝新会灵观,滞留江海得加餐。尝新:古代于孟秋以新收获的五谷祭祀祖先,然后尝食新谷。会灵观:据《汴京遗迹志》:“会灵观在南薰门外,宋祥符五年建,初名五岳观,观成,赐名会灵。南有奉灵园,东有凝祥池。” 献花游女木兰桡(ráo),细雨斜风湿翠翘。游女:出游的女子。 《诗经·周南·汉广》:“汉有游女,不可求思。”这里指采莲女。木兰桡:用木兰树造的船。南朝梁任昉《述异记》卷下:“木兰洲在浔阳江中,多木兰树。昔吴王阖闾植木兰于此,用构宫殿也。七里洲中,有鲁般刻木兰为舟,舟至今在洲中。诗家云木兰舟,出于此。”后常用为船的美称,并非实指木兰木所制。桡:划船的桨,这里指小船。翠翘:古代妇女首饰的一种,状似翠鸟尾上的长羽,故名。 无限芳洲生杜若,吴儿不识楚辞招。芳洲:芳草丛生的小洲。《楚辞·九歌·湘君》:“采芳洲兮杜若,将以遗兮下女。”杜若:香草名。多年生草本,高一二尺。叶广披针形,味辛香。吴儿:指吴地之人,这里也代指采莲女。吴地,指现中国长江下游南岸一带地域的一个总称。 未成小隐聊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小隐:谓隐居山林。 晋王康琚《反招隐》诗:“小隐隐陵薮,大隐隐朝市。”中隐:指闲官。唐白居易《中隐》诗:“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嚣喧。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可得”句:语出白居易 《和裴相公傍水闲行绝句》:“偷闲意味胜长闲。”此处反其意而用之。 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 参考资料: 1、 陈迩冬.苏轼诗选(第二版).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59-60 2、 钱钟书.宋诗选注.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104 3、 缪钺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337-339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乌云上涌,就如墨汁泼下,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明丽清新,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翻墨:打翻的黑墨水,形容云层很黑。遮:遮盖,遮挡。白雨:指夏日阵雨的特殊景观,因雨点大而猛,在湖光山色的衬托下,显得白而透明。跳珠:跳动的水珠(珍珠),用“跳珠”形容雨点,说明雨点大,杂乱无序。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镜,明媚温柔。卷地风来:指狂风席地卷来。又如,韩退之《双鸟》诗:“春风卷地起,百鸟皆飘浮。”忽:突然。水如天:形容湖面像天空一般开阔而且平静。 放生鱼鳖(biē)逐人来,无主荷花到处开。放生出去的鱼鳖追赶着人们来,到处都开着不知谁种的荷花。放生鱼鳖:北宋时杭州的官吏曾规定西湖为放生地,不许人打鱼,替皇帝延寿添福。 水枕(zhěn)能令山俯仰,风船解与月裴(péi)回。躺在船里的枕席上可以觉得山在一俯一仰地晃动,飘荡在风里的船也知道和月亮徘徊留连不已。“水枕”句:躺在船里看山,不觉得水波起落,只见山头忽上忽下。水枕,等于“载在水面的枕席”。风船:指的是“飘荡在风里的船”。裴回:即徘徊。 乌菱白芡(qiàn)不论钱,乱系青菰(gū)裹绿盘。湖里生长的乌菱和白芡不用论钱,水中的雕胡米就像包裹在绿盘里。乌菱:指老菱。菱角老则壳黑,故名。芡:大型水生植物。青菰:俗称茭白。生于河边、沼泽地。可作蔬菜。其实如米,称雕胡米,可作饭。 忽忆尝新会灵观,滞留江海得加餐。忽然回忆起在会灵观尝食新谷之事,如要滞留在江海之上需多进饮食,保重身体啊。尝新:古代于孟秋以新收获的五谷祭祀祖先,然后尝食新谷。会灵观:据《汴京遗迹志》:“会灵观在南薰门外,宋祥符五年建,初名五岳观,观成,赐名会灵。南有奉灵园,东有凝祥池。” 献花游女木兰桡(ráo),细雨斜风湿翠翘。兰舟上的采莲女把湖上的荷花采下来送给游人,在细雨斜风里,她们头上的翠翘被打湿。游女:出游的女子。 《诗经·周南·汉广》:“汉有游女,不可求思。”这里指采莲女。木兰桡:用木兰树造的船。南朝梁任昉《述异记》卷下:“木兰洲在浔阳江中,多木兰树。昔吴王阖闾植木兰于此,用构宫殿也。七里洲中,有鲁般刻木兰为舟,舟至今在洲中。诗家云木兰舟,出于此。”后常用为船的美称,并非实指木兰木所制。桡:划船的桨,这里指小船。翠翘:古代妇女首饰的一种,状似翠鸟尾上的长羽,故名。 无限芳洲生杜若,吴儿不识楚辞招。芳草丛生的小洲上长满了香草,这些采莲女又如何能一一认识?芳洲:芳草丛生的小洲。《楚辞·九歌·湘君》:“采芳洲兮杜若,将以遗兮下女。”杜若:香草名。多年生草本,高一二尺。叶广披针形,味辛香。吴儿:指吴地之人,这里也代指采莲女。吴地,指现中国长江下游南岸一带地域的一个总称。 未成小隐聊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做不到隐居山林,暂时先做个闲官吧,这样尚可得到长期的悠闲胜过暂时的休闲。小隐:谓隐居山林。 晋王康琚《反招隐》诗:“小隐隐陵薮,大隐隐朝市。”中隐:指闲官。唐白居易《中隐》诗:“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嚣喧。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可得”句:语出白居易 《和裴相公傍水闲行绝句》:“偷闲意味胜长闲。”此处反其意而用之。 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我本来就没有家,不安身在这里又能到哪里去呢?何况就算是故乡,也没有像这里这样优美的湖光山色。 参考资料: 1、 陈迩冬.苏轼诗选(第二版).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59-60 2、 钱钟书.宋诗选注.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104 3、 缪钺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337-339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放生鱼鳖逐人来,无主荷花到处开。水枕能令山俯仰,风船解与月裴回。 乌菱白芡不论钱,乱系青菰裹绿盘。忽忆尝新会灵观,滞留江海得加餐。 献花游女木兰桡,细雨斜风湿翠翘。无限芳洲生杜若,吴儿不识楚辞招。 未成小隐聊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  第一首诗第一句写云:黑云像打翻了的黑墨水,还未来得及把山遮住。中把乌云比作“翻墨”,形象逼真。第二句写雨:白亮亮的雨点落在湖面溅起无数水花,乱纷纷地跳进船舱。用“跳珠”形容雨点,有声有色。一个“未”字,突出了天气变化之快;一个“跳”字,一个“乱”字,写出了暴雨之大,雨点之急。第三句写风:猛然间,狂风席卷大地,吹得湖面上刹时雨散云飞。“忽”字用得十分轻巧,却突出天色变化之快,显示了风的巨大威力。最后一句写天和水:雨过天晴,风平浪息,诗人舍船登楼,凭栏而望,只见湖面上无入水,水映天,水色和天光一样的明净,一色的蔚蓝。风呢?云呢?统统不知哪儿去了,方才的一切好像全都不曾发生似的。   诗人苏轼先在船中,后在楼头,迅速捕捉住湖上急剧变化的自然景物:云翻、雨泻、风卷、天晴,写得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景有情,令人读来油然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自己也在湖心经历了一场突然来去的阵雨,又来到望湖楼头观赏那水天一色的美丽风光。诗用“翻墨”写出云的来势,用“跳珠”描绘雨的特点,说明是骤雨而不是久雨。“未遮山”是骤雨才有的景象;“卷地风”说明雨过得快的原因,都是如实描写,却分插在第一、第三句中,彼此呼应,烘托得好。最后用“水如天”写一场骤雨的结束,又有悠然不尽的情致。句中又用“白雨”和“黑云”映衬,用“水如天”和“卷地风”对照,用“乱入船“与“未遮山”比较,都显出作者构思时的用心。   此诗描绘了望湖楼的美丽雨景。好的诗人善于捕捉自己的灵感,此诗的灵感可谓突现于一个“醉”字上。醉于酒,更醉于山水之美,进而激情澎湃,才赋成即景佳作。才思敏捷的诗人用诗句捕捉到西子湖这一番别具风味的“即兴表演”,绘成一幅“西湖骤雨图”。乌云骤聚,大雨突降,倾刻又雨过天晴,水天一色。又是山,又是水,又是船,这就突出了泛舟西湖的特点。其次,作者用“黑云翻墨”,“白雨跳珠”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给人以很强的质感。再次,用“翻墨”写云的来势,用“跳珠”描绘雨点飞溅的情态,以动词前移的句式使比喻运用得灵活生动却不露痕迹。而“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两句又把天气由骤雨到晴朗前转变之快描绘得令人心清气爽,眼前陡然一亮,境界大开。   第二首诗是写乘船在湖中巡游的情景。北宋时,杭州西湖由政府规定作为放生池。王注引张栻的话说:“天禧四年(指1020年),太子太保判杭州王钦若奏:以西湖为放生池,‘禁捕鱼鸟,为人主祈福。’”这是相当于现代的禁捕禁猎区;所不同的,只是从前有人卖鱼放生,还要弄个“祈福”的名堂罢了。西湖既是禁捕区,所以也是禁植区,私人不得占用湖地种植。诗的开头,就写出这个事实。那些被人放生、自由成长的鱼鳖之类,不但没有受到人的威胁,反而受到人的施与,游湖的人常常会把食饵投放水里,引那些小家伙围拢来吃。便是不去管它们,它们凭着条件反射,也会向人追赶过来。至于满湖的荷花,也没有谁去种植,自己凭着自然力量生长,东边一丛,西边一簇,自开自落,反而显示出一派野趣。   然而此诗的趣味却在后面两句。“水枕能令山俯仰”——山本来是不能俯仰的,杜甫有“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句子,杜牧也有“古训屹如山”(《池州送孟迟》)的说法,苏轼却偏要说“山俯仰”。诗人认为,山是能俯仰的,理由就在“水枕”。所谓“水枕”,就是枕席放在水面上。准确地说,是放在船上。船一颠摆,躺在船上的人就看到山的一俯一仰。这本来并不出奇,许多人都有过这种经验。问题在于诗人把“神通”交给了“水枕”,如同这个“水枕”能有绝大的神力,足以把整座山颠来倒去。这样的构思,就显出了一种妙趣来。   “风船解与月裴回”——同样是写出一种在船上泛游的情趣。湖上刮起了风,小船随风飘荡。这也是常见的,不足为奇。人们坐在院子里抬头看月亮,月亮在云朵里慢慢移动,就像在天空里徘徊。因此李白说:“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月下独酌》)这也不算新奇。不同的地方是,苏轼把船的游荡和月的徘徊轻轻牵拢,拉到一块来,那就生出了新意。船在徘徊,月也在徘徊,但诗人不知是月亮引起船的徘徊,还是船儿逗得月亮也欣然徘徊起来。诗人想,如果是风的力量使船在水上徘徊,那又是什么力量让月亮在天上徘徊呢?还有,这两种徘徊,到底是相同呢还是不同呢?他把“船”和“月”两种“徘徊”联系起来,就产生了许多问题,其中包含了一些哲理,他要定下神来,好好想一想。所以说,诗句写得饶有情趣。   第四首诗首句中的“游女”当是采莲女。因为从这一组五首诗看,苏轼应该始终都在望湖楼上,所以木兰桡上的该是“游女”。旁人不可能跳到水里给她们献花。倒是她们近水楼台,可以采了荷花献给别人。所以这第一句是写“游女”们献花给游客。水里采花的“游女”,应该就是采莲女了。天上下雨了,采莲女在湖中,首饰未免被打湿了。“无限芳洲生杜若”,屈原在《湘夫人》里有写过“搴汀洲兮杜若”,杜若代指各种香草。而“香草美人”是楚辞中最重要的意象,倒推可知,楚辞招在这里就是代指“香草”。“吴儿不识楚辞招”,是感慨采莲女不认识《楚辞》中的各种香草。杜甫《归梦》诗中有“梦归归未得,不用楚辞招”之句,“不用楚辞招”切合“有家难回”之意,与这里的“楚辞招”的意思完全不同。 参考资料: 1、 缪钺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337-339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作者: 苏轼 朝代: 宋代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秋凉 一作:新凉)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秋凉 一作:新凉)世上万事恍如一场大梦,人生经历了几度新凉的秋天?到了晚上,风吹动树叶发出的声音,响彻回廊里,看看自己,眉头鬓上又多了几根银丝。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酒并非好酒,却为客少发愁,月亮虽明,却总被云遮住。在这中秋之夜,谁能够和我共同欣赏这美妙的月光?我只能拿起酒杯,凄然望着北方。 参考资料: 1、 李静 等 .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 :254 .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bìn)上。(秋凉 一作:新凉)世事一场大梦:《庄子·齐物论》:“且有大觉,而后知其大梦也。”李白《春日醉起言志》:“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生。”新凉:一作“秋凉”。风叶:风吹树叶所发出的声音。鸣廊:在回廊上发出声响。《淮南子·说山训》:“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徐寅《人生几何赋》:“落叶辞柯,人生几何”。此由风叶鸣廊联想到人生之短暂。眉头鬓上: 指眉头上的愁思鬓上的白发。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fáng)。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zhǎn)凄然北望。 贱:质量低劣。妨:遮蔽。孤光:指独在中天的月亮。盏:酒杯。 参考资料: 1、 李静 等 .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 :254 .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bìn)上。(秋凉 一作:新凉)世上万事恍如一场大梦,人生经历了几度新凉的秋天?到了晚上,风吹动树叶发出的声音,响彻回廊里,看看自己,眉头鬓上又多了几根银丝。世事一场大梦:《庄子·齐物论》:“且有大觉,而后知其大梦也。”李白《春日醉起言志》:“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生。”新凉:一作“秋凉”。风叶:风吹树叶所发出的声音。鸣廊:在回廊上发出声响。《淮南子·说山训》:“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徐寅《人生几何赋》:“落叶辞柯,人生几何”。此由风叶鸣廊联想到人生之短暂。眉头鬓上: 指眉头上的愁思鬓上的白发。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fáng)。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zhǎn)凄然北望。 酒并非好酒,却为客少发愁,月亮虽明,却总被云遮住。在这中秋之夜,谁能够和我共同欣赏这美妙的月光?我只能拿起酒杯,凄然望着北方。贱:质量低劣。妨:遮蔽。孤光:指独在中天的月亮。盏:酒杯。 参考资料: 1、 李静 等 .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 :254 .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秋凉 一作:新凉)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诗词联想  提起苏轼的中秋词,大家都会想起那首著名的《水调歌头》,但同是写于中秋的这首《西江月》,情绪却显得非常落寞,应该是写于被贬黄州之时。在这首词中,苏轼以“中秋”这一深具情感意义的节日为背景,抒写了远贬黄州的孤独悲苦的心情,同时又在感叹时间的流逝中,表达出对人生历史的深沉思考,以及对人世真情的深深眷恋。在清寒孤寂的意境氛围的营造中,读者可以见到豪放词人苏东坡在旷达超然背后悲情婉约的一面。 诗句赏析  词一开端,便慨叹世事如梦,虽然苏轼诗词中常常流露出人生如梦的思想,但或是自我排遣之语,或为往古来今之思,读来往往觉其放达,而不觉其悲切。此处却不然,以一种历尽沧桑的语气写出,加上几度秋凉之问,风叶鸣廊,忽觉人生短暂,已惊繁霜侵鬓,益觉开头浮生若梦的感叹,并非看破红尘的彻悟,而是对自身遭际有不平之意,从而深感人生如梦境般荒谬与无奈。   “世事一场大梦”中的“世事”既可以指具体的历史实事,即指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事情,亦可以理解为苏轼对人生命运的抽象意义的认识。“世事如梦”,“人生如梦”,一切皆如白驹过隙,雪后飞鸿,人生只是天地间偶然的飘蓬,所以不可执着于现实中的得失荣辱,而应超脱于具体的万事万物,使自己内心趋于平衡。“人生几度新凉”,用“新凉”指又一个秋天的来临,并且突出了秋天乍到的“新”,可见诗人对节候变化的敏感,时间的流逝磨蚀着有限的生命,词人由此产生出真挚的惜时之情。“新凉”亦指诗人再次遭到排挤打击的人生际遇,用一个“凉”字,表达了诗人心中的凄凉之情,所以,“人生几度新凉”不仅指自然节候的变化,同时也是指人生命运的起伏不定、变幻莫测。这句话把自然与人生结合起来,以自然的变幻来反衬出词人对人生命运的无奈谓叹,寄意深刻,韵味悠远。开头两句词远远不止是苏东坡在记叙一时一地之事,或是一己一身之感,而是借写具体的事实,表达他对抽象意义上的人生命运的深沉思忖。   “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在冷落清秋的夜里,凉风吹打着庭院里的树叶,在空旷的长廊里发出凄凉的回响。词人取过镜子,看见两鬓爬满了白发,“人生何处得秋霜?”词人由此陷入了深沉的思索中,读者同样可以感觉到阵阵寒意袭来。   过片两句,更可见牢骚。“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酒贱”是因为“人贱”,暗指身遭贬斥,受人冷遇。“月明”句隐喻小人当道,君子遭谗。苏轼远贬黄州,心中的失落与不满是以这种自我嘲讽的形式来表现的。因“乌台诗案”受苏轼牵连被贬的人太多,而苏轼也因此不愿连累友人,所以绝少与故人交往,这里的“客少”应是指当时的实际情况。在这静寂的夜里,在这皓月当空之时,清秋的寒气阵阵袭人,此时,苏轼心中的孤独凄凉之感是难以排遣的。中秋月明,而明月总是被乌云遮去光芒。有人认为“东坡在黄州,中秋夜对月独酌,作《西江月》词”,可见“月明多被云妨”一句写的是眼前实景,是自然现象,但似乎还有更深的内涵,是在借自然之景抒写他对社会环境的认识。这里隐含了作者深深的政治愤懑情绪,“云妨”比喻小人当道,欺瞒主上迷惑视听排斥忠良。作者为自己忠而被谤,谪居偏地黄州,政治抱负难于发挥而深感忧伤苦闷,而此情此景,唯有对月把孤盏聊以解忧愁了。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凉北望”点出了作词的时间与主旨。“中秋”是传统意义上团聚的节日,苏轼选取“中秋”这一宴乐的节日作为背景,以虚笔中的乐景写哀情,使哀情为之更哀。“北望”点出了作词的主旨。“北望”的含义,历代论者有所争议,《古今词话》认为苏轼“一日不负朝廷,其怀君之心,末句可见矣”,而胡仔认为是“兄弟之情见于句意之间矣”。据记载这首词下原有注释“寄子由”,可见苏轼此词是在中秋之夜写给其兄弟苏辙的。其实,苏轼当时政治上受迫害,孤苦寂寥,凄然北望之中,思弟之情,忧国之心,身世之感,或许交织在一起,作为欣赏者,也不妨抛开考证,作宽泛理解。苏轼晚年饱受政治打击,他多以佛、道思想来超然物外,以消解现实的苦闷,但此词笼罩着一层悲凉的气氛,可见苏轼始终没能摆脱尘世的痛苦。在这热闹的中秋月明之时,唯一可以慰藉自己落寞孤寂情怀的是那真挚的手足深情。苏轼渴望着与兄弟一诉衷肠,无奈远贬黄州的他只能在北望中借明月遥寄相思。天涯同一月,相思两地情,遥望却不能与之相聚,明天却又要面临现实中太多的痛苦与无奈,苏轼因而陷入更为深沉的悲凉之中。 特点  整首词突出了一个“凉”字,以清寒的中秋之夜的凉风、明月与孤灯等情感意象,营造了一个情景交融的完美意境。苏轼借写节候之“凉”,抒写人生之“悲凉”,表达了他对现实人生的深沉思考。与这首词意境与主旨相似的就是那首写于密州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在那首词中,苏轼写道:“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与这首《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相比,两词都是借写景抒怀,都渲染了一个“寒”、“凉”情绪意境,给词蒙上了一层深厚的情感意韵。所不同的是前者在于指出节候之“清寒”,后者重在喻示人生之“凄凉”;前者写天上人间之“清寒”,后者写现实人间之“凄凉”;前者想象天上人间之“寒”以反衬人世间值得留恋,后者借人间之真情以慰藉自己“凄凉”的心灵。两词相得益彰,情韵悠远,表达了饱受政治打击的苏轼对历史人生的深刻认识,以及对人世真情的深深眷恋。 总结  苏轼这首词也寄寓了一定的哲理意味。但这种哲理意味是通过营造一个完美的审美意境传达出来的。读者首先感受到的是中秋之夜清寒的月色与空寂的长廊,孤独的词人身影与孤独的黯淡灯光,以及由此流露出来的词人深沉的人生思考与真挚的人世之恋,读者并不感觉到说理、议论的空洞与枯燥,而是为词中深沉的情感所打动,然后体验出作者蕴含于词中的哲理趣味。另外,苏轼是宋代豪放词派的代表词人,然而这首词风格柔婉,可以看出苏轼的词风也有悲情婉约的一面,这种哀怨隐忍之作更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参考资料: 1、 吴慧娟 等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 :628-629 .

琴诗

作者: 苏轼 朝代: 宋代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如果说琴声发自琴,那把它放进盒子里为什么不响呢?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如果说琴声发自手,为何你的手上听不到声音?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如果。

何:为何。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如果说琴声发自琴,那把它放进盒子里为什么不响呢?

若:如果。

何:为何。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如果说琴声发自手,为何你的手上听不到声音?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唐朝的韦应物写了一首《听嘉陵江水声寄深上人》:“凿岩泄奔湍,称古神禹迹。

夜喧山门店,独宿不安席。

水性自云静,石中本无声。

如何两相激,雷转空山惊?

贻之道门旧,了此物我情。

”这位作家对水石之间关系的疑惑与领悟,亦同于苏轼之于琴指。

这其实是个高深的哲学问题,因为在佛教看来,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而成,事物与事物之间只是由于发生了联系,才得以存在。

即如所谓“四大”,《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五说:“譬如机关由业转,地火水风共成身。

随彼因缘招异果,一在一处相违害,如四毒蛇具一箧。

”《圆觉经》说:“恒在此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

”《楞严经》曾对什么是“浊”有一段阐发:“譬如清水,清洁本然,即彼尘土灰沙之伦,本质留碍,二体法尔,性不相循。

有世间人取彼土尘,投于净水,土失留碍,水亡清洁,容貌汩然,名之为浊。

”也就是说,“浊”是尘土和清水发生了作用而形成的。

另一段论述说得更为明确:“譬如琴瑟、箜篌、琵琶,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

”——苏轼的诗简直就是这段话的形象化。

  从字面上看是说,如果说琴可以自己发声,那么为什么把它放在盒子里就没了乐声?

如果说声音是由手指头发出的,那么为什么不能凑过耳朵靠近指头直接听到乐声呢?

  苏轼在这首诗中思考是:琴是如何发出声音的?

根据科学依据可知,其实,琴能演奏出优美的音乐,这不光需要靠琴,还要靠人的指头弹动、敲击钢丝 ,产生振动发出,人的手指和琴同时存在是发出琴音的物质基础,只有两者相辅相成,才能奏出优美的音乐。

  由于钢丝的粗细不同,所以按不同的键,木槌就会敲击相应的钢, 发出不同的声音。

  该诗哲理性很强,富有禅机。

佛教视有为无,视生为灭,追求无声无形不生不减,音乐的真实即虚无,所以音乐无所谓真实与否,要以“谐无声之乐,以自得为和”、“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通过内心的感受而自得、反悟禅道。

《题沈君琴》否定了琴、指两者和音乐之声的关系,其思想和《楞言经》“声无既无灭,声有亦非生,生灭两圆离,是则常真实”相通。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浣溪沙·缥缈红妆照浅溪

作者: 苏轼 朝代: 宋代

缥缈红妆照浅溪。

薄云疏雨不成泥。

送君何处古台西。

废沼夜来秋水满,茂林深处晚莺啼。

行人肠断草凄迷。

缥缈红妆照浅溪。

薄云疏雨不成泥。

送君何处古台西。

隐约可以看见红妆照映着浅溪,薄薄的云带着稀稀的雨洒在地上不成泥。

送君地在何处?

在戏马台西。

废沼夜来秋水满,茂林深处晚莺啼。

行人肠断草凄迷。

干涸的水塘昨夜后积满秋水,茂密的树林深处,晚莺啼叫不止。

行人断肠之处,青草是那样凄凉迷离。

参考资料: 1、 于培杰.苏东坡词选:花山文艺出版社,1984:107-108 2、 朱靖华.苏轼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7:464-466 3、 傅承洲.苏辛词传: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106

缥(piāo)缈(miǎo)红妆照浅溪。

薄云疏雨不成泥。

送君何处古台西。

缥缈:高远隐约的样子。

红妆:一说为随行女仆,一说为彩云。

君:指颜、梁。

颜即颜复,宇长道,颜渊四十八世孙,赐进士出身,官至中书舍人兼国子监直讲。

《宋史》有传。

梁即梁先,字吉老,通经学,工小楷。

苏轼在徐州曾与二人交游,并有诗。

古台:即戏马台。

故址在今徐州市彭城县南,相传为项羽所筑,又名掠马台。

废沼夜来秋水满,茂林深处晚莺啼。

行人肠断草凄迷。

废沼:干涸的池塘。

凄迷:形容景物凄凉而模糊。

善住《送中上人归故里》诗:“野花秋寂历,江草晚凄迷。

” 参考资料: 1、 于培杰.苏东坡词选:花山文艺出版社,1984:107-108 2、 朱靖华.苏轼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7:464-466 3、 傅承洲.苏辛词传: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106

缥(piāo)缈(miǎo)红妆照浅溪。

薄云疏雨不成泥。

送君何处古台西。

隐约可以看见红妆照映着浅溪,薄薄的云带着稀稀的雨洒在地上不成泥。

送君地在何处?

在戏马台西。

缥缈:高远隐约的样子。

红妆:一说为随行女仆,一说为彩云。

君:指颜、梁。

颜即颜复,宇长道,颜渊四十八世孙,赐进士出身,官至中书舍人兼国子监直讲。

《宋史》有传。

梁即梁先,字吉老,通经学,工小楷。

苏轼在徐州曾与二人交游,并有诗。

古台:即戏马台。

故址在今徐州市彭城县南,相传为项羽所筑,又名掠马台。

废沼夜来秋水满,茂林深处晚莺啼。

行人肠断草凄迷。

干涸的水塘昨夜后积满秋水,茂密的树林深处,晚莺啼叫不止。

行人断肠之处,青草是那样凄凉迷离。

废沼:干涸的池塘。

凄迷:形容景物凄凉而模糊。

善住《送中上人归故里》诗:“野花秋寂历,江草晚凄迷。

” 参考资料: 1、 于培杰.苏东坡词选:花山文艺出版社,1984:107-108 2、 朱靖华.苏轼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7:464-466 3、 傅承洲.苏辛词传: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106

缥缈红妆照浅溪。

薄云疏雨不成泥。

送君何处古台西。

废沼夜来秋水满,茂林深处晚莺啼。

行人肠断草凄迷。

  这是一首送别之作。

苏轼交游广泛,又多情善感,自通判杭州以来,已写下了大量的别情词,其中不乏脍炙人口的佳作。

这首词虽然不甚引人注目,却自有其不可掩的艺术特色。

  寓情于景。

这是这首词一个最显著的特点。

全词大半篇幅写景,有点泼墨如云的劲头。

上片先写在戏马台西送别友人时的眼前景物:远处,隐约见到一个女郎的盛装映照在浅浅的溪水之中,天空云气稀薄,零星小雨仍在下着,路面上泥泞倒也无多。

而随着词人在郊野上行进的脚步,下片也拓展了境界:昨夜大雨滂沱,原来干涸的池沼已经涨满了秋水,天已傍晚,茂密的树林深处传来了黄莺的啼鸣,前方还有扑入人的视野的大片入秋枯萎的野草。

这种种景物只有“红妆照浅溪”略具美感,而因“缥缈”充其量带有几分朦胧美,其余基本色调则是灰暗、荒凉。

所以尽管词中对有关情事仅略予点明——“送君”、“行人肠断”,见出送别之意,对抒情主人公触目伤怀,感极而悲的情绪,还是可以深切体认的。

质言之,词人是借萧瑟、凄凉的秋景,来写伤别之情。

  诗中有画。

这体现了词人在创作中的一种审美追求。

这种审美追求,来自对唐代诗人与画家集于一身的王维诗、画作品的深入体悟,也与词人持有诗画一律、诗词一体的艺术见解密不可分。

在这首词创作中,词人充分调动视觉、听觉等感官方面的功能,运用白描手法,将远近、高下、隐显、明暗等不同的景物收入画幅,绘出了一长幅秋景图,就是这方面一个成功的例子。

  对面着笔。

这可以从末句“行人肠断草凄迷”看出来的。

词人说,面对一片凄凉而模糊的衰草,友人会极度伤心的。

单就这一句而论,可以说是情景交融,而从表现别情的角度来说,则是从对面着笔。

当然,写友人离别的悲伤,乃是为了深一层地表现词人自己的悲伤,因而有花面相映之妙。

  这首词大半写景,写景却栩栩如生,或视、或听、或声、或色,描绘一幅真切动人的送别场景,更加深了依依惜别的情意。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苏轼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7:464-466

浪淘沙·探春

作者: 苏轼 朝代: 宋代

昨日出东城,拭探春情。

墙头红杏暗如倾。

槛内群芳芽未吐,早已回春。

绮陌敛香尘,雪霁前村。

东君用意不辞辛。

料想春光先到处,吹绽梅英。

昨日出东城,拭探春情。

墙头红杏暗如倾。

槛内群芳芽未吐,早已回春。

昨天出东城踏青游玩。

墙上的红杳颜色很暗,茂密得好像要倾斜下夹。

栏杆内侧的各种花草却还没有露出花苞,春天的脚步还没走到这里。

绮陌敛香尘,雪霁前村。

东君用意不辞辛。

料想春光先到处,吹绽梅英。

美丽的小路上,女子经过,扬起尘土和落花,前面的村子,刚刚下过雪。

这是掌管春天的神辛勤的脚步吧?

想必春天来到之时,柔风一定会先吹下梅花。

参考资料: 1、 苏轼 .东坡集.江苏:凤凰出版社,2013年:117. 2、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饶晓明.历代名家词新释辑评丛书苏轼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7年1月:107-110

昨日出东城,拭探春情。

墙头红杏暗如倾。

槛内群芳芽未吐,早已回春。

昨天出东城踏青游玩。

墙上的红杳颜色很暗,茂密得好像要倾斜下夹。

栏杆内侧的各种花草却还没有露出花苞,春天的脚步还没走到这里。

探春:早春郊游。

暗:色浓。

倾:犹倾倒,这里指漫出来。

槛(jiàn):花池的围栏。

群芳:各种花草。

绮陌敛香尘,雪霁前村。

东君用意不辞辛。

料想春光先到处,吹绽梅英。

美丽的小路上,女子经过,扬起尘土和落花,前面的村子,刚刚下过雪。

这是掌管春天的神辛勤的脚步吧?

想必春天来到之时,柔风一定会先吹下梅花。

绮(qǐ)陌:风景美丽的郊野道路。

敛:聚集、不扬起。

香尘:芳香之尘,多指女子之步履而起者。

雪霁(jì):雪止天晴。

东君:司春之神。

用意:着意,留心。

辞:推辞。

辛:劳苦。

绽:花蕾开放。

参考资料: 1、 苏轼 .东坡集.江苏:凤凰出版社,2013年:117. 2、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饶晓明.历代名家词新释辑评丛书苏轼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7年1月:107-110

昨日出东城,拭探春情。

墙头红杏暗如倾。

槛内群芳芽未吐,早已回春。

绮陌敛香尘,雪霁前村。

东君用意不辞辛。

料想春光先到处,吹绽梅英。

  上片以情景交融的手法,写初春杭州城东郊的景象和探春者的心态。

“昨日出东城”,点明探春的时间,以及探春的地点杭州城东郊。

“试探春情”,一个“试”字就把探春者的春心欲动的情态唯妙唯肖地传达出来了。

“墙头红杏暗如倾”,写探春的第一个光景。

从墙头伸出来的红杏色彩绿得如油漫出来了。

让人们首先领略到“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宋代叶绍翁《游园不值》诗),“红杏枝头春意闹”(宋代宋祁《玉楼春》词)的探春神韵。

“槛内群芳芽未吐,早已回春”。

用一对矛盾句,提出初春栅栏内各种花草嫩芽嫩叶未发未露,而栅栏外早己春回大地,为过渡到下片进一步写探春幽情埋下的回环之笔。

  下片以承延手法与上片呼应,写探春的第二个光景路景、第三个光景村景等,直至进入神话般的幻境。

“绮陌敛香尘”,写探春男女们路途上的“春”景。

那是一条风景美丽的郊野道路,那是一条“尽日细尘吹绮陌,迷却梦游归路”(清代纳兰性德《念奴娇》词),那是一条聚集着探春女子的步履而留下芳香尘之路。

似有一点“行乐归恒晚,香尘扑地遥”(唐代沈佺期《洛阳道》诗)的韵味。

“雪霁前村”,写探春男女们进入前村后所见的另一番“春”景。

雪止天晴后的前村,留下的便是那被栅栏内冰雪覆盖着,尚未露面吐芽的各种花草与此相映的红楼与红杏,可谓红妆素裹,分外妖娆,是回答上片埋伏的景情回环的一妙笔。

“东君用意不辞辛”,写探春者全身心地进入到一种美妙的幻境。

指挥春日运动之神啊,你是那样的留心描绘焕发的春光,又是那样的不辞劳苦迎来春心。

唐代成彦雄《柳枝词》早已代探春者倾吐,“东君爱惜与先春,草泽无人处也新。

”“料想春光先到处,吹绽梅英”。

笔锋一转,宕开情丝,引起探春者春心欲动的不仅仅是墙头红杏,绮陌香尘,雪霁前村,东君用意,还有你未猜想到的春光最初到来的地方,一眼见到的便是那花蕾刚刚开放的梅花。

最后两句“料想春光先到处,吹绽梅英”,画龙点睛,把苏轼追求梅的高贵品格那样一种春心境界升华到了新的高度。

  苏轼将春心与春景水乳交融地成篇,实属匠心独运,自然天成。

最后两笔妙不可言,毛泽东之词《卜算子·咏梅》与该词异曲同工,令人回味。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饶晓明.历代名家词新释辑评丛书苏轼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7年1月:107-110

西江月·送别

作者: 苏轼 朝代: 宋代

昨夜扁舟京口,今朝马首长安。

旧官何物与新官。

只有湖山公案。

此景百年几变,个中下语千难。

使君才气卷波澜。

与把新诗判断。

昨夜扁舟京口,今朝马首长安。

旧官何物与新官。

只有湖山公案。

昨夜您的小船离开京口,今晨我的马头遥望长安。

旧官拿什么交代给新官?

只有西湖、吴山、公事、案件。

此景百年几变,个中下语千难。

使君才气卷波澜。

与把新诗判断。

杭州美景,百年来几度变迁?

内含奥秘,下评语叫人为难。

新太守林大人的才气能掀起钱塘江的波澜。

把我的新诗呈给您。

请您细加指点。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编著,苏轼词新释辑评 (下册),中国书店,,第1079-1081页 2、 薛玉峰著,苏东坡词今译,中国文联出版社,2012.09,第143页

昨夜扁舟京口,今朝马首长安。

旧官何物与新官。

只有湖山公案。

扁舟:小舟。

京口:今江苏镇江市。

乃古润州治所。

长安:此处代指京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市)。

马首长安,谓马不停蹄地向京都进发。

旧官何物与新官:孟綮《本事诗·情感第一》载陈朝乐昌公主破镜重圆诗:“此日何迁次,新官对旧官。

笑啼都不敢,方验作人难。

”这里东坡仅以其“新官对旧官”句,借指自己是“旧官”即将离任;

“新官”,指林子中,他接替自己任杭州太守。

湖山公案:指东坡自己的吟咏西湖山景的诗作。

傅斡《注坡词》注云:“公伴杭日作诗,后下狱,令供诗帐。

此言湖山公案,亦谓诗也。

禅家以言语为公案。

” 此景百年几变,个中下语千难。

使君才气卷波澜。

与把新诗判断。

个中:此中。

下语:评说,讲说。

傅斡注:“禅家有下语之说。

”使君:指新任杭州太守的林子中。

才气卷波澜:形容林子中的才气像波涛一般壮阔起伏。

判断:犹鉴别辨析。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编著,苏轼词新释辑评 (下册),中国书店,,第1079-1081页 2、 薛玉峰著,苏东坡词今译,中国文联出版社,2012.09,第143页

昨夜扁舟京口,今朝马首长安。

旧官何物与新官。

只有湖山公案。

此景百年几变,个中下语千难。

使君才气卷波澜。

与把新诗判断。

  上片,“昨夜扁舟京口,今朝马首长安。

”词人先向新任杭州太守林子中诉说着他的仕宦奔波之苦。

这句词份量沉重,内涵复杂,至少含有两层意思:其一,词人说自己没有做出什么成绩,只留下一堆吟咏西湖山景的诗作了,表现了东坡的谦虚和自责精神,令人钦敬。

其实,词人这次知杭政绩斐然,尽人皆知,他不仅积极抗旱救灾,施粥送药,救活了很多贫困百姓;

而且开河浚湖、兴建水利,在西湖中筑造堰闸,修建南北三十里长堤,并在堤上造六桥,置九亭,遍植杨柳芙蓉,不仅美化了风景,还方便了行旅耕作,深得人民崇敬,以至人们“家有画像,饮食必祝,又做生祠以报。

”   下片,集中请求林子中评判其湖山新诗。

“此景百年几变,个中下语千难。

”词人说西湖山景千变万化,百年数异,自己对之描写是很困难的。

这里,词人把其湖山诗作的内容限制在自然景物的范围内,与其他(如政治)无关,而且“百年几变”,“下语千难”,表明其诗歌内涵随着风景的变化而复杂多变,用语费神颇多,是正常现象。

“使君才气卷波澜。

与把新诗判断。

”这末二句是词人对林子中的客套颂扬之辞,当然也含有某种期待的愿望,他说林子中才气如壮阔波涛,一定会对自己的新诗做出公正的评判。

用语谨慎巧妙,表面上是请友人品赏、评说自己的新诗,而却带有某种警惕性。

因为词中连用“公案”、“判断”二词,十分醒目,这涉及到诉讼、判案性质,东坡决不会随便使用之。

东坡似是有意把自己当作了“被告”,等待审判,但他实际上却又是问心无愧,心地坦荡,并且充满了自信心。

  全词表现了词人对自己奔波在仕宦之途中的无可奈何心境,用意深微,浑然妥贴,章法平中有奇,虚实柜生,宛曲味永。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编著,苏轼词新释辑评 (下册),中国书店,,第1079-1081页

送孙著作赴考城兼寄钱醇老李邦直二君于孙处

作者: 苏轼 朝代: 宋代

使君闲如云,欲出谁肯伴。

清风独无事,一啸亦可唤。

来従白苹洲,吹我明月观。

门前远行客,青衫流白汗。

问子何匆匆,王事不可缓。

故人钱与李,清庙两圭瓚。

蔚为万乘器,尚记沟中断。

子亦东南珍,价重不可算。

别情何以慰,酒尽对空案。

惟持一榻凉,劝子巾少岸。

此风那复有,尘土飞灰炭。

欲寄二大夫,发发不可绊。

长寿乐·南昌生日

作者: 李清照 朝代: 宋代

微寒应候。

望日边六叶,阶蓂初秀。

爱景欲挂扶桑,漏残银箭,杓回摇斗。

庆高闳此际,掌上一颗明珠剖。

有令容淑质,归逢佳偶。

到如今,昼锦满堂贵胄。

荣耀,文步紫禁,一一金章绿绶。

更值棠棣连阴,虎符熊轼,夹河分守。

况青云咫尺,朝暮重入承明后。

看彩衣争献,兰羞玉酎。

祝千龄,借指松椿比寿。

微寒应候。

望日边六叶,阶蓂初秀。

爱景欲挂扶桑,漏残银箭,杓回摇斗。

庆高闳此际,掌上一颗明珠剖。

有令容淑质,归逢佳偶。

到如今,昼锦满堂贵胄。

微冷的应和时节,期盼着太阳早些升起,台阶前的蓂荚已长出六片叶子了,已经是初六了。

冬天的太阳刚刚升起,天将破晓,春天不久将来临。

就在这时你(指寿星)出生在一个显赫的家庭,家中视你为掌上明珠。

你拥有不俗姿容、贤淑品德、良好教养,嫁给了一个好丈夫。

到如今,你生活在的昼锦堂已经是儿孙满堂,而且个个都是有出息的达官贵人了。

荣耀,文步紫禁,一一金章绿绶。

更值棠棣连阴,虎符熊轼,夹河分守。

况青云咫尺,朝暮重入承明后。

看彩衣争献,兰羞玉酎。

祝千龄,借指松椿比寿。

光荣啊,你的家庭成员已经进入朝庭中枢,一个个身佩金印绿绶位列三公。

可更喜的是你的两个儿子他们兄弟俩福荫不断,他们持虎符乘熊轼车,成为了地方太守。

他们的未来不可限量,而且很快就会高升,进入中枢成为皇帝倚重的大臣。

看,他们兄弟俩穿着彩衣纷纷上前向你拜寿,向你敬献美食和美酒。

祝贺你长命百岁,与松椿同寿。

参考资料: 1、 杨合林.李清照集[M].湖南:岳麓书社出版社,1999. 2、 郑孟彤.李清照词赏析[M].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 3、 刘瑜.李清照词赏析[M].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1990.

微寒应候。

望日边六叶,阶蓂初秀。

爱景欲挂扶桑,漏残银箭,杓回摇斗。

庆高闳此际,掌上一颗明珠剖。

有令容淑质,归逢佳偶。

到如今,昼锦满堂贵胄。

微冷的应和时节,期盼着太阳早些升起,台阶前的蓂荚已长出六片叶子了,已经是初六了。

冬天的太阳刚刚升起,天将破晓,春天不久将来临。

就在这时你(指寿星)出生在一个显赫的家庭,家中视你为掌上明珠。

你拥有不俗姿容、贤淑品德、良好教养,嫁给了一个好丈夫。

到如今,你生活在的昼锦堂已经是儿孙满堂,而且个个都是有出息的达官贵人了。

应候:应和节令。

六叶阶蓂[míng]初秀:阶前蓂荚初生六叶。

传说此草月初日生一叶。

已生六叶知为初六。

爱景:冬日之光。

《初学记·岁时部上·冬四》:“杜预注《左传》曰:冬日可爱,夏日可畏。

”景:日。

扶桑:传说中太阳升起的地方的大树。

《山海经·海外东经》:“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

”郭璞注:“扶桑,木也。

”漏残银箭:指天将向晓。

漏残,漏壶中的水将要滴尽。

银箭,用在漏壶中刻有度数的标尺。

杓[biāo]回摇斗:意谓斗柄东回,春天来到。

杓:北斗第五、六、七颗星的名称。

又称斗柄、杓星。

高闳[hóng]:高门,显赫的门庭。

剖:出生。

归:出嫁。

昼锦:原意谓贵显还乡。

《史记·项羽本纪》:“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

”这里或指韩琦所建昼锦堂。

《宋史·韩肖胄传》:“琦守相,作昼锦堂,治作荣归堂,肖胄又作荣事堂,三世守乡郡,人以为荣。

” 荣耀,文步紫禁,一一金章绿绶。

更值棠棣连阴,虎符熊轼,夹河分守。

况青云咫尺,朝暮重入承明后。

看彩衣争献,兰羞玉酎。

祝千龄,借指松椿比寿。

光荣啊,你的家庭成员已经进入朝庭中枢,一个个身佩金印绿绶位列三公。

可更喜的是你的两个儿子他们兄弟俩福荫不断,他们持虎符乘熊轼车,成为了地方太守。

他们的未来不可限量,而且很快就会高升,进入中枢成为皇帝倚重的大臣。

看,他们兄弟俩穿着彩衣纷纷上前向你拜寿,向你敬献美食和美酒。

祝贺你长命百岁,与松椿同寿。

紫禁:以紫微星垣比喻皇帝的居处,故称皇宫为紫禁。

《文选·谢庄〈宋孝武宣贵妃诔〉》:“掩彩瑶光,收华紫禁。

”李善注:“王者之宫,以象紫微,故谓宫中为紫禁。

”“一一”句:意谓都是高官。

出自《汉书·百官公卿表上》:“相国、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绶。

”棠棣[dì]连阴:意谓兄弟福荫相继不断。

棠棣:指兄弟。

棠阴:《诗·召南·甘棠》谓周时召伯巡行南国,曾在甘棠树阴下听讼断案,后人思之,不忍伐其树。

阴:同“荫”。

虎符:铜铸的虎形兵符,背有铭文。

作为古代调兵遣将的信物,分为两半,右半留京师,左半授予统兵将帅或地方官吏。

调兵时由使臣持符验合方能生效。

详见《史记·信陵君传》。

熊轼:古代高级高员所乘车,车前横轼作伏熊形。

后用以指公卿和地方长官。

详见《后汉书·舆服志上》。

夹河分守:意谓寿主有二子皆为郡守。

《汉书·杜周传》:“始周为庭史,有一马。

及久任事,列三公,而两子夹河为郡守,家訾累巨万矣。

”青云咫尺:青云:指高位。

《史记·范雎蔡泽列传》:“须贾顿首言死罪,曰:‘贾不意君能自致於青云之上。

’”咫尺:犹“一步之遥”。

朝暮句:朝暮,犹早晚。

承明:即承明庐,汉代皇帝侍臣入值之所,此处言寿主二子不久将成为皇帝身边的高官。

兰羞玉酎[zhòu]:指香美的食品。

玉酎:指复酿的醇美之酒。

松椿[chūn]比寿:祝寿之辞。

详见《诗·小雅·天保》。

《诗序》谓《天保》篇:“下报上也。

”意谓群臣为君主祝福,诗中有“如松柏之茂”等祝词。

又《庄子·逍遥游》有以大椿比岁之句。

此处均有所取意。

松椿:古人认为最长寿的两种树。

参考资料: 1、 杨合林.李清照集[M].湖南:岳麓书社出版社,1999. 2、 郑孟彤.李清照词赏析[M].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 3、 刘瑜.李清照词赏析[M].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1990.

奉和圣制重阳节宰臣及群官上寿应制

作者: 王维 朝代: 唐代

四海方无事,三秋大有年。

百生无此日,万寿愿齐天。

芍药和金鼎,茱萸插玳筵。

玉堂开右个,天乐动宫悬。

御柳疏秋景,城鸦拂曙烟。

无穷菊花节,长奉柏梁篇。

2627282930 共146606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