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 / 山中送别 文翻注译赏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明年 一作:年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在深山中送走了好友,夕阳落下把柴门半掩。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明年 一作:年年) 春草到明年催生新绿,朋友啊你能不能回还?
参考资料: 1、 蘅塘退士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年11月版 :第56页 . 2、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年10月版 :第299页 .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fēi)。
掩:关闭。
柴扉:柴门。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明年 一作:年年) 明年:一作“年年”。
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
参考资料: 1、 蘅塘退士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年11月版 :第56页 . 2、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年10月版 :第299页 .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fēi)。
在深山中送走了好友,夕阳落下把柴门半掩。
掩:关闭。
柴扉:柴门。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明年 一作:年年) 春草到明年催生新绿,朋友啊你能不能回还?
明年:一作“年年”。
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
参考资料: 1、 蘅塘退士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年11月版 :第56页 . 2、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年10月版 :第299页 .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明年 一作:年年) 这首《山中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情景,而是匠心别运,选取了与一般送别诗全然不同的下笔着墨之点。
诗的首句“山中相送罢”,在一开头就告诉读者相送已罢,把送行时的话别场面、惜别情怀,用一个看似毫无感情色彩的“罢”字一笔带过。
这里,从相送到送罢,跳越了一段时间。
而次句从白昼送走行人一下子写到“日暮掩柴扉”,则又跳越了一段更长的时间。
诗人在把生活接入诗篇时,剪去了在这段时间内送行者的所感所想,都当作暗场处理了。
对离别有体验的人都知道,行人将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魂消,但一种寂寞之感、怅惘之情往往在别后当天的日暮时会变得更浓重、更稠密。
在这离愁别恨最难排遣的时刻,要写的东西也定必是千头万绪的;
可是,诗只写了一个“掩柴扉”的举动。
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时都要做的极其平常的事情,看似与白昼送别并无关连。
而诗人却把这本来互不关连的两件事连在了一起,使这本来天天重复的行动显示出与往日不同的意味,从而寓别情于行间,见离愁于字里。
读者自会从其中看到诗中人的寂寞神态、怅惘心情;
同时也会想:继日暮而来的是黑夜,在柴门关闭后又将何以打发这漫漫长夜呢?
这句外留下的空白,更是使人低回想象于无穷的。
诗的三、四两句“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从《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句化来。
但赋是因游子久去而叹其不归,这两句诗则在与行人分手的当天就惟恐其久去不归。
唐汝询在《唐诗解》中概括这首诗的内容为:“扉掩于暮,居人之离思方深;
草绿有时,行人之归期难必。
”而“归期难必”,正是“离思方深”的一个原因。
“归不归”,作为一句问话,照说应当在相别之际向行人提出,这里却让它在行人已去、日暮掩扉之时才浮上居人的心头,成了一个并没有问出口的悬念。
这样,所写的就不是一句送别时照例要讲的话,而是“相送罢”后内心深情的流露,说明诗中人一直到日暮还为离思所笼罩,虽然刚刚分手,已盼其早日归来,又怕其久不归来了。
前面说,从相送到送罢,从“相送罢”到“掩柴扉”,中间跳越了两段时间;
这里,在送别当天的日暮时就想到来年的春草绿,而问那时归不归,这又是从当前跳到未来,跳越的时间就更长了。
这首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依依不舍,却更进一层写冀望别后重聚。
这是超出一般送别诗的所在。
开头隐去送别情景,以“送罢”落笔,继而写别后回家寂寞之情更浓更稠,为望其再来的题意作了铺垫,于是想到春草再绿自有定期,离人回归却难一定。
惜别之情,自在话外。
意中有意,味外有味,真是匠心别运,高人一筹。
王维善于从生活中拾取看似平凡的素材,运用朴素、自然的语言,来显示深厚、真挚的感情,令人神远。
这首《山中送别》诗就是这样的。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年12月版 :第184-185页 .
陇西行 文翻注译赏
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
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
关山正飞雪,烽火断无烟。
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
告急的军使跃马扬鞭,飞驰而来,一走马便是十里,一扬鞭便是五里,漫长的路程风驰电掣般一闪而过。
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
这是西北都护府的军使,他传来了加急的军书,报告匈奴的军队已经包围了我大唐的西域重镇酒泉。
关山正飞雪,烽火断无烟。
在接到军书之后,举目西望,却只见漫天飞雪,一片迷茫,望断关山,不见烽烟的痕迹,原来军中的烽火联系已经中断了。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384 . 2、 刘德重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136-137 .
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
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
都护:官名。
汉代设置西域都护,唐代设置六大都护府以统辖西域诸国。
匈奴:这里泛指中国北部和西部的少数民族。
酒泉:郡名,在今酒泉市东北。
关山正飞雪,烽火断无烟。
关山:泛指边关的山岳原野。
烽戍:烽火台和守边营垒。
古代边疆告警,以烽燧为号,白天举烟为“燧”,夜晚举火为“烽”。
戍,一本作“火”。
断:中断联系。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384 . 2、 刘德重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136-137 .
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
告急的军使跃马扬鞭,飞驰而来,一走马便是十里,一扬鞭便是五里,漫长的路程风驰电掣般一闪而过。
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
这是西北都护府的军使,他传来了加急的军书,报告匈奴的军队已经包围了我大唐的西域重镇酒泉。
都护:官名。
汉代设置西域都护,唐代设置六大都护府以统辖西域诸国。
匈奴:这里泛指中国北部和西部的少数民族。
酒泉:郡名,在今酒泉市东北。
关山正飞雪,烽火断无烟。
在接到军书之后,举目西望,却只见漫天飞雪,一片迷茫,望断关山,不见烽烟的痕迹,原来军中的烽火联系已经中断了。
关山:泛指边关的山岳原野。
烽戍:烽火台和守边营垒。
古代边疆告警,以烽燧为号,白天举烟为“燧”,夜晚举火为“烽”。
戍,一本作“火”。
断:中断联系。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384 . 2、 刘德重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136-137 .
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
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
关山正飞雪,烽火断无烟。
从体裁上看,这首诗属于古体诗,从题材上看,这首诗属于边塞诗。
诗一开头,便写告急途中,军使跃马扬鞭,飞驰而来,一下子就把读者的注意力紧紧吸引住了。
一、二句形容在“一走马”“一扬鞭”的瞬息之间,“十里”“五里”的路程便风驰电掣般地一闪而过,以夸张的语言渲染了十万火急的紧张气氛,给人以极其鲜明而飞动的形象感受。
这是两个倒装句,按一般的写法是:一走马十里,一扬鞭五里。
但是这样写,一个五言的句子上三下二,不符合诗歌语言的正常节奏,读起来拗口。
像这样“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不仅上口,也因为将“十里”“五里”提前,加以强调,而突出了马的速度之快。
中间两句,点明了骑者的身份和告急的事由。
一个“围”字,可见形势的严重。
一个“至”字,则交代了军使经过“走马”“扬鞭”的飞驰疾驱,终于将军书及时送到。
最后两句,补充交代了气候对烽火报警的影响。
按理,应当先见烽火,后到军书。
然而如今在接到军书之后,举目西望,却只见漫天飞雪,一片迷茫,望断关山,不见烽烟。
是因雪大点不着烽火呢,还是点着了也望不见,反正是烽火联系中断了。
这就更突出了飞马传书的刻不容缓。
写到这里,全诗便戛然而止了,结得干脆利落,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
尽管写形势危急,气氛紧张,而诗中表现的情绪却是热烈、镇定和充满自信的。
这首诗,取材的角度很有特色。
它反映的是边塞战争,但并不正面描写战争。
诗人的着眼点既不在军书送出前边关如何被围,也不在军书送至后援军如何出动,而是仅仅撷取军使飞马告急这样一个片断、一个侧面来写,至于前前后后的情况,则让读者自己用想象去补充。
这种写法,节奏短促,一气呵成,篇幅集中而内蕴丰富,在艺术构思上也显得不落俗套。
参考资料: 1、 刘德重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136-137 .
渭川田家 文翻注译赏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斜阳 一作:斜光)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斜阳 一作:光)村庄处处披满夕阳余辉,牛羊沿着深巷纷纷回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老叟惦念着放牧的孙儿,柱杖等候在自家的柴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雉鸡鸣叫麦儿即将抽穗,蚕儿成眠桑叶已经薄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农夫们荷锄回到了村里,相见欢声笑语恋恋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如此安逸怎不叫我羡慕?
我不禁怅然地吟起《式微》。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年10月版 :第287页 . 2、 蘅塘退士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年11月版 :第9页 .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斜阳 一作:光)墟落:村庄。
斜阳:一作“斜光”。
穷巷:深巷。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jīnɡ)扉(fēi)。
野老:村野老人。
牧童:一作“僮仆”。
倚杖:靠着拐杖。
荆扉:柴门。
雉(zhì)雊(gòu)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雉雊:野鸡鸣叫。
《诗经·小雅·小弁》:“雉之朝雊,尚求其雌。
”蚕眠:蚕蜕皮时,不食不动,像睡眠一样。
田夫荷(hè)锄至,相见语依依。
荷:肩负的意思。
至:一作“立”。
即此羡闲逸,怅(chàng)然吟式微。
即此:指上面所说的情景。
式微:《诗经》篇名,其中有“式微,式微,胡不归”之句,表归隐之意。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年10月版 :第287页 . 2、 蘅塘退士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年11月版 :第9页 .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斜阳 一作:光)村庄处处披满夕阳余辉,牛羊沿着深巷纷纷回归。
墟落:村庄。
斜阳:一作“斜光”。
穷巷:深巷。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jīnɡ)扉(fēi)。
老叟惦念着放牧的孙儿,柱杖等候在自家的柴扉。
野老:村野老人。
牧童:一作“僮仆”。
倚杖:靠着拐杖。
荆扉:柴门。
雉(zhì)雊(gòu)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雉鸡鸣叫麦儿即将抽穗,蚕儿成眠桑叶已经薄稀。
雉雊:野鸡鸣叫。
《诗经·小雅·小弁》:“雉之朝雊,尚求其雌。
”蚕眠:蚕蜕皮时,不食不动,像睡眠一样。
田夫荷(hè)锄至,相见语依依。
农夫们荷锄回到了村里,相见欢声笑语恋恋依依。
荷:肩负的意思。
至:一作“立”。
即此羡闲逸,怅(chàng)然吟式微。
如此安逸怎不叫我羡慕?
我不禁怅然地吟起《式微》。
即此:指上面所说的情景。
式微:《诗经》篇名,其中有“式微,式微,胡不归”之句,表归隐之意。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年10月版 :第287页 . 2、 蘅塘退士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年11月版 :第9页 .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斜阳 一作:斜光)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诗人描绘了一幅恬然自乐的田家暮归图,虽都是平常事物,却表现出诗人高超的写景技巧。
全诗以朴素的白描手法,写出了人与物皆有所归的景象,映衬出诗人的心情,抒发了诗人渴望有所归,羡慕平静悠闲的田园生活的心情,流露出诗人在官场的孤苦、郁闷。
夕阳西下、夜幕将临之际,夕阳的余辉映照着村落(墟落),归牧的牛羊涌进村巷中。
老人惦念着去放牧的孙儿,拄着拐杖在柴门外望他归来。
在野鸡声声鸣叫中,小麦已经秀穗,吃足桑叶的蚕儿开始休眠。
丰年在望,荷锄归来的农民彼此见面,娓娓动情地聊起家常。
这美好的情景使诗人联想到官场明争暗斗的可厌,觉得隐居在这样的农村该是多么安静舒心;
惆怅之余不禁吟起《诗经》中“式微,式微,胡不归?
”(意即:天黑啦,天黑啦,为什么还不回家呀?
)的诗句,表明他归隐田园的志趣。
王维精通音乐、绘画、书法,艺术修养深厚;
苏东坡评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上面这首诗就可以说是一幅田园画。
诗的核心是一个“归”字。
诗人一开头,首先描写夕阳斜照村落的景象,渲染暮色苍茫的浓烈气氛,作为总背景,统摄全篇。
接着,诗人一笔就落到“归”字上,描绘了牛羊徐徐归村的情景,使人很自然地联想起《诗经》里的几句诗:“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诗人痴情地目送牛羊归村,直至没入深巷。
就在这时,诗人看到了更为动人的情景:柴门外,一位慈祥的老人拄着拐杖,正迎候着放牧归来的小孩。
这种朴素的散发着泥土芬芳的深情,感染了诗人,似乎也分享到了牧童归家的乐趣。
顿时间,他感到这田野上的一切生命,在这黄昏时节,似乎都在思归。
麦地里的野鸡叫得多动情啊,那是在呼唤自己的配偶呢;
桑林里的桑叶已所剩无几,蚕儿开始吐丝作茧,营就自己的安乐窝,找到自己的归宿了。
田野上,农夫们三三两两,扛着锄头下地归来,在田间小道上偶然相遇,亲切絮语,简直有点乐而忘归呢。
诗人目睹这一切,联想到自己的处境和身世,十分感慨。
自公元737年(开元二十五年)宰相张九龄被排挤出朝廷之后,王维深感政治上失去依傍,进退两难。
在这种心绪下他来到原野,看到人皆有所归,唯独自己尚旁徨中路,不能不既羡慕又惆怅。
所以诗人感慨系之地说:“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其实,农夫们并不闲逸。
但诗人觉得和自己担惊受怕的官场生活相比,农夫们安然得多,自在得多,故有闲逸之感。
《式微》是《诗经·邶风》中的一篇,诗中反复咏叹:“式微,式微,胡不归?
”诗人借以抒发自己急欲归隐田园的心情,不仅在意境上与首句“斜阳照墟落”相照映,而且在内容上也落在“归”字上,使写景与抒情契合无间,浑然一体,画龙点睛式地揭示了主题。
读完这最后一句,才恍然大悟:前面写了那么多的“归”,实际上都是反衬,以人皆有所归,反衬自己独无所归;
以人皆归得及时、亲切、惬意,反衬自己归隐太迟以及自己混迹官场的孤单、苦闷。
这最后一句是全诗的重心和灵魂。
如果以为诗人的本意就在于完成那幅田家晚归图,这就失之于肤浅了。
全诗不事雕绘,纯用白描,自然清新,诗意盎然。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年12月版 :第139-140页 .
酬张少府 文翻注译赏
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人到晚年特别喜好安静,对人间万事都漠不关心。
自思没有高策可以报国,只要求归隐家乡的山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宽解衣带对着松风乘凉,山月高照正好弄弦弹琴。
君若问穷困通达的道理,请听水浦深处渔歌声音。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92 2、 蘅塘退士.全息本唐诗三百首.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176 3、 耿建华.唐宋诗词精译(诗卷).济南:黄河出版社,1996:131-312 4、 邓安生 等.王维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144-145 5、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17 6、 沙灵娜.唐诗三百首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199-200
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晚年:年老之时。
唐包佶《发襄阳后却寄公安人》诗:“晚年多疾病,中路有风尘。
”唯:亦写作“惟”,只。
好(hào):爱好。
自顾:自念;
自视。
三国魏曹植《赠白马王彪》诗:“自顾非金石,咄唶令心悲。
”李善注:“郑玄《毛诗笺》曰:‘顾,念也。
’”长策:犹良计。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靡毙中国,快心匈奴,非长策也。
”空知:徒然知道。
旧林:指禽鸟往日栖息之所。
这里比喻旧日曾经隐居的园林。
晋陶潜《归园田居》诗之一:“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pǔ)深。
吹解带:吹着诗人宽解衣带时的闲散心情。
解带,表示熟不拘礼,或表示闲适。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解带写诚,厚相结纳。
”“君问”两句:这是劝张少府达观,也即要他像渔樵那样,不因穷通而有得失之患。
君:一作“若”。
穷:不能当官。
通:能当官。
理:道理。
渔歌:隐士的歌。
暗用《楚辞·渔父》的典故:“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遂去,不复而言。
”浦深:河岸的深处。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92 2、 蘅塘退士.全息本唐诗三百首.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176 3、 耿建华.唐宋诗词精译(诗卷).济南:黄河出版社,1996:131-312 4、 邓安生 等.王维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144-145 5、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17 6、 沙灵娜.唐诗三百首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199-200
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人到晚年特别喜好安静,对人间万事都漠不关心。
自思没有高策可以报国,只要求归隐家乡的山林。
晚年:年老之时。
唐包佶《发襄阳后却寄公安人》诗:“晚年多疾病,中路有风尘。
”唯:亦写作“惟”,只。
好(hào):爱好。
自顾:自念;
自视。
三国魏曹植《赠白马王彪》诗:“自顾非金石,咄唶令心悲。
”李善注:“郑玄《毛诗笺》曰:‘顾,念也。
’”长策:犹良计。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靡毙中国,快心匈奴,非长策也。
”空知:徒然知道。
旧林:指禽鸟往日栖息之所。
这里比喻旧日曾经隐居的园林。
晋陶潜《归园田居》诗之一:“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pǔ)深。
宽解衣带对着松风乘凉,山月高照正好弄弦弹琴。
君若问穷困通达的道理,请听水浦深处渔歌声音。
吹解带:吹着诗人宽解衣带时的闲散心情。
解带,表示熟不拘礼,或表示闲适。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解带写诚,厚相结纳。
”“君问”两句:这是劝张少府达观,也即要他像渔樵那样,不因穷通而有得失之患。
君:一作“若”。
穷:不能当官。
通:能当官。
理:道理。
渔歌:隐士的歌。
暗用《楚辞·渔父》的典故:“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遂去,不复而言。
”浦深:河岸的深处。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92 2、 蘅塘退士.全息本唐诗三百首.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176 3、 耿建华.唐宋诗词精译(诗卷).济南:黄河出版社,1996:131-312 4、 邓安生 等.王维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144-145 5、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17 6、 沙灵娜.唐诗三百首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199-200
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这是一首赠友诗。
全诗写情多于写景。
三、四句隐含不满朝政之牢骚。
诗开头就说“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描述了晚年唯好清静、万事皆不关心的心态,看似达观,实则表露出诗人远大抱负无法实现的无奈情绪。
说自己人到晚年,惟好清静,对什么事情都漠不关心了,乍一看,生活态度消极之至,但这是表面现象。
仔细推求起来,这“唯好静”的“唯”字大有文章。
一是确实“只”好静。
二是“动”不了才“只得”好静。
三是显示出极端消极的生活态度。
既不写中年、早年“惟好静”,却写晚年变得“惟好静”,耐人寻味。
如细细品味,不难发现此中包含着心灵的隐痛。
颔联紧承首联,“自顾无长策”道出诗人理想的破灭和思想上的矛盾、痛苦,在冷硬的现实面前,深感无能为力。
既然理想无法实现,就只好另寻出路。
入世不成,便只剩下出世一条路了。
亦即跳出是非场,放波山水,归隐田园,“空知返旧林”。
一个“空”字,包含着几多酸楚与感慨!
此两句亦透露了一个中年消息。
王维此时虽任京官,但对朝政已经完全失望,开始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正是他此时内心的真实写照。
王维早年,怀有政治抱负的雄心,在张九龄任相时,他对现实充满希望。
然而,没过多久,张九龄罢相贬官,朝政大权落到奸相李林甫手中,忠贞正直之士一个个受到排斥、打击,政治局面日趋黑暗,王维的理想随之破灭。
在严酷的现实面前,他既不愿意同流合污,又感到自己无能为力。
“自顾无长策”,就是他思想上矛盾、苦闷的反映。
他表面上说自己无能,骨子里隐含着牢骚。
尽管在李林甫当政时,王维并未受到迫害,实际上还升了官,但他内心的矛盾和苦闷却越来越加深了。
对于这个正直而又软弱、再加上长期接受佛教影响的封建知识分子来说,出路就只剩下跳出是非圈子、返回旧时的园林归隐这一途了。
“空知返旧林”意谓:理想落空,归隐何益?
然而又不得不如此。
在他那恬淡好静的外表下,内心深处的隐痛和感慨,还是依稀可辨的。
颈联写的是诗人归隐“旧林”后的通送适意。
理想落空的悲哀被“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的闲适所取代。
摆脱了仕宦的种种压力,诗人可以迎着松林清风解带敞怀,在山间明月的伴照下独坐弹琴,自由自在,悠然自得。
然而在这恬淡闲适的生活中,依然可以感受到诗人内心深处的隐痛和感慨。
诗人肯定、赞赏那种“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的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趣,实际上是他在苦闷之中追求精神解脱的一种表现。
这既含有消极因素,又含有与官场生活相对照、隐示厌恶与否定官场生活的意味。
“松风”、“山月”均含有高洁之意。
王维追求这种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趣,说他逃避现实也罢,自我麻醉也罢,无论如何,总比同流合污、随波逐流好。
诗人在前面四句抒写胸臆之后,抓住隐逸生活的两个典型细节加以描绘,展现了一幅鲜明生动的形象画面,将“松风”、“山月”都写得似通人意,情与景相生,意和境相谐,主客观融为一体,这就大大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
尾联诗人借答张少府,用《楚辞·渔父》的结意现出诗人企羡渔父悠然独居,不问人间穷通。
歌入浦,以不答为咎,合不尽之意于言外。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用一问一答的形式,照应了“酬”字;
同时,又妙在以不答作答:若要问我穷通之理,我可要唱着渔歌向河浦的深处去了。
末句含蓄蕴藉,耐人咀嚼,似乎在说:世事如此,还问什么穷通之理,不如跟我一块归隐去吧!
又淡淡地勾出一幅画面,用它来结束全诗,可真有点“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的“神韵”。
王维避免对当世发表议论,隐约其词,似乎在说:通则显,穷则隐,豁达者无可无不可,何必以穷通为怀。
而联系上文来看,又似乎在说:世事如此,还问什么穷通之理,不如跟我一块归隐去吧!
这就带有一些与现实不合作的意味了。
从表面上看,诗人显得很达观。
可是,这种对万事不关心的态度,正是一种抑郁不满情绪的表现,字里行间流露出不得已的苦闷,说明了诗人仍然未忘朝政,消沉思想是理想幻灭的产物。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两句含义是非常深永的。
他没有回天之力,又不愿同流合污,只能洁身隐遁。
他又故意用轻松的笔调描写隐居之乐,并对友人说“君问穷能理,渔歌入浦深”,大有深意,似乎只有在山林生活中他才领悟了人生的真谛,表现出诗人不愿与统治者合作的态度,语言含蓄有致,发人深思。
诗的末句又淡淡地勾出一幅画面,含蓄而富有韵味,耐人咀嚼,发人深思,正是这样一种妙结。
参考资料: 1、 刘德重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50-151 2、 贺 莼.唐诗宝鉴 闲情逸致卷.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0:17-18 3、 李永祥.王维诗集.济南:济南出版社,2007:57-58
归嵩山作 文翻注译赏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清澈的川水环绕一片草木,驾车马徐徐而去从容悠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流水好像对我充满了情意,傍晚的鸟儿随我一同回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荒凉的城池靠着古老渡口,落日的余晖洒满金色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在遥远又高峻的嵩山脚下,闭上门谢绝世俗度过晚年。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清川:清清的流水,当指伊水及其支流。
清:一作“晴”。
川:河川。
带:围绕,映带。
薄:草木丛生之地,草木交错曰薄。
去:行走。
闲闲:从容自得的样子。
流水如有意,暮禽(qín)相与还。
暮禽:傍晚的鸟儿。
禽:一作“云”。
相与:相互作伴。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荒城:按嵩山附近如登封等县,屡有兴废,荒城当为废县。
临:当着。
古渡:指古时的渡口遗址。
迢(tiáo)递嵩(sōng)高下,归来且闭关。
迢递:遥远的样子。
递:形容遥远。
嵩高:嵩山别称嵩高山。
且:将要。
闭关:佛家闭门静修。
这里有闭户不与人来往之意。
闭:一作“掩”。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清澈的川水环绕一片草木,驾车马徐徐而去从容悠闲。
清川:清清的流水,当指伊水及其支流。
清:一作“晴”。
川:河川。
带:围绕,映带。
薄:草木丛生之地,草木交错曰薄。
去:行走。
闲闲:从容自得的样子。
流水如有意,暮禽(qín)相与还。
流水好像对我充满了情意,傍晚的鸟儿随我一同回还。
暮禽:傍晚的鸟儿。
禽:一作“云”。
相与:相互作伴。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荒凉的城池靠着古老渡口,落日的余晖洒满金色秋山。
荒城:按嵩山附近如登封等县,屡有兴废,荒城当为废县。
临:当着。
古渡:指古时的渡口遗址。
迢(tiáo)递嵩(sōng)高下,归来且闭关。
在遥远又高峻的嵩山脚下,闭上门谢绝世俗度过晚年。
迢递:遥远的样子。
递:形容遥远。
嵩高:嵩山别称嵩高山。
且:将要。
闭关:佛家闭门静修。
这里有闭户不与人来往之意。
闭:一作“掩”。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这首诗写作者辞官归隐途中所见的景色和心情。
嵩山,古称“中岳”,在今河南登封县北。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首联描写归隐出发时的情景,扣题目中的“归”字。
清澈的河川环绕着一片长长的草木丛生的草泽地,离归的车马缓缓前进,显得那样从容不迫。
这里所写望中景色和车马动态,都反映出诗人归山出发时一种安详闲适的心境。
中间四句进一步描摹归隐路途中的景色。
第三句“流水如有意”承“清川”,第四句“暮禽相与还”承“长薄”,这两句又由“车马去闲闲”直接发展而来。
这里移情及物,把“流水”和“暮禽”都拟人化了,仿佛它们也富有人的感情:河川的清水在汩汩流淌,傍晚的鸟儿飞回林木茂盛的长薄中去栖息,它们好像在和诗人结伴而归。
两句表面上是写“水”和“鸟”有情,其实还是写作者自己有情:一是体现诗人归山开始时悠然自得的心情,二是寓有作者的寄托。
“流水”句比喻一去不返的意思,表示自己归隐的坚决态度;
“暮禽”句包含“鸟倦飞而知还”之意,流露出自己退隐的原因是对现实政治的失望厌倦。
所以此联也不是泛泛的写景,而是景中有情,言外有意的。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这一联运用的还是寓情于景的手法。
两句十个字,写了四种景物:荒城、古渡、落日、秋山,构成了一幅具有季节、时间、地点特征而又色彩鲜明的图画:荒凉的城池临靠着古老的渡口,落日的余晖洒满了萧飒的秋山。
这是傍晚野外的秋景图,是诗人在归隐途中所看到的充满黯淡凄凉色彩的景物,对此加以渲染,正反映了诗人感情上的波折变化,衬托出作者越接近归隐地就越发感到凄清的心境。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迢递”是形容山高远的样子,对山势作了简练而又形象的描写。
“嵩高”,即嵩山。
前句交待归隐的地点,点出题目中的“嵩山”二字。
“归来”,写明归山过程的终结,点出题目中的“归”字。
“闭关”,不仅指关门的动作,而且含有闭门谢客的意思。
后句写归隐后的心情,表示要与世隔绝,不再过问社会人事,最终点明辞官归隐的宗旨,这时感情又趋向冲淡平和。
整首诗写得很有层次。
随着诗人的笔端,既可领略归山途中的景色移换,也可隐约触摸到作者感情的细微变化:由安详从容,到凄清悲苦,再到恬静澹泊。
说明作者对辞官归隐既有闲适自得,积极向往的一面,也有愤激不平,无可奈何而求之的一面。
诗人随意写来,不加雕琢,可是写得真切生动,含蓄隽永,不见斧凿的痕迹,却又有精巧蕴藉之妙。
方回说:“不求工而未尝不工。
”正道出了这首诗不工而工,恬淡清新的特点。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过香积寺 文翻注译赏
临湖亭 文翻注译赏
轻舸迎上客,悠悠湖上来。
当轩对尊酒,四面芙蓉开。
(一作 对樽酒)
轻舸迎上客,悠悠湖上来。
王维乘坐着小船迎接贵宾,小船在湖上悠然开来。
当轩对尊酒,四面芙蓉开。
(一作 对樽酒) 宾主围坐临湖亭开怀畅饮,四周一片盛开的莲花。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轻舸(gě)迎上客,悠悠湖上来。
当轩对尊酒,四面芙蓉开。
(一作 对樽酒)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轻舸(gě)迎上客,悠悠湖上来。
王维乘坐着小船迎接贵宾,小船在湖上悠然开来。
当轩对尊酒,四面芙蓉开。
(一作 对樽酒) 宾主围坐临湖亭开怀畅饮,四周一片盛开的莲花。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轻舸迎上客,悠悠湖上来。
当轩对尊酒,四面芙蓉开。
(一作 对樽酒) 诗人王维在亭子里等待、迎接贵宾,轻舸在湖上悠然驶来。
宾主围坐临湖亭开怀畅饮,窗外就是一片盛开的莲花。
这是何等美妙的人生境界!
诗歌将美景、鲜花、醇酒和闲情巧妙地融于一体,在自然中寄深意,与质朴中见情趣,娟秀飘逸的意境,令人陶醉。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杂诗三首 / 杂咏三首 文翻注译赏
桃源行 文翻注译赏
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
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不见人。
山口潜行始隈隩,山开旷望旋平陆。
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
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
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鸡犬喧。
惊闻俗客争来集,竞引还家问都邑。
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
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
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
不疑灵境难闻见,尘心未尽思乡县。
出洞无论隔山水,......更多
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
渔舟顺溪而下,追寻那美妙的春景,夹岸桃花映红了古渡口两旁。
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不见人。
花树缤纷,忘记了路程远近;
行到青溪尽处,忽然隐约似见人烟。
山口潜行始隈隩,山开旷望旋平陆。
走入了幽深曲折的山口,再往前,豁然开朗一片平川。
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
远望去丛丛绿树有如云霞绮聚集,进村见户户门前翠竹鲜花掩映。
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第一次才听说汉以后的朝代,村民穿戴的还是秦代衣装。
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
他们世代聚居在武陵源,在这里共建了世外田园。
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鸡犬喧。
明月朗照,松下房栊寂静;
旭日升起,村中鸡犬声响起。
惊闻俗客争来集,竞引还家问都邑。
村人惊讶地把外客迎接,争相邀请,询问那世上的消息。
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
清晨的街巷,家家打扫花径;
傍晚的溪边,渔樵乘船回村。
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
当初因避乱世逃出尘寰,寻到这桃源仙境便不归还。
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
从此隐居峡谷,再不管外间变化;
世人求访异境,不过是空望云山。
不疑灵境难闻见,尘心未尽思乡县。
渔人不怀疑这是难得的仙境,但凡心未尽只把家园挂牵;
出洞无论隔山水,辞家终拟长游衍。
出洞后他不顾隔山隔水,又决定辞家来此仙源。
自谓经过旧不迷,安知峰壑今来变。
自认为来过的地方不会迷路,怎知道眼前的峰壑全然改变。
当时只记入山深,青溪几度到云林。
当时曾记得山径幽深,沿青溪几回弯曲才到桃林。
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此日又逢春天,依然遍地桃花水;
仙源何处,已杳杳难寻,不辨道路!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
逐水:顺着溪水。
古津:古渡口。
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不见人。
坐:因为。
见人:遇到路人。
山口潜行始隈隩,山开旷望旋平陆。
隈:山、水弯曲的地方。
旷望:指视野开阔。
旋:不久。
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
攒云树:云树相连。
攒,聚集。
散花竹:指到处都有花和竹林。
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樵客:原本指打柴人,这里指渔人。
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
武陵源:指桃花源,相传在今湖南桃源县(晋代属武陵郡)西南。
武陵,即今湖南常德。
物外:世外。
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鸡犬喧。
房栊:房屋的窗户。
喧:叫声嘈杂。
惊闻俗客争来集,竞引还家问都邑。
俗客:指误入桃花源的渔人。
引:领。
都邑:指桃源人原来的家乡。
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
平明:天刚亮。
闾巷:街巷。
开:指开门。
薄暮:傍晚。
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
避地:迁居此地以避祸患。
去:离开。
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
不疑灵境难闻见,尘心未尽思乡县。
灵境:指仙境。
尘心:普通人的感情。
乡县:家乡。
出洞无论隔山水,辞家终拟长游衍。
游衍:留连不去。
自谓经过旧不迷,安知峰壑今来变。
自谓:自以为。
不迷:不再迷路。
峰壑:山峰峡谷。
当时只记入山深,青溪几度到云林。
云林:云中山林。
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桃花水:春水。
桃花开时河流涨溢。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
渔舟顺溪而下,追寻那美妙的春景,夹岸桃花映红了古渡口两旁。
逐水:顺着溪水。
古津:古渡口。
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不见人。
花树缤纷,忘记了路程远近;
行到青溪尽处,忽然隐约似见人烟。
坐:因为。
见人:遇到路人。
山口潜行始隈隩,山开旷望旋平陆。
走入了幽深曲折的山口,再往前,豁然开朗一片平川。
隈:山、水弯曲的地方。
旷望:指视野开阔。
旋:不久。
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
远望去丛丛绿树有如云霞绮聚集,进村见户户门前翠竹鲜花掩映。
攒云树:云树相连。
攒,聚集。
散花竹:指到处都有花和竹林。
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第一次才听说汉以后的朝代,村民穿戴的还是秦代衣装。
樵客:原本指打柴人,这里指渔人。
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
他们世代聚居在武陵源,在这里共建了世外田园。
武陵源:指桃花源,相传在今湖南桃源县(晋代属武陵郡)西南。
武陵,即今湖南常德。
物外:世外。
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鸡犬喧。
明月朗照,松下房栊寂静;
旭日升起,村中鸡犬声响起。
房栊:房屋的窗户。
喧:叫声嘈杂。
惊闻俗客争来集,竞引还家问都邑。
村人惊讶地把外客迎接,争相邀请,询问那世上的消息。
俗客:指误入桃花源的渔人。
引:领。
都邑:指桃源人原来的家乡。
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
清晨的街巷,家家打扫花径;
傍晚的溪边,渔樵乘船回村。
平明:天刚亮。
闾巷:街巷。
开:指开门。
薄暮:傍晚。
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
当初因避乱世逃出尘寰,寻到这桃源仙境便不归还。
避地:迁居此地以避祸患。
去:离开。
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
从此隐居峡谷,再不管外间变化;
世人求访异境,不过是空望云山。
不疑灵境难闻见,尘心未尽思乡县。
渔人不怀疑这是难得的仙境,但凡心未尽只把家园挂牵;
灵境:指仙境。
尘心:普通人的感情。
乡县:家乡。
出洞无论隔山水,辞家终拟长游衍。
出洞后他不顾隔山隔水,又决定辞家来此仙源。
游衍:留连不去。
自谓经过旧不迷,安知峰壑今来变。
自认为来过的地方不会迷路,怎知道眼前的峰壑全然改变。
自谓:自以为。
不迷:不再迷路。
峰壑:山峰峡谷。
当时只记入山深,青溪几度到云林。
当时曾记得山径幽深,沿青溪几回弯曲才到桃林。
云林:云中山林。
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此日又逢春天,依然遍地桃花水;
仙源何处,已杳杳难寻,不辨道路!
桃花水:春水。
桃花开时河流涨溢。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
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不见人。
山口潜行始隈隩,山开旷望旋平陆。
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
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
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鸡犬喧。
惊闻俗客争来集,竞引还家问都邑。
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
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
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
不疑灵境难闻见,尘心未尽思乡县。
出洞无论隔山水,辞家终拟长游衍。
自谓经过旧不迷,安知峰壑今来变。
当时只记入山深,青溪几度到云林。
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这是王维十九岁时写的一首七言乐府诗,题材取自陶渊明的叙事散文《桃花源记》。
清代吴乔在《围炉诗话》中曾说:“意思,犹五谷也。
文,则炊而为饭;
诗,则酿而为酒也。
”好的诗应当像醇酒,读后能令人陶醉。
因此,要将散文的内容改用诗歌表现出来,决不仅仅是一个改变语言形式的问题,还必须进行艺术再创造。
王维这首《桃源行》,正是由于成功地进行了这种艺术上的再创造,因而具有独立的艺术价值,得以与散文《桃花源记》并世流传。
《桃源行》所进行的艺术再创造,主要表现在开拓诗的意境;
而这种诗的意境,又主要通过一幅幅形象的画面体现出来。
诗一开始,就展现了一幅“渔舟逐水”的生动画面:远山近水,红树青溪,一叶渔舟,在夹岸的桃花林中悠悠行进。
诗人用艳丽的色调,绘出了一派大好春光,为渔人“坐看红树”、“行尽青溪”作了铺陈。
这里,绚烂的景色和盎然的意兴融成一片优美的诗的境界,而事件的开端也蕴含其中了。
散文中所必不可少的交代:“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在诗中都成了酿“酒”的原材料,化为言外意、画外音,让读者自己去想象、去体会了。
在画面与画面之间,诗人巧妙地用一些概括性、过渡性的描叙,来牵引连结,并提供线索,引导着读者的想象,循着情节的发展向前推进。
“山口”、“山开”两句,便起到了这样的作用。
它通过概括描叙,使读者想象到渔人弃舟登岸、进入幽曲的山口蹑足潜行,到眼前豁然开朗、发现桃源的经过。
这样,读者的想象便跟着进入了桃源,被自然地引向下一幅画面。
这时,桃源的全景呈现在人们面前了:远处高大的树木像是攒聚在蓝天白云里,近处满眼则是遍生于千家的繁花、茂竹。
这两句,由远及近,云、树、花、竹,相映成趣,美不胜收。
画面中,透出了和平、恬静的气氛和欣欣向荣的生机,让读者驰骋想象,去领悟、去意会,去思而得之,而所谓诗的韵致、“酒”的醇味,也就蕴含其中了。
接着,读者又可以想象到,渔人一步步进入这幅图画,开始见到了其中的人物。
“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写出了桃源中人发现外来客的惊奇和渔人乍见“居人”所感到服饰上的明显不同,隐括了散文中“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意思。
中间十二句,是全诗的主要部分。
“居人共住武陵源”,承上而来,另起一层意思,然后点明这是“物外起田园”。
接着,便连续展现了桃源中一幅幅景物画面和生活画面。
月光,松影,房栊沉寂,桃源之夜一片静谧;
太阳,云彩,鸡鸣犬吠,桃源之晨一片喧闹。
两幅画面,各具情趣。
夜景全是静物,晨景全取动态,充满着诗情画意,表现出王维独特的艺术风格。
渔人,这位不速之客的闯入,使桃源中人感到意外。
“惊闻”二句也是一幅形象的画面,不过画的不是景物而是人物。
“惊”、“争”、“集”、“竞”、“问”等一连串动词,把人们的神色动态和感情心理刻画得活灵活现,表现出桃源中人淳朴、热情的性格和对故土的关心。
“平明”二句进一步描写桃源的环境和生活之美好。
“扫花开”、“乘水入”,紧扣住了桃花源景色的特点。
“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两句叙事,追述了桃源的来历;
“峡里谁知有人事,世间遥望空云山”,在叙事中夹入情韵悠长的咏叹,文势活跃多姿。
最后一层,诗的节奏加快。
作者紧紧扣住人物的心理活动,将渔人离开桃源、怀念桃源、再寻桃源以及峰壑变幻、遍寻不得、怅惘无限这许多内容,一口气抒写下来,情、景、事在这里完全融合在一起了。
“不疑”六句,在叙述过程中,对渔人轻易离开“灵境”流露了惋惜之意,对云山路杳的“仙源”则充满了向往之情。
然而,时过境迁,旧地难寻,桃源已不知在何处了。
这时,只剩下了一片迷惘。
最后四句,作为全诗的尾声,与开头遥相照应。
开头是无意迷路而偶从迷中得之,结尾则是有意不迷而反从迷中失之,令读者感喟不已。
“春来遍是桃花水”,诗笔飘忽,意境迷茫,给人留下了无穷的回味。
将这首《桃源行》诗与陶渊明《桃花源记》作比较,可以说二者都很出色,各有特点。
散文长于叙事,讲究文理文气,故事有头有尾,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都交代得具体清楚。
而这些,在诗中都没有具体写到,却又使人可以从诗的意境中想象到。
诗中展现的是一个个画面,造成诗的意境,调动读者的想象力,去想象、玩味那画面以外的东西,并从中获得一种美的感受。
这就是诗之所以为诗的原因。
王维这首诗中把桃源说成“灵境”、“仙源”,现代的人多有非议。
其实,诗中的“灵境”,也有云、树、花、竹、鸡犬、房舍以及闾巷、田园,桃源中人也照样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处处洋溢着人间田园生活的气息。
它反映了王维青年时代美好的生活理想,其主题思想,与散文《桃花源记》基本上是一致的。
这首诗通过形象的画面来开拓诗境,可以说,是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在早年作品中的反映。
此外,全诗三十二句,四句或六句一换韵,平仄相间,转换有致。
诗的笔力舒健,从容雅致,游刃有余,颇为后人称道。
清代王士禛说:“唐宋以来,作《桃源行》最佳者,王摩诘(王维)、韩退之(韩愈)、王介甫(王安石)三篇。
观退之、介甫二诗,笔力意思甚可喜。
及读摩诘诗,多少自在;
二公便如努力挽强,不免面红耳热,此盛唐所以高不可及。
”(《池北偶谈》)这“多少自在”四字,便是极高的评价。
翁方纲也极口推崇说,这首诗“古今咏桃源事者,至右丞而造极。
”(《石洲诗话》)这正是结论性的评价。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西施咏 文翻注译赏
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
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
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
邀人傅香粉,不自著罗衣。
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
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
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
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
艳丽的姿色向来为天下器重,美丽的西施怎么能久处低微?
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
原先她是越溪的一个浣纱女,后来却成了吴王宫里的爱妃。
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
平贱时难道有什么与众不同?
显贵了才惊悟她丽质天下稀。
邀人傅香粉,不自著罗衣。
曾有多少宫女为她搽脂敷粉,她从来也不用自己穿著罗衣。
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
君王宠幸她的姿态更加娇媚,君王怜爱从不计较她的是非。
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
昔日一起在越溪浣纱的女伴,再不能与她同车去来同车归。
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
奉告那盲目效颦的邻人东施,光学皱眉而想取宠并非容易!
参考资料: 1、 王向峰 .古典抒情诗鉴赏 :春风文艺出版社 ,1984年12月第1版 :第80页-第82页 . 2、 王尧衢 .唐诗合解笺注 :河北大学出版社 ,2000年 :第31页 .
艳色天下重,西施(shī)宁久微。
西施:吴越春秋:越得苎萝山鬻薪之女,曰西施,郑旦,饰以罗谷,教以容步,三年学成而献于吴。
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
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
邀人傅香粉,不自著(zhuó)罗衣。
傅粉:史记:孝惠时,郎侍中皆傅脂粉。
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
当时浣(huàn)纱伴,莫得同车归。
浣纱:环宇记:会稽县东有西施浣纱石。
水经注:浣纱溪在荆州,为夷陵州西北,秋冬之月,水色净丽。
持谢邻家子,效颦(pín)安可希。
持谢:奉告。
效颦:庄子:西施病心而颦,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效其颦,富人见之,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彼知美颦而不知颦之所以美。
按:颦古作膑。
安可希:怎能希望别人的赏识。
参考资料: 1、 王向峰 .古典抒情诗鉴赏 :春风文艺出版社 ,1984年12月第1版 :第80页-第82页 . 2、 王尧衢 .唐诗合解笺注 :河北大学出版社 ,2000年 :第31页 .
艳色天下重,西施(shī)宁久微。
艳丽的姿色向来为天下器重,美丽的西施怎么能久处低微?
西施:吴越春秋:越得苎萝山鬻薪之女,曰西施,郑旦,饰以罗谷,教以容步,三年学成而献于吴。
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
原先她是越溪的一个浣纱女,后来却成了吴王宫里的爱妃。
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
平贱时难道有什么与众不同?
显贵了才惊悟她丽质天下稀。
邀人傅香粉,不自著(zhuó)罗衣。
曾有多少宫女为她搽脂敷粉,她从来也不用自己穿著罗衣。
傅粉:史记:孝惠时,郎侍中皆傅脂粉。
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
君王宠幸她的姿态更加娇媚,君王怜爱从不计较她的是非。
当时浣(huàn)纱伴,莫得同车归。
昔日一起在越溪浣纱的女伴,再不能与她同车去来同车归。
浣纱:环宇记:会稽县东有西施浣纱石。
水经注:浣纱溪在荆州,为夷陵州西北,秋冬之月,水色净丽。
持谢邻家子,效颦(pín)安可希。
奉告那盲目效颦的邻人东施,光学皱眉而想取宠并非容易!
持谢:奉告。
效颦:庄子:西施病心而颦,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效其颦,富人见之,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彼知美颦而不知颦之所以美。
按:颦古作膑。
安可希:怎能希望别人的赏识。
参考资料: 1、 王向峰 .古典抒情诗鉴赏 :春风文艺出版社 ,1984年12月第1版 :第80页-第82页 . 2、 王尧衢 .唐诗合解笺注 :河北大学出版社 ,2000年 :第31页 .
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
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
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
邀人傅香粉,不自著罗衣。
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
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
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
诗人所处的盛唐时代,在繁华的外衣下隐藏着政治危机:奸邪小人把持朝廷大权,纨绔子弟凭着裙带关系飞黄腾达,甚至连一些斗鸡走狗之徒也得到了君王的恩宠,身价倍增,飞扬跋扈;
才俊之士却屈居下层,无人赏识。
而“读书三十年”的儒生,却“腰下无尺组”,“一生自穷苦”。
王维以这首诗来借咏西施,以喻为人。
《西施咏》取材于历史人物,借古讽今。
诗人借西施“朝贱夕贵”,而浣纱同伴中仅她一人命运发生改变的经历,悲叹世态炎凉,抒发怀才不遇的不平与感慨;
借世人只见显贵时的西施之美,表达对势利小人的嘲讽;
借“朝为越溪女”的西施“暮作吴宫妃”后的骄纵,讥讽那些由于偶然机遇受到恩宠就趾高气扬、不可一世的人;
借效颦的东施,劝告世人不要为了博取别人赏识而故作姿态,弄巧成拙。
诗的开首四句,写西施有艳丽的姿色,终不能久处低微。
次六句写西施一旦得到君王宠爱,就身价百倍。
末了四句写姿色太差者,想效颦西施是不自量力。
语虽浅显,寓意深刻。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说:“写尽炎凉人眼界,不为题缚,乃臻斯诣。
”这种评价是很中肯的。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