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曲歌辞。苦热行

作者: 王维 朝代: 唐代

赤日满天地,火云成山岳。

草木尽焦卷,川泽皆竭涸。

轻纨觉衣重,密树苦阴薄。

莞簟不可近,絺绤再三濯。

思出宇宙外,旷然在寥廓。

长风万里来,江海荡烦浊。

却顾身为患,始知心未觉。

忽入甘露门,宛然清凉乐。

渡河到清河作

作者: 王维 朝代: 唐代

泛舟大河里,积水穷天涯。

天波忽开拆,郡邑千万家。

行复见城市,宛然有桑麻。

回瞻旧乡国,渺漫连云霞。

泛舟大河里,积水穷天涯。

我扬帆行舟黄河上,秋水汇积远接天涯。

天波忽开拆,郡邑千万家。

水天相接处忽然裂开豁口,现出繁华的城邑万户千家。

行复见城市,宛然有桑麻。

顺流前行又有城镇闪入眼中,宛然可见郊野的桑麻。

回瞻旧乡国,渺漫连云霞。

回头瞻望我的故乡京洛,只见洪波浩渺远连云霞。

参考资料: 1、 邓安生 等.王维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30-31

泛舟大河里,积水穷天涯。

大河:即黄河。

《楚辞·九章·悲回风》:“望大河之洲渚兮,悲申徒之抗迹。

”“积水”句:谓河水广大,与天相接。

积水,指积聚的水。

《淮南子·兵略训》:“是故善用兵者,势如决积水于千仞之堤,若转员石于万丈之溪。

” 天波忽开拆,郡邑千万家。

“天波”二句:谓水天一色,初无所见,远处忽现人烟稠密的郡城,仿佛水天相接出拆开一个口子。

天波,指天空的云气,形容极为高远。

拆,裂,开。

郡邑,当指唐河北道博州治所聊城县(今山东聊城东北)。

唐时济州治所(今山东茌平西南)与博州治所隔河相望,由济州治所渡河,首先即当抵达博州聊城。

行复见城市,宛然有桑麻。

城市:即指清河。

据《元和郡县志》卷一六载,博州西北至贝州百九十里。

宛然:真切貌,清晰貌。

《关尹子·五鉴》:“譬犹昔游再到,记忆宛然,此不可忘,不可遣。

” 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上:“山川宛然,原野未改。

”桑麻:桑树与苎麻。

植桑饲蚕取茧和植麻取其纤维,同为古代农业解决衣着的最重要的经济活动。

《管子·牧民》:“藏于不竭之府者,养桑麻、育六畜也。

” 回瞻旧乡国,渺漫连云霞。

回瞻:犹回望。

唐韦应物《酒肆行》:“回瞻丹凤阙,直视 乐游苑 。

”旧乡国:故乡,指京洛。

渺(miǎo)漫:一作“淼漫”,水流广远的样子。

连云霞:与天空之云霞相连,形容水波浩淼。

参考资料: 1、 邓安生 等.王维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30-31

泛舟大河里,积水穷天涯。

我扬帆行舟黄河上,秋水汇积远接天涯。

大河:即黄河。

《楚辞·九章·悲回风》:“望大河之洲渚兮,悲申徒之抗迹。

”“积水”句:谓河水广大,与天相接。

积水,指积聚的水。

《淮南子·兵略训》:“是故善用兵者,势如决积水于千仞之堤,若转员石于万丈之溪。

” 天波忽开拆,郡邑千万家。

水天相接处忽然裂开豁口,现出繁华的城邑万户千家。

“天波”二句:谓水天一色,初无所见,远处忽现人烟稠密的郡城,仿佛水天相接出拆开一个口子。

天波,指天空的云气,形容极为高远。

拆,裂,开。

郡邑,当指唐河北道博州治所聊城县(今山东聊城东北)。

唐时济州治所(今山东茌平西南)与博州治所隔河相望,由济州治所渡河,首先即当抵达博州聊城。

行复见城市,宛然有桑麻。

顺流前行又有城镇闪入眼中,宛然可见郊野的桑麻。

城市:即指清河。

据《元和郡县志》卷一六载,博州西北至贝州百九十里。

宛然:真切貌,清晰貌。

《关尹子·五鉴》:“譬犹昔游再到,记忆宛然,此不可忘,不可遣。

” 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上:“山川宛然,原野未改。

”桑麻:桑树与苎麻。

植桑饲蚕取茧和植麻取其纤维,同为古代农业解决衣着的最重要的经济活动。

《管子·牧民》:“藏于不竭之府者,养桑麻、育六畜也。

” 回瞻旧乡国,渺漫连云霞。

回头瞻望我的故乡京洛,只见洪波浩渺远连云霞。

回瞻:犹回望。

唐韦应物《酒肆行》:“回瞻丹凤阙,直视 乐游苑 。

”旧乡国:故乡,指京洛。

渺(miǎo)漫:一作“淼漫”,水流广远的样子。

连云霞:与天空之云霞相连,形容水波浩淼。

参考资料: 1、 邓安生 等.王维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30-31

泛舟大河里,积水穷天涯。

天波忽开拆,郡邑千万家。

行复见城市,宛然有桑麻。

回瞻旧乡国,渺漫连云霞。

  此诗描绘的是黄河下游的景致。

作者行舟河上,视野开阔,所以诗中多从大处着墨,写出深沉、壮观、气势磅礴的景象。

诗歌开篇两句就写出“积水穷天涯”的浩荡气势,表现出黄河的雄壮和开阔的景象。

“天波忽开拆”两句写从水天一色开拆的缝中,看见“郡邑千万家”,然后看见城市,接着是城外的农田,读之令人如见如闻。

这两句不仅气势雄浑,意境壮美,而且准确地捕捉住诗人坐船时特有的运动感受,落笔自然而有奇致。

五六两句写作者沿河所见的盛况。

“行复见城市,宛然有桑麻”,一方面说明盛唐时期人口多、集市经济兴盛的状况,另一方面桑麻繁盛也构成了平原以东地带城乡风景的一大特色。

结尾两句描写作者回首时,只看见河水连天,看不见故乡了,由此抒思乡之情,情景交融,发人遐思,言已尽而意未穷。

  这首诗写出黄河下游的积水淼浩,波光连天,崔嵬峥嵘,黛色葱郁,一派廓大气势,显示出王维前期山水诗歌的明朗风格。

诗人看山,是黛色葱郁,气势宏大,仿若一个绿色巨人屹立于天地之间, 崔嵬峥嵘;

看水,是波光连天,浩洁瀚瀚,一望无际,又或像一条劈开山峡的巨龙,一泻千里,如此廓大气势,令人心胸开阔。

  从思想境界看,此诗表现出来的是作者对客观世界的“静观”,即在社会之外看社会,人生之外看人生,景观之外看景观,充分体现了王维山水诗的深邃、幽静等特点。

参考资料: 1、 邓安生 等.王维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30-31 2、 梁志刚.王维的心态特征与诗歌创作[J].前沿,2008,09

赠房卢氏琯

作者: 王维 朝代: 唐代

达人无不可,忘己爱苍生。

岂复少十室,弦歌在两楹。

浮人日已归,但坐事农耕。

桑榆郁相望,邑里多鸡鸣。

秋山一何净,苍翠临寒城。

视事兼偃卧,对书不簪缨。

萧条人吏疏,鸟雀下空庭。

鄙夫心所尚,晚节异平生。

将从海岳居,守静解天刑。

或可累安邑,茅茨君试营。

留别钱起

作者: 王维 朝代: 唐代

卑栖却得性,每与白云归。

徇禄仍怀橘,看山免采薇。

暮禽先去马,新月待开扉。

霄汉时回首,知音青琐闱。

赠韦穆十八

作者: 王维 朝代: 唐代

与君青眼客,共有白云心。

不向东山去,日令春草深。

寒食汜上作(一作途中口号)

作者: 王维 朝代: 唐代

广武城边逢暮春,汶阳归客泪沾巾。

落花寂寂啼山鸟,杨柳青青渡水人。

秋夜独坐怀内弟崔兴宗

作者: 王维 朝代: 唐代

夜静群动息,蟪蛄声悠悠。

庭槐北风响,日夕方高秋。

思子整羽翰,及时当云浮。

吾生将白首,岁晏思沧州。

高足在旦暮,肯为南亩俦。

酬诸公见过(时官未出,在辋川庄)

作者: 王维 朝代: 唐代

嗟予未丧,哀此孤生。

屏居蓝田,薄地躬耕。

岁晏输税, 以奉粢盛。

晨往东皋,草露未晞。

暮看烟火,负担来归。

我闻有客,足扫荆扉。

箪食伊何,疈瓜抓枣。

仰厕群贤, 皤然一老。

愧无莞簟,班荆席藁。

泛泛登陂,折彼荷花。

静观素鲔,俯映白沙。

山鸟群飞,日隐轻霞。

登车上马, 倏忽云散。

雀噪荒村,鸡鸣空馆。

还复幽独,重欷累叹。

辋川集。孟城坳

作者: 王维 朝代: 唐代

新家孟城口,古木馀衰柳。

来者复为谁,空悲昔人有。

泛前陂

作者: 王维 朝代: 唐代

秋空自明迥,况复远人间。

畅以沙际鹤,兼之云外山。

澄波澹将夕,清月皓方闲。

此夜任孤棹,夷犹殊未还。

678910 共315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