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雁儿·藤床纸帐朝眠起

作者: 李清照 朝代: 宋代
世人作梅词,下笔便俗。予试作一篇,乃知前言不妄耳。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沈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沈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 初春的早晨在藤床纸帐这样清雅的环境中醒来,却有一种说不尽的伤感与思念。此时室内唯有时断时续的香烟以及香烟灭了的玉炉相伴,我的情绪如水一样凄凉孤寂。《梅花三弄》的笛曲吹开了枝头的梅花,春天虽然来临了,却引起了我无限的幽恨。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门外细雨潇潇下个不停,门内伊人枯坐,泪下千行。明诚既逝,人去楼空,纵有梅花好景,又有谁与自己倚阑同赏呢 ?今天折下梅花,找遍人间天上,四处茫茫,没有一人可供寄赠。
藤(téng)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沈香断续玉炉(lú)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 藤床:藤条编织的床。纸帐:茧纸做的帐子。佳思:好心情。沉香:薰香的一种。玉炉:玉制的香炉或是香炉的代称。三弄:即“梅花三弄”,古代笛由名,或称“梅花引”。梅心惊破:指梅花闻笛而心伤。春情意:喻指当年夫妻情深。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yǐ)。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萧萧地:淅淅沥沥。地,语助词。吹箫人去:此言其夫赵明诚之去世。肠断:这里形容因丧夫而悲伤之极。一枝折得三句:化用陆凯《赠范晔》诗意。折梅相送,丈夫故去,所以说没人堪寄。
藤(téng)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沈香断续玉炉(lú)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 初春的早晨在藤床纸帐这样清雅的环境中醒来,却有一种说不尽的伤感与思念。此时室内唯有时断时续的香烟以及香烟灭了的玉炉相伴,我的情绪如水一样凄凉孤寂。《梅花三弄》的笛曲吹开了枝头的梅花,春天虽然来临了,却引起了我无限的幽恨。藤床:藤条编织的床。纸帐:茧纸做的帐子。佳思:好心情。沉香:薰香的一种。玉炉:玉制的香炉或是香炉的代称。三弄:即“梅花三弄”,古代笛由名,或称“梅花引”。梅心惊破:指梅花闻笛而心伤。春情意:喻指当年夫妻情深。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yǐ)。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门外细雨潇潇下个不停,门内伊人枯坐,泪下千行。明诚既逝,人去楼空,纵有梅花好景,又有谁与自己倚阑同赏呢 ?今天折下梅花,找遍人间天上,四处茫茫,没有一人可供寄赠。萧萧地:淅淅沥沥。地,语助词。吹箫人去:此言其夫赵明诚之去世。肠断:这里形容因丧夫而悲伤之极。一枝折得三句:化用陆凯《赠范晔》诗意。折梅相送,丈夫故去,所以说没人堪寄。
世人作梅词,下笔便俗。予试作一篇,乃知前言不妄耳。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沈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游春意。”以汉代横吹曲中的《梅花落》照应咏梅的命题,让人联想到园中的梅花,好像一声笛曲,催绽万树梅花,带来春天的消息。然“梅心惊破”一语更奇,不仅说明词人语言的运用上有所发展,而且显示出她感情上曾被激起一刹那的波澜,然而意思很含蓄。闻笛怀人,因梅思春,她词中是不止一次用过。这是一歇拍,词从这一句开始自然地过渡到下片,上片主要写自己的凄冷孤苦,下片则着重写对爱侣赵明诚的思念。   下阕正面抒写悼亡之情,词境由晴而雨,跌宕之中意脉相续。“小风”句,将外境与内境融为一体。门外细雨潇潇,下个不停;门内伊人枯坐,泪下千行。以雨催泪,以雨衬泪,写感情的变化,层次鲜明,步步开掘,愈写愈深刻;但为什么“无佳思”,为什么“情怀如水”和泪下千行,却没有言明。直至“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才点明怀念丈夫的主旨。“吹箫人去”用的是秦穆公女弄玉与其夫箫史的典故,见《列仙传》。这里的“吹箫人”是说箫史,比拟赵明诚。明诚既逝,人去楼空,纵有梅花好景,又有谁与她倚阑同赏呢?词人回想当年循城远览,踏雪寻梅的情景,心中不由怆然感伤。   结尾三句化用陆凯赠梅与范晔的故事,表达了深重的哀思。陆凯当年思念远长安的友人范晔,曾折下梅花赋诗以赠。可是词人今天折下梅花,找遍人间天上,四处茫茫,没有一人可供寄赠。其中“人间天上”一语,写尽了寻觅苦:“没个人堪寄”,写尽了怅然若失之伤。全词至此,戛然而止,而一曲哀音,却缭绕不绝。   这首词妙在化用典故,婉若已出;咏梅悼亡,浑然一体;口语入词,以俗写雅,独树一枝。

瑞鹧鸪·双银杏

作者: 李清照 朝代: 宋代

风韵雍容未甚都,尊前甘橘可为奴。

谁怜流落江湖上,玉骨冰肌未肯枯。

谁教并蒂连枝摘,醉后明皇倚太真。

居士擘开真有意,要吟风味两家新。

风韵雍容未甚都,尊前甘橘可为奴。

谁怜流落江湖上,玉骨冰肌未肯枯。

风度韵致,仪态雍容,看起来并不十分奢侈华丽,即使如此,而酒尊前的柑桔,还是显得逊色几分。

流落江湖,有谁怜?

有谁惜?

玉洁的肌肤,冰清的风骨,依然故我,不肯枯竭。

谁教并蒂连枝摘,醉后明皇倚太真。

居士擘开真有意,要吟风味两家新。

是谁将这并蒂连理果双双摘下?

恰似那酒醉之后的唐明皇与太真贵妃相拥相依。

居士擘开连理果,情真意切,两人分享,品尝风味,醇香清新,心心相惜。

参考资料: 1、 苏焦宜.李清照词集:岳麓书社,1996年:173-174 2、 刘长贺.宋代诗词典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859

风韵雍容未甚都,尊前甘橘可为奴。

谁怜流落江湖上,玉骨冰肌未肯枯。

风度韵致,仪态雍容,看起来并不十分奢侈华丽,即使如此,而酒尊前的柑桔,还是显得逊色几分。

流落江湖,有谁怜?

有谁惜?

玉洁的肌肤,冰清的风骨,依然故我,不肯枯竭。

“风韵”句:《史记·司马相如传》:“相如至临邛,从车骑,雍容闲雅甚都。

”此系反意隐括。

都:姣好,美盛。

甘橘可为奴:甘橘别称木奴。

银杏,又名白果,其树为高大乔木,名公孙树,又称帝王树;

叶呈扇面形,因果实形似小杏而硬皮及核肉均呈淡白色,故呼为银杏;

其味甘而清香可食,起滋补药用。

据说银杏在宋代初年被列为贡品。

“甘桔”为“奴”典出《三国志·吴书·孙休传》,裴松之注引《襄阳记》曰:“丹阳太守李衡……后密遣客十人于武陵龙阳汜洲上作宅,种甘桔千株。

临死,敕儿曰:‘汝母恶我治家,故穷如是。

然吾州里有千头木奴,不责汝衣食,岁上一匹绢,亦可足用耳!

’衡亡二十余日,儿以白母,母曰:‘此当是种甘桔也’。

”桔奴,又称“木奴”,唐·李商隐有“青辞木奴桔,紫见地仙芝”(《陆发荆南始至商洛》)的诗句。

玉骨冰肌:清澈高洁。

谁教并蒂连枝摘,醉后明皇倚太真。

居士擘开真有意,要吟风味两家新。

是谁将这并蒂连理果双双摘下?

恰似那酒醉之后的唐明皇与太真贵妃相拥相依。

居士擘开连理果,情真意切,两人分享,品尝风味,醇香清新,心心相惜。

“醉后”一句:周勋初《唐人遗事汇编》卷二:“明皇与贵妃幸华清宫。

因宿酒初醒,凭纪子肩同看木芍药。

上亲折一枝,与妃子同嗅其艳。

”太真、贵妃均指杨玉环。

此句意谓双银杏的并蒂相连,犹如唐明皇和杨贵妃倚倚靠靠亲密无间。

参考资料: 1、 苏焦宜.李清照词集:岳麓书社,1996年:173-174 2、 刘长贺.宋代诗词典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859

题八咏楼

作者: 李清照 朝代: 宋代

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

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

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

登上八咏楼远望逸情,放下对国事的忧愁,把它留给后人。

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

这里水道密集可以深入江南三千多里,战略地位足以影响江南十四州的存亡。

参考资料: 1、 杨合林.李清照集[M].湖南:岳麓书社出版社,1999. 2、 陈祖美.李清照诗词文选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

风流:指情高远致。

八咏楼:在宋婺州(今浙江金华),原名元畅楼,宋太宗至道年间更名八咏楼,与双溪楼、极目亭同为婺州临观胜地。

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

南国:泛指中国南方。

十四州:宋两浙路计辖二府十二州(平江、镇江府,杭、越、湖、婺、明、 常、温、台、处、衢、严、秀州),泛称十四州(见《宋史·地理志悦》)。

参考资料: 1、 杨合林.李清照集[M].湖南:岳麓书社出版社,1999. 2、 陈祖美.李清照诗词文选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

登上八咏楼远望逸情,放下对国事的忧愁,把它留给后人。

风流:指情高远致。

八咏楼:在宋婺州(今浙江金华),原名元畅楼,宋太宗至道年间更名八咏楼,与双溪楼、极目亭同为婺州临观胜地。

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

这里水道密集可以深入江南三千多里,战略地位足以影响江南十四州的存亡。

南国:泛指中国南方。

十四州:宋两浙路计辖二府十二州(平江、镇江府,杭、越、湖、婺、明、 常、温、台、处、衢、严、秀州),泛称十四州(见《宋史·地理志悦》)。

参考资料: 1、 杨合林.李清照集[M].湖南:岳麓书社出版社,1999. 2、 陈祖美.李清照诗词文选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1 共103条